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民族认同研究回顾

合集下载

1.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段(20世纪初一20世纪80年代)。 第二阶段:民族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80年代)。 第三阶段:民族教育学学科的完善阶段(1990年至今)
三、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民族教育学兼有教育科学、民族 科学双重性质。 学科体系:基本可分为理论分支学科和应用 分支学科两大部分。
比较观
• 随着人类文化的时空观趋于成熟,各种文 化在相互联系中、比较中发展起来。 • 在广泛的跨文化比较中确定单一文化的价 值、坐标,在充分肯定每一文化的同时又 不孤立地评说。 • 人类学家从单一民族中发现的文化事实需 要更多其他民族、文化的事例加以联系、 比较,所提出的理论、观点需要通过广泛 的文字加以比较。
研究任务
广义的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描述各民族特有文 化传承现象(民族教育现象),探索各民族特有文 化传承过程(民族教育过程),比较不同民族群体 文化传承差异(各民族教育的本质差异)。及由不 同民族文化背景所导致的不同民族个体社会化差异 (个体学习的特殊性),揭示各民族特有文化的传 承规律(各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有规律)。 狭义的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描述和揭示在多民 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 般特有现象、过程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四、民族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
2、教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3、心理学研究方法。
4、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文化人类学系统理论方法:整体观、比 较观和相对观三大方法论原则 • 整体观
• • • • 1、是最普遍的原则,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 2、强调人类社会的不同部分是相互整合的。 3、各派文化人类学家表现着相同的整体。 4、整体观作为方法论,对中国少数民族这 一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内在结构、形态具 有独特的针对性。

内蒙古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研讨材料

内蒙古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研讨材料

内蒙古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研讨材料内蒙古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研讨材料一、引言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地区位于我国北部,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地区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探讨内蒙古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的重要性,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内蒙古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1. 内蒙古地区的资源禀赋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整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作出了贡献。

内蒙古地区还有广阔的农牧业发展空间,牧区的发展不仅补充了我国的粮食和畜产品供应,也为中华民族的农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2. 内蒙古地区与内地经济的紧密联系内蒙古地区与内地经济密切相关,不仅是中部干线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一环,也是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

内蒙古地区与东北地区、沿海地区以及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内蒙古地区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其中,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如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及敖包、蒙古包等独特的居住方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还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符号之一。

2. 内蒙古地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为了保护和弘扬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推广民族艺术和民俗活动,开展民族文化的展览和交流等。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内蒙古地区的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共同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郭建勋重温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研究的思考和总结

郭建勋重温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研究的思考和总结

郭建勋重温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研究的思考和总结 重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整体研究

费孝通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曾对民族研究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民族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进行科学研究,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一向被忽视,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了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所以这项研究没有包括对汉族的研究。在这种历史背景里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民族研究,长处是突出地把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与当时的民族工作是适应的,缺点在于把应当包括在民族这个整体概念中的局部过分突出,甚至从整体中割裂出来。 ▲费孝通晚年读书看报 中国的民族研究限于少数民族,势必不容易看到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整体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和汉族的关系。而且如果对这些少数民族分开来个别加以研究,甚至对民族间的关系也不易掌握。过去的民族历史研究,不是从一个整体、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来看,各民族间的往来变动,怎样影响他们的形成、合并和分化。有时两个民族碰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了,但有些却合而未融,又好像融合了,又好像没有融合,融合的程度可以不同。这方面我们都没有研究,不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动的、变化的观点看问题。什么原因这样变,什么原因那样变,我们过去都没有很好地研究。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倡议研究民族间接触和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民族关系,用以补救分族写志的缺点,但依然不能解决他的思想困惑。

费孝通在论述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时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他们不仅各自创造和发展了自己各具特点的社会文化,而且通过交流、融合、分化、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了一个包括各民族在内的整体——中华民族,并且绵延持续,保持了我国文明的连续性和推陈出新的创造性。这个由各兄弟民族所结合成的整体,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严重考验,但各族人民间仍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革中,首先要重点关注到各民族形成的整体——中华民族。各少数民族的重大变革与中华民族的变革不能分离,少数民族的变革是整体变革的一部分,受整体变革的总流的促进和制约。在整体变革中,各民族也能保持其个性。我国各民族在这样悠久的历史中,这样交叉杂居的共处下,相互间密切地往来接触,又共同生活在统一的国家里,他们之间的融合是必然发生的。在中国这样长的历史里,民族变化多端,你变成我,我变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且有些合而未化,还保留了许多原来的东西。各分散的民族单位接触、混杂、连接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统一体内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形。这是民族研究富有吸引力的研究对象和课题。同时,费孝通也特别强调,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来研究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规律也绝非易事。

少数民族工作总结6篇

少数民族工作总结6篇

少数民族工作总结6篇篇1一、引言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年度,我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工作回顾1.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本年度,我们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具体举措包括:- 完成了多个濒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与整理;- 支持建设了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推广民族传统艺术;- 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

2. 经济发展与扶贫工作我们坚持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实施了一系列项目:- 扶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家乐、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经济;-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深入开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实现了贫困人口的有效减贫。

3. 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是民族发展的根本。

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工作:- 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建设,改善教育环境;- 加大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扶持力度,提供奖学金与助学金;- 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融合。

4. 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为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品质,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 加强少数民族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强化全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三、工作成效1. 民族文化更加繁荣。

通过一系列措施,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统艺术、节庆活动得到传承与发展。

2. 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贫困人口实现有效减贫。

3.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条件得到改善,民族文化教育融合取得实效,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4. 社会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民族意识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研究简述

民族意识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研究简述
这时必 须通 过建立 民族心 理认 同 、增 强 中华 民族 意识进 行 民族地 区的社会 整

综上 所述, 民族 意识对 民族 团结和社 会稳 定有至 关重要 的影 响, 而民族认
同感 是 民族 意 识 的核 心 成分 。因此 , 们必 须 致 力于 培 养我 国 各族 人 民健 我
荣 辱 、得 失 、 安 危 、利 害 等 等 的 认 识 、 关 切 和 维 护 。 [ J ”= j 2 民族意识 的 组成 及相 关研 究 民族认 同感 是 民族意 识 的主要 组成 部分 。而关 于 民族认 同感 的定 义, 研
民族心 理对 民族 关系和 社会稳 定有 着深远 的影 响 。 于 民族心 理学 的研 对
希望在 各 民族平 等和共 同繁 荣的原 则上 实现 中国社会 的稳 定和发 展 。这种 观
究 内容 和范 围, 究者们 有不 同 的看法, 研 但是都 认 为民族意 识是 民族心 理学 的 重 要 问题 , 特别 是对 民族地 区 的社会稳 定 影响很 大 。荣 ・ 苏赫 (9 8 把 民族 18 ) 心 理划 分为 四个层 次 : 民族群 体价值 观念 及其指 导下 的民族 群体 规范 : 民族个
4 期.
杂 的结构 , 括对 民族 的归属感 和承诺 、 民族 的积极 评价 以及对 民族 活动 的 包 对 卷 入 。]a l (98 认为 民族认 同是 指个体 对本 民族 的信念 、态 度 以及对其 ECr a 19 ) 4
民族 身份 的承认 。 l高永久 (05 认为 民族 心理认 同是该 民族群体 成员普遍 具 5 20 ) 有 的对本 民族 归属感和 感情 依附 的稳 定心理特 征 。 ] -总结这 些观 点, 6 民族 认 同
稳定中出现了 许多阻碍社会稳定的心理矛盾因素, 这些因素带来了民 族地区社

社会认同理论及研究现状

社会认同理论及研究现状

社会认同理论及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探讨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分类来定义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群体的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核心概念、理论假设和主要观点。

接着,将回顾社会认同理论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进行梳理,以展现其理论演进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社会认同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包括其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和研究成果。

还将探讨社会认同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总结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社会认同理论及其研究现状的概述,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社会认同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社会认同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由社会心理学家Tajfel和Turner提出。

该理论主张,人们会将自己归类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并通过这些群体的身份来定义自我。

这种归类过程不仅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影响其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认同理论经历了几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在初始阶段,Tajfel和Turner主要关注群体间行为和群体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社会认同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他们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并因此产生与该群体相关的情感和价值。

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认同理论逐渐扩展到更多领域,如文化认同、种族认同、性别认同等。

学者们开始关注不同社会认同类型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社会认同如何与其他社会心理过程相互作用。

近年来,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开始关注认同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民族群体的历史、语言、宗教、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顾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民族学的起源和发展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加速,人们开始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产生兴趣。

早期的民族学家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考古、语言和民间传说的研究,来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现代民族学家除了关注传统领域如语言、宗教和社会结构外,还开始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如移民、种族关系和民族认同等。

二、民族学的理论框架民族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化相对论、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学等。

文化相对论强调不同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和意义,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则认为社会和文化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各个要素在整体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符号学则关注人类对符号和象征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研究语言、仪式和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来理解人类文化。

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来获取有关特定民族群体的详细信息。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民族群体进行对比,来发现共性和差异。

历史研究则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来了解特定民族群体的演变和变迁。

四、民族学的应用领域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民族学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有关民族关系、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的建议。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民族学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论国家认同_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_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_韩震

论国家认同_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_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_韩震
[ 收 稿日期 ] 2009—10—29

[ 作者简介 ]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 基金项目 ]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 “十一五” 项目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06BaZX023) 。 ① ② [ 荷兰 ] 克里斯 • 洛伦兹: 《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 , 《山东社会科学》 , 2009 年第 7 期。 英国学者安东尼 • 史密斯指出, 冷战结束之后, “种族民族主义取代了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地 位, 成为全世界社会运动和政治理想的基础和语言。 ” ([ 英 ]史密斯: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 龚维斌、 良警宇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年版, 中文版序, 第1页) 约瑟夫 • 奈也指出: “散布全球、 并经常发生在国家内部的对立种族间冲突有可能成 为冲突的主导形式。 冷战结束以来发生的近 30 次较大冲突几乎都爆发在国家内部。 这些冲突最有可能出现在固有帝国崩溃的地 ” 他还说, “亨廷顿认为, 地方自治主义和相互竞争的认同是冷战后冲突的一个主要根源, 此 区— 如非洲和前苏联的边缘地带。 言非虚。 但是, 他只抓住了认同冲突分析的一个维度或一个层面。 宏大文明内部的认同冲突远远多于它们之间的冲突。 例如, 两伊 战争是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国家间冲突。 ” ([ 美 ]约瑟夫 • 奈: 《硬权力与软权力》 , 门洪华译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77、 87 页) 另外, 任由民族主义泛滥, 也会危及世界安全和秩序。 借用美国前国务卿沃伦 • 克里斯托弗1993 年在 《纽约时报》 所说的话 讲, 如果当代民族主义的激情未加抑制地一直燃烧下去, “那么我们就会有 5000国家, 而不是现在我们拥有的100 多个” 。 (转引自 [ 美 ]弗格森、 曼斯巴赫: 《过去是未来的前奏? 全球政治中的认同与忠诚》 , 载拉彼德、 克拉托赫维尔: 《文化和认同: 国际关系回归 理论》 , 金烨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53页) 因此, 在全球化的时代, 我们不能不警惕台湾的独立倾向, 也不能不关 注在新疆、 西藏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认同研究回顾Ξ唐 胡 浩(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近年来,我国民族认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其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我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制定相应政策、方针,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总结前辈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民族认同;研究回顾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820(2006)0520095205

民族认同①是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核心内容之一,建国后受政治气候影响一度在相关研究领域中沉寂,直到历史步入20世纪80年代,民族认同研究才得到缓慢发展,进入90年代后,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展开探讨,使民族认同研究逐步推向深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在综述学者们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试对相关研究提出自己的评述。一、民族认同理论研究 (一)民族认同概念的阐述民族认同一词中的“认同”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又在心理学研究中受到关注,如今该词的使用几乎成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利。学者一般认为民族认同是后天形成,并在民族互动基础上发展而成,从未与外族接触过的人不会在头脑中形成民族认同,费孝通教授指出:“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1],即民族认同是在民族互动过程中以民族间的差异性为基础而产生的。王希恩认为“民族认同即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2]。陈枝烈认为民族认同“是关于个人的思考、知觉、情感与行为组型归属于某一族群的情形”[3]。陈丽华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人对某个族群团体的归属感觉,以及由此族群身份所产生的想法、知觉、感情和行为”[4]425。以上对民族认同的界定虽有差异,但从中可以看出民族认同概念与群体成员的态度、价值观等有密切的关系。认同不仅仅是对自身所属民族的心理上的趋同,而且包括对“他族”的区分,因此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是“以族群或种族为基础,用以区别我群与他群,是同他族他群交往过程中对内的异中求同、对外的同中求异的过程”[5]。民族认同一词的外延逐渐扩大,“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态过程”[6],兰友林认为通

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族群认同:(1)族群认同的情境性;(2)族群特质;(3)族群认同的流动性;

(4)族群类型

[7]29230。

(二)民族认同理论的探讨

民族认同理论包括“原生论”和“工具论”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前者又称为“根基论”,认为民族的情感纽带是“原生的”。这种“原生性”在时间上是第一性的,是元始的,是最基本的,对于个人来说,出生于特定的家庭,既定的血缘、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是先赋的,他因此就从该群体那里获得了原生的情感联系,从而否定民族认同来源于社会互动。“工具论”又被称为“场景论”,其立场与“原生论”相反,它关注社会互动,强调群体成员的理性选择,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互动与竞争过程中,维护自身利益是群体成员作出选择的出发点。随不同情势、不同环境而变化导致民族认同是可变的、不稳定的,因而民族认同也具有多重性。兰友林认为“根据原生论模式的观点,族群归属感持续,它是个人认同的根基。因为社群即以亲属关系、邻里、共同的语言和关于超自然的信仰以及某些该群体起源的叙事和神话,甚至包括神圣的归属感这些原生要素为基础的,所以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天赋或原生性的情感纽带。场景论模式强调族群认同的多重性、层次性。为了适应多元社会中的经济生境,一个群体可能强调共享的族群认同作为增强协作的手段,将族性视为不同利益和地位群体的社会、政治、文化资源”[7]29230。罗柳林通过

2006年9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Sep,.2006第34卷第5期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Vol.34,No.5

Ξ收稿日期:20062062

14

作者简介:唐胡浩(1978-),男,土家族,湖北来凤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从事民族社会学研究。①由于民族和族群两个概念的使用在学界没有形成一致观念,本文中所使用的“民族认同”与文章中所引用其它学者文章中的“族群认同”,其内涵是一致的。对两种理论的比较指出,“‘原生论’过度强调了民族认同的原生维度,没能理解民族认同的灵活性与工具性。因而,原生论被认为是一种静止的、自然主义的民族认同观,缺乏解释力”,而“工具论批判了静止的、自然主义的民族认同观,避免了‘族群互动通常导致同化’的旧论。……然而与民族成员相关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需求则被忽视了”[8]。由于民族认同问题的复杂性,在实际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把“原生论”和“工具论”二者综合运用。如周大鸣教授对粤东地区潮客村落的比较研究,指出:“族群认同的根基论与情境论两种理论在实践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族群认同是以族群互动为前提”,并认为在上述研究地“经过认同与运动过程的族群关系呈现的是多元模式的局面”[9]。(三)民族认同要素对民族认同要素的分析也是学者们对民族认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周大鸣教授认为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是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语言、宗教、地域、习俗等文化特征是族群认同的一般要素。同时,家庭、亲属、宗族的认同也会影响到族群的认同[10]。张海超从微观视角对民族认同进行审视,认为“族群认同的依据最少包含三个方面:文化是族群认同的基础和天然边界;历史记忆为其提供合法性,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成为认同本身的组成部分;上述两者必须接受社会因素的改造”[11]。毫无疑问,文化认同对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在民族互动中维持着本民族的主体性地位,正是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从而引导人们区分“我族”和“他族”。但这些表现一个民族显著特征的客观文化实体在现代民族认同中的作用也受到了怀疑,吴燕和教授在《族群意识・认同・文化》一文中从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裔移民子孙的“华人认同”、中国境内的汉人后裔的土著化、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指定或认定,以及同一民族文化内的异质性等几个方面指出:“现代民族认同是社会政治情境,而不是客观文化实体。……关于族群文化的现实是一个关于信仰、阐释、协调和象征性的问题。如果没有文化,就无所谓现代族群意识,然而文化在族群认同形成过程中却是如此变化无常。”[12]另外刘莘等通过对中国古代的部族意识和族群意识中血缘认同与始祖神话功能的探讨,指出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族群认同中血缘认同是象征性的,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对族群的历史与文化的认同[13]。(四)民族认同的层次性群体的划分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一般来说,个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根据所处环境自下而上地形成不同层次的认同,如个人认同可以包涵对家庭、社区、地区的认同,也可以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根据不同的情境,对某一群体的认同会凸现出来,因而这种对不同群体的认同所表现出的内涵上的差异,导致民族认同在表现形式上的层次性。有学者认为“由民族认同的逐步发展过程,体现出民族认同的层次性,即由语言、地域、经济的认同发展到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道德、宗教的认同。由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扩大到异民族的认同”[14]。通过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发展的特点与民族认同表现出的与文化认同的密切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认同,分别是:族群认同,即最初的民族认同;“民族—国家”认同;较广义的文化认同。并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认同表现为以上三个不同层次的相互交替、相互依存,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概括为‘立足本民族、面向民族—国家、放眼全球多元文化’的分层认同模式”[15]。通过对我国西南跨国民族地区的研究,周建新和罗柳宁在《试论多样性文化互动下的民族认同》一文中指出多样性民族文化互动中所产生的民族认同包括多样性接触中的自我意识、民族意识、多重认同、超民族认同等四个层次[16]。综观以上种种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各民族经济、文化互动的日益频繁确实造就了认同的多重性,即“认同形式的多样性加上族群是在一个较大的社会文化体系下建立的,共同促成了族群认同层次的产生”[17]。民族认同可能会使群体成员只关注自身所属群体的利益得失,弃他人利益于不顾,从而使得民族关系恶化,导致社会动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协调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有学者指出民族认同和国族认同既有冲突也有一致性,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种冲突和一致性,认为“对于一致的一面,我们要善加利用,以利于国族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冲突的一面,则要通过构建包容性的价值取向、平等的酬赏制度和各族群间的交流与沟通予以克服”[18]最终,促进各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增强各族人民的相互认同,使中华民族的国族生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五)民族认同的作用

不论是民族国家内部族群间互动,还是不同民族国家间的互动,不论是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或是群体间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互动的双方总是以自身所属群体的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民族认同、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者一般认为以民族认同为核心的民族意识在民族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对于民族认同的积极作用,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对社会稳定的协调和有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构建的重要因素,它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起着预警、整合、调控和保障等四个方面的作

69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