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

宋徽宗
宋徽宗

宋徽宗(讲稿)

“宋徽宗(1082年10月~1135年6月11日),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国宋朝第八位皇帝,也同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兄长宋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25年(1100年—1125年)。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这是维基百科中宋徽宗的第一段描述,百度百科也有相关描述,比较后我选择了维基百科。关于宋徽宗,许多文献中对其进行过描述,譬如古代小说《宣和遗事》,《贵耳集》、《挥塵录》,最熟悉的莫过于《水浒传》;现在出版的书籍,对其研究比较透彻的,我认为是《帝国政要往事》。

我在这里讲的,不是宋徽宗的生平传记,而是综述宋徽宗人生及性格中的几个特点,以及宋徽宗由执政时的勤政廉洁转变为后来昏庸腐败的这一奇特现象,并且探讨宋徽宗这一转变的原因。

宋徽宗的特点之一:迷恋道教

宋徽宗迷恋道教,徽宗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发展,道观遍布全国各地,知名道长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宰相相提并论。宋徽宗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在朝廷设“道官”、“道职”,在学堂置“道学”,搜集天下道经编辑成书,形成《道史》、《道藏》。在那时,帝拜坟祭祖,需要道士执威引道,百姓得病,要去道观求仙方神药,更有意思的是,在金军打到都城汴京(今开封)时,也派道士去抵挡。那时的大宋子民,你不知道几个知名道长,你不知道几尊神仙圣体,那说明你已经out,你自己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话。

道家如此受宋徽宗的尊崇,自然有道家的过人之处。许多史料记载了下面两件事情,并认为是这两件事情,让宋徽宗拜倒在了道教的石榴裙下。

第一件事、宋徽宗赵佶还未即位时,被封为端王。当时他的哥哥哲宗在位,哲宗体弱多病,又无有子嗣,所以一直选定不了继承人。赵佶便秘密派人去找一位叫徐神翁的道士,请他卜上一卦,看看谁会继承天子大位。徐大仙做法之后(或掐指一算,或焚香求神,或拜天祷告,或脑门一拍、卦上心来),写了“吉人”二字,回复给赵佶。左右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哲宗死后,赵佶继承了天子皇位。众人大哗:“吉人”合起来,正是赵佶的“佶”字。①

第二件事,赵佶当上皇帝之后,子嗣人丁不旺。道士刘混康告诉他:京城东北角地势稍稍低,倘若将地势增高,皇家子嗣立即便会兴旺。徽宗下令照办。结果,这位皇帝便像一匹良种公牛,皇子皇孙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甚至被金军虏到北国苦寒之地,也在不断地添丁加子。②

现在许多研究宋徽宗的书目也都有着两件事情的记载,譬如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袁腾飞的《两宋风云》,但都没有对这两件事进行分析。现在咱们分析一下,很有意思。

咱们先看第一件事。高中时候,同宿舍的一同学找算命先生去算命,看看能不能考上大学。算命先生做法之后(或掐指一算,或焚香求神,或拜天祷告,或脑门一拍、卦上心来),神秘地对我这位同学说:好好学习你就能考上。我们听后,当即晕倒。赵佶先生找徐大仙算算谁能继承皇位,徐大仙做法之后(或……,或……,或……,或……),大笔一挥:命好的人(吉人)能够继承皇位。

这是历史铁律,不管谁去算命看看谁能当皇帝,算命大仙都大笔一挥:吉人。算命大

①《春渚纪闻》卷一《陵符兆》

②《挥麈后录》卷二

仙都是正确的,谁都说不出什么。

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吗?

关于第二件事情,刘混康道士说将京城东北角垫高,皇家子嗣就会兴旺,果如其然。不过在下以为,就算刘道士说将京城西北角、南北角、北北角,无论哪个角垫高后,皇家子嗣会兴旺,也是非常正确和神准的。因为徽宗孩子多是必然的事情,原因一、徽宗没有生理疾病;原因二,徽宗女人多(命好,近万名美女);原因三,徽宗为确保不会房事过度,有许多有意无意的应对措施,有关此方面后文会进行详解。所以说刘大仙的那句话是神准的。刘大仙那句神准的话也使得刘大仙青史留名,暂不论好名还是坏名,刘大仙本人被赐为“葆真观玄妙冲和先生”,后又被赐大中大夫,当官了。

在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在大宋可谓是如日中天,那些道术高深的大仙都涌进皇宫,各地道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每个道观占地都“不下数百千顷”。那些道士们吃着皇帝的俸禄,享受着善男信女的香箔,过得有滋有味,工作时,在道观里念念经,拜拜神,工作之外,在外边包个二奶,找个小妾(皆外蓄妻子,置姬媵)①,堪比今天的贪官污吏。

道教追求“清心寡欲”,而在徽宗年间,却看不出与此有任何联系。

道教如此风光,道教的老对手佛教就惨不忍睹了。政和六年(1116年),徽宗下旨,烧毁寺庙里诋毁道家的佛经;宣和元年(1119年),下旨改寺庙为道观,改称“释迦牟尼”为“大觉金仙”,其他菩萨、罗汉改称为“仙人”、“大士”;僧人称为“德士”,尼为“女德”。

②徽宗要将佛教并入道教。当然,改称为“德士”的僧人地位是排在道士后的。“德士”这个名字来自《道德经》,《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道教弟子叫“道士”,那僧人归入道教,就叫“德士”了。

佛教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宋代,佛教比之道教,便如中国足球对比巴西足球了。在现代一些小说中,如果涉及到宋徽宗时期,达官贵人拜神时拜的是观音菩萨如来佛祖,而不是太上老君三清道观,那是小说作者对这段历史没有研究。

宋徽宗的特点之二:痴迷石头

抛开道教,徽宗还有其他许多爱好,其一便是石头。

小时候看《水浒传》,知道了宋徽宗喜欢石头,那时我想,徽宗喜欢的那些石头,无非就是些玛瑙翡翠、奇珍异石罢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发现我先前的那些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狭隘,纯粹一个小百姓的思想。所以后来,在我分析和思考皇帝(即使是有些当官的)这样的人物的时候,再也不敢用我原来的小百姓思想了。

咱们先看看徽宗所喜欢的两块石头。

苏州太湖贡来一块石头,长四丈有余,宽二丈(比上面那块石头足足大了一倍),玲珑剔透,孔窍天成(意思是该石头模样很怪异,也可以说是石头中的畸形)。并且,石头上长着一颗大树,相传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亲手所栽,名曰‘白公桧’。不但有石头,而且有绿植了,宛然一盆“盆景”,不过要比普通百姓家的盆景大得多了。

奸商兼奸臣朱勔送给徽宗的一块石头,此石高广数丈,阔需百人合抱(哪里是块石头,简直是座小山了),此石形美如浮云层出,凝重而飘逸,色极清润,摩挲声响,置身巨石之中,如同置身仙境一般。朱勔建造大船,用了几千人、花费了数月时间,终于运达汴京。

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一般城门不过两三丈高,那些大石头疙瘩,动辄四五丈,怎么进城呀?并且,运大石头的船如果遇到桥,过不去,怎么办呀?这个问题很好,也很容易解决,

①《宣和遗事》

②《宋史》本纪第二十二《徽宗四》

城门不够高就扒掉城门,桥过不去就拆桥,总之一切为石头让路。

还有一株绿植需要提一下,这也是徽宗的最爱。

在江浙华亭(今上海松江县)有一棵唐朝古树,古树挺拔高耸,枝繁叶茂,犹如神龙游天,又如凤凰展翅;古树枝干似龙爪般奇异,相传悟空禅师曾在此修行。由于此树太过巨大,当地官员决定造大船海运,经楚州(江苏淮安)然后运到汴京。不幸的是,此树终究与徽宗无缘,一日风大,树枝与船帆交织在一起,此树连同一船人全部葬身大海。

在徽宗同志的亲切关怀和亲自指导下,经过各地官员的不懈努力和辛苦工作,全国各地的奇花异石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汴京,这也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单词:花石纲。

宋徽宗1110年即位,5年后(崇宁四年),徽宗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领花石纲,从此,花石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纵横江湖20余载,深深地影响了大宋的每一名百姓,以至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直到1125年徽宗退位,花石纲才依依不舍地结束它光辉的历史使命。不过这时,北宋离灭亡也不远了。

还有人问了,这么多石头,搬进汴京城,都放在哪呀,不会都放在皇宫吧?珍珠玛瑙有可能放在皇宫,那些大石头是不会放在皇宫,他们都被用于修建宫殿和园林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延福宫和艮岳。

延福宫本来是北宋历任皇帝皇后游玩的地方,独立于皇宫之外,就像明清时的颐和园和圆明园一样。最初延福宫规模并不大,品味极高的蔡京说延福宫太过“逼窄”①(这词用的,堪称一绝),有损于徽宗的龙颜天威,不如重建。徽宗恩准后,蔡京便召集童贯、杨戩、贾详、何 、蓝从熙五名太监进行扩建重修。五名太监领命,分别负责监造五所新宫,五人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展示其最大的想像空间,创新出一个个神奇的想法,然后让下面干活的去实现,实现了是自己作品,实现不了推倒重来,反正钱也不是花自己的。基于这种思想,五所新宫争奇斗艳,追求侈丽,千姿百态,穷奇极胜,共同组成了崭新的延福宫。

有人出了一个点子,说将延福宫外的一条河流引入宫内,并在引入宫内的河上建两座浮桥,如此宫中有水,水上有桥,宫桥辉映,岂不美哉!

想法很奇妙,实现很艰难。

艰难归艰难,数十万大宋百姓还是将此想法变成了现实。不巧的是,没过多久,河水上涨,两条浮桥刚建成就被冲垮(未几,水涨桥坏)。②

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成功他爹。

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延福宫终于建成,漫步宫内,但见殿阁亭台,连绵不绝,奇花异石,争奇斗艳,叠石成山,凿池为海,岩壑幽胜,宛若天成!

徽宗大喜,亲笔写下《延福宫记》,并刻石竖碑以兹纪念。

但是,徽宗并没有沉浸在优美的延福宫中,在蔡京同志的积极努力和淳淳引导下,赵大皇帝终于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了,那就是修建艮岳。

艮岳又叫“万岁山”、“万寿山”、“寿岳”等。上面我们提到过,道教大仙给徽宗卜得一卦,说若将汴京城东北角地势垫高后,皇家子嗣立便会兴旺,艮岳便是修建在汴京城这个东北角上。但是这个东北角也真够大的,艮岳周围广袤十余里,面积达750亩,通过花石纲运来的绝大部分石头花木都被堆放在了这里,使之形成了一座人工堆砌的巨大的假山园林。

关于艮岳,在这里我只说一点。

从史料来看,延福宫已足够神奇秀美,但在艮岳面前,只能做陪衬了,许多文章对延福宫只是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而对艮岳却是大书特书。这不是因为延福宫不够优秀,而是因为延福宫的命不好,因为她遇到了艮岳,而优秀这个词已经远远不能形容艮岳了。延福宫同

①《宣和遗事》

②《宣和遗事》

学如要抱怨,只能抱怨徽宗同学移情别恋了;延福宫同学如要感叹,有句著名的话最为合适:既生瑜,何生亮。

宋徽宗的特点之三:风流的业余生活

许多史料都有宋徽宗和李师师的传说,并且说宋徽宗挖地道去李师师住处,这是在颇有新意,也实在是浪漫刺激。

关于徽宗业余生活的风流,我在《三国演义之1120年代》进行了较为通俗的记述,实际上,关于宋徽宗逛窑子事件,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并且记录在了许多古代的书中。

宋朝人写的书,如《宣和遗事》、《贵耳集》、《墨庄漫录》等都详细地记载了徽宗去妓院的各个细节。但许多人对此都有疑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书都是小百姓写的,它所记载的历史被称为“野史”,是“不可信”的;而政府主导编撰的“正史”,却没有此方面的明确记载。

但是虽没有明确记载,也有含蓄表述。《宋史·曹辅传》:“自政和后,帝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置行幸局,局中以帝出日谓之有排当,次日未还,则传旨称疮痍,不坐朝。”这句话主要意思是:自某年之后,徽宗经常微服出宫,并设置行幸局,负责徽宗的工作安排,如果第二天徽宗没回来上朝,便说徽宗病了,不能坐朝了。里面的行幸局其实是徽宗专门为自己游玩(主要是寻花问柳)安排的一个机构,并负责为自己不上朝寻找借口。

之后愚蠢的二愣子官曹辅上表谏言:“道涂之言始犹有忌,今乃谈以为帝某日由某路适某所,某时而归;又云舆饰可辨而辟。”人们都纷纷传言,但又很忌讳,只是说陛下您某某天经某某路去了某某地,而且您的化妆师水平太差了,您的车辆装饰都被人认出来了,百姓们看见了都躲着走。

这是宋史的记载,这个叫曹铺的小官在奏疏中委婉地道出了徽宗出入“某地”的情景,并劝说皇上不可这样。写到这个地步,稍微推断一下便可知道徽宗去干什么了。也有非“正史”的史书这样记载曹铺的这篇奏表:“易服微行,宿于某娼之家,自陛下始。”很直白,一目了然。

对于“徽宗是否去过妓院”这个问题,只能论述到这里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非说他没去过,也没人会跟你较真儿的。

宋徽宗的特点之三:高雅的爱好

道教曾用“采阴补阳”术使徽宗长生不老,具体做法是:征集全国各地的美貌女子作为采集对象,以滋补徽宗同志的阳光之气。据史料记载,所征集女子达一万余名。

这就有一个疑问:这许多的野花和家花,问什么没把徽宗熏死?用古生理学术语进行说明:“徽宗为什么没有因为房事过度而死亡?”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很大原因是:除了房事外,徽宗拥有广泛的爱好。除了上面的道家、石头,野花外,我们总结一下徽宗高雅的爱好。

爱好1:丹青,即绘画

徽宗设置画学,并将其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徽宗在位期间,还广泛征收历代文物、书画,皇家书画收藏得到极大的丰富,徽宗曾把聚集的古代名画1500件辑成15册,称为《宣和睿览集》,还编纂了《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图书,其中,仅《宣和画谱》就有20卷,包括231位画家的6396件作品。这一方面满足了徽宗强烈的绘画爱好,

另一方面也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如果说徽宗对绘画的爱好仅限于这些,那就小看咱们的徽宗同学了。有人这样评价徽宗:“宋徽宗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大画家之列,他的丹青造诣堪称登峰造极,蔚为大家。”①这是一个十分高的评价,事实上,也是很中肯的。我介绍两幅徽宗的作品,大家看了之后,可以对这个评价和徽宗的绘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1)《写生珍禽图》

2002年,北京昆仑饭店古代书画拍卖会,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以2350万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实际成交价2530万元),创下了中国书画拍卖史上的最高记录,成为当年文物拍卖的最大新闻。2009年,保利春季拍卖夜场,《写生珍禽图》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该作品作为夜场书画部分最后压轴拍品以3800万元起拍,在经过100多轮的激烈争夺、不断加价后,最终以5510万元落槌。历代帝王数不胜数,可是死了800多年后,一幅画能以5500多万被拍卖的,唯有徽宗一人。

(2)《听琴图》

被誉为“神笔之妙、无以复加”的上乘作品,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典型代表,国宝级文物。此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人曾专门观看了这幅作品,以上可以说是我的感受,观看时还有另外一个感受:打死我也画不出来。

爱好2:墨宝,这里指书法,写字的最高境界

新加坡《新民晚报》2008年4月21日的一篇报道:

“曾是清宫旧藏、后来流落民间的宋徽宗《临怀素圣母帖》,昨日在香港九龙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的拍卖会以1.28亿港元(2560万新元)天价成交,创下中国书画作品在全球拍卖市场的最高成交纪录。”

书法的确是一种艺术,写好一手字,不亚于画好一幅画。这是在我想要练好字,却始终无法将字写好的情况下发出的感叹,也算是我对书法的理解吧。通过上面的这则报道,更加深了我的这种理解,因为字比画值钱,而且多值7000多万呢。

令人羡慕的是,徽宗同学不但画得一副好画,而且写得一首好字,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自创一种书法,不但自创一种书法,而且其书法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已经不再是羡慕,而是崇拜了。

徽宗自创的书法名曰“瘦金体”,其特点是“笔道瘦细有弹性,运笔挺劲犀利,具有秀美洒脱的风骨;抑上扬下、抑左扬右,笔画尖削,行笔细劲,尾钩锐利;横竖起笔如利刃切入,撇捺的末端如竹叶形;整体感觉剑拔弩张,斩钉截铁。”这是书法家们总结的。对于我这个连字都写不好的拙人,看徽宗同学的字,感受只有两个字:好看。如果非要把这份感受加上一些修饰,我会说:很美很秀气,如同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当然,除了这些外还会有另外一个感受:打死我也写不出来。

以现实为背景,写字的最高境界是书法,书法的最高境界便是自创书法,但以江湖作为背景,以书法为基础可以练成高强武功,这或许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朱子柳在《神雕侠侣》中②,张三丰在《倚天屠龙记》中③,秃笔翁在《笑傲江湖》中④,济深大师在《九阴真经》中⑤,便达到了这一境界。

爱好3:诗词

徽宗爱好诗词,亦作了不少诗词,不过他的诗词与他的绘画水平相比,却是差了许多。

①《帝国政界往事》,李亚平,北京人出版社

②金庸《神雕侠侣》第十二回《英雄大宴》、第十三回《武林盟主》

③金庸《倚天屠龙记》第四章《字作丧乱意彷徨》、第六章《浮槎北溟海茫茫》

④金庸《笑傲江湖》第十九章《打赌》

⑤庸木《九阴真经》第十一回《武林争锋》

我相信以徽宗在绘画、书法中的造诣和神韵,足够能写出好的诗词。但为什么徽宗的诗词被后人评价一般呢。

在我分析,写诗的心境往往出现在一个人郁闷、忧伤、低沉、哀愁的时候,但当人完全沉浸在这样的心绪中时,并不是写诗的心境,估计这时也没有心情写诗;只有当这样的心绪笼罩在心头,而内心又达到一个相对平静的时候,才是写诗的心境。达到这种心境的时候,会产生无限的创作灵感,可以说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也会有“文章本天成,妙笔偶得之”的感觉。

靖康之前,徽宗无忧无虑,所做诗词显得过分雕琢,优秀作品确实不多。

靖康之后,徽宗写的一些诗词较之前大有突破,一些诗句令人回味无穷,很有味道。《宋词三百首》中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徽宗的词——《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便是徽宗在被掳往五国城的途中创作的。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当然,总体来说,徽宗诗词的传世精品不多,不过我们也不能刻意要求徽宗,以徽宗的丹青和墨宝,足以使他成为伟大的文艺大家。

爱好4:音乐

在《听琴图》中,那个身着道服,正在弹琴的人就是宋徽宗。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一种优美艺术,我想每个人都会喜欢的。以现代的标准来看,我们可以把对音乐的喜欢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仅仅喜欢音乐的,可以称为“乐迷”或“歌迷”;喜欢音乐并且歌唱得好听的,可以叫做“歌星”,如果能将乐器弹奏好的,可以称之为乐器家;能够创作出新的歌曲或乐曲的,可以叫做“音乐家”。但对整个社会的音乐有极大推动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我们应该怎样称呼呢?现代社会好像还没有这样的人。而在北宋时期,却有一位这样的人,他推动了当时整个大宋社会的音乐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就是我们的徽宗同学。

北宋之前,当时社会的音乐十分不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譬如你的二胡基调为C 大调,我的二胡基调却为C小调,等等。徽宗有感于这种音律不齐的现状,命工匠铸成几十套“大晟钟”,每套钟基准音高都是黄钟宫,发送中国各个州府,作为标准音律定音,这些大晟钟的基准音高全都是C大调的1音,这样就能保证了一首乐曲能够不走样的情况下在另一个地方演奏;而且,徽宗花费近十五年的时间(崇宁元年至政和七年),制作了一套从乐律理论到乐器制度都焕然一新的《大晟乐》,并通过行政手段有层次、有步骤地由朝廷推行到民间以及域外,这大大促进了宋朝音乐的发展,对后世的乐律制度和音韵词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

爱好5:围棋

①《北宋徽宗朝大晟乐制作与颁行考议》,胡劲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徽宗爱好围棋,曾赋诗两首,描绘下棋时的景象:

(1)

忘忧清乐在枰棋,仙子精工岁未笄。

窗下每将图局按,恐防宣诏比高低。

(2)

新样梳妆巧画眉,官衣纤体最相宜。

一时趋向多情远,小阁幽窗静弈棋。

这两首诗描写了皇宫中对弈的情形:楚楚动人的少女,梳着新潮发式,画着秀美的黛眉,玲珑玉体、靓丽服装相宜相配,年龄还未满十五岁,但已经棋艺精湛……这许多的元素,除了让徽宗沉寂在玄妙趣雅的智慧游戏中,也会给徽宗的绘画、书法、诗词创作提供无限的灵感。

总结一下,徽宗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诗词歌赋无所不通,踢球马球、骑马射箭无所不晓,大宋帝国为徽宗的爱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徽宗便在这片沃土纵横驰骋,仙境般的艮岳园林,神奇的奇花异石,楚楚动人的秀美少女和那更为浪漫神美的路边野花,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滋润和陶醉着徽宗,也激发着他心中或脑袋中的创作灵感。谁能否认那一个个俊美秀气的瘦金字和艮岳山中那无数婀娜多姿的少女无关?谁能否认那优美的山水画与徽宗喜欢的大石头没有牵连?而徽宗留给大宋的,是整个国家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朝廷官场贪污腐败、乌烟瘴气,大宋军队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

元代脱脱撰写《宋史·徽宗纪》,情不自禁地扔掉笔,长生叹息:“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皇帝做到这种程度,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叹息的。

关于徽宗由勤政转变为昏庸的思考

不可否认,徽宗刚开始当上皇帝时,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一段时间,大宋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徽宗即位之初,每日小心谨慎,时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力图树立勤政、爱民、节俭、开明的形象。徽宗刚刚即位,便采用吏部尚书韩忠彦的建议,“广仁恩,开言路,去疑似,戒用兵”,①之后,发布《日变求直言诏》诏书,真诚地希望天下人能够对国家朝廷提出意见和建议,诏书写道:“咸听直言,毋有忌讳……其言可用,朕则有赏;言而失中,朕不加罪。”

②说什么都行,只要你不说假话,能用的有赏,不能用的不罚。

徽宗登基之后,曾经觉得皇宫建筑过于豪华,便对大臣们说:“皇宫的墙上和梁柱上都涂着金子,像首饰一般,太虚浮了,太华丽奢侈了。”③哲宗时候,曾修建了一个月台,用于赏月和宴待宾客,徽宗认为这个月台太过华靡,便下诏令人将其拆除。④

徽宗还采取措置,减轻百姓负担。韩忠彦上表:“西方师老而财匮,斗米至于千钱;北道河溃而民流,十室几于九空。大霈更新而尤多禁锢,宿逋虽减而尚困追偿。”徽宗采纳其

①《宋史》列传第七十一《韩忠彦传》

②《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一十五《日变求直言诏》

③《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一:“元符三年四月甲辰‘韩忠彦右仆射’”

④《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十五:“元符三年二月‘斥内侍郝随、刘友端’”

建议,数次下诏赦令,免除这些百姓们的赋税。

徽宗除了整顿朝纲,兼听直言,还果断坚决地平反冤狱,贬窜奸佞,提拔贤良。

然而,激情燃烧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这种日子消失的一个标志是崇宁元年(1102年)7月5日蔡京蔡大人上台为相,之后崇宁四年(1105年),设置应奉局,专领花石纲,被罢除的“逻卒”也“稍稍复置”,朝廷中愚蠢的二愣子官逐渐减少,最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以蔡京为首的一批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臣……所有的情景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北宋末年的那些情景,徽宗也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那个徽宗同学。之后的二十余年里,对于徽宗来说是美好的,而对于大宋帝国,就像一艘巨大的破船,一步步向无底的深渊沉去,直至剩下最后一根稻草,直到这跟稻草被金兵轻轻折断。

诚然,这一切变化的根源在于徽宗,而又是什么原因使徽宗从一个积极进取的有为青年变成一个腐败贪婪的昏庸帝王?是什么原因使徽宗如此大相径庭,判若两人?所有这一切实在让人不可思议,而其中好似找不到使其发生变化的任何原由。

李亚平先生将这种变化归结为徽宗身上天生的轻佻、艺术家气质和蔡京的影响,这些因素杂糅在一起,遂使徽宗变成了后来人们心目中的那副模样。①袁腾飞老师也同意这种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论述。

这绝对是这种变化的原因。徽宗如果你意志坚强点,不那么轻佻,不受蔡京影响,你不就成不了亡国之君了!说着说着又想抽徽宗耳光。不过,我觉得这只是徽宗变化的外在原因。

人行为的变化取决于人性格的变化,咱们暂且拿出一块篇幅,粗浅地分析一下人性格变化的原因,或许从这里可以找出徽宗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根本原因。

关于徽宗的这种转变,我曾用了数千字,在《三国演义之1120年代》中进行了分析,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论述。

有关宋徽宗的一些事儿,就说到这里。谢谢各位。

①《帝国政界往事》,李亚平

宋徽宗草书

宋徽宗草书拍得1.28亿港元 2008-04-21 10:54:11来源: 新华网(北京) 宋徽宗无疑是古往今来所有帝王中艺术造诣最深的一位,但在政治上,他昏聩无能,最后落到囚死他乡的下场。 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 怀素圣母贴原本

新华社4月20日电流落台湾民间的书法珍品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20日在香港举行的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以1.28亿港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中国书画作品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的最高成交纪录。 《临唐怀素圣母帖》是现存宋徽宗流落民间最长的草书手卷,也是本次拍卖会的重中之重,当拍卖师叫出6000万港元的底价后,买家竞相举牌报价,价格很快攀升,最后由来自欧洲的私人收藏家以1.28亿港元拍得。 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康嘉萍表示,宋徽宗的作品目前只有19件存于民间。这幅《临唐怀素圣母帖》拍出的价格表明中国艺术品在世界拍卖市场上越来越受重视,价格渐渐贴近其实际价值。 来自台湾的艺流国际拍卖公司当日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共拍出34件北宋至当代的中国书画、木雕珍品,总成交价2.9亿港元。其中,台湾画家廖继春的画作《淡水观音山》、李可染的《高岩飞瀑图》都以2031万港元成交。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地的买家参加了拍卖会。 赵佶是一位奢侈淫靡、政治上无所作为的皇帝。在书画艺术方面却有精深造诣。他当政时期, 大大扩大画院规模, 提高宫廷画家的地位和待遇。在画史上有不少画以赵佶之名或假借其名流传下来。 对于宋徽宗在艺术上的卓越天份和在治国上的昏聩无道,你作何评价呢?他是一位政治上无能的艺术家还是一位艺术上登峰造极的政治家?

宋徽宗的美学思想1

宋徽宗的花鸟美学思想 摘要 宋代绘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黄金时代,是值得每个美术专业的学生去了解研究的。宋代的花鸟画是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而这一鼎盛时期也恰好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最杰出书法及绘画天赋的天子----宋徽宗赵佶时代。本文从前朝画论的美学语言和思想出发,以顾恺之的画论和谢赫六法论为理论基础,探寻宋徽宗绘画理论及其美学思想。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宋徽宗所在的宋朝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依托下,宋徽宗的艺术之路。第二章主要分析宋徽宗的花鸟绘画作品和绘画形式以及当时的市场行情。采用了前朝画论的理论依据作为其绘画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主要论述宋徽宗的花鸟画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关键字:宋徽宗、画论、花鸟 引言 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和他引领的宣和画院所创作的大量花鸟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宋徽宗出生于帝王之家,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诗书画各方面都颇有造诣,最以书画见长。他的花鸟画作品严谨写实、富贵柔美、典雅绮丽,得到了历代艺术家的一致好评;他自创的“痩金体”书法,刚劲挺拔,独树一巾只;他主张把书法和绘画融合起来,为文人画书画同源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他在位期间建立的宣和画院规模庞大、体制完善,培养了大量成就卓越的画家,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章北宋末年历史环境下的艺术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 年,结束了继唐以来的割据混乱局面获得了统一,这为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消灭各地割据政权的局面,采取了兴文治抑武事的一系列国策。宋朝统治者不仅重视政治的安定,同时注重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上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这一时期的农业手工业较之前朝得到了恢复和快速的发展,进而促使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昌盛。在这样的前提下,原有的社会阶级关系逐渐削弱变化,农民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生自由,逐渐摆脱了原有的农奴身份。在推动宋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动摇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

宋徽宗赵佶草书《草书千字文》(高清打印版)

宋徽宗赵佶草书《草书千字文》(高清打印版) 2013-02-10 00:00 宋徽宗赵佶草书《草书千字文》(高清打印版)中国宋徽宗赵佶的草书代表作。赵佶(1082~1135),北宋第8 代皇帝,在位25年。此卷为纸本,草书,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为描金云龙,长3丈, 无一接缝。云龙纹生动规整,犹留唐人遗韵,对研究宋代造纸技术弥足珍贵。写在上面的狂草书千字文一气呵成,笔势凌空,变幻莫测,犹如长江奔腾,一泻千里,运笔迅疾流畅,结体奇宕潇洒。此卷作于宣和四年(1122),是赵佶40岁书 法大成时之作品,为稀世珍品。《石渠宝笈·初编》、《格古要论》诸书著录。 公元一一二二年,宋徽宗赵佶书写本卷草书千字文。这卷狂草千字文,其法出自怀素狂草一派,全长数丈,一气呵成,毫无倦笔,颇为壮观。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在《庚子销夏录》中指出:“徽宗千文,书法怀素。”当代书画鉴定专 家杨仁恺先生云:“此卷草书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有的或连或绝,如花乱飞;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有的如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卷后落款的宣和壬寅年,正值赵佶年届四十。此作为其盛年书写的成熟之作。全卷纵三十五点一厘米,横一千一百七十二厘米,字迹九十九行,为描金云龙纸卷。此卷自宋宣和年

间历经金昌明内府,转入南宋权相贾似道,明晋府,项元汴,清梁清标等诸家遞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赵佶的草书深受怀素影响,气势雄健。《草书千字文》是赵氏极少传世的狂草作品。笔势劲利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极奔放驰骋之致,更为稀世珍品。《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的典型作品之一。它笔势匀整峭拨,笔画顿挫有力,在气韵上显得格外流畅和飘逸灵动,具有浓厚的书卷特色。 奢华狂风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在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着旷世奇珍——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其笔势奔放流畅,跌宕起伏,富有一种似音乐旋律的美感。气势颇为壮观,毫不亚于唐代草书书圣张旭与怀素,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昏君的才华一国之君,为何有如此精湛的书法作品?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庸无能的封建帝王,在位二十五年,骄奢淫逸,怠弃国政,最后落得国亡身辱,死于北域的下场。但是,这位失败的政治家对书画情有独钟,并在艺坛上取得了光辉成就。从文化史、艺术史的贡献来看,赵佶书写了其最光辉而独立的一页。赵佶的楷书兼容并蓄,自成一家,后世称“瘦金体”。一如疾风中之修竹,挺而神骏。上海博物馆现藏的楷书千字文就是这一书体的代表。“瘦金体”与李邕的“金错刀”交相辉映,堪称中国书法史上耀眼的双璧。而这幅狂草作品则展示了其书法的全面。神奇的长宣这卷笔翰飞舞的《千字文》,是写在全长达三丈以上的整幅描

析读宋代茶文化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析读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赵佶(1082-1135):宋朝第八任皇帝徽宗,元符三年登皇位,在位二十五年,靖康二年(1127)为金兵俘虏,经十年折磨,死于五国城(今吉林省境内)。他在书法、音乐、绘画、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自称“善百艺”。这位皇帝老爷爱茶嗜茶,而且研究茶学,曾以北苑为研究对象,写出《大观茶论》,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在这篇茶论中提出“清、和、澹、洁”四字的茶品精神,把饮 茶的要谛和意境发展为生活艺术。 《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皇帝所著,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2800多字,然内容却十分丰富、涉及面也颇为广泛,分为序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20个名目。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古代唯一的撰写茶书的皇帝。所著《大观茶论》以宏观论茶,探究茶技茶艺,多处以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的北苑、壑源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茶叶产地、采制、品饮等。对制茶的操作和使用器具都讲得十分在行,尤其是“外焙篇”,全篇话语似亲临建安茶 园者的解说。 据专家学者分析,北方不产茶,赵佶一生从未南巡,他更没有到过建安茶区去体验生活,怎么可能写出一般茶人都难以写出的茶论呢?有人说可能是根据茶官的详细禀告,借鉴已见的茶学专著,在爱茶和对茶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华成书,也有人认为是一些御用文人

或者督制贡茶的宠臣,投其所好,写成此文,经御笔一点,便成了他 的著作了。 然而,尽管此篇茶论有拾人牙慧,抄袭或坐享其成之嫌,但作为茶文化专论行世,对发展茶学,倡导茶道,提高茶叶制作技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品茶指要等,历史性地归纳提出了茶道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产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以及御贡茶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大观茶论》被列为建安茶学重要专著之一,理由有三:茶论序言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他仅言及建溪、壑源,未指第二个地方,这是其一;在涉及到采制鉴辨、器具、味、香、色等各个细节里讲的是团茶经验,《太平清话》一书认为:“大观茶论二十篇,皆为碾饼烹点而设,不若葡谷十六汤,韶美之极。”这是其二;第三,在“品茗”一节里讲的竟 全是建安各焙园户的茶品。 从建安茶学角度看,它对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园户都作了确切记载,是难得的研究资料和可靠的依据。 在今福建建瓯黄花山一亭榭亭柱上有一副对联,联文曰:“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在建瓯别的一些亭榭也见过相同的联文,不知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雷同。后来查知,这副联文原来是宋徽宗这位皇帝老爷在《大观茶论》中赞美建安的话语。呜呼!借“天子”之口, 望地灵而人杰也。

从宋徽宗时期画院试题看宋代院画的诗境-精选文档

从宋徽宗时期画院试题看宋代院画的诗境 诗画结合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著名诗画评论,[1]古人也早有“诗画同源”的说法。但我觉得,这种思想在宋代的画院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一 宋代绘画的发达人所共知。宋太祖篡周后即建翰林图画院。不仅宋太祖,宋代的许多皇帝也均有较深的绘画艺术修养,他们对绘画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到徽宗朝,画院的繁荣更是到了顶点。画院不仅仅是供养画家的地方,还建制设学,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美术学院。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当时这所学院有一套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一定的招生制度、考试制度,以及寄宿安排。 这首先是因为徽宗本人重视艺术,他本人即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他自称:“万机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他本人也极丹青之妙,“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其作品很多,“至累千册”,这些作品“冠绝古今之美”。[2]其次是因为徽宗亲自策问考试画院学生,并多以古诗为题,以提高绘画生的文化修养。 画院试题很有意思,常以古人诗句命题。“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

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其得‘锁’字意。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众皆画马画花,有一人但画数蝴蝶飞逐马后,上亦喜之。又一日试‘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有画杨柳楼台一美人者,有画桑园一女者,有画万松一鹤者,独刘松年画万派海水,而海中一轮红日,上见之,大喜。喜其规模阔大,立意超绝也。凡喜者,皆中魁选”。[3]从“竹锁桥边卖酒家”这个题目可以看出,“锁”字是最关键的一个词,既要体现酒家,又不能让它直接出现在画面中,李唐之画用一面酒帘来体现酒家,正是巧妙地诠释了“锁”字。从“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题目看,“香”字最难以表达,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画家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来加以表达,中魁者用蝴蝶绕着马蹄飞舞来表达香气,确属高明。“万绿丛中一点红”这个题目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桃红柳绿、红男绿女之类的意象,而刘松年却能以万顷碧波中的一轮红日来表现,不但不落俗套,而且意境开阔。 另外,徽宗“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醺停?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4]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个题目包含的内容就更加丰

宋徽宗赵佶诗词全集

>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ZZ 北宋·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ZS【注释】 ①冰绡:洁白的绸。 ②蕊珠宫女:指仙女。 ③凭寄:凭谁寄,托谁寄。 ④无据:不可靠。 ⑤和:连。 【评解】 这首词以杏花的美丽易得凋零,抒发作者的身世之感。帝王与俘虏两种生活的对比,使他唱出了家国沦亡的哀音。上片描绘杏花开放时的娇艳及遭受风雨摧残后的凋零。下片写离恨。抒发内心的故国之思。词中以花喻人,抒写真情实感。 百折千回,悲凉哀婉。 【集评】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为赵佶被俘北行见杏花之作。起首六句,实写杏花。 前三句,写花片重叠,红白相间。后三句,写花容艳丽,花气浓郁。“羞杀”一句,总 束杏花之美。“易得”以下,转变徵之音,怜花怜己,语带双关。花易凋零一层、风雨 摧残一层、院落无人一层,愈转愈深,愈深愈痛。换头,因见双燕穿花,又兴孤栖膻幕之感。燕不会人言语一层、望不见故宫一层、梦里思量一层、和梦不做一层,且问且叹,如泣如诉。总是以心中有万分委曲,故有此无可奈何之哀音,忽吞咽,忽绵邈,促节繁音,回肠荡气。况蕙风云: “真”字是词骨,若此词及后主之作,皆以“真”胜者。 《唐宋词百首详解》:对杏花的描写,形神并茂,是诗画同一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在北题壁 ZZ 北宋·赵佶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 醉落魄 ZZ 北宋·赵佶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 行行指月行行说。 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今年华市灯罗列。 好灯争奈人心别。 人前不敢分明说。 不忍抬头,休见旧时月。 ZS【注释】: 宋徽宗预赏景龙门,词曰,暨北狩,人谓末句有谶(chen)。 > 词·声声慢 ZZ 宋·赵佶 宫梅粉淡,岸柳金匀,皇州乍庆春回。凤阙端门,棚山彩建蓬莱。沈沈洞天向晚,宝舆还、花满钧台。轻烟里,算谁将金莲,陆地齐开。触处声歌鼎沸,香鞯趁,雕轮隐隐轻雷。万家帘幕,千步锦绣相挨。银蟾皓月如昼,共乘欢、争忍归来。疏钟断,听行歌、犹在禁街。 CC引自"竹筠清课"https://www.360docs.net/doc/ad3343921.html,/ > 词·声声慢 ZZ 宋·赵佶 欺寒冲暖,占早争春,江梅已破南枝。向晚阴凝,偏宜映月临池。天然莹肌秀骨,笑等闲、桃李芳菲。劳梦想,似玉人羞懒,弄粉妆迟。长记行歌声断,犹堪恨,无情塞管频吹。寄远丁宁,折赠陇首相思。前村夜来雪里,殢东君、须索饶伊。烂漫也,算百花、犹自未知。 CC引自"竹筠清课"https://www.360docs.net/doc/ad3343921.html,/ > 词·念奴娇 ZZ 宋·赵佶 雅怀素态,向闲中、天与风流标格。绿锁窗前湘簟展,终日风清人寂。玉子声乾,纹楸色净,星点连还直。跳丸日月,算应局上销得。全似落浦斜晖,寒鸦游鹭,乱点沙汀碛。妙算神机,

宋徽宗的腐朽统治

宋徽宗的腐朽统治 宋江、方腊起义 元符三年(1100)正月,年仅25 岁的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赵佖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章惇指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①,但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即著名的昏君徽宗,终于将北宋皇朝推上了灭亡的道路。 宋徽宗、蔡京的腐朽统治 徽宗即位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太后在神宗时即是守旧派,当政后随即任命守旧派、韩琦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执政蔡卞等相继受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被贬逐的守旧派官员的名位,守旧派官员接着相继上台。当年七月,向太后还政后不久,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惇被罢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日趋激化,也有官员认为元祐、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于是改次年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绥斯民” ②。但是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一月,邓洵武首创徽宗应绍述神宗之说,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为徽宗所采纳,首先于同月末决定改明年为崇宁元年,明确宣示放弃调和政策,改为崇法熙宁变法。 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拥护变法改革,元祐初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绍圣初又积极附和新法,徽宗即位后不久受守旧派攻击而被夺职提举宫观闲居杭州(今属浙江),结交赴杭收集书画的宦官童贯,蔡京以擅长书法逐渐受到可以称之为画家、书法家的宋徽宗的赏识,邓洵武、温益知道徽宗必将重用蔡京,在进呈绍述新法意见时都力荐蔡京,认为徽宗“必欲继志述事,非用蔡京不可”①。崇宁元年(1102)五月,左相韩忠彦首先被贬任知府,蔡京升任执政。随后右相曾布也被贬任知州,蔡京升任右相,不久又升为左相,独相达三年之久。其后虽曾二次罢相,但又复相或以太师控制朝政,位在首相(徽宗改左仆射为太宰作首相,右仆射改称少宰为次相)之上。徽宗末年,致仕已多年的蔡京还以太师领三省事掌握朝政。 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作为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的幌子。崇宁元年九月,首先把元祐(1086—1094)及元符三年恢复旧法的文彦博、司马光等120 人,称为元祐奸党、元符奸党,刻石于端礼门(文德殿南门)。又复查元符三年三月向太后执政时下诏求直言时应诏所上之书奏,被查者达582 人,以赞成绍述新法或反对者分为正等和邪等,将蔡京的党羽列为正等,共41 人,纷纷升官重用;其余541 人,全部列入邪等,列入奸党及邪等的都分别受到贬逐或降、免官职的处分。 ①《宋史》卷22《徽宗纪·赞》。 ②《宋大诏令集》卷2《改建中靖国元年御札》。 ①《宋史》卷329《邓洵武传》。 崇宁三年(1104)六月,又将元祐、元符党人与上书邪等者,删去一部分后合并为“元祐党籍”,以司马光为首,共309 人,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其中有与上述三项无关的改革派章惇、曾布等10 余人。并刻石于文德殿门东壁及各州、府。 被当时人称为“六贼”的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形成以蔡京为首的腐朽统治集团,蔡京、王黼先后任首相或太师、太傅,依靠宦官童贯、梁师成,以朱勔、李彦为爪牙,控制着整个徽宗时期的朝政,逢迎着臭名昭著的昏君宋徽宗,使北宋末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腐朽的时期之一。 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三千索(“索”意与贯同),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①。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如和预买,原是官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字帖

瘦金体《千字文》字帖 宋徽宗宋徽宗((10821082~~11351135))名赵佶(北宋后第二没落皇帝北宋后第二没落皇帝) ),汉族,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汉族,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 ,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画家,书法家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画家,书法家。 。宋神宗十一子神宗十一子,,哲宗弟哲宗弟。。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哲宗病死哲宗病死, ,太后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太后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001100~~1125年在位年在位) ),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葬于永佑陵( (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里处))。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 、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瘦金体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 赵佶早年学薛稷赵佶早年学薛稷,,黄庭坚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参以褚遂良诸家, ,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 格,瘦金体瘦挺爽利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侧锋如兰竹,,运笔飘忽快捷运笔飘忽快捷, ,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 ,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提顿的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此书体以形象论, ,本应为本应为““瘦筋体瘦筋体””,以,以“ “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很多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比较有名的有《 《楷书千字文书千字文》》,《秾芳诗》等芳诗》等,,《楷书千字文》是赵佶二十三岁写给童贯的,此时的瘦金书体已初具规模。

古代名人宋徽宗赵佶

中国古代名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与少女时期的生活是快乐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弃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随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时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无定所,四处流亡。国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百姓颠沛流离。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女,一个处于社会思想制高点的知识分子,面对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损”呢?与她同时期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亦有。但他们,这些须眉男子上可入朝议政、驰骋疆场,下可使酒骂座、痛饮拍案。她上溯数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位知音,这“怎一个愁字了得”啊!于是,一个纤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诗句,写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抒发具有须眉般悲壮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等我们都耳熟能详,甚至高声歌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加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素材评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作者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适用话题】 即便在国恨家仇面前,李清照还是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来自律,此事例适合话题“雕刻心中的天使”、“铭记与忘却”、“专一与忘情”、“水的灵动”、“纪念”等。

宋徽宗及其画学

美术学科课程教学方案 《中国美术史》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把握宋徽宗在绘画以及书法上的艺术特色及成就,进一步理解在文化大力发展的宋代宫廷美术在统治阶级干预下呈现的 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宋徽宗创建的我国古代第一所属学 校性质的美术教育机构所具备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 教学重点:1.宋徽宗花鸟画特色 2.画学的建设、教育理念及制度 教学难点:宫廷画院美术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讨论法视频资料演示法 教学内容: 宋代从建国之初就在五代、南唐画院的基础上建立了翰林图画院,画院在两宋时期十分繁荣,并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鼎盛。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北宋第八代皇帝。在位25年,当政期间昏庸无道,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激起了宋江、方腊等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靖康之变,被金朝所虏,押解北上。后死于金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364位皇帝中,宋徽宗是最赋艺术气质、最才华横溢的皇帝。 一、宋徽宗的艺术成就 宋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史上就是一个杰出的画家。赵佶初登基时,就对周围人说:“朕万几余暇,别无它好,惟好画耳”。他在未作皇帝之前就经常与驸马王洗等人有所往来,对绘画情有独钟,且有一定造诣,以致青年时期便“盛名声誉在人间”。在艺术方面他可谓是一代宗师,他精书法,能作诗填词,对于金石考古也有一定的研究,在绘画方面,能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尤为专精, 元汤垕在《画鉴》中赞道:“历代帝王能画者,至徽宗可谓尽意”,他还运用权力推动和发展绘画艺术,使中国的绘画展现出辉煌的成就。 绘画成就: 绘画方面,宋徽宗可算得上是全才,花鸟、人物、山水上均有成就,尤其是在花鸟上成就最高。 1、花鸟

浅谈宋徽宗赵佶的艺术成就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关键词 (2) 引言 (3) 第一章赵佶即位的缘由及生平 (3) 第二章宋徽宗的艺术成就 (4) 第一节宋徽宗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 (5) 第二节宋徽宗在绘画上的艺术成就 (5) 第三节画院在中国画发展史上的贡献 (11) 第三章宋徽宗的艺术成就对北宋文化艺术发展的意义 (11) 结束语 (13) 谢辞 (13) 参考文献 (14)

充画院,兴办画学,编《宣和画谱》和《宣和睿览集》。他在诗书画方面都有较好的修养,其花鸟画作品或柔丽细腻或水墨朴拙,人物山水画作品也力求严谨,还创立独具特色的瘦金体书法,将中古宫廷绘画推向最为兴盛的时期。本文主要分析他在诗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中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宋徽宗;绘画;花鸟画;书法; [Abstract]:Emperor Huizong in Song dynasty Zhao Ji took emperor is stupid incompetent, but he is very fond of the drawing and takes the drawing,

has the good tutelage in the poem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pect, its flower-and-bird painting work either supple Li exquisite or Shui Mo is simple and unadorned, the character landscape painting work also makes every effort rigorously, but also establishes the thin gold style calligraph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pushes to the Middle Ages palace drawing the most prosperous time.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him in the poem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pect artistic achievement as well as he the function which ancient times in the drawing history added fuel to the flames in China. [Key word]:Emperor Huizong in Song dynasty; Drawing; Flower-and-bird painting; Calligraphy; Drawing history. 引言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代皇帝(1082—1135),河北琢县人,是中国艺术史上

宋徽宗赵佶《燕山亭》原文赏析

宋徽宗赵佶《燕山亭》原文赏析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翻译: 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女。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双飞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间的苦痛。天遥地迵,万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只有在梦中有时曾去。就连梦也难做成,因我痛苦的彻夜难眠。 赏析: 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时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全词通过写杏花的凋零,借以哀伤自己悲苦无告、横遭摧残的命运。 词之上片先以细腻的笔触工笔、描绘杏花,外形而及神态,勾勒出一幅绚丽的杏花图。近写、细写杏花,是对一朵朵杏花的形态、色

泽的具体形容。杏花的瓣儿好似一叠叠冰清玉洁的缣绸,经过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朵朵花儿都是那样精美绝伦地呈现人们眼前。“新样”三句,先以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颜光艳照人,散发出阵阵暖香,胜过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羞杀”两字,是说连天上仙女看见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进一步衬托出杏花的形态、色泽和芳香都是不同于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现了杏花盛放时的动人景象。 以下笔锋突转,描写杏花遭到风雨摧残后的黯淡场景。春日绚丽非常,正如柳永《木兰花慢》中所云:“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但为时不久就逐渐凋谢,又经受不住料峭春寒和无情风雨的摧残,终于花落枝空;更可叹的是暮春之时,庭院无人,美景已随春光逝去,显得那样凄凉冷寂。这里不仅是怜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怜。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种种感慨和联想,往事和现实交杂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犹有人怜,而自身沦落,却只空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慨恨。”愁苦“之下接一”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相仿佛。 词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写词人对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诉,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无限苦痛。前三句写一路行来,忽见燕儿双双,从南方飞回寻觅旧巢,不禁有所触发,本想托付燕儿寄去重重离恨,再一想它们又怎么能够领会和传达自己的千言万

宋徽宗

宋徽宗(讲稿) “宋徽宗(1082年10月~1135年6月11日),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国宋朝第八位皇帝,也同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兄长宋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25年(1100年—1125年)。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这是维基百科中宋徽宗的第一段描述,百度百科也有相关描述,比较后我选择了维基百科。关于宋徽宗,许多文献中对其进行过描述,譬如古代小说《宣和遗事》,《贵耳集》、《挥塵录》,最熟悉的莫过于《水浒传》;现在出版的书籍,对其研究比较透彻的,我认为是《帝国政要往事》。 我在这里讲的,不是宋徽宗的生平传记,而是综述宋徽宗人生及性格中的几个特点,以及宋徽宗由执政时的勤政廉洁转变为后来昏庸腐败的这一奇特现象,并且探讨宋徽宗这一转变的原因。 宋徽宗的特点之一:迷恋道教 宋徽宗迷恋道教,徽宗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发展,道观遍布全国各地,知名道长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宰相相提并论。宋徽宗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在朝廷设“道官”、“道职”,在学堂置“道学”,搜集天下道经编辑成书,形成《道史》、《道藏》。在那时,帝拜坟祭祖,需要道士执威引道,百姓得病,要去道观求仙方神药,更有意思的是,在金军打到都城汴京(今开封)时,也派道士去抵挡。那时的大宋子民,你不知道几个知名道长,你不知道几尊神仙圣体,那说明你已经out,你自己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话。 道家如此受宋徽宗的尊崇,自然有道家的过人之处。许多史料记载了下面两件事情,并认为是这两件事情,让宋徽宗拜倒在了道教的石榴裙下。 第一件事、宋徽宗赵佶还未即位时,被封为端王。当时他的哥哥哲宗在位,哲宗体弱多病,又无有子嗣,所以一直选定不了继承人。赵佶便秘密派人去找一位叫徐神翁的道士,请他卜上一卦,看看谁会继承天子大位。徐大仙做法之后(或掐指一算,或焚香求神,或拜天祷告,或脑门一拍、卦上心来),写了“吉人”二字,回复给赵佶。左右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哲宗死后,赵佶继承了天子皇位。众人大哗:“吉人”合起来,正是赵佶的“佶”字。① 第二件事,赵佶当上皇帝之后,子嗣人丁不旺。道士刘混康告诉他:京城东北角地势稍稍低,倘若将地势增高,皇家子嗣立即便会兴旺。徽宗下令照办。结果,这位皇帝便像一匹良种公牛,皇子皇孙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甚至被金军虏到北国苦寒之地,也在不断地添丁加子。② 现在许多研究宋徽宗的书目也都有着两件事情的记载,譬如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袁腾飞的《两宋风云》,但都没有对这两件事进行分析。现在咱们分析一下,很有意思。 咱们先看第一件事。高中时候,同宿舍的一同学找算命先生去算命,看看能不能考上大学。算命先生做法之后(或掐指一算,或焚香求神,或拜天祷告,或脑门一拍、卦上心来),神秘地对我这位同学说:好好学习你就能考上。我们听后,当即晕倒。赵佶先生找徐大仙算算谁能继承皇位,徐大仙做法之后(或……,或……,或……,或……),大笔一挥:命好的人(吉人)能够继承皇位。 这是历史铁律,不管谁去算命看看谁能当皇帝,算命大仙都大笔一挥:吉人。算命大 ①《春渚纪闻》卷一《陵符兆》 ②《挥麈后录》卷二

宋徽宗与院体画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d3343921.html, 宋徽宗与院体画发展 作者:龚吉雯姚鑫 来源:《商情》2013年第33期 【摘要】宋徽宗是书画造诣颇高的一位艺术家,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院体画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对在他之后的时代的工笔花鸟画产生巨大的影响,直到现在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宋徽宗院体画工笔水墨花鸟 赵佶,生于1082年,是神宗第十一子,公元1100年继位,即宋徽宗。宋徽宗是一个艺术上极有成就的艺术家。不仅自己在艺术上的造诣高,而且身兼数职,同时也是一位收藏家、鉴赏家、艺术教育家和一个身体力行的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推广者。他的政治生涯并不成功,是一个在政治上极为昏庸无能的君王,但是在艺术上却显示出极高的天赋,他开创的“宣和体”和“瘦金体”都是具有个人魅力和艺术个性的艺术精品。对艺术教育也做出了很多贡献。宋徽宗赵佶将院体花鸟画推向了花鸟画史的历史最高峰。其个人的艺术成就:在花鸟画方面,不仅精通“黄家画法”达到院画“格物致精”的最高绘画法则,又结合工笔发展了花鸟画文人意味的水墨形态、创造了与院体花鸟画勾线相结合的“瘦金书”;在艺术教育方面,大力推动“画院”改革和兴办“画学”,提高画院画家的待遇和地位。当时画坛还有一重要现象------文人也加入到绘画创作的行列中,徽宗的艺术思想也受到苏轼等文人文艺思想的影响,特别重视“以诗境入画境”的绘画构思,使绘画诗化、文学化。 徽宗统治的宣和年间,院体花鸟画产生了以形象的写实性、诗意的含蓄性、法度的严谨性为特点的“宣和体”,有四个特点:①重视继承传统,②精审物理物形,③画法色色皆具,④题材祥瑞。徽宗提倡“以诗思构画思”的诗画一体的构思理念,着重提高画家各方面的文化素养;提倡精细不苟、审物得物理的“格物至精”的绘画精神,重视对传统绘画的继承研究和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写实功夫上,这两条是徽宗画学的制学理想。而“宣和体”则是徽宗画学教育和画院建设成果的最好体现,“宣和”画风理所当然的成为北宋时期院体画风格的代表,“宣和体”准确细腻、合乎物理的技法特征和优雅、含蓄、富有诗情画意的审美标准,对南宋院体画风的形成有着定格性的影响。工笔花鸟画发展到南宋,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画面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以小品居多,于是对画面的精致要求就更高。因为这种小品是供人近距离欣赏品味的。在这有限的空间里,画家要想很好地表现其绘画的对象与意境,构图是实现其形式美的一大要素。 如《出水芙蓉》、《罂粟花图》、《果熟来禽图》等作品,皆用色艳丽高雅,画面效果厚沉重浓艳,属工笔重彩,无一点流俗之气。清代方薰曾言:“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明慧人多能变通之。凡设色须悟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习不能,活用则神采生动,不必合色

名人故事: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代皇帝,河北琢县人,是着名的书画家。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赵佶倡导文艺,使承继五代旧制的“翰林图画院”又营运了一百多年。 在政治上赵佶昏庸无能,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今浙江省绍兴县永佑陵。1104年7月10日,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刻石于朝堂,即“元佑党人碑”。 宋徽宗赵佶元符三年正月,年仅25岁的哲宗驾崩,没留下子嗣。显然,皇帝只能从哲宗的兄弟中选择。神宗共有14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赵佶在内的五人。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并无资格继承皇位。 哲宗去世当天,向太后垂帘,哭着对执政大臣们说:“国家不幸,哲宗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宰相章惇当即提出,按照嫡庶礼法,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不料向太后不同意。章惇只好改口说,若论长幼,那么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bì)为帝。这两个建议都排除了端王赵佶。然而,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赵佶。赵佶并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向太后坚持立赵佶为帝,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可能与赵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关。赵佶每天都到向太后住处请安,称得上是又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爱他。哲宗病重期间,向太后对谁继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故她并不接受章惇的意

见。她语气坚决地说:“老身无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应再有区别,简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为君,所以还是立端王为好!”表面上看,向太后办事公平,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辞背后,显然是在偏袒赵佶,为其继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章惇是反对端王即位的,他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是将攻击的矛头直接转向了赵佶的人品,而向太后却不以为然。双方为此僵持不下,互不相让。关键时刻,知枢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后之议,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也相继表示赞同。章惇势单力薄,不再争辩。赵佶就这样被向太后、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宝座,他就是徽宗。

北宋的灭亡

论北宋王朝的灭亡 北宋,从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开创基业,到宋徽宗、宋钦宗1127年被金俘虏,北宋亡。历经太祖(在位16年)、太宗(在位21年)、真宗(在位25年)、仁宗(在位41年)、英宗(在位4年)、神宗(在位18年)、哲宗(在位15年)、徽宗(在位25年)、钦宗(在位2年)9个朝代167年。纵观北宋王朝,据李华瑞编著的《宋史论集》记载:在政治体制上,宋太祖君臣集团从开业之初就进一步的加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治,并巧妙的分散宰相之权,而后又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科举考试、官员选拔以及监察制度,杜绝了封建王朝屡见不鲜的宦祸、藩镇之祸、权臣谋逆之祸、流贼覆国之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明的时代。政治开明、言论宽松,是那个时代的大趋势,在开明环境下,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名人与故事。有太祖、太宗、真宗时代能带兵打仗抗辽英雄的杨业、杨延昭父子;也有神宗时期大学者、改革家王安时;文学方面有仁宗时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集团;科技自主创新方面有仁宗时代的沈括、毕生。经济上,更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商业社会,其多种经济模式均在世界上开一代风气之先。用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说,可以说北宋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军事上,北宋由于先后不断的与辽、西夏和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应该说还是自始至终的具有一定的战斗力的。至于此,那么为什么北宋在金的军事打击下就突然灭亡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认为是宋徽宗在位的25年,昏庸无能,并重用蔡京等一帮奸臣、小人所致。笔者认为这都不是最致命的,其根本点只有三条,供大家探讨: 国库从充足到空虚(钱袋子问题) 北宋政府的钱袋子问题是怎样的呢,我们先算一下经济账。据包伟民、吴铮强著的《宋朝简史》记载,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由各种税收(土地税、人头税、商税、关税、矿业税、城郭之税)和各种垄断经营收入(食盐垄断经营收入、茶叶的垄断经营收入、酒类的垄断经营收入、买断经营各种海外进口的香料、犀象等名贵产品)组成。此外还通过通货膨胀、出卖官爵和僧尼度牒获得一部分财政收入。可见财政总收入不能说不丰厚,有数据为证,北宋中后期的货币性财政收入都在6000万缗(货币单位)以上,约为唐代最高数的6倍半。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主要用于皇室、官僚机构与军队,还有一部分是各项工程营造方面的费用(各地的农田建设、修筑城池、造桥铺路、河防工程等等)。

历史名人宋徽宗赵佶与肇庆的故事

历史名人宋徽宗赵佶与肇庆的故事 肇庆的历史曾经很“辉煌”,做过南明王朝皇都,做过两汉时期苍梧郡郡治,又是明清时期两广总督府所在地;同时在肇庆起家的皇朝亦有数个,比如南北朝的陈国,五代十国的南汉,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在肇庆发迹的皇帝不得不提——他被就是史家称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宋徽宗赵佶,这位中国艺术上史上独一无二的全能天才,在政治史上却是不称职的最高领导,背着昏庸荒淫的骂名,最后被金兵俘虏北上,做了亡国之君,死后尸油被点了天灯。这样一位历史名人,却跟肇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肇庆地名之来就跟他登上皇位有关,近日记者翻阅各种史料和采访有关专家,就“宋徽宗与肇庆”的话题进行追溯。在宋徽宗的慷慨拨款下,郡守郑敦义在1113年将土城扩大,筑为砖城,从而有了今日宋城墙之雏形。西江日报记者钱荣森摄 肇庆之名的由来,相信很多市民都了然。肇庆古称端州,改名为肇庆是在900多年前的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亲笔御书“肇庆府”三字,端州故有此名,并沿用至今。 端州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古代各朝各代行政区划与地名不断变化,在唐宋之前,端州并没有作为固定的历史地理概念被人熟知,相反今隶属于肇庆的高要、封开(封州),却频繁在出现在历史记载中。记者翻阅史料得知,端州作为

地区中心形象出现,应该是唐宋之后,尤其是以端州荣升为“府”,改名肇庆为分界点,自此以后现在的城区所在地开始统领其他地区,逐渐以西江甚至岭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形象登上政治舞台。这一点跟宋徽宗的破格提升有紧密联系。宋徽宗为什么要如此看重肇庆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背后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1、非嫡非长 赵佶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其中的偶然与必然,让史家每写到此都不免感叹。明代学者张溥就认为,北宋的覆亡就源于这样一次阴差阳错的任命。 宋徽宗的父亲宋神宗生有十四子,宋徽宗排行第十一,赵佶的生母御侍出身,身份低微,生下他不久就过世。按照立储规矩,赵佶非嫡又非长,自然是继位的冷门。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赵佶的异母兄赵煦即宋哲宗继位。其他继位无望的诸子相继被封为王,其中赵佶被封为端王,享受端州百姓的供奉。 出人意料的是,1100年,在位15年年仅24岁的赵煦突然病死了,病因是纵欲过度,导致“精液不禁”,但又膝下无子。怎么办?只能从哲宗兄弟中找继承人。而这时端王赵佶同样是冷门,哲宗有皇弟13人,其中8人已死,5人尚在,即申王赵佖、端王赵佶、莘王赵俣、简王赵似、越王赵偲。5人之中,申王赵佖是老大;简王赵似是哲宗的同母弟,

宋徽宗题画诗研究

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宋徽宗题画诗研究 学生姓名:崔灵灵指导教师:杨万里 内容提要: 宋徽宗赵佶,作为一代天子,以其字画而出名。他不爱江山爱丹青,他的“瘦金体”为人称道,除此之外还留有三百多首诗歌,题材可分为宫词,道教,题画三部分。本文旨在从徽宗所作诗歌中选取其题画诗进行研究,主要从其创作理念出发,并结合徽宗的文人画观念,得出徽宗题画主张的“格物穷理”的写实技法,“工笔入诗”诗画相融的创作理念。最后,还要考虑到徽宗作为一代帝王,特殊的身份地位带来的非凡影响力,徽宗对院体绘画产生的影响亦值得我们重视,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关键词: 宋徽宗,题画诗,创作特点,文艺论 A Study of Song Huizong 's Painting Poems Abstract:Song Huizong Zhao Ji, as a generation of emperors, known for it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e does not love Jiangshan love Danqing, his "thin body" is commendable, in addition to leaving more than 300 poems, themes can be divided into palace, Taoism, painting three parts.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poems of Huizong from the poems of Huizong, mainly from its creative ideas, combined with Huizong literati painting concept, obtained Huizong paintings advocate "lattice poor" realistic techniques, "pen into poetry "Poetry and painting blend of creative ideas,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combined with Huizong as a generation of emperors, the special status of the extraordinary influence of the status, Huizong on the impact of the painting is also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the impact of future generations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Key words:Song Huizong ;Painting Poems;Creation Features;Literary Theory 引言 题画诗,简单来说,就是在图画的作用之下而生的一种形式。它是诗画交融的艺术品,是将诗画两种不同的艺术相互结合的最为典型的体现。换言之,题画诗的形成是诗歌与绘画两种不同艺术联姻的结果,那么题画诗便可实现诗与画的融会,彼此交流,然其实质是诗,故而文学性和诗学性犹是其基础特征。 题画诗作为我国传统诗歌文化的精彩一笔,它发轫于六朝,于唐代步步发展,宋代更是达到一种可观的规模,及至元明清三代,大放光彩,可谓源远流长。宋代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为题画诗的大力创作提供了土壤。同时,在题画诗的发展过程中,书法的发展对题画诗繁荣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清代方薰在其《山静居画论》有谈到:“高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1,此话点明,历来的题画诗除了具有表现题画作者艺术思想的功效之外,还有着画家用来“补画之空缺”的用处。宋徽宗1方薰.山静居画论.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