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诊疗进展与思路

合集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引起,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

为了更好地规范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疗,本文将就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邪如寒、湿、热等侵入人体,与内湿相合,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所伤,如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使湿邪内生;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气机不利,导致肝脾不和;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邪内生,蕴久化热,导致肠腑湿热蕴结,引发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多依据《中医内科学》相关标准,具体如下: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和溃疡形成;还可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诊断,常见证型有湿热内蕴证、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等。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遵循扶正祛邪、调理脾胃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如下:湿热内蕴证: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痢为治则,选用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方剂加减。

肝脾不和证: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治则,选用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加减。

脾胃虚弱证: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为治则,选用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等方剂加减。

针灸、推拿、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疗法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具体措施如下: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旨在规范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明确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诊疗方案。

然而,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配合西药治疗和心理调适,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要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下利”、“久泄”、“久痢”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

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腹痛、逐渐加重,便血和脓血便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严重者有发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表现,诸症中尤以腹泻多见。

患者一旦患上该病,常常迁延不愈,痛苦万分,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如果辅以有效的观察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效果,我院于2013 年1~12 月展开观察,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26~59 岁、平均年龄(43.25±1.5)岁。

为直肠型13例(14.7%)、直乙状结肠型25例(28.4%)、左半结肠型(脾曲以远)22例(25%)、广泛结肠型(脾曲以近)7例(7.9%)和全结肠型21例(23.9%)。

大肠湿热证8例(9.1%)、脾虚湿蕴证17例(19.3%)、寒热错杂证18例(20.5%)、肝郁脾虚证32例(36.4%)、脾肾阳虚证7例(7.9%)、阴血亏虚证6例(6.8%)。

统计仅以症候最为突出者入选辩证类型,其中80例(90.9%)兼有血瘀表现,如舌色暗红,舌面有瘀斑,舌底静脉迂曲等,74例(84.1%)兼有湿盛表现,如舌苔白厚或夹有黄苔,脉濡或滑;少有单一证型表现的。

所有患者均按照实验室检查以及无痛内镜检查结果确诊。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症状,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

1.2 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等病范畴。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标准:(1)大肠湿热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张宇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摄入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在家吃饭的机会愈来愈少,少盐少油的清淡饮食被各种油腻大餐取代,甚至更多的人喜欢烧烤。

这些食物的摄入严重干扰了胃肠的代谢功能,导致人们出现了溃疡性结肠炎,痛苦不堪。

这里,我们注重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进行有效的治疗。

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发在大肠黏膜和其下层的一种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被人类所发现的一种症状,大多在结肠和直肠发生,有的也会延伸到整个结肠。

治疗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多伴有反复性发作,比较棘手,以年轻人多发,这也与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夜生活丰富,暴饮暴食有一定的关联。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症表现1. 排除个别少数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大多发病较慢,急性较少,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

主要是表现出腹泻现象,轻微患者腹泻次数一天最多5次,病情比较重的患者腹泻会严重增加,一般都会在5次以上,大多为泄水或小便带血,疼痛感较重,也会伴随着发烧等症状。

2. 急性的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快,腹泻的量也大,体温会很高,一般都会达到40度,出现类似中毒的表现,患者会非常痛苦。

3.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引发其它症状表现,主要是皮肤的病变和肝功能的障碍。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1. 对于这些患者要立即进行检查,明确患者的病情,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要立即进行救助。

马上安排患者卧床住院,补充因腹泻流失的钾、钠等物质,已维护电解质的平衡,避免患者产生神经的紊乱而意识不清,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病情发生的原因,找到发病根源。

同时也要注意病人营养的补充,蛋白质是首选,可以帮助病人肠胃得到供养。

这样等病人的病情稳定后就可以着手通过中医角度对病人进行治疗。

2. 中医中药治疗结肠炎的效果比较明显,这是对于病情稳定和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实施中医治疗方法。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西医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目前市面上的西药大多数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损害,造成人体不可逆的损伤。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

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

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

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

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

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

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

2治疗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

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

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

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形成。

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根本思路是清热解毒、利湿化瘀,平抑肝经、调和胃肠。

常用中药包括:
1. 福枣甘草汤:收敛、止泻、排毒,适用于慢性下痢及腹泻。

2. 地黄泼雪大振汤:补血、补肾、滋阴,适用于慢性下痢、血便、虚弱等。

3. 大建中汤:解毒、清热、利水,适用于热毒炎症、便秘、茶色便等。

4. 四妙丸:行气、止痛、调和胃肠,适用于腹痛、腹泻、便秘等。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病情,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镇痛和舒筋活络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
1. 神阙穴:调和胃气、消化食物,适用于腹泻、食欲不振等。

2. 关元穴:增强体质、调节免疫功能,适用于腹泻、肠鸣、腹胀等。

3. 中极穴:滋阴降火、清热解毒,适用于肠道炎症、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但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个人心理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刺激食品及饮酒等过度刺激肠道的行为,以免加重病情。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4] 1 吴晖, 庄金梅 , 李华 , . 等 穴位贴敷 治疗变应 性鼻炎 2 9例 [ ] 3 J. 福建 中医学 院学报 ,0 5,5 ( ):1— 2 20 1 ,5 4 4 .
[5 陈劫 , 1] 赖新 生 . 近年 来 针 灸 治 疗 变 态 反 应 性 鼻 炎 的 研 究 概 况 与

慢 性炎症 和 溃疡性 病 变 , 临床 以腹 泻 、 液脓 血 1 黏 l 腹 痛为 特征 。属 中 医“ 泻 ” “ 泄 、 痢疾 ” “ 血 ” 、便 等 畴 , 现称 “ 大瘕 泄 ” 。一 般发 病 缓 慢 , 程 漫 长 , 病


一 近 轻不医结合复作目尚特药治 情重一 反发 , 无效物 常 年来 中西 , 治疗 该 病 前为 可靠 的疗 效 , 有较
[O 李海霞 , 1] 王慧丽 , 肖凯杰, 穴位拔 罐贴敷 治疗 过敏性鼻炎 7 等. 3
例 [ ] 陕 谣 中 医 ,06,7 1 ) 123一l24 J. 20 2 ( 0 : 2 2.
[] 4 徐珊宁 , 陈苏 , 芸. 徐 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 3 O例 [ ] 福建 中 J.
芪 、 黄 、 苡仁 、 大 薏 白花 蛇舌 草 、 丹 皮 、 连 、 牡 黄 木香 、
显减 黄芪 用量 加用 黄连 。结果 近期 治愈率 治疗组 与
乌药等 )每次4粒 , 日3次; , 每 同时服用柳氮磺胺吡
啶片 , 每次 1g每 日 4次 。对 照 组 予 以柳 氮 磺 胺 吡 , 啶片 , 次 1g 每 E 4次 ; 每 , t 同时 服用 黄 连 素 片 , 次 每
JA X OU NAL OF RA T O ING IJ R T DI I NALCHI NES DI NE E ME Cl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链脂肪酸)下降 • 卫生学说:缺乏抗原挑战,微生物清除障碍 • 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 免疫调节紊乱
关于免疫调控失调
免疫调控网络失衡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核因 子-KB(NF-KB)是免疫调控网络中一个重要的细胞活 化、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NF-KB对细胞因子、 粘附分子、免疫性受体、促抑调亡蛋白等均有调控作 用,它能与许多细胞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中的KB转 录系列特异结合,启动或调节相关免疫反应。在UC发 病中,NF-KB被诱导剂激活,调节炎症递质产生,进 而导致炎症粘膜的损伤。
➢ 莎尔福(Salofalk):以Eudragit-L为包衣。 1.5-4.5g/d分服,维持量0.75-1.5g/d分服
➢ 艾迪莎(Etiasa):以Eudragit-S与-L为包衣, 1.5-3g/d分服
➢ 亚沙可(Asacol):以丙烯脂Eudragit-s为包衣 (PH>7释放)。2.4-4.8g/d分服,维持量0.84.8g/d分服
中医对UC发病机制认识
▪ 感受外邪论 ▪ 脾胃虚弱论 ▪ 饮食所伤论 ▪ 内伤七情论 ▪ 无积不成痢论 ▪ 内痈论
诊疗规范
UC诊断:须排除的相关疾病
➢感染性肠炎如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 ➢Crohn病 ➢缺血性结肠炎 ➢放射性结肠炎 ➢大肠癌 ➢肠易激综合症 ➢其它
UC诊断:5方面内容
➢包括分型、分度、分期、分段(直肠、
直乙结肠、左半结肠、广泛结肠、全结肠)
和并发症 ▪ 例如:
UC初发型、中度、活动期、直乙状 结肠受累
UC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初发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均不 典型者, 暂不诊断, 需随访一个月, 观察 发作情况
➢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慢性直、乙状结 肠炎不能与UC等同, 应观察变化, 认真 寻找病因
➢ 惠迪:
UC治疗:氨基水杨酸局部用药制剂
➢ SASP栓:0.5g/粒,1-1.5g/d,分2-3次用。 维持量,每天或隔日睡时用0.5g
➢ 美沙拉嗪栓:0.5g或1g/粒,1-1.5g/d,分 2-3次用,维持量同上
➢ 美沙拉嗪灌肠剂:1-4g/支,60ml或100ml/ 支,睡时1-4g/d,维持量每天或隔日睡时 用1g
Permeability Diet
Environmental factors
Smoking
Genes
Pathological inflammation
Immune system
Appendectomy
“Physiological” inflammation
IBD
Norm续感染:MAP、黏附和侵袭 • 生态失调:生态菌等下降、肠内SCFA(短
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
Luminal microbial stimulants
Three dimentional disease
Genetic
susceptibility
UC
Immune response
Environmental triggers
环境因素的影响
Drugs
Stress
Microbes and enteric flora
UC治疗:应明确的问题
Who:治疗的对象,是否UC? How and Where:病情如何?病变部位 What:最恰当的方案及药物 When:治疗的时机——活动期、缓解期
UC治疗:用药方案
轻度 中度 重度 顽固性 缓解期 肛周病变
远段UC
直肠或口服5-ASA 直肠GCS
直肠或口服5-ASA 直肠GCS
摘要及关键词
▪ 摘要:本课件临床实际出发,着重从溃疡性结
肠炎的基础、诊断与治疗的进展以及中医的临证 思路进行了较全面的讲解。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基础;诊断;治疗;
中医;临证思路。
学习目标
▪ 掌握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最新诊疗进 展,规范临床治疗,开阔临床思路,提高 临床疗效中医。
正文
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诊疗进展与思路
Contents
1
基础研究
2
诊疗规范
3
治疗进展
4
中医治疗
5
临证心得
基础研究
流行病学情况
▪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 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粘膜下层的 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炎症性肠病(IBD) 范畴。
▪ 病因不明、难以治愈、容易复发和癌变 ▪ 我国UC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推算的患病率
为11.6/10万,实际可能要高。
Increasing number of UC Cases from 1989-2007 UC
流行病学情况
▪ 好发年龄青壮年(10~40岁) ▪ 男女不同性别发病比率无明显差别。 ▪ UC首发治疗后约90%可能复发。 ▪ 可能癌变,病程超过10年者高度警惕,结
肠镜监测的价值尚有争议。
口服或静脉GCS 直肠GCS
口服或静脉GCS 加Aza或6-MP
口服或直肠5-ASA 口服Aza或6-MP

广泛UC
口服5-ASA
口服5-ASA
口服或静脉GCS 静脉CsA
口服或静脉GCS 加Aza或6-MP 口服5-ASA 口服Aza或6-MP

UC治疗:基本估计
1、5-ASA为主药疗效40%-80%; 2、远段UC局部治疗有效,联合治疗更好; 3、各种5-ASA制剂作用类似,选择依据患者耐受性和价格; 4、激素用于中、重度UC,4周反应率84%,缓解率54%;
➢ 奥沙拉嗪:为双水杨酸化合物,在结肠经细菌偶 氮键还原酶水解,可提供2分子5-ASA。1.5-3g/d 分服,维持量1-1.5g/d
➢ 巴柳氮:本品以氨苯基丙氨酸为载体,0.75g/袋, 2-6g/d,分服,维持量相同
UC治疗:美沙拉嗪控释剂
➢ 颇得斯安(pentasa):以乙基纤维素微颗粒为包 衣,属延长释放剂,2-4g/d分服,维持量1.53g/d分服
年后延迟反应49%,激素依赖22%; 5、Aza或6-MP用于激素依赖或抵抗,主要用于维持治疗;
Cys短期反应率80%,1年后手术率50%; 6、内科治疗失败率约40%
UC治疗:氨基水杨酸及其前药
➢ SASP:活动期UC患者先服0.25-0.5g/次,3-4次 /d,如无不良反应增至1.0g/次,3-4次/d;病情 缓解,可连服4-8周,然后渐减为2.0g/d,分次 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