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

合集下载

宋徽宗和宋钦宗简介

宋徽宗和宋钦宗简介

宋徽宗和宋钦宗简介宋徽宗和宋钦宗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两位皇帝,他们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对他们的生平和贡献进行简要介绍:宋徽宗:生平概述:宋徽宗,姓赵,名佶,字希逸,是北宋第八位皇帝,生于1082年,卒于1135年。

他自幼聪明好学,擅长诗文和书画,尤其是画画方面,他的画艺在当时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在位时期:宋徽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比较稳定,他也十分注重文化建设,他主持修建了西湖和韵图洞,同时也推动了科举制度和诗词文化的发展。

他还担任了词社的社长,并且下诏规定了婉约派为主流的词风,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贡献与评价:宋徽宗是一个文化艺术领域的天才,在文化与艺术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的绘画风格独特,影响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并且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宋钦宗:生平概述:宋钦宗,姓赵,名眘,字仲远,是北宋第十位皇帝,生于1100年,卒于1161年。

他幼年时患有小儿麻痹症并且视力不佳,所以他母亲教他读书学习。

他成长后掌握了一定的执政能力,在位时期也有一些较为重要的贡献。

在位时期:宋钦宗在位时主要是面对辽夏的入侵和南渡金国的威胁,他大力支持了西夏太后文成公主与党项人的联姻,从而消除了西北的威胁,同时还在大理、黎等地设立了土司,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

贡献与评价:宋钦宗生活朴素,经济勤省,政治清明,带领国家度过了一段动荡的时期,为北宋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注重官员的选拔,重视农业,以及管理防御疆边等方面的建设,使得北宋的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宋徽宗的独特书法风格及其影响

宋徽宗的独特书法风格及其影响

宋徽宗的独特书法风格及其影响宋徽宗是中国宋代文人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以书法造诣最高的皇帝之一。

他的独特书法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徽宗的独特书法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宋徽宗,字赞道,有“文人皇帝”之称。

他在位期间极力提倡文化艺术的发展,尤其钟爱书法。

宋徽宗的书法风格以“青绿清瘦”为主要特点,清秀而不失刚劲。

他的书法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融合了隋唐、晋宋等时期的书法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宋徽宗的书法注重笔墨的运用。

他擅长运用“软笔墨”这一技巧,将传统的硬笔书法推向了极致。

他在写字时,常常运用湿笔、稀墨,以及细腻的笔画,使得字体的线条清晰而流畅,给人以舒展自然之感。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浓淡交错的墨色,以及虚实相间的笔法,使字迹犹如云烟般柔和而飘逸。

其次,宋徽宗的书法强调表现个性和情感。

他的字体多变,时而苍勃,时而娟秀,时而奔放,时而含蓄。

他常用柳叶形和菱角形的笔画,形成了他独特的字体。

在书法创作中,他注重表现自己的心情和内心世界,通过字迹来抒发情感。

这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给人以深深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宋徽宗的书法意境宛如仙境。

他善于运用韵律和节奏感,使得字体在方寸之间展现出绝妙的平衡和和谐。

他的作品不拘泥于形式,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无限的自由与想象。

他常用象征性的图案、花卉等元素,将书法的意境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宋徽宗的独特书法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首先,他对后世书法家的字体造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青绿清瘦”风格被传承发展,成为了后世文人书法的一大特色。

其次,他强调表现个性和情感的理念,启示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中注重个性发挥,使书法不再是僵化的字形,而是一种抒发情感和表达个性的形式。

再次,他强调书法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开创了书法与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相互借鉴的新局面。

总的来说,宋徽宗的独特书法风格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皇帝的高贵品味和卓越才情。

宋徽宗《欲借风霜二诗帖》诗意解析

宋徽宗《欲借风霜二诗帖》诗意解析

宋徽宗《欲借风霜二诗帖》诗意解析
《欲借风霜二诗帖》是宋徽宗(赵佶)所作的大型叙事诗,题材为“求风霜”,分上、中、下三幕,内容丰富,诗意深邃。

诗歌以徽宗求风霜为主线,叙述了徽宗在求风霜之前,曾经与爱妃苏建宁一起在南湖上游玩,欣赏了湖光山色的景色,但是因为爱妃的突然去世,使得徽宗悲痛欲绝。

接着,徽宗便一边悲叹爱妃去世,一边求风霜,求上天给他以安慰。

在上幕中,徽宗把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仿佛能感受到他深深的痛苦。

诗中描写了徽宗的情绪波动,他痛恨自己的爱妃突然离去,“曾见桃花出水时,此花忽入江头红”,他哀叹自己的爱妃突然去世,“恨不得江水把她断,却道天恩多情错”,他悲叹自己的爱妃不再回来,“谁知她梦中临江月,不知我此夜独望云。

”中幕描写了徽宗在求风霜之前所做
的一系列努力,他把爱妃的突然去世与自己的悲痛抒发于诗歌,“愿余身登上仙霞处,求风霜让我心头舒”,他求风霜,希望能够得到安慰,“求两片清风送余至,把余心中痛痒抚”,他求两片清风,来抚慰他心灵的痛苦。

在下幕中,徽宗沉浸在深沉的悲痛之中,他把自己的心情抒发于诗歌,“求两片风霜使余舒,把余心中冷暖抚”,他表达了对上天的期望,希望能够得到安慰,“求风霜把余心头舒,
让余心中的悲痛消”,他期望着上天能够把他心中的悲痛消除,让他重新拥有安宁的心情。

《欲借风霜二诗帖》令人动容,徽宗把自己深深的悲痛抒发于诗歌,表达出对上天的期望和对爱妃的思念,让人深深感受到徽宗的悲痛之情。

诗中的每一句话,都能够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悲伤,令人动容。

宋徽宗的《欲借风霜二诗帖》,不仅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悲伤,更表达了他对安慰的渴望,让人感受到了徽宗对安慰的渴望。

宋徽宗赵佶绘画评价与赏析

宋徽宗赵佶绘画评价与赏析

诗、书、画、印结合独特
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 作品上,经常有御制诗题、 款识、签押、印章。诗题 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 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 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 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 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 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 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 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 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 知全五德,安逸胜鬼管。” 全图开合有序,诗发画未 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
代表作品
兀 位为又妙经量画整

。置芙渲趣意动面幅
,蓉染横地感抓画 使花出生从都住色

它的金,左凝锦彩
的参秋既下固鸡艳
锦 出 照 的 破 角 在 飞 丽
现,气了出 , 下 几 。 瞬 雅
显其还角枝却间高
得高可空菊似,贵
突下作白花不力。 ,,

局部分析
锦鸡羽毛斑斓华贵,造型推敲有度,用笔考究,充分 体现出它珍禽的特点。它的双爪紧抓芙蓉枝,这是全 图力的体现点,作者用笔果敢、有力。锦鸡浑身的羽 毛则用细碎的笔调勾出其质感和生长方向。头部黄色 羽毛用细笔拉出丝丝毛茸茸的感觉;翅膀羽毛用墨笔 晕染出浓淡层次;尾部羽毛长而硬,密而不乱。用色 上更为丰富,在鸡的面部和颈后羽毛上铺厚薄不同的 白色,有提醒画面的作用。颈部的黑色条纹明亮,腹 部朱砂亮丽灿烂。
统为成签时书人加曾精重人赵
特元画押,、惊生用细写,佶
征、面、常画叹动生逼生强作
。明的印以、。、漆真,调为 美 以一章诗印他栩点著体形工 术 后部巧题结同栩画称物神笔 思 绘分妙、合时如眼,入并画 想
画。地款。提生睛相微举的
派这组识创倡,,传,,创
传成合、作诗令更他以注始

作品风格
物象意念安排独特 写实技法的独特性 诗、书、画、印结合独特

宋徽宗的行为习惯

宋徽宗的行为习惯

宋徽宗的行为习惯宋徽宗,北宋时期的一位闻名皇帝,他在位期间以其独特的行为习惯而著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一些宋徽宗的行为习惯,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位皇帝。

宋徽宗对艺术和文化有着深厚的喜爱。

他喜爱书法、绘画和音乐,常常亲自参加这些艺术活动。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是一位精彩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宠爱。

他还喜爱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他常常亲自上山涉水,观看大自然的美景,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

他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喜爱亲自弹奏乐器,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宋徽宗注意修身养性,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非常关注。

他每天早晨起床后,会进行一些轻度的体操和呼吸操,以保持身体的敏捷和健康。

他还特别注意饮食养分的搭配,尤其喜爱吃一些健康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粗粮。

宋徽宗还特别重视睡眠,每天晚上都会保持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宋徽宗还非常关怀民生,常常亲自出巡,考察民间的生活状况。

他会深化民间,与百姓们亲切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他还会下令修建水利工程,以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

他还鼓舞科技创新和农业进展,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乐观贡献。

宋徽宗是一位喜爱艺术、注意修身养性、关怀民生的皇帝。

他的行为习惯体现了他对艺术和文化的喜爱,以及他对个人身体健康和民生福祉的关注。

这些习惯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皇帝的责任感,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人类的优秀品质。

宋徽宗的个人习惯与行为方式宋徽宗,即赵佶,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皇帝,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个人习惯与行为方式而著名于世。

他是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皇帝,对于绘画、书法、诗词和鉴赏艺术有着深厚的爱好。

他的个人习惯与行为方式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喜爱和追求。

宋徽宗是一位勤奋的学者。

他对于文化艺术的讨论和推动有着非凡的热忱。

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阅读经史书籍,对于文学和历史有着广泛的涉猎。

他还经常组织文化讲座,邀请学者和文人来宫中讲学,以促进文化的富强和进展。

他本人也常常亲自参加这些讲座,与学者们沟通思想,相互启发。

“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简介 宋徽宗是怎么死的?

“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简介 宋徽宗是怎么死的?

“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简介宋徽宗是怎么死的?陵墓:永佑陵主要作品:《宋徽宗御制道德经解》、《书牡丹诗》、《池塘晚秋图》主要成就:收复青唐地区,创立瘦金体宋徽宗赵佶,为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赵佶原本是宋哲宗的弟弟,一个闲散王爷,但是宋哲宗去世的时候因为没有留下子嗣,在向太后一派的支持下,赵佶被推上皇位,成为宋朝的第八位皇帝,改年号为建中靖国,是为宋徽宗。

宋徽宗生于元丰五年,自幼养尊处优,过着富庶奢侈的生活,因为早知道最后是自己的哥哥宋哲宗上位,因此他也没有多大志向,整日里嬉笑玩耍,养成了一个轻佻浪荡的性格。

如果宋徽宗只需要当一个闲散王爷的话,这样的性格再合适不过了。

地位尊崇,生活富庶,没有大志自然也不会招来帝王的猜忌,就凭王爷的身份,宋徽宗也能安安稳稳富裕的过完自己的一生。

不过可惜的是,命运总是有反转。

元符三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英年早逝,因为没有留下子嗣,于是宗室朝臣对于选谁来继承哲宗皇位争论不休。

最终向太后及其党派,以其强势的态度,将赵佶扶上了皇位。

也不知道该说赵佶运气好还是运气坏了,坐在家中什么都没有干,就有人帮他夺取了皇位,他这个正主只需直接继位登基就好。

运气好是他当上了皇帝,运气不好也是他当上了皇帝。

也不知他父亲认为宋徽宗是李煜转世是真是假,总之赵佶还真就与李煜有些相似。

于艺术方面,两人都有很高的天赋。

宋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虽然艺术方面天赋很高,但为政者不是靠艺术天赋说话的,宋徽宗没有当皇帝的天赋。

宋徽宗上台之后,一开始采取新法,变革维新,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国势迅速下滑。

甚至后来当金军攻来之后,竟然匆匆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自己躲在了一边。

宋都城破。

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并诸多宗室大臣、后宫嫔妃被俘虏北上至金国境内。

一代帝王为外族所掳,国之大耻。

昏君宋徽宗的另一面:用兵西北开疆拓土,竟能坐拥两宋最大版图

昏君宋徽宗的另一面:用兵西北开疆拓土,竟能坐拥两宋最大版图

昏君宋徽宗的另一面:用兵西北开疆拓土,竟能坐拥两宋最大版图宋朝,无论北宋还是南宋,留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怂。

大宋者,大怂嘛。

重文轻武,被辽金夏花式吊打;岁币换平安,称臣纳贡贻笑千年。

但这只是宋朝的第一张面孔,其实宋朝也有第二张面孔:比如武德充沛。

其他王朝的武德充沛,往往体现在开国初期,宋朝的武德充沛,却体现在了帝国末期。

确切的说是宋徽宗在位期间,就是那个文艺范十足的昏君,就是被抓去坐井观天的道君皇帝。

但是两宋三百年间的最大版图,确实是宋徽宗在位期间打下来的。

你就说奇葩不奇葩吧?1、用兵西北开疆,设立陇右都护宋徽宗刚继位时的宋朝,其实对外形势是一片大好的,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拥有硬性优势。

当时的西夏跟宋军比,基本处于五五开的状态,已经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了。

而盘踞西北、西南的吐蕃诸部,则处于四分五裂的内乱状态,有不少部落是依附宋朝的。

所以宋朝方面对西北吐蕃,是一直垂涎弱的,多次试图进军并驻扎青唐地区。

而且真的取得不小的成就,开疆拓土三十万平方公里,实在是让人诧异的很。

①收复湟州当时的羌人西蕃王陇拶、邈川首领瞎征等,还都被宋朝赐给汉名,并且进行官职的册封。

“以西蕃王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寻赐姓名曰赵怀德,邈川首领瞎征,为怀远军节度使。

”(《宋史·徽宗本纪一》)这俩人在朝见完宋徽宗后,就回到了自己的老巢湟州(湟州的辖境相当于现在的,青海省乐都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北部和甘肃省永靖县西部地区),湟州的面积还是挺大的。

但是很快啊,这个倒霉催的赵怀德,就被吐蕃唃厮啰部的首领,溪赊罗撒给偷袭了。

赵怀德见势不妙立马就跑到湟水以南,那瞎征可就坐不住了,也随即放弃湟州请求内附。

还没等宋朝方面做出反应,湟州就被唃厮啰给占据了,宋朝失去了直接吞并湟州的机会。

但这也不完全说是坏事,因为宋朝有了出兵西北的借口,在蔡京的主持下宋朝开始直接动武。

崇宁二年,宋军在西北名将王厚的率领下,进入湟水流域作战,并于六月成功收复湟州。

宋徽宗成功收复幽州城,却也让北宋王朝走到了尽头

宋徽宗成功收复幽州城,却也让北宋王朝走到了尽头

宋徽宗成功收复幽州城,却也让北宋王朝⾛到了尽头作者:我⽅特邀学者刘阔宋辽之战之战后博弈上期说到,北宋军队倾全国之⼒也没能够打败辽军,只能⾦军出马征讨聊国。

(北宋倾尽全国之⼒发动的⼀场战争,却赔了夫⼈⼜折兵)最后宋朝还是成功收复了幽州城。

只不过是在三个⽉后,⾦太祖完颜阿⾻打亲征幽州。

辽军看到⾦军,正如同宋军看到了辽军。

⼏次交锋,辽军⼤败亏输,辽兵已经耗尽了元⽓,幽州城不战⽽降。

幽州城落到了⾦⼈⼿中,宋朝也只能通过谈判来收回幽州城了。

宋朝恨得⽛疼但也没有办法,赵良嗣再次在宋⾦之间来回奔⾛,这个任务真的太难,宋军⼤了丢⼈现眼的⼤败仗,现在让⾦国履⾏承诺真的⽐登天还难。

⾸先,⼗六州不要想了,只给六州⼆⼗四县。

其次,燕云的赋税要归⾦⼈所有。

这还没完,岁币呢?宋朝每年给辽国三⼗万两岁币,⾦⼈这⼀分也甭想少反⽽长到了每年四⼗万两。

同时,宋朝还要交出⼀批藏在宋朝境内的辽国旧⾂,甚⾄⾦⼈还想要郭药师的怨军(怨军很快得到了补充⼤概⼋千⼈左右),最后宋朝被迫⽤幽州三万户百姓交换这只并不可靠的部队。

这⼀切都谈完了之后宋军终于堂堂正正的来到了幽州城下,但这时候⾦国使者⼜到了,赋税的额度定下来了,⼀百万两⽩银的货物。

⾦⼈知道对于⾃⼰当前的⽣产⼒要钱没⽤,⽽且拿钱的话宋朝还可以通过边境的榷场再挣回来,所以⾦⼈不要钱就要东西。

宋朝这时候也快到了忍耐极限,宋朝虽然接受但有条件,要西京(今⼭西⼤同)。

⾦⼈很⼤⽅同意了,但只给空城不给居民。

宋朝当然不⼲,结果宋朝再次拿出⼆⼗万两⽩银,⼥真⼈才同意交出西京。

公元1123年四⽉⼗七⽇,宋军终于“收复”幽州城。

但是就在这五个⽉了,⾦军已将幽州洗劫⼀空,但宋朝仍然为收复燕云感到⾼兴。

宋徽宗感慨⾃⼰做到了列为先帝都没能做的“丰功伟业”,童贯⾼兴皇帝履⾏了原来神宗:“复燕云者王”的诺⾔成为了⼴阳郡王。

宦官为王者,除童贯⼀⼈⼜有谁?北宋⼀百多年时间⼀共对燕云⼗六州发动过四次⼤规模军事进攻,均以失败告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徽宗(讲稿)“宋徽宗(1082年10月~1135年6月11日),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国宋朝第八位皇帝,也同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

他兄长宋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25年(1100年—1125年)。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这是维基百科中宋徽宗的第一段描述,百度百科也有相关描述,比较后我选择了维基百科。

关于宋徽宗,许多文献中对其进行过描述,譬如古代小说《宣和遗事》,《贵耳集》、《挥塵录》,最熟悉的莫过于《水浒传》;现在出版的书籍,对其研究比较透彻的,我认为是《帝国政要往事》。

我在这里讲的,不是宋徽宗的生平传记,而是综述宋徽宗人生及性格中的几个特点,以及宋徽宗由执政时的勤政廉洁转变为后来昏庸腐败的这一奇特现象,并且探讨宋徽宗这一转变的原因。

宋徽宗的特点之一:迷恋道教宋徽宗迷恋道教,徽宗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发展,道观遍布全国各地,知名道长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宰相相提并论。

宋徽宗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在朝廷设“道官”、“道职”,在学堂置“道学”,搜集天下道经编辑成书,形成《道史》、《道藏》。

在那时,帝拜坟祭祖,需要道士执威引道,百姓得病,要去道观求仙方神药,更有意思的是,在金军打到都城汴京(今开封)时,也派道士去抵挡。

那时的大宋子民,你不知道几个知名道长,你不知道几尊神仙圣体,那说明你已经out,你自己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话。

道家如此受宋徽宗的尊崇,自然有道家的过人之处。

许多史料记载了下面两件事情,并认为是这两件事情,让宋徽宗拜倒在了道教的石榴裙下。

第一件事、宋徽宗赵佶还未即位时,被封为端王。

当时他的哥哥哲宗在位,哲宗体弱多病,又无有子嗣,所以一直选定不了继承人。

赵佶便秘密派人去找一位叫徐神翁的道士,请他卜上一卦,看看谁会继承天子大位。

徐大仙做法之后(或掐指一算,或焚香求神,或拜天祷告,或脑门一拍、卦上心来),写了“吉人”二字,回复给赵佶。

左右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哲宗死后,赵佶继承了天子皇位。

众人大哗:“吉人”合起来,正是赵佶的“佶”字。

①第二件事,赵佶当上皇帝之后,子嗣人丁不旺。

道士刘混康告诉他:京城东北角地势稍稍低,倘若将地势增高,皇家子嗣立即便会兴旺。

徽宗下令照办。

结果,这位皇帝便像一匹良种公牛,皇子皇孙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甚至被金军虏到北国苦寒之地,也在不断地添丁加子。

②现在许多研究宋徽宗的书目也都有着两件事情的记载,譬如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袁腾飞的《两宋风云》,但都没有对这两件事进行分析。

现在咱们分析一下,很有意思。

咱们先看第一件事。

高中时候,同宿舍的一同学找算命先生去算命,看看能不能考上大学。

算命先生做法之后(或掐指一算,或焚香求神,或拜天祷告,或脑门一拍、卦上心来),神秘地对我这位同学说:好好学习你就能考上。

我们听后,当即晕倒。

赵佶先生找徐大仙算算谁能继承皇位,徐大仙做法之后(或……,或……,或……,或……),大笔一挥:命好的人(吉人)能够继承皇位。

这是历史铁律,不管谁去算命看看谁能当皇帝,算命大仙都大笔一挥:吉人。

算命大①《春渚纪闻》卷一《陵符兆》②《挥麈后录》卷二仙都是正确的,谁都说不出什么。

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吗?关于第二件事情,刘混康道士说将京城东北角垫高,皇家子嗣就会兴旺,果如其然。

不过在下以为,就算刘道士说将京城西北角、南北角、北北角,无论哪个角垫高后,皇家子嗣会兴旺,也是非常正确和神准的。

因为徽宗孩子多是必然的事情,原因一、徽宗没有生理疾病;原因二,徽宗女人多(命好,近万名美女);原因三,徽宗为确保不会房事过度,有许多有意无意的应对措施,有关此方面后文会进行详解。

所以说刘大仙的那句话是神准的。

刘大仙那句神准的话也使得刘大仙青史留名,暂不论好名还是坏名,刘大仙本人被赐为“葆真观玄妙冲和先生”,后又被赐大中大夫,当官了。

在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在大宋可谓是如日中天,那些道术高深的大仙都涌进皇宫,各地道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每个道观占地都“不下数百千顷”。

那些道士们吃着皇帝的俸禄,享受着善男信女的香箔,过得有滋有味,工作时,在道观里念念经,拜拜神,工作之外,在外边包个二奶,找个小妾(皆外蓄妻子,置姬媵)①,堪比今天的贪官污吏。

道教追求“清心寡欲”,而在徽宗年间,却看不出与此有任何联系。

道教如此风光,道教的老对手佛教就惨不忍睹了。

政和六年(1116年),徽宗下旨,烧毁寺庙里诋毁道家的佛经;宣和元年(1119年),下旨改寺庙为道观,改称“释迦牟尼”为“大觉金仙”,其他菩萨、罗汉改称为“仙人”、“大士”;僧人称为“德士”,尼为“女德”。

②徽宗要将佛教并入道教。

当然,改称为“德士”的僧人地位是排在道士后的。

“德士”这个名字来自《道德经》,《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道教弟子叫“道士”,那僧人归入道教,就叫“德士”了。

佛教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宋代,佛教比之道教,便如中国足球对比巴西足球了。

在现代一些小说中,如果涉及到宋徽宗时期,达官贵人拜神时拜的是观音菩萨如来佛祖,而不是太上老君三清道观,那是小说作者对这段历史没有研究。

宋徽宗的特点之二:痴迷石头抛开道教,徽宗还有其他许多爱好,其一便是石头。

小时候看《水浒传》,知道了宋徽宗喜欢石头,那时我想,徽宗喜欢的那些石头,无非就是些玛瑙翡翠、奇珍异石罢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发现我先前的那些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狭隘,纯粹一个小百姓的思想。

所以后来,在我分析和思考皇帝(即使是有些当官的)这样的人物的时候,再也不敢用我原来的小百姓思想了。

咱们先看看徽宗所喜欢的两块石头。

苏州太湖贡来一块石头,长四丈有余,宽二丈(比上面那块石头足足大了一倍),玲珑剔透,孔窍天成(意思是该石头模样很怪异,也可以说是石头中的畸形)。

并且,石头上长着一颗大树,相传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亲手所栽,名曰‘白公桧’。

不但有石头,而且有绿植了,宛然一盆“盆景”,不过要比普通百姓家的盆景大得多了。

奸商兼奸臣朱勔送给徽宗的一块石头,此石高广数丈,阔需百人合抱(哪里是块石头,简直是座小山了),此石形美如浮云层出,凝重而飘逸,色极清润,摩挲声响,置身巨石之中,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朱勔建造大船,用了几千人、花费了数月时间,终于运达汴京。

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一般城门不过两三丈高,那些大石头疙瘩,动辄四五丈,怎么进城呀?并且,运大石头的船如果遇到桥,过不去,怎么办呀?这个问题很好,也很容易解决,①《宣和遗事》②《宋史》本纪第二十二《徽宗四》城门不够高就扒掉城门,桥过不去就拆桥,总之一切为石头让路。

还有一株绿植需要提一下,这也是徽宗的最爱。

在江浙华亭(今上海松江县)有一棵唐朝古树,古树挺拔高耸,枝繁叶茂,犹如神龙游天,又如凤凰展翅;古树枝干似龙爪般奇异,相传悟空禅师曾在此修行。

由于此树太过巨大,当地官员决定造大船海运,经楚州(江苏淮安)然后运到汴京。

不幸的是,此树终究与徽宗无缘,一日风大,树枝与船帆交织在一起,此树连同一船人全部葬身大海。

在徽宗同志的亲切关怀和亲自指导下,经过各地官员的不懈努力和辛苦工作,全国各地的奇花异石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汴京,这也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单词:花石纲。

宋徽宗1110年即位,5年后(崇宁四年),徽宗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领花石纲,从此,花石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纵横江湖20余载,深深地影响了大宋的每一名百姓,以至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

直到1125年徽宗退位,花石纲才依依不舍地结束它光辉的历史使命。

不过这时,北宋离灭亡也不远了。

还有人问了,这么多石头,搬进汴京城,都放在哪呀,不会都放在皇宫吧?珍珠玛瑙有可能放在皇宫,那些大石头是不会放在皇宫,他们都被用于修建宫殿和园林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延福宫和艮岳。

延福宫本来是北宋历任皇帝皇后游玩的地方,独立于皇宫之外,就像明清时的颐和园和圆明园一样。

最初延福宫规模并不大,品味极高的蔡京说延福宫太过“逼窄”①(这词用的,堪称一绝),有损于徽宗的龙颜天威,不如重建。

徽宗恩准后,蔡京便召集童贯、杨戩、贾详、何 、蓝从熙五名太监进行扩建重修。

五名太监领命,分别负责监造五所新宫,五人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展示其最大的想像空间,创新出一个个神奇的想法,然后让下面干活的去实现,实现了是自己作品,实现不了推倒重来,反正钱也不是花自己的。

基于这种思想,五所新宫争奇斗艳,追求侈丽,千姿百态,穷奇极胜,共同组成了崭新的延福宫。

有人出了一个点子,说将延福宫外的一条河流引入宫内,并在引入宫内的河上建两座浮桥,如此宫中有水,水上有桥,宫桥辉映,岂不美哉!想法很奇妙,实现很艰难。

艰难归艰难,数十万大宋百姓还是将此想法变成了现实。

不巧的是,没过多久,河水上涨,两条浮桥刚建成就被冲垮(未几,水涨桥坏)。

②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成功他爹。

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延福宫终于建成,漫步宫内,但见殿阁亭台,连绵不绝,奇花异石,争奇斗艳,叠石成山,凿池为海,岩壑幽胜,宛若天成!徽宗大喜,亲笔写下《延福宫记》,并刻石竖碑以兹纪念。

但是,徽宗并没有沉浸在优美的延福宫中,在蔡京同志的积极努力和淳淳引导下,赵大皇帝终于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了,那就是修建艮岳。

艮岳又叫“万岁山”、“万寿山”、“寿岳”等。

上面我们提到过,道教大仙给徽宗卜得一卦,说若将汴京城东北角地势垫高后,皇家子嗣立便会兴旺,艮岳便是修建在汴京城这个东北角上。

但是这个东北角也真够大的,艮岳周围广袤十余里,面积达750亩,通过花石纲运来的绝大部分石头花木都被堆放在了这里,使之形成了一座人工堆砌的巨大的假山园林。

关于艮岳,在这里我只说一点。

从史料来看,延福宫已足够神奇秀美,但在艮岳面前,只能做陪衬了,许多文章对延福宫只是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而对艮岳却是大书特书。

这不是因为延福宫不够优秀,而是因为延福宫的命不好,因为她遇到了艮岳,而优秀这个词已经远远不能形容艮岳了。

延福宫同①《宣和遗事》②《宣和遗事》学如要抱怨,只能抱怨徽宗同学移情别恋了;延福宫同学如要感叹,有句著名的话最为合适:既生瑜,何生亮。

宋徽宗的特点之三:风流的业余生活许多史料都有宋徽宗和李师师的传说,并且说宋徽宗挖地道去李师师住处,这是在颇有新意,也实在是浪漫刺激。

关于徽宗业余生活的风流,我在《三国演义之1120年代》进行了较为通俗的记述,实际上,关于宋徽宗逛窑子事件,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并且记录在了许多古代的书中。

宋朝人写的书,如《宣和遗事》、《贵耳集》、《墨庄漫录》等都详细地记载了徽宗去妓院的各个细节。

但许多人对此都有疑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书都是小百姓写的,它所记载的历史被称为“野史”,是“不可信”的;而政府主导编撰的“正史”,却没有此方面的明确记载。

但是虽没有明确记载,也有含蓄表述。

《宋史·曹辅传》:“自政和后,帝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