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竞赛基本公式集锦

高中数学竞赛基本公式集锦
高中数学竞赛基本公式集锦

高中数学竞赛基本知识集锦

广州市育才中学数学科 邓军民 整理

一、三角函数 常用公式

由于是讲竞赛,这里就不再重复过于基础的东西,例如六种三角函数之间的转换,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等等。但是由于现在的教材中常用公式删得太多,有些还是不能不写。先从最基础的开始(这些必须熟练掌握): 半角公式 2cos 12

sin

α

α-±

=

2cos 12

cos

α

α+±=

α

αα

αα

ααcos 1sin sin cos 1cos 1cos 12

tan

+=

-=

+-±=

积化和差

()()[]βαβαβα-++=sin sin 21cos sin ()()[]β

αβαβα--+=sin sin 21sin cos ()()[]β

αβα

βα-++=

cos cos 2

1cos cos ()()[]β

αβαβα--+-

=cos cos 2

1sin sin

和差化积

2

cos 2

sin 2sin sin β

αβ

αβα-+=+ 2

sin

2

cos 2sin sin β

αβ

αβα-+=- 2cos 2cos 2cos cos β

αβ

αβα-+=+ 2

sin

2

sin

2cos cos βαβαβα-+-=-

万能公式

α

αα2

tan 1tan 22sin +=

α

αα2

2

tan 1tan 12cos +-=

α

αα2

tan 1tan 22tan -=

三倍角公式

()()

αααααα+-=-=

60sin sin 60sin 4sin 4sin 33sin 3

()()

αααααα+-=-=

60cos cos 60cos 4cos 3cos 43cos 3

二、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除了课本中的以外,还有一些

三、三角函数求值

给出一个复杂的式子,要求化简。这样的题目经常考,而且一般化出来都是一个具体值。要熟练应用上面的常用式子,个人认为和差化积、积化和差是竞赛中最常用的,如果看到一些不常用的角,应当考虑用和差化积、积化和差,一般情况下直接使用不了的时候,可以考虑先乘一个三角函数,然后利用积化和差化简,最后再把这个三角函数除下去 举个例子 求值:7

6cos

74cos 72cos

πππ++

提示:乘以72sin

2π,化简后再除下去。

求值:??-?+?80sin 40sin 50cos 10cos 2

2

来个复杂的

设n 为正整数,求证n

n n i n

i 2121

2sin

1

+=

+∏=π

另外这个题目也可以用复数的知识来解决,在复数的那一章节里再讲

四、三角不等式证明

最常用的公式一般就是:x 为锐角,则x x x tan sin <<;还有就是正余弦的有界性。 例

求证:x 为锐角,sinx+tanx<2x

设12

π

≥≥z y x ,且2

π

=

++z y x ,求乘积z y x cos sin cos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注:这个题目比较难 数列

关于数列的知识可以说怎么学怎么有,还好我们只是来了解竞赛中最基本的一些东西,不然我可写不完了。

1给递推式求通项公式 (1)常见形式即一般求解方法

注:以下各种情况只需掌握方法即可,没有必要记住结果,否则数学就变成无意义的机械劳动了。

①q pa a n n +=+1

若p=1,则显然是以a 1为首项,q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若p ≠1,则两边同时加上

1

-p q ,变为????

??-+=-+

+111p q a p p q

a n n 显然是以1

1-+

p q a 为首项,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②()n f pa a n n +=+1,其中f(n)不是常数 若p=1,则显然a n =a 1+()∑-=1

1n i i f ,n ≥2

若p ≠1,则两边同时除以p n+1,变形为

()1

1

1++++

=

n n

n n n p

n f p

a p

a

利用叠加法易得

()∑

-=++

=

1

1

1

1n i i n

n p

i f p

a p

a ,从而()??

???

?+=∑

-=-1

1

11

n i i n n p i f a p

a 注:还有一些递推公式也可以用一般方法解决,但是其他情况我们一般使用其他更方便的方法,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些属于数学竞赛中的“高级方法”。 (2)不动点法

当f(x)=x 时,x 的取值称为不动点,不动点是我们在竞赛中解决递推式的基本方法。 典型例子:d

a c

b a a a n n n +?+?=

+1

注:我感觉一般非用不动点不可的也就这个了,所以记住它的解法就足够了。

我们如果用一般方法解决此题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又要待定系数,又要求倒数之类的,太复杂,如果用不动点的方法,此题就很容易了 令d

x c b x a x +?+?=

,即()02

=--+b x a d cx ,

令此方程的两个根为x 1,x 2, 若x 1=x 2 则有

p x a x a n n +-=

-+1

1

111

其中k 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然后再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解。 注:如果有能力,可以将p 的表达式记住,p=d

a c +2

若x 1≠x 2则有 2

12

111x a x a q x a x a n n n n --?

=--++

其中k 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然后再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解。 注:如果有能力,可以将q 的表达式记住,q=2

1cx a cx a --

(3)特征根法

特征根法是专用来求线性递推式的好方法。

先来了解特征方程的一般例子,通过这个来学会使用特征方程。 ①n n n qa pa a +=++12

特征方程为x 2=px+q ,令其两根为x 1,x 2

则其通项公式为n

n n x B x A a 21?+?=,A 、B 用待定系数法求得。

②n n n n ra qa pa a ++=+++123

特征方程为x 3=px 2+qx+r ,令其三根为x 1,x 2,x 3

则其通项公式为n

n n n x C x B x A a 321?+?+?=,A 、B 、C 用待定系数法求得。

注: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应当能够得到特征方程解线性递归式的一般方法,可以试着写出对于一般线性递归式的特征方程和通项公式,鉴于3次以上的方程求解比较困难,且竞赛中也不多见,我们仅需掌握这两种就够了。 (4)数学归纳法

简单说就是根据前几项的规律猜出一个结果然后用数学归纳法去证。这样的题虽说有不少但是要提高不完全归纳的水平实在不易。大家应当都会用数学归纳法,因此这里不详细说了。但需要记得有这样一个方法,适当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 (5)联系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看看下面的例子 2

112n

n n a a a -=

+

看起来似乎摸不着头脑,只需联系正切二倍角公式,马上就迎刃而解。

注:这需要我们对三角函数中的各种公式用得很熟,这样的题目竞赛书中能见到很多。

数列{}n a 定义如下:21=

a ,2

142n n a a --

=

+,求{}n a 通项

注:这个不太好看出来,试试大胆的猜想,然后去验证。 (6)迭代法 先了解迭代的含义

()()()()()()()()()() ,,,,x f f f x f x f f x f x f x f

x x f

====

321

f 右上角的数字叫做迭代指数,其中()x f n

-是表示

()x f

n

的反函数

再来了解复合的表示

()()()x g f x g f = ,()()()()x h g f x h g f =

如果设()()x g f g x F 1-=,则()()x g f

g

x F

n

n

1

-=

,就可以将求F(x)的迭代转变为

求f(x)的迭代。这个公式很容易证明。使用迭代法求值的基础。

而在数列中我们可以将递推式看成()n n a F a =+1,因此求通项和求函数迭代就是一样的了。 我们尽量找到好的g(x),以便让f(x)变得足够简单,这样求f(x)的n 次迭代就很容易得到了。从而再得到F(x)的n 次迭代式即为通项公式。

练习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212221

221221

2

21++-+=+=

==,,,满足已知数列

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此题比较综合,需熟练掌握各种求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下面是我的一个原创题目

已知数列{}n a 满足1021==a a ,,()11-++?=n n n a a n a ,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求和

求和的方法很多,像裂项求和,错位相减等等,这些知识就算单纯应付高考也应该都掌握了,这里不再赘述。主要写竞赛中应当掌握的方法——阿贝尔恒等式。 阿贝尔(Abel )恒等式 有多种形式,最一般的是

()∑∑-=+=+-=

1

111

n k n n k k

k

n

k k k

b S b b

S b a

其中∑==

k

i k

k a

S 1

注:个人认为,掌握这一个就够了,当然还有更为一般的形式,但是不容易记,也不常用。

Abel 恒等式就是给出了一个新的求和方法。很多时候能简化不少。

例:假设021≥≥≥≥n a a a ,且∑==n

i i

a 1

21,求证:∑

=≥-+

n

i i i i a 1

11

计数问题 1抽屉原则

我第一次接触抽屉原则,是在一本奥赛书的答案上,有一步骤是:由抽屉原则可得……,于是我就问同学,什么是抽屉原则,同学告诉我,三个苹果放进两个抽屉,必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苹果。后来才发现,抽屉原则不只是这么简单的,它有着广泛的应用以及许多种不同的变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抽屉原则。 抽屉原则的常见形式

一,把n+k (k ≥1)个物体以任意方式全部放入n 个抽屉中,一定存在一个抽屉中至少有两个物体。

二,把mn+k (k ≥1)个物体以任意方式全部放入n 个抽屉中,一定存在一个抽屉中至少有m+1个物体。

三,把m 1+m 2+…+m n +k (k ≥1)个物体以任意方式全部放入n 个抽屉中,那么后在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入了m 1+1个物体,或在第二个抽屉里至少放入了m 2+1个物体,……,或在第n 个抽屉里至少放入了m n +1个物体

四,把m 个物体以任意方式全部放入n 个抽屉中,有两种情况:①当n|m 时(n|m 表示n 整除m ),一定存在一个抽屉中至少放入了n

m 个物体;②当n 不能整除m 时,一定存在一

个抽屉中至少放入了[

n

m ]+1个物体([x]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

五,把无穷多个元素分成有限类,则至少有一类包含无穷多个元素。

注:背下来上面的几种形式没有必要,但应当清楚这些形式虽然不同,却都表示的一个意思。理解它们的含义最重要。在各种竞赛题中,往往抽屉原则考得不少,但一般不会很明显的让人看出来,构造抽屉才是抽屉原则中最难的东西。一般来说,题目中一旦出现了“总有”“至少有”“总存在”之类的词,就暗示着我们:要构造抽屉了。 例:

从自然数1,2,3,…99,100这100个数中随意取出51个数来,求证:其中一定有两个数,它们中的一个是另一个的倍数.

用2种颜色涂5×5共25个小方格,证明:必有一个四角同色的矩形出现. 2容斥原理

容斥原理常常使用,其实说简单点,就是从多的往下减,减过头了在加回来,又加多了再减,减多了再加……,最终得到正确结果。对于计数中容易出现重复的题目,我们常常采用容斥原理,去掉重复的情况。 容斥原理基本形式:

()

n n n

k j i k j i n

i n j i j i i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211

11

1211||

其中|A|表示集合A 中元素的个数。 例:

在不大于2004的正整数中,至少可被3,5,7之一整除?

由数字1,2,3,4,5组成的n 位数,要求n 位数中这五个数字每个至少出现一次,求所有这种n 位数的个数。 3递推方法

许多竞赛题目正面计算十分困难,于是我们避开正面计算,先考虑n-1时的情况,在计算n 时的情况比n-1时的情况增添了多少,然后写出一个递推式,这样就可以利用数列的知识进行解决,但一般要求根据递推式求通项的能力要比较强,是和擅长数列的同学使用。没什么具体解释,多多练习吧 例

设m 为大于1的正整数,数列{a n }满足:a 1+a 2+……+a n 模m 余0,0

个人认为映射计数绝对是计数方法中最经典的一种,常常能将复杂至极的问题简单化,变成人人都会做的普通题目。但是想熟练掌握往往是不容易的,要求有大量的习题积累,才能形成建立映射的能力。 明确概念:对于y=f(x)

单射:不同的x 对应不同的y ,即|x|≤|y| 满射:每个y 至少有一个x 映射,即|x|≥|y| 双射:即是单射又是满射,即|x|=|y|

倍数映射:|x|=m|y| 1,≠∈+

m N m

注:双射即通常说的一一映射,有的人将双射理解为m=2的倍数映射或其他映射,这是不对的。不要从感觉上去理解。双射应当是“单射”“满射”的综合。

利用映射解题,一般是建立双射,将要证明的问题转化为其他的问题,但是计算总数不变。而我们不仅要会建立双射,也应会建立单射和满射,因为显然建立单射和满射是证明不等关系的极好方法,不可以忽略。利用倍数映射解决的题目,我目前还没遇到多少,但还是要时刻记着有这样一种方法。 一,建立双射 例

集合{1,2,……,2004}有多少个元素和为奇数的子集?

将正整数n 写成若干个1与若干个2之和,和项的顺序不同认为是不同的写法,所有写法的种数记为A(n);将正整数n 写成若干个大于1的正整数之和,和项顺序不同认为是不同的写法,所有写法的种数记为B(n),求证:A(n)=B(n+2)

注:此题即为很好的映射计数例子。因为即便不用映射我们可以把A(n)求出来,再把B(n+2)求出来,然后比较后会发现两者相等,但这显然是超大工作量,如果使用了映射计数,我们只需用一些技巧,在A(n)和B(n+2)中建立双射,此题即得到证明。 二,建立单射或满射 例

设n 为正整数,我们称{1,2,…,2n}的一个排列{x 1,x 2,…,x 2n }具有性质P :如果存在1≤i ≤2n-1,使得|x i -x i+1|=n ,求证:对任何n ,具有性质P 的排列比不具有性质P 的排列个数多。

注:映射计数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如果觉得掌握不了也不要灰心,只要多练,时间一长自然就会了。 不等式与最值 1平均不等式

设+

∈R a i (i=1,2,…,n)

调和平均值:∑

==

n

i i

n a n

H 1

1

几何平均值:n

n

i i

n a

G ∏==1

算术平均值:n

a

A n

i i

n ∑==

1

方幂平均值:n

a

G n

i i

n ∑==

1

2

n n n n G A G H ≤≤≤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n a a a === 21 注意:运用平均不等式需注意各项均为正数! 题外话:有很多同学十分“痛恨”∏

∑这两个符号,总是看不懂,其实这两个符号是

绝对好用的,并且以后会常常遇到,在大学课本中更是家常便饭,多看几次自然也就习惯了。

例题:

,,且1,,,=+++∈+

d c b a R d c b a 求证:614141414<+++++++d c b a

分析:

为了凑出a+b+c+d ,以便充分利用条件,将4a+1,4b+1,4c+1,4d+1视作整体,利用平均不等

式。

2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形 设R b a i i ∈,(i=1,2,…,n),则 ??

? ????? ??≤??? ??∑∑∑===n i i n i i n i i i b a b a 12122

1 其中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i

i b a 为定值

注:这个式子在竞赛中极为常用,只需简记为“积和方小于方和积”。等号成立条件比较特殊,要牢记。此外应注意在这个式子里不要求各项均是正数,因此应用范围较广。 常用变形一:

+

∈∈R b R a i i ,若(i=1,2,…,n),则

∑∑===??

? ??≥

n

i n

i i

n i i i

i

b

a b a 1

1

2

12

注:要求b i 为正数 常用变形二:

若+

∈R b a i i ,(i=1,2,…,n),则

∑∑∑

===??

? ??≥

n

i i

i

n i i n

i i

i b

a a

b a 1

2

11

注:要求a i ,b i 均为正数。当然,这两个式子虽常用,但是记不记并不太重要,只要将柯西不等式原始的式子记得很熟,这两个式子其实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柯西不等式要做到活学活用。 例:

若2

22252314765d c b a d c b a +++=+-+,求的最小值。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 分析:

由于a,b,c,d 各项系数不同,而且既有1次项,又有2次项,显然要用柯西不等式。而且使用柯西不等式不受-7c 这项的影响。使用时,注意写明等号成立条件,检验最小值能否取到。

柯西不等式推广——赫尔德不等式 若+∈R b a i i ,(i=1,2,…,n),p>1,q>1且

111=+

q

p

q n

i q i p

n

i p i n

i i i b a b a 1

11

11

??

?

????? ??≤∑∑∑

===

注:这个式子成立的前提挺多,不难看出当p=q=2时,这个式子即为柯西不等式。

3排序不等式

4琴生不等式

首先来了解凸函数的定义

一般的,设f(x)是定义在(a,b)内的函数如果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两数x 1,x 2都有

()()222121x f x f x x f +≤

??

?

??+ 则称f(x)是(a,b)内的下凸函数,一般说的凸函数,也就是下凸函数,例如y=x 2,从图像上即可看出是下凸函数,也不难证明其满足上述不等式。如果对于某一函数上述不等式的等号总是不能成立,则称此函数为严格凸函数。

注:凸函数的定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方便地证明一个函数为凸函数的方法。这个方法经常使用。此外利用二阶求导也可以判断一个函数为凸函数,凸函数的二阶导数是非负数。 凸函数具有的常用性质 性质一:

对于(a,b)内的凸函数f(x),有

()

n

x f n x f n

i i

n

i i ∑∑==≤??

???

? ??1

1

注:此即常说的琴生不等式

性质二:加权的琴生不等式

对于(a,b)内的凸函数,若11

=∑=n

i i a ,则

()∑∑==≤??

? ??n

i i

i

n i i i x f a x a f 1

1

注:加权琴生不等式很重要,当n

a i 1=

时,即为原始的琴生不等式。

注:另外,对于上面有关凸函数和琴生不等式的部分,如果将不等号全部反向,则得到的便是凹函数,以及凹函数的琴生不等式。 例

设x i >0(i=1,2,…,n ),∑==n

i i x 1

1,求证:∑

==-≥

-n

i n

i i

i

i n x x x 1

1

1

1

注:不仅要用琴生不等式,注意知识综合利用。

5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来说,许多题目是涉及x ,y ,z 三个量的证明题,由于二次函数的性质十分好用,因此凑出一个关于其中一个字母的二次函数,进而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最值问题。 例

设x,y,z ≥0,且x+y+z=1,求xy+yz+zx-3xyz 的最大最小值。 提示:

将x=1-y-z 代入,整理成关于y 的二次函数,最值即为

()()()

()

1343411342

2

2

-+----z z z z

z z ,

整理后不难得到z=0和z=1式分别取到最大值4

1和最小值0,然后只需举一例证明能够取到

即可。

高中数学竞赛校本课程

高中数学竞赛校本课程 一、课程目标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也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数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作为科学基础的地位,中学数学的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尤其是通过数学学习培养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将在更深一层次的科学研究中大有作为。 1、夯实学生数学基础,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演绎推理、直觉猜想、归纳抽象、体系构建、算法设计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数学创新意识。 2、努力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全面渗透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欣赏数学的美学魅力,认识数学的价值,崇尚数学的思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与方法。 3、多角度衔接高等教育,大胆引入现代数学基本理念,为学生继续从事高深科学领域的学习奠定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课程内容特色 本课程始终围绕学生群体设计,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的实际学情为基本出发点。课程的内容的选择是严格的,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本课程设计向要突现以下几点: 1、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学以致用”,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进入运用的层次,接受实践的考验。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的最大发展是应用,这也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课程在数学知识的理论应用与实践运用上大大加强,数学的融会贯通与“数学建模”成为主体;加强了数学各分支间的结合,以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贯穿数学学习。 2、重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养成的创新学习理念 传授数学知识不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本课程的核心。课程不完全以知识系统为主线,很多例题与练习是为了凸现其中的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设计。本课程试图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养成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探索研究,实践应用”的空间,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钻研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理性的数学思维,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理念。 3、拓展数学视野,形成开放体系,努力增强时代感 由于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为具备教好的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在内容上必须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要能够印发学生的思考,要有新的知识内容与视角,传统的 数学课程内容长期以来已经模式化,可选择性不强,本课程大胆突破高考限制,引入“向量几何”、“矩阵理论”、“概率统计”、“线性规划”、“微积分初步”等现代数学内容,摆脱以往数学课程内容的被动与滞后,是本课程力图突破的一点。此外,本课程通过每个章节设置的“本章阅读”介绍著名数学家、数学趣题、数学发展史以及最新数学进展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三、课程内容与数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 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第二章.函数 第三章.不等式 第四章.三角函数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极g g >,高伟低纬g >g )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 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 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r GM v =

202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试B卷

202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试B 卷 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B 卷〕 讲明: 1.评阅试卷时,请依据本评分标准.选择题只设6分和0分两档,填空题只设9分和0分两档;其他各题的评阅,请严格按照本评分标准的评分档次给分,不要增加其他中间档次. 2.假如考生的解答方法和本解答不同,只要思路合理、步骤正确,在评卷时可参考本评分标准适当划 分档次评分,解答题中5分为一个档次,不要增加其他中间档次. 一、选择题〔此题总分值36分,每题6分〕 1.函数2 54()2x x f x x -+=-在(,2)-∞上的最小值是 〔 B 〕 A .3 B .2 C .1 D .0 [解] 当2x <时,20x ->,因此21(44)1()(2)22x x f x x x x +-+==+---2≥2=,当且仅当1 22x x =--时上式取等号. 而此方程有解1(,2)x =∈-∞,因此()f x 在(,2)-∞上的最小值为2. 2.设[2,4)A =-,2{40}B x x ax =--≤,假设B A ?,那么实数a 的取值范畴为 〔 A 〕 A .[0,3) B .[0,3] C .[1,2)- D .[1,2]- [解] 因240x ax --=有两个实根 12a x =22a x = 故B A ?等价于12x ≥-且24x <,即 22a ≥-且42a , 解之得03a ≤<. 3.甲乙两人进行乒乓球竞赛,约定每局胜者得1分,负者得0分,竞赛进行到有一人比对方多2分或打满6局时停止.设甲在每局中获胜的概率为 23,乙在每局中获胜的概率为1 3 ,且各局胜负相互独立,那么竞赛停止时已打局数ξ的期望E ξ为 〔 C 〕 A. 670243 B. 27481 C. 266 81 D. 24181 [解法一] 依题意知,ξ的所有可能值为2,4,6.

高中复习数学竞赛基础平面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知识点基础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叙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叙为: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或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则有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叙为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常见模型: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值相等,都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比值都等于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内、外角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内角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其对边所成的两条线段与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如图所示,若AM平分∠BAC,则AB AC =BM MC 该命题有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某个点与这条边所成的两条线段与这条边的对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该点与对角顶点的连

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角平分线 外角平分线定理: 三角形任一外角平分线外分对边成两线段,这两条线段和夹相应的内角的两边成比例。 如图所示,AD平分△ABC的外角∠CAE,则BD DC =AB AC 其逆定理也成立:若D是△ABC的BC边延长线上的一点, 且满足BD DC =AB AC ,则AD是∠A的外角的平分线 内外角平分线定理相结合: 如图所示,AD平分∠BAC,AE平分∠BAC的外角 ∠CAE,则BD DC =AB AC =BE EC 3、射影定理 在Rt△ABC中,∠ABC=90°,BD是斜边AC上的高,则有射 影定理如下: BD2=AD·CD AB2=AC·AD BC2=CD·AC 对于一般三角形: 在△ABC中,设∠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有 a=bcosC+ccosB b=ccosA+acosC c=acosB+bcosA 4、旋转相似 当一对相似三角形有公共定点且其边不重合时,则会产生另 一对相似三角形,寻找方法:连接对应点,找对应点连线和 一组对应边所成的三角形,可以得到一组角相等和一组对应 边成比例,如图中若△ABC∽△AED,则△ACD∽△ABE 5、张角定理 在△ABC中D为BC边上一点,则 sin∠BAD/AC+sin∠CAD/AB=sin∠BAC/AD 6、圆内有关角度的定理 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1)圆周角定理指的是一条弧所对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3)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直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doc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重力: 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 到的地球引力) 3 、求F 1、F 2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 F≤ F1 +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合=0 或: F x合=0 F y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μ F N 说明:① F 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μ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 O≤ f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浮力: F= ρgV (注意单位) 7、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2) G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3)在天体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m—卫星质量, R--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h— 卫星到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Mm R h m () + = 2 V R h m R h m T R h 2 2 2 2 2 4 () ()() + =+=+ ω π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Mm R2 g = G M R2 c、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R 2 V=gR GM R =/ 8、库仑力:F=K22 1 r q q (适用条件:真空中,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9、电场力:F=Eq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qVB (B⊥V) 方向--左手定则 (2)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胡克定律: F = Kx(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G = mg(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 F 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F2+ F2+ 2F F COS F2F 1212 合力的方向与F1成α角: αθ F2sin tgα= F1 F1+ F2cos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 ≤F≤F1+F2 (3)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或∑F x=0∑F y=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f= μN 说明: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O≤f静≤f m(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 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 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浮力:F= ρVg(注意单位) 7、万有引力:F=G m1m2 r 2 (1).适用条件(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Mm = m V 22 4 2 G= m(R+h) =m(R+h) (R+h)2(R+h)2T 2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 1 -

历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试几何题汇总汇总

历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试几何题汇总 2007 联赛二试 类似九点圆 如图,在锐角?ABC 中,AB

高中数学竞赛基本知识集锦

高中数学竞赛基本知识集锦 一、三角函数 常用公式 由于是讲竞赛,这里就不再重复过于基础的东西,例如六种三角函数之间的转换,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等等。但是由于现在的教材中常用公式删得太多,有些还是不能不写。先从最基础的开始(这些必须熟练掌握): 半角公式 2cos 12 sin α α -± = 2 cos 12 cos α α +± = α α ααααα cos 1sin sin cos 1cos 1cos 12 tan +=-=+-± = 积化和差 ()()[]βαβαβα-++= sin sin 21 cos sin ()()[]βαβαβα--+=sin sin 21 sin cos ()()[]βαβαβα-++=cos cos 21 cos cos ()()[]βαβαβα--+-=cos cos 2 1 sin sin 和差化积 2cos 2sin 2sin sin β αβ αβα-+=+ 2sin 2cos 2sin sin β αβαβα-+=- 2cos 2cos 2cos cos β αβαβα-+=+ 2 sin 2sin 2cos cos β αβαβα-+-=- 万能公式 α αα2 tan 1tan 22sin += α α α2 2tan 1tan 12cos +-= α α α2tan 1tan 22tan -= 三倍角公式

()() αααααα+-=-= 60sin sin 60sin 4sin 4sin 33sin 3 ()() αααααα+-=-= 60cos cos 60cos 4cos 3cos 43cos 3 二、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除了课本中的以外,还有一些 三、三角函数求值 给出一个复杂的式子,要求化简。这样的题目经常考,而且一般化出来都是一个具体值。要熟练应用上面的常用式子,个人认为和差化积、积化和差是竞赛中最常用的,如果看到一些不常用的角,应当考虑用和差化积、积化和差,一般情况下直接使用不了的时候,可以考虑先乘一个三角函数,然后利用积化和差化简,最后再把这个三角函数除下去 举个例子 求值:7 6cos 74cos 72cos π ππ++ 提示:乘以7 2sin 2π ,化简后再除下去。 求值:??-?+?80sin 40sin 50cos 10cos 2 2 来个复杂的 设n 为正整数,求证 n n n i n i 21 212sin 1 += +∏=π 另外这个题目也可以用复数的知识来解决,在复数的那一章节里再讲 四、三角不等式证明 最常用的公式一般就是:x 为锐角,则x x x tan sin <<;还有就是正余弦的有界性。 例 求证:x 为锐角,<2x 设12 π ≥ ≥≥z y x ,且2 π = ++z y x ,求乘积z y x cos sin cos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高中数学竞赛基础知识讲解

高中数学竞赛基本知识集锦 广州市育才中学数学科 邓军民 整理 一、三角函数 常用公式 由于是讲竞赛,这里就不再重复过于基础的东西,例如六种三角函数之间的转换,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等等。但是由于现在的教材中常用公式删得太多,有些还是不能不写。先从最基础的开始(这些必须熟练掌握): 半角公式 2cos 12 sin α α -± = 2 cos 12 cos α α +± = α α ααααα cos 1sin sin cos 1cos 1cos 12 tan +=-=+-± = 积化和差 ()()[]βαβαβα-++= sin sin 21 cos sin ()()[]βαβαβα--+=sin sin 21 sin cos ()()[]βαβαβα-++=cos cos 21 cos cos ()()[]βαβαβα--+-=cos cos 2 1 sin sin 和差化积 2cos 2sin 2sin sin β αβ αβα-+=+ 2sin 2cos 2sin sin β αβαβα-+=- 2cos 2cos 2cos cos β αβαβα-+=+ 2 sin 2sin 2cos cos β αβαβα-+-=- 万能公式 α αα2 tan 1tan 22sin += α α α2 2tan 1tan 12cos +-= α α α2 tan 1tan 22tan -=

三倍角公式 ()() αααααα+-=-=οο60sin sin 60sin 4sin 4sin 33sin 3 ()() αααααα+-=-=οο60cos cos 60cos 4cos 3cos 43cos 3 二、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三角函数求值 给出一个复杂的式子,要求化简。这样的题目经常考,而且一般化出来都是一个具体值。要熟练应用上面的常用式子,个人认为和差化积、积化和差是竞赛中最常用的,如果看到一些不常用的角,应当考虑用和差化积、积化和差,一般情况下直接使用不了的时候,可以考虑先乘一个三角函数,然后利用积化和差化简,最后再把这个三角函数除下去 举个例子 求值:7 6cos 74cos 72cos π ππ++ 提示:乘以7 2sin 2π ,化简后再除下去。 求值:??-?+?80sin 40sin 50cos 10cos 2 2 来个复杂的 设n 为正整数,求证 n n n i n i 21 212sin 1 += +∏=π 另外这个题目也可以用复数的知识来解决,在复数的那一章节里再讲 四、三角不等式证明 最常用的公式一般就是:x 为锐角,则x x x tan sin <<;还有就是正余弦的有界性。 例 求证:x 为锐角,sinx+tanx<2x

_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_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x/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0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0)/2 4.末速度V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02+Vt2)/2]1/2 6.位移s=V平t=V0t+at2/2=Vt/2t 7.加速度a=(Vt-V0)/t (以V0为正方向,a与V0同向(加速)a>0;a与V0反向(减速)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0):m/s;加速度 (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测量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 时刻、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二、质点的运动 (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 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0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0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0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0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 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高中部数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高二数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夯实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对书上基础知识、定理、定义、概念的理解掌握;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本着“抓基础,练技能”的宗旨,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举办此次数学知识竞赛。 二、竞赛各项人员安排: 1、出卷人:项娇 2、监考人员: 初赛:各值班老师 复赛:张美玲 3、阅卷:全体高二数学老师 4、复习资料准备:刘江 5、海报宣传:何卫东、贠朝栋 三、竞赛时间及地点: 时间 初赛:2017年11月19日第七、八节课 复赛:2017年11月26日晚上6:10-8:10 活动地点:初赛各班教室 复赛五楼多媒体 四、活动形式及范围: (一)活动形式: 初赛:笔试,内容包含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四部分组成。为保证比赛公平性,试卷采用AB卷。初赛过后,在两天内公布初赛成绩的前98名光荣榜,进入复赛。 复赛:笔试,形式与初赛相同。复赛结束后,在两天内公布复赛成绩的前50名。前24名颁发奖品及证书。前24名展板公示。 (二)竞赛出题范围: 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必修5,共5册。 五、活动宣传: (1)媒体宣传:邀请广播站进行媒体宣传。 (2)海报宣传:用文字插图形式把此次活动主题进行介绍,制作一定量的宣传

海报贴于宣传栏内和公示栏内。(制作海报需要专业技术,请广告公司做出海报,我们负责粘贴) (3)课堂宣传:每班教师利用上课的机会在课上进行介绍。 六、其他 1、阅卷形式为流水阅卷。初赛面向学考,注重学困生的排查;复赛面向高考, 注重学优生选拔,其中复赛试卷需文理分开制卷,请制卷老师加以注意。 2、初赛前由广播员宣读竞赛细则、复赛前由监考员宣读竞赛细则。 3、参赛人员一律按照比赛规则进行参赛。如不按照比赛规则进行当做弃权处理。 4、参赛者参赛过程中一律不得查阅相关资料和使用手机等作弊行为。若发现任何作弊行为,立即做弃权处理。 5、各参赛人员准时到达比赛地点,比赛时间不到者作弃权处理。 6、比赛开始后监考员必须将手机调为静音或振动状态,以免影响选手发挥。 七、经费预算: 物品数量金额(元)初赛试卷650份 复赛试卷110份 奖品30件10X30 荣誉证书30张5X30 展板1张 宣传海报2张 其他 总计

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竞赛二试B卷试题和参考答案

201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加试(B 卷) 一、(本题满分40分) 设实数,,a b c 满足0a b c ++=,令max{,,}d a b c =,证明: 2(1)(1)(1)1a b c d +++≥- 二、(本题满分40分) 给定正整数m ,证明:存在正整数k ,使得可将正整数集N +分拆为k 个互不相交的子集12,,,k A A A L ,每个子集i A 中均不存在4个数,,,a b c d (可以相同),满足ab cd m -=. 三、(本题满分50分) 如图,点D 是锐角ABC ?的外接圆ω上弧BC 的中点,直线DA 与圆ω过点,B C 的切线分别相交于点,P Q ,BQ 与AC 的交点为X ,CP 与AB 的交点为Y ,BQ 与CP 的交点为T ,求证:AT 平分线段XY . 四、(本题满分50分) 设1220,,,{1,2,,5}a a a ∈L L ,1220,,,{1,2,,10}b b b ∈L L ,集合 {(,)120,()()0}i j i j X i j i j a a b b =≤<≤--<,求X 的元素个数的最大值. 201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加试(B 卷) 一、(本题满分40分) 设实数,,a b c 满足0a b c ++=,令max{,,}d a b c =,证明: 2(1)(1)(1)1a b c d +++≥- 证明:当1d ≥时,不等式显然成立 以下设01d ≤<,不妨设,a b 不异号,即0ab ≥,那么有

因此222 (1)(1)(1)(1)(1)111a b c c c c c d +++≥-+=-=-≥- 二、(本题满分40分) 给定正整数m ,证明:存在正整数k ,使得可将正整数集N +分拆为k 个互不相交的子集12,,,k A A A L ,每个子集i A 中均不存在4个数,,,a b c d (可以相同),满足ab cd m -=. 证明:取1k m =+,令{(mod 1),}i A x x i m x N +=≡+∈,1,2,,1i m =+L 设,,,i a b c d A ∈,则0(mod 1)ab cd i i i i m -≡?-?=+, 故1m ab cd +-,而1m m +,所以在i A 中不存在4个数,,,a b c d ,满足ab cd m -= 三、(本题满分50分) 如图,点D 是锐角ABC ?的外接圆ω上弧BC 的中点,直线DA 与圆ω过点,B C 的切线分别相交于点,P Q ,BQ 与AC 的交点为X ,CP 与AB 的交点为Y ,BQ 与CP 的交点为T ,求证:AT 平分线段XY . 证明:首先证明//YX BC ,即证AX AY XC YB = 连接,BD CD ,因为ACQ ACQ ABC ABC ABP ABP S S S S S S ???????=, 所以111sin sin sin 222111sin sin sin 222 AC CQ ACQ AC BC ACB AC AQ CAQ AB BC ABC AB BP ABP AB AP BAP ?∠?∠?∠?=?∠?∠?∠, ① 由题设,,BP CQ 是圆ω的切线,所以ACQ ABC ∠=∠,ACB ABP ∠=∠,又 CAQ DBC DCB BAP ∠=∠=∠=∠(注意D 是弧BC 的中点),于是由①知AB AQ CQ AC AP BP ?=? ② 因为CAQ BAP ∠=∠,所以BAQ CAP ∠=∠,

高中趣味数学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高中数学趣味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激发高中生学习、钻研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思维和良好品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 的个性特长,我校决定在2019年5月举行高中数学学科趣味知识竞赛活动。 二、竞赛目的 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口算与笔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实践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使 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 过竞赛了解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收集一些 参考依据。 三、竞赛时间 初赛时间:高一年级5月 22日下午第三节课(40分钟)+20分钟=60分钟,高二年级5月22下午第三节课(40分钟)+20分钟=60分钟。 复赛时间:高一年级5月23日下午第三节课(40分钟)+20分钟=60分钟,高二年级5月24下午第三节课(40分钟)+20分钟=60分钟。 四、参赛对象及方式 高一至高二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趣味知识比赛。每班选16名学生,分四组(2男2女,自由组合,自主报名,先到先得)。其余同学选出监督员(2 人),主持人(2人),技术人员(1人,操作电脑课件),计时员(2人),记分员(2人),拍照员(2人),啦啦队(按组平均分配到组)。 每班通过初赛选出一组参加校内班级数学趣味知识竞赛复赛。 五、竞赛地点 初赛在各班教室,复赛在多媒体教室。

六、竞赛内容 数学教师按教学进度合理编制高一高二相应年级的必答题初赛12道&复赛24题,抢答题20道,观众互动题4道,风险题4道。要求试题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灵活性、科学性。要体现难易结合,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 的紧密联系。由肇庆学院附属中学高中部数学教研组审核。 七、奖励办法 初赛:按分数由高到低评出每个班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复赛:按分数由高到低评出每个年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 初赛和复赛的最终奖品(买吃的、全班分享)由每个班(出班费50元)赞助,复赛的奖状和笔记本由学校赞助。 八、本次活动要求 1、活动总负责人:(科组长) 2、比赛监督员:每个班数学教师,各班班主任; 3、初赛形式与规则:一共4组,每组4人 第一环节:必答题:由抽签决定答题顺序(因为要节省时间,要提前抽到签排好 顺序)。12小题,每题10分,每题答题时间为1分钟。分三轮进行,每轮由各组的一位同学回答,同组其他3位同学提示有效,但啦啦队提示无效并作废,并扣除该啦啦队员所属团队5分。 第二环节:抢答题:1、抢答题共20小题,每题答对10分,答错扣5分,答题时间为20秒,超时间算答错。 2、抢答题由主持人宣布开始时,各组派一位成员(举起整只手)抢答及回答, 同组其他3位同学提示有效,但啦啦队提示无效并作废,并扣除该啦啦队员所属团队5分。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 =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 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高中数学联赛二试训练

二试训练题(1) 1. (本题满分40分)实数a 使得对于任意实数12345,,,,x x x x x ,不等式 22222 1234512233445()x x x x x a x x x x x x x x ++++≥+++ 都成立,求a 的最大值. 2. (本题满分40分)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90B ∠=?,它的内切圆分别与边BC ,CA ,AB 相切与点D ,E ,F ,连接AD ,与内切圆相交于另一点P ,连接PC ,PE ,PF .已知PC PF ⊥,求证:PE ∥BC . F C B A

3.(本题满分50分)对正整数n ,记()f n 为数2 31n n ++的十进制表示的数码和. (1) 求()f n 的最小值; (2) 是否存在一个正整数n ,使得()f n =100? 4.(本题满分50分)求满足如下条件的最小正整数n ,在圆O 的圆周上任取n 个点 12,,,n A A A L ,则在2n C 个角(1)i j A OA i j n ∠≤<≤中,至少有2011个不超过120?.

二试训练题(2) 1、(本题40分)在△ABC 中,AB >BC ,K 、M 分别是边AB 和AC 的中点,O 是△ABC 的内心。设P 点是直线KM 和CO 的交点,而Q 点使得QP⊥KM 且QM∥BO,证明:QO⊥AC。 2、(本题40分)已知无穷数列{}n a 满足,,10y a x a ==()Λ,2,11 1 11=++= --+n a a a a a n n n n n . (1)对于怎样的实数x ,y ,总存在正整数0n ,使当0n n ≥时,n a 恒为常数? (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推荐)高中数学竞赛基本知识集锦

高中数学竞赛基本知识集锦 一、三角函数 常用公式 由于是讲竞赛,这里就不再重复过于基础的东西,例如六种三角函数之间的转换,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等等。但是由于现在的教材中常用公式删得太多,有些还是不能不写。先从最基础的开始(这些必须熟练掌握): 半角公式 α αααααα cos 1sin sin cos 1cos 1cos 12tan +=-=+-±= 积化和差 ()()[]βαβαβα-++=sin sin 2 1cos sin ()()[]βαβαβα--+=sin sin 2 1sin cos ()()[]βαβαβα-++=cos cos 2 1cos cos ()()[]βαβαβα--+-=cos cos 2 1sin sin 和差化积 2 cos 2sin 2sin sin βαβ αβα-+=+ 2 sin 2cos 2sin sin βαβαβα-+=- 2 cos 2cos 2cos cos βαβαβα-+=+ 2 sin 2sin 2cos cos βαβαβα-+-=- 万能公式 α αα2tan 1tan 22sin += α αα22tan 1tan 12cos +-= α αα2tan 1tan 22tan -= 三倍角公式 ()()αααααα+-=-= 60sin sin 60sin 4sin 4sin 33sin 3 ()() αααααα+-=-= 60cos cos 60cos 4cos 3cos 43cos 3 二、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三角函数求值 给出一个复杂的式子,要求化简。这样的题目经常考,而且一般化出来都是一个具体值。要熟练应用上面的常用式子,个人认为和差化积、积化和差是竞赛中最常用的,如果看到一些不常用的角,应当考虑用和差化积、积化和差,一般情况下直接使用不了的时候,可以考虑先乘一个三角函数,然后利用积化和差化简,最后再把这个三角函数除下去 举个例子 求值:7 6cos 74cos 72cos πππ++ 提示:乘以72sin 2π,化简后再除下去。 求值:??-?+?80sin 40sin 50cos 10cos 22 来个复杂的 设n 为正整数,求证n n n i n i 21212sin 1+=+∏=π 另外这个题目也可以用复数的知识来解决,在复数的那一章节里再讲 四、三角不等式证明 最常用的公式一般就是:x 为锐角,则x x x tan sin <<;还有就是正余弦的有界性。 例 求证:x 为锐角,sinx+tanx<2x 设12π ≥≥≥z y x ,且2π =++z y x ,求乘积z y x cos sin cos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注:这个题目比较难

最新高中数学竞赛基本知识集锦

1 高中数学竞赛基本知识集锦 1 一、三角函数 2 常用公式 3 由于是讲竞赛,这里就不再重复过于基础的东西,例如六种三角函数之间的转换,4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等等。但是由于现在的教材中常用公式删得太多,5 有些还是不能不写。先从最基础的开始(这些必须熟练掌握): 6 半角公式 7 α αααααα cos 1sin sin cos 1cos 1cos 12tan +=-=+-±= 8 积化和差 9 ()()[]βαβαβα-++=sin sin 21cos sin 10 ()()[]βαβαβα--+=sin sin 21sin cos 11 ()()[]βαβαβα-++=cos cos 21cos cos 12 ()()[]βαβαβα--+-=cos cos 21sin sin 13 和差化积 14 2cos 2sin 2sin sin βαβαβα-+=+ 15 2sin 2cos 2sin sin βαβαβα-+=- 16 2cos 2cos 2cos cos βαβαβα-+=+ 17 2sin 2sin 2cos cos βαβαβα-+-=- 18 万能公式 19

2 ααα2tan 1tan 22sin += 20 ααα22tan 1tan 12cos +-= 21 ααα2tan 1tan 22tan -= 22 三倍角公式 23 ()()αααααα+-=-= 60sin sin 60sin 4sin 4sin 33sin 3 24 ()()αααααα+-=-= 60cos cos 60cos 4cos 3cos 43cos 3 25 二、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6 除了课本中的以外,还有一些 27 28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 极 g g >,高伟 低纬 g >g )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 cos 2212221F F F F F ++=合,两 个分力垂直时: 2 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 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 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 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f静≤ f m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