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时

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时
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时

一个不是女性主义者的女性作家

——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色彩探究摘要:作为当代文坛一位重要的女作家,王安忆创作中的性别表述及立场与

女性主义者的批评之间存在着断裂,对于她的很多作品是不能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一概之的,本文就是在厘清王安忆若干小说创作的性别表征的基础上重新讨论王安忆的两性立场和态度。

关键词:王安忆女性主义性别

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时,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思维定式的支配我们的思考:她是个女作家,那么她一定或多或少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思想,那么她的作品肯定也有这种思想倾向。对于像王安忆这样的多产女作家来说,这种情况是更加普遍的。王安忆的创作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直到今天,从最初的“雯雯系列”到比较近期的《富萍》和《香港的情与爱》,她的小说基本上是以女性为主人公,既有对青春期少女细腻彷徨心理的刻画也有对纠缠于情爱之中的女性处境的描摹。这些一方面给评论者提供了很多关于女性写作的文本另一方面也无形中使她很容易被定位为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纵观近几年有关王安忆的文学研究,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知识的广泛普及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这一理论对王安忆的作品进行评说,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的引入拓宽了王安忆小说的解读空间,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但是也有的论者不加思考地生搬硬套某些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王安忆的作品不仅没有起到文学批评研究的目的甚至还歪曲了作者的创作原意。本文将立足于王安忆的若干小说作品探讨作家的创作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实质关系以求能更清晰地展现王安忆小说的空间范围。

在具体分析作家作品前我们有必要确定一些相关的理论概念。什么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一个外延很宽泛的定义,一方面它可以指女性创作的专门反映女性生活、心理的作品。另一方面它进一步可以指带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色彩的文学。而女性主义(feminism)则是随着西方近现代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但其内涵已经有了极大的扩展,并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思想文化潮流。女性主义具有政治性、激进性、多元性、矛盾性等特点,但是说到底是社会--历史--文化批判的综合,其批判的锋芒所向就是性别歧视、父权制、男性中心主义,以及体现着这类社会体制、权力结构、文化逻辑、意识形态的种种作品、文本、话语,即各种象征秩序。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维维安.福里斯特将女性主义的内涵表述为:“妇女们将不得不保护自己,与一系列根深蒂固的陈腐思想作斗争,与男人们推崇或反对的、同时也经常捆住妇女手脚的习惯势力作斗争;她们将需要高度的注意力,而最重要的是精确性,她们必须去观察,去真实而自然地看待自己,要保持这种纯真自然绝非易事;她们不但要敢于看到自己的玄远梦幻,而且要敢于摒弃旧观念,在一个消沉的世界里看到崭新的、生机勃勃的形象。为什么她们更需要摆脱男人们的所有眼光?因为妇女是有待发现的秘密,她们就是分歧,她们是尚未探索的领域。”①在弄清概念范围后基本上我们可以认识到女性文学不一定要由女性作家来完成且女性作家的创作不一定都关乎女性主义。那么王安忆的小说创作是女性主义文学吗?或者说王安忆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吗?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在九十年代进入中国,至今当代文学史上有很多典型的文本可①维维安.福利斯特:《妇女的眼睛所看到的》,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以与之相呼应。张洁的《方舟》已经被很多论者用这一理论论述过了,小说中张洁让三个女性身处“诺亚方舟”被外界无形的男性墙壁挤压到嚎啕大哭,作品中既有对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的仇恨控诉也充满了女性“谋事谋爱”的艰辛。如果说张洁是早期的哭诉者那么林白则是稍后醒悟过来的逃避者。林白作品的逃避是一种主观选择逃避而不是无力面对时的躲避。她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个的女性封闭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男性即便有也都是面目不清来去无迹的男性影像。林白用她“渗透汁液”的笔触抚慰着她笔下的女性生灵。这两个女作家对她们所面对的男性世界要么是抗争绝望要么是“孤芳自赏”,而王安忆的创作却是不同于二者的另一番风貌,她的作品既没有对男性的天然憎恶和排斥也没有建造一处属于女性的“自己的房间”。她的作品其实更多的是建立在承认天然的男女两性差别的前提下对女性处世所做出的不同思考。《流逝》是王安忆八十年代中期创作的一个中篇小说,主人公欧阳端丽的命运一波三折,她先是大资本家的少奶奶享尽富贵,文革期间沦为“买、汰、烧”的张家媳妇,文革结束后婆家平反她又做回了少奶奶。这篇小说可以说是很符合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一些观点,女人与政治、女人与社会、女人与家庭以及女人与男人。如果按照女性主义的逻辑方式,小说应该写成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欧阳端丽的男性社会部分的瓦解,她被命名的“女性身份”消失,那么她应该成为一个政治的参与者、社会上的话语者、家庭中的主导者以及她丈夫的“丈夫”。但是王安忆讲述的却是一个残酷的外壳下女人蜕变的温情脉脉的故事。欧阳端丽在经历这个因历史动荡所导致的家庭劫难的过程中的确变得不再那么“女性”而是坚强充满韧性,但是她依然是公婆的媳妇、丈夫的妻子、儿女的母亲。欧阳端丽的一切变化仍然是在原来的社会定位中,她变好或是变坏都是在这一范围里面。我想王安忆是不会承认这种定位是所谓的“男权社会的霸权”体现的。王安忆选择这样编结故事的前提在于作者并不是赤裸裸的女权主义者,王安忆的整个生活成长经历决定也影响了她的男女两性观,她更多时候是忽视性别差异在进行创作,也就是说她预先并没要试图驱逐什么建立什么。她曾在自己的文章《我是女性主义者吗?》中说:

“我确实很少单单从女性的角度去考虑东西,好像并不是想在里面解决一个女性的问题,我没有这样想”。“我和张洁不一样,我对男性没那么多仇恨。”“我不太喜欢从性别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会带来很多麻烦。”②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大概是让王安忆很苦恼的话题,一方面她要解释自己作品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女性问题而另一方面她又实在是对这些问题无从准备。王安忆的另一篇中篇《弟兄们》倒的确是在某种程度或某种外表下具有女性主义文学的若干特征,小说中老大老二老三她们的互相命名是男性化的、她们的言语行为和生活习惯也是男性化的甚至她们还彼此盟誓不会结婚,似乎这是一个没有被“菲勒斯”污染的圣地,是真正的“妇女乐园”。但是这些仅限于在大学寝室里,越过这个范围的结果是:老三最先结婚并被“妻性”化,随后老大也结婚生子被“母性”化。只剩下老二这个女权主义者,老大老三没有因为“妻性”“母性”而变得面目不堪,相反倒是老二在庸常岁月中变得栖栖遑遑。老二的不安来自于她体内某种东西的缺失,虽然她也结婚了,但是婚姻并没有填平这种缺失,她千里迢迢去照顾分娩的老大,在体力的消耗和精神的慰藉中暂时抚平了这种缺失。所以老二也不是真正的女权至上者,在男人和女人的世界里女人无法彻底抛弃男人的定义。小说中王安忆议论道:“其实,完全彻底的‘自我’是不可能实现的,说说开开心而已。实际上,吞没‘自我’的也不是男人,我们不应该把矛盾指向男

②王安忆:《我是女性主义者吗?》,《钟山》,2001年第五期。

人。说起来,男人和女人都是受害者,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③王安忆用“弟兄们”作为题目,外表上是在结撰一个女性企图攻入男性主导的神话社会中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讲述女性经历几个成长的必经阶段后回归性别本真的历史。《桃之夭夭》也是一部关于女性的长篇,王安忆用很平静地叙述笔调讲述了郁晓秋从少女到人妻的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天翻地覆的人生经历,主人公是一个生来就被嫌弃的女孩子,她暧昧的出生和姣好的容貌以及洒利的性格都成为她被鄙弃的原因,在郁晓秋的外面不是一个男权社会的压抑,而是来自男男女女的污言秽语。她不是被某一个集团排斥而是被整个宇宙所嫌弃。郁晓秋与何伟民的相识相恋再到分离既有时代的原因更有双方性格及命运的支使,当郁晓秋身上蓬勃的少女气息被消磨殆尽后取而代之的是更高境界的母爱之光,她从来都没有被爱过但是她却把自己制造的伟大的母爱给了同样厌恶自己的姐姐的孩子,甚至为了孩子而嫁给了姐夫。这样一个故事如果换一种讲述方法将是一个少女的不幸人生,但是王安忆笔下的主人公并没有丝毫的哀怨,似乎她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所受的种种不堪。在这里,作家并没有高扬女性主义旗帜憎恨男性也没有让郁晓秋丧失女性特征变成“男太监”。哪怕经历再多苦难,主人公依然是以女性所特有的气质面对它接受它。所以《桃之夭夭》的写作前提就是承认女性的独特性并且赞扬这种独特性,“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郁晓秋就是这么一个宜室宜家的好女孩。

女性主义理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妇女,她们在富裕的家庭条件下又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这些都对她们思考自身包括整个女性问题现状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女性主义是有闲阶级的理论成果,在有阶级、种族差异的社会里任何问题都要考虑到这两点,在中国目前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女性主义对大多数中国妇女而言是连奢望都谈不上的,中国大多数妇女在精神上物质上都还离不开男性,这种离不开并不全是依赖。而一个好的作家的好的作品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并且发掘和探索这一时代表征下的意义。所以王安忆的很多作品不谈女性主义,她只是用笔记录一个一个的女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命运以及不同命运下的相同的生命底色。这就是为什么不论她写的是女性的悲剧还是喜剧我们最后都能怀着对女性的无限温情予以接受。至于王安忆是否是一个女性主义者,答案已经不重要了。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对于女性主义的本质只能把它当做一种理论策略而不能当做一种世界观,即使是上帝取男人肋骨造女人的神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男人和女人的彼此需要,我们不应当忽视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性别歧视但是不能以此而否定整个男性世界,最后世界的完美状态应该既不是男性的广场狂欢也不是女性的高举旗帜而是建立起男女彼此相宜的和谐范式。

③王安忆:《神圣祭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4页。

参考文献

[1] 王安忆. 物质世界[M ] .孟燕坤. 新上海女人.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 克里斯多娃. 妇女的时间[M ] .张京媛.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维维安.福利斯特.妇女的眼睛所看到的[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4]王安忆.王安忆说[M ].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9) : 23

[5]王安忆.神圣祭坛[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福柯说了这样一段话,“毕竟,直到19世纪,人们才认清剥削。但人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权力是什么。可能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还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神秘的、被称作权力的、被到处授与人的东西。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显现的,又是隐蔽的。”这段关于权力的论述多少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也是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权力(pouvoir)一语在福柯的著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福柯在权力领域所作的探究,被认为堪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建树相匹,甚至福柯本人,也因而被称为“权力思想家”。但即便是这样,这段话却更像是福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或许在他看来,其实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大概永远不会弄清楚“权力”是什么。 但是,福柯仍然尽量对权力作了最大程度上的体认,这里的“权力”我觉得更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他指出,权力的隐蔽性的一处重要表现就是: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方面权力的行使无不具有一系列目标和目的,另一方面这又不意味权力产生于某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任何个人或国家机器,都不可能指挥在一个社会中产生作用的整个权力网。这也是福柯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中所谈到的,他说,“实际上人们很不了解:谁在行使权力?在哪儿行使权力?人们几乎已了解到:谁在剥削?利益去哪儿了?然而,权力……很清楚,并不是统治者拥有权力。”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并不仅仅是统治者拥有权力。因为福柯多次批评过传统的权力观念,即视权力为确保奴役一个国家国民的一组机构和机制,或者说,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实施统治的总体系统。他一再强调权力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是各种势力关系的复合体,是这些势力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抗争,改变、增强或颠覆它们的过程。在《性史》第一卷中,福柯写道,“权力不是一种机制,不是一种机构,它不是赋予某人的一种力量;它是外借得来的一个名称,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某种策略情景。”我觉得,这段话和《知识分子与权力》中的一段话对照来看似乎更明白些,“毫无疑问,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国家机器的传统分析无法穷尽权力运行和实施的领域。……凡是有权力的地方,人们都行使权力。确切地说,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然而,总是一方面的一些人和另一方面的另一些人在一定的方向下共同行使权力。人们不知道谁是掌权者,但是知道谁没有权力。”权力不是一样“东西”,所以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权力不是固定的存在,也不是流动的存在,而是无形的存在,是一种关系,是一

当代著名女作家

当代著名女作家有哪些 龙应台(台湾散文作家),毕淑敏,萧红,林海音,林徽因,林白,亦舒(香港人,主写言情小说,亦舒的作品以情节取胜,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结局受欧·亨利的影响,常常出乎意料,富有传奇色彩。在语言形式上,亦舒小说都是以一、两句话为一个段落:跳跃性大,节奏感强,这各香港惜时如金的紧张生活很吻合。)须兰(多历史小说,如《仿佛》《红檀板》《宋朝故事》《武则天》) 琼瑶,原名陈吉吉,1938年出生于四川,后随家人来到台湾。琼瑶是言情小说界名家,在华人读者中享有盛名。 虽然已经过了看琼瑶的年龄,并且开始难以忍受老年琼瑶的媚俗,但我却无法否认在少年时自己曾经迷恋过她的童话爱情世界,并且曾经为《窗外》而流泪。因此,我不愿全盘否定琼瑶,正如我不愿全盘否定过去的自己。 三毛: 原名陈平,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现已辞世。其作品介于自传性散文与小说之间,描写一个女子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及在异域的生活,将传奇的浪漫与别样的面对世界的态度结合一处,吸引许多读者的关切。三毛的世界也许带有某种虚幻的成分,但她带给读者的却是真实的阅读乐趣,而穷究作品内容是否真实,也实在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 席慕容 席慕蓉,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一位来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张晓风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女性主义散文作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女性主义散文作品 篇一:女性散文杂谈 女性散文杂谈 [关键字]:女性文学性别意识纯美努力女性散文美女作家问题写作误区 [摘要]:女性文学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但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却是在现代。当代同样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小说、散文、诗歌各方面都有她们的足迹。在散文方面尤其突出,她们以其个性化、女性化、独白化的散文语言,使散文日益走向个人化,在文艺方面纯美努力的追求上面,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数量方面的优势并不代表着质量方面的胜出,女性散文也有着误区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们习惯把女作家的作品称为“女性文学”。 展望中国文学历史长河,女性文学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班昭、蔡琰、李清照、苏小妹、柳如是、卓文君到现代的林徽因、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关露、杨晦、林蓝、萧红、

白薇、丁玲、白朗、草明、袁静、杨沫等等,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女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她们不可磨灭的足迹。她们对性别的关注、女性意识的建立,也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是从未曾有过的。她们以其个性化、女性化、独白化的散文语言,使散文日益走向个人化。 女性散文的发展历程,是女性心理的、情感的生命历程,是女性自我追求、自我生存的心灵记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主体意识意味深长地走了一个回归型之路,即觉醒——失落——复归超越的过程。其演变的过程是人的觉醒到人的解放的成果,人的觉醒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催化剂,而人的解放必然带来女性意识的健全发育。 世纪初期,以冰心、庐隐、石评梅、苏雪林、谢冰莹为代表的一批女性散文家,摆脱传统枷锁,在觉醒的女性的位置上大胆言说女性心声,一大批优秀的女性散文应运而生。这些散文中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思考,有坦率的情爱告白,也有备受压抑的女性关爱意识的尽情抒展。然而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重心由人的问题向民族问题的转移,女

中国现当代作家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每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已》《药》《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1)作品集简况: 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 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⑤杂文集十六部: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 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子君》《弟兄》《离婚》。 ③《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人的文学”,三十年代和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抗战时期曾任伪职,著有《自己的园地》及《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现代著名诗人。工于旧诗,尤长于七言,诗词具有爱国精神,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文学家、学者。首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序幕;发表新诗集《尝试集》。对“五四”运动有一定贡献。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等。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署郭鼎堂。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叶圣陶(1894-198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他编过《小说月报》和《中学生》等刊物,1921年,他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内容提要】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对于权力的定义域理解,古来便是见仁见智。福柯提出了权力-知识的概念,明确表示否定传统的阶级分析和阶级理论。权力不仅来自上面的结构对个人的排它性活动,而且也和知识与话语密切相关。权力和知识是共生体,权力可以产生知识:权力不仅在话语内创造知识对象,而且创造作为现实客体的知识对象。人文科学的主体,并不是由意识形态引起的幻想,而是某种权力关系现实存在的结果。新的人文科学的产生和新的权力结构的建立总是同时出现的。 【关键词】知识、权力、国家 福柯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历史学家,后现代理论主要代表之一。其思想以反中心、反权威、反常规而著称,分析方法独特,研究主题多变,涉及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福柯的权力理论强调文本与历史的关系,把权力当成具有心理意志力的普遍欲望。认为权力是档案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是一种永远存在、无法摆脱的社会罪恶。知识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共生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每一种话语实践都有一套规则,以潜在的权力形式支配着特定领域的知识、思考和写作。历史写作的话语是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的,权力是人们对于事物所实施的暴力。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话语,只有体现或大或小权力的话语。在艺术领域,一如政治、历史中,通过掌握话语而获得权力。福柯认为,权力不是获得的,也不是分享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的一种转换无定的游戏,这些关系涉及经济、政治、知识、情感、性等各个领域。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即便是权力促生了反抗力量,但它也只能存在于权力关系错综复杂的游戏网之中。 自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就对权力进行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权力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从古希腊的先哲们到现当代的思想家们都在孜孜求索。然而,权力却是一个在本质上具有争议的概念,又具有多张面孔,学者们见仁见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权力问题既是一个政治学的问题,又是一个法学的基本问题,虽然权力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关于权力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在这些权力问题的论述中最为关注的是统治权问题,即统治权的合法性问题,谁掌握统治权的问题,统治权问题一直是西方权力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研究就是关于权力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政治学也就是关于权力的学问。 福柯对于权力的定义独树一帜,福柯认为权力是档案社会的政治侧面,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法摆脱的社会事物。1972年他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说:那东西如此神秘,可见有不可见,在场又不在场,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这东西就叫做权力。对福柯而言,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权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的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即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并引进了“话语”的概念。这里的“知识”有更广泛的含义,即人们对整个世界认知。福柯认为人们只有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才具备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同时,这一领域的知识只有被普遍承认,才能转变成“权力。 福柯悬置了权力的本体论以及权力的合法与非法这一问题,可以得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法治的着点被悬置了。在传统自由主义看来法律是用来确定权力获得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限制权力的滥用的,这些法律的合法性同样也来自更深刻的合法性,在福柯这里传统自由主义的主张变地没有说服力了,甚至是变地不现实了。福柯批判了理性的霸权地位,同样否认法律的全能性与完备性,那种在权力面前无可置疑的法律在福柯看来是不存在的。与启蒙时期的法学家不同,福柯不认同那种对法律进行的客观分析,试图探讨法律的真实处境,运用历史-政治话语来分析法律的起源问题,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标准问题,以及法律的中立性问题。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复习资料

1.试论鲁迅《呐喊》、《彷徨》小说集所体现的叙事特征。答案:(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鲁迅首先以非全知叙事的巧妙运用,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艺术。(3分)限制叙事既可用第三人称、亦可用第一人物。如《白光》、《高老夫子》、《孔乙己》和《伤逝》叙事抒情相结合。(3分)纯客观叙事,含而不露,具有高速针砭之效。如《肥皂》、《示众》等。(3分)全知叙事使叙述者能自如转换时空,自由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如《阿Q正传》(2)叙事视角的选择转换,为创作主旨服务。如《离婚》。(3分)(3)叙事结构、以横断而切割方式体现自身结构特点。如《孔乙己》看客的场面。(3分) 2. 试论倪吾诚性格特征及悲剧根源。答案:王蒙《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倪吾诚是事事无成的人物。(1)一条“发疯了的狗”。他向往西方文明,却无法冲破封建文化的樊篱。是一个失败者。(3分)(2)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勇士。自由思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长大后又留学西洋,却无力抗衡封建文化。(3分) (3)倪吾诚与家人之间的冲突,实际是新文化与旧传统斗争的缩影。他必“死”无疑。(3分) (4)他的失败,封建文化的迫害是最为主要的。(3分)(5)现实-理想-空想-狂想。知识分子浪漫空疏的思维方法逻辑是其主观重要原因。(3分) 1. 简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答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他们以“看”的共同爱好聚合成一个有荒诞意味的群体,鉴赏、玩味、吞噬被看者的灵魂和肉体,显出凶狠的本性。(3分)看客在赏玩别人的同时,也作为客体为别人赏玩,看客者形象寄托了鲁迅对灵魂麻木者的鞭挞与愤怒。(3分) 2. 简析《围城》的思想意蕴。答案:(1)社会批判层面。(2分)(2)文化批判层面。(2分)(3)形而上层面。(2分)只答要点3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3. 简析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答案:(1)文体形式的新探索。(3分)(2)诗歌意境的新开拓。(3分)只答要点3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5~6分。 1. 分析艾青诗歌“忧郁”形成的原因。答案:(1)客观现实。(4分)(2)主观心情。(4分)(3)象征手法和气氛。(4分)只答要点6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2. 分析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答案:(1)通过心理展现动荡的社会历史活动。(4分)(2)浓重理性色彩的心理分析。(4分)(3)运用意象、象征、意识流、梦幻等揭示人物隐意识、潜意识、病态心理。(4分)只答要点6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1. 百花文学答案:出现于1956到1957年;(1分)代表作为《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红豆》等;(1分)批判现实,直面人生,题材上突破了不准写人性、爱情、官僚腐败等禁区。 2. 活动变人形答案:王蒙的长篇小说;(1分)主人公倪吾诚,是一个中西文化夹缝中挣扎的畸形儿;(2分)无论思想、人物,还是语言、结构,都在王蒙小说创作中占重要地位。(1 1. 简析米湘诗歌的创作内涵。答案:(1)对大自然的摹形传神,代表作《夏天》;(2分) (2)对艺术的刻意追求,代表作《草莽集》;(2分)(3)对人性的深刻体悟,代表作《石门集》。(2分)2. 简析七月派小说的整体风格。答案:(1)挖掘生活本相的复杂内蕴;(2(2)重视主观体验,创作中燃烧着热情的火焰;(2分)(3)总体风格沉郁悲凉。(2分) 3.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可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答案:(1)老派市民形象,因循守旧,诚实忠厚;(2)新派市民形象,追逐新潮,苟且怯懦;(3)理想市民形象,质朴善良,富有民族气节;4)城市贫民形象,生活悲惨,发人深省。(以上两点3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 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答案:(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4分) (2)现代短篇小说艺术体式的建立;(4分)(3)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体的大胆尝试。(4分(需详细论述,否则酌情扣3~6分) 2. 试析京派小说的整体风格。答案:(1)浓厚的传奇色彩;(4分)(2)忧郁哀婉的抒情风格;(4分)(3)微笑的悲剧与人性的历史性的悲剧。(4分)(需详细论述,否则酌情扣3~6 1. 疯女人形象答案:(1)张爱玲笔下出现的孤独、疯狂状态的女性;(2分)(2)代表人物有白流苏、曹七巧等。(2分) 2. 京派答案:(1)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于京津地区的文人团体;(1分)(2)强调文艺的独立性与审美性,试验文体的完美程度;(2分)(3)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1分)

女性文学

第三节女性作家群的崛起 一、概述 ●三个支脉: ●1、崛起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如谌容、茹志鹃、宗璞、张洁、戴厚英、张抗抗等); ●2、出现于80年代并一直延伸到90年代以后的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铁凝、迟子建、 池莉、方方等); ●3、主要出现于90年代,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和文本实验意识的女性作家(如陈染、林 白、徐小斌、徐坤、海男、卫慧及棉棉等)。 二、活跃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 ●(一)张洁(1937-) ●80年代:《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女性的婚姻、情感问题等。 ●长篇《沉重的翅膀》,改革题材。 ● 90年代:自传性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小说《无字》。 (二)谌容(1936-) ●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 到。 ●1980年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陆文婷。 ●“马列主义老太太”。 (三)茹志鹃(1925-1998) ●当代著名女作家。 ●《剪辑错了的故事》,反思题材:“实事求是”。 ●电影“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 (四)宗璞(1928-)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知识分子题材。含蓄蕴藉。 ●《三生石》 ●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五)戴厚英(1938-1996 ) ●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三部曲:《人啊,人!》、《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 ●闻捷。 (六)张辛欣(1953-) ●中篇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张抗抗(1950-) ●《北极光》等。 ●共同构筑了8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女性世界。 ●双重视角:性别和超性别。 二、跨越80-90年代的女作家 ●(一)王安忆(1954-) ●丰富的创作、多变的风格。 ●80年代初期描写知青生活:《69届初中生》、“雯雯”系列; ●1985年发表的寻根文学代表作《小鲍庄》;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及答案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 1、寻根文学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土壤,发扬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因素,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价值,努力创造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2、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有哪些?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郑义的《远村》《老井》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等。 3、寻根文学”兴起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 文学本身的刺激:当时反思文学由对“文革”的政治批判到对十七年越演越烈的极“左”思潮的反思,进而把矛头指向造成这场大劫难的群众基础,以及它背后的封建文化积淀,由政治反思走向文化反思;与此同时,改革文学在揭示改革的深层阻力时,触及到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机制,二者殊途同归,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都引起了文学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回顾,所以,“寻根”文学作为一种自然的延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现象。 4、寻根文学”兴起的外在原因是什么? “ 在世界文化既相互融合又彼此独立的趋势下,各个民族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中国在现代化第几页共几页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的路上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势必到民族文化中去寻找支撑点。再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略萨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小说的轰动,给中国文坛以极大的震惊,使得处于以欧美大陆为中心的20 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中而倍感自卑的中国文学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暗示出文学的出路。 5、王一生形象的文化意蕴是什么? 第一、王一生这一形象是独特的,作品写了王一生生活内容的两方面——下棋和吃饭。“下棋” 和“吃饭”作为王一生的生存中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极,前者代表王一生对人生境界的不息的追求,后者代表对人的基本生存的维护。第二、王一生对对这两件事的痴迷和体味,却又有着明显的道家风范。第三、作者王一生身上概括出民族精神最深刻的现实关系,在现代意义上重新阐释老庄关于“不为物役” ,在一种充分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中获得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的超越,并与永恒、无限的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审美人格。 6、阿城的《棋王》艺术特点是什么? (1)、作者将主人公令人叹息的遭遇都平淡道来,不作任何渲染与呼喊,行文造句,力避繁冗,一切出之以简洁质朴。(2 )、不避“俗” ,写人的俗像、俗态。(3)、语言精炼,用字“拙、俗、苦” ,尤其是其中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用得尤为独特。(4)、小说结构缺乏鲜明的结构形式痕迹,信手拈来的“闲笔” ,构成了阿城小说中特有的氛围和境界。7、《棋王》表现的寻根意识主要表现是什么? 《棋王》围绕棋和吃的故事展开,主人公在“棋”上表现出的是他的为人之道:“通达”的人生态度,这正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所在。“吃”表现出的是人物的生存之道,是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从王一生吃的故事, 棋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庄禅哲学的肯定与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 8、什么是“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就是在这一现代主义思潮下,在中国产生的一类文学现象。它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现实主义遗弃掉的、不屑一顾的“实存”的另一层面的真实上。他们一门心事地专注于庸常。 9、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浅论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一)

浅论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9O年代女性小说特征 【论文摘要】通过对2O世纪9O年代几位著名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陈染、林白、徐坤及2O 世纪7O年代出生的卫慧、棉棉等代表作品的分析、论述,文章概括了这个时代的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意识、极强的个性特征与“私人化写作”、准自传体形式与自恋情结。 一、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意识 “女性写作”在90年代风起云涌,形成强大势头,似乎已成了90年代文化的一种重要标志。这种写作实践充分表现出了文学创作中强烈的作家个性、人物倾向和独特的创作诉求。它不仅标志着90年代审美意识的剧烈变化,而且在生活日益呈现世俗化、日常化、个人化的时代,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趋向作为一种叙述姿态,它打破了大一统的主流话语方式,进一步拓展了个人、个性化的精神空间,在对包括“性别”在内的个人化、人性的充分重视的前提下,为叙述、文体风格乃至写作方式带来了新的自由度、新的文化、新的人文内涵。对于个人化极强的“女性写作”,我们抛开人们争执纷纭的关于“女性写作”中的“躯体写作”、“男性中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种种本质主义”界定、“欲望对象化”、“摧毁男性写作的霸权”num.等人文话题暂且不论,而从文体意识、文体创造的角度讲,在90年代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作家能把写作当作一种文化使命,用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和话语方式,注重性别意识,打破以往外在的文体规范并将之内化成为内在的文体意识,进而在文本写作中转化为一种文化精神,也不能不说是文学的一个进步。具体地说,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致命的飞翔》、《玻璃虫》,陈染的《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海男的《女人传》,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徐小斌的《羽蛇》,以及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的城市小说等无不体现出女性文本中独特的母题、结构、情节、象征和语言。对她们文本的解读往往能发现故事叙述背后所隐含的声音和隐喻的主体自觉〔。现代生活,尤其是现代城市生活,为女性作家提供了对世界、生命、社会的情感体验的契机,使她们的写作有了新的独特的生长点,女性的社会角色,女性的文化价值、情感诉求、欲望追向、女性内在个性探索、物化现实中的新人生体验等等,都成为女性写作的醒目主题。特有的女性写作主题和女性表现视角,必然赋予文本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新的叙述语言和形式,小说呈现出男性作家无法取代的风格学特征,改变了以往女性文学的艺术形态。 二、极强的个性意识与“私人化写作” 与女性诗歌相比,中国女性小说在90年代独领风骚,甚至在文学失去轰动以后仍能不断引起新的轰动效应,得益于女性作家们极强的个性意识。90年代的女性写作强调主观化的视角,叙事主要体现为“个人记忆”风格,用以表现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及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奠定了她在90年代女性写作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小说处处表现出一种普遍性和通常性,把女主人公当作一个公共性的人物来写。上海的许多市民家庭的女儿都是王琦瑶,在相同的生活氛围中成长,又有大同小异的女儿家的梦幻,终其一生,除了最后的死亡,她生活得一直很平淡。 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女王朔”的徐坤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推出了《白话》、《吃语》、《梵歌》、《斯人》、《热狗》、《先锋》等作品,并且以一种颇有力度的调侃反讽,批判了知识分子(尤其是男性)的生存方式,以及他们的若干可笑之处,将那种迁腐保守的知识型假面具加以剥离,从而致力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还原。徐坤的小说擅长于从当代文化的矛盾荒诞中,去写当代知识分子的无力无奈无聊,及其所谓文化精英们的病态生存方式。她既看到了在政治文化占很大比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面具,以及他们所难以承认的文化传统对他们精神人格的阉割和压抑。ai同时,她也看到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他们非真实的心态和存在的荒诞感。他们总是在政治社会、商品社会、经济社会的转型中被甩出轨道,成为多余人。徐坤并

现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

现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很经典 李轻松《心碎》,也很经典,但很少有人看过当代80后 明晓溪《泡沫之夏》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擅长背景刻画与环境白描,以受到现代文明侵袭的大都市为背景,透露了闺阁妇女的凄凉、痛苦与悲哀,深深分析了她们身上无形的精神枷锁给她们带来的惨痛伤害。文字秀美,如密线刺绣,如工笔细绘。作品读后常有一种无奈、悲凉的感觉,还有着些许的感伤。 冰心: 作品以蕴涵哲理为主,如徐来掠面的轻风,把形散神不散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极至,没有特别鲜明的人物或重大事件,与同时期众多现实主义作品相比,她更多地是用一种刻画真、善、美的理想状态反衬出现实的昏聩与局限性。 铁凝: 一个经历了转型的当代女作家。早期作品沉浸在白洋淀的清新和对进步文明生活的向往中;后期作品重新扎根乡镇农村,刻画人物的野性与自然力,体现出一群曾受精神奴役者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从而表现出关注精神创伤与治疗的思考。 毕淑敏:

一个学者型作家,文风平实,讲究情节的合理性,注重叙述的照应,心理描写为主,在个人思想、伦理道德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复杂性,夹杂部分学术性观点。所以作品紧凑但激情稍逊。陈丹燕: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祖籍广西平乐。 1966年移居上海,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获文学学士学位,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1991年访问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受到极大的吸引。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国际书展推荐介绍中文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三个月的欧洲生活,极大地冲击和开阔了思想。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写作一系列欧洲的生活,知识分子采访记。1994年游学美国,在新泽西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写作长篇小说《纽约假日》,实现了在一家异国咖啡馆里写一部小说的心愿。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 1、寻根文学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答: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土壤,发扬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因素,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价值,努力创造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2、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有哪些? 答: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郑义的《远村》、《老井》、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等。 3、“寻根文学”兴起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答:文学本身的刺激:当时反思文学由对“文革”的政治批判到对十七年越演越烈的极“左”思潮的反思,进而把矛头指向造成这场大劫难的群众基础,以及它背后的封建文化积淀,由政治反思走向文化反思;与此同时,改革文学在揭示改革的深层阻力时,触及到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机制,二者殊途同归,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都引起了文学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回顾,所以,“寻根”文学作为一种自然的延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现象。 4、“寻根文学”兴起的外在原因是什么? 答:在世界文化既相互融合又彼此独立的趋势下,各个民族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中国在现代化的路上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势必到民族文化中去寻找支撑点。再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略萨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小说的轰动,给中国文坛以极大的震惊,使得处于以欧美大陆为中心的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中而倍感自卑的中国文学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暗示出文学的出路。 5、王一生形象的文化意蕴是什么? 答:第一、王一生这一形象是独特的,作品写了王一生生活内容的两方面——下棋和吃饭。“下棋”和“吃饭”作为王一生的生存中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极,前者代表王一生对人生境界的不息的追求,后者代表对人的基本生存的维护。 第二、王一生对对这两件事的痴迷和体味,却又有着明显的道家风范。 第三、作者王一生身上概括出民族精神最深刻的现实关系,在现代意义上重新阐释老庄关于“不为物役”,在一种充分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中获得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的超越,并与永恒、无限的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审美人格。 6、阿城的《棋王》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1)、作者将主人公令人叹息的遭遇都平淡道来,不作任何渲染与呼喊,行文造句,力避繁冗,一切出之以简洁质朴。 (2 )、不避“俗”,写人的俗像、俗态。 (3)、语言精炼,用字“拙、俗、苦”,尤其是其中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用得尤为独特。 (4)、小说结构缺乏鲜明的结构形式痕迹,信手拈来的“闲笔”,构成了阿城小说中特有的氛围和境界 7、《棋王》寻根意识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作品围绕棋和吃的故事展开,主人公在“棋”上表现出的是他的为人之道:“通达”的人生态度,这正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所在。“吃”表现出的是人物的生存之道,是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从王一生吃的故事, 棋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庄禅哲学的肯定与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 8、什么是“新写实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简介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概念:(广义)18岁以下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专门为他们创造而且适应他们发展需要,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学科(包括幼儿文学3,4—6,7童年文学6,7—11,12少年文学11,12—17,18)。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核心问题是儿童观的问题。 关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 1,人生派:文学研究会 2,本位派:注重的是儿童心理,儿童情趣与儿童需要。 3,教育派:上海鲁冰,教育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不要过分强调教育而放弃儿童本我,茅盾“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语言干巴巴。” 4,多元派:曹文轩 儿童读物包括儿童文学 儿童读物包括哪些内容: (一)儿童启蒙图书《中国儿童启蒙名著通览》;道德伦理;科学知识,科学普及读物;儿童卡通图 画读物;百科知识读物《中国通史,少年彩绘 版》;少年儿童文学读物。

童话起源 (一)周作人“舶来体”,日本小说家《骨董集》山东京传。 (二)本土产生,洪讯涛 朱自强(儿童评论家)1909年由孙毓修编译,商务《童话丛书》为标志,这是中国刊物出现童话一词 ............。 《搜神记》--《叶限姑娘》 周作人《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古童话释义》。 童话定义: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夸张,拟人,非写实的,用来表达和满足人类愿望(儿童愿望)的作品。 1988年当代作家,《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鸟》,迟子建《清水洗尘》《清新土豆》《额尔古纳河右岸》。 1,童话的本质特征:幻想 人物:常人化,拟人化,超人化 情节:荒诞环境:虚拟童话语言:幽默2,隐喻,游戏精神,纸质 (一)儿童审美心理 怀特(美)《夏洛的网》《屋顶上的小飞人》《玛丽-波平斯阿姨》与《音乐之声》。 (二)成人理性隐喻

现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

现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 导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很经典 李轻松《心碎》,也很经典,但很少有人看过当代80后 明晓溪《泡沫之夏》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擅长背景刻画与环境白描,以受到现代文明侵袭的大都市为背景,透露了闺阁妇女的凄凉、痛苦与悲哀,深深分析了她们身上无形的精神枷锁给她们带来的惨痛伤害。文字秀美,如密线刺绣,如工笔细绘。作品读后常有一种无奈、悲凉的感觉,还有着些许的感伤。 冰心: 作品以蕴涵哲理为主,如徐来掠面的轻风,把“形散神不散”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极至,没有特别鲜明的人物或重大事件,与同时期众多现实主义作品相比,她更多地是用一种刻画“真、善、美”的理想状态反衬出现实的昏聩与局限性。 铁凝: 一个经历了“转型”的当代女作家。早期作品沉浸在“白洋淀”的清新和对进步文明生活的向往中;后期作品重新扎根乡镇农村,刻画人物的“野性”与自然力,体现出一群曾受精神奴役者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从而表现出关注精神创伤与治疗的思考。 毕淑敏: 一个学者型作家,文风平实,讲究情节的合理性,注重叙述的.照应,心理描写为主,在个人思想、伦理道德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

复杂性,夹杂部分学术性观点。所以作品紧凑但激情稍逊。陈丹燕: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祖籍广西平乐。 1966年移居上海,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获文学学士学位,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1991年访问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受到极大的吸引。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国际书展推荐介绍中文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三个月的欧洲生活,极大地冲击和开阔了思想。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写作一系列欧洲的生活,知识分子采访记。1994年游学美国,在新泽西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写作长篇小说《纽约假日》,实现了在一家异国咖啡馆里写一部小说的心愿。 【现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 1.文学常识之作家与作品 2.作家三毛作品 3.中国作家与作品汇总 4.文学常识之作家与作品精选 5.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 6.文学常识之作家与作品集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