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文化比较
红色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翻译

“红色”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翻译200920424034 文婧摘要: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视觉感知。
人类语言中有许多表颜色的词语,但由于英汉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人们对于同一颜色的感知和赋予的意义也就各不相同。
本文以“红色”为例,意在探析“红色”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提出翻译的两种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民族文化交流。
关键词红色;文化差异;翻译一、“红色”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1.1象征喜庆“红色”作为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在汉民族的重大节日里,如春节、元旦等,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以求得安康;结婚时,新娘子要穿红衣裙,新郎胸前要戴红花,门上床头要贴“红双喜”,新生儿出生后,民间会给新生儿家送“红蛋”以示庆贺。
庆典剪彩用大红绸子扎成花。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红尘”旧指马蹄扬起的尘土,后泛指繁华热闹的人世。
1.2象征美丽与健康红色在古代常指花,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是处(柳永);“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后借以形容女红衰翠减”子的青春美貌,如“红粉佳人”、“红颜知已”、“不辞镜里朱颜瘦”(欧阳修)。
少女的房间称朱阁,用的信纸称红笺,化妆的胭脂称朱粉。
红色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如红光满面,红润的脸颊。
1.3象征兴旺和发达汉语中的“红色”可象征事业的兴旺、发达、顺利、成功等含义。
古代朝廷官员都住在“朱门”。
人的境遇好时被称为“红运当头”;生意好称为“生意红火”;得到上司宠爱的人叫“红人”;分到利润叫“分红”,给人发的奖金叫“红包”等等。
1.4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红色”在中国具有浓重、鲜明的政治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国共产党党旗都是红色,象征着“革命和无产阶级事业”,具有“忠贞和进步”的褒义联想。
谈汉英文化差异下的汉语成语翻译

谈汉英 文化 差异下 的汉语 成语翻译
●南 玉 祥
摘 要 : 英两种 语 言各为 东西方语 言 , 汉 不同的地 理 、 人文 风
3 .具 体 译 法
俗和文化 渊源形成 了不同的语 言形态 在跨 文 化交际 中, 汉语成 语
翻译 法
舟, 表示其不 获胜毋 宁死 的决心 。 当年项 羽渡河之 后 。 让部 下破 釜
、
英汉成语 差异在 汉英 文化 中的体 现
1 风 俗 习 惯 .
在 成语 中最 突 出的是通过 动物表现 出来 的词 ,如 adr o i d g t y 指坏 小孩 ; n o 指喜 欢独居 的人 。又 如 : al ew l o f 爱屋及 乌—— I e o v me l em o ; , v yd g 噤若 寒蝉—— a t saf h 画 蛇添 足— — o smuea s : i p i el 打草惊 蛇— —w k l p gd g等 。 a t h l nt i y; a eas e i o e n
( ih wa a u e uy i te a ce tkn d m fY e Xs i s a fmo s b a t n h n in ig o o u .
Don hi s a y gil h r d o i i t h yw hc s t gs wa n ugl rw o ti t m t e erwa ih in’ e a
2 地 理 环 境 .
沉船 , 也是 志在必胜 。因而 , 由此而 来的英 汉两个 成语 都可 以用来 表达 同一含 义 ,即下 定决心 ,不 顾一 切地 干 到底 。 又如 。Wal “ l s h v as 和 “ a ee r” 隔墙 有耳 ” 在 形 象和 意义 上 都十 分相 似 。 中文的 ,
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讲稿

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讲稿第一章翻译简史(中外翻译理论沿革)翻译是语际交流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
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谱系、文字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它们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不同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被具有不同心理文化的人长期使用而形成的。
由于这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不同的文化,英汉语相互转换的机制应该是不同的。
所以,翻译活动应该是这样一种活动,即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1 、翻译的概念2 、翻译的性质3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4 、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翻译的分类6 、译者的素养7 、翻译市场的现状8 、翻译工具箱1、翻译的概念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Catford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Peter Newmark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as much of the sense as one can.Malcolm Cowley:Translation is an art that involves the re-creation of a work in another language for readers with adifferent background.Eugene Nida:奈达定义的三个优点明确地说明了要译的是什么(信息message)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closest)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Some Definitions by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Gideon Toury:“A translation is taken to be any target-language utterance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within the target cultur:e, on whatever grounds.”Christiane Nord“Transla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a functional target text maintaining a relationship with a given source text that is 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ded or dema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Jean Sager:“Translation is an externally motivated industrial activity,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diversified in response to the particular needs of this fo rm of communication.”吕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
英汉动物比喻比较

英汉动物比喻比较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
这种对比喻的崇尚使得在这两种语言中都概莫能外地出现了大量的喻辞。
由于动物具有鲜明的形象和突出的特征,人们常常把动物词与比喻这一修辞格联系起来。
用动物作比喻的喻体,可使喻义简练、准确,即丰富了语言文化的表现力,又使得人或物、事与理的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由于社会文化和人类思维模式的共性,动物喻体与喻义在英汉文化中有一致或相似的时候;由于各个社会又都有其文化个性,同一动物词所承载的喻义也不尽相同。
本文试图通过实例,对比分析动物喻体、喻义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异同。
一、相同喻体相似喻义词语的联想意义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地球上,有相类似的关于世界的认知模式。
一些动物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往往给不同的民族留下相同的印象或认识,从而具有相同的文化联想与感情色彩。
因此,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一些动物作喻体能产生一致或相似的喻义。
例如:狼(wolf)的凶残和羊(sheep)的善良品质在全世界都是相同的。
披着羊皮的狼(awolfinasheep’sclothing)这一短语很好地说明了这两种动物在汉英语中相同的喻义。
蛇(serpent)在汉英文化中皆有“阴险、毒辣、狡诈”的喻义。
汉语文化中因人们讨厌蛇而产生许多习语,如“蛇蝎心肠、牛鬼蛇神”等;而《圣经》中把诱骗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撒旦描写成“蛇”,如“helookshonest,butactuallyheisaserpentinthegrass.”英语中用鹦鹉比喻机械模仿,人云亦云:“hetalkslikeaparrotandjustrepeatswhatheheard.”,与汉语的“鹦鹉学舌”异曲同工。
猪好吃懒做的形象众所周知,恰当的比喻使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如:汉语中常用“肥得像头猪”来形容人肥胖;英语中也有“yougreatfatpig!?”,“shealwaysmakessuchapigofherself.”之表达。
汉英语言命名功能特色对比

碟塑丝-凰汉英语言命名功能特色对比唐海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11j j?j j。
?j“?∥睛耍]语言是文化的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命名是—种文化活动,汉语和英语的命名习惯和命名方式不尽相同,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功能,都反映了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文化特色、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及信仰。
,-;瞎罐词】英汉语;命名;特色;对比∥4{ft,??j??¨?j.????.?。
i?7。
???j?}i}}?i f.一一J f}?i?一。
|}『i i“人类社会的命名活动,作为—种文化活动,在不同的社会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英汉语言命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积淀了人类的心理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汉命名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他们都反映了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至特征、文化特色、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及信仰。
本文从文化及价值的角度,阐述了英汉命名中体现的文化特征、思维心里、文化特色及价值取向。
一、英汉语言命名的文化基本特征在中国,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姓名的顺序是姓在前,名在后。
在中国,男性名字中由三个字构成:第—个宇为“姓”,象征着家族:第二个字表辈份,血脉传承的象征:最后—个才是名,名通常体现了族人对后代的期望与祝愿。
从社会制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是以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
正是姓,它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这种宗族观念中血缘文化的传承。
所以,家族席位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的命名顺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种价值取向突出的是家族群体而非个人。
在英语国家,其命名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
这种姓名顺序则体现了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它强调个人至上,包括个人身份、个人作用、个人独立性及自我选择。
美国跨文化交流学者L ar r y Sam ovar和R i cha r dEP or t e r曾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备受推崇的,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核心的价值观。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比较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比较穆丽丽(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基础系,河南郑州451450)文化艺术睛要】颜色词除了表示大自然的绚丽色彩外。
同时蕴涵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导致许多颜色词汇在翻译和交际过程ee-可能产生偏差和误解,本文分析孵读了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以此达到增强语言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的目的。
甚:键词]颜色词;文化;比皎文化是语言赖以扎根的土壤,而语言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镜子。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颜色词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原来表示某种单纯颜色到派生出许多转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魅力,因而显得愈加重要。
各个国家的基本颜色词都是相通的,如黑、白、红、黄、绿、蓝等,但其文化含义却不尽相同,甚至可能大相径庭。
不同民族语言中的颜色词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习惯、传统,透视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
颜色词作为—种符号系统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分清其在中西文化中不同的象征意义有利于我们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本文对基本的英汉颜色词的文化涵义进行分析,从而了僻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英、汉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Y el l ow《黄色)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森严,在颜色上也有所体现。
比如黄色在汉语中,常同尊贵与荣耀联系在一起,具有崇高、尊严和权力的象征意义,如黄袍加身、黄榜、黄门等。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天玄而地黄,把黄尊为正色,是至高无上的。
黄色因而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和垄断,被称为帝王颜色。
但近代黄色又与淫秽音像、图书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将不健康的书刊、歌曲称之为黄色呢?据说在19世纪,美国的报业资本家在所办的报纸上竞相登载低俗的连环画,其中有一部叫做(黄色孩童>(The Y e l l ow K i d)。
后来,人们就把色情、凶杀、犯罪等新闻,称为黄色新闻;靡靡之音的歌曲,称之为黄色音乐或黄色歌曲。
2、汉英句子对比、文化对比1-精选文档

第一章 汉英语言对比
第一节 汉英词汇对比√ 第二节 汉英句子对比 第三节 汉英语体风格对比 第四节 汉英节奏特点以及对语言的影响
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 的贯通,少用连接词,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 英语重形合,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 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牢记意合与形合的差别,并且根据各自 语言需要,在转换时灵活处理。 汉语意合句转变成英语形合句方法: 一、使用语法手段 二、使用介词 三、使用关系词和连接词 四、形合手段的综合使用
2.从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 家濒临灭亡边缘,到20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 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00年。 Earth-shaking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over the past century from 1900 when the Eight-Power Allied Forces occupied Beijing, subjecting the Chinese nation to great humiliation and bringing the country to the verge of subjugation, to the year 2000 when China will enjoy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 on the basis of socialism and make big strides towards the goal of being prosperous and strong. 汉语中没有时态的曲折变化,而是要依靠词汇手段和上下文 来表明某件事发生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是已经完成、 还是正在进行。英语中则用动词的曲折变化来表示各种时态 特征。
浅谈汉英语言文化异同

从蒙古来的借词有胡同、 蘑菇等。 近代也从英语等世界语言也吸收了一些, 如 : 啡 (a e ) 咖 cf e 、雷达 (a a ) 幽 默 ( u r 、逻辑 ( gc 、歇斯 底 dd r、 h mo ) 1 i) o 里 ( ytra 等。 h s i ) 但更多 的是中华的语言文化影响、 e 同化周边民主的语言 文化 如对 朝 鲜 半 岛 、 日本和 东 南 亚 的 影响 。 而英 语 则 不然 , 它在 很 长 一段
ad e r n lv 意思 是 : 坠 情 网 :v rh a n asi r 又是 指 n asi o e 深 o e e da d er n wok
个 完整 的 概念 。 这点 体 现 在语 序 的 不 同上 。 英语 的语 序 表 达是 “ 个体 一 一
整 体 ” 语 则 是“ 体一 一 个 体 ”如 : 汉 整 。 英语 说 到地 点 或时 间 时 , 日月 在 前 , 是
浅 谈 汉 英 语 言 文 化 异 同
何 彦 兴 业 高级 中学 广 西玉林 5 7 0 3 80
【 摘
要 】语 言是 文化 的载 体 。 汉 英 两种 语 言体 现 的是 两种 不 同的 文化 , 作 为语 言 , 们 又 有 着 许 多共 性 ,它们 所 体 现 的 两种 文 化 也 但 它
英 国是 一 个 四面 环 海 的 岛 国 , 其语 言 文化 的 形 成 、发展 都 和海 息 息相
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人习惯形象 思维 , 注重直观经验 。 汉语 的表达 比较具体, 用也多为具体的名词、 动词。 英国人则习惯于抽象的思维 , 追求的往往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因而他们的表达 也就比较抽象。 用词也多 用 一些 介 词之 类 的虚 词 , 的名 词 也 是一些 通 过虚 化 手段 构成 的 抽象名 词 。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五讲 汉英文化比较 第一节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一、文化的定义: 共有近三百多种定义,来自不同角度。涵盖面最广、最精确的是Edward Tylor 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文化的涵盖面极广,几乎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文化的分类以因此林林总总。 从地域分,有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陆文化和港澳台文化; 从时间上分,有原始文化、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 从宗教信仰分,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 从生产方式分,有游牧文化、 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 从生产工具分,有旧时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 从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人,有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从性质分,有世界文化、民族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 从结构层次分,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参见王秉钦《文化翻译学》:3-4) 二、文化的广狭之分
Big C culture (achievement culture) refers to such things as education, history, geography, institutions, literature, art, music, etc. “第一种文化”、”狭义的文化”、”正式文化”、”知识文化”。 Culture as ‘high civilization’ (胡文仲)
Small c culture (behavior culture) means the way of life of a people, including values, beliefs, and perceptions. “第二种文化”、”广义的文化”、“普通文化”、“交际文化” Culture as a set of traits (胡文仲)
三、文化语言学的分类法 1、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 指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 2
2、制度文化(institutional culture):包括社会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教育制度、宗教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礼俗规范、语言等。 3、精神文化( mental culture):心理文化和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
四、 奈达的分类(参考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第六章:汉英文化对比与翻译) Ecology 生态文化 Material Culture 物质文化 Social Culture 社会文化 Religious Culture 宗教文化 Linguistic Culture 语言文化
五、中英文化差异 1、中国文化:The Loess & Agriculture-based culture 黄土、农耕文明 土与根文化 culture of Earth and Root 槁木死灰 骨瘦如柴 对牛弹琴 滚石不生苔 众人拾柴火焰高 竹篮打水一场空 挥金如土
2、西方文化:The Blue Sea & Commodity-based culture 海洋、商业文明 海与舟文化 Culture of Sea and Ark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Still waters run deep. 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a sea of debt a sea of smiles at sea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3、 汉英成语对比 债台高筑 a sea of debt 挥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茫然不知所措 at sea 3
进退维谷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4、中国人对海的看法:遥远、辽阔、神秘、变幻莫测 海阔天空、海市蜃楼、海角天涯、海外奇谈、海底捞针
六、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又无时无刻影响着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语言文字当中,处处都打有文化的烙印,语言活动过程中,时时可觅见文化的踪迹
第二节 语言中的文化解析 一、文化在语言各个层面上的反映 1、词汇中的文化:陈宏薇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p22-24 2、语法中的文化: 同上 3、成语中的文化: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如鱼得水 like a duck to water 多如牛毛 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水中捞月 to fish in the air 石沉大海 remain a dead letter 半瓶子醋 half-baked 蠢得像猪 as stupid as a goose 守口如瓶 as dumb as an oyster 害群之马 black sheep 掌上明珠 the apple of one’s eye 画蛇添足 gild the lily 海底捞针 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瘦得像猴子 as thin as a shadow 一丘之貉 birds of a feather 吹牛 to talk horse 如履薄冰 to tread upon eggs 棋逢对手 diamond cut diamond
4、语用中的文化: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p50 语境可分语言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 和非语言语境(non-linguisticxontext)。语言语境指一词一句所在的词组、段落或篇章。 非语言语境指三类文化中除语言文化外的其它文化。 4
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对同一行为或词语赋予的意义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相同:奥运会上, “国徽”,“国歌”,金牌 不同: (1) “饮茶”在中国,英国,日本的不同含义。 (2) 骆驼、猫头鹰、蝙蝠、喜鹊等的联想意义在中西方不同。
非语言语境引起的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成为“宽式语用意义”( broad pragmatic meaning).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 宽式语用意义因社会文化不同而不同,这是翻译时不可无视的问题。 窄式语用意义(narrow pragmatic meaning) 体现在语言语境中,分布在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各个层次,是语言符号在语言语境中的隐含义(implicature)。 如汉语的平声高昂宏亮,使人兴奋,而仄声平淡低沉,使人感到郁闷;英语的/i/又轻又短,使人产生“小”的感觉,不少含有/i/的词也有“小”的意义,如inch, little, bit, chip, sip, chick等。汉语叠词(reduplicated word) 的使用可表示强调,或表示动作的短暂。汉语和英语丰富的修辞格都能产生类似的效果,也可以说都具备语用意义。此外,语序的改变、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安排、篇章结构的疏密等都体现了语用意义。
人们在社会中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双方为使交际有效,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某些约定俗成的交际原则。美国语言哲学家H.P. Grice在70 年代中期首次提出合作原则(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他认为在语言交际中,言者和听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与合作,以为双方都期待并努力使交际成功。这一原则具体分为四条准则: 1、数量准则 2、质量准则 3、关联准则 4、方式准则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 认为合作原则还不足以概括语言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他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补充和发展了会话中的交际原则。(何自然:《语用学概论》)。 一般来说, 中国人教自然地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合作原则,这与中国社会强调和谐统一的心理文化是分不开的。 强调谦虚和褒扬原则的文化导致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敬辞和谦辞,如贵校、贵国、尊府、尊夫人、令尊、令堂、令郎、令嫒、高见、 高足、 大作、久仰大名、敝校、敝人、 敝国、鄙人、拙见、拙作等。
二、汉英心理文化对比 语言和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文化的差异,而在心理文化中,对语言文化转换最具阻力的是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