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复合农业林的规划设计

水土保持复合农业林的规划设计
水土保持复合农业林的规划设计

全国水土保持林树种一览表

全国水土保持林树种一览表 树种名称 生物学特性 分布地区及地势条件 造林方法 用途 油松 常绿乔木,适应性强,喜光,抗风,耐寒,耐旱,耐瘠薄,不耐盐碱,喜生于微酸性及中性沙壤土中,根系发达,生长较慢 华北、西北和华中、西南部分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阴坡、半阴坡 植苗直播 护坡固沙;建筑用材,矿柱材,薪炭材 侧柏 常绿乔木,适应性强,稍耐阴,抗风,耐寒,耐旱,耐湿,耐瘠薄,喜生于中性及微碱性土壤,微酸性土壤也能生长,深根性,生长缓慢 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海拔1500米以下的黄土丘陵及土石山区,半阴坡、阳坡 植苗直播 护坡;建筑、车船、矿柱、家具和雕刻用材 杨树 乔木,适应性强,喜光,很耐寒,较耐旱,耐水湿,较耐盐碱,喜生于中性及石灰性湿润肥厚沙壤土,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繁殖容易 除华南以外的全国各地,海拔24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河岸和黄土丘陵山地 植苗插条埋条分蘖 护岸护滩,防风固沙,一般用材,化纤及造纸原料 旱柳 乔木,适应性强,喜光,抗风,耐寒,耐旱,耐水湿,较耐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适生于各种性质的土壤,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萌芽力强 华北、西北和华中,海拔23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和丘陵山地 植苗直播分蘖 护岸护滩,防风固沙,一般用材

乔木,适应性强,喜光,抗风,很耐干旱,耐瘠薄,耐微盐碱,不耐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喜生于中性、石灰性土壤,浅根性,侧根发达,生长迅速,根蘖能力强 华北、西北、东北、西南,海拔12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山麓和黄土丘陵、低山、阳坡 植苗直播分蘖 护坡固沙,改良土壤;车辆枕木、矿柱及小农具、家具用材、薪炭材;叶可作肥料、饲料,花为良好蜜源 白榆 乔木,适应性较强,喜光,抗风,极耐寒,耐干旱,耐瘠薄,不耐水湿,耐微盐碱,喜生于石灰性土壤,深根性,侧根发达 华北、东北、西北、华中等地区,海拔18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黄土丘陵、山地、阳坡 植苗直播 护坡,防风固沙;一般用材,叶为良好饲料 臭椿 耐微盐碱,不耐水湿,喜生于中性、石灰性土壤,深根性,主根发达,侧根少,生长迅速 西北、华北、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黄土丘陵、山地、阳坡 植苗直播分根 护坡固崖,四旁绿化;木材可作家具、农具、梁檩及造纸原料,籽可榨油,叶可养蚕,根可入药 楸树 乔木,喜光,较耐寒,喜石灰性肥厚的土壤,主侧根发达,生长较快 华北、西北海拔1500米以下的平地、黄土丘陵、低山 植苗分根 护坡,四旁绿化,建筑用材,各种家具良材 泡桐 乔木,喜光,耐寒性差,稍耐旱,怕积水,稍耐盐碱,喜生于石灰性深厚肥沃沙土壤,侧根发达,生长迅速,萌蘖性强 华北、华中和西北、东北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地、轻沙地、丘陵低山 植苗插条压条分根 护坡、护塬、护岸,四旁绿化;家具良材,叶可作肥料 树种名 生物学特性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方案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方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丹巴县大渡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半扇门沟、宅龙沟) 水 土 保 持 林 草 措 施 四川顶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5年9月 一、工程概况

丹巴县大渡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的半扇门沟和宅龙沟位于大渡河一级支流小金川河的左岸,本工程为项目区内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工程主要整治内容表 二、编制要求: 1、整地采用穴状整地方式,坑口直径0.6m,坑深0.6m; 2、造林时间选择在春、秋两季。栽植方法采用“穴植”,技术要求是“三填、两踩、一提苗”。 3、抚育管理包括间苗定苗、松土除草,促进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除蘖平

茬,在栽植后1~2年,应选留一生长健壮、干形通直的主干,将其余的萌蘖条去掉;修枝整形,宜在初冬和早春树木休眠期进行,幼树修枝强度宜小,大树可适当加大;及时浇水、施肥、防虫及补植,成活率低于40%的,必须重栽。 种植规格、要求及需苗量 三、施工工序 园林绿化种植的施工顺序一般为: 地形细整—→定点放线—→乔木栽植—→灌木种植—→地被草坪栽植—→施工期养护—→养护管理期养护—→竣工验收移交 (1)、选材 1、表土、肥料、水等应符合本工程要求; 2、植物品种 2.1所有植物应考虑当地气候特点,选择在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及东北、山西等省份符合本工程设计要求效果的苗木,带冠种植;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易于生长的、并有丰满干枝体系和苗壮的根系。植物应无缺损树节、擦破树皮、受风冻伤害或其他损伤,植物外观应显示出正常健康状态,能承受上部及根部适当的修剪。 2.2乔木应具有挺直的树干,发育良好的枝杈,根据其自然习性对称生长。不应有大于直径20cm未愈合的伤痕。 2.3运到现场的乔木高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其胸径应按施工图纸要求。 2.4露地栽培花卉应符合设计要求。 (2)、地形细整

818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最新整理)

南京林业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满分:150 分 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水土流失2.土壤侵蚀程度3.正常侵蚀4.径流系数5.年土壤侵蚀模数 6.林带胁地7.林带结构8.输沙率9.透风系数10.荒漠化 二、填空题(10题,每格1分,共30分) 1.根据土壤侵蚀的成因和发展速度,可将土壤侵蚀分为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对象是。(3分) 2.重力侵蚀的形式主要有、、和。(4分) 3.切沟侵蚀的特点是横断面初期呈形,并形成一定高度的,长、宽、深三方向的侵蚀同时进行。(2分) 4.沟蚀有、、、等几种形式。(4分) 5.防护林带的结构类型主要有:、、。(3分) 6.按断面形式分类,梯田主要类型有:、、。(3分) 7.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类型主要有、、。(3分) 8.在林带的不同方向胁地程度不同,其规律是、。(2分) 9.风蚀发生时沙粒有三种移动方式:、、。(3分) 10.主林带方向应该与垂直,副林带方向主林带;辅助林带位于两条之间。(3分)、、简答题(5题,每题9分,共45分) 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2.我国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其相互关系? 3. 写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并说明K值的确定方法? 4.坡地改成梯田后,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5.林带横断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其防风特点是什么? 四、问答题(3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谈谈我国水土流失的形势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试论述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机制? 3.试论述风沙流活动的规律?流沙治理方法主要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发改农经〔2011〕170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和完善中央补助地方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2009]124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程根据经批准的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强化管护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实施。 第四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共同承担。各地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参与工程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五条各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对中央补助地方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的小型水土保持项目,实行中央切块下达投资规模计划、地方分解安排具体项目的管理办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衔接平衡、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和建设管理综合监督等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文件审查、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具体组织和指导项目实施,有关流域机构做好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六条水土保持工程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前期工作文件组织实施,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前期工作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看看下面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概况。坪山河又名新寮水、石头河,是淡水河的一条支流。它起源于深圳市盐田区的梅沙尖,一直向东流经坪山镇、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区,在惠阳区的下土湖纳入淡水河,是一条跨越三个地区的跨境河流。坪山河天然河道全长39km,整个流域汇水面积。 坪山河两岸地势平缓,阶地相对较开阔,地面高程约为18~29m,河床高程约15~20m。坪山河流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濒临南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坪山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受季风影响,雨量主要分布在 3月下旬~10月中旬,占全年降雨量85%以上。项目区主要土壤有赤红壤、红壤、山地黄壤和冲积土,以赤红壤为主。 根据现场踏勘,工程沿线地形较为平坦,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工程沿线自然水土流失主要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程度轻微,其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 工程概况.坪山河治理范围起于大亚湾与深圳交界处的上洋村,终于惠阳与大亚湾交界处新规划的龙海一路桥。河道整治长度,新建堤防长度。本工程等级为Ⅲ等,堤防级别为3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水闸建筑物工程级别均按3

级设计。 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防洪和治涝两部分,防洪部分包括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其中河道整治,堤防建设;治涝部分包括新建水闸2座、新建排水涵管16条;拆除重建翻板闸2座。 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28个月,估算总投资为万元。 根据项目区的地貌特征、工程总体布局、设计和功能区划,将本工程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营造区以及临时施工道路区5个水土流失防治区,主体工程区包括堤防建设区和水闸建设区两个二级分区。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本工程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本工程占地类型中园地、林地、荒草地属于水土保持设施,因此本项目建设损坏水土保持面积为。 弃渣量。根据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技术资料工程量统计以及土石方平衡计算可知本工程需取土万m3、弃土弃渣万m3。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经预测,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为,新增水土流失总量。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在措施布设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⑴分区治理原则;⑵互补性原则;⑶“五定”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方案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水土流失地区经人工控制(水土保持林业措施)的土地经济系统和土地自然系统间耦合构成土地经济系统,如何使这个复杂系统的结构合理,水土流失处于正常侵蚀范围之内,经济效益最佳,运行高效,是多年来林业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林业措施不仅是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是发展经济与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通过林业措施使相对稳定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可使它对外界的干扰、破坏,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在一定的情况下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持续发展。第一节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益水不仅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先决条件,而且是全球与局部气候状况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水的用途要求越来越高,用量越来越大,例如我国目前的全国年总需水量在二十世纪 80 年代 4400 亿m3 的基础上增加到了 6800 亿 m3,即增加 50%以上。当前,在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中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工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但是,由于水的性质所决定,它不仅对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而且有时造成不便甚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据估计,地球大陆上的总降水量约 11.9 万 km3。这些水一部分以水蒸气的形

式返回大气;面另一部分则变成地表径流。由于这些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的不均匀性,过量的地表径正常常超出正常的河槽,形成洪水而淹没平地,破坏农田与城镇,引起重大伤亡事故,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另一面。当高空的水蒸气以雨滴的形式下降时,雨滴的动能又可使土壤颗粒崩解,形成结皮,迅速降低地表土壤的入渗能力,引起坡面侵蚀,并增加洪水量,引起沟道、河流侵蚀,甚至引起泥石流暴发,诱导滑坡等重力侵蚀,被冲入河流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沉积,可造成河床、湖泊、水库的淤积,降低其调洪能力,并使水质受到污染,成倍地增加洪水所造成的损失。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是大量降雨所造成的破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人们不仅认识到了修建水利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不平衡的矛盾,而且也认识到了陆地森林的巨大调节作用。地球上现有约 40 亿 ha 的森林正在保护着地球上的主要江河的安全。森林对水资源的这种调节作用即所谓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的作用。又称森林水库的作用。水土保持林与的关系其实质是水土保持林的水量平衡,即水土保持林对各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受气候、地形、土壤、地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综合评价中如何区分出水土保持林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总的来说,水土保持林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防止洪水,改造局部地区水

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书

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书 1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1.1 自然条件 项目区地质构造属川中褶带龙女寺半环状构造区。区内包括有龙凤场向斜、中心镇背斜、钱塘镇向斜和大石桥背斜及合川向斜;它们以龙女寺背斜为核心,呈半环状的构造形迹。 项目区大地构造区域属四川中台坳,亦称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和遂宁组。沙溪庙组面积最大,主要由紫红、棕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灰、黄灰、灰棕色中至细粒长石砂岩呈不等厚互层,泥岩中普遍含钙质结核,砂岩中大型斜层理发育。遂宁组主要分布在峨眉小流域,岩性单一,以棕红色厚泥岩为主,剥蚀风化深,以保水保肥力差的红石骨子为主要成土方式,土壤粘、廋、干旱、缺有机质。 北部地貌为台地、中部地貌为高丘、南部地貌为丘陵。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但从未进行过综合治理。 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及耕地坡度组成情况见下表: 表1-1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表 注:耕地坡度是指耕作面坡度。 项目区的气候,因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日照、风力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特点是:冬暖夏热,春早秋短,无霜期长,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风小湿度大。春有连阴雨,夏常有伏旱,秋多绵雨, 冬少寒潮。 表1-4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气温: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7.8℃,一年之中1月最低,日均温度为7.2℃,8月最高,多年日平均温度为28.3℃。历年极端温度,1961年1月17日最低为-3.7℃,1972年8月27日最高为41.4℃。 日照:项目区地处亚热带低纬度、日照资源本应丰富,但是,因受西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交汇影响,造成秋、冬、春三季天空云层多且低厚,雾日持续时间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89h。 降水:项目区降水季节性、地区性差异明显、夜间降雨多于白天。液态水多,固态水(雪、冰雹)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28mm,其中1968年最高,为1428mm;1961年最低,为828mm。 6-8月为暴雨最多时期,最早暴雨5月即可出现,由于降雨不均,暴雨多,强度大,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旱洪灾害几乎年年都有。项目区洪水由暴雨形成,历时一般为一天左右,洪水发生季节与暴雨相应。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109mm,3-6h最大降雨量为72mm;2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135mm,3-6h 最大降雨量为86mm。 项目区属涪江、嘉陵江水系。 涪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53 kg/m3;输沙率为665 kg/s,最大为2930 kg/s;输沙量为2112万t/a,最大为9240万t/a;浸蚀模数为731.1t/km2,最大为3130t/km2。 嘉陵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39 kg/m3,最大为5.24 kg/m3;输沙率为5356kg/s,最大为11800 kg/s;输沙量为16910万t/a,最大为37400万t/a;浸蚀模数为1077.4t/km2,最大为2368t/km2。 1.2 自然资源 项目区主要成土类型是灰棕紫色水稻土和灰棕紫泥土,只有峨眉小流域是红棕紫色水稻土和红棕紫泥土。 灰棕色紫色水稻土成土母质为上下沙溪庙组的紫色砂泥岩风化的坡积物或残积物。土层深厚,矿质养分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保肥供肥性好,是项目区水稻生产和水旱轮作的主要基地,自然植被为柏树、桉树、竹类、青杠、马尾松、马桑等。 灰棕紫泥土主要分布在各向斜轴部及两翼的丘陵坡地,光热资源丰富,是旱粮作物和多种经营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其成土母质为棕紫、灰棕紫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夹灰色砂岩,母质风化度不深,矿质养分丰富,先天肥力高,胶体品质好,保水保肥力强,宜种性广。自然植被有柏树、青杠、桉树、马尾松、泡桐、香樟、竹类等;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苕、胡豆、豌豆和其它各种杂粮;经济作物有辣椒、地瓜、南瓜、白菜等;经济林有广柑、梨、桑树等。 红棕紫色水稻土成土母质系侏罗系遂宁组,主要岩石为红棕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钙质或石英粉砂岩,底部为砖红色石英粉砂岩。本土属土壤粘重,通透性差,易滞水遭受湿害,且酸碱度较高,磷元素易被土壤固定,锌的有效性低,水

水土保持设计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发表时间 :2013-03-18 14:53:58发表人员:admin点击 数:1593 Technical regulation o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lan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SL204— 98 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实施日期: 1998 年 5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SL204-98 的通知 水科技 [1998]47 号 根据 1995 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计划,由部水土保持司主持、 主编制定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发布。标准名称和编号为: 强制性标准: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本标准自 1998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应注意总结经验, 如有问题请函告水土保持司,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2月5日 前言 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水利部第 5 号令《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本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总则。简述编制本规范的目的和意义,适用范围,水土保持方案分 阶段的要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及责任范围,水土保持方案应达到的目标等。 第二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求。主要有水土保持方案各设计阶段的要求,

水土保持林造林技术设计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 《水土保持林学》造林技术设计 一:前言 二:设计地区概况及立地分析 三:造林技术设计 (一)立地类型划分 (二)造林类型设计 (附)造林类型(典型设计)表 四:结束语(小结) 造林技术设计(作业) 一、前言 ⊙主要阐述造林技术设计的重要性:林业生产周期长﹑造林成功与否关系到几十年上百年的大事,应以科学为依据。因此,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并为以后的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稳定高效的林分结构,进一步提高人工林的产量、质量、各种效益必须要进行设计。 ⊙造林技术设计要在充分调查社会自然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分别立地条件类型编制造林类型。 ⊙设计时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认真调查研究立地条件及林种的生物学特性,并广泛搜集群众的造林经

验。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及树种特点提出相应的造林技术设计。

⊙造林技术(措施)设计作业包括: ①树种的确定及树种选择设计; ②群体结构设计; 林分组成设计――单纯林,混交林(混交方式等) 密度及种植点配置设计 ③整地技术设计:方法﹑规格﹑季节等; ④造林方法设计:造林方法﹑季节﹑种苗规格及数量; ⑤幼林抚育管林:松土除草等等一系列措施;二、涉及地区概况及立地条件 通过造林地区概况分析进一步明确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为完成上述设计提供依据。 ⊙自然条件: 分析气候条件降水特性、雨量、气候是否干旱﹑温度﹑热量等; 分析地形地貌条件海拔高度、坡度大小、地形是否完整等

分析土壤条件土壤厚度、土壤水分、养分、矿质含量等; 分析水文状况地表水、地下水、有无灌溉条件等; 分析植被状况为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要找出立地限制因子和主导因子:降水少﹑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应选择抗干旱树种营造生态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 ⊙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本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经济状况、主要产业,分析劳动力状况、交通状况等。 三、造林技术措施设计 (一)立地类型划分:(本作业结合2个立地类型)Ⅰ、海拔>700m-阴坡-土层厚度>30cm(水源涵养林); Ⅱ、海拔<700m-阳坡-土层厚度<30cm(水土保持林); 为每一立地类型设计一个造林类型(可以是多个造林类型)

全国水土保持林树种一览表

全国水土保持林树种一览表 全国水土保持林树种一览表 树种名称 生物学特性分布地区及地势条件造林方法用途油松常绿乔木,适应性强,喜光,抗风,耐寒,耐旱,耐瘠薄,不耐盐碱,喜生于微酸性及中性沙壤土中, 根系发达,生长较慢 华北、西北和华中、西南部分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阴坡、半阴坡 植苗直播护坡固沙;建筑用材,矿柱材,薪炭材侧柏常绿乔木,适应性强,稍耐阴,抗风,耐寒,耐旱,耐湿,耐瘠薄,喜生于中性及微碱性土壤,微酸性土壤也能生长,深根性,生长缓慢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海拔1500米以下的黄土丘陵及土石山区,半阴坡、阳坡植苗直播护坡;建筑、车船、矿柱、家具和雕刻用材杨树乔木,适应性强,喜光,很耐寒,较耐旱,耐水湿,较耐盐碱,喜生于中性及石灰性湿润肥厚沙壤土, 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繁殖容易除华南以外的全国各地,海拔24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河岸和黄土丘陵山地植苗插条埋条分蘖护岸护滩,防风固沙,一般用材,化纤及造纸原料旱柳乔木,适应性强,喜光,抗风,耐寒,耐旱,耐水湿,较耐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适生于各种性质的土壤,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萌芽力强 华北、西北和华中,海拔23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和丘陵山地植苗直播分蘖护岸护滩,防风固沙,一般用材刺槐乔木,适应性强,喜光,抗风,很耐干旱,耐瘠薄,耐微盐碱,不耐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喜生于中性、石灰性土壤,浅根性,侧根发达,生长迅速,根蘖能力强 华北、西北、东北、西南,海拔12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山麓和黄土丘陵、低山、阳坡植苗直播分蘖 护坡固沙,改良土壤;车辆枕木、矿柱及小农具、家具用材、薪炭材;叶可作肥料、饲料,花为良好蜜源 白榆 乔木,适应性较强,喜光,抗风,极耐寒,耐干旱,耐瘠薄,不耐水湿,耐微盐碱,喜生于石灰性土壤, 深根性,侧根发达 华北、东北、西北、华中等地区,海拔1800米以下的平地、沙地、黄土丘陵、山地、阳坡 植苗直播 护坡,防风固沙;一般用材,叶为良好饲料 臭椿 耐微盐碱,不耐水湿,喜生于中性、石灰性土壤,深根性,主根发达,侧根少,生长迅速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知识分享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 ——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 摘要:水土保持林业措施是在水土流失地区人工造林或飞播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与社会效益而采取的技术方法。是区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组合部分,与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组成一个有机的区域(流域)综合防治体系。通过林业措施使相对稳定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可使它对外界的干扰、破坏,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在一定的情况下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林与水的关系其实质是水土保持林的水量平衡,即水土保持林对各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一般包括林冠层截留降雨、林地枯枝落叶层吸收水分和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及贮水等主要过程。 关键词:水土保持林水文效应雨水枯枝落叶消减洪峰 一、水土保持林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一)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林冠截留作用,是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树冠可以截留降雨,一般截留率为15%~30%。被林冠截留的雨水,除一小部分被蒸发到大气中以外,其余大部分经过枝叶一次或多次截留以后,缓慢滴落或沿树干流下,改变了雨水落地的方式和降雨再分配。林冠起到增加大气湿度、直接消减径流量、改变林下降雨的雨滴动能、相对延长降雨历时和保护地表的作用。林冠的截留量与树种、树冠结构、林冠郁闭度、林冠的湿润状况、降雨量以及降雨强度有关。枝叶越茂密,层次越多,树枝水平或轮状重叠排列,枝叶面积越大,截留量就越大。降雨量越大,林冠截留量越大;降雨强度越大,截留量越大;反之,则小。

水土保持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土保持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土保持规划在水土资源保护工作上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科学、有效、合理化的制定和设计水土保持规划,并且长期正确的去运用,可以促进水土资源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化运用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可是在现阶段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问题也在 不断的出现,比如说:设计思想落后,技术参数不正确,设计的时间不充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急需有效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1.1保护和预防 针对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在其保护的方向以及保护的方法 上面做规划,这些重要区域主要有:高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域、饮用水的保护区域、湿地保护区等。这些重点保护区保护的方向是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维护。 1.2综合性的防治 根据水土流失的相关特点、治理的要求以及自然经济条件等因素,对那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做出综合性的防治。这些区域主要有:小流域的防治、坡面的防治、果园地的防治、农耕地的防治、居住环境的防治等。 1.3综合性的监督和管理 针对人类活动所引发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综合性的监督和管理,采用一些监管方案的同时还要进行合理化的统筹和规划。内容主要是:

建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机构,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法律法规的设立等。 1.4水土保持的定期监测 具体的内容有:按照水土保持的相关监测职责和监测要求,去规划监测点的布置;在监测体系完善的基础上,综合提高监测的水平和制度的保障能力;对重点的防护区域以及一些重点的治理工程项目要提出监测管理的目标和监测的要求,同时还要制定出监测的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2.1水土规划设计的方法不先进 水土保持的相关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并且目标多样化的技术体系。可是,目前在水土保持的规划设计当中,设计的目标比较单一,而且技术方法也不先进,同时还没有进行比较具体的调查和研究,这些情况制约着水土保持治理目标的实现。 2.2相关资料的收集方法不先进 在水土保持规划的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对资料的采集基本上是通过对实地的调查,相关人员的谈话以及查看当地的统计资料来获得。这些方法很容易出现误差,因为土地相关部门提供的那些资料并不是很全面,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要想采集到更加准确的资料,需要应用更加高科技的手段,比如可以使用导航定位测量仪。 2.3规划设计的参数不是很准确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讲义

绪论 第一节关于规划的概念 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贯彻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水土流失地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规划:规划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选择、制定最好行动方针的自觉过程。 从技术层面上解释水土保持规划,为了振兴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而应用各学科的有关理论、技术,将人们利用、保护水土资源的具体目标和意向自觉的、科学的分配到特定范围内的空间和实践的过程。 生态规划: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议对策,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第二节水土保持规划的方针和原则 方针:贯彻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 原则:除上面的“24字方针”中大部分可以作为规划原则外,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有关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做到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方法,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 第三节水土保持规划的规划期和任务 规划期:省级以上为10—30年,最长不超过50年;地、县级为10年。规划编制应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并以近期为重点。水平年宜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任务:进行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确定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因地制宜的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近期和远期的治理进度。估算规划区的治理总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第四节水土保持规划的类型与方法 类型:总体规划;实施规划;常规规划;优化规划。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绪论 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 (2)成活率、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 (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 (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 (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 第一章水文效应 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 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 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 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 3、林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 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 (1)林冠特性 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 (2)林分特征 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 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 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 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 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 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另外,由于“附加截留”的存在,林冠的总截留量有可能超过林冠的饱和截留量的那个极限值。 附加截留指的是对于历时长的降水在这个阶段中枝叶体还将水继续蒸发到大气中去,它由湿而变干,这样一来又增加了截留雨水的潜力,这种因蒸发而增加的截留称为“附加截留”。 (4)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和林冠截留 在雨前林冠愈干燥,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愈大;反之,与前次降水相隔的时间愈短,则林冠含有较多的未来得及蒸发的前次截留量,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就小了。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指大气降水达到林冠层时,一小部分雨水被树木的枝叶截拦,附着于枝叶的表面,然后慢慢地蒸发回大气中。 要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截留率: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之比; 郁闭度大,复盖层多,林冠的截留率就大;截留率:针叶树>灌木>软阔叶树>硬阔叶树;当降水量小时,截留量是随降水量的增加成正比增加的,当截留量大致或接近极佳进,降水再增加,截留量也无法增加了; 以便给予相同的林学技术措施。这种组织起来的单位,叫做森林经营类型,也称林分经营类型,简称经营类型。 一些在地域上分散,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相同,并需采取统一的经营方针及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和经营措施的许多小班(林分)组合起来的总体。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状况,并拟定各项技术措施的类型表。 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S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面积S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是指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一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之比,以α0表示。透风系数是鉴定林带结构有利的重要参数。在研究工作和生产上常以林嗲的透风系数值作为判断林带结构优劣指标,但它不是林带本身结构的指标。 是指护坡林切实起到吸收调节作用的有效面积和防坡林的总面积的比值(此数越接近1,起的作用越大) 在高度郁闭的由喜光树种组成的幼林中,无论在林木的高度和粗度方向,边行均比在林分中心生长的林木生长量为大,形成边行优势的现象,亦称边行效应 为了解决林木之间或树种之间和其它植物之间的矛盾,保证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不受次要树种等的抑制,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抚育间伐种类 与相邻区域又有显著差别的地段,是调查和经营的基本单位。一般按权属、地类、立地条件类型等进行区划。按地类区划包括非林业用地小班和林业用地小班。 森林资源:指森林所占的林地和森林内蓄积的木材,以及森林内的其它植物资源(灌木、草本、苔藓等)、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及环境资源。 防护林: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及其他防护功能而营造的森林。 防护林体系:在一个自然景观地带内,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而营造的各种人工防护林和原有的天然林,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将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植物群体系统。 林冠截留作用: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林冠截留量: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

水土保持林树种综述

水土保持林树种综述 选择优良树种,掌握造林树种的生长特性,是造好水土保持林的主要措施之一。如刺槐、油松、侧柏和紫穗槐等。沟谷、坡脚、台田、路边有各种杨树、柿树、黑枣、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树种。山上野生的树种主要有臭椿、黄连木、酸枣、荆条及胡枝子类的小灌木,离村庄较远的深山有葛条。。这些树种都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和经济价值,但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因此,根据水土保持林的目的,把能在山坡上生长和便于造林的一些树种,进行造林试验,通过调查分析,比较优劣,从而选出可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树种。在无水分胁迫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和对比了树种的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苗木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趋势为上午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下午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针叶树种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最低,阔叶树种最高,灌木树种位于中间;各树种苗木 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值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刺槐、白榆、紫穗槐、黄土半干旱区水土保持林主要树种耗水特性研究沙棘、山杏、柠条、油松和侧柏;水分利用效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侧柏、柠条、油松、刺槐、紫穗槐、白榆、沙棘和山杏。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树种苗木的各项生理指标研究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大部分树种苗木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增加。,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曲线不相同,其光合速率的光响应变化趋势遵循二次项模型。在高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作用对光强

变化的响应与土壤水分条件基本无关,敏感性较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 光合作用对光强响应的敏感性增强。 .确定了刺槐与侧柏在干早、半干旱地区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适宜土壤水分条件和林地土壤水分管理标准: 刺槐适宜的SwC闭值为11.0%~15.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52.0%~ 74.0%),最适SWC为13.0%(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62.0%)左右;所允许的最大土壤水分亏缺SWC为1众O%(近于田间持水量的48.0%)左右;土壤水合补偿点为4.5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21.7%)左右。侧柏适宜的SwC闭值在9.5%~13.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45.0%一64.0%之间;最适的SwC在10.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50.0%)。所允许的最大土壤水分亏缺SwC为8.5%左右(田间持水量的40.5%);土壤水合补偿点3.91% (近似于田间持水量 的18.6%)左右。,林地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划分为:冬季土壤水分稳定期(头年12月至翌年3月上旬)、春季土壤水分损耗期(3月中旬至6月下旬)、夏季土壤水分恢复期(7月、8月和9月上旬)、秋季土壤水分消退期(9月中旬至n月下旬)4 个阶段。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垂直变化划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0~30cm 左右的土层)、土壤水分活跃层(30~SOcm左右的土层)、土壤水分过渡层(80~ 18Ocm的土层)、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180cm或更低土层以下)4个层次。 .调查不同密度刺槐林分林下植物状况,研究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 指示作用,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其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有显著减小的趋势,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逐步由典型的中生植物向早生植物过渡,反映出高密度林分林地土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综合说明 1、工程概况 2、编写依据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GB/T15773-2008);(2)《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 (3)《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SL239-1999)(4)现行的施工操作规程,施工验收规。 (5)施工图纸。

第二章施工总体规划 通过对现场的踏勘及详细研读设计文件、图纸,利用我单位人员、设备及丰富的施工经验等诸多优势,拟对本工程施工作以下规划: 一、机构设置 本工程承建中,我单位将实行项目法施工,由单位技术主管任项目经理,负责本工程的施工。项目部对工期、质量、成本等综合经济效益进行高效有计划地组织协调和管理,并配备先进的机具设备。以科学的手段、先进的技术,优质高效地完成本项工作。项目部组织机构见附图1项目部组织机构图。 1、项目经理部的组成 项目经理:代表单位负责本工程合同责任的全面履行,实施对本项目的全面管理,负责项目的行政、技术、财务和施工等各项管理工作,为本项目的管理核心。 项目副经理:主要负责施工管理工作,为工程施工的主要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协助项目经理负责所有技术与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项目经理部共设五个部门,各部门职责如下: ●技术科:负责项目部的施工技术、计划与方案;工程施工管理 测量、统计与计量;图纸设计、竣工资料的整理、技术资料的保管。 ●质检科:负责工程质量的检测、验收、试验与控制。 ●施工科:负责整个工程的现场施工。

机构设置框图 ●安全科:负责安全生产的管理、监督及工地治安工作。 ●财务、后勤科:负责项目的财务管理,包括工作款单编制、报送;所需材料、配件的采构与供应;机电设备的管理、维修、保养;项目部的后勤行政管理,包括接待、医务、炊事、营地管理等。 2、人员组成 项目的管理人员包括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将由我单位人员组成。大部分技工、

水土保持规划编制

了对重点乡镇、重点流域的治理,几年来重点抓了张海流域龙王庙沟万亩果园梯田、刘家流域5000亩造林和果树梯田、高丽沟流域团山子村严重水土流失的治理工程,以重点带动一般,使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掀起高潮。尤其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高丽沟流域团山子村,先后投资300多万元,1998~2000年共修河道护岸800m,修桥3座,建水泥过水路面120m,造林133 33hm2,修果树梯田200hm2,使该流域水土流失由强度、中度降至轻度或轻度以下。 在抓流域重点工程建设上,不仅重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重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把获得经济效益作为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群众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在张海流域龙王庙沟万亩果园建设中,除栽植果树外,还投资100多万元配套了上山引水工程,建容积为5000m3的塘坝一座,配备了提水设备。像这样的引水上山工程还有鸡冠山乡刘家流域千亩果园灌溉工程、罗台镇千亩果园喷灌工程等,这些都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的发挥创造了条件。4 多形式、多渠道增加投入是加快流域治理的有效手 段 多年来,我们利用各种渠道增加投入,取得了较好效果。利用国债资金140万元,治理了团山子村水土流失和建设了张海流域引水上山工程;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承包已修建的果树梯田266 67hm2,由50多户农民按市场需求栽植优质果树并自行管理;鼓励集体和个人对荒山进行承包、租赁和购买使用权,现已有40家企业和个人承包荒山333 33hm2,进行造林和建果园,共吸引社会闲散资金500多万元,完成造林173 33 hm2、建果园530多hm2,大大加快了流域治理进度。 [作者简介]董振伟(1963-),男,辽宁灯塔市人,经济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监督执法工作。[收稿日期]2001-04-26 (责任编辑 赵文礼) 水土保持规划编制 冯明汉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湖北武汉430010)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规划 [摘 要]水土保持规划应与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相适应。介绍了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内容。提出了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按规划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规划;收集相关资料,保证资料的合理性与时效性;利用已有的水土保持分区成果;各类型区典型流域的选择要有代表性。 [中图分类号]S157-102;F30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01)06-0040-03 1 水土保持规划概述 水土保持规划作为一个专业规划,其编制必须贯彻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贯彻 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 的水土保持方针,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规及技术标准,并与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相适应,特别是与土地利用、农业、林业与牧业等专业规划相协调。新的土地法加强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与作用,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该地区土地利用的总纲,农业、林业及水土保持规划是在不改变土地利用方向基础上,按照不同的专业要求进行完善与补充。因此,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应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做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各级水土保持规划需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水土保持规划的修订应在对原规划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和要求加以补充和调整。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规划的项目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国家级、省级和大江大河综合整治项目,此类规划主要是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做修订,一般不会直接立项,而是就其中的某些项目分期立项建设。第二类是区域或专项工程的规划,此类规划批复以后,如需立项,还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研究报告的编制。县级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基础,区域规划应在县级规划的基础上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分区落实各项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专项工程规划是就水土保持工作的某一部分作出详细安排。 40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01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