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学习共同体”心育教学模式探究

“师生学习共同体”心育教学模式探究
“师生学习共同体”心育教学模式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18183364.html,

“师生学习共同体”心育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林盛阙标存

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8年第01期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改革要关注活动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和方法。“导学·激趣·研学·促能”教学模式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为一体,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活力课堂,使活动课成为师生情感交融、智慧激荡、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心育课;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8-0052-04

【作者简介】1.林盛,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福建龙岩,364200)教师,高级教师;2.阙标存,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福建龙岩,364200)校长,高级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下文简称心育课)具有形式的活动性、结构的开放性、训练的系统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等特征。心育课的改革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学生主动乐学的高效课堂,构建“以学为先、活动为主、互促共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二是构建活力课堂,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旨,让课堂成为师生智慧交融、共同成长的课堂。

一、“导学·激趣·研学·促能”模式构建

主题式“导学”是活动课的前奏,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表现形式是“导学精要”;“激趣”是心育课的方法和手段,需要教师开放思维,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研学”是核心和关键点,探究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其核心任务;“促能”是目的和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反馈问题、自主实践的能力,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素养,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导学·激趣·研学·促能”中的师生工作重点

“导学·激趣·研学·促能”是建立在师生学习共同体基础上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彼此沟通,共同学习,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影响、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在心育课中,教师以情境化、生活化的主题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成为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为了更好地分享心育课中“导学·激趣·研学·促能”的建构过程,以校本教材《高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异性交往——多彩青春,互动青春》为例进行说明。

(一)导学:以学生身心特点和现实条件为经纬,精准绘制活动的“心灵地图”

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18183364.html, 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治国魏春艳柳占山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9期 探究性学习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通过构建学习小组,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教师适度引导,反馈点评,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探究性学习合作自主评价一、问题的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提出的三个基本理念之一,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这种学习方式提出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着值得思考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设计框架内、在教师的控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想尽一切办法让课堂气氛活起来。这样做,从其本质来看,仍是顺着教师的设计和思路,把学生仍作为“客体”,学生仍未脱离“被动接受”的局面。如何把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动活泼与教学上的散漫、随意、肤浅、热闹区别开来,如何使合作探究学习不流于形式而让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问题的解决 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的过程,是个体对进入感官的事物主动进行选择、转换、储存、运用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把现成的概念、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来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引导、点拨、总结——引导作用,学生则要自学、自悟、讨论、动手填写学案、完成练习——主体作用。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如下。 (一)构建小组 学习小组是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构建学习小组不要过于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本着自愿的原则,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这样两两交流,便于形成讨论格局,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可以轮流当组长,都得到锻炼,让合作探究成为一种自觉,进而享受学习的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就本节课的内容创设情景,提出疑问。教师应精心选取典型图文材料,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需要合作的问题应该是有讨论价值的,与学生实际比较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意识等。 (三)合作探究

有效地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有效地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刘丹杰 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走进了校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教师和学生比较生疏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探究式教学就需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本质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物理课程标准根据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式,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八、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七要素。对于七要素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准确把握是保证探究式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下面结合课改过程中的实践谈谈其中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三个环节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1.提出问题的策略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由于教材的特殊地位,其中的问题多为陈述性的问题,一般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的作用恰好要在这里体现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 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象,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再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声可以怎样向外传播?”一位教师采取逆向提问的方法,提出:“哪里不能传声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要深入思考才可能回答,容易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变换角度提问,除了可以反过来问之外,还可以采取变换问题的方法。如: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节课时,由于用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的问题,学生很熟悉,一位教师采取了变换问题的方法。提出:“为什么用速度来表示运动快慢呢?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变换的问题,恰是学生疑问之处,也是要解决的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问题又具有开放性,为下面的探究开了一个好头。 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有趣问题易于引起注意,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生动、有趣,同时还要难度适当。问题过于简单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问题过难又会让他们感觉高不可攀。 要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创设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用“见怪不怪”的生活经验形成问题;用手脑并用的物理实验形成问题;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形成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导 研究策略 思渠镇中心完小毛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合作、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习方式,而探究即为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要讲究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他们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 一、语文课堂里要引导发现.感悟,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随着我国教育教

学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绘"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找出问题的答案,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如《一夜的工作》中"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一重点句品读可通过以下引导尝试探究:1、读中发现"花生米"是否因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份量?"2、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有否增加?"(有),从哪看出?(好像)3、删掉"好像"一词再读句子,你悟到什么?(多了一个人,花生米增加,可增加不多),也可联系前文说一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用具体的客观事实作为学习的开始,通过对有结构的(即包含着一定概念体系)的材料的摆弄、思考,探索出材料所包含的信息,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形成表象,再通过抽象概括,进而内化为概念。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对探究材料的自主探索,发现材料之中蕴含的意义。学生是在“做”中学,改变了传统的在“听”中学、在“教”中学、在“问”中学,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讲授者、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指导,是建立在学生主体之上的指导。其根本特征是使全体学生卷入主动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 1、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激励学生自觉地、自信地卷入学习实践活动中去。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尊重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想到老师是他的朋友,相互之间可以交流、争论,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心理安全环境,使他们处在一个能动状态。 2、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情境后,应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激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观察、实验、操作,而不是教给学生每一步该做什么,领着学生摸着石头“过河”。教师如果按成人的、程式化的思维方式去给学生所谓的“指示”、“建议”,反而会“遮断”学生的思维过程。 3、给学生足够多的探究时空。 学生主体地位在探究型学习中的体现,首先是对材料的支配,其次是有足够的操作探究的时空。如果过多限制学生探究时空,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只能是一句空话。 4、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法、步骤。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即使像制作昆虫标本那样的课,也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扶他们一把,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指导学生进行研讨和自主运用知识 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对探究材料的自主支配上,更体现在研讨和自主运用知识的活动中。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指导学生描述科学事实。 在研讨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充当“研讨会”的一个主持人或组织者,同时也是一个忠实的记录员,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讲授者”、“提问者”、“仲裁者”。 在研讨活动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言,也就是说,不要轻易地肯定和否定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和记录员,相信学生在出现错误时他们自己会去辩论,即使由于观察或实验的失败造成错误,教师也不应该横加指责,而是要求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再试一下。对学生正确的认识,教师也不应急于表态,给予过快的赞扬和肯定。只要学生积极发言,不论发言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正在独立思考问题,并用语言将思维的过程再现出来,教师应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自行获取正确的认识。 3、指导学生整理、分析收集到的事实。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头脑里发生了对认识对象的认识,通过描述把思维变成语言,学生和认识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使观察到的自然事物、现象,变成了学生用自己语言描述出的事实。收集到的事实,通常要进行整理、分析,这些事实,又变成了学生发展认识的思维材料。 4.指导学生自主运用知识。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学习共同体”课改目标及基本操作模式

“学习共同体”课改目标及基本操作模式 一、课改目标 1、总目标:培养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孩子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的安全、安心、安静的“三安”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让教适应学,让教辅助学,让教服务学。教师真正做到教好教会,孩子真正做到学好学会。 2、教师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引领能力,实施共同体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3、学生目标:做课堂的主人,做课堂学习的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全面提高孩子的核心素养。 4、课堂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构建学会倾听、反思质疑、高效优质的“学共”课堂。 5、成效目标:切实提高“三效”——课堂效果、教学效果、育人效果。 二、模式要求 “不被学校外部的各种动向和诱惑所迷惑,不被媒体报道所困扰,不被外部强加的课题所压迫,专心守护每位儿童的学习,探究每个教材的发展性,更多地创造与同事交流学习的机会,认认真真地组织日常的教学实践。”

每位老师都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的工作重点和首要任务,加强学习、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推广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三环五步目标尝试教学法”。 1、基本教学环节 基本教学环节是“三环五步”。“三环”是尝试自学、合作交流、检测反馈这3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五步”就是是:“出示目标→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检测反馈”这5个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1)出示目标。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抓住授课内容的本质、提取精华,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确定后的目标要让学生读一读,明确本堂课到底要学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目标。提出的目标最多不能超过3个。 (2)尝试自学。此段是精髓,也最难掌控。需要注意的是,一要精心准备好尝试题,最好分准备题、例题、提高题三类去设计;二要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完成。这时老师要充分相信孩子,给足空间个时间,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直到90%及以上他们能独立解答例题为止。它是展示汇报、举一反三的基础,是啃“硬骨头”,也是真正体现孩子是课堂的主人。

什么是育心经典

什么是育心经典? (一)读根教育(一根六经八典九要十四蒙) 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易经》、《黄帝内经》、《诗经》、《孝经》、《道德经》(《老子》)、《孙子兵法》、等等重要著作。 上面这些是中华国学经典最有价值的经书,除了经书还有典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洵子》等等。 还有蒙学类的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名贤集》等等。 一根、六经、八典、九要、十四蒙 (二)三大纲领:①简易性纲领;②周期性纲领;③多

样性纲领; (三)八大原则:①当下读经;②全家读经;③科学读经;④系统读经;⑤不离家庭;⑥不离社会;⑦不离生活; ⑧不离圣贤教悔。 (四)学习方法:育心经典137累积法,简单易行,方便我们如何来跟读,分好段,分好音频,每天计划抽出半小时,三年轻轻松松读完上面所说的经绝大部分经典。让曾经不敢想象的天书也可以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学习经典、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经典的学习,让孩子一辈子受用。易经云:童蒙养正。正,就是正确的习惯、正确的信念、正解的言行,培养的是做人的根基,也是学问的根基!而这必须在童蒙时期养成。 (五)好用的经典教材:横版大书、大字拼音、音频领读跟读、繁简字体同步对照。 育心经典的教材和方法,完美的理论,简单易行137累积式读书法,解决了我们读国学经典各种难题。最重要的是有童音领读,让古老的经典从此有了美妙的声音,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童音领读,轻松完成全文的诵读。它的主要特点:童音跟读、大字注音、简繁对照、横板印刷,童音分段,蒙肯纸印制等。 (六)服务指导:指导师制订读经计划跟踪指导十年,YY、QQ、QT、地面读经班交流平台同步到位。育心家人们都

演示实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究

演示实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发展与实验分不开的,化学实验中演示实验是进行直观教学的有效方法,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活泼、最有效的手段;而且通过有计划地、周密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也有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提高演示实验教学的效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下面从演示实验的教学创新问题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演示实验的教学创新策略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不是一个机械的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只能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的学习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能够相互讨论和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在这样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教师从监督者变成了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认真进行演示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成功与不足,探

讨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体验到实验带给他们的乐趣,这种积极的情感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挖掘出演示实验对学生的各种素质。 让教师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验证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只作为一个主宰者、评论者;而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作为一个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教师在讨论和辩论时往往有意持不同意见,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去创造发现。探究性实验有利于理解科学过程和培养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演示实验教学中应该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从而不断尝试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观察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辅助教学 把微观问题宏观性,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原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教学的优化。例:观察Fe(OH)2沉淀的颜色,由于Fe(OH)2白色沉淀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OH)3,学生难以观察到稍纵即逝的Fe(OH)2白色沉淀现象。教学时可用暂停镜头,把现象定格在屏幕上,就能清晰的观察到白色现象。若用慢镜头放映,可观察到Fe(OH)2被氧化的白色→灰绿色→红褐色的颜色变化过程。因此用媒体代替演示实验具有趣味性、效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定义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学习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1]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期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由

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在获取事实这个环节,常常是由教师和教材来确定研究方法、步骤、所用材料等,这样就省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探究性学习中也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 基本过程 阅读------比较------分析------归纳 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探究性学习 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探究性

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共同体的构建教学不仅是合作教学的一种体现,更是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在落实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入手,逐步促进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本文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与大家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 标签:学习共同体;小学数学;对策 传统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讲述,而小学生则只在座位上认真听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即课堂教学中的“教”和“学”是分离开来的,教师和学生分别是属于不同的教育团体。但学习共同体的观念认为教师和小学生是一个共同的团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小学生应该相互交流和理解,整个课堂教学并不只是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小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两者应该互帮互助,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计划。 学习是与未知世界的对话和相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学生聚集在同一个教室中,以同样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去理解同样的知识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在建设学习共同体时,前提是尊重与认可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共同体中的个体,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习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恰恰是在学生的差异,如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及方法等之中形成的。学生对解决问题所产生的不同想法,是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实施互学最好的资源。而这也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的及课堂的本质相符合。从学习共同体的角度去建构课堂,就是要把学习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之中自己应当是也必须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通过把解决问题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走上讲台,用“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这样去解决”“从题目中我发现”“除了这种解法,我还想到一种另外一种解决方法”等多样化的方式去促进师生及生与生间的对话与沟通。教师也应当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后,采用“做一做”“剪一剪”“量一量”等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时,可以来让学生通过“围一围”来围出学生喜欢的图形,这也是与学生之前的学习经验相衔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并思考: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才最方便?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已学知识及以往的测量经验去思考并进行假设,随后小组分工合作验证猜想。在这个过程中,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让处在学习共同体之中的学生的经验得到了充分利用。 二、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16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 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文章围绕“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6-052-01 所谓“探究式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形式 各样的教学活动展开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 活动。然而,现代化探究式教学活动仍旧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学科本身的恐惧 心理影响了该环节的正常开展;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度较低;形式化严重,一问一答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目前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仍需改善和提高。 一、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前提 受学科性质影响,数学作为一门理科性学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广受 学生的喜爱,若想在班级中营造一种积极活跃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氛围,首先要做 的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兴趣。 比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位置与方向》中,教师可 以安排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准备自己平时喜欢的涉及位置和方向的物体:包括迷 宫小漫画,生活中拍摄的相关照片,地图,甚至是自己绘画的作品等;继而,教 师在课堂上通过抓阄的形式抽取一定数目的学生上台描述自己作品中人物的所在 位置和所处方向,如:若想从一号迷宫到达三号迷宫,最近的道路是哪条,并用 自己的语言展开基本的描述(可以先沿着地道一直向北走,到达大明宫的时候调 整方向,同时要注意周围阻碍物的行径,尽量与其避开,最终,闯过多重关卡, 可以抵达位于正南方向的南羽宫),通过此方法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 在探究式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思考,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师生间 互动是构成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其中互动环节的设置不仅能够活跃教学氛围, 学生也能够了解不同个体对问题所做的思考,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比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中,教师可以组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性学习。首先,小组成员进行任务的分配,分别负责 搜集不同年代的纸币,硬币,并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了解这些货币的基本背景和 来源;其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货币演变规律,并分析其存在的优劣,并由 其中一名代表整合小组整体观点,在讨论结束的时候进行综合论述;最后,教师 进行评论,在肯定部分学生讲解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讲述自己 童年时候在使用货币过程中发生的有趣事件,凝聚学生注意力,拉近师生间距离。 三、通过实地观察、资料收集、分析研究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式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不同在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传统 型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点和理论的传授,而探究式课堂教学更加倾向于学生动手操 作能力和分析概括,独立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中,教师可以组 织学生通过具体的调查时间探究活动,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并试着加以运用。如,在涉及学生对职业发展规划的认知程度是否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所提高中,学生可 以在家长或者教师的带领下前往不同年级所在的班级展开调研活动,学生可以以

浅谈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浅谈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锦屏县启蒙小学:林素秋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引导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文将对此作一定的论述。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改革就是探究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于教师来说,改革就是探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新方法,去获得从来没有过的理想教学效果。所以,改革就是在不断探究新的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策略中运行。而这种探究适合于每一个学科,能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对每一个教师都适用,可以说谁能够掌握探究的钥匙,谁就能够打开教学改革的大门。 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班级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班级授课制有利有弊。在科学技术不大发达的情况下,班级授课制利大于弊,在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发展的今天,弊大于利,因为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因材施教。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英语) 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展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知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我以六年级下册“Unit 3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A ”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具备的能力并谈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通过谈论让学生主要会运用以下功能句: Can you …?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二、教学设计思想 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发现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探究的途径来获取,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根据新旧知识的冲突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课堂、教材中的疑惑等提出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2、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形成更多元、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小组合作、查阅、收集、搜索资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可能。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习的权威,彻底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3、体现“探究学习”与“问题解决”的互动。 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价值和方向,而“问题解决”是探究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通过个体或同伴合作探究,既解决问题,又进一步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更好的解决下一个“问题”打好了基础。因此两者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本课题的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一)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共同体”是指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含在一起的生活群体、组织或团体。 “学习共同体”一词最早见于1995年博耶尔(Ernest L Boyer)《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他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取自社会学的术语。其定义为“一个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其中的“交流、对话、差异,分享、合作”等中心概念解构了以“个人、客观知识”为认知方式的学习范式。在理论上为深化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二)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学校中的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构成的,以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目标——促进成员全面成长,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教育资源。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相互对话、交流,进行人际沟通,分享被此情感、体验和观念,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学习集体。学习共同体与传统教学班的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三)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分析 1.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 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其特性有: (1)组织目的性。它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为目的。 (2)组织系统性。组织的要素必须构成一定的结构层次。 (3)组织适应性。组织的适应性集中表现为三性:一是组活动的平衡性,权力分配和责任分工平衡。二是组织活动的协调性,经常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组织成为有序状态。三是组织活动的程序性,平时活动形成一定的格式,处理偶发事件积累起特定的反应方式。 2.对学习共同体的班级社会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群体,是 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自在之物”。现代社会的要求决定着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目标、课程、活动、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结构。 3.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教师按照一定的 教育目的和规律运行的“为我之物”,但又蕴涵着由“对象”转化为主体的可能性,教师必须引导其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4.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分析。学习共同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 而且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以教学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活动的主体,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它是从“自在之物”(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通过“为我之物”(按教育目的建立的教育客体)的中介发展而成的“自为之物”(自我教育的主体)。 (四)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a)行为主体性。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 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2.系统开放性。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开放

孩子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

孩子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 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一) 经典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句话, 经典教育就是通过经典文化的滋养, 让一个人牵 手圣贤的境界, 熏修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能力, 整体地优化生命, 从而赢取人生真正意义上 的成功。 并不是儿童才需要经典教育,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经典的滋润,如是,方能少困惑, 有智慧;仁爱众,思进取;温文尔雅,有所作为;身心健康,幸福平等。 经典教育不单单指的是中国经典的典籍教育, 还包括汲取西方的经典文化。 由此延伸, 更涵 盖着耳聪目明教育——美术和音乐的教育; 身心健康的教育——传统武学和道德修养的教育 等。 一个家长是一弘泉水, 一个家庭是一口井, 但这弘泉水和这口井, 却要浇灌出顶天立地 的大树,要汇聚成激情澎湃的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呼吁:家长们,请投入到让孩子接受经典教育的行列里来吧! 我们关心教育的现状,更关系教育的未来。我们期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任何年龄段 的人都对经典教育有所认识,并勤而行之。我们希望,经典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能和目前学校中的知识技能的培育相辅相成,从而培养出更具文化底蕴和丰富知识技能的现代中国人。 第一阶段:幼儿养性──涵养性情的关键期

一 孩子 岁时身心发育的关键在于父母。根据优生学的观点,父母在怀孕的时候,有两个因 素特别的关键: 一是双亲精子和卵子的质量; 二是精卵结合时环境所给予的相互作用。 根据 这两个因素,就决定了人生的这一环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男女双方有一方发育未成熟时不宜生育后代。 其二, 精卵的健康与否除了与年龄有关外, 还和身体健康有关, 所以想要孩子就要按古 人说的要“养精蓄锐”——“养精蓄锐”使精气充足,这样受精孩子的生命力才能旺盛。

小学英语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及其优秀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及其教学策略 一、小学英语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是在探究学习的相关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实际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操作模式。模式是由理论基础、教学目的、操作程序、实施条件组成的一个体系。 1.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个人主动建构的结果。该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目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发现中学,即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的态度、发现的能力。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出一般法则,并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方法。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各教学单元及每节课的内容、学生认知发展的现状,做到既明确又要有可操作性。其实施条件包括教学策略,教师所处的角色等。 2.小学英语课堂探究学习的操作程序。 考虑到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和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笔者认为:在课堂探究学习中,以小学英语教材为基本内容,形成“激疑──探究──建构──迁移”的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过程是适宜的。“激疑”

是指创设情、境(情景和语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刺激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以整合成课堂教学目标。“探究”是指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调查、资料分析、观察、思考、比较、推理、假设、验证、讨论和交流等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自主中积极探究语言的相关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确定假设;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事实为论据验证假设,并引导学生不断地对假设加以修正和完善。“建构”主要是指通过归纳、内化(顺应、同化)、反思、评价等方法对语言运用的规律进行总结,用“再次发现”的方式以形成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迁移”是指将形成的认知结构或学习能力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应用到新的情景中,解决新问题或解释新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科探究教学中可以根据知识侧重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三种活动形式: ·微型探究活动:是指利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开展的短时间的探究活动。 ·课时探究活动:是指为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利用完整的课堂教学时间(1-2课时)开展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作业: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拓展学习内容而布置的课外作业。诸如设计“自助餐”式作业,生活型作业,创造型作业,调研型作业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笔者曾布置“找一找身边的英语”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并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渠道,增加信息的输入量,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通过完成该项作业,学生找到了“BS”,“WC”,“stop, pause, on,

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生活或社会中选择和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质量与技能,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彰显创新精神,当然离不开老师。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要靠教师提供的条件去探究。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敞开探究的思路。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一、激发兴趣,引入探究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和心理前提。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老师讲课时语言风趣又有幽默感,就会使学生“如坐春风”,促进他们积极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不一会儿大雨便从天而降,学生都往窗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边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便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景 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景是一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故事中的人、事、物、境、情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故事创设情景易被学生接受,且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先播放故事的片段作为引子,然后问:“这个片段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历史故事?故事?故事的主要人物又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