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如何教育小孩
犹太人的独特家庭教育观

犹太人的独特家庭教育观1.犹太人的独特家庭教育观犹太是一个坚强而又伟大的民族。
因为,犹太人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
他们不但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而且也吸收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
犹太民族杰出的科学创造力,源于这个民族特有的开放式社会文化生态。
许多犹太家庭主动与其他民族接触,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这样就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他们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要独立犹太民族之所以会人才辈出,这与他们长期被奴役、受歧视、遭迫害、被迫流亡异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从公元280年起,犹太人开始被送到隔离区里生活,这种做法在14、15世纪时遍布欧洲,身上还要佩带一个黄色的标记以示区别,他们随时处于歧视、伤害和危险之中。
这些景象在描写二战的一些影片中就可以看到。
重视思维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布郎,他是一个美籍犹太人,他曾经说过:“我的祖父经常会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也总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
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
可能就是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吧。
”更重才能与思考能力永恒探求心境的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还特别重视才能。
他们把只有知识却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者很多书本的驴子”。
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
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
因此在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2.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爱因斯坦再伟大,也该感谢他的双亲。
爱因斯坦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
他既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又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还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
以色列教育

以色列教育摘要:自色列建国到现在,虽然只有六十多年,但它却从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一跃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发达国家之一,产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源于以色列人对教育的执著追求。
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别国教育之长短,并且汲取别国之长,避别国之短,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以色列教育特点的探讨,来寻求我们需要的答案。
关键词:纵观以色列当今的教育现状,我们会发现以色列的教育总体上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政府、民众都重视教育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这样的话: “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
”这句话体现出犹太人对知识的敬重,对知识都如此敬重,更何况对知识获得途径—教育呢。
犹太人向来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时至今日以色列人捐款时的第一投向仍然是学校。
可见以色列人已经把教育和信仰放在同一个级别了。
因为以色列人好读书,爱看报,所以素以“书的国度”著称于世。
据统计,在以色列年人均读书64本,平均每5人有一份耶路撒冷邮报。
每个村镇都会有有优雅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人均占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居全球首位。
犹太人自古就有崇敬教育和知识的传统,办学和敬神放在同一级别上。
在以色列教师地位重于父亲,这个传统随着以色列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发扬,教育成为国家建设最基本的投资,其投资额仅次于军事投资。
以色列开国总理古里安说:“犹太历史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总理梅厄夫人说:“教育投资是卓有远见的投资。
”纳冯总统说:“教育投资就是经济投资,我退位后甘当教育部长。
”以色列在教育法规的制定方面比较有先见。
在以色列建国时,以色列政府就在战火中开始起草义务教育法,根据以色列《义务教育法》规定,3-18岁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免费教育至高中毕业。
凡未满18岁且未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还必须参加专门的补习班。
在以色列的政府预算中,教育经费处于优先地位,教育预算成为仅次于国防德第二大预算。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_犹太人家教启示

犹太人家教启示犹太人家教启示一:智慧培育给我们的启迪一位中国战略研究者提出:“在100年里面都要学习以色列”。
据统计,美国百万富翁有20%是犹太人;在美国前400名富豪里,犹太人就占了25%;在前40人中,犹太人占了40%。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犹太人占33%。
综观以色列犹太人的教育,尤其对孩子智慧的教育,的确值得我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借鉴和反思。
一是让孩子热爱书籍。
在犹太人家里,宝贝稍微懂事,妈妈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宝贝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个仪式的用意是,告诉宝贝书本是甜的,让宝贝在最初接触书时,就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从而一生都喜欢书。
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惯,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
如果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这些民族习惯都使得他们成为一个爱书的民族。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
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犹太人爱书、爱读书、爱藏书,对书籍的执着和痴迷,是任何民族无法达到的。
酷爱读书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
而我们的家庭真正意义上具有藏书的家庭又有多少?大人上网、孩子痴迷电子海洛因的不在少数,真正沉下心读书的人数的确比例不大,我们应该学习犹太人的热爱书籍、热爱读书的习惯,这是智慧的源泉。
二是让孩子学会思考。
犹太人中流传着一句话是说:“不做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这说明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重视技能,做到知行合一。
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
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
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会怀疑得越多,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
犹太妈妈的育儿心得:特别狠心特别爱

沙拉是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犹太人后裔,育有两子一女。
中以建交后,在"回到故土"的召唤中,也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体会磨难、学会坚强、领会人生,沙拉带着三个孩子从上海来到了战火纷飞的以色列,开始了一段跨国教育的特殊经历,谱写了一个现代孟母的传奇故事。
望子成龙的沙拉希望孩子通过高考进入名校,毕业后谋求一份好工作获取人生的幸福。
可是,以色列的所见所闻,让沙拉毅然放弃做"中国式妈妈",转而当起"犹太母亲"。
沙拉所收获的以色列爱子秘籍,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冷酷"的母爱,却成就了两个儿子的富翁梦。
沙拉教育孩子的特殊经历让以色列时任总理拉宾耳目一新,受到了拉宾的亲切接见。
拉宾总理对沙拉说:"犹太人爱子女,跟中国人一样,也是全世界有名的,这片土地让你找到了另一番爱子秘籍。
在"孩奴"、"啃老族"、"直升机父母"日趋成为教育症结的当今中国,"特别狠心特别爱"引发了许多中国家长重新检视自身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沙拉:我是在中国上海的犹太联合会出生和长大的,那是一块属于犹太人的宗教场所,不太有中国人进入。
我父亲在我12岁时过世,我就随着我的保姆进入了他们的家庭,其中的辛苦和折磨今天咱们就不展开了,但是谢谢有过这么一段经历,或者让我懂得了怎么样去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怎么样去发展、怎么样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而不是一味地做一个母亲,让他顺着自己的行踪轨迹,你今天做功课、明天洗碗、后天去图书馆,我不是这么做的,我是非常平等的人格和孩子们在相互交流。
但是交流的过程当中,作为母亲应该有母亲的权利,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没有跑到隔壁人家母亲家吃饭,他在我的桌子上吃饭,他当然要听我的。
米妈妈:沙拉老师有三个孩子:以华、辉辉、还有妹妹,他们在多大年龄的时候,您带他们从中国上海回到以色列呢?沙拉:大儿子14岁,二儿子13岁不到,小女儿才2岁。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四)——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四)——发问和答案
一样重要
犹太人不仅特殊重视学问,而且更加重视才能。
他们把仅有学问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仿照,而没有任何的创新。
他们还认为,学习应当以思考为基础。
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
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才智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
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正是基于这种熟识,犹太人家庭特别留意与孩子的思想沟通,孩子始终受到成人的教育和指导。
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争辩问题,间或成人还会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争论中去。
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力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是不无关系的。
- 1 -。
外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有哪些

外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有哪些不管是哪里的家长,作为家长都是一样的目的,就是教育好孩子,外国的家长也是一样的。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外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希望可以帮到你!外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一:自己的事自己做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
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
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
毕竟托比只有3岁,还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
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
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
那一整天,托比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姗像没看见一样。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
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
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
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个周末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
二:不吃饭就饿着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
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怒地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
苏姗看着托比,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
”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下午,苏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
我心领神会,托比特别爱吃中国菜,一定是苏珊觉得托比中午没好好吃饭,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
那天晚上我施展厨艺,做了托比最爱吃的糖醋里脊、油闷大虾,还用意大利面做了中国式的凉面。
托比最喜欢吃那种凉面,小小的人可以吃满满一大盘。
开始吃晚饭了,托比欢天喜地地爬上凳子。
苏珊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
各国父母教育孩子方法

各国父母教育孩子方法中外文化差异巨大,中外家庭教育区别同样差异比较大,原因在于国情文化不同。
其他国家的父母怎样教育孩子的呢?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各国父母教育孩子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教育孩子的方法(美国)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美国家长们认为,除营养和知识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
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和孩子讲话,美国家长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孩子不肯吃饭时,美国家长从不硬逼,而是婉转地说:“你看萝卜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兴了。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很少动辄指责孩子,而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
”如果孩子要换衣服,他们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说:“穿上这件白的。
”而是以商量的口气说:“你看穿这件白的好呢,还是穿那件黄的好?”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
带孩子外出串门时,如果主人拿出什么东西给孩子,美国家长不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需要一概满足,对于主人没有主动提供的东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长一般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和说明。
比如,当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贵的玩物时,家长就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从而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
不少中国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
而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因为对孩子当众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教育孩子的方法(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
如果孩子还小,中国家长们就会一笑了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
英国家长却不这样认为。
麦克的儿子查理今年10岁,这个小男孩不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
在中国,这些知识可能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麦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
以色列儿童教育

以色列儿童教育以色列儿童教育融合了传统价值观、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创新方法,为孩子们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
该国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以及他们的社交能力、创造力和责任心。
本文将对以色列儿童教育的特点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教育价值观与目标以色列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社交技能。
他们相信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关注学术能力的提升,还包括道德教育、平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孩子们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公民。
二、学校教育以色列的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积极思考、提问和创新。
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
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
三、家庭教育在以色列,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们往往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性和自信心。
他们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家庭也是传递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家长们会教育孩子尊重长辈、注重家庭纪律,并传承以色列的历史和文化。
四、技术与创新教育以色列注重技术和创新教育。
作为一个科技创新的先锋国家,以色列将科技教育纳入到儿童教育体系中。
学校教育和课外活动都提供了丰富的科技学习资源和机会,例如编程、电子工程和创客活动。
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们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五、特殊需求儿童教育以色列也注重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
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
学校设有特殊需求教育班级,配备专业教师和辅助设施,为特殊需求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此外,社会也鼓励包容和接纳特殊需求儿童,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以色列,儿童教育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社交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的培养。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发挥作用,为孩子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色列如何教育小孩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
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裏生下了我。
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
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
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
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
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
我不懂得那裏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
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
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
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
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
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裏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
”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後,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
”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
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
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
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捲,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
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給我。
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
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裏,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
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
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
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裏的任何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
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捲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捲,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潤1500雅戈洛,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
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
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
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
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
正確的答案是“教育”。
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
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
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
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
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
儘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
當老大在利用國內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潤——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週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
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
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
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
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也引起了很多關注。
當我獲得拉賓的接見後,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
此時的我已經完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
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
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
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
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在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
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中國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無比,但卻從來不肯挑明這個話題。
這句話很難說嗎?其實只是簡單的一句:“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