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语法化研究综述

语法化研究综述国内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1.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2.刘坚等的定义如下: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
3.马壮寰认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进展,而不是相反。
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从具体变为抽象。
4.杨成虎的定义更为简洁,即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
实词虚化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
实词虚化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或者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句法化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程。
词汇化词汇化现象指的是引起词语表达(lexiclexpression)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进而演化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组。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所达成的共识国内外关于语法化,已达成四点共识:一是语法化的主体是句法化(尤其是实词虚化)、形态化;二是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的,有动因、有机制,语言的经济性、像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目的、语用推理等,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三是语法化是渐变的过程;四是语法化是单向性为主的(从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坚持走由实到虚,而不是相反的进程,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
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内容的述评

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内容的述评摘要:语法化发展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类范畴和句法范畴,而且启发研究者通过对话语标记的挖掘和分析,更好的描写语言事实。
本文在梳理语法化历史和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语法化研究内容的比较,从语法化输出端分类:语法层面的语法化构词和语法化构式;语用层面主要分析话语标记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语法化历史含义研究内容一、语法化的历史和含义(一)语法化的历史1、早期的语法化研究meillet首次提出“语法化”一词,并认为新的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产生:一是类推,二是语法化。
2、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语法化研究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语言学家是givon,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今天的形态是昨天的句法。
”并在《语法化的理解》(1979)中,总结一条典型的语法化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语法化研究在西方语言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语言学家从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语法形式的演变过程。
3、语法化研究的最新趋势近年来,语法化理论不断成熟,研究的范围随之也越来越广:语法化与重新分析、语法化与语境、语言演变和语言范畴产生的首要诱发因素、话语标记的产生、敬语与“礼貌的语法化”等,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题。
[1](二)语法化的含义关于语法化的定义不止一个,各家有各家的合理性,区别在于语法化研究范围的宽窄。
语法化定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了语言工作者研究汉语事实的深入和进步,也体现了语法化研究范围的完善和丰富。
二、语法化研究内容沈家煊(1994)提出研究语法化有两条路子:一条是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另一条着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
王凤敏(2005)指出语法化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篇章结构的语法化、短语的语法化、词汇的语法化、语用法的语法化及语法化的伴随现象—语音的弱化。
吴福祥(2005)指出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四个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结构式语法化的研究、语法化模式的研究、话语标记语法化的研究以及与语法化相关的语义演变研究。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化的现象、机制和影响。
语法化,指的是语言中某些实词或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丧失原有的词汇意义或结构意义,转而获得新的语法功能的过程。
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其语法化现象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文章首先对汉语语法化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语法化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汉语语法化的过程进行梳理,揭示了汉语语法化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汉语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包括重新分析、隐喻和转喻、频率和语境等因素对语法化的影响。
文章还对汉语语法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语法化不仅改变了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也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用功能。
语法化还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映了汉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心理特征。
文章对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对汉语语法化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本质和特点,为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二、汉语语法化的基本理论语法化理论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对于汉语这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来说,其语法化过程的研究更具深度与广度。
汉语语法化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语法化的定义、特点、动因以及机制等方面。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某些实词或短语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语境、频率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而获得某种语法功能的过程。
在汉语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例如“了”“着”等助词,以及“把”“被”等介词,都是从实词逐渐语法化而来的。
汉语语法化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是渐进性,即语法化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的。
二是单向性,即一旦某个词语或结构发生语法化,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
三是系统性,即语法化不仅仅是个别词语或结构的变化,而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调整和优化。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十几年国内语法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关注了语法化的含义问题、语法化“单向性”特征的相关争议问题,认为语法化的研究应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结合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兼顾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语法化单向性孙朝奋先生于1994撰写《〈虚化论〉评介》讨论了词汇的演变过程[1]。
同年,沈家煊先生引进了“语法化”这一理论。
此后,国内便火热地展开了对语法化的研究。
本文主要关注学界对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内容,并述评其单向性问题。
一、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指的是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语言现象。
早在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指出了“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的语法化现象。
近些年,国内学界开始进行广泛研究语法化现象,但观点各异。
很多学者把认为汉语的语法化就是“实词虚化”。
例如,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一般是指一种语言中,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2]。
刘坚等(1995)认为语法化是某个实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变成了虚词,在语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3]。
刘坚等强调语法化的结果,沈家煊先生兼顾语法化的历时过程,因此后者的观点更具有动态性,更符合语言的发展态势。
只有实词才能发生语法化吗?只有“由实变虚”的过程才是语法化过程吗?储泽祥(2002)指出,实词与虚词只是语法功能不同,而不是实词无语法功能,虚词有语法功能,语法化是个历时形成过程,汉语语法化的研究不必也不能只局限于实词虚化的研究[4]。
他的这一解释解决了学界的一些疑问,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刘绍忠等(2004)认为广义的语法化侧重研究语法形式和结构的产生机制、使用规则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狭义的语法化是指用该框架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或某一动态过程等[5]。
广义的是把语法化当作一种研究方式,狭义的就是指语法化现象。
笔者认为这样来界定语法化的概念,考虑到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言现象,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精选合集)

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精选合集)第一篇: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摘要: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汉语介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试图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进行浅析,从四个方面了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历程:(一)实词虚化的过程;(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关键词:介词汉语研究历程介词在庞大的汉语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词类。
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介词的数量不断扩大。
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可跟名词相结合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定语等句法成分。
一、介词的定义介词是语法中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词缀,通常用于某一名词或代词前面,也可用于某一具有名词性质的短语之前。
介词和这样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时间、状态、方式、目的、原因以及比较对象等。
介词在语法结构中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
总而言之,介词虽不能单独使用,却在汉语语法体系中不可缺少。
二、介词语法化的研究(一)实词虚化的过程实词大多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具有一定意义的词类,而虚词是指并无实际意义却在句子中有着语法意义的词类。
因此,将一个具有词汇意义的词转化为只在句中搭配使用的词就是实词虚化。
在实词转化为虚词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实词都可以虚化,只有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有关联的实词才可转化为虚词。
如:“以”作介词时有6种用法:1.可以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作动词时有实际意义:1.认为,以为;2.用,任用。
实词虚化的过程要看这个词在不同句中所代表的意义。
(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很多情况下,词汇之所以会语法化,是由实词的句法位置改变造成的。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随着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深入,汉语介词语法化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当前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给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定义和形式介词语法化是指介词在语言发展中成为了某些结构的必备元素,其不再仅仅作为独立成分表达位置、方向、关系等简单意义,而成为了具有复杂语法功能的成分。
目前,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介宾结构”的演变,即介词与宾语共同形成语法结构。
例如:“看一看”中的“一”原本为量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上成为了一个必备的语法成分,即“看一看”的结构中必须出现“一”。
再例如:“关于”一词本身是个简单的介词,但是随着语言的演化,“关于”逐渐成为了具有特定意义的语法成分,“关于……”的结构中就必须使用“关于”这个介词。
二、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分类1.身体部位类介词语法化。
例如:关于“在一旁”,“在旁边”等等表达空间位置的介词,常常与身体部位搭配使用,如“在身后”、“在心里”等,形成了具有空间或情感意义的词组,成为了必备的语法构式。
2.方位类介词语法化。
例如“向……方向”、“一路向……”、“穿过”等介词语在描述方位、方向时具有复杂语法功能,它们可以引导宾语的数量、性质、动作等,这些特殊的表述方式已经成为了特定语境下的惯用表达方式。
3.时空类介词语法化。
例如“在……之前/之后”、“自……以来”、“由……到”等时间和空间的表示方式,通过语言演化,逐渐发展成了固定的语法结构。
4.修饰类介词语法化。
例如“关于”、“跟……一样”、“因为……所以”等,他们是描述人或物之间关系的介词,经过一定的演变,成为了固定的语法构式。
三、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形成原因介词语法化的形成,一般是因为这些介词词义的扩散,即从单一的使用场景扩散到更多的语境中,由于频繁的使用、意义的深化,形成了惯用表达方式,最后逐渐成为了固定的语法构式。
例如,“在……之前/之后”最初只是表示时间先后关系的介词,但由于此种构式的使用频率较高,逐渐成为了固定的时间介词,具有明显的语法化的特点。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 关键词 ] 虚化; 语法 化; 综述 [ 中图分类号] H 0 4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4 ) 0 2 — 0 0 0 1 — 0 3
出“ Gr a mma i f c a l i z a i f o n” 一词 , 将 从 词 汇 形 式 向 语 法 形 式 的演化 称为 语 法 化 , 并 提 出 虚 化 产 生 的 新 语 法 形 式会 引起 整个 语 法 系统 的变 化 、 语 法 化 是 个 连 续
局面 随着七 十 年代 以来类 型 学 、 语 用 学 和认 知 科 学 等 学 科 的 发 展 而 改 观 。功 能 主义 语 法 化 研 究 者 提 出
了针对 形式 主义 的 尖 锐批 评 : 1 . 语 法 化现 象 不 支 持
说》 中的“ 体 用不相 假 ” 即名 词 与动 词不 是语 音 假 借 关 系 的相关 说 明 。从 袁仁 林 到 马 建忠 , 中 国传 统 语 言学家 讨论 虚化 问题 都 存 在 重 大局 限 : 1 . 把 名 词 到
语法 化指 包括 形 态 、 虚 词 和 构 式 等 多种 语 法 形
式 和语法 范畴 的形 成 过 程 , 是 人 类 语 言 中 的普 遍 现
象 。语法 化研 究是 对这 种普 遍现象 展 开描写 和解 释 的 历 史 语 言 学 的一 个 重 要 的 学 术 研 究 领 域 和 研 究 范 式。 由于汉语 缺乏形 态 变化 , 语 序古 今 差别不 大 , 因 而 对 虚 词 的 研 究 成 为 探 讨 汉 语 语 法 表 达 和 语 法 演 变
不 断 的 过 程 和 虚 化 的 程 度 跟 使 用 频 率 成 正 比等 三 个 著 名观 点 , 被 认 为 是 当代 语 法 化研 究 的先 驱 ; S a p i r ( 1 9 2 1 ) 谈 到过 “ 形 式 比它 的 概 念 内 容 存 活 得 长 久 ” ,
语法化研究综述

语法化研究综述作者:段贺磊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2年第08期【摘要】关于语法化研究今天已不是一个新概念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法化理论进行总结、归纳,主要包括语法化的定义以及语法化的动因、机制。
【关键词】语法化语法化的动因机制【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52-02引言语法化研究最早始于中国。
Harbsmeier(1979)认为,语法化的概念在中国13世纪就提出来了,如“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杨成虎考证11世纪的宋代已有虚字之说。
周辉《清波杂志》卷七就有“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而实字少”的记载①1。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语法化为“实词虚化”。
近年来,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也就是实词虚化,正受到西方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语法化的诱因、模式和规律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我国语法化理论最早在1994年由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开始的。
此后沈家煊、文旭相继发表文章介绍国外的语法化理论。
随着语法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中国语言学界对语法化理论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出现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论文和专著。
语法化理论不断完善发展,将会对语言学的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关于语法化(一)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这一术语最初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来并在《语法形式的演化中》(1912)中使用这一词。
他把语法化主要解释为一个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为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最典型的表现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汇或结构式演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较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语法化指包括形态、虚词和构式等多种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的形成过程,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语法化研究是对这种普遍现象展开描写和解释的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古今差别不大,因而对虚词的研究成为探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法演变的最主要的传统。
但起自于上古的语助研究和中古的虚词研究一般关注虚实之间的语音假借关系,而非语法演化关系,有现代语言学理论意义萌芽的实词虚化的阐述最早似乎仅可追溯至清袁仁林《虚字说》中的“体用不相假”即名词与动词不是语音假借关系的相关说明。
从袁仁林到马建忠,中国传统语言学家讨论虚化问题都存在重大局限:1.把名词到动词如“盖”的两种词性的转类视为虚化现象,这与今之主流观点不一致;2.多讨论实词到虚词的语义演化,而基本不讨论相关句法的变化;3.从不考虑如何对虚化现象做出解释。
如果把袁仁林《虚字说》著作完成的1710年视为中国传统语法化理论的起点,那么这个时间并不比西方从事语法化研究的时间早很多。
Lehmann(1995)和Heine(2003)认为西方语法化起自于法国哲学家Condillac(1746),关于时态后缀和其他屈折形式源自于独立词和英国语言学家Tooke(1786),关于功能词由必需词演化而来的论述。
[1]87Bopp(1816) 列举了许多印欧语言实词虚化的实例;schlegel(1818)以指示代词变为定冠词、one变为不定冠词、have变为完成体标志等说明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速度而产生;Humboldt(1825)提出语法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四个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同他的语言类型学联系起来;A.Meillet(1912)创造出“Grammaticalization”一词,将从词汇形式向语法形式的演化称为语法化,并提出虚化产生的新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和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等三个著名观点,被认为是当代语法化研究的先驱;Sapir(1921)谈到过“形式比它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是语法化研究中的语义滞留现象的表述。
[2]17形式主义主张语法自足性,强调共时和形式,在其兴盛时期,语法化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这种局面随着七十年代以来类型学、语用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而改观。
功能主义语法化研究者提出了针对形式主义的尖锐批评:1.语法化现象不支持形式主义语法自足的前提假设;2.语言研究中共时和历时现象不可割裂。
尽管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于语法化研究的旨趣各异,例如Bopp重视语法化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构拟原始印欧语的作用、Humboldt重视语法化在语言类型学中的作用、认知语法重视语法形式获得的认知动因和机制分析等等,但语法化作为语言中的客观现象真实地存在着,可资阐明“人类语言语法的实质”,尤其是可从根本上回答“人类语言如何获得语法”[3]86和“人类语法为什么以那种方式构造”[4]20的问题,甚或是解开语言起源悬疑的线索和钥匙,因而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基础领域和基本需求,具有无法取代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近三十年汉语语法化研究除继承中国虚化研究的优良传统之外,主要得益于西方现代语法化理论的传播和影响,如沈家煊、孙朝奋、文旭、吴福祥、杨成虎、梁银峰、龙海平和谷峰等学者都是重要的译介者,Hopper & Traugott(1993,2003)的Grammaticalization、Bernd Heine & Tania Kuteva(2007)的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等有影响的专著在国内的出版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国内学者所引介的国外语法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几个方面:(1)以空间隐喻研究实词虚化。
Anderson(1971)和Lyons(1977)提出“方位说”,认为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派生是空间域向其他认知域之间投射和演化的结果和表征。
最原始的空间词语来自于人对自身的认识。
(2)考察篇章成分的句法化。
Givón(1971,1979)提出“章法成分→句法成分→词法成分→形态音位成分→零形式”演化的单向语法化路径,认为形态由章法到句法再演变而来。
(3)构式语法化研究。
Bybee et al(1994)、Bisang(1998)、Croft(2000)和Lehmann(2002)等指出,研究语法成分时不应该局限在个别的词语而是要深入到整个构式之中。
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是连续的,不是语言单位本身而是语言单位所在的结构语法化或词汇化了,发生语法化的是整个结构式而非具体词汇或语法要素,构式演化的过程是渐进而缓慢稳定的。
[5]82(4)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研究。
Traugott(1982,1986)最先将主观化纳入语法化研究框架,并指出语法化单向性中包含语义、语用因素。
Heine等(1991)注重考察语法化过程中的语用和认知动因,指出语义变化往往引起形式变化。
[6]19Hopper & Traugott(2005)指出,语言形式应体现说话人的观点和满足话语结构的需要。
Lakoff (1987)和Langacker(2000)等则探讨了从基本概念结构到基本句法结构的语法化,解释句法结构的理据性。
Baker & Syea(1996),Heine & Kuteva(2002)结合混合语材料讨论语法化理论,最终发现皮钦语、克里奥耳语中语法范畴的发展与单一语言的语法化进程大体一样。
[7]48前三种研究均倾向于语法化过程的描写,最后一种研究倾向于语法化发生动因和机制的解释,其思路往往与认知语法和语言接触紧密联系。
例如并存、择一、滞留、歧变、降类和单向性等语法化原则多为现象的归纳和描写,而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吸收、重新分析、类推和语言接触等多为对语法化发生动因和机制的解释。
动因主义和机制主义是功能主义阵营内部的两大范式,前者以Heine,Claudi & Hunnumyer和Sweetser等为代表,后者以Bybee,Perkins & Pagliuca和Traugott等为代表,两派在核心主张、研究方法和目标上都很不相同。
张秀松(2011)《国外语法化研究中的争论》一文制有下表:动因主义机制主义语法化是一种结果语法化是一种过程语法化是有动因的、目标制导的语法化可以是自动的、语境诱发的语法化是单向的,从具体到抽象语法化未必是单向的语法化是可以预测的语法化是难以预测的,只能作事后解释语法化过程中基于隐喻的类推作用最大语法化过程中基于转喻的重新分析作用最大重共时差异的发现和解释重历时演变的追溯和考证“语法化”术语在1994年之前偶见于中国知网论文之中,我们把这段时间称为语法化的“萌芽期”。
该时期一般仅对个别词项实词虚化进行讨论,认为语法化是实词“虚化”至虚词的过程。
例如侯兰笙(1980)“《诗经》里的‘所’字一文研究”处所名词“所”时指出,“尽管它曾经虚化,如果不具备能概括大量具体事物的高度抽象性,就不能语法化,成为助词。
”也偶有虚实程度的区分。
例如本了(1983)《贵阳方言“把”的实词虚化》一文指出,“‘同’、‘如果’、‘因为’和‘所以’等词只是实词语法化的一个过渡附体,就词性讲可说是半实半虚。
”谢文庆(1984)在“现代汉语语素的类型”文中指出汉语半黏着语素的特点在于它的语义不同程度的虚化了,虚化程度深的,可以引起语法化,导致用作构词的语法手段。
何莫邪(1992)“马王堆汉墓《老子》手抄本和《秦律》残卷中的‘弗’”一文指出,“弗”被解释十分“不完全的”语法化的动词。
该时期贝罗贝(1989)“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一文的研究最具有深度,其文通过“把”、“将”、“捉”等词由动词语法化变成介词的过程分析,强调语法化在汉语句法变化中的作用,认为词汇替换和语言借用不能很好解释汉语历史上新形式的出现、句法结构上的变化必须从汉语本身的句法结构中去找。
该文较早地提及语法化为“一个本来独立的词转化为语法成分的功能的过程”的定义及汉语内部重要变化导致汉语语法结构的重新分析和瑞尼·汤姆(R.Thom)的系统整体演变是许多连续性的、为突然的不同性质跃进所相隔的小演变所构成的“突变理论”,甚至提到了黄宜范(1986)“反语法化”的观点。
我国传统的“虚化”术语多指语义由实变虚的演变而不专指语法形式的形成,与语法化概念只是部分重合。
早期汉语学界的学者侧重于虚化研究,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全文含“虚化”二字的文献1984年已过百篇,而全文含“语法化”一词的文献2001年才过百篇;全文含“虚化”二字的文献2009年以来每年均超四千篇,是全文含“语法化”一词文献的四倍之多。
但篇名中含“虚化”二字的文献历年来从未超过35篇,这说明:1.研究者行文中习惯于采用“虚化”的表达,而不是“语法化”一词;2.把“虚化”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文章较少,讨论虚化现象和规律的理论自觉意识不强,当然其中存在有“语法化”一词的挤出效应。
但涉及“虚化”的研究中,仍有具有语法化理论意义的可贵思想萌芽出现。
1.语法化程度高低,以是否“虚化透”、“半虚化”和“完全虚化”等来表述,包含有虚化链的思想。
例如高名凯(1955)《论汉语语法的历史继承性》一文指出汉语的虚词多由实词虚化而来,有的甚至于还没“虚化透”。
何融(1955)《汉语动词词尾“将”的研究》一文指出“将”由动词虚化为副动词再虚化为词尾,经过了“半虚化”的阶程。
李格非(1956)《汉语“儿词尾”音值演变问题商榷》指出过儿尾只有丧失了实词“儿”的基本语义,“彻底虚化透了”,作词尾似的形态单位使用时,才算真实儿化词的词尾。
2.“完全虚化”的语言单位不再读为“重音”,这是语法化导致语音弱化的直观表述。
曾聪明(1958)在“试谈逻辑重音”一文指出“馒头”、“砖头”和“石头”中的“头”已“完全虚化”,所以“没留句重音歇宿的资格”。
有趣的是,该句的脚下注释中说“这种情况在俄语里是绝无仅有的”,暗示着这种研究与俄语语法化研究的关联。
3.讨论由虚转实的文章有“逆语法化”思想。
郭绍虞(1959)在“试论汉语助词和一般虚词的关系(下)”一文指出从虚转实的可能,郭文重点讨论了由词头、词尾、词间性质的发声词、收声词或语音词转化为虚词的现象,像“故”、“而”由语辞转化为连词、“耳”和“乎”由收声词的表情作用转化为助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