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训诂学》复习题

王宁《训诂学》复习题
王宁《训诂学》复习题

《训诂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毛诗诂训传》

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说文解字》

D.《尔雅》

2、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A.注释工作

B.纂集工作

C.考证工作

D.编辑工作

3、魏晋隋唐时期是()

A.训诂的产生期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4、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A.顾炎武

B.戴震

C.段玉裁

D.王念孙

5、《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许慎

B.梅膺祚

C.段玉裁

D.戴震

6、《墨子间诂》属于()

A.传注

B.章句

C.义疏

D.集解

7、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A.《史记集解》

B.《荀子集解》

C.《论语集解》

D.《春秋左传集解》

8、《尔雅》分为()

A.十九篇

B.二百零九篇

C.二百一十六篇

D.五百四十篇

9、《释名》的作者是()

A.许慎

B.段玉裁

C.刘熙

D.黄侃

二、填空题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

2、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的,“训”是(“”)的。

3、《毛诗诂训传笺》的作者是()。

4、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5、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6、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

7、训诂材料包括:(),跟注释工作相对应;(),跟纂集工作相对应;(),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8、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的名称。

9、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等。

10、考证专书包括:顾炎武《》;王念孙《》与王引之《》;钱大昕《》与《》;赵翼《》;沈家本《》;李慈铭《》。

11、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和()。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12、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13、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的理论。

14、训诂学三个时期是:()、()、()。

15、()、()和训诂学古代合称“小学”。

16、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和()。

17、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

18、训诂的产生期在();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

19、训诂的萌芽期在(),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

20、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

()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21、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

22、郭璞注《》和《》。

23、《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

24、()至()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25、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的研究。

2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章句》、《章句》、《集注》、《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27、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张自烈《》、朱谋玮《》、方以智《》、陈士元《》、张存绅《》、李实《》、黄生《》和《》。

28、朱谋玮《骈雅》开创了()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的范围,以经史为主,是一部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29、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

30、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

31、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二曰(),三曰()。

32、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二曰(),三曰()。

33、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胡朴安《》、齐佩瑢《》。

34、为近代()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除章太炎、黄侃、胡朴安、齐佩瑢外,还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35、()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36、()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37、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类、()类。

38、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说明特殊的();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39、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40、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书的有:《广韵》、《集韵》。

41、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

42、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论证。

43、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

44、考证的类型分为:()类和()类。

45、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证实类考证多因()不明、()不足、()不详而发疑。

46、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违背()、违背()而发疑。

47、词存在的两种状态:()状态和()状态。

48、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和()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49、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50、随文释义的任务:()、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5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5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比较互证。

53、只有()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54、只有()才可以以形索义。

55、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系()、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56、推求语源分为()和()两类。

57、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58、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59、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三大领域。

三、名词解释

1、异言

2、道形貌

3、注释工作

4、纂集工作

5、考证工作

6、训诂原理

7、训诂

8、训诂学

9、再度注释

10、《史记三家注》

11、朱熹

12、顾炎武

13、乾嘉学派

14、戴震

15、段玉裁

16、高邮王氏父子

17、章太炎

18、黄侃

19、传注类注释

20、章句类注释

21、义疏类注释

22、集解类注释

23、征引类注释

24、音义类注释

25、互文

26、连文

27、变文28、《尔雅》

29、《方言》

30、《释名》

31、《说文解字》

32、《经籍籑诂》

33、发疑

34、取证

35、释理

36、重文

37、异文

38、声训

39、字

40、词

41、义

42、训

43、形训

44、声训

45、义训

46、本字

47、本义

48、笔意

49、笔势

50、造意

51、实义

52、系源

53、推源

四、翻译题

1、《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句读:

翻译:

2、《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句读:

翻译:

3、《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句读:

翻译:

4、《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读:

翻译:

5、《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句读:

翻译:

6、《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句读:

翻译:

7、《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句读:

翻译:

8、《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

翻译:

9、《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句读:

翻译:

10、《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句读:

翻译:

五、训诂分析题

1、《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传》:“洒,灑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

2、《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注〕:“〔以告〕:按照(卫巫)的报告。以,按照,依据。”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3、《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4、《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5、《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

6、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

8、《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注〕:“〔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

9、《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这句话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为什么?

10、《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如何断句?

11、《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毛《传》:“肃肃,敬也。”郑《笺》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肃、宿古通用,《少牢·馈食礼》郑注“宿读为肃”是也。肃亦训缩,《豳诗》“九月肃霜”。毛《传》“肃,缩也”是也,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缩缩为兔罝结绳之状,

犹赳赳为武夫勇武之貌也。《尔雅·释器》:“絇谓之救,律谓之分。”王观察云:《尔雅》系二者于释罗网之后,盖罗网之属。律当作率,《说文》:“率,捕鸟毕也。”“毕,田网也”。今按,王说是也。救之言纠结也,分之言纷乱也,与此诗肃肃为兔罝状义相近。《传》《笺》俱训肃肃为敬,似非诗义。试分析马瑞辰考证的方法和材料。

12、根据阅读材料(“造舟于河”材料略),分析考证的步骤。

六、论述题

1、“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2、“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 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9、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著者是__扬雄____。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汉字构形中的终极哲学意蕴。古人创造汉字,以天地之象为基础,也是因古人认识到自身与天地的关系。在古人的认识里,人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万物孕育的万灵之长,来于天地,生于天地,大自然是一个天地,人自身也应是一个天地。而天地万物之性与人性是一致的,尽人之性则可以尽物之性。这在《中庸》中就有描述,“唯天下之至诚,为其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汉字的创造过程即是古人用汉字描绘天地万事万物的过程。这便有个巧妙的逻辑:天地精华孕育了万物之灵的人类,人类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后,用自身逐渐开化的灵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符号将天地万事万物重新描绘与诠释。天地万物与汉字的关系是被表现和表现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夹着一个重要的联系——人。古人不单是创造了汉字“象”天地之形,更赋予汉字兼具天地至理及天地之气的神韵。 一、汉字“六书”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汉字是古人从天地间获得感悟,抽取天地大自然之中的形、质、意、理创造出来的。然后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创造出了更多的汉字。所以汉字的构造本于自然,体现自然规律。汉字在形体构造所代表的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理论。 如,“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简单的“一”,是万物的起源,天地的本源,证明汉字最基本的意蕴就是天人合一。 如:“三”字,在《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许慎认为,“三”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认为“三”成为衍生万物最相近的事物,由此体现“三”字与天地的密切关系。 又如:“王”字,《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王”字的三横画表示“天”、“地”、“人”,一竖则表示贯通“天”,“地”,“人”。人的君王,代表天统治人间。古人认为:既然是代表天统治的,王应该是对天,地,人之道皆通的圣人,也由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天”字,甲骨文中上部为人的头,下部是“大”,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其字看上去特别突出了人的头部,可见“天”字的本义为头顶,是象形字。《说文解字》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许慎认为天的引申义是至高无上,认为“天”是由“一”和“大”构成的会意字,将“一”解释为世间第一大物,并把“天”分成“一”和“大”两部分,显得形象逼真,体现着宇宙永恒无穷的真理。在古人的心目中,天是人头顶上的东西,是最高的地方,没有什么比天更高的了,因而产生了天“至高无上”的观念。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天”是有“人”在其中的,这就更形象地说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如:“人”,《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也。”古人常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他们认为人的灵性与智慧接近于天的意志,除了天地之外,世上万物,人是最有智慧和最尊贵的。“人”字表现着天地之间最尊贵的理念,人与天相比,人夹于天中,人是有尊贵思想的,但也只是在天地之间,也只能与天地并称“三才”,证明了古人对“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与认识,更符合了“天人合一”的哲理。 二、汉字书法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古人在创造汉字之时,用其高超的智慧,用线条将万事万物抽象成字。汉字代表着万物,也代表着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和理解。书法家将气脉注于汉字构造中,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汉字自身拥有生生不息的机能,汉字成为沟通天地与人的媒介,让人的心灵和思维更贴近天地万物,更能领会到天地之美,天地之理。所以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有深刻的内涵。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_王宁

规范与标准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 ◆王 宁 引 言 汉字是由不同数量、不同功能的部件依不同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部件的数量、功能和组合方式(位置、置向、交接法),是每个汉字区别于其他汉字最重要的属性,汉字的信息量主要是由部件来体现的。就汉字的教学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对汉字进行讲解;就计算机形码的编制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确立码元。因此,把部件从现代汉字中拆分出来,便成为汉字字形处理的基础工作。 由于部件拆分对信息处理和汉字教学不可缺少,所以这一工作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中自发进行,部件拆分的结果纷纭交错、五花八门。例如一个简单的6笔“羊”字,竟有5种拆分方法:A.、十、一;B. 、;C.、;D.、一;E.羊。这5种拆分法贯穿到由“羊”组合的字里,要影响将近70个字。而且,有些系统在处理一些笔画变异形成的变体时,又出现了与“羊”不一样的拆分。例如,把“羊”整体保留下来不拆的,却把“羞”“翔”“羚”中的“”,拆成“、;把“羊”拆成“、十、一”的,却把“美”“善”“羔”上面的“”拆成“、王”。一个6笔画的常用独体字尚且如此,笔画更多一些、构形更复杂的字,就更不用说了。 部件拆分呈现如此纷纭的情况,给教学汉字和处理汉字的授、受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哪一种拆分是合理的,衡量起来也无据可依。这使大家认识到,在信息时代,部件的规范是汉字规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进行部件的规范,语言文字的规范必然要因而受到冲击。计算机编码中部件使用的混乱状况,必将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度受到影响,进而妨碍国际交流,干扰基础教学。可以说,现代汉字部件的规范,已经刻不容缓。 要想进行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必须树立汉字构形规律性的思想。 在汉字构形是否存在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古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每个汉字的构形都是以来自词义的字意为依据的,是有字理可循的。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化阶段,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性质,大多数字形仍具有理据,少部分字形构字理据虽不太明显,但完全可以通过历史的溯源分析出来。其中极少部分汉字字形与意、源发生矛盾的,又可以放到构形系统中进行优化处理。共时平面上的汉字是具有内部的系统性的。汉字与汉字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每个汉字在系统中具有自己的位置,受到前后左右相邻汉字的制约。所以,汉字构形的分析从个体看,有意义作为依据;从总体看,有系统中的前后左右关系加以制约,它是有客观规律的。部件的规 DOI:10.16412/https://www.360docs.net/doc/ae4039196.html, ki.1001-8476.1997.03.002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_朱志平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汉字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 朱志平 提要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在教学上与汉语不是同一的关系。汉字的本体是字形,汉字教学必须从字形出发。汉字构形学是探讨汉字形体构成和演变规律的学说,并且与汉字习得规律密切相关,有很强的实用性,是汉字教学可资借鉴的理论。 关键词 汉字构形学;汉字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它要研究学习主体,即人对第二语言的认知、习得规律;它必须借鉴语言本体和语言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使之在应用的领域里进一步延伸。因为“语言学家事实上并没有为发展语言科学而对语言进行`全面的'描写”(S.Pit Co rder 1983)。从理论与教学的关系看,理论研究只涉及语言的规律,如何应用这些规律,使之为教学服务,“这个问题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同上)。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汉字教学不可避免,教学中也要借鉴汉字本体的研究成果,所以必须引入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汉字构形学。 一 汉字教学的特殊性 有人曾经就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情况做过对比,二者的阅读曲线呈剪刀差形分布。中国儿童对已学知识掌握得很好,却难以阅读有生字的内容;美国儿童能阅读有生词的篇章,却不一定理解已读的内容①。二者的这种差异就是文字的差异造成的。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不传递口语信息。拼音文字可以以语音为中介达到拼读、辨识和拼写的目的,其口语与书面形式是一致的。汉字却不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王宁2000)。以笔画和部件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方块字几乎完全不能直接拼读,更难以仅凭语音去辨认。这是今天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在学习汉字的最初阶段既要借助于汉语拼音的帮助,又不能只停留在拼音阶段的主要原因。 汉字虽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却有自身的系统与结构规律。汉字有三个要素:形、音、义。其中,音与义属于汉字所记录的语言,只有字形属于汉字本体。阅读时要通过字形来实现书面语与口语的沟通,从而达到理解。由于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字形反映造字之初的语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语言的音、义会发生变化。但语义的变化不直接影响字形,所以字形并不随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汉字结构所折射的语义与今天汉字所负载的语义已经有了差别。汉字字形与其所记录的语言在变化上的这种“不同步”,形成二者在规律上的差别,使得我们只有对汉字形体及形体构成方式进行分析,才有可能捕捉到原始造义与今天汉字所记录的语义之间的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 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 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 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

汉字构型学讲座

第十一讲汉字构形的历时传承关系 我们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具有传承关系,就等于说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构形系统中的同一个字,因此,我们把确定字与字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称作汉字的历时认同。 证明字与字之间有历史传承关系,首先需要认同它们的记词职能,也就是说,需要证实它们记录的是不同时期的同一个词。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词汇系统,表面看来是一个词,其实,由于系统的变化,它们的音和义可能随着所记录的词的音义发展而有所差异。例如:“拯”在现代汉语中用于“拯救”一词,而在甲骨文里,“拯救”的“拯”写作“丞”,小篆“丞”加上“手”又作“承”。所以,历时职能的认同与形体的认同可能会产生矛盾,历时认同应以形体传承为主线。 历时汉字的传承大约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汉字经过发展,因为总的形制变化,笔法有所 不同,但构形全同,全然可以断定是同一个字。例如: 小篆的“果”用圆转线条;而楷书的“果”,形制发生 了变化,变为平笔划直了,但构形仍是上象果形下从“木”); 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楷书的“日”字,笔势上虽有差异,构形属性却是一脉相承的。由于构形属性没有发生变化,构意的解释当然也不会发生变化。 (二)汉字经过发展,结构要素、结构模式和结构层 次与分布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形素的样式发生了变化,直观上不象同一个字,但只要通过构形分析,便可知道它们是同一个字。例如: 前面说过的甲骨文的“(果)”,上面的果形更具象形意味,但仍是上象果形下从木,这种变化是发生在结构元素的内部,发生在组合的最底层。

甲、金文的“受”作,是用上下两手受付舟(承盘)来会接受之意,,发展到小篆作受,上面一只手略有变形,中间的“舟”简化为“冖”下面一只手不变。 笼统地直观看来形体变化很大,但采用形素分析法将异写的形素认同后,很容易分析出它们的形体传承关系。这类传承我们称作形体变异传承,简称变异传承。变异传承最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变成后来变成结构部首的汉字。例如: 楷书写在右边的“攵”,小篆都作绢 “水”小篆在任何位置上都写作“水”,而楷书写在左 面变成“氵”。 “衣”,小篆在任何时候都写作“衣”,而楷书写在左边变成“衣补旁” ……等等。 这种变异我们称作位移变异,它的特点是,传承前的汉字是成字,传承后成为非字,只能充当构件,不能单用了。但是,含有这种变异构件的字构意没有变化,传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三)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后代书写的简化,产 生了构形属性的变化。或构形元素发生变化,例如: 金文的“射”,是以手持弓箭形,到小篆时,弓箭变成了“身”字(例A)。 甲骨文的“尽”从皿从手持涤器,象食毕洗涤器皿的形状,战国文字稍有变异。小篆因手持涤器形与手持毛笔的“聿”字相近,而从战国文字改为从“聿”从“八”又将下都改为“火”,构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B)。 “更”在周代金文中上像钟形,下边从“攴”,以示用锤击钟。小篆时变为从丙声,从“攴”,到隶书时“丙”与“攴”粘合成一体,无法分析了(例C)。 例A ——射—射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 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2、《语文常谈》吕叔湘 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 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 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 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 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 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 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11、《汉语语法学》张斌 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 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 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 15、《语义论》石安石 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 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 19、《训诂学原理》王宁 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 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

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 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26、《说文释例》 [清]王筠 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 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 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 壹、阅读 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 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 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 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 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 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 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 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 (1)语音方面的变化。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 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 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3)、语法的变化: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甲骨文数量表示法:第一,不用量词,数词置于名词前或后。如“获麋八十八”。第二,名词先行,加上与前一名词相同的临时量词形成的数量结构。“羌百羌”。第三,名词先行,加上一般数量结构马十丙罗振玉《殷契续编》1027.4 西周金文只通行第二、第三两种类型。如:田十田,方五十里 西周以后典籍第三种类型成了数量表示方法的主流。如: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禾三百廛《诗·魏风·伐檀》 (4)、文字方面 第一、文字体势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古文籀书→大篆→小篆→隶→楷 ?第二、古今用字不同 ?顾炎武《日知录》,“《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言‘此’者一而已。《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结果,后人阅读古籍有障碍四、试论述训诂产生的原因。 训诂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古今语言发生了变化,人们阅读古书时有些地方读不懂,需要加以解释。古代典籍是古时学者用当时的语言记录中撰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各要素总是在不断地演变,有的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有的因方俗不同而不同,加上历代口授耳闻,转抄传刻造成的种种讹误,因此后人读前人的书籍时,会碰到语言文字的障碍,产生隔阂,这就需要进行语言解释,帮助人们克服语言障碍,以读懂古代典籍。清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澧短短几句话把训诂产生的原因、训诂的容、训诂的作用阐述得很明白了。 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三十二课:“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有随方俗而殊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释方言;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 樵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通志·艺文略》)朱熹说:“当时百姓都晓得者,有今时老师宿孺之所不晓。”(《语类》七十八) 戴震曰:“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由此可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文字部的要素——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也起了变化,语言所反映的外部事物,如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也发生重大变革。古代人人皆知的语言到了后代甚至连专家学者也弄不懂,产生了对训诂的需要,而为阅读古书扫除障碍的工作——训诂应时而生。训诂的兴起除了上述所言的语言原因外,还有社会其他学科的推动,那就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正名和诸子百家的名学。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学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西周末年以来,《礼崩乐坏》。社会上,尤其是社会政治方 文档大全

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

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 汉字,从甲骨文至今三千多年来,不仅不衰,而且还将向前发展,这与汉字构造的优越性分不开。但是对汉字的构造,古今研究得还很不够。自《周礼》、班固《汉书》提及“六书”,东汉许慎对“六书”作了解释,并撰成《说文解字》一书之后,研究汉字的中外学者基本上没有超出其框格,因此始终不能使人们昭昭然。汉字到甲骨文的出现,已经是成熟的时期了。后人(如许慎等)归纳的“六书”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必受缚。在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面临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是保留它?发展它?还是废弃它?这是非同小可的事。不深入而正确地研究汉字,了解汉字,问题是回答不了的。任意处置,要负历史的责任。本文不受传统研究方法的禁锢,以新的语言文字学理论和观点,纵横分析,对汉字作新的认识,重新整理出汉字构形法和构词法的规律,为研究汉字开创一条新路,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汉字是一种“词型文字”,我在《汉文字学的新认识及未来》一文中已经说明。本文进一步分析汉字的结构。我们发现汉字的形体构造与汉字成词的构造是有区别的。前人不察,多以成词的构造误作形体的构造,或两者混淆不清。为深入研究汉字,我们不仅要划清汉字的形体(单是字形)和成词(形、音、义齐全)的界线,而且要了解其构形的方法和构词的方法如何。下面我们对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1]分别进行讨论: 一、汉字的构形法 汉字的构形法,传统上以为是《说文》中所言之“六书”,其实不然。自东汉至清初,讨论“小学”者多形、音、义并言,后来大儒们逐渐将范围缩小为形体,成了“字形学”,才把“六书”看作是造字形的方法。“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法可以产生新字形,“转注”、“假借”不能产生新字形,于是便谓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这种理论,对后来影响很大。“小学”由“语言文字学”正名之后,又逐渐把“文字学”当作“字形学”了。本来“文字学”应包括形体、音韵、训诂三个支学科的,后来变成“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并立了。“前四书是造字之法”、“后两书是用字之法”,目前一般大学教材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等都是这么讲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也有个起源:林伊《文字学概要》中说:“少数文字学家为班固‘六书’为‘造字之本’一言所误,竟将转注当作造字之法。”[2]林伊在这里已指出把“转注”当作造字之法的错误是源于“造字之本”一言。这一言中的“字”后人理解为“字形”,所以错了。其实,这个“字”,应该理解为“词”才是。古代的“字”包括形、音、义,不仅仅是“形体”,只是后来才把“字”的概念慢慢缩小为单指形体。这样来看,班固的话我们认为是不错的,是后人理解错了。那么汉字的字形是怎样构成的?仔细分析一下,它是用“母亲分合法”(我给它这个名词)构成的。方块汉字虽然多至六万有余,但最基本的笔画只是“丨”(竖)、“一”(横)、“”(点)、“”(撇)四种。稍扩大一点是|(竖)一(横)(撇)(点)(捺)(提)(折)等。甲骨文、金文最基本的笔画是:点()、直线(| 一)、曲线();小篆最基本的笔画是直线()、曲线()。我称之为“母笔”是因为它们是产生一切汉字字形之母。“母笔”有的单独可以成字,如“一”、“”等,甲、金文更多一些,以上述几种笔形通过下列构形的方法便能造出所有的汉字。下面我们先以方块汉字为例: 母笔独用:如一 | 母笔分列:如川八三小 母笔接触:如上工口正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训诂复习资料(精华)

填空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