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体会

01 0 . 97
不使 用 质 子 泵 抑 制剂 , 2 体 阻滞 剂 。 H 受 治疗方法 : 要根 据 患者 的症状 , 主 舌 象, 脉象进行 辨证 分 型。大致 分为 4型 ,
资 料 与 方 法 摘 要 目的 : 察 中 药 外敷 治 疗 胃病 的 观
临床 疗 效 。 方 法 : 8 将 0例 胃 痛 患 者 分 为
疗程 2~ 3周 。① 气滞 血瘀 型 5例 , 均为 胃癌 。患 者 胃脘 疼 痛 明显 , 刺 样 , 瘦 。 针 消 其 巾 2例上腹部可扪及包块 , 质硬 。舌质 暗 , 薄 , 涩 。方 药 : 片 1g 乳 香 苔 脉 冰 0, 4 g 没药 4 g 三棱 4 g 莪术 4 g 桃 仁 0, 0, 0, 0, 4 g红 花 4 g 当归 4 g 王 不 留行 4 g 用 0, 0, 0, 0, 醋加热水凋成糊状敷 于上腹部 ,D T P照射 3 O分 钟 , 1次/日。② 肝 气 犯 胃型 4 0例 , 患者 胃脘胀痛或伴痛窜两胁 , 嗳气频繁 ,
—
一
毫 倒敷 1 3 。 篓 2 1 j i缮愈 i i ∞(69 囊 j(so 7_ 蠢 32.
。
i 糍效
6 o ( )
j ¨ ¨
篓 元 _誉 l .) 舞 32 纛 鬻 E (7 零 嚣 (5 癸
i 纛藏攀 j i ji
前 服粥 10—2 0 l② 服 药 期 间禁 食 不 5 5m ; 易 消 化 食 物 , 腹 禁 服 水 果 及 牛 奶 ; 多 空 ③ 参加户外身体锻炼 , 日做收扩 腹运 动 3 每 5次 , 次 2 每 0~5 下 。 但 要 视 病 情 轻 0 重适 当 调 整 次 数 和运 动量 ; 随 时 给 心 理 ④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
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
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
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
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
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
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
2治疗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
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
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
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4] 1 吴晖, 庄金梅 , 李华 , . 等 穴位贴敷 治疗变应 性鼻炎 2 9例 [ ] 3 J. 福建 中医学 院学报 ,0 5,5 ( ):1— 2 20 1 ,5 4 4 .
[5 陈劫 , 1] 赖新 生 . 近年 来 针 灸 治 疗 变 态 反 应 性 鼻 炎 的 研 究 概 况 与
!
慢 性炎症 和 溃疡性 病 变 , 临床 以腹 泻 、 液脓 血 1 黏 l 腹 痛为 特征 。属 中 医“ 泻 ” “ 泄 、 痢疾 ” “ 血 ” 、便 等 畴 , 现称 “ 大瘕 泄 ” 。一 般发 病 缓 慢 , 程 漫 长 , 病
i
I
一 近 轻不医结合复作目尚特药治 情重一 反发 , 无效物 常 年来 中西 , 治疗 该 病 前为 可靠 的疗 效 , 有较
[O 李海霞 , 1] 王慧丽 , 肖凯杰, 穴位拔 罐贴敷 治疗 过敏性鼻炎 7 等. 3
例 [ ] 陕 谣 中 医 ,06,7 1 ) 123一l24 J. 20 2 ( 0 : 2 2.
[] 4 徐珊宁 , 陈苏 , 芸. 徐 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 3 O例 [ ] 福建 中 J.
芪 、 黄 、 苡仁 、 大 薏 白花 蛇舌 草 、 丹 皮 、 连 、 牡 黄 木香 、
显减 黄芪 用量 加用 黄连 。结果 近期 治愈率 治疗组 与
乌药等 )每次4粒 , 日3次; , 每 同时服用柳氮磺胺吡
啶片 , 每次 1g每 日 4次 。对 照 组 予 以柳 氮 磺 胺 吡 , 啶片 , 次 1g 每 E 4次 ; 每 , t 同时 服用 黄 连 素 片 , 次 每
JA X OU NAL OF RA T O ING IJ R T DI I NALCHI NES DI NE E ME Cl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3 1 中药 内服 治 疗 .
UC临 床表 现 复 杂 , 情 轻 重 不 一 , 世 各 医 病 后
家往往 根据 其各 自的 临床 体 会 及认 识 不 同 而有 各
自不 同的 临床辨 证施 治方法 。
3 1 1 辨 证 论 治 : 绍源口 . . 余 临证 常 分 如 下证 型 辨治 : 气滞 湿阻 型治 宜疏肝 理气 、 祛湿 导滞 , 方用 四 逆散合 痛 泻要方 加 减 ; 热 蕴 结 型治 宜 清 热 祛湿 、 湿 行气 消滞 , 方用 白头 翁汤 合 芍 药 汤加 减 ; 虚 湿停 脾 型治 宜健 脾益气 、 湿消滞 , 祛 方用 资生 丸加减 ; 肾 脾 两虚 型治 宜温 补脾 肾 、 涩肠 固脱 , 方用 四神 丸加减 。 陈治 水[ 1 本 病 分 为 六 型 论 治 : 肠 湿 热 型 治 以 将 大 清热 化湿 、 调气 行血 , 方用 芍药 汤加 减 ; 胃气虚 型 脾 治 以健脾 益气 、 阳除湿 , 升 方用 参苓 白术散 加减 ; 脾
因多责 之 于肝 、 、 脾 肾功能 失调 , 因责之 于湿邪 和 外 气 滞血 瘀 。
或长期 迁延 呈慢 性 经 过 , 发 生 于 任 何 年 龄 , 女 可 男
发病 率无 明 显 差 别 。祖 国 医籍 中 , 有 UC 的 名 没 称 , 据其 临床 表 现 , 病多 被归 于 中医学 “ 根 本 泄泻 ” 、 “ 痢疾 ” “ 及 肠辟 ” 范畴 。但 虽似 “ 泻” 却 无脓 血 等 泄 ,
阳虚 、 郁脾 虚 、 热 错 杂 、 毒 炽 盛六 个 证 型 l 。 肝 寒 热 _ 7 ]
樊春华 L 则 根据 吕永 慧教授 治疗 UC经 验 , 8 将本 病
产生 , 而造 成肠 黏膜 的损 伤 口 ] 进 。中 医古 籍 对 本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多以顽固性腹泻 ,粪便 常混有粘液 , 血及脓 , 伴有腹痛腹胀等 。
世界各地都可 发生这种病 ,但北半球的人更常见,性别无明显
差异 ,但家族发病增加 ,溃疡性 结肠 炎可见于任何年龄 ,但 发 病年龄 曲线呈双峰分布 ,其主 峰在 1 ̄3 5 0岁 ,较小的第二高 峰在 5  ̄7 ,但后 者可能包括 了一些缺血性结肠炎 的患者 。 0 0岁
上,腹痛轻重不一 ,可伴有严重 的痉挛性疼痛和令人难以忍受 的里急后 重,夜间也不 能缓解 。粪便可呈水样 ,可含有粘液,
脾,胃,。三脏的功能辨别虚实寒热,随证立法,匣机而治。 肾 1 病 因
常常所含的几 乎全 是血 液和脓液 。广泛 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 炎
患者可出现全 身不适 ,发热 ,贫血,食欲 不振 ,li Ul ai ois e v t ,UC)于 1 8 8 8年首次得 到详细 的描述 ,12 9 0年才被 医学 界公认为是一种特殊肠道 疾
直肠 的溃疡性直肠炎是溃疡性结肠 炎中一种十分常见 ,相对 良 性的类型 ,对 治疗往往无反应 ,约 2 % ̄3 %患者到晚期可向 0 0 近端结肠扩展 。
meh d fh s ie s o alren mb r fne rt eme iietea y t o s ti ds aef m g u e itg ai dcn rp . o r a o v h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UC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医药在调节UC肠道菌群平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及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药口服、灌肠、针灸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何调控肠道菌群从而治疗UC,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将其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中医药;肠道菌群;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复方;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肠炎性疾病,是胃肠病学中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
UC的病变主要从直肠粘膜开始,以连续性的方式向近端延伸发展[1]。
近年来,UC的患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据调查显示[2],我国UC患病率约为11.6 / 106,UC导致癌前结直肠癌病变的发病率增加,最终有9%~11%的UC患者死于结肠癌和直肠癌。
然而,有关FD的发病机理还未彻底了解清楚,现阶段有研究[3]表明,肠道菌群是UC发病的起因和推动因素,在UC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理论方法,随着对中医药逐步的深入了解,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1.肠道菌群失衡与UC的关系人体的胃肠道中遍布了大量复杂的微生物群,称为肠道菌群。
正常人肠道菌群具有营养和代谢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提供生物屏障,以及为肠道黏膜屏障供给能量。
肠道菌群按致病性可分为有益菌、中间菌和致病菌三大类。
有研究发现[4],UC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变动是有益菌下降和致病菌增长的原因导致的。
王青等[5]分析了86例UC患者(缓解期45例、活动期41例及健康人40例)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发现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消化球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健康人,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致病菌的数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人。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