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林

一、名词解释

1、林冠截留: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

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2、地面净雨量:经过林冠层、枯枝落叶层的两次分配作用后,到达林地地面的实际有效降

雨量。

3、吸收贮水量:在土壤吸附力或毛管力作用下保持的水量,其大小反映了土壤的保水性能

及土壤水分对林木生长的有效性。

4、土壤抗冲性:土壤抵抗径流的机械破坏和推移的能力。

5、土壤抗蚀性:土壤抵抗径流对其分散和悬浮的能力。

6、水土保持林: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

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7、地理种源: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各地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它们

产生不同的种内气候适应性,形成不同的地理种源。

8、水土保持林体系:在一个区域或流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

失特点,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与其他林种相结合所形成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9、垂直配置:合理搭配的乔灌草种在林分内分层配置,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10、重力持水量:在重力作用下,深层渗透进入地下水或土内径流或深层土壤再分配的

那一部分水量。其值越大,越有利于对降雨的吸收和重力水的排除。

11、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

12.平茬:利用某些萌芽力强的树种,截取地上部分,促进重新萌生新枝的一种抚育措施

13入渗率:单位时间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入渗但土壤中的水量

14.入渗量:入渗开始后一定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入渗到土壤中的总水量

二、简答题

1.水土保持林的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强土壤的抗蚀抗冲性

2.立地条件: 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发育生长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其包括光照、

温度、空气湿度、风、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植被的组成、数量、根系等情况,也包括人为活动情况。

3.立地分类的依据:主要指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区划和分类单位划分依据

(1)区划单位划分依据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属区划单位的级别主要依据为地貌、水热组合、岩性等的分异性。对人工林来说还要考虑最热月气温、最冷月气温、低温平均值等辅助指标。

(2)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依据 a.环境条件以造林地上客观存在的立地环境作为基本依据划分立地条件必须反映立地环境因子的异同性,特别是主导因子的异同性;b.植被条件植被是造林地上光、热、水、养等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c.林木生长情况在划分立地条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的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该依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主导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还要以植被作为参考,以林木生长状况做验证

4.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方法:

(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方法:确定主导环境因子,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水平组合成立地条件类型表。

(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方法:按照土壤的水分条件和养分条件划分等级,然后组成不同的立地类型。

(3)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方法:用某一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立地条件。当前国内采用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主要为地位指数法

5. 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1)根系发达,特别是须根发达;(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具有土壤改良性能;(2)生长迅速,枝叶发达,郁闭紧密;(4)适应性强;

6.适地适树的途径:a.适地适树 b.改地适树 c.改树适地

7.造林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a.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b.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不同密度的林分,其生物产量最终是一定的。

8.确定密度的原则:

a.林种不同,造林密度不同。

b.人工林栽培类型及材种要求不同,则造林密度不同。

c.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则造林密度不同。

d.立地条件不同,则造林密度不同。e经营条件和林业经营水平不同,造林密度不同。

9.三角形配置:

一般要求相邻行的种植点错开呈品字形排列,也叫品字形配置,这种配置形式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有利于使树冠充分发育,能较好的阻挡风沙,保持水土,是山区水土保持林营造中最常用的形式。

10.混交林中树种的分类:

1)主要树种:在造林地上最大限度的发挥防护目的和效益的树种,是混交林的主要组成部分。

2)伴生树种:主要起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的作用,为主要树种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3)灌木树种:利用灌木护土、改良土壤,一直杂草生长,防止土壤侵蚀,为主要树种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11.混交林的混交类型:

1)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a.阳×阳:单层林b.阴×阴:单层林c.阳×阴:复层林

2)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a.林分稳定性高,种间矛盾比较缓和,种间关系易调节。适合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

3)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杨树×紫穗槐(沙棘);柳树×沙棘;刺槐×紫穗槐(柠条);油松×紫穗槐(胡枝子、锦鸡儿、沙棘)

4)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灌木混交 :林分稳定,种间关系易于调节。用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一般是通过封山育林或人工林与天然林混交形成的。

12.混交方法:

a.株间混交(乔灌混交,种间矛盾小的树种)

b.行间混交(乔灌混交、阴阳混交)

c.带状混交(矛盾较大、初期生长速度差异较大)

d.块状混交(喜丛生的针叶树种,矛盾较大的树种,次生林改造,地形破碎的造林地)

e.星状混交(强阳性树种与幼树时需遮荫的树种)

f.植生组混交(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治沙造林)

13.改善立地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1)增加光照,提高地温 2)缩小温差,增加湿度3)改善水分状况,减少蒸腾和蒸发4)改善土壤养分,增加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蓄5)改善土壤空气状况。

14.造林整地的方式:

(1) 全面整地对造林地上的的土壤采用全部耕翻的整地方式,主要应用于平原地区的荒漠,草原,五风蚀危险的固定沙地,盐碱地一级山区的平整缓坡,水平梯田。

(2) 局部整地:一、带状整地:分为1.水平阶整地:适用于山地和黄土区土层深厚的缓

坡和中等坡。2.水平沟整地:适用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土层深厚的山地、15o~25o坡地。3.反坡梯田整地:适用于黄土区坡面比较平整的坡面。4.撩壕整地:适用土层薄、土壤粘重的南方山地丘陵区。5.高垄整地:适用于水分过剩的迹地、草地、水湿地和干旱地区的盐碱地。二、块状整地:1.穴状整地:方法灵活性大,整地省工,能适用于各种离地条件,但但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比其他地方较差。2.块状整地:用于一般山地土壤状况的缓、中、陡坡。3.鱼鳞坑整地:适用水土流失严重、地形破碎的干旱山地及黄土地区。4.高台整地:用于水分过多的迹地、采伐地、草甸、沼泽地一级盐碱地等地方。

15.造林地的整地技术规格:(1)断面形式:考虑与造林地的气候特点和立地条件相适应。(2)深度:一、气候特点:干旱地区>湿润地区。二、立地条件阳坡>阴坡低海拔>高海拔土层厚>土层薄考虑土壤间层破除钙积层三、苗木及林木根系分布特点上限:根系集中分布深度下限:苗木根系长度(3)宽度:水土流失状况坡度植被状况树种经济条件(4)长度:地形破碎,破土面长度宜小;坡度越陡,长度越小。破土面长度大,有利于种植点的均匀配置(5)间距:依据造林地的坡度:依据造林地的植被状况;翻垦与未翻垦的比例一般不高于1:1(6)其他质量要:土埂、横埂、表土回填、底土作埂。

16.截干造林适用于萌芽能力强的树种:a.杨树、刺槐、元宝枫、沙棘、柠条、紫穗槐、胡枝子等。b.截干的留干高度为地表5-10cm。

17.人工播种造林.播前的种子处理:

1)目的: a.完成种子发芽准备,加速种子发芽b.缩短留土时间,保证出苗整齐c.预防动物及病虫害的危害

2)措施:a.消毒b.拌种c.浸种d.催芽

18.播种方法:

(1)撒播:a.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b.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种子在裸露条件下发芽。适用条件:a.劳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b.皆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绿化的地方c.中小粒树种。

(2)条播:a.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b.播后要覆土镇压。c.种子消耗量比较大。适用条件: a.迹地更新,次生林改造。b.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3)穴播:a.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b.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地播入数粒到数十粒种子。c.播后覆土镇压。适用条件: a.适用各种立地条件。b.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

(4)块播: a.在大块状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b.一般块状面积>1m2。

c.可形成植生组。适用条件:a.已有阔叶树种的天然更新迹地引入针叶树种。b.沙地造林。

5.缝播:a.在未整地的造林地上,挖窄缝、小穴播入种子,或选择石块、灌丛、草丛下方开缝播种。

19.分殖造林的特点和应用条件:

(1)优点:a.能保持母本的遗传特性,造林初期生长速度快,造林技术简单、省工、省力。

(2)缺点:a.多代繁殖林木早衰,寿命缩短,要求立地条件较好。b.受母树繁殖材料来源的限制。

(3)适用条件: a.营养器官萌芽力强,能够产生大量不定根的树种,如杨、柳、泡桐等。20、林分管理的措施:

(1)间苗对象:采用群状以及穴播等方法造林的幼林;开始时间:立地条件好,速生、阳性树种:2~3年;立地条件差,慢生、阴性树种:4~5年。

(2)平茬:乔木平茬灌木平茬时间:以树木休眠季节为宜平茬一般在地表5~10cm处截断;适宜树种:泡桐、杨树、刺槐、桉树、紫穗槐等。

(3) 除蘖:针对萌芽力强的树种及截干处理后的苗木;除掉多余萌蘖条;夏初进行。

(4)修枝目的:促进主干生长,利于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生长;修枝强度:保留树冠长度占树高的1/2~2/3 ;季节:早春、晚秋,树木休眠期。

(5)幼林间伐强度:轻度多次间伐;间伐方式:隔株、隔行、随机间伐。

21.混交比例 (依据立地、树种、混交类型来确定):1)主要树种的混交比例宜大一些;伴生树种的比例可小一些;2)立地条件好,混交树种的比例可小一些(伴生树种>灌木树种);3)立地条件差,宜增大灌木的比例;4)综合混交类型,混交树种的比例宜大一些;5)混交树种的比例在造林初期占25~50%。

22.枯枝落叶的水土保持作用:

①形成地表保护层,彻底消灭降雨动能,维持土壤结构稳定;②截留、吸收部分降雨;③增加地表粗糙度,分散、滞缓、吸收过滤地表径流;④拦截过滤固体径流,沉积沙粒,避免土沙进入河川和水库;⑤防止土壤蒸发,稳定土壤湿度和温度,利于树木生长;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⑦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⑧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23.影响枯落物截留量的因素:

1)枯落物的水容量:单位干重的枯落物所能吸收水分的最大数量。影响因子:库落伍的组成、分解程度。

2)枯落物的数量:影响因子:输入量(树种、林分密度、林分年龄);分解速度(树种、温度、水分)。

3)枯落物的干燥程度:干燥>湿润暴雨时明显,连续降雨时不明显。

24.石质沟道水土保持林:

(1)集水区水土保持林的配置:在侵蚀极为严重的地段,坡度>50°,进行封山、封坡育林。在陡坡沟道段,受洪水冲淘强烈,侵蚀严重,应在与流水线方向垂直处用石头垒起护岸堤坎。在沟道中间应修筑干砌石谷坊,在各支沟和干沟的转折处设置密集的谷坊群,使沟道淤积的细沙形成川台,然后再栽植一些耐水湿的杨柳,以缓洪挂淤。若沟道两侧的坡积、塌积区坡度较小,土层深厚,可以营造油松、核桃楸等深根系树种,株行距为1.0×1.5m,以固持坡面,稳定沟道;(2)流过区水土保持林的配置:有条件的沟道,留出一定宽度的水路,两侧营造根系发达,耐水湿树种构成的防冲林。a.一般的沟道宜修干砌石谷坊,并谷坊群,待泥沙淤积后再营造防冲林。(3)沉积区水土保持林的配置:在沟道下游,宜顺着沟口在沟道的两侧修筑长条形的石坎梯田,在坎边稀植一些经济树种(核桃、花椒等)或用材树种(臭椿,杨树等)。

25.重力持水量:在重力作用下,深层渗透进入地下水或土内径流或深层土壤再分配的那一部分水量。其值越大,越有利于对降雨的吸收和重力水的排除。

26.森林对径流的影响:

a.林冠截留

b.地被物截持

c.林分蒸发散森林植被能增加流域蒸散量,从而影响径流量

d.土壤入渗及贮水

e.人工造林

f.土内径流

27.森林的缓洪作用:a.通过林冠截留减少流域降水量b.通过枯枝落叶层、土壤入渗及贮存、森林蒸发散的作用,减少流域的地表径流量 c.通过枯枝落叶层的阻延流速、土壤的入渗及贮存,使部分地表径流转变为土内径流,因而延长缓解了流速,延长的汇流历时 d.延长融雪时间,使流域各部分的融雪时间不一致,防止融雪水在时间上和流域上过分集中。

28.水源涵养作用:指暂时贮存的水分的一部分以土内径流形式或以地下水的方式补给河川,从而起到调节河流流态和季节性河川水文状况的作用。

一、森林对枯水流量的影响:枯水流量受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二、森林对流域径流总量的影响:森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调节河川径流、消减洪峰、增加枯水流量。

29.树木的根系类型:a.主直根型、具有明显的主根,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向地性,例如马尾松,骆驼刺,柠条等 b.散生根型树种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由若干原生或次生根向地层各个方向呈辐射状伸展,并由此扩散成网状结构,比较纤细的吸收根群,例如侧柏,冷杉等c.水平根型无明显的主根,无明显的向地性,在地表40厘米以下的地层中一根须为中心大体呈水平向四周扩展,例如云杉,华北落叶松

30.梯田梗地造林树种

配置:造林树种中,以遮阴少,串根力弱,树冠不高于2米的直根型灌木或以乔木为主b. 配置部位:在地埂高一米左右的地段上,在离地坎顶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造林,采用单行密植,株距为0.5米;地坎高于2米且较陡时,应在中高或中下造林,栽上2-3行灌木;地坎不太高,且坡度较缓时,可在中部或中上部栽2-3行灌木 c.造林方法:插条长度:50-60cm 插条粗度:0.5-2cm

31.梁峁顶防护林:a.立地条件;温度变化剧烈,土壤干旱贫瘠,风力较大,风蚀严重.水蚀相对较轻b.目的控制径流起点,固定分水岭,减弱风速,调节坡面小气候 c.配置部位顶部平缓一般用作农田,顶部比较尖削,一般用于防风林配置d.树种:山杏,白榆,小叶杨,刺槐,侧柏,柠条,紫穗槐等抗风耐干旱瘠薄的深根型树种

32.梁峁坡防护林:a.目的;控制坡面的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稳定坡面,保护和改善农田小气候b.立地条件:坡度较大,坡长较短,植被稀疏,侵蚀强烈,坡面不稳定,易滑塌,水分条件不如沟坡,土层较厚 c.林带走向:大体沿等高线或径流中点连线,曲线和折线相结合d.造林树种:小叶杨、刺槐、沙棘、柠条、油松、白榆、紫穗槐、山杏=桑、梨等,造林容易生长迅速,根系发达,萌蘖力强,抗干旱瘠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33.坡面形状:a.直线型斜坡:从分水线到斜坡底部坡度基本一致,越往下径流回合越集中,径流量增加,流速增大,水土流失严重,侵蚀形式由面蚀到沟蚀,由于侵蚀较轻,且分布比较均匀,以营造乔木为主的乔灌混交林;b.凹形斜坡:上半部分临近分水线,坡度较陡,水土流失严重。坡的中下部流量集中,但由于坡度的减小,径流流速减小,土壤侵蚀现象也随之减轻,常出现泥沙淤积,由于上部较陡,土壤比较干旱,下部凹陷,水分条件好,因此,上半部分以灌木为主的护坡林,下部营造乔木为主的混交林或果灌为主的混交林。C.凸形斜坡:临近分水线附近地面坡度平缓,随着坡长的增加坡度也随之加大,径流量也随之增加,土壤侵蚀严重,当坡面径流汇聚到斜坡中下部时,由于坡度更陡,径流流速更大,土壤侵蚀更严重,中上部主要营造乔灌混交林,灌木比重占60%以上 d.阶梯形斜坡随着坡长增加和坡度的转折水土流失也有变化,在凸形坡转变为凹形破时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因此在转折处应配置灌木混交林

34.入渗过程三个阶段:渗吸阶段,渗漏阶段,稳渗阶段

35.土质沟道水土保持林:目的:控制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为沟道合理利用,提高土壤生产力创造条件1.沟边防护林:防止地表径流,稳固沟岸,防止沟岸崩塌,1)沟坡较缓,沟岸稳定,沟边线以上1-1.5米出配置沟边梗,对带宽3米2)沟坡陡,沟岸不稳定,1.5-2米,5米 3)沟边为农田,沟岸稳定,0.5-1米,1-1.5米 2.沟头防护林目的;固定侵蚀沟头的基部和侵蚀沟头附近的河流,布设在沟头上方起截留,保护沟头的作用1)集水面积小,沟头修筑滞地,全面造林2)集水区比较大修筑封沟埂,在梗周围造林3)集水面积极小修小块梯田,在梯田上造林4)在集水面积大修改道封沟埂,营造密集的灌木林带。在沟底按0.3-0.5的桩距打入一行柳庄,桩长1.5-2米,深约0.5-2米,隔1-2米按同样规格平行打入另一行柳庄。3.沟坡防护林林分结构:坡度大于50度,侵蚀极严重进行封育,坡度25-50,上层深厚,侵蚀较轻时,配置乔灌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行装,带状或块状混交,沟坡基本稳定,土质较疏松,土壤深厚湿润。树种:根系发达,萌蘖力强,枝叶茂密,固土作用强,速生树种如刺槐,臭椿,河北杨,小叶杨,油松,侧柏等。4.沟底防护

林防止沟底下切,沟岸扩张,拦淤积沙。配置:全面造林,沟底无常流水,沟底较小,下切严重的支毛沟,杨柳扦插造林,插条长度50-80cm,粗度2-3cm,上部露地面3-5cm,栅状造林,在沟道垂直于流线的方向,每个10-20米,栽植3-10排数目为一圈,杨柳,柽柳。沙棘,株距0.5-0.8米,行距1米+。

818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最新整理)

南京林业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满分:150 分 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水土流失2.土壤侵蚀程度3.正常侵蚀4.径流系数5.年土壤侵蚀模数 6.林带胁地7.林带结构8.输沙率9.透风系数10.荒漠化 二、填空题(10题,每格1分,共30分) 1.根据土壤侵蚀的成因和发展速度,可将土壤侵蚀分为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对象是。(3分) 2.重力侵蚀的形式主要有、、和。(4分) 3.切沟侵蚀的特点是横断面初期呈形,并形成一定高度的,长、宽、深三方向的侵蚀同时进行。(2分) 4.沟蚀有、、、等几种形式。(4分) 5.防护林带的结构类型主要有:、、。(3分) 6.按断面形式分类,梯田主要类型有:、、。(3分) 7.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类型主要有、、。(3分) 8.在林带的不同方向胁地程度不同,其规律是、。(2分) 9.风蚀发生时沙粒有三种移动方式:、、。(3分) 10.主林带方向应该与垂直,副林带方向主林带;辅助林带位于两条之间。(3分)、、简答题(5题,每题9分,共45分) 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2.我国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其相互关系? 3. 写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并说明K值的确定方法? 4.坡地改成梯田后,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5.林带横断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其防风特点是什么? 四、问答题(3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谈谈我国水土流失的形势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试论述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机制? 3.试论述风沙流活动的规律?流沙治理方法主要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农地水土保持

第一章 1.农地水土保持:在有水土流失危害的农耕地上,通过实施农地水土保持技术措施,防治 水土流失和养分消耗等土壤退化现象的发生,并且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确保土地生产力经久不衰,获得高效、丰富和永续的生产。 第二章 5.土地合理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过程,是人类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转换的过程,是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行为。 7.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依据(1)以特定区域的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2)农、果、茶、林和水产养殖各业生产队土地的要求(3)土地利用现状(4)土地自然生产力的高低为主要依据 8.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评价系统拟定,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一般由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等和土地限制型三级组成 (1)土地适宜类:反映土地对各种预定用途的适宜和不适宜,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适宜类分为a宜耕类b宜园类c宜林类d宜水产养殖类e不宜类 (2)土地适宜等: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根据土地适宜程度来划分,一般分为一等、二等、三等a一等地:土地对某类用途高度适宜,可持续利用且基本无限制,土地生产率较高且经济效益较好b二等地:土地对某类用途中度适宜,有一定限制,经济效益一般,持久利用且不采取相应改良措施会引起土地退化c三等地:土地对某类用途有较大限制,勉强适宜或临界适宜,土地生产率或经济效益很低,利用时易产生土地退化 (3)土地限制型:反映土地对某类用途的主要限制因素及其限制强度。 9. 9.土限制型的确定:砂限制型:土壤地质为砂土 黏限制型:土壤质地为黏土,保水保肥,不利于养分运输 酸限制型:土壤反应强酸性,ph小于5 浅限制型:土层浅薄,宜耕类耕层<10cm(水田),或15cm(旱田),宜园土层厚度<60cm,宜林类土层厚度<40cm。 瘦限制型:土地瘠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 渍限制型:地下水位<30cm,土壤排水不畅,土层终年渍水。 旱限制型:水源不足,水利设施差,灌溉不能保证。 冷限制型:土地温热水平低,宜耕和宜园类(果)>=10度。 第三章 2.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植物消耗单位水量生产出的同化物质量 水分利用效率:每单位蒸散的水分在一定面积上所产生的经济产品的重量 WUE=Y/(ET) Y-作物的经济产量ET-水分的蒸散量或生产期间的实际耗水量 影响Y因素:内因—品种特性外因—水分、肥力、栽培耕作措施 3.降水与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1)凉爽季节水分利用效率大于温暖季节 (2)有效降水:自然界中实际补充到植物根系分布层可被植物利用的部分 (3)有效降雨量=实际降雨量-树冠截留-径流-渗漏 5.作物的基本生活因素:在影响作物生活的环境因素中,有一些是作物生命活动所绝对必要的,没有他们,作物就不能很好地生活甚至生存,这些因素可称为作物的基本生活因素或生活条件,他们是光、热、空气、水分和养分 作物基本生活因素的特性(1)基本生活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2)限制因素:相对最少的因素(3)最低因素法则:作物的产量水平不会超过作物基本生活因素中最受限制的因素所允许的程度(4)因素的综合作用 6.作物生产力:指某一地的气候、土壤、社会经济及最优的管理水平、无杂草病虫害条件下,

水土保持林学

植被条件对产流的影响 摘要:植被是影响坡面流水力特性的重要因子,目前国内外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李毅等通过室内人工降雨试验研究,指出植被有增加入渗率、减小径流系数、明显降低径流流速等作用;郭雨华等通过野外放水试验,得到相同的结论;周星魁等研究指出,稳渗率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并给出了关系表达式;李毅等研究了不同草地覆盖面积比与坡面流出流时间、终止时间的关系,得出草地覆盖面积比与坡面流出时间和径流终止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草地覆盖面积越大,对坡面流的延滞作用越显著;放水流量越大,草地覆盖对坡面流的延滞作用越小。总之,植被的覆盖改变了坡地径流的形成过程和不同径流成分的比例,从而使坡地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和溶质运移发生了变化。所以对植被条件对产流的影响的研究对防治水土流失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流参数植被类型植被格局产流 水力侵蚀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坡面土壤侵蚀主要是由雨滴击溅、坡面径流引起,而森林植被作为陆地上最萤要的牛态系统以其林冠层、林木茎杆、林地上富集的枯枝落叶层、根系层以及发育疏松而深厚的土壤层截持和蓄储大气降水,发挥着其特有的水文生态功能,从多个角度影响降雨和坡面流的水力特性,在防治土壤侵蚀方面有其不可缺少的意义,然而目前对森林植被防治坡面土壤水蚀机理系统的研究还较少。系统的总结了森林植被各个垂直层次对坡面水蚀作用的动力学机理以及不同学者在此领域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及此项研究的研究现状,并从以下儿个方面指出了林地坡面水蚀作用动力学机理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林冠对降雨重新分配出现林冠截持和干流等现象,降雨雨滴的大小、分布、降落速度和动能等性质发生变化,林冠层通过改变雨滴特性来影响坡面流水力特性,进而改变坡面流对坡面的侵蚀机理;森林植被茎干对径流的分散阻止作用,增大地表径流的阻力系数,茎干绕流现象对坡面土壤侵蚀的作用有正反两方面,林木在一定种植密度内,会使得泥沙起动流速减小,增加坡面侵蚀,因此应合理选择林木的种植密度才能起到减少坡而水蚀的作用;坡面流在枯落物层中流动并穿过枯落物层后下渗进入土壤的过程,类似于水流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枯落物的物理性质如分解程度、空隙度等的变化,引起水流流动的状态变化复杂,有必要应用渗流理论来深入研究以搞清其流动机理;根系层的存在能逐步改善土壤的内在特性,稳定表土层结构、提高

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

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与迅速发展的学科,与传统的生态学相比,更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与尺度在研究生态格局与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突出了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水土流失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陆地生态过程之一,目前研究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时,更多的是利用小区的观测试验结果来推断大尺度上景观(土地利用)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随着尺度增加,水土流失的发生机制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理论作为一种方法体系,用来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是景观生态学应用方面比较活跃的领域。 一、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流动原理、营养再分配原理、能量流动原理、景观变化原理和景观稳定性原理等。 1、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inciple) 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

林学概论课程重点汇编

林学概论课程重点 第一章概述 森林: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据相当大的空间(或面积),具有一定的结构,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我国森林法关于森林的概念:指土地面积≥0.0667hm2(1亩),郁闭度≥0.2,离地生长高度≥2m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且行距≤4m或冠幅投影宽度≥10m的林带。 郁闭度: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森林的特点: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第二章森林及其分布 森林的组成:森林植物、森林动物、森林微生物和林地。 森林的种类: 根据起源:天然林、人工林 根据人为干预程度: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 根据树叶形状:针叶林、阔叶林 根据林木组成:混交林、纯林 根据用途: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林木;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 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功能系统。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组成结构复杂、 生物量高的一种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1、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 2、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 3、稳定性相对较高 4、生产力相对较高 5、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林分:是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具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根据成熟度林分分为:幼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我国森林的纬度地带性:寒温带针叶林带(大兴安岭)——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小兴安岭——长白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华中)——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带(华南) 第三章主要森林树种简介 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多种多样的活有机体和生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森林地段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物种之间协同、竞争的关系,体系内能流、物流的循环,体系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保证了系统内的协调及系统与环境的统一。正是这种协调和统一,使得系统稳定。 森林内非常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内部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和农田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这也是混交林比纯林更加稳定的原因所在。混交树种越多,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越不易受外界影响。 2)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森林是一座庞大的基因库,森林中形形色色的生物防治是各种遗传基因的外在表现。目前全世界已经鉴定的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约170万种,其中森林内物种占60%以上。

林学试题A卷答案

林学试题A卷 一、单选题20道(每题1分) 1.《森林法》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A 清查,建立资源档案制度,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A 森林资源 B 资源 C 林地 D 树木 2.违反《森林法》规定,在特种用途林和 D 内砍柴、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 A 薪碳林 B 防风林 C 防火林D幼林地 3.枸骨是良好的观叶、观果树种、它的花小( A )。 A 单性异株 B 单性同株 C 两性 D 杂性 4.可攀援于墙壁的藤本树木是( D )。 A、葡萄 B、紫藤 C、忍冬 D、爬山虎 5.炭疽病具有( A )的特点。 A 潜伏侵染 B 隐症现象 C 系统侵染 D 隐症现象和系统侵染 6.在营造水土保持林时,最好选用的混交类型是(B)。 A 乔木 B 乔灌 C 综合性 D 主伴 7.在土层薄、坡度陡山区应采用的整地方法是(D)。 A 块状 B 反坡梯田 C 水平阶 D 鱼鳞坑 8.与植苗造林的苗木能否成活最有密切关系的主要(C )。 A 苗木大小 B 苗龄 C 能否维持苗木本身的水分平衡 D 苗木种类 9.幼苗除草松土的年限,一般应进行到(A )为止。 A 幼林全面郁闭 B 高生长速生期 C 材积生长速生期 D 壮龄期 10.造林时密度要小一些的树种是(A )。 A 阳性、速生 B 阳性、整枝不良 C 阳性、慢生 D 阴性、整枝良好 11.下列树种中,属于松科的是(B)。 A 香榧 B 日本冷杉 C 南洋杉 D 池杉 12.“只有此花开不厌,一年四季总占春”,该诗句描写的是(A )。 A 月季 B 山茶花 C 杜鹃花D紫薇 13.在造林地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叫(C)。 A 生态因子 B 生长条件C立地条件D农林复合经营 14.林分的平均单株材积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B)。 A 增加B减少 C 不变D无关 15.树冠与单株材积的关系是(A ) 。 A 正比 B 反比 C 无关系 D 关系不大 16.马尾松与油茶混交种间关系实质是一种(D ) 关系。 A 机械 B 生物物理 C 生物化学 D 生态位 17.(A ) 整地方法适用于土层薄,地形破碎的干旱山地。 A 鱼鳞坑 B 水平沟 C 穴状 D 反坡梯田 18.造林技术规程规定,成活率达不到( B ) 都要进行补植。 A 80% B 85% C 90% D 95% 19.应营造混交林的是(B)。 A 速生丰产林 B 水源涵养林 C 经济林 D 纤维林 20.种间矛盾比较缓和的混交方式是(A)。 A 耐贫瘠与耐贫瘠树种 B 喜肥与喜肥树种 C 喜光与喜光树种 D 耐水湿与耐旱 二多选题15道(每题2分) 1.《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规定,发生大面积( B C )森林病虫害时,省、自治区、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实习报告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幕府山风景区、紫金山上实验基地径流小区、学校的降雨大厅的实地实习认识,我们对植被修复工程、修复方法、植被修复成效、野外水土流失的检测、径流小区的具体设计方案和实验原理以及人工模拟降雨的各方面功能,有了一次全面的感性认识,使我们加深了对所学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课程知识的理解,让学习和实践更好的结合。 二、实习时间 2015年11月3号 三、实习地点 幕府山风景区、紫金山实验基地径流小区、学校的降雨大厅 四、实习内容 1.参观南京幕府山风景区,了解植被修复情况 幕府山由于其拥有丰富的白云石矿,挖矿将近50年历史,由于长期的开矿,导致水土流失,植被树种及其动物的减少都非常严重,经过十多年的整治,现已基本恢复植被,成为南京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幕燕(幕府山--燕子矶)风景名胜区西起上元门,东到燕子矶,北临长江,南至幕府西路,总面积10500多亩。值得一提的是幕府山采用的轮胎修复法,把废旧的轮胎用钢钉钉在裸露的岩石上,在用铅丝捆绑固定起来。然后再在上面覆土植绿,经过十多年的治理,今天我们

步入幕府山时已经几乎看不到废旧的轮胎,看到的都是满山的绿色。 2.参观野外水土流失检测设备,了解其实验原理。 紫金山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又称钟山,我们学校正好坐落在紫金山脚下,在紫金山上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基地,是我们学校很多老师和科研小组的实验去处。在该实验基地上学校建立了一个标准的径流小区和若干个微型的径流小区,径流小区是对坡地水土流失规律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测验设施。一般由边埂、边埂围成的小区、集流槽、径流和泥沙集蓄设备、保护带及排水系统组成。规划时尽可能保持原有土壤地形等状态。径流小区测验的主要内容是降水、径流及泥沙观测等。径流场须设置一台自记雨量计和一台雨量筒,相互校验,若径流场分散,可适当增加量雨筒数量。径流小区虽小,但其带来的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各地的降雨等方面的信息都可以及时的记录下来。 为了从各个方面模拟自然降水,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对其有进一步的接触,学校购进了人工模拟降雨器,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机器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投入实验中。经过老师的详细解读我们知道机器采用了侧喷式模拟喷头是一种由不同规格的挡水板组成的人工模拟降雨喷头,其通过先向上喷射雨滴然后再自由落体的方式模拟自然降雨。人工模拟降雨控制系统采用的是闭环控制法,即就是在降雨区所布设的雨量计可以实时监测降雨强度的大小,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台,与设定的雨强值进行逼近式对比分析,再通过自动调节流量调节阀、调压阀等组件,改变供水水压及流量,从而更方便准确地模拟不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重点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重点 径流系数:指某时段内,径流量与同时期降雨量之比。 水土保持耕作含义:是在保土保水保肥的条件下,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的耕作措施,是迅速减少坡耕地土壤侵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实现大面积治理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通过改变微地而兴修的一种保持水土蓄水拦泥排水防漏聚肥增产的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科学。 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据2002年资料,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年均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全国现坡耕地约有15亿吨,坡耕地每年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约占总量的33%,侵蚀沟每年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约占总量的40%。 坡耕地和侵蚀沟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枯枝落叶层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A、彻底消灭降雨功能 B、吸收降雨 C、增加地表粗糙,分散滞缓过滤地表径流 D、形成地表保护层维持土壤结构的稳定 E、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修建山边沟的目的及其有点 目的:A、减短坡长,分段截洪径流以防止侵蚀,增进水土保持效益。 B、提供田间作业,道路建立坡地省工经营基础 优点:a、断面稳定,水力因素良好,因沟浅而水流浅,不易造成侵蚀b、可为原地的安全通道,不损失耕地的面积或者栽培株树,且可增加c、山边沟可用为分期完成阶段,即先筑山边沟,以后分年在其间增加构筑,可减少初期投资成本。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新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思考题 (修改稿) 1、什么是水土保持林? 以调节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和改善山区、丘陵区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用地、水利设施。以及沟壑、河川的水土条件为经营目的地森林。 2、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 ②成活率、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 解决的问题 ③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太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④科学研究远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 ⑤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 ⑥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 ⑦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治轻管 3、水土保持林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防护作用:调节地表径流作用、水源涵养作用、减灾作用;固持土壤、地表侵蚀防治作用、重力侵蚀防治机理与作用;区 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影响。 2)营林技术:立地条件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整地技术及季节、造林方法与季节、幼林 抚育管理。 3)空间配置技术:防护林体系及林种划分、坡面配置、沟道配置、水边周围配置、径流林业、快速绿化。 4、简述水土保持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①优质高产林木生长木材形成的机理及调控 ②森林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研究 ③森林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④土地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 ⑤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 ⑥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预防机理的研究 ⑦人工生态林植被演替及近自然人为干扰机制研究 ⑧林木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 ⑨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与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⑩荒漠化预防及综合治理技术 11 优质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 12 经济林、竹藤、花卉良种栽培与高效利用技术 13 森林灾害防治技术 14 美国的“新林业” 15 德国的“近自然林业” 16 印度的“生态林业” 17 以色列的“径流农林业” 5、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是什么? 降雨、水分贮存、径流、水分消耗 6、降雨的三次再分配是什么? 1)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下木、灌木和活地被物) 2)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 3)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 附:(1)林冠截留作用* 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2)林冠截留量 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 (3)截留率 该时段内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水量之比。

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实习报告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教学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林学 指导教师:庄家尧 2012年11月8日

关于南京河道修复问题的问卷调查活动 一、实习背景 近年来,关于南京河道水质恶化的报道越来越多。2011年5月11日,南京市市民反映内外秦淮河发现较多死鱼。接报后第一时间内,环境监察、监测人员便展开调查。根据现场调查以及监测情况初步认定,10日下午至晚间的暴雨将秦淮河沿岸入河管道及沟渠内沉积污染物冲刷入河,沿岸排水泵站集中排放,从而造成水体在短时间内急剧缺氧,导致鱼儿浮头并成群死亡。 南京治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问题没得到根本性解决。原因主要是雨水和污水不能完全分流,河道没有清淤,目前城里有80几条河道准备雨污分流。再加之部分化工企偷排废水,使得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目前南京市已关掉了250多家化工厂。 二、实习目的 因人类活动造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水生态系统孤立化,水循环短路化、绝缘化,从而导致了水生态、水环境恶化,为了纠正人类活动中的偏差和错误,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河道生态修复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成为今后河道整治的主要内容。 河道修复是指使用工程的、生态的或是综合的措施,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全部或部分自然功能,这些功能例如: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和谐自然的风景和环境等。河道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是指通过建设的方法消除那些与生态环境不协调或有害的存在,例如:污水处理,底泥清除疏浚,人工湿地,引水调控等;生态措施是指通过生态构建方法,在修复区域内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生态修复,例如:天然湿地的修复,生态护岸、护坡,生物措施,进行生态移民等。 本次调查的目的就在于了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南京市民对东南大学附近水环境的基本看法与关心程度,了解民众对河道生态修复的认知程度,搜集民众对目前治理措施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见。 三、实习内容 班级同学共分成5组,根据大家平常关心的事做出一份具有调查力的调查问卷。每组在东南大学附近进行问卷调查和宣传册发放,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然后汇总各组问卷数据进行班级统一,最后得出结论。 四、调查问卷 1、您是否了解东南大学周围河流源自哪里么?

水土保持林学实习报告

贵州大学林学院水保101班张军 一、前言 水土保持林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根据林学、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多树种多林种多效益为其主要内涵,结合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综合治疗措施,着重研究阐述充分发挥林业特有的多种功能和效益,使之在特定范围(如小河流域、流域等)达到持续、稳定、高效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林业配置和培育技术的一门运用学科。学习和掌握好水土保持林学是很重要的,它对水土保持和营造经济林生态林有着很深刻的意义,为今后的工作建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实习就是一个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实习更好的深入实地,结合所学,了解实地林木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从而加深对天然林木和人工管理的林木立地的了解和认识、并提升我们的实地调查和操作能力。 二、实习目的 此次实习是真正的走入实际,亲身体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的营造技术、管理方法等等,也全面地了解山区、丘陵区营林技术的基本技能,不但巩固了我们所学的知识,而且为提出解决植树造林合理方案提供了实际依据。 三、实习地点 1、贵州省孟关林场 2、花溪水库 四、实习材料及工具

实习指导书、孟关林场坪子上工区林业区划地形图、测树围尺、皮尺、钢卷尺、记录表、记录板、锄头、测高器、铅笔、圆珠笔、计算器、土壤刀。 五、实习内容与操作过程 1.水土保持林造林立地类型划分、评价。 (1)采用样地调查方法设置20*20m样地,并在样地内挖典型土壤剖面,调查样地内的主要立地因子。包括:海拔、坡向、母岩、土层厚度、坡度、植被盖度等。 (2)主要对孟关林场立地因子进行调查,采用设置调查样地,并在样地内挖典型土壤剖面的方法,然后根据“乌江流域立地分类系统”划分各调查点的立地类型,调查样地区的主要立地分子以及造林树种的生长情况(乔灌木树种、株数、胸径、树高、枝下高、盖度)。 2.林分生长效果调查。 通过样地调查,分析林分生长特点,掌握水土保持林人工造林的技术环节及关键技术,包括树种选择、苗木培育、密度确定、整地、栽植和幼林抚育管理等。掌握造林密度的确定、整地方法、植苗造林技术等等。 3. 防护林封山育林技术及效果调查。 (1)了解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封山育林技术,包括封育地段选择,封育类型划分,封育方式及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在实验区内针对不同封山育林地段,不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的典型地段,设置样地,调查封育树种及封育林分的生长情况,并对封育效果进行分析。 (2)设置对不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的典型地段20*20m的样地,调查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本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前沿动态,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承担本学科领域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开辟新领域作出创造性成果的能力。 、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能够适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和进取精神。二、研究方向 ()土壤侵蚀规律与控制技术 ①土壤侵蚀规律 本研究方向以区域水土流失控制为目标,以区域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理论为核心,通过模拟降雨、野外径流场、小流域定位水土流失监测,结合遥感反演土地利用类型与植被变化,解读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过程的影响机制,揭示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出适合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预测模型。 ②土壤侵蚀控制技术 基于土壤侵蚀以及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机制基础理论,提出相应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技术体系,探索生态修复措施对区域(流域)水土资源环境演变过程的影响;研究群落演替、水土保持功能及植被重建理论与技术,建设结构稳定、功能高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

据、示范样板与技术体系。 ()森林水文与理水机制 ①森林理水机制 通过森林生态站的定位观测和野外调查,掌握植被结构特征,确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主要因素;通过野外森林生态系统各水文过程定位监测,揭示森林对降雨再分配机制,水分在林内传输和径流组分转换规律。通过对林分、小流域进行嵌套式径流过程系统监测以及小流域小气候因子监测,定量评估森林植被垂直结构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机制。 ②森林植被耗水规律与水源涵养功能 以区域典型森林植被为对象,通过系统观测,定量揭示典型森林植被的生态耗水量以及影响因素;多尺度进行地面径流、壤中流、深层径流等径流各组分、气象与环境因子的定位观测,基于生态水文模型进行不同尺度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揭示森林植被对水文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价森林植被对径流量及其组分的形成过程影响、植被耗水与水源涵养对区域干旱、洪涝灾害控制功能。 ③森林植被的水资源影响评价和区域特征分析 以典型森林植被对水文各要素及其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为基础,揭示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系统分析和定量评价区域典型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并提出区域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技术方案与对策。 ()岩土稳定机制与边坡防护 ①通过对岩、土体的微观结构、宏观力学特性(包括动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揭示影响岩土体稳定的内外因素与基本规律,识别地质灾害,为林区地基处理与边坡防护提供理论基础。 ②以生态护坡为特色,开展裸露岩壁生态修复基质配比、土壤微生物种群的筛选与运用,植被修复技术模式优化等研究,揭示破坏山体生态修复机制。开展边坡岩、土体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机理室内实验与原位实验,研究各种植被护坡机理与应用,揭示边坡浅层水土保持与深层力学稳定的协同作用机制,为裸露山体边坡复绿与稳定加固一体化防护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提出新型边坡支护与防护技术,人工边坡开挖支护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展边坡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指大气降水达到林冠层时,一小部分雨水被树木的枝叶截拦,附着于枝叶的表面,然后慢慢地蒸发回大气中。 要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截留率: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之比; 郁闭度大,复盖层多,林冠的截留率就大;截留率:针叶树>灌木>软阔叶树>硬阔叶树;当降水量小时,截留量是随降水量的增加成正比增加的,当截留量大致或接近极佳进,降水再增加,截留量也无法增加了; 以便给予相同的林学技术措施。这种组织起来的单位,叫做森林经营类型,也称林分经营类型,简称经营类型。 一些在地域上分散,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相同,并需采取统一的经营方针及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和经营措施的许多小班(林分)组合起来的总体。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状况,并拟定各项技术措施的类型表。 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S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面积S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是指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一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之比,以α0表示。透风系数是鉴定林带结构有利的重要参数。在研究工作和生产上常以林嗲的透风系数值作为判断林带结构优劣指标,但它不是林带本身结构的指标。 是指护坡林切实起到吸收调节作用的有效面积和防坡林的总面积的比值(此数越接近1,起的作用越大) 在高度郁闭的由喜光树种组成的幼林中,无论在林木的高度和粗度方向,边行均比在林分中心生长的林木生长量为大,形成边行优势的现象,亦称边行效应 为了解决林木之间或树种之间和其它植物之间的矛盾,保证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不受次要树种等的抑制,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抚育间伐种类 与相邻区域又有显著差别的地段,是调查和经营的基本单位。一般按权属、地类、立地条件类型等进行区划。按地类区划包括非林业用地小班和林业用地小班。 森林资源:指森林所占的林地和森林内蓄积的木材,以及森林内的其它植物资源(灌木、草本、苔藓等)、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及环境资源。 防护林: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及其他防护功能而营造的森林。 防护林体系:在一个自然景观地带内,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而营造的各种人工防护林和原有的天然林,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将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植物群体系统。 林冠截留作用: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林冠截留量: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

水土保持试题

08林学2班刘晶 20809032014 2008级林学水土保持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壤侵蚀 2.水土保持规划 3.轮作 4.生态脆弱带 5.农田防护林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18分) 1.简述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 2.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动力因素有哪些? 3.简述水土保持坡面治理工程的作用、类型。 三、问答题(共计62分) 1.农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按其作用可分为哪几类?(18分) 2. 什么是水土流失?举例说明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24分) 3.简述沙漠化的原因与危害。(20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壤侵蚀: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侵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2.水土保持规划: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总体纲要,也是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3.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4.生态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空间过渡带。 5.农田防护林:以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结构和成带或网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风沙、干旱、干热风、霜冻等)农田(旱作农田与灌溉农田)上的人工林。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18分) 1.简述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 答:1、生态经济学原理: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平衡。(1分) 2、生态学原理:包括a.生态环境脆弱带原理;b.恢复生态学原理;c.景观生态学 理论。(2分) 3、系统科学原理:包括系统理论、系统工程方法、大系统控制论等。(1分) 4、可持续发展原理: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应以不损害、不掠夺 后代的发展需求为前提。决定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五个要素。(2分) 2.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动力因素有哪些? 答:促进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地表轮廓并直接决定着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和其发展过程。(1分)内营力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2分) 外营力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包括水力、风力、重力、热力、混合侵蚀力等。(3分) 3.简述水土保持坡面治理工程的作用、类型。 重力侵蚀是指一个坡面上的土壤及风化母质碎屑和不稳定的岩体在重力或水的作用下失去平衡而发生位移的现象。(3分) 它的形式主要有:(答对1个得1分,答对3个即得3分) (1)陷穴侵蚀(2)泻溜侵蚀(3)崩塌侵蚀 (4)滑塌侵蚀(5)滑坡侵蚀 三、问答题(共计62分) 1.农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按其作用可分为哪几类?(18分) 答:a:主要任务: (1)根据天然降水的季节分布,及时采取适宜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把宝贵的天然降水,纳蓄于“土壤水库”之中,尽量减少农田内各种形式径流的产生。(3分)(2)根据水分在土壤中运动的规律,及时采取适宜的措施,减少已纳蓄于“土壤水库”中水分的各种非生产性消耗,如土表蒸发、渗漏等。使土壤内所储蓄的水分,尽可能地及时地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利用,调节天然降水季节分配与作物生长季节不协调的矛盾。(3分)(3)根据生态学原理,及时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肥效的提高,防止倒伏,消灭杂草及一些病虫害,以提高有效土壤水分对农产品的转化效率,即提高水分的生产效率。(3分)b.种类: (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坑田耕作、半旱式耕作等。(3分)(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覆盖、地膜覆盖等。(3分) (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3分) 2. 什么是水土流失?举例说明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24分) 答:所谓水土流失是指某一地貌单元内的地表物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在外营力(包括水力、重力、冻融及人为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破坏、转移和沉积的全过程。(2分)主要危害表现如下: (1)加速土壤的退化(3分) 土壤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土壤侵蚀破坏了土地资源,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由脊薄进而发展到砂化、石漠化、裸岩化,从而丧失了生产能力,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砂化、石砾化现象严重,障碍因素多。 (2)造成水打沙壅(淤积湿地水域)(3分)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707)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学领域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备掌握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乐于服务于社会最基层的思想素质。 3、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具有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和独立承担本学科领域技术工作的能力; 4、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能够适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和进取精神,针对国内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具有勇于承担改造社会责任的勇气和毅力。 二、研究方向 1、土壤侵蚀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水土流失监测与控制,开展山丘区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研究,提出适合区域的水土流失预测模型与综合防治技术。 2、森林水文理水机制和水文模型研究 定量评价典型森林植被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和流域生态用水量,解析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揭示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出区域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技术方案与对策。 3. 防护林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以中尺度平原农区为单元,研发防护林体系区域布局,从宏观上解决防护林体系建设与重大自然灾害防御、农业增效等问题。以小尺度农田系统为单元,研究

全国水土保持林树种一览表

全国水土保持林树种一览表 树种名称 生物学特性 分布地区及地势条件 造林方法 用途 油松 常绿乔木,适应性强,喜光,抗风,耐寒,耐旱,耐瘠薄,不耐盐碱,喜生于微酸性及中性沙壤土中,根系发达,生长较慢 华北、西北和华中、西南部分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阴坡、半阴坡 植苗直播 护坡固沙;建筑用材,矿柱材,薪炭材 侧柏 常绿乔木,适应性强,稍耐阴,抗风,耐寒,耐旱,耐湿,耐瘠薄,喜生于中性及微碱性土壤,微酸性土壤也能生长,深根性,生长缓慢 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海拔1500米以下的黄土丘陵及土石山区,半阴坡、阳坡 植苗直播 护坡;建筑、车船、矿柱、家具和雕刻用材 杨树 乔木,适应性强,喜光,很耐寒,较耐旱,耐水湿,较耐盐碱,喜生于中性及石灰性湿润肥厚沙壤土,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繁殖容易 除华南以外的全国各地,海拔24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河岸和黄土丘陵山地 植苗插条埋条分蘖 护岸护滩,防风固沙,一般用材,化纤及造纸原料 旱柳 乔木,适应性强,喜光,抗风,耐寒,耐旱,耐水湿,较耐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适生于各种性质的土壤,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萌芽力强 华北、西北和华中,海拔23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和丘陵山地 植苗直播分蘖 护岸护滩,防风固沙,一般用材 刺槐

华北、西北、东北、西南,海拔12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山麓和黄土丘陵、低山、阳坡 植苗直播分蘖 护坡固沙,改良土壤;车辆枕木、矿柱及小农具、家具用材、薪炭材;叶可作肥料、饲料,花为良好蜜源 白榆 乔木,适应性较强,喜光,抗风,极耐寒,耐干旱,耐瘠薄,不耐水湿,耐微盐碱,喜生于石灰性土壤,深根性,侧根发达 华北、东北、西北、华中等地区,海拔18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黄土丘陵、山地、阳坡 植苗直播 护坡,防风固沙;一般用材,叶为良好饲料 臭椿 耐微盐碱,不耐水湿,喜生于中性、石灰性土壤,深根性,主根发达,侧根少,生长迅速 西北、华北、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黄土丘陵、山地、阳坡 植苗直播分根 护坡固崖,四旁绿化;木材可作家具、农具、梁檩及造纸原料,籽可榨油,叶可养蚕,根可入药 楸树 乔木,喜光,较耐寒,喜石灰性肥厚的土壤,主侧根发达,生长较快 华北、西北海拔1500米以下的平地、黄土丘陵、低山 植苗分根 护坡,四旁绿化,建筑用材,各种家具良材 泡桐 乔木,喜光,耐寒性差,稍耐旱,怕积水,稍耐盐碱,喜生于石灰性深厚肥沃沙土壤,侧根发达,生长迅速,萌蘖性强 华北、华中和西北、东北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地、轻沙地、丘陵低山 植苗插条压条分根 护坡、护塬、护岸,四旁绿化;家具良材,叶可作肥料 树种名 生物学特性 分布地区及地势条 造林 用途

张梨梨林学概论重点

林学:研究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结构功能,对森林进行培育、管理、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学科,它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森林:一种植被类型。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据相当大的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边环境的生物群落 郁闭度:林冠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也称林冠层盖度,是描述乔木层树冠连接程度的指标。 郁闭度=被树冠覆盖的样点数╱样点总数(总冠幅╱样方总面积) 林地:用于生产森林资源的土地,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 森林的作用和效益: 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柱 (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地球生态系统的基因库、地球生命系统的能量库) 2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调节中枢 (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风固沙作用、净化空气,减少噪声、维持碳平衡,调节全球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是国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双名法:每种植物名称由两个拉丁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有名词,其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加词,常用形容词,第一个字母要小写。双名法=属名+种加词(完整的学名=属名+种加词+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乔木: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 灌木:不具有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主干不越过3米。沙棘、沙柳、小叶锦鸡儿等枝条:着生叶、花、果等器官的轴。枝条的构造可分为:节、节间、叶痕、维管束痕、皮孔、髓。 裸子植物的特征; 孢子体特别发达、具胚珠,形成种子、形成球花、配子体退化,完全寄生孢子体上、雄配子产生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受水的限制、具多胚现象 被子植物的特征; 具有真正的花、具雌蕊,形成果实、具有双受精现象、孢子体进一步发达和分化、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例出松科、柏科、蝶形花科、杨柳科、桦木科、壳斗科、蔷薇科、胡颓子科、无患子各3 个树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