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地学建模与可视化

9.地学建模与可视化
9.地学建模与可视化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地学建模是利用已有地学观测数据构建地球实体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求解模型获得地球实体的时空变化过程和演化规律,从而预测、预报其演变趋势。因此,地学建模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面向应用服务的重要手段。本课程以包括地球深部结构、海底地形、沉积地层和海洋水体等多圈层观测数据为基础,讲授数学模型的构建、动力过程的模拟以及采用三维可视化的计算机技术表达模型结果和地学信息的方法,并通过固体地球动力学模型和海洋动力模型的构建及模拟案例加深实践应用。

Geological modeling aims to establish the earth model based on overserved data, to obtain the temporal-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earth by solving the model and further forecast its evolution trend. Geological modeling is an important methodolog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eo-informatics and technology. This course will provide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odel establishment, dynamic simulation and visualization technique of the model result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deep earth structure, seabed topography, sedimentary strata and ocean waters. The cases of construction and simulation of solid geodynamic model and ocean dynamic model will also be provided to practice.

- 4 -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上机实习为辅,课堂着重讲授模型建立、过程模拟和可视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实践部分,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海底地形建模,并进行固体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和海洋动力学数值模拟的实践应用。通过对模型结果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学信息三维可视化,实现学生对地学系统的建模与可视化。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I1》、《大学物理Ⅱ1》、《计算方法》及《C及C++程序设计》。学生需要了解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概念及定理、矩阵及行列式的概念及运算、线性方程组、非线性方程、常微分方程等的基本概念和定理。能够利用编程语言,通过上机实习实现海底地形建模和对结果图像的绘制和显示,加深对地学建模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

(一)专业教育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针对复杂工程实际问题,在结合专业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选择合理模型,并通过编写程序、上机计算对结果进行分析及可视化,学生能够:

(1)掌握地球多圈层结构模型的建立方法;

(2)掌握固体地球动力学模型和海洋动力学模型数值模拟的基本方程和原理;

(3)利用编程语言将图像绘制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和执行的程序,在计算机上对地学信息进行三维可视化和简单分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思政教育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在现今地球最新观测数据基础之上构建地球深-浅部模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在掌握多方面地学知识基础之上,还应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

- 4 -

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工匠精神,为国家及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帮助。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思政目标如下:

(1)、了解学科发展近况,知道地学建模的主流软件依然是国外软件,存在软件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努力学习,未来克服技术屏障,构建出自己的建模软件系统;

(2)、培养学生对地信专业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地球科学观,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

(3)、掌握地学建模和可视化的逻辑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实现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识别和表达(支撑毕业要求2.1),并设计满足需求的模型分析方案和解决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3和3.1),同时综合考虑工程方案的安全、环境等因素(支撑毕业要求3.2)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支撑毕业要求4.2),增强专业信心、培养科学精神,在上机实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课前适当预习,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出勤率和课堂表现是平时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课后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按时参加上机实习,完成教师布置的算法编程和图像绘制等作业,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和探讨。

- 4 -

四、教学进度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

- 4 -

[1]《地学空间信息建模与可视化》,芮小平,于雪涛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近海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孙文心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D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评分标准:

1)课下作业的评分标准(百分制)

2)课堂讨论及平时表现评分标准(百分制)

- 4 -

上机实习报告评分标准(百分制)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4 -

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附件4: 山西省第九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 “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规程 一、赛项名称 赛项名称: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赛项组别:高职组 赛项归属产业:加工制造类 二、竞赛目的 本项竞赛旨在考核机械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等机械类相关专业的学生,组队完成三维逆向扫描、逆向建模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数控加工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任务,展现参赛队选手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水平和创新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跨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引领全省职业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于教学,加快校企合作与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我国制造业更新换代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竞赛内容与方式 (一)竞赛内容 竞赛内容将以任务书形式公布。 针对目前批量化生产的具有鲜明自由曲面的机电类产品(或零部件)进行反求、建模,并对产品(或产品局部)外形进行数控编程与加工,对无自由曲面的结构或零件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知识按要求进行

局部的创新(或改良)设计。 整个竞赛过程,分为第一阶段“数据采集与再设计”和第二阶段“数控编程与加工”这两个可以分离、前后又相互关联的部分,分别为60%和40%的权重。 1、第一阶段:数据采集与再设计 该阶段竞赛时间为3小时,竞赛队完成三项竞赛任务。 任务1:样品三维数据采集。利用给定三维扫描设备和相应辅助用品,对指定的外观较为复杂的样品进行三维数据采集。该模块主要考核选手利用三维扫描设备进行数据采集的能力; 任务2:三维建模。根据三维扫描所采集的数据,选择合适软件,对上述产品外观面进行三维数据建模。该模块主要考核选手的三维建模能力,特别是曲面建模能力; 任务3:产品创新设计。利用给定样品和已经完成的任务2内容,根据机械制造知识,按给定要求对样品中无自由曲面部分的结构或零件或附属物进行创新设计。该模块主要考核选手应用机械综合知识进行机械创新设计的能力。 2、第二阶段:数控编程与加工 竞赛时间为3小时,竞赛队完成两项竞赛任务。 任务4:数控编程与加工。赛场提供第一阶段被测样品的标准三维数据模型,选手根据这组三维模型数据和赛场提供的机床、毛坯,选择合适软件对该产品进行数控编程和加工。主要考核选手选用刀具,以最佳路径和方法按时高质量完成指定数控加工任务。并考核选

地学信息三维可视化实习报告

地学信息三维可视化实习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上交日期:2016.11.16

实习一 1.利用对象图形法创建一个三维立方体,并将各顶点设置为不同的颜色 对象法是IDL5.0引入面向对象编程概念后出现的,面向对象的基础也就是对象类的使用。对象类允许编程者将数据和方法封装成一个包,称之为对象。一个对象类可以重复利用生成多个对象。IDL 的三维坐标系使用的是右手笛卡尔坐标系,与Microsoft Direct3D 的左手坐标系相区别,示意图如下。

程序: PRO triangularprism oWindow = OBJ_NEW('IDLgrWindow',dimension =[400,400],retain = 2) oView = OBJ_NEW('IDLgrView',viewPlane_Rect =[-1,-1,3,3],zClip = [2,-1],eye = 10) oModel = OBJ_NEW('IDLgrModel') ;创建多边形 oPoly = OBJ_NEW('IDLgrPolygon') ;设置对象层次体系结构 oView->add,oModel oModel->add,oPoly ;顶点坐标 verts = [[0,0,0],[1,0,0],[0,1,0],[0,0,1]] ;顶点链接顺序 connect =[3,0,1,2,3,0,2,3,3,0,1,3,3,1,2,3] ;设置多边形顶点与链接关系,类型显示为线 oPoly->setproperty,data =verts, polygons = connect,style =1 ;选择45° oModel->rotate ,[-1,0,-1],45 ;绘制显示

《三维建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三维建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032031 课程英文名称: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装甲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车辆工程、装甲车辆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是一门计算机软件学习与应用课程。三维建模软件是工程人员提高设计水平与效率、改进产品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竞争能力的有力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Catia软件中几个基本模块的操作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大型工程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知识储备并奠定基础,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打下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Catia软件中几个基本模块的操作和应用,建立三维建模的概念; 2.能够进行基于草图的三维模型建立并合理添加约束进行装配; 3.能够对所设计零件或装配进行工程图设计,并进行合理标注; 4.能够进行简单的曲线和曲面设计。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三维建模的基本构成及软件的安装等基本知识。 2.基本能力:掌握应用catia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装配及工程图设计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重点对基本命令和建模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模型进行建模练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实例强化学生对命令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手段:采用现场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授基本命令后,对命令的应用示例在教师机上讲授演示,学生在自带的笔记本上同步操作演练,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当场对软件相关命令进行吸收并应用,并在练习中增加变换,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三个环节来实现。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先修:《机械制图》并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将为《虚拟样机技术》、ANSYS技术》、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根据课程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安排一定的实例,通过课堂练、教师讲解相结合和课后作业完成。对重点、难点命令如多截面实体等加强习题练习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课堂学生完成指定任务的先后顺序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一

浅谈三维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三维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兰文涛 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 摘要:以应用为主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通过Skyline TerraExplorer Pro和3ds Max模型制作,并发布应用到GIS,从而推进了GIS应用,实现了油田设施在计算机中的展示、研究与管理步伐,加快了数字油田建设,并促进了克拉玛依标志性建筑三维模型的早日完成。 关键词:3ds Max;Skyline TerraExplorer Pro;建模;GIS;应用 1.1 前言 200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油田公司)在“数字地球”技术背景下,提出了数字新疆油田的宏伟战略,并制定了“数字新疆油田”信息建设“三个阶段”的战略部署。不仅将从根本上建立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的信息化建设新秩序,而且标志着“数字新疆油田”规模化建设的开始。 但是“数字油田”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内容之多,之广,它涉及数据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网络工程建设等,其中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由二维地理信息来表示的。二维 GIS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机助制图,今天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如土地管理、电力、电信、城市管网、水利、消防、交通以及城市规划等。但二维GIS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限,本质上是基于抽象符号的系统,不能给人以自然界的本原感受。随着应用的深入,第三维的高程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些二维GIS 和图象处理系统现已能处理高程信息,但它们并未将高程变量作为独立的变量来处理,只将其作为附属的属性变量对待,能够表达出表面起伏的地形,但地形下面的信息却不具有,因此它们在国际国内也被俗称为2.5维的系统。考虑到2.5维这一概念并不严密,作者称之为“地形面三维”或简称面三维。我们认为,面三维的GIS本质上仍然是二维GIS系统。 二维GIS只能处理平面X、Y轴向上的信息,不能处理铅垂方向Z轴上的信息。它在表达上通常是将Z值投影到二维平面上进行处理,因此对于同一(x, y)位置的多个Z值不能表达。 世界的本原是处在三维空间中的,二维GIS将现实世界简化为平面上二维投影的概念模型注定了它在描述三维空间现象上的无能为力,克服这一缺陷迫切需要真正的基于三维空间的GIS的问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开发,它充分体现了三维建模技术,对三维物体进行了真实再现,从而满足生产、科研、管理、决策等对空间信息的可视化需求。 2.1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2.1.1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三维GIS,三维GI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库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它把现实世界中对象的空间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用户对空间信息管理的要求 ,并借助其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进行各种辅助决策。从而满足了生产、科研、管理、决策等对空间信息的可视化需求。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GIS有三种定义:①基于工具箱的定义:认为GIS是一个从现实世界采集、存

数控机床三维建模与设计.doc

数控机床三维建模与设计I 数控机床三维建模与设计 摘要 数控车床是装有数字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车床。其通过数字化信号由伺服系统对机床运动及加工过程进行控制,最终实现车床自动完成对零件的加工。与其他控制相比,数控的最大特点是运动的执行与程序的编制相互独立。其集中了自动化机床、精密机床和通用机床的优点,具有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柔性的特点。 计算机建模技术将机械设计的参数化应用于数控机床的设计与研究,以提高机床产品的质量,加快数控机床的更新换代。在传统机械设计的基础上,使用功能强大的Pro/e 工程建模软件建立数控机床主轴部件的实体模型,并模拟机床主轴部件的装配过程、主传动、换刀运动等过程,使设计者在制造样机之前,及时发现设计过程中潜在的缺陷,为下一步的设计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字:计算机建模,参数化,数控机床,主轴部件,装配过程,主传动,换刀运动

陕西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II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 THREE DIMENSIONAL MODELLING AND DESIGN ABSTRACT Numerical control (NC) lathe is an automatic lathe that installed numerical program control system. It transmits numerical signal to control the machine tool’s movement and machining process by servo system, eventually realizes that it automatically completes to processing of parts. With NC’s biggest characteristics that other control compare, Discharge movement and program mutually independent. It collects the advantages of automatic machine tools, precise machine tools and general purpose machine tools, having the characters of high-efficiency, high-quality and high-flexibility. The calculator is set up the mold technique to turn the parameter that the machine design to apply in the design and researches that the number control the tool machine, with the quantity of the exaltation tool machine product, the renewal that speeds number to control the tool machine changes the generation. On the foundation that the traditional machine design, the strong engineering of Pro/ e of the usage function sets up the entity model that the mold software builds up number to control the tool machine principal axis parts, and imitate the assemble process, lord of the tool machine principal axis parts to spread to move, change the knife the sport etc. process, make design is before make the kind machine, discovering to design the process in time in the latent blemish, provide the good condition for the design of the next move. KEYWORDS: Computer modelling,Parametrization,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Main axle part,Assembly process,Master drive,The knife movement trading

计算机图形学与三维建模实验报告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 openGL的基本使用 1.项目代码: //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编程宝典第8版库函数 //#include"" GLfloat x=,y=,z=;//用于平移的变量 GLfloat i=,j=,k=;//用于缩放的变量 int d=1;//用于是否判断旋转的开关 GLfloat angle=;//旋转角度的变量 void myDisplay(void) { 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 | GL_DEPTH_BUFFER_BIT); // 创建透视效果视图

glMatrixMode(GL_PROJECTION); glLoadIdentity(); gluPerspective, , , ; glMatrixMode(GL_MODELVIEW); glLoadIdentity(); gluLookAt, , , , , , , , ; 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 | GL_DEPTH_BUFFER_BIT); // 定义4光源,从4个方向入射,第一个是白光,其他为红绿蓝{ GLfloat sun_light_position[] = { , , , }; GLfloat sun_light_position1[] = { , , , }; GLfloat sun_light_position2[] = { , , , }; GLfloat sun_light_position3[] = { , , , }; GLfloat sun_light_ambient[] = { , , , }; GLfloat sun_light_diffuse[] = { , , , }; GLfloat sun_light_diffuse1[] = { , , , }; GLfloat sun_light_diffuse2[] = { , , , }; GLfloat sun_light_diffuse3[] = { , , , }; GLfloat sun_light_specular[] = { , , , }; glLightfv(GL_LIGHT0, GL_POSITION, sun_light_position); glLightfv(GL_LIGHT0, GL_AMBIENT, sun_light_ambient); glLightfv(GL_LIGHT0, GL_DIFFUSE, sun_light_diffuse);

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摘要:根据地质勘查的数据特点,利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实现了以真三维模型来恢复地表以下地质体的结构、形态特征以及空间展布,能对其进行旋转、漫游、切片分析、虚拟钻探等操作,动态地研究其内部细节,了解目标对象与周围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地质信息的进一步定量分析、探索与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字:地质勘查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虚拟钻探 引言 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地质工作者越来越迫切地希望建立一套完善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与分析系统,实现对地质体信息的三维可视化仿真,丰富地质勘查成果的表现形式,为地质信息的进一步定量分析、探索与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飞速发展,针对地质体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综合运用三维仿真、数学地质、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成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三维地质建模。 二.三维地质建模数据来源与特点分析 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用来反映地质体特征的数据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地球化学勘探数据、工程地质数据等等。 由于地质原始数据的多源性、离散性和定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发展。因此,在三维地质建模工作中需要耦合多源信息,对场区地质构造进行分析、解译,将定性描述的数据定量化,尽量以数值型数据和图形数据来进行表达,将离散不确定的数据通过各种插值拟合的手段转化为连续确定的数据,为三维地质建模提供合适的数据源。 三.三维地质建模的难点与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通过对三维地质建模数据来源与特点的分析可知,建立一个客观准确的三维地质模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足够多的原始地质采样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复杂地下空间关系的地质解译分析、合适的数据结构。就目前复杂地质体的三维建模主要面临的困难可归纳为以下3点: (1)原始地质数据获取艰难。地质体通常位于地表以下,人们无法直接全面地观察到地质体的各种特征,往往只能通过物探、化探等手段获得地质体的部分特征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解释、推断来获得地质体的基本信息。 (2)地下地质体及其空间关系极其复杂。地质条件和地质作用复杂多变,在其影响下,地层被切割成不连续的空间分布,岩体内复杂的岩性变化,以及地

地学三维GIS动态可视化系统的研究

地学三维GIS动态可视化系统的研究 卜丽静,王家海,张正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量工程系,辽宁阜新(123000) 摘 要:地学三维GIS已成为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对3D GMS系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特别是能适用于地质研究的地学三维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对此本文在分析地学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GIS可视化系统的设计方案,重点介绍了针对地质三维空间分析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3D GMS;三维模型;空间分析 0 引言 随着科学可视化技术和地质信息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3D地学模拟系统(3D Geosciences Modeling System,3D GMS)已成为矿产资源勘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数据的有限性,导致了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形成的复杂性,因此地学三维GIS构模方法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本文就此在对三维空间数据模型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采用ATP构模法并对地学三维GIS动态可视化系统提出了设计方案。 1 三维空间构模原理 三维空间构模的理论方法研究是目前3D GMS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学者提出了20余种空间构模方法,可以将其归纳为基于面模型、基于体模型和基于混合模型的3大类构模体系见表1。 表1 3D空间构模法分类[1] Tab.1 The space mold method classification 体模型(volumetric model) 面模型(facial model) 规则体元非规则体元混合模型(mixed model) 不规则三角网(TIN) 结构实体几何(CSG) 四面体格网(TEN) TIN-CSG混合 格网(Grid) 体素(V oxel) 金字塔(Pyramid) TIN-Octree混合或Hybrid模型 边界表示模型(B-Rep) 八叉树(Octree) 三棱柱(TP) Wire Frame-Block混 合 线框(Wire Frame)或相连切片 (Linked Slices) 针体(Needle) 地质细胞(Geocellular)Octree-TEN混合 断面序列(Series Sections) 规则块体(Regular Block) 非规则块体(Irregular Block) 断面-三角网混合(Section-TIN mixed) 实体(Solid) 多层DEMs 3D V oronoi图 广义三棱柱(GTP) 2 国内外经典构模方法评析 现今空间模型的建立多停留在2维或2.5维的基础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三维。所

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附件4:山西省第九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 “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规程 一、赛项名称 赛项名称: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赛项组别:高职组 赛项归属产业:加工制造类 二、竞赛目的 本项竞赛旨在考核机械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等机械类相关专业的学生,组队完成三维逆向扫描、逆向建模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数控加工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任务,展现参赛队选手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水平和创新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跨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引领全省职业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于教学,加快校企合作与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我国制造业更新换代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竞赛内容与方式 (一)竞赛内容 竞赛内容将以任务书形式公布。 针对目前批量化生产的具有鲜明自由曲面的机电类产品(或零部件)进行反求、建模,并对产品(或产品局部)外形进行数控编程与加工,对无自由曲面的结构或零件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知识按要求进行局部的创新(或改良)设计。 整个竞赛过程,分为第一阶段“数据采集与再设计”和第二阶段“数控编程与加工”这两个可以分离、前后又相互关联的部分,分别为60%和40%的权重。 1、第一阶段:数据采集与再设计 该阶段竞赛时间为3小时,竞赛队完成三项竞赛任务。

任务1:样品三维数据采集。利用给定三维扫描设备和相应辅助用品,对指定的外观较为复杂的样品进行三维数据采集。该模块主要考核选手利用三维扫描设备进行数据采集的能力; 任务2:三维建模。根据三维扫描所采集的数据,选择合适软件,对上述产品外观面进行三维数据建模。该模块主要考核选手的三维建模能力,特别是曲面建模能力; 任务3:产品创新设计。利用给定样品和已经完成的任务2内容,根据机械制造知识,按给定要求对样品中无自由曲面部分的结构或零件或附属物进行创新设计。该模块主要考核选手应用机械综合知识进行机械创新设计的能力。 2、第二阶段:数控编程与加工 竞赛时间为3小时,竞赛队完成两项竞赛任务。 任务4:数控编程与加工。赛场提供第一阶段被测样品的标准三维数据模型,选手根据这组三维模型数据和赛场提供的机床、毛坯,选择合适软件对该产品进行数控编程和加工。主要考核选手选用刀具,以最佳路径和方法按时高质量完成指定数控加工任务。并考核选手工艺编制、程序编制、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任务5:职业素养。主要考核竞赛队在本阶段竞赛过程中的以下方面: (1)设备操作的规范性; (2)工具、量具的使用; (3)现场的安全、文明生产; (4)完成任务的计划性、条理性,以及遇到问题时的应对状况等。 (二)竞赛方式 1、竞赛采用团体赛方式。 2、竞赛队伍组成:每支参赛队由2名正式学生比赛选手组成,其中队长1名。每队设指导教师2名。

三维地质自动建模与可视化

三维地质自动建模与可视化 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遥感应用第一事业部柳蛟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侵权必究) 一、前言 1.1项目背景 数字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现在的数字城市建设正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为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必须采集包括地上、地表和地下等部分的三维数据,并实现其可视化。同时,各城市因其所处地质带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受到地震、地面沉降、滑坡、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影响。为此,一些城市正在进行有关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工作。其他很多领域,如城建工程、地下工程、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资源开发等都贯穿有地质问题。上述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地质数据进行可视化,从而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因而,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可视化受到很多学者和相关工作者的重视。 基于目前地下管网和地下建构筑物信息的基础,增加地质数据的收集整理,并进行直观的可视化三维建模分析,可更好的为地下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等问题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使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单位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 基于现有地质数据采集、处理的成果,结合EV-Globe大型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从三维地质数据结构、三维地质钻孔数据展示、三维地质自动建模、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功能设计等方面对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可视化进行研究和应用。 1.2历史回顾 2002年开始,当时在海外工作的朱焕春博士和李浩博士试图将他们所应用的一些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技术推广到国内,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当时这项技术也才刚刚开始应用。但是,因为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了调研和开发过程的积累,以及技术市场商业化体制的优势,推广过程相对很快,到2005年,大部分已经全部采用三维可视化资料,包括地质体几何形态、测试资料、监测数据等全部打包在一个三维计算机图形和信息系统中,电子化和图形化为专业

三维建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三维建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武汉纺织大学工程造价11403王博) 摘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马特龙把地质统计学引用地质研究以来三维建模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本文通过对前人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三维建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始末。 关键词:三维设计;三维建模;技术应用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modeling in various Fields Abstract:since the1950s matalon applied geological statistics to the geology,the study of geological3D modeling has got application in many areas.In this paper,we give a sight on the application of3D modeling in various fiel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tory through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Keywords:3D design;3D modeling;application technology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三维建模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三维建模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三维建模技术在对交通、能源、动画、影视、通讯等各个项目中的利用也急剧增加。本文从三维建模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和意义三个方面对三维建模进行綜述。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三维模型是物体的多边形表示,通常用计算机或者其它视频设备进行显示。显示的物体是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实体,也可以是虚构的物体。任何物理自然界存在的东西都可以用三维模型表示。回顾一下地质建模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可以发现目前的三维建模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为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模型,第二是用于油藏的整体评价,例如油藏勘探开发的风险评价。但三维建模一直没能深入到油田的生产中。 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先进的技术。油藏地质研究还主要依靠手工编制的厚度图、油藏剖面图、连通图等。十分需要新的技术的补充与提高。在整个开发阶段地质研究工作中,唯一可以称为新技术的就是三维建模。因此三维建模完全可以在开发阶段地质研究中起到更为突出的作用。实际上,三维建模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油藏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和生产措施部署的核心技术。 现在,三维模型已经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在医疗行业使用它们制作器官的精确模型;电影行业将它们用于活动的人物、物体以及现实电影;视频游戏产业将它们作为计算机与视频游戏中的资源;在科学领域将它们作为化合物的精确模型;建筑业将它们用来展示提议的建筑物或者风景表现;工程界将它们用于设计新设备、交通工具、结构以及其它应用领域;在最近几十年,地球科学领域开始构建三维地质模型。 2.三维建模的发展历史

虚拟场景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V1

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 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名称: 三维数字化综采仿真平台 项目申报单位:(盖章) 项目组织单位:(盖章) 申请人: 填报日期: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制

基本信息 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 研究属性 A基础研究 B使用基础研究 指南领域 所属国家或省级重点学科名称 所属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名称 报审学科 学科1 代码1 学科2 代码2 起止年限年月- 年月申请经费 申请者信息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年月学历学位身份证号码 毕业校名专业 毕业年份学术职务行政职务 通讯地址曾在何国留学或进修 技术职称现主要研究领域 联系电话手机E-mail 申请者所在博士点或硕士点名称 申报单位信息名称单位属性 通讯地址邮编法人代表电话法人代码 联系人电话传真E-mail 开户银行帐号 合作单位1.2.

摘要项目研究内容和意义简介(限400字内) 是针对现代化煤矿开采建立起来的数字化仿真平台,适用于综采的生产作业仿真。为煤矿管理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决策支持。实现了矿区布局展示、矿区内部地质构造展示、模拟矿井开采、开采过程实时仿真、机械设备作业实时仿真、安全预警、危险源分析等功能。 在山西整合煤矿大规模开工建设的推动下,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从2010年低点20%回升至2011年25%以上,拉动煤机设备行业超预期增长。 机械化率提升空间很大。2015年我国煤炭行业机械化率的目标为75%,相比2010年将提升20%,且不排除机械化率超预期的可能。十二五期间,煤炭机械化开采量CAGR达到12.8%,远超原煤产量CAGR的5.8%,对煤机设备需求形成重要支撑。 而在整个综合采煤过程中每个设备无法实时和准确的表达采煤现实场景,在以往的设计过程中,绝大部分煤机设备都采用二维平面设计,这样容易使产品结构等信息表达有误,不能及时反映采煤面实际采煤状态,同时,由于没有相关联的产品三维装配模型可供分析,给干涉分析及空间设计带来困难。而后续所有的分析,动态仿真等方面都是以三维实体模型为基础,另外还实现了动态交互的设计的设计功能,实现煤机设备的三维可视化和虚拟现实进而提高对采煤设备和实际工况分析,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于必要性。 关键词(用分号分开,最多4个)山西整合煤矿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

三维地质模型与可视化

三维地质模型与可视化 吴强、徐华 1.中国矿业技术大学,中国资源开发工程,中国,北京10083 . 2.北京化学工程学院,中国,北京102617. 回信请寄往吴强(邮箱:wuqiang@https://www.360docs.net/doc/ac7008044.html,) 于2003年8月收到回信. 摘要 三维地质模型技术将在地址数据的获得方法、存储方法、过程与展示方法上带来巨大变化.但是,自从反应地质实体的地址数据承受住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后,不够完善和不够便捷的软件系统现在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一些超大规模的模型、断层的数学模型和褶皱的地质模型已经得到发展以至于能够展示复杂地质结构的空间地址构成.以三维地质模型为目的的应用系统的构造已经确定;随着土壤模型和模型应用与核心一样的确定,基于空间数据处理的一个新颖设计概念也已提出.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有望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鉴于这些理论与方法,基于特征的可视化导航技术得以提出.随着地理数据库,图形库和知识库的动态模拟系统的整合,地质学家将能够获得以直观、形象和精确地方式融入的部分特征和全部特征. 关键字:三维地质模型,地质模型,系统结构,可视化 数字资源的条形码:10.1360/02ydo475 三维地质模型与可视性关键技术问题是解决“数字地球”实施计划的关键技术.目前,三维地质模型主要存在以下困难[1-5]: (1)三维空间数据难以获得:目标与形象复杂的三维地质模型依赖于原始数据.当简单数据是稀少、不充分,地震剖面数据的能力和分辨率不足以及遥感数据模糊时,建立复杂的三维地质模型是很困难的.因此要精确的描述地质实体的空间属性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2)地质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是特别复杂的.由于断层引起了地层的不连续分

《GIS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GIS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GIS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Q1320280 (二)课程英文名称:GIS 3D modeling and visualization (三)开课对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四)课程性质和地位: 《GIS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空间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一直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核心问题,而地理数据模型则是这个核心中的核心,本课程的教学就是以空间数据的模型与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重点讲述基于空间数据结构的三维建模方法与实际应用。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阐述了三维地理数据建模的理论、技术与实现方法,涉及三维数据结构、数据获取、空间建模、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等多个方面,并以geodatabase为例介绍地理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要课程主要集中表达以下几个问题:如何进行三维数据管理、三维空间数据的制作、三维空间表面表面的显示、对三维表面的坡度、坡向、可视域分析、三维可视化表达。 (六)教学内容、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32学时 学分数:2学分 (七)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式、上机软件操作、案例演示与讨论。 (八)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理论讲授式、软件操作并部分案例讨论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卷面考试+软件操作相结合 3.考试成绩: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5%,期中成绩占15%,期末成绩占7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1章绪论 教学要点: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对GIS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陌生感,并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重点要求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对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和领会。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1.1 概述 1.2 三维GIS平台技术现状 1.2.1 平台体系架构 1.2.2 功能层次结构 1.3 三维GIS平台应用及发展趋势 1.3.1 应用现状 1.3.2 发展趋势 1.4 小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三维GIS平台技术现状 2.三维GIS平台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2章三维GIS数据管理 教学要点:对三维空间及三维空间模型进行了解,并重点掌握三维空间数据的管理,进行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方式的展示,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了解。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2章三维GIS数据管理 2.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精细三维建模技术规定

精细三维建模技术规定

2011年10月31日

引用文件 本技术规定参考了以下标准及规范。 1)《基础地理信息三维模型生产规范(征求意见稿)》; 2)《基础地理信息三维模型产品规范(征求意见稿)》; 3)《基础地理信息三维模型数据库规范(征求意见稿)》; 4)《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CJJ/T 157-2010);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6)《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

1.工艺流程设计 项目实施的工艺主要包括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项目准备阶段、基础数据整理阶段、三维数据生产阶段和三维效果整合阶段。项目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项目组,并确定项目目标以及分配任务。基础数据整理阶段包括现有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管理细分与区域分级、建模基础资料的采集和补充和基础资料完备性检查四个步骤。三维数据生产阶段包括除三维模型数据生产、基础三维模型数据质检和基础三维模型数据成果抽样检查三个步骤。三维效果整合阶段包括三维模型效果整合与实时浏览和三维模型效果质检两个步骤。综合各阶段共为10个步骤,详见图2工艺流程图。 1.1.成立项目组并确定项目目标 根据合同要求,成立项目组负责项目实施。召开项目启动会议,要求项目组成员必须参加,明确项目要求,统一工作思路和项目目标,并明确现势性时点、工作分工并分配任务。 1.2.现有基础资料收集整理 该步骤主要收集项目实施需要的基础资料,包括实施标准,基础数据等。实施标准为项目相关的技术标准,作为项目实施的依据。基础数据为项目实施需要的基础测绘成果,主要包括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等。 1.3.管理细分与区域分级 该步骤主要分为两部分工作,一部分是管理单元和建模单元的划分,另一部分是区域的分级划分。建模单元和管理单元的划分依据为《基础地理信息三维模型生产规范(征求意见稿)》,根据要求对建模范围进行二级划分,分别为管理单元和建模单元,并根据标准中要求进行命名。区域分级的依据为《基础地理信息三维模型产品规范(征求意见稿)》,将整个区域分为四级,其中I、II、III、IV四级要求依次降低。

计算机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复习重点

1. 获取三维空间数据的主要方式。 (1)传统地面测量;(2)GPS测量;(3)雷达成像;(4)摄影测量技术:航天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车载摄影测量、地面近景摄影测量;(5)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机载激光扫描测量、车载激光扫描测量、地面激光扫描测量;(6)野外全站仪测量;(7)地图数字化:地图跟踪数字化、地图扫描数字化。 2. 城市三维建模的主要技术方式。 (1)基于DEM与影像的3D建模:将航空影像与DEM叠加生成城市建筑群的景观模型; (2)基于2DGIS的3D建模:以2DGIS数据为基础,用3D软件将其立体化为3D的城市模型;(3)基于激光扫描的3D建模:通过机载或车载激光扫描,获取建模物体的几何及纹理信息,并构建城市3D模型; (4)基于CAD的3D建模:采用“真3D数据模型”来构建城市建筑模型。 3. 城市三维建模的主要流程。 1.资料准备: (1)地形图; (2)正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 (3)建筑物的高度及顶部结构数据资料; (4)重点建筑的详细图纸; (5)各类管线的设计、规划、测量、竣工等图纸;

(6)测区的规划数据、图件、效果图等。 2.技术要求:一般根据国家相关城市建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3.照片分析:全方位分析外业采集的实景照片,判断和重构模型的细部结构,以能进行准确的景观定位和各地物种类的准确还原。 4.内业建模。 5.成果检查。 4. 列举三种以上适用于地形三维建模的方法并阐述其特点。 5. 城市三维建模中外业采集纹理的主要流程及内容。

1. 外业工作计划:在外出作业前,应先进行外业工作计划的编制,包括选定合适的时间,投入合理的人员设备,制定合理的外业采集流程,划定分区等。 (1)仪器准备:数码相机、电脑等。 (2)分区分组:①建筑物:根据项目要求在CAD中建立精细区域、标准区域、基础区域等图层,外业拍照前根据测区的精度分区要求分别将精细区域、标准区域、基础区域的范围线存放在对应的图层中。内业编号(电子数据):对外业拍摄的建筑物照片进行编号记录,单体建筑或连体建筑编立一个号码,三个以上的连体建筑应分别编号。②地形:外业拍照前根据测区的精度分区要求分别将精细区域、标准区域、基础区域的范围线存放在对应图层中。 (3)记录约定:每一幢建筑物须有对应的拍照记录,记录方式应按照项目的设计要求进行,并做出标识。 (4)交接约定。 (5)路线设计:拍摄路线的设计一般先在内业根据测区的交通情况、建筑密度、现场驻点位置、人员分组等情况制定初步线路,再由作业员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2. 外业底图准备: (1)资料整理:出外业前需要准备作业记录底图和表格等资料;(2)数据套合:把整理好的地形、影像、交通注记等数据转换成统一的坐标基准;(3)整饰处理:把整理过的底图根据项目要求等进行分幅和编号;④图表输出:打印外业底图。 3. 外业纹理采集:

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与技术指南

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与技术 指南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的现状,由此提出了不同领域地质体 三维建模的数据需求、技术流程和主要建模软件的数据接口;详细阐述了Micmmine、surpac、Mapgis、 3D-Grid等三维地质体模拟软件在矿山、地下水、城市地质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和示范工作,以及提交的相 应三维模型成果;并对今后如何展开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本书可作为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指导用书,同时亦可作为地质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参考书。 【节选】 (一)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所需数据类型 在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中,会涉及的地质现象主要有:地貌(或地形)、地层、褶 皱、断裂、透镜体及侵人体等,为刻画这些地质现象,就需要用到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遥感影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钻孔数据及剖面数据等。具体来说,为刻画三 维模型中的各种地质现象,需要的相关数据包括以下几种: 1.地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地表数学高程模型数据用于生成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顶面(地表面),此部分数据可以 从测绘主管部门获取或向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的 数据属于标准数据,数据以ARCINFO数据格式存放。DEM数据比例尺有多种,其中,全

国的1:25万数据库在空间上包含816幅地形图数据,覆盖整个国土范围,国外部分沿国界外延25公里采集数据。地貌统一在TERLK层中存放,包括等高线、等深线、冲沟等,DEM等高线的等高距,在全国范围内共分40 m、50 m、100 m三种,使用时可参照等分布图确定。对于标准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比例变换、投影变换等多种处理。 另外,如果不能获取现成的DEM数据,也可以自己使用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 地形图生产。即把纸质地形图数字化及几何纠正校准,然后进行高程信息的提取——对等高线进行屏幕矢量跟踪并对等高线标赋高程值,同时编辑、检查、拼接以生成各种拓扑关系,最后用软件进行内插值、裁剪生成DEM数据。 2.遥感影像数据 遥感影像是地球空问数据最直接、时效性最强的数据形式,模型的表面需要用影像数 据进行贴图,来表达真实的地表景观。由于影像数据的容量大,为了能够快速、高质量地进行显示,需要根据显示的范围、显示的比例选择分辨率最合适的影像进行纹理映射。一个模型可以有不同分辨率的多套卫星/航测影像数据,某些影像数据有可能只局限于某个局部。因此,在显示时,所有的影像数据都需要读入内存,以实现多分辨显示。这就需要在技术上做一些处理,比如图像格式的转换,根据显示分辨率和比例的不同,转换为不同分辨率的图像如BMP、TIFF、GIF等图像格式。 对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的几何精纠正和不同分辨率影像数据的融合。一般使用遥感处理软件ERDAS和ENVI软件进行处理。遥感影像几何精纠正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