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讲义大纲

认知心理学

本课程安排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每周平均三课时,其中双周一次课,单周两次课,每次两节,共48课时。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实际需要,配合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其中,课堂教授与课堂讨论大约按3:1安排。

根据课程要求、教材体系和教学时数的实际情况,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时数、教学进度安排为:

第一章:绪论

一、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的定义

广义:Piaget 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Gestalt 为代表的心理主义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 狭义:信息加工心理学

又称为符号操作系统Symbol Operation System

Receptor:感受器

Effector:反应器、效应器

Processor:处理器、加工器、控制系统 Memory:记忆、记忆装置

J.R.Anderson,1980认为: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智能本质及其工作原理的科

学;美国的《百科全书》里指出,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即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利用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语言、记忆、智力、推理、问题解决、创造性等。

1956年,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967年,世界上第一本《认知心理学》

Ulric Neisser ,1967,Cognitive Psychology 定义“认知”(Cognition )

All menta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运用。

认知心理学:以心理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认知问题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es)

转换、缩减、添加

心理过程 transformatin, reduction, elaboration Mental Processes 2、记忆和应用操作memory and applied operation

储存、提取、应用

storage, retrieval, use

二、认知心理学的特点

1、其基本理论取向为信息加工论,并以信息加工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使其不同于广义的认知心理学;

2、强调研究人类的内部认知过程,是对行为主义的反动;

3、将人脑与电脑类比,将人脑看成是类似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

4、将人类认知看成是一个由不同加工序列构成的有序系列,主张将各种认知活动综合、整体地加以分析,它们既可能是“序列”的,也可能是“平行”的(serial/parallel)

5、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采用了一定的认知策略,强调人类认知活动的主动性。

三、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1、知识或信息是如何储存在我们的认知系统之中?

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

表征:象征性的代表,既可以是具体的对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可以使形之于外的,也可以是心理或内隐的。

表征的三个方面:内容

形式

媒介

长期以来,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当中,更多地研究集中在心理表征的内容与形式上,而比较忽略媒介。这主要是因为牵涉人脑的神经生理机制,受限于研究方法和背景知识。这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加工论”风靡的原因。而现在随着脑成像(brain imaging)技术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2、信息的获取以及操作时的程序问题?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es

(1)为了要达到特定目的,究竟需要进行哪些心理活动?

(2)这些心理活动的操作程序到底怎样?

例:数字心算3+5= ?(记忆提取vs 扳指计数?)

四、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源及基本理论取向

1、心理学科的发展沿革

·1879年,Wundt心理学实验的建立标志现代心理学起源,

Wundt意识心理学主张研究意识反应时技术

·1920年代,Watson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美国)巴甫洛夫刺激反应(技术)&实证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

·Gestalt心理学在德国兴起Wertheimer, Kohler, Koffka,物理学场论(技术)&现象学(哲学)内部心理组织的观点

2、邻近学科的影响和促进

心理语言学: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不是仅仅描写人的语言行为,而是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强调要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本人开始就看到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认知科学的意义,主张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Newell & Simon 的“逻辑理论机”(简称为LTM)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逻辑理论机”(简称为LTM)的成功为后来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准备的语言和框架。西蒙和纽厄尔认为“逻辑理论机”不仅是计算机智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认知本质的证明,其系统的关键特征是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子目标,信息加工被表征为一系列的程序指令,而且启发式也用于辅助决策(Newell & Simon,1956)。

第二章:研究方法

一、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范式:

1、实验心理范式

实验认知心理学方法的研究范式:研究者通过控制变量来观察被试行为(反应时和操作准确率)以探索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

2、计算建模范式

计算建模方法的研究范式:借助计算机建模来理解认知过程,解释和预

测行为。

3、认知神经科学范式 认知神经科学范式:主要是通过一些细胞活动记录和脑成像技术来研究认知过程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实验心理范式)

1、反应时技术Reaction Time

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感官至被试做出某一反应的时间。

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利用计算一个选择反应和简单反应之间的反应时之差,来推断完成“选择过程”需要100ms

Michael Posner 减法反应时实验 a 、对红色光点进行Y/N 判断;b 、对红色和绿色光点进行辨别反应。b-a 即为对两个颜色光点进行判别的时间。 经典实验:Clark & Chase(1972) 句子和图形加工实验 判断句子与图形表达意义是否一致,如

Star isn ’t above plus 根据深层结构假设,句子以命题形式表征 第一阶段:句子表征

则:Star is above plus 参数a

Star isn ’t above plus 参数b(否定命题) 第二阶段:图形表征

第三阶段:两种表征进行比较

Plus is below star(第一名词不同,参数c)

两个命题都是肯定比任一命题否定用时更少(参数d ) 第四阶段:做出反应 (时间是一个恒定值t 0)

Clark 和Chase 根据上述累加逻辑和实验结果,分别计算出: a=93ms ,b=685ms ,c=187ms ,d=685ms ,t 0=1763ms 。

设计反应时实验时,要特别注意速度-准确性权衡现象(speed-accuracy tradeoff)

2、双耳分听技术Dichotic Listening

双耳分听技术:实验者要求被试追随呈现在一侧耳朵的一条讯息(任务为大声重复讯息内容),而与此同时向另一侧耳朵呈现另一条讯息。

Colin Cherry(1953)首先使用这一技术研究“鸡尾酒会”问题(cocktail party problem):当多人同时讲话时,人们怎样能够只聆听某一个人的谈话?

*

+

他发现这个能力是运用物理特征的差别来维持注意所选择的听觉信息。当Cherry以同样的声音向两耳同时呈现两条不同信息时(这样就消除了物理差异),发现被试制能从另一条或没被注意的讯息中获得很小的信息而且被试很难仅仅根据意义来区分这两条讯息。被试甚至很少注意到另一条讯息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大的变化,如以外语或倒叙方式呈现。因此,Cherry认为未被注意的听觉信息几乎不接受任何加工。其他证据也支持这一结论,如Moray(1959)发现对没被注意的词汇,即使呈现多达35次,也不能产生多少记忆。

3、分视野速视刺激法

分视野速视刺激法:利用左视野信息投射到右侧半球,右视野信息投射到左侧半球的解剖特点比较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其逻辑是:如果大脑两半球在处理信息时存在特异性,那么当信息正好投射到优势半球时就会表现出加工优势,而信息投射到劣势半球则需要通过胼胝体传递信息至优势半球,然后再做出反应。

分视野速视刺激法一般与反应时技术结合使用。

特别注意:a、投射角度2~5度。太大,看不清楚;太小,双侧投射

b、刺激时间低于200ms。超过会引起眼动或头动。

4、眼动技术Eye Moving

眼动概念:当我们阅读文章、看风景或搜索东西时,会不断发动一些眼睛的移动使我们的注视点从一个位置变换至另一位置,这个过程叫眼跳(saccade)。发动一个眼跳需要一定的时间(潜伏期);眼跳速度很快,期间视觉输入的敏感性会降低,这个现象就是眼跳抑制现象。

视网膜根据其不同的注视特点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

中央窝:不需要眼跳就可以识别目标刺激的区域;

副中央窝:必须眼跳才可以识别目标刺激的区域;

边缘视觉区:需要头部运动才可以识别目标刺激的区域眼动研究的三种技术:

移动窗口技术:窗口指主试点周围的一段视觉区域。在移动窗口技术中,窗口中的内容在实验中是正常显现,而窗口外的内容则被屏蔽掉。如下面对两个连续的注视位置使用移动窗口所显现的

例: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human 正常句子

*

xxxxxxxx xx xx essential charac xxxxxxx xxxx xxxxxx 移动窗口技术

*

xxxxxxxxxx xxxxx xxxxxxx l characteristic xx xxx xxx

*

中央窝掩蔽技术:这种技术与移动窗口技术类似,区别就是读者注视时,主试点周围或窗口内部的内容被屏蔽掉,而窗口外的信息正常显示。如:

Language is an xxxxxxx l characteristic of the human 中央窝掩蔽技术

*

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xxxxxx teristic of the human

*

边界技术:如在下句中,最初时将目标单词用其他词或非词替换,“eyes”被替换成“dogs”。当读者眼跳经过预先定义的视觉区域边界位置时,这里是单词“the”中的“e”,最初的刺激词被目标词替换,也就是“dogs”被“eyes”替换:

During a saccade because the dogs are moving so 边界技术

*

During a saccade because the eyes are moving so

*

实验介绍:

Keith Rayner(1998)的实验:使用移动窗口技术来检测阅读中的读者可以从注视点右侧获得那些信息。

阅读文章,然后对窗口进行调整

(1)一个单词;(2)一个单词,注视点右侧的单词;(3)一个单词,右侧单词1个字母;(4)一个单词,右侧单词2个字母;(5)一个单词,右侧单词3个字母

发现:(5)阅读更顺畅,与(2)很接近,被相似字母掩蔽,与(2)无差别;被不相似字母掩蔽,没有(2)快。

结论:我们从注视点右侧得到的是单词的部位信息,尤其是前三个字母是比较重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得到比这个三个字母更多的信息。

5、口头报告法

认知心理学家采用内省法(introspection)要求被试口头报告认知过程或感受。

Sperling(1960)关于瞬时记忆的部分报告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在这个实验中,Sperling要求被试立即口头报告所见内容,发现瞬时记忆现象。

三、计算建模computational modelling

认知科学家开发各种计算模型以理解人类认知过程。一个理想的计算模型能引导人们去规范一个理论并预测个体在新情景中的行为。

1、语义网络

在语义网络模型中,刺激之间存在语义联系,而这种语义联系通过以下三条基本原则来运作:

·相邻contiguity:两件事因时间同时发生而变得互为联系

·相似similarity:两件事因相似而变得互为联系

·对比contrast:两件事因对立而变得互为联系

语义网络的特征:(1)概念由相连的结点(node)来表征;(2)结点之间的连线(link)可表示各种关系;(3)结点以及结点之间连线的兴奋强度代表各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程度;(4)学习意味着在网络中新增加结点或连线或改变连线间的连接强度;(5)通过兴奋从一个或一组结点在网络上的传播方式,可模拟各种认知效应;(6)兴奋在网络的传播方式可由多种因素决定。(Eysenck & Keane,2000)

Collins & Loftus(1975)的语义网络模型能非常恰当地解释许多现象,例如,在语义启动效应中,被试对“狗”这一单词的辨认成绩受先前呈现的单词“狼”的积极影响,这一语义启动效应通过该网络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出来。

2、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由各种产生式(production)组成,每一产生式就是一个“如果……那么……”规则(IF…THEN rule)。一个典型的产生式系统通常包括一个存储“如果……那么……”规则的长时记忆单位和一个处理当前信息的工作记忆单位。如果外界信息如“绿灯亮了”进入工作记忆,那么它将与长时记忆中有关规则的“如果”部分匹配,进而激活规则的“那么”部分,即“汽车可以通过路口了”。

Newell & Simon(1972)在解释像问题解决和推理这一类认知活动时,首先确证了产生式系统的有效性。Anderson(1993)用产生式系统模拟了人类学习,Holland(1986)模拟了语义记忆和老鼠的强化行为。

3、连接主义网络connecgtionist network

也称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或平行分不加工模型(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 PDP) 。语义网络和产生式系统都是尽可能为一个模型的各个方面编制明确的程序,并且用明确的符号来表征概念。PDP 则是在某种程度上改造网络自身。也就是当给予某些信息时,网络可“学习”去产生一些特定的产品,其意义也是通过分布式表征(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来构建。

上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学家根据Donald Hebb的理论而发展出来。

典型的连接主义模型利用三个层次来处理复杂信息:第一层是输入层,由输入单元组成,能把一个刺激编码成一个兴奋模式并存储于输入单元中。

第三层是输出层,把某一反应存储为一个兴奋模式。两者之间是隐藏层。当一个网络已经学会针对输入层的某一个特定输入刺激在输出层产生某一特定反应时,它就能展示较为稳定的行为。

其中误差逆转规则(BackProp)是其一种学习规则。

Seidenberg & McClelland(1989)曾开发了一个可朗读英文课文的连接主义模型。模型中每一个单元具有某些简单的计算功能。在250组训练之后,该模型对所学单词的发音正确率达97%。从而,模型在未外显地设置任何发音规则的情况下,似乎学会了英文发音规则。

四、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分为两大类:

脑损伤(刺激):以生理变化为自变量,心理反应为因变量,属于生理心理学范畴;

脑成像:以心理活动为自变量,生理反应为因变量,属于心理生理学范畴。

1、脑电(EEG/ERP)

脑电(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通过头皮表面电极记录到的脑电活动变化

如人类安静时,脑电呈α波,8~13Hz,振幅50~100/μV

兴奋时,脑电呈β波,频率14~30Hz,振幅<20/μV

事件相关电位(ERP:Event-Raleted Potentials):认知心理学研究通常采用事件相关电位,其核心是叠加平均技术,只有那些与刺激相关的(时间锁定、振幅锁定)的脑电成分保留下来,而与刺激无关的脑电成分(环境噪音、自发颅电)衰减掉,所提取的信号就是ERP。也称为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

ERP可提供与认知活动相关的神经活动的精细时间测量,广泛应用于知觉、注意、学习、记忆、语言,等领域的研究。

例:Stroop效应实验的ERP波形

颜色命名实验中,颜色任务一致的刺激比不一致的刺激诱发的波形更为正走向。

脑电技术的特点:1、无损;2、时间分辨率非常高,可精确到1 ms;3、直接反应神经元电活动情况;4、空间分辨率低(最大只能测量256导);5、费用低廉(以128导为例,大概只相当于fMRI1/20的费用)

2、脑磁(MEG/ERF)

脑磁(MEG:magneto encephalography):在头皮表面测量脑神经活动产生的微弱磁场的技术。与前面EEG中抽取ERP的方法类似,也可以通过叠加平均技术在MEG中抽取事件相关磁场(event-ralated fields,ERF)。

脑磁技术与脑电类似,两者的区别在于:1、脑电测量垂直于头皮的电流,脑磁主要测量平行于头皮表面的电流,比脑电更能反应脑沟皮质的活动;2、与电信号不同,磁场在穿透脑组织和颅骨传导到头皮表面没有衰减和变形,使其空间分辨率要好得多,可达2mm;3、正常人神经元群活动产生的神经磁信号强度只有几百fT,大约只有地球稳定磁场的十亿分之一,因此,脑磁记录系统要放在一个由鎳铁高导磁合金等金属制成的屏蔽室中,此外磁场检测线圈也需要一致浸泡在液氮中以达到零下269度的超导温度。因此,MEG设备比EEG要昂贵得多。

3、正电子断层扫描(PET)

正电子断层扫描(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利用正电子反射

性同位素(如15O)来标记血流量在脑内的分布,通过测量与某个认知过程相关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变化,来推测这个认知过程中伴随着哪些脑区域的活动。

特点:1、PET需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有一定损害,因此不能进行连续多次PET扫描;

2、与fMRI相似,PET不直接测量脑神经活动;

3、空间分辨率高,最高能达到5~10mm3,足以区分皮质与皮质下区域的活动;

4、时间分辨率比较差;

5、设备昂贵。

4、透颅磁刺激(TMS)

透颅磁刺激(TMS:Transcrania Magnetic Stimulation):通过在头皮表面施加一个快速变化的磁场,使之在脑局部区域产生电流,干扰其中的神经活动并观察认知行为上的改变,从而研究脑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

特点:1、TMS对人脑施加的是一种暂时性可恢复的干扰,正确运用对人体是安全无损伤的;

2、一次磁刺激只能改变一个局部脑区域的活动,而EEG、MEG、PET、fMRI等技术每次运用可获得来自全脑的信息;

3、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较,TMS可以确定哪些脑活动对于一个认知任务是必需的,而不仅仅是研究脑活动与认知过程的相关性;

4、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介于EEG和fMRI之间;

5、设备相对便宜。

5、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物理基础是1946年Bloch 与Purcell几乎同时发现的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现象,他们因此获得1951年诺贝尔物理奖。在人体中有自旋角动量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均匀外磁场作用下形成两个能级,当磁场中发射有特定频率的射频电磁波、其能量与质子能级差能量一致时,质子可以吸收射频电磁波的能量,被激发进入在两个能级间互相转换状态,就像一个不断运动的音叉,可以引起另一个与它具有相同振动频率的音叉同步振动一样,磁场中激发后的原子核跃迁回稳定态,放出可以被检测到的信号,即核磁共振信号,就是磁共振成像的基础。

MRI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通过改变影像磁共振信号的不同扫描参数,获得多种不同对比度的MRI图像,其中,普遍用于脑功能fMRI研究的是能够测量磁场微环境改变的T2*加权(T2*-weighted)图像,测量的是“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BOLD)信号:大脑活动时,

其血氧含量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比率发生改变,引起大脑局部组织的磁化率变化,测量其引起的信号改变,以此反映相关的大脑功能活动变化。与PET相比,fMRI有显著优点:它的成像时间可以短于100ms,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1mm,可以同时提供大脑的结构像和功能像获得准确的空间定位,可以无创性地多次重复实验。从1991年第一幅视觉刺激引起视皮质活动的人脑功能研究图像发表开始,fMRI已经是十多年来脑认知功能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像手段。

fMRI的实验研究:

因为BOLD信号测量的并不是绝对的生理指标,而是血氧水平引起的局部组织的磁场变化,其信号受磁共振扫描仪的机器状态、磁场强度、成像时间、像素大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BOLD-fMRI实验研究的只能是同一段时间内扫描的不同实验状态的差别。为了得到与特定认知活动(Xcognition)相关的脑功能成像,BOLD-fMRI实验研究使用“认知减法(cognitive subtraction)”作为基本的设计思路,即设计一组实验任务同时包含对照状态(Baseline)和实验状态(Task),使实验状态和对照状态除希望研究的特定认知活动外,其他的认知成分都尽量相同(Task=Baseline+Xcognition),在一次扫描中同时采集两个状态的数据,分析时采用实验状态与对照状态相减的办法,认为相减后得到的兴奋(BOLD 信号增强)区域就是与体格定认知任务相关的脑区。在这种设计思路下,早期的fMRI实验研究采取的都是区组设计的实验模式,实验状态和对照状态交替出现,多次循环重复,以提高BOLD信号的信噪比和统计检验力。

BOLD-fMRI另外一项重要的设计师事件相关设计(event-ralated design)。相对于区组设计研究区组之间不同实验状态的差别,事件相关设计的目的是探讨与某种特定认知事件相关的脑功能活动,各种不同的认知任务可以混合在同一区组内随机呈现,可以根据实验刺激或被试反应来区分不同的认知事件,更适合于复杂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研究介绍:

表征动量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Rao等,2004)

当一个运动物体突然消失时,人对物体最后位置的短时记忆,会受到物体消失之前所经历的运动的影响,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往前有一个微小的迁移,与物理世界中运动物体具有惯性动量不能立刻停止其运动类似,记忆表征中的物体也具有惯性动量,这种记忆迁移现象被称为表征动量(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表征动量的许多研究提示人的记忆表征是动态的表征。动态记忆表征在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是对运动物体拍照获得的静态照片,可以引起人很强烈的运动知觉,有研究表明这种静态照片引起的运动知觉,其相关脑区在视皮质运动区MT/V5。采用这种照片作为刺激图形的fMRI研究,也提示表征动量涉及MT/V5区的兴奋。但是,有行为实

验表明,表征动量并不限于运动知觉,物体大小的改变,声音音高的改变都可以引起记忆迁移。因此,我们假设表征动量的相关脑区并不在MT/V5区。本研究实验同时采用区组设计和事件相关设计的fMRI实验,通过更加精细设计的实验状态和对照状态,研究表征动量的神经基础。

实验状态采用简单的几何矩形作为刺激图形,先后在屏幕中央三次呈现一个朝向不同的静态矩形,这些呈现系列提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要求被试记住最后一个呈现矩形的位置,比较与接着呈现的测试矩形的朝向是否相同。对照状态与实验状态除了反转了两个前两个矩形的呈现顺序外,其余实验参数完全相同。行为实验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实验状态中存在表征动量现象,而对照状态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记忆迁移。

fMRI实验1为区组设计,实验状态和对照状态分别在两个区组里重复呈现,试验结果没有发现MT/V5区的显著兴奋活动,但在前额叶皮质观察到大脑活动的显著增强。fMRI实验2为事件相关设计,实验状态和对照状态在同一区组随机呈现,刺激间隔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随机起伏,实验结果同样在前额叶皮质观察到大脑活动的显著增强,而在MT/V5区没有发现实验状态和对照状态之间的差别,表明表征动量的神经基础在前额叶区域,而不是在视皮质运动区。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两种区分方式

感觉和知觉两者的划分并没有绝对清晰的界线,我们很难明确指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哪一个阶段以下称为感觉,哪一个阶段以上称为知觉。通常地,可以认为:

一、感觉是自下而上的处理,知觉是自上而下的处理

物理刺激被个体接收、处理,乃至于产生知觉经验的整体过程当中,有两种加工方式不同的成分。由感受器接收刺激开始,循序往大脑一步步进行的信息处理程序,称为“自下而上”(bottom-up)的处理。自下而上的处理多属于感觉的范畴。这个过程偏重的是信息由接收器开始需经过哪些阶段的处理,以及每个阶段所处理的内容是什么;亦即着重由刺激驱动、且属于生理层次的问题。

大脑并不是一个被动等待接收与处理信息的空白计算器,它会组织所有的信息,不仅包括由外界所搜集到的信息,也包括与此信息有关的记忆以及个体的期待等等。这种涉及高层次认知活动的过程称为“自上而下”(top-down)的处理。自上而下的处理则较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知觉”范畴,强调认知功能怎样通过注意、记忆、预期、经验、知识等高级加工的机制,以表现出目标导向的获取信息行为。

二、感觉处理原始素材,知觉处理对象

另一种区分感觉与知觉的方式,则是由两者在信息处理的基本素材着手。以视觉为例,感觉阶段视觉系统处理的事网膜上的影像。网膜影像指的是网膜上各个位置的视觉接收器会依刺激的差异产生强弱不等的反应。感觉阶段处理的是这样的未分化的原始影像,只包括不同种类的视觉接收器在空间上的反应分布图。相对地,一般认知心理学所谈的知觉,其分析处理的素材已经是一个个的视觉对象,或是接近完成品德对象。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的研究方法

一、生理层次的研究法

知觉研究的底层基础是生理与功能解剖的研究。生理层次的解释向来是行为研究的基础。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来自三个方向:

1、动物模型

单细胞电生理记录是生理研究最为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经由穿刺到动

物脑部的微电极,研究者可以监测单一神经细胞的电生理反应。若同时施予感觉刺激给实验动物,便可以探究该细胞对感觉刺激的反应。

Hubel & Wiesel(1968)对视觉皮质细胞感受野(receptive field)的研究,他们研究位于大脑枕叶(occipital lobe)的初级视觉皮质区(primary visual cortex,大脑皮质接收视觉信号的第一站,因此又称为V1)的神经细胞,发现V1细胞的感受野为沿着一个方向轴为长条状的区域,这样的形状使得这些细胞对于线段的方向、长度与宽度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此类型的感受野结构可能是由具有比较简单感受野的初级细胞,以特定的方式排列构成的。因此很可能在生理层次上,一个阶段的复杂功能,所反映出的是将前一阶段比较简单的功能累加起来的结果。他们据此提出一个阶层式组织的理论模型。这个理论模型影响后来各种形态识别理论逾30年,是少数生理层次的研究主导了高层次知觉理论的例子。

局部脑毁损的研究是通过破坏动物大脑的某个部位,观察此类破坏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此来推论该部位所扮演的功能角色。过去20年来,关于视觉系统的最重大发现之一,是关于大细胞(Magnocellular cells)与小细胞(Parvocellular cells)两条解剖路径的功能分野。视觉信息由网膜传递至丘脑(thalamus)的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LGN),大细胞与小细胞路径分别进入外侧膝状体的不同分层,由此进一步投射至V1。大细胞和小细胞路径由此分叉尾两条传输路径,大细胞路径往头顶方向顶叶(parietal lobe),小细胞路径往耳下方向的颞叶(temporal lobe)前进。解剖上称前者为“背侧”(dorsal pathway)路径,后者为“腹侧”(ventral pathway)路径。Ungerleider & Mishkin(1982)便是通过局部脑毁损的方法,得到“背侧”路径与判断物体的位置或运动速度有关,功能上客称为“知何方”路径(where pathway);“腹侧”路径与辨识物体有关,称为“识何物”路径(what pathway)。他们首先训练猴子使其能分辨物体的形状与位置,发现毁损猴子的颞叶会导致无法分辨形状,但可判断位置;而毁损顶叶会导致无法判断位置,但可分辨形状。这种“破坏甲区域,发现A功能损害,而B功能保留;破坏乙区域,发现B功能损害,而A功能保留”的结果,称为“双重分离”(double dissociation)。

2、神经心理学: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通过观察脑损伤病人因不同部位受损而导致的行为问题,研究者可以尝试推论若干大脑部位在认知功能上所扮演的角色。由于脑损伤病人的病灶并未是为了研究目的而产生,其损害范围往往只是包含但并不局限在研究者所关心的部位,因此,对于脑损伤病人的功能受损与其受伤部位之间的关联问题,需要更加严格小心的解读。

例如,通过对有名的病人DF的研究,甚至改写了在视知觉领域为主流思潮数十年的历史,即背侧“知何方”与腹侧“识何物”两种路径的区分。

DF是一位因一氧化碳中毒而导致腹侧路径损伤的年轻女性,脑损伤之后,她无法识别物体。例如,无法分辨一长条物的角度究竟是水平或垂直。然而如果要求她将此物投入特定角度的长条形缺口,她却能正常执行此动作。后来通过脑成像,也确认她的大脑损伤区域的确是在腹侧路径。Milner & Goodale(1995)整合其他证据,提出背侧路径其实不是用以“知何方”,而是用以“执行动作”(”how” pathway)。

3、脑成像

脑成像技术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与事件相关电位(ERPs)等。这些技术也常常配合透颅磁刺激(TMS)技术,采用的方法是短暂刺激特定大脑区域,以获得类似暂时局部脑毁损的效果。

脑成像技术主要用于高级认知活动的研究。在视觉领域,fMRI往往会根据单细胞电生理记录的数据为准,测试设备是否在数据读取上调试正确。

二、基本行为层次的研究法: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定量测出物理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关系。除了Fechner(1860)创立的古典心理物理学,还有Stevens所发展的数量估计法(magnitude estimation),以及基于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所发展的各种方法。

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中,我们对于所有感官的了解,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心理物理学的研究结果所得到的。例如,在色彩视觉的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定量测出网膜上不同视锥细胞的分光敏感度函数(spectral sensitivity function)。这个函数描述的是一个特定种类的视锥细胞,对于可见光谱中各个能量相等的单色光的相对反应程度。各种色彩生理、色彩测量与色彩知觉等议题,均需依赖这些函数的准确数值才能有所发展。通过生理实验手段可以采集到部分函数数据,但对于函数当中敏感度较低部分,难以克服背景噪声,无法通过生理记录方式获得。然而通过色彩配对(color matching)的心理物理学实验,我们却能获得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估算值。

第三节:重要的知觉理论

一、Hermann von Helmholtz的无意识推论过程

Helmholtz的知觉理论对整个20世纪知觉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关于知觉的研究收录在他著名的三大巨册“Treatise on physiological optics”中,而近百年来的知觉研究都在他的理论影响下进行。

Helmholtz明确区分感觉与知觉,强调在大脑里面并没有一个类似网膜影像的内在图像。他认为知觉时结合观察者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经验所建构出

来的结果。知觉系统会进行无意识推论(unconscious inference)过程,包括如下重点:

(1) 此过程必然存在;

(2) 已成自动化;

(3) 不可逆;

(4) 无法随观察者的认知而改变;

(5) 是无意识的。

二、James Gibson的生态取向

相对于Helmholtz认为知觉是一连串无意识推论过程的产物,Gibson(1979)则提出“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的观点。他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因此,有别于Helmholtz的知觉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Gibson的知觉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

他的知觉理论提出了“光数组”(optic array)和“光流”(optic flow)的概念。他认为到达观察者眼中的光线是具有结构的,各种直射、折射、散射以及被遮蔽而无法进入眼中的管线等,会形成特定的光数组。当观察者的位置改变时,其眼中的的光线会变化成其他形态的光数组;当观察者移动时,会形成光线的流动形态,亦即光流。观察者可通过随时在改变的光数组或光流中,抽取出其中不变的信息,而此类不变的信息便提供了与深度、大小及前进方向有关的知觉。

Gibson的知觉理论强调观察者与环境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和动态的过程。观察者直接由环境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且这些信息会直接导致与此知觉相关的动作行为。因此,他的理论属于一种知觉的生态研究取向。

三、David Marr的三层次理论构架

David Marr是视觉科学领域前瞻性的人物。他的重要著作《视觉》一书(Marr, 1982),20多年来对视知觉研究领域影响深远,可称为认知科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Marr认为,理论应区分解释与分析的三个层次,分别是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y)、算法(algorithm)与执行(implementation)。以视觉为例,“计算理论”指的是视觉的理论层次描述,例如提出视觉的功能在于识别物体。“算法”则是达成上述功能的机制,此机制通常包括表征形式与处理过程,两者相辅相成,表征的形式会影响处理的方式。Marr曾提出物体识别的算法如下:视觉系统会从网膜影像中抽取出边界,继而将相似的边界组群,进入具有平面但仍未达立体的表征,最后才建立起三度空间的物体表征。而“执行”则是如何在硬件(生理)层次上落实,例如,Marr曾将上述物体识别的算法具体落实在人工视觉方面。Marr认为,完整的理论

应该包括这三个层次的探讨,而理清这三个层次可让不同阵营的对话处于特定的层次,不至于在不同层次的讨论上各持己见。

从Marr 的三层次理论架构的框架下来看,Gibson 的生态取向知觉理论建构在功能与目的层次,谈得是知觉的“计算理论”层次;Helmholtz 的无意识推论过程则着重内在机制,属于“算法”层次;而生理心理学所致力于找出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则属于“执行”层次。欲了解人类知觉,必须同时兼顾三个层次的解释。

第四节:知觉的通则

一、适应与对比(adaptation and contrast )

适应的机制在于整个神经网络的输出并非来自于单独细胞的反应值,而是不同细胞反应的差异值,而其“执行”的方式便是神经系统针对持续相同的刺激,降低其反应的差异值。

对比:

序列性对比。盯住下图(A )图中央十字1分钟后,眼睛移往观看(B )图的中央十字,此时在(B )图的四个象限会分别看到(A )的对比色,亦即原红色处看到绿色(反之亦然),原黄色处看到蓝色(反之亦然)

同时性对比。下面左右两图中央的两个小方块其实是相同的灰度,但由于周边环绕的大方块的黑白不同,会使我们知觉到中央小方块的灰度不同。

认知心理学 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 2、课程类别:必修课 3、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7、先修课程:预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 二、课程目标 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精密、科学、巧妙的实验设计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弄清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发展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三、“开窗”实验 四、出声思考 五、计算机模拟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内部原因: 2.外部因素: 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第四节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二、关于加工方式 第二章知觉(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地问题。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二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考验说和刺激物说 三、知觉加工 (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四、模式识别 (一)模板说 (二)原型说 (三)特征说 “鬼城”模型 (四)优势效应

认知心理学讲义整理2

第二章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W i l l i a m J a m e s “I t i s t h e t a k i n g p o s s e s s i o n b y t h e m i n d,i n c l e a r a n d v i v i d f o r m,o f o n e o u t o f w h a t s e e m s e v e r a l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p o s s i b l e o b j e c t s o r t r a i n s o f t h o u g h t.F o c a l i z a t i o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r e o f i t s e s s e n c e.I t i m p l i e s w i t h d r a w a l f r o m s o m e t h i n g s i n o r d e r t o d e a l e f f e c t i v e l y w i t h o t h e r s.”(1890,p p.403-404) ●一般定义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m e n t a l e f f o r t o n s e n s o r y o r m e n t a l e v e n t s 二、注意的基本特征 ●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的持续性 ●注意的转移 注:注意的持续、转移以及分配,都体现出人对注意的控制 三、注意研究的几大课题 ●加工能力与选择性注意

认知心理学大纲 讲义

认知心理学大纲/讲义 第一章 一、考核知识点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起源: A、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原因 心理学发展,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分析了心理成份感觉和感情。铁钦纳进一步把人的心理分为感觉、意向和感情,建立构造主义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认知心理学》出版,标志认知心理学确立。 B、现代科学技术对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进一步推动了以信息加工观点来分析心理活动的认知心理学发展。 3、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纽韦尔和西蒙在《人的问题解决》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简要的模型来表示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存储的过程。 4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当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当人处于清醒状态时,就会不断地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活动。眼、耳、鼻、舌、皮肤是人接受周围环境刺激与信息的器官,它们的感受器分别将接受信息并转化为生物电后进入人脑以作进一步加工处理。其流程是感觉登记、知时记忆、长时记忆、存储加工、分析直至作出对外界的反应。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认知心理学的涵义 2、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

07《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61807 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 学时数:54 学分数: 3 执笔人:编写时间:2004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认知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主要阐述认知心理学的实质、核心、基本观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如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去研究人类的心理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是学习心理学专业其它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重要的先行的核心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实质、核心、基本观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实质、核心、基本观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 (二)教学内容: 重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核心、信息加工观点。 难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认知(课堂讨论)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反应时是字母间隔的函数(课堂讨论)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第二章知觉(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模式识别。 (二)内容: 重点:模式识别。 难点:模式识别。 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模式识别。模式(课堂讨论) 结构优势效应 第三章注意(6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二)内容: 重点:过滤器模型 难点:反应选择模型 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

认知心理学 教案 讲义 第七章表象

第七章表象(4课时) 表象(Mental image),亦称表象、心象。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指当未直接呈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表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1课时) 一、表象与知觉技能等价(难点) 认知心理学中尽管对表象的理解有不少差别,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点:表象和知觉是连在一起的,将表象看作是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如Neisser(1972)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只不过这时没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输入而已,后来又把表象看作对知觉的期待。Kosslyn(1980,1981)把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类似图画的信息表争。这些观点强调的是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下面一些实验支持了这些观点。 1、定位实验 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以发现是否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情况,从而确定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Podgorny和Shepand(1978)的视觉定位实验。实验分5组(1)视觉-记忆组,带字母的5×5网格(2)带网格的表象组,空的5×5网格,想象出字母(3)不带网格的表象组,其他同(2)组,只是测试的网格只画出外边的框子,内部方格不画出。 实验表明,3个组的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有四种共同的反应模式。说明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2、视敏度实验 3、McCollough效应实验 什么是NcCollough效应,指澳大利亚心理学家McCollough发现的一组视觉后效现象。1965年McCollough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后向屏幕上交替投射垂直栅条和水平栅条,每10秒交替一次。让被试注视10分钟后,紧接着呈现一个一半是垂直的一半是水平的黑白栅条。结果被试报告说看到的垂直栅条是绿色的,水平栅条是红色的。如果被试的头倾斜90°,继续观察,原来发绿的栅条变为发红,原来发红的栅条变为发绿了。这种随测验图形的条纹方向而变化的颜色后效就是McCollough after-effect。麦氏推断,人脑中有执行方向和颜色双重任务的觉察器,能对方向和颜色同时进行加工。当被试注视红色垂直条纹一段时间后,红色-垂直觉察器就会发生适应,而难以激活,而绿色-垂直觉察器没有适应,成了神经反应中的主要成分,从而把测验图形中的黑白垂直栅条看成是绿色的。同样,当绿色-垂直觉察器发生适应时,红色-水平觉察器在神经反应中起主导作用,把测验图形中的黑白水平栅条看成是红色的。 麦氏后效是一种知觉实验中测到的,在表象实验中如何呢?

2024312心理学考研大纲

2024312心理学考研大纲2024年3月12日心理学考研大纲 一、绪论 1. 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方法 2.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二、认知心理学 1.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认知过程与注意力 3. 认知过程与记忆 4. 认知过程与语言 5. 认知过程与问题解决 三、发展心理学 1. 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儿童认知发展 3. 儿童语言发展 4.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5. 成人发展心理学 四、社会心理学 1.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 3.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4. 社会影响与群体行为 5. 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人格心理学 1.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量方法 3. 人格与情绪 4. 人格发展与变化 5. 人格心理学在临床和教育中的应用 六、心理评估与测量 1. 心理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测试工具 3. 个体心理评估和群体心理评估

七、心理治疗与咨询 1. 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技术和技巧 3.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4. 不同心理问题的治疗与咨询方法 八、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统计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常用的心理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九、心理学研究与应用 1.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2. 心理学在教育、医学、企业等领域的应用 3. 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应用 总结: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行为以及心理过程的科学。本次考研大纲涵盖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评估与测量、心理治疗与咨询、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以及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考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各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能够应用心理学知识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和提高自身素质。祝愿各位考生取得优异成绩!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稿 认知心理学实验讲义 实验1 减法反应时实验 1 实验目的 检测句子与图形不同匹配条件下的辨别反应时 2 实验仪器 EP2004心理实验台和EPT801速示仪、卡片16张、注视卡片一张 3实验程序 1)主试先将16张卡片随机排列顺序并将卡号记入表中(记录表附后) 2)将主机与附机EPT801速示仪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3)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句子图形匹配---学号---姓名---A视场(6秒)---间隔(5秒)---测试次数(16)。主试将注视卡片插入B视场,根据记录表顺序把第一张卡片插入A视场,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后,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可以开始测试。 4)指导语为:这是一个测试辨别反应时地典型实验,实验时你会看到有一个星形和一个十字组成的图形,另有一句描述它的相对位置的话,图形呈现时,你要判断该句话是不是符合图形,如符合按〈是(+)〉,不符合按〈否(—)〉,反应越快越好。当你按了〈确定〉键后,实验开始。 5)被试见绿灯指示灯亮后,眼睛靠近观察窗口,看注视卡片,并按〈确定〉键,测试开始,对卡片做是与否反应,直至做满16次,鸣响,黄色指示灯亮,实验结束。 6)主试打印或查看数据,填入到记录表中,或者进入测试,换被试测试,待做完5名再一并打印或查看。 注:A、B视场呈现时间可随意设置,结果数据中“是”表示相符合 4结果与分析 (1)计算图形和句子不同匹配情况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2)计算不同匹配情况下反应正确的百分数。 5讨论 (1)分析个体判断过程经过几个加工阶段 (2)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对反应时有什么影响,试分析原因。 附: 记录表 实验顺序(卡号) 1,2,5,……..,16 图形语句情况(符合/不符合) 被试反应 反应时 【附录:实验说明】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些心理学家Clark和Chase(1972)所做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推崇为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在这种实验里,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和否定的,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前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依照他们的看法,第一个阶段是将句子转换为其深层结构,即以命

认知心理学 教案 讲义 第四章 记忆结构

第四章记忆结构(6课时) 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85年出版《记忆》一书,开创了记忆研究新纪元以来,记忆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重视。Ebbinghaus对长时记忆的研究有着突出的贡献;Bartlett对记忆材料如何保持的研究也引人注目。20世纪50年代,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容量有限的几个项目被控制、保持的现象——短时记忆,突破了过去把记忆看成是一个单一整体,提出了两种记忆说。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又研究保持时间更短的感觉记忆,产生了多重存贮说。同时,由于信息加工论的引入,长时记忆的研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如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长时记忆模型等。 从上面对记忆研究的历史的简短回顾,可以发现记忆结构问题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反映了近百年来记忆研究在基础理论上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两种记忆说(2课时) 一、两种记忆系统的模型(重点掌握) (一)Ebbinghaus在研究长时记忆中已经涉及到短时记忆的现象。他在研究无意义音节的系列学习中发现,当每个音节只学习一次时,可以回忆起7个音节,这实际上就是短时记忆现象,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把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区分开来。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W.James(1890)根据意识经验区分了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初级记忆是一种直接记忆,它能意识到并能忠实地重现刚刚知觉到地事件。初级记忆具有暂时地性质,次级记忆是一种间接记忆,是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泾阳的贮存,具有长期性质。Waugh 和Norman借用了James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个术语,提出了两种记忆说。 (二)两种记忆说的基本内容(一般掌握) Waugh和Norman的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指的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他们首创用框图来表示这两种记忆系统。 二、两种记忆存在的证据(了解) 1、临床和动物实验 临床经验表明,许多脑损伤者常常不能回忆出受伤前几秒发生的事情,但对受伤前几分钟或几小时之间发生的事情都能很好的回忆出来。这种逆向性遗忘说明短时记忆受到损害,而长时记忆未受到影响。后来Lyuch和Yarnell(1973)研究脑受伤运动员的遗忘情况。他们跟脑受伤的运动员谈话,一次是受伤后30秒内进行,一次是受伤后3-5分钟进行,并每隔5-20分钟进行一次。以未受伤的球员做对照。结果发现,30秒内谈话时,受伤球员能够准确地回忆出他当时地比赛情景,但5分钟后,他们就不能回忆了,这表明,刚刚受伤之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668-0 课程学分:3.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位课) 课程名称(中/英):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课程总学时:51讲授学时:51实验学时:0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主讲教师:何华 指定教材:王甦和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一、课程目标: (1)课程设置知识要求 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弄清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2)课程设置能力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是如何获得客观环境中的信息,即信息是如何作为知识得以再现和转换、如何被储存、以及如何被用于指导人的心理和行为;了解从知觉到思维范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运用这些知识,使人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认知能力。 (3)课程达成目标 师生共同组建学习导读小组组成学习导读小组,小组成员自主确定研究主题,通过查阅资料、文献,撰写学习心得或研究报告,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4)课程简介 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和争论。

2、教学要求 熟悉和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和争论。 3、重点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和争论。 4、难点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知觉 1、教学内容 知觉的概念和理论;知觉的过程和组织;模式识别。 2、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知觉的理论、知觉的组织、模式识别理论。 3、重点 知觉的理论、知觉的组织、模式识别理论。 4、难点 模式识别理论。 第三章注意 1、教学内容 选择性注意;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自动化加工。 2、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选择性注意;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自动化加工。 3、重点 选择性注意;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自动化加工。 4、难点 自动化加工。 第四章记忆的结构 1、教学内容 两种记忆说;多存贮模型;加工水平说。 2、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两种记忆说;多存贮模型;加工水平说。 3、重点 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4、难点 加工水平说。 第五章短时记忆 1、教学内容 短时记忆的容量与代码;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和遗忘。 2、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短时记忆的容量与代码;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和遗忘。 3、重点 短时记忆遗忘的实验研究。

2024 心理学 大纲

2024心理学大纲:全面解析心理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 一、引言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心理学在多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2024心理学大纲为主线,全面解析心理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旨在为心理学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认知心理学:探索人类思维之谜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关注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认知心理学不断揭示出人类思维的奥秘。未来,认知心理学将继续关注认知过程与脑机制的关系,探索人类智慧的本质。 三、社会心理学:解析群体行为与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社会心理学对于解析网络群体行为、舆论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社会心理学将继续关注网络环境下的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为构建和谐网络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四、发展心理学:揭示人类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胎儿到老年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学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展心理学在老年心理、认知衰老等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未来,发展心理学将继续关注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五、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障碍、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方法的学科。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未来,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将继续关注心理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心理治疗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为心理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六、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开启心理学新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将成为未来心理学领域的一大热点。人工智能可为心理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助力心理学家更深入地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同时,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灵感和指导,使

2024 心理学大纲

2024 心理学大纲 一、导论 -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二、认知心理学 1. 信息加工理论 - 感知和知觉的基本过程 - 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 - 思维和推理的过程 2.学习与记忆 –古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记忆的类型和特点 –遗忘的原因和防范策略 3.语言与沟通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的组织和理解 –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的比较 三、发展心理学 1. 儿童发展 - 儿童认知和感知的发展 - 社会和情感发展 - 性别认同和角色形成 2.青少年发展 –青少年身体和性别发育 –青少年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 –青少年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 3.成人发展 –中年危机和生涯发展 –老年人认知和情感变化 –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四、社会心理学 1. 人际关系和亲社会行为 - 社会认知和情感的作用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社会支持和人际冲突解决 2.领导与影响 –领导理论和风格 –影响和说服的机制 –领导力的发展和培养 3.集体行为和群体心理 –群体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群体决策和合作 –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后果

五、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 1. 精神障碍和心理治疗 - 常见精神障碍和病因分析- 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评估 - 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 2.应激与适应 –应激的类型和反应 –应对和适应的方式 –应激管理和心理韧性的培养 3.工作与组织心理学 –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 –组织文化和领导行为 –职业发展和职业倦怠的预防 六、实验与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设计 - 实验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 - 随机分组和双盲实验 - 实验研究的局限性和伦理问题 2.调查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和样本选择 –量表的设计和信效度检验 –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和解读 3.观察和个案研究 –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的特点 –个案研究的设计和分析 –观察研究的可靠性和效度 综上所述,本文档概括介绍了2024年心理学的大纲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导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以及实验与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通过学习该大纲,可以获得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了解,为将来从事心理学研究、教学和应用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8665认知心理学考试大纲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8665认知心理学 高纲0832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665认知心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认知心理学》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不考英语者的换考课程,是探讨人类认知进程和认知特点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慢慢形成了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两大学术流派,并成为进展最快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二)本课程的大体要求 《认知心理学》共分为12章。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式、要紧理论、要紧实验和重要功效。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学生试探问题的能力,帮忙学生更好的明白得心理现象并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具有必然的综合性。课程涉及今世心理学的大体理论和前沿课题。与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运算机科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彼此交叉。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要紧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进展历史、学术观点和学科基础,专门关于人类认知心理的系统特点和运算机模拟模型进行了比较深切的描述。 (二)考核知识点 (三)考核要求

1.、识记: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涵义、研究范围、进展历史;信息加工理论、信息装置、信息编码、通道容量。 二、领会:对人认知活动的三种明白得;人类认知系统及其特点;符号操作系统的功能;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联结主义范式;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经历程序;联想经历;适应性操纵;联结主义理论模型;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知心理研究方式 (一)课程内容 本章要紧针对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大体方式和实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专门是新近的认知研究技术也有所涉及。 (二)考核知识点 一、抽象分析方式 二、运算机模拟方式 3、流程图式研究 4、信息加工流程模式 五、口语报告法 六、反映时测量法 7、内隐联想考试方式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口语报告法、内隐联想考试方式、反映时测量法 二、领会:抽象分析方式;运算机模拟方式;流程图式研究;信息加工流程模式。 第三章感知觉 (一)课程内容 本章将认知的起源和信息敬爱共作为讨论问题的中心,将经典的考试方式和现代的感知信息加工研究技术融合,专门是运用信息加工原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模式识别理论,奠定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 一、感觉信息加工 二、感觉测量 3、知觉信息加工 4、知觉信息加工进程 五、模式识别 六、模式识别理论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是心理科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认知心理学是一门专业课,是在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人类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表征方式,并学会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弄清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 1. 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基本课程知识的同时,还将认知心理学与心理学科其它课程相结合,为学生的心理学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增强整个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传统经典研究与当前较新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挥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潜能,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将基础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去分析、解决新问题,掌握认知心理学基本研究范式,能够进行基本的实验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信息加工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心理观。 三、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注:毕业要求为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3.保教知识 4.保教能力 5.班级管理 6.综合育人7.学会反思 8.沟通合作 四、课程学时分配建议 课程学时分配

五、课程内容及要求

认知心理学考试大纲

认知心理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认知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本科)为训练和检查考生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素养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考生系统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或进一步深造的重要基础。 此外,学习这门课程,也有助于考生了解自己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技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考生了解心理学研究的认知途径,深刻理解人类知觉、注意、记忆、表象、语言、问题解决、推理等认知过程,并初步掌握认知心理学基本的、巧妙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技术。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准确地掌握有关各种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经典的认知心理学实验;学会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学习这一章,要求了解(1)认知与认知心理学的含义;(2)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意义;(3)认知心理学发展简史;(4)认知心理学现状。 二、课程内容 认知;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意义。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简史 (一)认知心理学的起源: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 (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当代认知心理学出现的背景。 第二节当前的认知心理学 (一)认知科学:认知科学的含义;认知科学所包括的学科范围。 (二)认知神经科学:脑损伤病人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像技术(PET扫描技术);磁共振成像(MRI)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单细胞记录技术。 (三)人工智能:机器隐喻;计算机模拟。 (四)平行分布加工途径(PDP途径):PDP途径的起源;PDP途径的基本特征;人们对PDP途径的反应。 三、考核知识点 (一)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二)认知心理学发展简史 (三)认知心理学现状 四、考核要求 (一)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1、识记:(1)认知;(2)认知心理学。 2、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意义。.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认知(rèn zhī)心理学》课程(kèchéng)教学大 纲 课程(kèchéng)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课程(kèchéng)编号(biān hào): 学时数及学分:学时:54。学分:3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本大纲主笔人:林海亮 一、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

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大纲(dàgāng)的基本内容及学时(xuéshí)分配 第一章绪论(xùlùn) (6课时(kèshí)) 教学(jiāo xué)目的要求 初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发展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信息加工观点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Newell 和Simon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人工的(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应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2016年福建自考《认知心理学》考试大纲

2016年福建自考《认知心理学》考试大纲 。 (二)模式识别 识记:模板说、原型说、特征说 应用:(1)模板说的核心思想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样本。基本思想是刺激与模板匹配,而且这两种匹配要求两者有限度的重叠。模板说的基本观点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 (2)原型说认为在记忆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Prototype)。对于原型说来讲,关键点在于是否存在这种原型,目前已有一些实验结果提示原型确实存在。 (3)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诸特征。照特征说来看,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结构优势效应 识记:结构优势效应包括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构型优势效应、字母优势效应。这些效应都表明上下文,或者严格地说,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所起的有利的作用,可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第三章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明确中枢能量理论,认识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 识记:过滤器模型是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Cherry应用追随程序所做的双听实验也支持过滤器模型。 识记:Treisman提出了衰减模型,并将阙限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 理解:(1)衰减模型 (2)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 识记:(1)反应选择模型以Deutsh为代表 (2)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 理解:(1)反应选择模型 (2)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 (三)中枢能量理论 理解:双作业操作 识记:(1)一些心理学家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做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和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称为中枢

认知心理学教案 讲义(下)

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下) 第六章长时记忆(6课时) 第一节长时记忆的类型(2课时) 一、长时记忆研究的简短回顾(了解) (一)艾宾浩斯的研究 (二)巴特利特的研究 (三)信息加工论与长时记忆 由于信息加工论的引入,长时记忆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将长时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Tulving,1972)、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Paivio,1975),还提出了一系列的语义记忆模型。 二、长时记忆的类型(一般掌握) (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和语义记忆(Sematic memory)是加拿大心理学家Tulving1972年提出来的。 1、什么是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区别 3、联系 (二)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1、表象代码(彭p157) 表象代码是指在人脑中表征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1972年Frost用测定反应时的方法进行了视觉表象代码的实验,证明了被试学习图片时使用了视觉表象代码。 Meyer(1973)的实验,比较大象和老鼠,兔子和老鼠的大小有差异;比较凶猛、聪明程度无差异。 1972年,NelsonRothbart所做的听觉表象实验,结果表明,即使被试已忘记了与第一组材料中的数字相配对的那些词,但学习音似项目仍快于学习无关项目。可见,被试在向长时记忆存储材料时必然进行了语言表象的编码。 2、命题代码(语义代码) (1)命题代码理论的基本观点 (2)命题代码的分析方法 安德森的命题分析法和Kintsch的命题表征法 (3)实验证据 言语方面和非言语方面

3、双重编码说P173 Paivio(1975)的观点 (三)描述性记忆和非描述性记忆 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将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区分开来,因此,现在有人(如Cohen,1980;Squire,1987)将二者统称为描述性记忆。描述性记忆是指通过言传一次性获得的有关事实的知识的记忆,它可以通过意识性的回忆直接提取。例如上课学习的生词、日常生活常识,以及各种生活事件的记忆等等。非描述性记忆是关于怎样去做的记忆。以前人们用程序性记忆来表达这个概念,现在倾向于用非描述性记忆,并与描述性记忆相对。 (四)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第二节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2课时)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表征不仅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编码方式,即以什么形式的代码储存在记忆中,同时还指信息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Tulving提出的两种记忆,促使许多心理学家对语义记忆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模型。主要可分为网络模型和特征模型。 一、网络模型(重点掌握) (一)语义层次网络模型 1、模型的结构与特点 2、层次网络中信息的搜索与提取 (1)信息的搜索和提取表现出范畴大小效应 (2)信息的搜索和提取过程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3、评价 Collins和Quillian的语义层次网络模型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激励了一大批心理学家对语义记忆进行研究。但他们的模型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1)他们只从连线经过的层次水平来研究信息的提取,忽略了连线的强度,即没有考虑到概念间的熟悉效应。如Rips的实验。另外,Courad(1972)的实验也说明,与某一概念经常发生联系的特征与这一概念存储在一起,因此,正是概念与特征联系的频率或熟悉度,而不是等级距离决定着搜索和提取时间。 (2)忽略了典型性效应 (3)层次网络模型对否定判断的解释也发生困难 (二)激活扩散模型(重点掌握) 1、模型的结构 2、模型的加工过程 3、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 Freedman和Loftus(1971)的启动实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