佛家的人生观

合集下载

佛说最精辟人生活着的短句

佛说最精辟人生活着的短句

佛说最精辟人生活着的短句人生活着,佛说最精辟的短句佛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宗教,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人生的智慧。

佛陀的教导中,有一些短句道出了人生的真理,给人们以启示和指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佛说最精辟的人生短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

1. 一切皆有因果律佛陀教导我们,一切事物在世界上都有因果关系。

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将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因此,我们应该谨慎自己的行为,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苦果。

2. 众生平等佛陀告诉我们,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众生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我们不应该因为种族、性别、社会地位或外貌的差异而歧视他人。

我们应该关怀他人,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

3.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刻佛陀教导我们要珍惜当下,并充分体味现在的美好。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真正拥有的。

所以,让我们放下过去的悔恨和未来的担忧,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美好。

4. 心灵的平静佛陀告诉我们,内心的平静是幸福的源泉。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我们才能超越外界的纷扰和困扰。

通过冥想和正念的练习,我们可以使内心平静下来,体会到真正的宁静和满足。

5. 受苦的根源是欲望佛陀指出,人们之所以会受苦,是因为我们对欲望的执着。

欲望让我们不满足于现状,追逐无尽的欲望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痛苦。

只有摆脱欲望的束缚,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6. 慈悲与善行佛陀教导我们要培养慈悲的心和行善的行为。

通过给予他人爱和关怀,我们不仅能帮助他人,而且也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善行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让我们走向幸福和意义。

7. 无常的真相佛陀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

世间的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流转,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通过理解无常的真相,我们才能对人生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的起伏和变化。

8. 离欲的解脱佛陀指引我们通过离欲来达到解脱。

只有放下物质和情感的执着,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通过修行和内心的净化,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和烦恼,迈向一个更加宁静和幸福的生活。

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

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

阅读感想人生下来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慢慢的我们成‎长,经历幼年、少年、青年,然后步入中年‎,继而逐渐老去‎进入老年阶段‎,最终死亡。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都是‎不同的,那么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又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是“儒”,儒家的人生态‎度是“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并且儒家强调‎“有为”,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这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而儒家的“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

其次是“道”,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世”、“无为”、“超现实”的人生态度。

道家的“超世”可以这样说,就是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思维看问‎题都是在面上‎看,那么道家是一‎个否定性的思‎维,它就是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它都是采取一‎个批判态度,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来追求一种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且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

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

佛学与人生智慧

佛学与人生智慧

佛学与人生智慧佛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刻的学问,向来以来都被视为人生智慧的源泉。

通过学习佛学,人们可以获得对生命、人生、世界的深刻理解,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学与人生智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学习佛学来提升自己的智慧。

一、佛学对人生智慧的启示1.1 无常性:佛学教导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经历。

这种观念让我们明白,珍惜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或者未来。

1.2 离苦得乐:佛学告诉我们苦难是生命的一部份,但惟独通过超越苦难,我们才干获得真正的乐趣。

这种观念教导我们顽强不拔,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1.3 缘起空性:佛学教导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

这种观念让我们明白,我们与他人、与世界都是息息相关的,应当珍惜和尊重这种联系。

二、佛学如何提升人生智慧2.1 冥想与正念:通过冥想和正念实践,我们可以培养专注力和觉察力,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2.2 慈悲与善行:佛学强调慈悲与善行的重要性,通过行善积德,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2.3 学习与修行:佛学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惟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行,我们才干真正体味佛学所启示的智慧。

三、佛学对人生态度的影响3.1 乐观积极:佛学教导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即使遇到难点和挫折,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3.2 谦逊谨慎:佛学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要自负和傲慢,要虚心学习和尊重他人。

3.3 宽容包容:佛学教导我们要包容和宽容他人的不足,不要轻易批评和指责他人,要以慈悲和理解对待他人。

四、佛学对人际关系的启示4.1 爱与慈悲:佛学教导我们要以爱和慈悲对待他人,不要心存恨意和怨恨,要以善意和宽容对待他人。

4.2 尊重与理解:佛学教导我们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不同,不要随意批评和指责他人,要以包容和宽容对待他人。

4.3 善行与善缘:佛学教导我们要行善积德,通过善行结善缘,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和快乐。

感悟人生的佛理禅语

感悟人生的佛理禅语

感悟人生的佛理禅语
1. 生命的真谛在于当下,因此珍惜眼前人和事。

2. 活在当下,忘记过去,不去憧憬未来,方能真正感受生命。

3. 人生本就是一场旅程,不必抱怨起点或终点,而是要感激途中的风景和遇到的人。

4. 不要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应该注重心灵的升华和丰盈。

5. 对自己对他人都要宽容和体察,前者不要过分苛责自己,后者则要尊重并理解他人。

6. 世事无常,守望相助是人之本性;施与受,是生命的交响曲。

7. 不要固执己见,也不要纠缠躁动,学会放松心情,顺应生活的变幻。

8. 心灵清净,善念常驻,能懂得深刻的禅意。

9. 面对生死的时刻,只有通过内心的觉悟,才能真正的超越物质的世界。

10. 心中的乐观与勇气,不仅能带来真正的快乐,还能决定人生的质量。

11. 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能够更好地享受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12. 去掉无谓的排斥和偏见,才能洞悉心中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13. 心态决定命运,我们能否获得幸福,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

14. 不要被忧虑所左右,要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的起起伏伏。

15. 认真倾听,更好理解他人,心中充满感悟和满足。

佛感悟人生的句子 经典语句

佛感悟人生的句子 经典语句

1.人生如佛,慈悲为怀,宽容为力,心无挂碍,自得安宁。

2.修行不在他处,就在每一个刹那间。

感悟人生,如禅入定。

3.佛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4.佛说: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

5.苦乐人生,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自在如风。

6.佛教的真理犹如虚空,比如虚空既遍于一切万法,又超越一切万法一般。

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世俗谛,是遍于一切而立;胜义谛,是超越一切而言。

7.走一回人生,不要希求改变什么,佛教徒留给这个世界的不会是诅咒,不会是怨恨,不会是烦恼。

佛教徒留给这个世界的只有慈悲、欢喜、祝福和平安。

8.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

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9.人生在世,无非是把想不通的事想通,把必须要迈的坎迈过,把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放下。

世态炎凉,无需迎合;人情冷暖,勿去在意。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外。

10.念佛人是芬陀利,人中上妙白莲花。

此花开时,佛身端严坐其中,即是花开见佛。

11.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2.心中无尘,心自安。

烦恼由心生。

同一桩事,想得少则无忧,想得多是自寻烦恼;同一个问题,看到光明的一面则喜,看到灰暗的一面则忧。

人生的苦乐,不在于碰到多少事情,而在于心里装着多少事情。

13.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

二者的融合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14.世间万物皆空,唯因果不变。

人生如梦,醒来方知非。

15.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心田洒满慈悲的种子。

从佛教角度解读人生意义

从佛教角度解读人生意义

从佛教角度解读人生意义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它对人生的理解和解释深刻而独特。

在佛教的角度看人生,我们可以发现人生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内在的价值。

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见解,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命运。

在佛教的看法中,人生就如同一场旅程。

这个旅程中,我们必须要经历诸多的起伏和波折。

无论是快乐和悲伤,丰收和失落,都是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难忘的印记。

在这个旅途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面对和接受人生的种种变幻和挑战。

然而,人生不仅仅是一场旅程,更是一段修行之旅。

在佛教的传统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贵在修行、精进不懈的道理。

我们需要去驾驭自己的欲望、培养思考和懂得爱护他人。

人生就是要不断地探寻自我、感悟人生中的琐碎之美,从而寻找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在这个旅途中,我们也不能忘记敞开心扉去接受爱,将爱展现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佛教思想强调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中,真正的力量不在于金钱或者权势,而在于爱。

在佛教的智慧中,爱不是感性的内心情感,而是一种智慧和慈悲。

爱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力量,是一种为其他人着想、为世界带来正能量和希望的力量。

最终,佛教思想也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自我追求,而在于自我放下。

在这里,“自我放下”不是放弃追求或者放弃自己,而是在深度的生活中保持自我的真正本质。

当我们学会了放下过去的一切,不再纠缠于成功、遭遇、磨难和流逝的时光,就会在内心深处找到平静、自由、欢乐和真正的成就。

总之,佛教的观点是支持助人、宣扬善良、培养自我的庄重、力量和慈悲的共存。

在这个旅途的最深处,我们可以在生命中获得另一种更为丰富、更为宝贵的大派系的经验。

只有当我们觉醒、理解和实践这些共性的伦理和真理时,才能在人生中摆脱摇摆不定的迷惑和追求,活出自己的真正能量和深层意义。

佛系人生哲理句子精辟简短

佛系人生哲理句子精辟简短

佛系人生哲理句子精辟简短佛系人生哲理句子精辟简短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佛系生活,即以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

在佛系人生哲学中,有许多简短而经典的句子,它们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

第一,活在当下佛系人生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活在当下。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是未知的,唯有现在,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无法预测未来,但只要我们在当下做到最好,未来的路自然会越走越宽广。

所以,不要为过去的错误或未来的烦恼所困扰,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第二,心态决定一切佛系人生注重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因为心态决定一切。

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态,平静的心境,才能更好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

当我们的内心是澄明的,就会更加自在、更加快乐,因为心情好了,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

第三,顺其自然佛系人生主张顺其自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保持一定的平静和冷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们无法改变。

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态度来面对命运的安排,不要过于焦虑、不要过度努力,顺其自然,适当调整自己的行动和思路,等待机会的出现。

第四,拥抱变化佛系人生认为,生活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变化,我们需要拥抱生活中的变化才能取得成功。

变化是生命的常态,接受变化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不要害怕变化,因为变化会跟着时代的更迭、自我的成长而变得更加美好。

第五,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佛系人生主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也就是说只要心里面的世界足够宽广,人生走得就会更加漂亮和成功。

面对挑战时不要认输或者怨天尤人,而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挑战,抓住机会,拥有更大的舞台。

经典句子是佛系人生的精华。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分别时怀念相逢时,祝愿人生有一颗平常心。

时间是磨刀石,可以磨去我们的棱角。

不要担心迷路,迷路的人才发现新路。

莫为小事,莫就小事忧愁。

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最终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我们的生命如同旅行,可以静静地享受风景。

2024年佛家感悟人生的句子

2024年佛家感悟人生的句子
44、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5、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46、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斗;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噪;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自信的人肯努力,故不误;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浓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
50、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佛家感悟人生的句子2
1、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2、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3、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10、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了,成功便是天堂;你若是痛苦,快乐便是天堂。你若孤独,爱情便是天堂。你若被困,远方便是天堂。总之,没有其中一样,断然不会有另一样的。天堂是地狱的终极,地狱是天堂的走廊。失败者走过了九十九,成功者只走过了一。
11、人生是一本备忘录,打开是绚丽的今生,合上便是记录的前世,因为有了这一份感悟,我会整理一方空间,把那些点点滴滴的细碎拾掇起来,每一片的心情,都会剪叠成一只只千纸鹤装进思绪的行囊。可难道是,今生前缘注定一半是风,一半是雨,风风雨雨演绎出一段生命的旅程。
2024年佛家感悟人生的句子
佛家感悟人生的句子1
1、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2、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3、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4、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疑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苦恼,多一些开窍;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欢乐;少生些怨气,多一些友谊;少发一些脾气,多找一些乐趣;少讨一些没趣儿,多增一些自律;少产生些妄想,多生成些希望;少一些精神的空虚,多一些心理的充实。美丽的名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的人生观一、人生观人生观: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

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

②厌世主义人生观。

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

③禁欲主义人生观。

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

④幸福主义人生观。

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

⑤乐观主义人生观。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⑥共产主义人生观。

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

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

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

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人生观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

由于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境遇不同,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同,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

评价一种人生观是进步的、革命的,还是落后的、反动的,根本标准就是在于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资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个人主义,一切从自我出发,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把剥削他人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

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代表着广大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利益,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因此,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是革命的、科学的人生观,它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根本对立。

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集体主义,一切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把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最高的目标。

人生观,是我人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和个人立身处世的态度的一种看法或见解。

谚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由于各人的环境感受的不同,所以对人生的见解亦各异。

譬如说,有人认为人生快乐,有人认为人生痛苦。

有人积极进取,有人消极悲观。

这些,究竟孰是孰非呢?我们是及时行乐,尽情享受呢?还是悲观厌世,追求解脱?我们是努力进取,发奋创造呢?还是凭天由命,得过且过?再进一步说,生命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难道说一个人竟是无缘无故的生到世间,昏昏昧昧的度过一生,然后三寸气绝,一切断灭吗?生命如果当真如此,则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仅只为了享受,或终生充满痛苦,则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关于这些,多少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想找出一个答案,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且都没有说出它的究竟来。

进化论者说,人是猿猴进化而来的。

高级动物既是低级动物进化而来,也就难怪唯物论者亦高呼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因而导致出人类斗争杀伐的悲剧了。

某些宗教家说:人是上帝创造的。

人的生命若是上帝创造,人的穷达祸福若是由上帝或其他神祇主宰,则个人的行为意志尚有什么价值?以下是佛教人生观的介绍:早在释迦牟尼世尊住世之时,印度的思想界有所谓外道六十二见——外道对人生问题的六十二种见解,我们来看看最著名的几位大师,他们对人生问题的看法:一、富兰那迦叶——他是一位怀疑论者;他以为人生的善恶,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不过因社会习惯而来。

因此,社会习惯所谓善恶,未必就是真善恶,所以为善为恶不应有业报。

二、末伽梨拘舍罗——他是主张宿命论者;他以为人的行为及命运,皆受自然法则所支配,非人力所可如何。

所以人若求解脱,只有听其自然,到了命中注定该解脱的时候,自然就会解脱。

因此他主张一切听于命运。

三、阿夷多翅舍钦婆罗——这是一位古代的唯物论者;他主张人生由四大——地水火风四种物质构成。

物质之外,更无生命。

人死之后,一切断灭。

所以他主张人应追求目前的享受,而排斥一切伦理道德。

四、浮陀迦旃延——他主张心物二元不灭论,他说人生由七种要素——地水火风苦乐生命——合成,生死仅为七要素集合离散现象,七要素本身并不因此而有生灭。

这些见解,或为无因论,或为断灭论,皆有所偏,而非中道。

千古以来,能说出我人的生死由来,人生的价值意义的,只有释迦牟尼世尊。

他以至高无上的智慧,洞见三界有情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相;把宇宙人生之谜,作了个圆满的解答。

世尊对人生问题作何解释呢?这应先自我人的生死由来说起。

二、佛性与妄心释迦牟尼世尊于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之际,世尊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世尊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智慧德相是什么呢?原来智慧德相,就是万德万能的佛性。

佛性又称真性,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实相等。

名称虽然不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它就是我们各人原具的本性。

这种本性,本来就具足万德万能。

它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佛无二,但由于无始以来,被妄想执着掩蔽了本体,使具足的德能不能显现。

这好比一面光明的镜子,蒙上了尘垢,盖没了镜体固有的光明。

不过镜面虽蒙尘垢,而其原具的光明并未损减,一旦揩去尘垢,光明依然可以显现。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来灵明洞彻,万德万能,但因妄想执着,以致起惑造集,轮回六道。

这种妄想执着又称无明,无明梵语尾弥,意思是指闇钝之心。

闇钝之心并非指我人的肉团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惟、分别、认识,对境攀缘的妄心。

事实上,佛性与妄心,智慧德相与妄想执着,原本不是两样东西,但因有了真妄,动静,明闇的不同,所以就有了佛性和妄心的分别。

性譬如水,心譬如波。

水是静态,水静则明朗;波是动相,波动则昏乱。

水是体,体则真实不变;波是相,相则虚幻生灭。

这其中虽有动静明闇真妄之别,但在本质上仍是不二的。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的本性,只因妄想执着,成为妄心。

这妄心,就它的闇钝来说,叫做无明;就它的能障覆自性来说,叫做业障;就它的熏习缠缚来说,叫做习气;就它的动扰不安来说,叫做烦恼。

总之,无明、业障、习气、烦恼,都是虚妄生灭,幻化不实的东西。

关于妄心的作用,大乘义章中有一段说明:…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

‟这就是说,我们万德万能,灵明洞彻的本性,因为妄想执着,而幻生起一种不明的幻觉——无明,这种无明与本来圆明朗照,湛然常住的本性和合起来,相续相牵,熏习不已,便成了阿赖耶识。

因此,就使我们原始清净纯真的本性,变成了染净交参的识,这识再因妄想而起概念——佛法上称阿赖耶识中的见分。

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佛法上称为阿赖耶识中的相分。

这样一来,使我们本来灵明洞彻的本性。

就因无明而发生变化。

好比澄清的水因微风而起了波纹——幻相,这时,本性已因无明的污染而成识,此识中又有了两种分别:一者是由心所生的境——幻相,又称相分;一者是缘其幻相的见照作用——见分。

有了相分见分的幻觉后,接着又起了一种错觉——末那识的产生。

末那识不知道相分见分同是本性的幻影,因而执着见分为我——我之能见;执着相分为我所——我之所见。

如是执着不已,矾缘不息,由这个错觉的我而矾缘,分别,取舍我所有的一切事物——我所爱,我所憎,我所好,我所恶。

于是由此中更产生了一种虚妄的想像——意识。

意识出现之后,喧宾夺主,不但代有了本性的地位,并把阿赖耶识和末那识也置之脑后。

它成了人生——其他有情亦然——的主宰,好其所好,恶其所恶,——去胡作乱为。

同时,意识尚有一批助手——眼、耳、鼻、舌、身,五识。

藉着这批助手的力量,贪图五欲——财色名食睡的快乐,而有贪嗔痴慢疑诸烦恼。

由此而造下无量善恶之业。

但意识是妄想执着而有,本来幻化不实,当人生四大分离——死亡之际,意识随之散灭,只留下一个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去承受那因善恶之业所招致的果报。

阿赖耶识何以是因业受报的根本呢?我们且看下一节的说明。

三、阿赖耶识大乘佛法的法相宗中,把我人这一颗对境攀缘的妄心,分析为八个识,这八识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八识中的前六识,系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发生。

六识中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代表别种识发生作用。

而第六意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助它们发生作用的。

譬如眼之见色,只能了知是色,至于这色是黑是白,则有赖意识的分别计度。

耳之听音,只能了知是音,音之含意也赖于意识的分别计度。

所以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尚能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

因此,迷悟升沆之业,皆由意识而作。

现在心理学上,即研究到此前六识为止。

但在大乘佛法上的分析,尚有七、八二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第七末那识,译为意,但因恐与意识相混,故保留末那的译音。

末那识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中的见分为我,而恒审思量之,所以它的特点,是…执我‟和…思量‟,因为执我,所以与我痴(因无明故,不自知我相的真理曰痴),我见(执五蕴假合的我为真我),我慢(因我见而有倨傲自高的心理),我爱(于所执我而生之贪爱)这四烦恼常相应不离。

末那识属於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这一个念头,所以就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八识中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又名藏识,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

此识中含有生灭,及不生不灭二义;不生不灭者,是觉,是真如,是本性;生灭者是不觉,是妄心。

梵语阿赖耶,意为无没,我国译为藏识。

称无没者,是因它历劫生死流转,永远不灭坏;译为藏识者,因它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业力——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一切众生,每有起心动念,或发为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结果受报之前,都寄藏在此识中薰习,所以有能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