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词汇在汉语中使用的初步研究与总结

关于日语词汇在汉语中使用的初步研究与总结
关于日语词汇在汉语中使用的初步研究与总结

关于日语词汇在汉语中使用的初步研究与总结

[摘要]日语原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语中的绝大部分汉字词汇是由中国传去的。日本人民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假名文字、汉字等。现在,其中又有不少汉字词汇传入中国,成了现代汉语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本文就汉语中日语词汇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总结。

[关键词]现代汉语;日语词汇;汉语词汇;借用

汉字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众所周知,日语中的汉字是由中国传入的,日本人民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汉字词汇。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为了追赶西方先进国家,他们充分利用了汉字超强的组合及表现能力翻译了很多西方文明的东西。现在这些日语汉字被大量地运用到汉语中,构成了现代汉语的新词汇。本文通过日语在现代汉语中运用的研究,来正确认识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

一、日式汉语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从16世纪末开始,日本大量接触西方文化,在此之前

主要是通过和中国的交流来学习。而此时,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逐步为日本所接受。关于日语中“外来语”的定义:日语原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人民通过学习中国汉字,逐渐将其转变为日本文字。汉语词汇在转化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1阶段是“音译法”,如:日语中的“山”的发音是“YAMA”,于是就写成“雅?R”。这两种都可以表示“山”这个词汇。这样以来就显得非常麻烦,且难度极大。

第2阶段是“意译法”,如:把日语中的“雅?R”直接写成“山”,并把其作为日语词汇来使用,可是日语中“山”的发音不是“SHAN”,而是“YAMA”,于是,日本人就把“YAMA”的读法称为“训读”。和“训读”相对的就称为“音读”。还有的词汇在古代日本就不存在,因此就不存在“训读”,这样的词的读法就直接模仿汉语的发音,直接引用汉字的文字和意思。如:“判断”的读法和汉语的读法“PANDUAN”极其相似,日语汉字也写成“判断”。

第3阶段是“借用法”,日语词汇中“?⒚?”的“??”不是真假的意思,而是“假借,借用”的意思。假名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前者是由汉语中的草书演化而来,后者是由楷书的部首演化而来。在现代日语中,平假名大多用来注音或者是用在格助词里,片假名主要是用在外来语和商号等。

关于日式汉语的特征,日本人民赋予了古老的汉语词汇新的意义:如“经济”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经世济民”的意思。现在,这个词被增加了“economy”的意思。

1、音译与意译同时存在。单词以汉字形式出现,翻译时根据汉字的读音来译:如:瓦斯?D日本?Z(ガス)?D原文(gas)

2、意译法。充分利用汉字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翻译新生事物。如“哲学”等

3、翻译的字数。一般是直接翻译一两个字到四个字,像五个字的如“流行性感冒”,其他的不多。

4、翻译词的读音。日语词汇中音读占大多数,特别是三个字以上的单词较多。如“所得税”等。训读的单词一般为两个字,如“取消”等。

5、利用音读和意译法创造出的日式汉语。如“瓦斯”(ガス)等。

二、日式词汇如何传入中国

日式词汇在汉语中的出现:近代中国遭受到了俄、日等列强的严重侵犯。中日甲午战争后,当时的维新派提出向日本学习的主张。他们不但翻译欧美书籍,还翻译了大量的日本书籍。不久,清政府向日本派出了13名留学生,这可能

是近代中国最初的公费留日学生。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中写到:“作为留学地点,日本有西洋所不能比的方便性:因为近,不但节约旅费,使大量派遣留学生成为可能,而且视察也较方便。无论是语言还是风俗习惯,日本都与我国接近,模仿起来容易。西洋的书太过深奥,难得要领,而日本人已经为我们做好了这方面的取舍。如果想更加详细地获得知识,也可以再远渡重洋”。于是清政府就接受了这个意见,并且制定了《留学毕业生奖励规定》,从而掀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

从清末到中华民国初期,国内的日语书籍的翻译本已远远超过了西洋书籍。光绪末年翻译的533本书籍的60%是日语书籍。因而使“日式汉语”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汉语词汇中,从日本舶来的外来语的数量相当惊人,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传来的。1982年出版的《汉字外来语词典》收录约一万外来语,而日语竟占全部的10%。这个比例,对包含众多数量语言的文献而言,绝对不算小数目。关于其中的日式汉语举几个例子进行介绍:

1、利用汉字,通过欧美词语的音译而来的词汇:瓦斯、基督等。

2、利用汉字,通过欧美词语的意译而来的词汇:温度、概念等。

3、日本独自创造的汉字:腺、?H等。

4、利用汉字创造的词汇:味之素、入口、等。

5、使用古代汉语中的词汇,通过欧美词语的意译而来的词汇:医学(旧唐??)、意?x等。

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文化交流的研究与总结,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个人以及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与考验,从而更加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张敏(1977―),女,江苏赣榆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讲课讲稿

浑身发麻:不讲“日本汉语”就不能说话? [1108](2009-02-09) 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文科学方面)。 属于外来语的日本汉语,对中国当代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用老祖宗造的字,组成日本独创的词,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说明一个事实:“汉语”已经成为汉文化圈共享的历史文明。 这些外来词汇只是现代化的骨架,并不是现代化的灵魂。有了现代化的骨架,却还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血肉,骨骼够大,但是营养不良,当代文化的窘境大概就在于此。解决窘境之路,不在于更换“骨架”,而在于锲而不舍地为当下的文化重建,补充现代人文的“营养”。 无处不在的日本汉语 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我们再看看下面来自日本汉语的几个词: 1.解读,分析解说某项政策、观点、理论。比如,解读政策,解读谜团,解读**** 2.新锐,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有影响力的人、产品,比如,新锐人物,新锐导演,新锐汽车…… 3.职场,工作的场所,比如,职场人生,职场技巧,职场人物…… 4.新人类,新人,新出现的人物,比如,常常形容90后的孩子是新人类。 5.视点,评论人的立场和观点,比如,专家视点 6.亲子,父母的孩子,比如,亲子课堂 7.达人,艺术、手艺、学术方面的大师。 8.放送,播放。比如,影视金曲大放送,新歌大放送 9.完败,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输给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败于上海申花队。 10.完胜,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取胜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胜于上海申花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硕士)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讲授提纲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第二讲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语义特征分析法第四讲配价分析法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法第六讲句法空位与成分提取第七讲篇章语用与语法研究第八讲认知语法分析法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方法: 1.工作程序: (1)用国际音标如实记录语言资料; (2)从上述资料中切分出语言的各级单位; (3)列出单位清单,并考察其分布; (4)根据分布,对每层单位进行分类。 2.基本思路: 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3.主要方法: 替换、对比、分布和直接成分分析。 二、替换: 1.语素的确定: 蜡烛:a.花烛、香烛、火烛;b.蜡人、蜡纸、蜡笔。 (1)必须同时替换:蝴蝶:粉蝶、彩蝶、蝶泳。 (2)意义基本一致:马虎:a.老虎、猛虎、幼虎;b.马车、马尾、马匹。 (3)剩余语素:不能替换,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菠菜、荞麦、牦牛;槐树、柏树、苋菜;渤海、泰山、渭河;卡车、啤酒、尼姑(Buddhist nun)。 2.形容词的确定: (1)很+;(2)*很++宾语 想、爱、怕、关心、同意、怀疑……:动词 三、扩展: 1.扩展的条件: (1)扩展式的长度超过原式:买房子→买木头房子。 (2)扩展式与原式分布相同:买房子不容易→买木头房子不容易;买房子的人→买木头房子的人。 (2)原式中被替换的项目在扩展式的相应替代部分中为核心:小丽喜欢干净→*小丽喜欢干净的房子。 2.扩展的类型: (1)替换性扩展:干家务→干完家务;我去→我去韩国;马上说→马上说清楚。 (2)组合性扩展:去→他去/去韩国;吃饱→吃饱肚子、吃饭→*吃饭肚子。 (3)插入性扩展:洗干净→洗得/不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可能补语)、洗得干净不干净(状态补语)。 四、分布: 1.分布的含义: (1)能作什么成分、不能作什么成分:副词(只能作状语)、区别词(只能作定语)。 (2)能出现在什么位置、不能出现在什么位置:连词(句首、主语后)、篇章连接成分。 (3)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不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很~、不~、~了、~着、~过。 2.分布的作用: (1)作为分类的依据:如词类划分。 自主动词:别~、别~了;非自主动词:*别~、别~了。 (2)作为确定语言单位同一性的根据: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读书报告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读书报告 ——记《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此书收录了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说的”,“句法结构”,“汉语句法中的歧 义现象”等六篇文章,都是研究汉语语法的经典之作。薄薄的一本书,却蕴含了深厚的语法知识,而且,讲述条理、清晰,更有助于理解。下面我将就《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这一小节谈几点看法。 在此节中,朱德熙先生提出了几个公式,来表达歧义现象: ①“D2 +的+是+M”是多义的,但是又不一定。 例如:“反对的是少数”,“反对的”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 “关心的是她的母亲”,“关心的”可以理解为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受事。 而“发明是是一个年轻工人”,“发明的”只能理解为施事; “关心的是分数”,“关心的”只能理解为受事。 这些便不是多义句,这是因为组成这些句子的词意义上的互相制约,消除了句式本身具有的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问题:“他一天不吃发也不行”教材都认为有两个意思,一、他一天也不能饿着;二、他天天都得吃米饭。第一个很好理解,可是第二种理解为什么说饭就一定会是米饭呢?像在北方这边,正常的生活中,饭的概念是很广的,在此一定要把它理解为米饭会不会太牵强呢?) ②“M1+的+M2” 例如:“小白兔的书”,可以理解为关于小白兔的书或者是属于小白兔的书“小熊猫的杯子”,可以理解为画着小熊猫图案的杯子或者属于小熊猫的杯子。 而“木头的房子”,“书的封面”就没有歧义,也同样可以理解为组成这些句子的词意义上的互相制约,消除了句式本身具有的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因此可见,词汇上的多义与语法的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上讲不妨举个例子,“张三借李四一本书”,“借”有“借入”“借出”的意思,是属于词义的多义。从区别上讲,多义词是个别现象,各自为政,彼此间无必然联系,例如:“锯”,可以表示工具也可以做动词,表示动作。然而,无法据此推断出“铲”、“锄”、“刀” 是否也有此义。 另外,朱德熙先生还指出多义句式分化的四点依据:1、组成成分的此类2、层次的构造3、显性语法关系4、隐形语法关系。在此,他有点出几条公式。例如: ①“在+M1+D+M”可以变换为“把+M+在+M1” 像“在黑板上写字”可以转换为“把字写在黑板”这种“在+M1表示人或事物(M)所在的位置的可以转换,而有的则不可以,像“在飞机上看书”不能说成“把书看在飞机上”,由此可见,“在+M1”表示的是事件(D+M)发生的处所的不可以变换。 ②“坐在火车上写标语”可以理解为S1:“坐在火车上写标语”和S2:“把标语写在火车车厢上”。S1、S2句式重合,所以出现歧义。S1为多义复句,S2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王彬彬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发贴人:王彬彬 发贴时间: 2003年08月25日 22点45分 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仍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仍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仍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三、求真求易与一手二手 本来,洋务运动是要向西方学习,懂得西方,翻译西方著作便显得很必要。但一转向以日本为师,人们学习西文的势头也就顿减。向日本学习,无非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那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对这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却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在发表于《外交报》上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写道: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为,何以异此。 严复强调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学术,须直接读原著。借助翻译已是万不得已,借助翻译的翻译,就隔尘更多,去真更远他认为日本对西方概念的翻译,多不准确,因此也不能无条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对“经济”这个日本译语,而代之以“计学”,并在《原富》卷首的“译事例言”中说明了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惬,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 ,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日语教学中的汉日词汇比较研究_以汉语_加以_和日语_加_为例_黄燕青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 日语教学中的汉日词汇比较研究 ———以汉语“加以”和日语“加える”为例 ● 黄燕青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自从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后,福建的经济发展态势迅猛,而作为龙头城市的厦门更是日新月异。文章主要从厦门对日贸易及旅游酒店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着手,结合高校日语人才就业现状,探讨目前如何培养商务日语人才,以适应厦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商务日语;就业;教育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053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134-02 一、引言 厦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一直呈增长态势,但对此要求也不断提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语言技能为主的日语人才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既有较强日语能力,又了解日本人思维习惯,理解日本企业文化且熟悉国际商务惯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人才市场的宠儿。在此情况下,高校面临着如何改变传统的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厦门地区的实际状况入手,结合高校外语人才就业现状,探讨目前如何培养商务日语人才,以适应厦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厦门地区日语人才的供需状况 厦门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导游的需求量是与日俱增。随着厦门知名度的提高,到厦门旅游的海内外旅客越来越多。2010年,动车开通后不到8个月时间,厦门全年共接待境内游客就有3026.09万人次,比增19.85%;实现旅游总收入383.89亿元,比增16.89%。面对火暴的客源,厦门却患上“导游荒”的重症。厦门有持证导游员3300余人,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兼职,还有老一代持证导游人员也已不在一线带团,实际在一线从业导游的不足1500人,远不能满足日益升温的旅游市场需求。[1]入境游客市场方面,2011年1至5月,厦门接待境外过夜外国人总量占接待入境游客总量的48%。,其中日本游客最多。[2]但是,据厦门旅游培训中心统计,厦门目前考取国家资格导游证的日语导游不过80人左右。 厦门目前有五星级酒店11家,四星级酒店23家①。此外,还有多家在建四、五星级酒店,但目前仍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节假日、旅游旺季、会展期间一房难求的现象时有发生。除了旅游带来的需求外,会展业的发展也给厦门的旅游酒店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厦门从事旅游业,酒店业,会展业的日语人才却一直处于“精才难求”“专才难觅”的状况。 就以上对厦门的对日贸易及旅游酒店业的发展状况所做的简单介绍,可以窥视到对日语人才有着相当数量的需求,而下面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也从另一方面对此进行了验证。 据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厦门市人才市场)提供的《2011年第二季度厦门市人才市场供求分析》的统计,2011年第二季度,厦门需求量居前十位的人才类型中前四位为:第一位市场营销类,第二位信息计算机类,第三位生产管理类,第四位旅游/酒店/餐饮类。[3]在近两年的调查中,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一直位列首位,有趣的是生产管理类和旅游/酒店/餐饮类也一直处于前五位之内,但经常互换位置。需求量居前十位的人才类型中没有外语人才的一席之地,而人才求职量前十位的人才类型中,外语类则一直在第六、第七位徘徊,反映了人才供求的匹配程度仍然不高,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市场营销类人才最为受欢迎正是厦门贸易业发展强盛的体现,既懂管理又懂语言的生产管理类人才也正是日资企业中所缺乏的,而旅游/酒店/餐饮类对人才需求量大则反映了厦门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虽然高校设置的专业中都有这三类专业,但外语人才凭借其外语优势,仍然在招聘中相当受欢迎。以外语为工具从事其它相关工作,这正是目前外语人才,特别是日语人才就业的主要特点。 综上所述,厦门对日贸易及旅游酒店业的发展要提升发展空间,那就需要大批懂外语、善于与人沟通的人才。鉴于外语人才近年 收稿日期:2012-03-27 基金项目:集美大学教学改革课题,课题编号:1013。 作者简介:黄燕青(1966-),女,福建闽清县人,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日语言对比及日语教学。 ①行业管理/企业名录/宾馆饭店:数据来自厦门市旅游局网站:www.xmtravel.gov.cn

现代汉语课程总结报告

现代汉语课程总结报告 现代汉语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讲授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分析研究和应用能力。现代汉语课由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承担教学工作。我校建校以来,文学院就开设了现代汉语课。开课以来,始终重视课程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现代汉语课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处理古与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学与用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开发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程建设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新颖,体现现代汉语课程的时代性。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点,体显学术前沿的动态。我们除了在教材内容中体现时代性外,在教学中还适当补充现代汉语学科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材料。正确处理基础与应用的关系、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传授知识与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关系、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担任现代汉语后续课程的教师反映,学生的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扎实,运用得当,思维活跃,对学好后续课程帮助很大。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为此,我们根据现代汉语课程的特点,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在教学内

容和教学环节中加大能力培养的内容,以此体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要求学生把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工作,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引发了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学习的兴趣。近年来,学生选题撰写现代汉语及语言学范围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人数不断增加,选题范围和深度有所扩展,论文内容更加丰富,论文质量不断提高。 二、教学条件 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中,我们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在这方面,一直选用优秀教材,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现代汉语课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书目和学术期刊,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这些资料数量充足、版本齐全,图书馆都有存书,学生借阅率高。学生主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补充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课程组有供实践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条件完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教学水平明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现代汉语课程教师积极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如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调研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积极进行教学效果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很有用,请好好学习之。 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 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 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

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 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

层次性不强; 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 如:我们不走。≠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 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 含义: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日本汉字与音读汉语词之间的意义日语毕业论文(中日)汉字拼音的组成规则

日本汉字与音读汉语词之间的意义日语毕业论文(中日)汉字拼音的组成规则 毕业论文中文题目日本汉字与音读汉语词之间的意义日文题目漢字の意味と漢語の意味との関係についての考察系别: 年级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年月日漢字の意味と漢語の意味との関係についての考察【要旨】日本語の中で漢字の使用は不可欠で、漢字の意味は漢語の意味と直接な関係がある と思われる。漢字を組合わせた漢語の意味は、それを構成する漢字の意味の 組み合わせになる。字訓を通して、意味を覚えることが容易である。しかし、日本語の中には同音語が増えていて、音声表現の立場から考えて、比較的に 複雑だと考える。漢字の意味と漢語の意味との関係を研究して、漢語の習得 とその漢語が表す事柄の意味を理解することにも役立って、すごく探究に値 す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キーワード】漢字、漢語、字訓、同音語目次はじめに---------------------------------------------------------------------------------- --------------------1 一、漢字の意味とその組み合わせ---------------------------------------------------------------------1 (一)漢字の字 訓------------------------------------------------------------------------------------------1 1.字訓を用い漢字---------------------------------------------------------------------------------------1 2.字訓を用いない漢字--------------------------------------------------------- ------------------------2 3.同字多義------------------------------------------------------------------------------------------------2 (二)漢字の組み合わせ----------------------------------------------------- ----------------------------2 1.並び方と同じ場合------------------------------------------------------------------------------------2 2.並び方と逆の場合------------------------------------------------------- -----------------------------3 二、漢語理解の実情---------------------------------------------------------------------------------------3 (一)類推させる行き方---------------------------------------------------------------------------------3 (二)名づける実情による行き方---------------------------------------------------------------------3 三、漢語と和語の優劣-------------------------------------------------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进的词汇教学文案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 进的词汇

现代汉语从日语中引进的词汇 近现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以下列举一些从日语中引进的汉语词汇(按首字母排序): [B] 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 [C] 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 [D] 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读本、短波; [E] 二重奏; [F] 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动、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 [G] 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炉、高射炮、高周波、歌剧、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古柯、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测、观点、观度、观念观照、光年、光线、广丄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教、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 [H] 海拔、寒带、寒流、航空母舰、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学、化妆品、画廊、环境、幻灯、幻想曲、回收、会谈、会社、会谈、混凝土、活跃、火成岩;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黎

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2502044.html, 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初探 作者:柯敏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5期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词汇羡余现象十分常见,前人从双音词羡余、音译词羡余、词汇 羡余等角度,在羡余定义、类型、成因、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在前人“羡余即语言结构的形式超过意义表达的需要,亦即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的羡余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定义更为严格的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并对其结构类型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词汇羡余的六种类型,总结了词汇羡余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羡余羡余成分赘余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词语的羡余现象十分常见,如“爸爸”与“爸”意思相同,“昂贵”其实就是“贵”,“蝴蝶”属于蝶的一种类型,“蝴”字并没有实际意义,这些都可以算作是词汇羡余。所谓词汇羡余指的是一个词语中,两个词根义位相近或相同,其中一个词根能够代表整个词语或者两个词根中一个词根无意,其本质是“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杨明义,1999) 对“羡余”现象的研究,目前已有一定的成果。张国鹄(2011)从古代诗词格律角度着手探讨诗歌用词中的羡余现象;娄可树(2010)结合“羡余”二字本义,从起源角度发掘出“羡余”是我国古代赋税史上一个特有的名词,意指地方官员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对于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研究,总体分析大都是从整个羡余现象、多音词羡余现象、双音词羡余现象、积极羡余、消极羡余以及羡余与累赘的区别等角度进行的,如张卫东(2008)、潘先军(2007)、石毓智(1993)等。 但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羡余研究成果中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羡余的定义模糊化、宽泛化。杨明义(1999)认为:语言中的羡余现象,从根本上说,反映的是语形与语义不相配合的一种表现,具体说是指语言结构的形式超过意义表达的需要,亦即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金颖若(2004)认为: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结构都存在超出准确表达意义的要求而显得不经济的“多余”成分,语言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羡余(redundancy)。潘先军(2007)认为:语言的羡余现象是指语言的表达形式多于表达内容,通俗地说就是在表达语义时,语言中的某些部分是“废话”。 (二)单独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羡余现象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者没有很好地将现代汉语词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未能得出较为深刻的结论。 (三)研究者对羡余成因的归纳大同小异,总体看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语言系统的原因,包括形成韵律和谐、凑足音节、词义演化中语义的脱落等;主体认知心理上的原因,包括

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_熊文华

[收稿日期]2006-08-28 [作者简介]熊文华(1953-),男,湖北黄陂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宋小梅(1969-),女,四川盐亭人,柳州职业技 术学院讲师。 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 熊文华,宋小梅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摘 要:从语言文字上说,早期汉语传入日本,从语音、文字、词汇等各方面对日语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日式汉语回归中国,与本国语言相互融合。中日语言上的相互影响,是语言接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模式。语言的相互影响反映了以社会经济为背景的文化的相互交流。其动因和起点是文化上的需要,过程则充满着渗透、交融和互动。 关键词:日源外来词;汉语;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1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06)04-0071-06 一、日语借词的特殊性 数千年前,人类社会就已不再是老子所怀念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封闭系统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彼此在交换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不断吸收自己所无且于己有用的文化。而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的语言,负载着各文化因素,成为人们互相了解的桥梁。文化的吸收和交流,首先就反映在语言成分的吸取上。这就形成了一种语言中的外来词。 外来词是语言融合的产物.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吸取。在现代汉语词汇里,有不少词是从别的民族语言中吸收来的。这些吸收来的词,积累成了汉民族语言词汇中的外来语词汇。仅1984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就收录了一万余条,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外语词更是大量涌入,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构成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是—个不容忽视的子集合。 汉语外来词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借词,即将别种语言的词直接引入。意义和书写形式基本不变,仅在语音上加以改造纳入汉语的词;二是译词,即只是吸取外来概念,即词义,而使用汉语的造词材料和造词方法形成的词。无论何种情况,它们都服从汉语词的内部结构规律,是取得了汉语词的资格的,从而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像下面这种情形,则不能算是汉语外来词: 对于寻求old girl (大女孩)的绝对数,我已经绝望了,更不消说她们的人口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地理分布。再说,OG 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人口学的问题。 这段文字中的old girl 和OG 都没有取得汉语资格,尽管它们出现在汉语书面语中,却仍然只是英语词。现代汉语借词又有两种情形:一是从书写形式上借取的,二是从语音形式上借取的。外来词中不少来源于日语,我们称之为日源外来词,其大部分是源自日语中的汉字词,可称为日源汉字词。日语借词是用现代汉语语音直读其汉字,其它外语借词则用现代汉语语音来对音的。不过,这两种借词有一个共同点,即音节上都汉语化了。 中国人和日本人,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关系,有过极其频繁的交往和接触。早在隋唐时期(日本飞鸟、奈良时代),中国文化大量流入日本,日语几乎整个地借用汉语词汇和它的书写符号———汉字。这就使日语在语素、构词法乃至词的结构上往往符合汉语的造词规律,为我国清朝末叶从日语大量借入新的名词术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又由于日本人使用汉字,尽管日本人在公元794~1192年间(平安时代)发明了他们自己的文字———假名,但汉字的使用仍是大量的。日语中法定使用的就有1954个汉字。而汉字是表 第6卷 第4期 2006年12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 I U ZHOU VOC ATI O NAL &TECHN I CA l COLLEGE Vol .6No .4Dec .2006

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科技信息2012年第35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0引言 众所周知,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影响是最大的,日本原本是个没有文字的国家,现在使用的日本文字(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是在隋唐时期从中国引进的。很多词汇也是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引入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近代和当代,转变为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与此同时,日语词汇开始反向大量流入汉语中来。在对汉语中外来语的研究中,汉日之间的语言接触最为引人注目。中国研究者余又孙早在1934年发表的《日文之康德哲学译著》、《西周之生涯与思想》、1935年发表的《日本学术名词沿革》等一系列论文中就论述了日语词汇流入汉语的情况。中日战争期间,中国方面对日语词汇的研究一度搁浅。从50年代的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运动开始,日语外来词的研究又被提起。1958年2月出版的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用了相当篇幅讨论了来自日语的外来词。同时,《中国语文》1958年2月号也刊登了王立达题为《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一文。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学术研究氛围也逐渐自由起来,对汉语中日语词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9年出版的刘凡夫、樊慧颖的著作《以汉字为媒介的新词传播—— —近代中日间词汇交流的研究》,2010年出版的沈国威的著作《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08年廖正刚、孟瑾的论文《东北文化的肌肤—— —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2011年季庆芝的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等。从这些研究之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对于日语词汇流入汉语这一现象,主要围绕在近代与当代,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后两个时期。而对于在中日战争前后大量流入到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现象却鲜少有人提及。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使人们能够对这一时期日语词汇的流入有所了解。 1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时代背景 语言的接触并不是偶然发生的,通常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现在被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日语词汇大量进入汉语的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也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正是中国还沉浸在中央大国的美梦之中固步自封时,日本已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转变为近代化国家。一些中国有识之士急于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改变中国现状。所以在这一时期拼命地向日本学习,据研究表明中国的近代新词主要是从日语词汇中得来,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哲学、法律、医学等方面的词汇。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门敞开了,这就为国人了解世界、学习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日本的先进科技、动漫、时尚等都吸引着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大量日语词汇再次涌入中国。现在青少年之间风靡的流行语中就存在很多日语词汇。 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东北方言主要是在中日战争前后即1905年至1945年期间。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辽东半岛租借权等一系列权益,由此开始了在中国东北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殖民统治期间,特别是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大批的日本移民迁移到中国东北。一方面日本人在各层次机关担任实质领导人。学校里日本人教师也达到了40%以上。另一方面普通的日本移民则与当地的东北人民一起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因此无论在政界、商界、民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这一时期的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既有使用在公文书报等出版物中的书面语,又有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2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原因 语言的接触,是由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引起。日语词汇能够大量的进入东北方言,具体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政治上,日本对东北实施殖民统治开始,为了“皇民化”得以顺利实现,日本政府提出要从文化领域影响中国人。在文化领域中,国语最具有日本精神,所以对东北人大肆进行日语教育。在日语教育政策中,日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和汉语一样成为东北地区的国语。甚至日方规定当时的高等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高中或者高中)学生毕业时候日语必须要过三级翻译级别,否则不允许毕业。即使这样,当时的教育并满足不了当时的实际需要,所以1940年前后,日本方面提出将同文同种的日本汉字使用到公文的里面。1944年,又制定了“满洲假名”政策。这样,不仅在教科书、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中使用日语,而且专有名词和日常会话中也慢慢渗入日语。 生活上,在民间,大批日本移民与东北人民共同生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商业买卖的需要,当时的东北人也模仿了日本人的日语。 军事上,由于这一时期正好处于中日战争时期,由于时局需要,很多汉语中没有的军队、警察语言也流通起来。 此外,如果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语言的借用和融合也相对方便。 3东北方言中日语词汇的意义与使用 通过对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分析考察,发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日语词汇在借用方法上既有直接借用汉字文字的词,又有直接音译假名的词。 借用汉字文字词: 便所:日语汉字“便所”,意思是厕所、卫生间。 果子:日语汉字“菓子”,意思是点心、糕点、糖果。东北方言意思稍有变化,是点心、糕点之类,不包括水果。 落花生:日语汉字“落花生”,意思是花生。 满员:日语汉字“満員”,意思是名额已满,满座。 生徒:日语汉字“生徒”,意思是学生、学徒。 水准:日语汉字“水準”,意思是标准。 才:日语汉字“才”,意思是年龄,岁。东北方言中读作“suì”,医院里使用的较多。 音译假名词: 古鲁码(gǔlúmǎ):“くるま”,意思是汽车。 咖细(kǎxi):“かし”,意思是糕点、点心之类的食物。与“果子”同意。 磨机(mòji):“もち”,意思是粘糕、打糕。 榻榻密(tǎtɑmì):“たたみ”,在东北方言中仍然沿用着,表示床垫、蒲苇草垫。 瓦斯(wǎsi/gási):“ガス”,意思是煤气。现在在东北煤气、天然气都被称为“瓦斯”。 晚霞子(wǎn xiázi):“ワイシャツ”,意思是女式衬衫。 邮便(yóu biàn):“ゆうびん”,意思是邮政、邮件等。人们常说“打邮便”。 虽然像“町、番地、出张、主催、急行券、放送局、厚生科、幼稚园、表题、下记、料、”等等一些日语词汇,于解放后,在中国政府下令规范汉字语言文字规范,禁止“协和语”的使用的情形下,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逐渐消失了。但如上文所列它的痕迹则至今依然可以见到,并已深深融入到东北人民的生活生产之中,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和老年人之间。 4结论 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的殖民统治,确实是不堪(下转第778页) 浅析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郭晓颖 (东北大学日语系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融合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东北方言深受当地各民族语言和周边的俄、日、韩等国语言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北方言中遗留的日语词汇来论述日语与东北方言之间的渊源及其使用情况。 【关键词】语言接触;东北方言;日语词汇 ○高校讲坛○ 6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