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布局方法

合集下载

制造车间布局详解课件

制造车间布局详解课件
设备设施布局
设备设施布局
系统布置设计(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 )
P产品构成分析:
例:叉车产品分析
设备设施布局
系统布置设计(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 )
例:P—Q分析
设备设施布局
系统布置设计(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 )
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表示危险,是警戒色。橙色非常明亮刺眼,如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救生衣等。车间现场,橙色可用于安全警示标识,如安全帽、危险作业场所的工作服。
在工业安全用色中,黄色表示提醒注意。如交通号志上的黄灯,工程用的大型机器,学生用雨衣,雨鞋等,危险、保安设施。车间现场,黄色常被用作安全色,因为这极易被人发现,如室外作业的工作服,常用于警示标识,用于通道线、定置线。
图1 产品原则布置示意图
设备设施布局
(2)工艺布置原则(机群式)把同类型的设备和人员集中布置在一个地方。
图4 工艺原则布置示意图
设备设施布局
(3)固定式布置原则(项目布置)主要是工程项目和大型产品生产采用的一种布置形式。 它的加工对象位置,生产工人和设备都随加工产品所在的某一位置而转移。如工程建设、飞机厂、造船厂、重型机器厂等。
车间整体颜色选择
色彩的前后感
处在同一平面上的颜色,有的颜色使人感觉突出,有的颜色给人以退向后方的感觉。前者称前进色,后者称为后退色。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前后,红、橙等光波长的色在内侧成像,感觉比较迫近;蓝、紫等光波短的色则在外侧成像,在同样距离内感觉就比较后退。实际上这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前进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感觉。

生产车间布局改造方案

生产车间布局改造方案

生产车间布局改造方案1. 引言生产车间布局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生产车间布局可以减少物料的运输时间和员工的移动距离,提高作业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个生产车间布局改造方案,旨在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率。

2. 背景当前生产车间的布局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主要问题包括:- 物料储存区域与生产线之间的距离较远,导致物料运输时间较长; - 不同工序之间的距离较远,增加了员工的移动时间; - 设备摆放不合理,导致作业过程中存在瓶颈。

3. 改造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改造方案:3.1 物料储存区域改造将物料储存区域与生产线之间的距离缩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在生产线附近设置合适大小的物料储存区域,减少物料从储存区到生产线的运输距离; - 根据物料使用频率进行分类储存,将使用频率高的物料放置在离生产线近的位置,减少运输时间。

3.2 工序间距离优化优化不同工序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对车间进行重新布局,按照工艺流程将不同工序之间的距离缩短; - 根据工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合理安排工序的位置,将相互依赖的工序放置在靠近的位置,减少物料的移动距离。

3.3 设备摆放优化优化设备的摆放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和减少瓶颈。

具体方法如下: - 根据作业流程和设备使用频率,将设备摆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减少物料运输时间; - 确保设备之间有足够的空间,避免相互干扰和拥堵; - 合理划分工作区域,保证员工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作业,减少移动时间。

3.4 环境安全考虑在进行生产车间布局改造时,需要考虑环境和安全因素: - 合理安排消防设备和应急通道,保证车间的安全; - 让通风系统覆盖到每个工作区域,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舒适; - 对有害物品和危险区域进行标识,提醒员工注意安全。

4. 实施计划为了顺利实施生产车间布局改造方案,需要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 - 按照改造方案,进行现场勘测和数据收集,确保改造方案的可行性; -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时间表,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 进行小范围试点,验证改造方案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方案。

车间布局方案

车间布局方案

车间布局方案车间布局对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制定车间布局方案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便达到最佳的生产效果。

本文将介绍车间布局方案的要素和实现策略。

一、要素车间布局方案主要涉及以下要素:1. 设备布局:设备布局是车间布局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设备种类、生产流程等因素,合理安排设备的位置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

2. 工人布局:工人布局也是车间布局方案的关键要素之一。

从人员利用效率、人员舒适度等角度出发,确定工人工作的位置和工作岗位,达到最佳的生产效果。

3. 物料布局:物料布局是车间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

按物料进出车间、垃圾收集、半成品加工等因素布置物料区域,减少材料调度过程,提高车间物料使用效率。

二、实现策略1. Flow-line布局Flow-line布局是指将车间生产线性化布置的一种方式。

它的特点是按照流程依次排列设备和工作站,以避免材料调度过程中的时间浪费。

Flow-line布局适用于生产流程稳定、生产批量较大、生产成本较高的情况下。

2. Process-center布局Process-center布局是针对车间生产流程不稳定的情况下的一种解决方案。

它的特点是将相同加工工艺的设备设在一起,方便管理和维护。

Process-center布局适用于生产批量不稳定、生产流程多变的情况下。

3. Fixed-position布局Fixed-position布局是针对汽车、航空制造等大型产品生产的一种解决方案。

它的特点是将大型产品固定在一个位置,按流程在该位置配置设备和材料,完成生产工艺。

Fixed-position布局适用于大型产品生产、生产流程复杂且需耗时较长的情况下。

三、总结综上所述,车间布局方案是车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合理的设备、工人、物料布局策略可以极大地提高车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Flow-line、Process-center和Fixed-position布局是车间布局方案常用的解决方案,应根据不同生产情况选择合适的布局方式。

生产车间布局规划设计方案

生产车间布局规划设计方案

生产车间布局规划设计方案引言生产车间的布局规划设计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它对于生产效率、人员流动、设备配置和工作条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产车间布局规划设计的步骤和原则,并提出一种适用于大型制造业的车间布局方案。

步骤和原则步骤1. 了解生产要求:首先,需要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要求和生产流程,包括产品种类、生产量、生产周期等。

2. 收集车间资料:收集车间的现状资料,包括空间尺寸、设备配置、设备数量、通风系统、照明设备等。

3. 制定布局方案:根据生产要求和车间资料,制定初步的布局方案。

4. 评估和调整:评估布局方案的可行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5. 实施和监控:根据最终确定的布局方案,进行实施,并定期进行监控和评估。

原则1. 流程优化:根据生产流程的特点,将工艺流程合理地组织起来,使物料在车间内流动最短、最顺畅。

2. 人机协调:在布局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机协调,使操作人员、设备和材料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在车间内能够快速、高效地传递。

3. 安全环保:布局方案要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环保要求,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4. 空间利用:合理利用车间空间,避免浪费,并确保设备之间有足够的通道和作业区域。

5. 可维护性:考虑到设备和设施的日常维护需求,确保维修人员能够轻松进入并操作设备。

6. 扩展性:考虑到未来业务扩张的可能性,确保布局方案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基于以上步骤和原则的布局方案车间布局示意图![车间布局示意图](layout.png)布局方案说明1. 原料存储和加工区:将原料存储区和加工区划分开来,以避免混乱和污染。

在原料存储区,可以设置合理的仓储系统,如货架、堆垛机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储存容量。

加工区内的工作台和设备应按照生产流程进行布置。

2. 产品组装区:在车间的中央位置设置产品组装区,以便于各个工序之间的产品传递和组装。

在组装区周围设置合理的工作站,以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3. 设备布置:根据工艺流程和生产要求,将设备合理地布置在车间内,确保设备之间有足够的通道和作业区域。

车间布局入门知识点总结

车间布局入门知识点总结

车间布局入门知识点总结车间布局是指企业的生产车间内部的空间布置和设备摆放,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工作环境。

好的车间布局能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浪费,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因此,了解车间布局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车间布局的入门知识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车间布局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1. 车间布局的目标和原则车间布局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过程的流畅,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和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要实现这些目标,车间布局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 流程布局:将设备和工作站按照生产流程的次序进行布置,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顺畅地流动,并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

- 空间利用:充分利用车间内部的空间,避免设备和物料之间的交叉干扰,提高生产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 人性化设计:考虑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合理设置工作台和工作站,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和行走距离,提高工作效率。

- 安全性设计:确保车间布局符合安全生产标准,避免工作区域的安全隐患,提高员工的工作安全性和生产质量。

2. 车间布局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条件,车间布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 产品布局:按照不同的产品种类和生产流程进行布局,适合生产多种产品的车间。

- 流程布局:按照生产过程的次序进行布局,适合连续生产的车间。

- 功能布局:按照设备的功能和工序进行布局,适合批量定制和小规模生产的车间。

- 细胞制造布局:按照产品家族和流程进行布局,将设备和工作站按照流水线式的方式进行排列,适合柔性生产的车间。

不同类型的车间布局适用于不同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要求,选择合适的车间布局类型是实现生产目标的关键。

3. 车间布局的要素车间布局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生产设备:包括生产线、机器设备、工作台和工作站等。

- 物料处理:包括原料的存储、运输和处理设备。

- 人员流动:包括员工的工作区域、行走通道和安全通道等。

- 辅助设施:包括办公区域、维修区域、卫生间和休息区域等。

定制工厂车间规划方案

定制工厂车间规划方案

定制工厂车间规划方案车间规划是一个定制工厂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生产流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提升。

下面是一个700字的定制工厂车间规划方案。

定制工厂车间规划方案1.车间总体布局车间总体布局分为生产区和辅助区两个部分。

生产区设置在车间中央,辅助区设置在生产区的两侧。

生产区内按照产品生产流程划分为不同的工作区域,每个工作区域之间设置合理的通道连接。

辅助区包括原材料存放区、成品储存区、设备维护区、办公区和员工休息区。

2.生产区布局生产区按照产品生产流程划分为不同的工作区域,每个工作区域内设置相应的设备和工作台。

工作台按照工作需求和效率要求设置,包括原材料准备区、加工区、组装区和成品检验区。

工作区域之间设置合理的通道和物料传输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

3.辅助区布局辅助区包括原材料存放区、成品储存区、设备维护区、办公区和员工休息区。

原材料存放区应根据物料种类和使用频率来进行分区存放,便于取用和管理。

成品储存区应根据产品种类和规格进行分类存放,便于出货和管理。

设备维护区应设置相应的设备维修和保养区域,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办公区主要设置办公桌、电脑和文件柜等办公设备,方便管理和沟通。

员工休息区设置员工休息室和餐厅,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休息和用餐环境。

4.安全管理车间安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确保员工的安全。

首先,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和紧急疏散标识,指引员工遵循安全操作程序。

其次,应设置消防器材和安全疏散通道,确保员工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疏散。

另外,应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5.环境保护在车间规划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处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首先,应设置排污设备,对废水进行处理和排放。

同时,应设置排气设备,对废气进行处理和排放,确保车间空气质量。

另外,应分类收集和处理固体废弃物,注重可回收和再利用。

总结:车间规划是定制工厂生产流程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车间规划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车间布局常用方法

车间布局常用方法

车间布局常用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车间布局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加工效率。

对于制造车间规划来讲,要做好布局,必须对产品的工艺进行深刻的研究,并在实际中不断优化。

车间布局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线布置法
主要是以产品加工工序为研究对象布置,一般适合大规模生产,产线对产品兼容较强。

人与机器不进行移位,而其物料通过流水线或移动平台作线性移动。

优点:在于工位距离变短,动作分解容易,在制品数量易控制,效率高,多在电子产品车间使用。

缺点:是对于多品种混料生产较困难实现。

(2)程序布置法
此种布置法是根据产品加工工艺过程段进行布局设计的,将制程相同工段设备集中于一处,对于少批量多品种混线生产具有较大的弹性,这种布置多用在工段独立方面。

如:印刷车间,注塑车间等。

优点是有利于集中管理,机台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整合能力强,效率高。

(3)固定布置法
固定式布局主要是以产品本身特性为对象进行布局。

多于在在大体积、重量大、不易移动的产品,将产品固定在一个相对位置,而人员、零件、设备则集中于此进行施工,并且车间一般相对特殊,如飞机组装车间。

(4)混合布置法
考虑到产品特性及效率,通常车间布置不会仅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将上述三种方法综合应用,以便实现不同功能的互补。

车间布局方案

车间布局方案

车间布局方案车间布局是指根据工作流程和空间要求,将机器设备、工作台和物料等布置在车间内的一种安排方式。

一个合理的车间布局方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生产成本并优化空间利用率。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用于生产车间的理想布局方案。

1、概述为了实现高效生产,我们设计了一个以流程为导向的车间布局方案。

该方案以以下几个关键原则为基础:- 最小化物料和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移动距离,以减少时间和能源的浪费。

- 增加机器设备之间的距离,以便于操作员和维护人员在设备之间移动。

- 将相似的工作站和设备放置在一起,以便于操作员在不同工作站间切换。

- 合理利用空间,使得车间布局紧凑而又能保持良好的通道和安全通道。

- 考虑到未来的扩展和调整,以便能够适应新的生产需求。

2、车间布局方案(1)接收区:位于车间的入口处,用于接收原材料和零部件。

接收区应设有仓库管理系统,以便快速而准确地追踪和管理物料的进出。

(2)加工区:加工区是车间的核心区域,容纳了机器设备和工作台。

按照工艺流程将设备分组排布,以减少物料和操作员的移动。

相似的设备可以放置在同一侧,便于维护和保养。

(3)装配区:装配区是指用于组装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区域。

根据产品的组装流程,将工作站合理地布置在装配区内,以提高装配效率。

(4)质检区:质检区位于装配区的末尾,用于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和监控。

质检区应设有足够的空间用于放置测试设备和分拣不合格品。

(5)包装与发货区:该区域位于车间的出口处,包括了产品包装和货物发货。

在这个区域内,应设有适当的包装设备和标签打印机,以确保产品包装的质量和准确性。

3、额外考虑在设计车间布局时,还有一些额外的考虑因素需要注意:- 安全性:在车间布局中,必须确保通道和安全通道的畅通。

应避免将设备和工作站放置在安全出口和紧急通道的位置上。

- 环境因素:根据车间所处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可能需要对车间进行适当的隔离和调控,以保持设备和物料的正常运作。

- 环保因素:在车间布局中,应考虑有效利用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二
燕 山 大 学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SLP在J厂生产车间应用研究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09工业工程
学生姓名:王惠民
指导教师:王艳亮
完成日期:2013年3月25日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不断调整生产任务。有的企业产品种类繁多、调整频繁,而生产过程中的设备、物流系统已难以满足实际生产要求,那些采用传统机群布局的生产车间或落后的生产形式都面临着改造。许多机械加工企业通常非常重视生产工艺知识,而对设备布局、物流搬运系统(包括工件、工艺装备)的设计则局限于经验水平,没有从专业理论或科学角度进制造成本和产品品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大约有20%~50%的加工费用用于物料运输,而合理的设备布局至少能节约10%~30%的物料运输费用[2]。因此,对生产车间系统及其设备的布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7]萨日娜,张树有,徐敬华.面向结构化布局设计的产品布局多色模型[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2,24(3):383-386.
[18]李志华,曾海红,陈立平,赵文礼.多单元制造系统布局设计[J].工程设计学报,2007,14(3):194-197.
[19]夏弘,张华,江志刚,王章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车间布局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12(12):136-137.
三、发展趋势:
设施布置与设计是决定企业长期运营效率的重要决策,它将系统各个部门、工作中心和设备按照系统中工作移动的情况来进行配置。设施布置与设计对生产系统极为重要,据测算,共产生产总运营成本中的20%-50%是与物料搬运和布置有关的成本[19]。车间作为生产制造企业的物化中心,更作为制造系统中最根本的产品物化单元,在制造系统以及生产企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大规模生产模式被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代替,制造企业也随之小型化,车间级生产系统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逐步具有了独立制造单元和经济实体的特征,表现出了较大的灵活性。
[20]SOL MAN PURM,VRA T P, SHAN KAR R. An ant algorithm for the single row layout problem in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05,32:5832598.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贾秀杰,李剑锋,李方义.车间生产系统及设备布局[J].工具技术,2008,42(4):58-61.
[2]薛天然,苏春,许映秋.基于仿真的单元制造系统柔性布局研究[J].机械制造及研究,2006,35(5):45-47.
[3]曹振新,朱云龙,宋琦.制造系统的设备布局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3):414-416.
[6]M. Adel. El-Baz.A genetic algorithm for facility layout problems of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s[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4,11:234-243.
[10]王进,樊树海.混流生产车间布局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8):252-253.
[11]杨茂盛,孙泽萍.精益物流系统的工厂布局优化设计[J].物流平台,2008,5:126.
[12]傅合彦.工厂管理[M].厦门大学,2005:41-63.
[13]马玉敏,陈炳森,张为民.基于敏捷制造理念下的车间布局设计[J].组合机床及自动化技术加工,2002(4):41-45.
[4]R.G.Askin F.W.Ciarallo.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holonic and fractal layouts[J]. INT. PROD. RES,1999,37(5):961-978.
[5]王进,樊树海,沈谦,李磊.混流生产车间设施布局方法概述[J].机械制造,2009,47:4-6.
用户对产品的要求逐渐由数量问题,转变对交货时间、产品质量、成本以及售后服务的综合实力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挖掘生产潜力、充分利用车间现有的生产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客户需求,以创造出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每一个制造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在以往在解决设备布局问题时, 一般是一次性求出各个设备的具体布局位置[20]。由于市场需求是变化的,工厂车间生产必然要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而企业现有的车间布局无法做出敏捷的反应,很容易造成成本浪费,降低企业生产效率和收益;马玉敏等人指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已有的车间布局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迫切需要高柔性、模块化且易于重构的车间布局,当生产需求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重组满足新的需求。
二、主要研究成果
国外对于布局形式的研究,起始于很早的时候,在1961年缪斯提出代表性的系统布置设计理论后,由构建一类理想布局模型到扩展模型,例如:多种多目标模型、动态布局模型鲁棒性布局,U型布局方式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系统布置设计是基于流程导向布局的一种布置方法,这种方法提出了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的登记表是方法,是设施布置由定型阶段发展到定量阶段。日本的JIT生产方式和单元生产线,通过“一个流”生产布局,极大节省了占用空间和减少非必要的存量,JIT起源于日本丰田的生产方式,对工厂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1年Hassan和Hogg在《国际生产研究杂志》发表了“On Constructing a Block Layout by Graph Theory”,阐述了图论法的进一步研究[11],M. Adel介绍的一种遗传算法(GA),解决在制造业中存在的设施布局和系统设计问题,保证运转成本最小化。他考虑了各种物质流生产环境模式的流水车间布局、流程线布局(单线)与产品,多行布局、半圆形、循环布局。GA方法的可以进行有效的评价估值。研究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作为一种工具来解决问题在设施布局的有效性[6]。
指导教师审阅签字:
2013年4月1日
注:文献综述正文内容:宋体小四号(英文用Time New Roman体小四号),段落首行左缩进2个汉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段落中有数学表达式时,可根据表达需要设置该段的行距),间距段前段后0磅。
如今,很多学者就目前工厂产品特点、生产特点等因素,对工厂车间布局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最新研究表明,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生产纲领,在已确定的空间内,按照从原材料的接受、零件和产品的制造、成品的包装、发运的全过程,将人员、设备、物料所需要的空间做最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这方面依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随着技术的提高和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对于敏捷制造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逐渐提高,‘柔性布局’逐渐成为各行业有关布局内容最为关注的部分[13]。
(二)国外现状
国内的研究,虽然远远落后于国外,最近却也呈现出一些先进的研究。黄太兵等人的大规模定制车间的布局概述,对车间出现的大规模定制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提出了三种适合大规模定制车间布局的类型(子生产型、C型和花瓣形布局);李志华等人提出的单向环形设备布局设计,将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策略;张建军等人基于分形理论提出的E-型车间布局研究,构造了一个可重构的布局形式,从优化局部到整个车间;王进等人对混流生产车间的设施布局研究,针对混流生产的特殊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杨茂盛等人针对精益物流系统提出的工厂布局优化分析等等。国内对于布局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更加深入,但是大多数企业依然在沿用古老的生产模式,也没有专业的指导,完善的理论得不到系统的实施[7]-[10]。
[14]王盈,吴正佳,王魁.锯片制造设施布局与规划研究[J].物流科技,2007,30(8):57-59.
[15]王伟,刘德忠,黄静,杨召凯.基于设备可重组布局的车间系统[J].组合机床及自动化技术加工,2006(9):100-105.
[16]孙进平,张妮娜.基于成组技术的制造单元问题的研究[J].煤矿机械,2006,27(11):63-65.
(一)国内现状
对于车间布局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明显领先。1961年,美国的缪斯提出了代表性的系统布置设计(SLP)理论,其中提到并建立了第一类理想的块状布局模型、动态布局等;由Venkatadri在1999年提出的分型布局,是利用分形几何中的自相似性概念而形成的一种布局方法,通过将车间分形成单元形式,允许了单元间物料流动和机械共享,综合工艺布置和产品布置的优点。随着成组技术,分型单元,可重组系统的成熟,Mckebdall提出的蚁群算法有效解决动态布局问题等等,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因为设备布局等问题带来的低效率,高耗费等问题[3]-[5],M. Adel提出用一种遗传算法解决制造业中设施布局设计问题,实现运转成本最小化,他考虑了各种物质流 生产环境模式的流水车间布局、流程线布局(单线)与产品布局,多行布局、半圆形、循环布局[6]。
四、存在问题
车间布局设计,不仅仅是对空间的充分应用,也涉及到人员、物料等的最佳位置安排,主要有一下几种布置类型:固定位置布置法、制程布置法(功能布置)、产品布置法、混合布置法。虽然这些方法被很多企业采用,但是并非都是合理的应用,每个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计划不同,而且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车间布局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合理的车间布局可以使车间的物流、信息流、生产能力、生产成本及生产安全等得到大规模的改善[19],所以,实施合适的系统布局非常必要。
国内对于车间布局研究如今更加趋于成熟,中国学者归纳流水线布置设计和设备布置设计两个方面,通过分析产品工艺路线,归纳出几种基本布置类型、流动模式、流水线的分类布置方式等等。在黄太兵等人对大规模生产车间布置的研究中,根据大规模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三种适合大规模定制车间布局的类型(子生产型、C型和花瓣形布局),并对其特点做了简单地介绍,最后构建了一个两层结构的仿真平台。以仿真方法模拟出大量动态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通过蒙特卡洛法对大规模定制的车间布局模型进行统计评估[6]。马玉敏等人面向敏捷制造的车间布局展开讨论,详述了新型模式的车间布局,针对虚拟单元这一敏捷单元的组织形式,提出了面向敏捷制造的车间布局的设计方法[13]。王伟等人基于系统研究的思想提出设备可重组布局的车间系统结构,并详细的阐述了系统的各模块的主要功能以及开发的总体思想。基于设备可重组布局的车间系统很好的解决了生产管理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生产管理系统与底层设备的信息沟通与响应能力,提高了车间系统的柔性、敏捷性和可重组(构)性[15]-[16]。李志华等人从布局设计的角度,提出多单元制造系统的概念,把各种制造系统的布局问题转化为多单元制造系统布局设计问题,包括设备布局和制造单元布局两个方面L对于设备布局问题,给出一种优化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求解策略;对于单元布局问题,给出一种集成的布局设计方法[18]。王进等人对混流生产车间设施提出两种设施布局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将混流生产线看成典型的生产线,第二种是将混流车间布局看成二次分配问题,应用现代智能优化算法对车间布局进行优化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