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学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及地位

乐教育 的课程 , 通过 民族音乐 的熏 陶 , 对青少 年学生 的健 康成长 , 大 是
有裨益的。
民族音乐是一种文化 , 多中外音乐学者对此都有精辟 的论 述。 许 匈 牙利音乐家柯 达伊认 为 :民族传统有机 的继 承 ,唯有从我们 的音乐 中 “ 才能找到。 也就是说 , ” 作为文化 的民族 民间音乐具有继承 的价值 。 国 我 音乐界老前 辈 吕骥 18 9 1年 8月在 谈到 由中国音乐家协 会发起并 与文 化部 、 国家民委联合 主持编篡 的四大民族音乐集成 的意 义时曾指 出, 应
河 中已经 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 在, 民族音乐全 面地列 入学校音 现 将
为 了使 同学门更好地 理解乐 曲, 他把会乐器 的同学分成 二胡 、 扬琴 、 古
筝 、 子等几个 声部组 , 笛 在课堂上先是各乐器组分奏 , 再合奏。在教学过 程中他一方面播放录音和录像 , 大家欣 赏优美动听 的音乐 , 广东 让 讲解
其次 , 就是要组 织好课 外 民族音乐活 动。近 2 0年来随着我 国群众 性业余乐器考级活动 的开展 , 青少年 的音乐生活 日益丰 富多彩起来 。 据 有人 调查 , 但凡业 余学习乐 器的孩子 , 功课一般都不 错 , 其 而且 多是学 校课余文娱活动 的活跃分 子。音乐老师应 当鼓励这 些学习 民族乐器 的 孩子 的学 习热情 , 不失时机 、 并 因势利导地 把他们组织 起来 , 便是 一支 可观 的青少年 民族音乐 队伍 。 再次 , 要摆正中西音乐教学的态度及位置。我 国历来是一个音乐开
中国是 四大文 明古 国之一 , 有着悠久 而丰富多彩 的历史 , 而民族音 乐作 为一种传统文化 , 不仅代表着本 国的特色 , 而且是全 国人 民生 活中 不可缺少 的一种精神文化与食粮 。 许久 以来 , 民族音乐常常被认为 只是一 串串音符的律动 , 比起 人类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大文化来说 ,民族音乐文化 ”只是一种 小 “ 文化 , 但事实表 明, 这种小文化有时也能 发挥 很大的作用 。 自 国成立 我 以来 , 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以后 , 国对 音乐教育进行 了不 断的 我 改革与创新 , 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受到 了重 视 , 乃至在整个音乐文化 长
浅谈民族文化对于文化传承的借鉴意义

的不竭 动力就是 民族 文化 , 在弘 扬 中华 文化 、 传承 中华文 化 、 建
设 共 有家 园方 面 少 数 民 族 文 化 的贡 献 不 可超 越 也 不 可 替 代 。 在
经 济 全球 化 和 改 革 开 放 的步 伐 不断 地 推 进 的 过 程 中 。 中 国 的 政 治经 济得 到 了 迅 猛 趋 势 的发 展 ,中 华 文 化 业 又 封 闭 的状 态 逐 渐 向 全 球 化 的 民 族 文 化 进 行 转 变 ,文 化 的 地 位 也 不 断 地 提 高 再 提
模 式 造 就 了 中华 民 族 文 化 的繁 荣 昌盛 。 展 社 会 主 义先 进 文 化 , 发
借 鉴 和 传 承 优 秀 的 少数 民族 文化 ,是 加 快 少 数 民 族 地 区经 济 发 展 的 必 要 途 径 , 同时 也 是 全 面 建 设 和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社 会 的 必 然 要 求 , 民 族 文 化 在 相 互 吸 纳 和 融 合 、 命 力 极 强 的鲜 明特 各 生 性 成 为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化 中 的 重 要 因 素 ,也 为社 会 的 和 谐 发 展 、 定 祥 和 提 供 了 一 个 充 满 凝 聚 力 、 心 力 、 发 向上 的 积 安 向 奋
一
种 带 有 神 秘 、 特 、 老 的 文化 魅 力 为 中 华 文 化 的继 承 和 发 扬 奇 古
高 。人 民 在 精 神 文 化 层 次 面 的追 求 已 经 远 远 超 过 物 质 方 面 的 享 受 。在 这 样 一 个 大 背 景 下 , 视 和 借 鉴 少数 民族 文 化 , 扬 少 数 重 发
文化万 象
浅谈 民族文化对于 文化传 承 的借 鉴意 义
浅谈民俗的作用

浅谈民俗的作用民俗是指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记载、持续流传,在每一个国家或民族子孙后代中传承下去的民间口头或表演文化。
它是世代传统和行为习俗,主要表现形态为民间舞蹈、说唱、传统游戏、民间体育活动、习俗、传统衣着、文化用具与器物等。
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民俗拥有着很多作用,首先,它可以保存传统文化。
民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体现了某一民族的历史、文化、习惯习俗及其文明精神。
社会上一些拥有悠久历史的习俗活动,如泼水节、抢红包、拜年、爬岩等,把文化活动做为社会间活动的形式,维系了社会关系,可以保留传统文化。
其次,它可以弘扬传统文化。
民俗从理论上可以用来表现某一文化的精神,甚至可以作为某一文化的代表而被出版成书,从而宣传和传播其传统文化。
就拿泼水节来说,这一节日传承了洗净身心的精神通过狂欢的方式传承,既起到了洗净、祛病、诸祸的作用,也承载着某一时期文明社会的精神。
此外,民俗还可以构建社会共同体。
民俗尤其是有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俗,可以增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通过一些形式活动来激发大家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情,构建一种家乡感。
可以把社会上的人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的共同体。
最后,民俗还可以提升文化水平。
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含义的民俗,是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可以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总而言之,民俗是世人遗忘的智慧财富,它蕴含着某一时期文明社会的精神,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共同体、提升文化水平均有重要作用。
它让我们深深体验到文化丰富多彩的魅力,让我们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浅谈苗族民族文化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合

浅谈苗族民族文化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其传统服饰更是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许多服装设计师和学生们的灵感源泉。
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将苗族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苗族传统服饰、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和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苗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国的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方,拥有着悠久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苗族的传统服饰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女子的服饰了。
苗族女子的服饰非常华丽,以银饰为主,包括发饰、耳饰、胸饰、手饰、腰饰等,银饰上常常镶嵌着珍珠、贝壳、鱼鳞等装饰物,十分华丽而富有特色。
苗族女子的服装上也常常绣有各种图案,这些图案往往寄托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和希望,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除了女子的服饰,苗族男子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苗族男子常常喜欢身穿深色的长袍,头戴黑色或蓝色的小圆帽,给人一种朴实而又稳重的感觉。
苗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二、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随着时尚产业的快速发展,服装设计教学在高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并且拥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设施。
目前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过于注重西方时尚潮流,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也难以满足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服饰的学习需求,导致了学生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创作能力不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服装设计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对于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1. 设立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高校可以设立苗族民族服饰和文化这一专门的课程或者专业方向,让学生们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苗族的传统服饰、织锦、刺绣等手工艺技术,并且学习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浅谈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中国的历史文明确实是渊源流长,可以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底蕴丰富.当然,在我们文明的历史里面除了精华还有糟粕,这就需要我辈能够对传统的中华文明能够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作为文化,它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者巨大的作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可以使这个国家和民族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并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在世界的历史上,文化的兴衰直接导致历史的重大变迁是有很多的例子的,在我国有历史以来,从炎黄二帝开始,就因为有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成果而使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在炎黄二帝的时候,虽然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但是因为象炎黄二帝,神农氏,等优秀的时代人物对自然和社会的时间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才有了后来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文化的成果,在当时的社会主要的文化是以占卜为主要文化形式的文化活动,这些占卜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逐渐的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千年不衰的文化经典-<易经>,<易经>作为当时的重要的文化成果,对后来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者极大的且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再到后来的商周时期,由周文王,姜子牙等进一步对<易经>的成果予以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应用,建立了在当时较为完善的社会框架和政治制度,才使得周朝在历史上延续了1304年(东周790年,西周514年).到了有春秋战国时代,因为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得在当时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也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中庸>,庄子的<南华经>,孙子<孙子兵法>,墨子的<墨子>,孟子的<孟子>等等,文化大家都是在哪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在他们之后,因为他们的文化成果,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文化大家的成果,中国在几千年里,能够始终保持我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曾有过中断,这都是因为这些文化大家的优秀的文化成果给中华文明产生的影响所致.文化的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具体体现,文化作为文明的体现,所体现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什么样的文明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群体的精神和行为方式,文化越先进,社会就会越进步,发展的就会越快.但是,文化作为社会的文明体现,因为它是产生在社会的群体里面的,所以必然会受到社会组织的影响,这就是群体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对于国家来说就是社会的政治,和国家的领导人,政治气候,有时对文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在清朝乾隆年间,因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在社会大兴文字狱,导致了社会文化的没落,最后的结果就是进一步的把民众愚化,和奴化,使得社会民众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的文明进程.在现代社会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导致了当时中国的社会为林彪""四人帮"等一些认为的破坏,导致了一场十年的社会动荡,在这个十年里,所有的文化都成为了政治的附庸,产生了当时特有的"时代文化",不过现在好了,中国现在的政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越来越成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的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体现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这说明,共产党希望成为能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应该能够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自古就有一种和谐的精神,中国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并进而引申出来的"和谐世界"的思想都是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现.中华文化还有一种"合和"的精神,讲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和文化的精神,一旦在世界上广泛的传播开来,将能够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朋友.世界是多彩的,文化的是多样的,但是世界上的一些战争和不稳定,很多的时候还源于文化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因为各自不同的理解,有时候就会产生心理的误解,这样就会导致各个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人群产生矛盾,甚至发生战争,现在世界上的战争和动乱,都有文化差异所造成一些影子,比如美国在世界上推行他们的所谓的"民主文化"就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抵制,当然,美国的"民主文化"推广除了推行他们的价值观以外,还可以是他们的一个对外发动战争的借口.通过这些借口,有时候可以获得一些他们国家的战略利益.再比如,伊拉克现在内乱很严重,除了有霉菌们的占领原因外,起内部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因为对教义的不同理解造成了派别的斗争,其实,这也是文化的冲突,等等,这些情况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包括我们中国也有,象新疆和西藏等都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民族的认可度差,但是,这些问题在中国会轻一些,因为中华文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包容"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一直能够延续至今,就是因为中华文明的这种包容性,它不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反而会因为文化的多样性而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它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因为不断的发展,所以才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不会因为跟其他民族的文明冲突而导致灭亡和中断,这就如老子<道德经>所讲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因此,中华文化,在今后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现在中国政府,在世界上推行"孔子学院"这就是一种向外输出中华文化的大战略,中国要想在未来成为世界文明的领导者,领头者,必须在文化输出方面有所作为,要想让世界了解你,你就必须把你的文化传输给别人,让别人通过学习你的文化来了解你,一旦了解你了,认可你了,欣赏你了,他们就会接受你,哪个时候,中国在世界上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为世界,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因此,我提出来这个问题,是希望大家能就文化的作用方面进一步的思考一下,看我们今后如何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文化作用.这是我的本意,希望大家各尽其言,为我们文化的发展进言献策,从而促进我们的认识的提升。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作者:李春海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5期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实现了融会统一。
不断加快的社会经济建设步伐,极大的冲击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些甚至已不复存在。
近年来社会和国家均越来越关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这对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建构来说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详细探讨了如何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语言在中华文明中,少数民族文化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不论丢失哪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均会严重影响中华民族文化。
不断加快的现代化步伐,民族文化陷入“生死存亡”之际。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心都在发展社会经济,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忽略,进而出现了诸多惨痛的民族文化话流失现象,如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等。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社会经济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传承、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
其与汉族文化相比,显得更脆弱,更需要人们引起重视,加大保护。
一、少数民族文化现状1.民族语言传承的危机不论何种语言均承载着一段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均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凝聚[1]。
在我国,若不对各种民族语言予以保护,就势必会遭到汉语的强烈冲击,这与民族语言存亡密切相关。
如今,汉语已在彝族得到了普及与推广,他们的汉语水平不断提高,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功能则极易衰退。
经过几代人后,就会让很多彝族青年丧失直接认识本族文化历史与传统的纽带。
站在客观角度上来说,不学母语,不用母语进行理解是行不通的,但也不能只会母语,不会汉语或者汉语程度低。
事实证明,其会对诸多高层次知识的接受与运用产生影响,如科技知识、生态知识、经济、法律等。
因此,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怎样将民族成员的观念转变,形成“文化自觉”,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民族语言,至关重要。
2.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不断进步的社会与快速发展的经济,让少数民族文化日渐衰退。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下个人修养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伦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一些浅谈。
首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培养个体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忽视了道德和良心的约束。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将个人利益放在社会公共利益之上,通过道德的约束和自我自律来实现个人修养。
在当今社会中,道德问题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只有通过儒家文化的引导,才能够培养起个人对于道德的敏感和责任感,使得个体能够在道德的准则下去行动,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
其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塑造个人性格和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培养个人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儒家强调的仁爱、忠诚、孝顺、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是培养个人优秀品格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容易迷失自我,追求短暂的快乐,而忽视了个人性格的培养。
通过儒家文化的熏陶,个人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提高自己的修养。
再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个人修养起着积极的影响。
儒家文化提倡的仁爱和和谐的思想,要求个人以诚信和宽容去对待他人,以谦和和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
在当今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人们常常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和隔阂。
而儒家文化提倡的仁爱和和谐的思想,能够帮助个人培养善于沟通和谦和待人的能力,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个人修养。
最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精神。
在当今社会中,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声音愈发高涨。
而儒家文化强调的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能够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以更高尚的目标为动力,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
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璀璨成果。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
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中华文化,也形成了各具特
色的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少数民
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花
异葩。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争奇斗艳,就没有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魅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无限活力和历久弥
新。只有使各民族的文化瑰宝交相辉映,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才
会有更加坚强的纽带,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才会有不竭的源
泉,中华文明才会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一.少数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性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就构建了文化的多样性,各民
族不论人数的多寡,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的总
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以共自身的民族
性,多样性,时代性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
化是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其鲜明的民族性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
成的。具有民族群体共有而与其它民族群体相区别的民族文化特
征。这种民族文化特征作为一种传统,也代代影响这个民族群体,
体现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
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而且资源丰富,呈现出一种神
2
秘、古老、奇特的文化魅力。
我们从一个民族群体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有的风俗习惯甚至
历经许多世纪而原封不动地延续下来,有的民族后代甚至迁徙到
新的地方,虽与其它民族杂处群居,其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仍然
保存下来。
以贵州省为例,经过千百年的多次迁徙和演化,目前有17
个少数民族的1400万人世居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又在其中
形成若干个分支。由于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与外界及相互间交
往较少,这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分支都长期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然
环境在生产、生活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学上极
为独特的“文化千岛”现象。传统节日舞蹈、歌唱、戏曲、服饰
以及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娱乐竞技等,加上众多的独具地方
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丰富多彩,以及特
有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
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的多样性,它的最主要
价值是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
民族特点,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信仰,也理所当然地尊
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的
文化传统。风俗信仰等因素,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族
制宜,讲求实效。
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的
3
时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又是一个统一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
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既具有历史性,是经过长时
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又因其生命力而具有时代性,在现实生活
中被继承,同时它又在深层次上普遍影响着民族成员,具有大众
性,因此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
的发展实践,同样需要文化的创新,需要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同
步。民族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
障。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大众性,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坚实基
础。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创新重构,但作为其中最
精辟部分的文化遗产,则需要保护、传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取
其精华,弃其糟粕。
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传承、保护、弘扬与改革、
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只有
开放才有希望。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民族都要注重并
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
果,不断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进民族文化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综上所述,我认为发展繁荣中华文化,就必须注重做
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
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
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
4
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
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
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
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贯
彻“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
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国家,各民族文化
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又相互吸纳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凝聚力、
熔铸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
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提供科学文化和智力的
支持。各民族文化对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一个奋发
向上,安宁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实现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全面
建设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
托,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又都保
留着独立的个性,同时又相互交融,推动着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
和繁荣;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交流,增强了各民族的的团结,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统一的国家,团结就是力量,团
就是生命,团结就是胜利。
5
历史至今,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各少数
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其统一性和多样性和鲜明特
征。不以血缘论夷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化
的相互传播和认同,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这
些作用不是哪一种单一的文化可以替代的。
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更能凝
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
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推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当然包
括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否则谈不上整体文化的发展和繁
荣。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断的取得长足发展,同时社会发展
也要求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与各民族群众的精
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发
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少数民
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制订少数
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培养民族
文化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努力发展民
族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典要全力保护,要扶持到
位,要加大投入,给足政策支持,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
6
新局面。
发展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对培养民族文
化人才要加强指导,提供服务,为文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方法
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做到因地制宜,富有特色。人才的培养可
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与节庆和民
间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文化人才,需进
行跟踪培养宣传推介,促进他们的成材和发展。
要注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是民
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要保护
其原形态。民族文化遗产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
以及民族认同感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自身的
发展民族特色的坚持有着重要关系。
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注重调研、总
结,让民族的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让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人
们易学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广泛传播,内化为人们的精
神动力和内在素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
文化工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新措施促进
少数民族文化加快发展,依法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
会演,就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各
级领导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
7
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化,纳入财政预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
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守住各民族人民的精
社家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使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
中,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
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抓住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机遇,
铸造少数民族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它涵着中华56个民族的文
化精华。在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奋斗中,
我们必将创造出无愧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无愧于改革开放伟大时
代的灿烂文化,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盘锦市民族文化艺术馆
王宏
201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