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文字学读书笔记

语言学文字学读书笔记

读《文字学概要》

在读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前,我个人对文字的含义是这样定义的——文字就是传播信息的能够清晰的表达人的语言的一种工具,换言之,文字就是语言的载体。作为狭义派语言文字学者的代表,裘锡圭先生则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他不同的是,广义派语言文字学者则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的都可以称为文字,相对而言,狭义派学者的解释更加简洁便利,也更清晰明了。

了解了文字的含义,再看汉字的发展,我想人们一直都有这样的好奇心:汉字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但裘锡圭先生在他的《文字学概要》一书中却否定了这样的提问,他认为汉字这类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它们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关于汉字的起源,应该这样提问: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在文字学的研究领域,这样的提问显得更加严谨和慎密。而对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绝对的回答,只是在古汉字资料中记载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它们是已经能够完整的记录语言的成熟的文字,其实在原始社会时代也遗留下来了一些在器物上所刻划、描写的符号,我想没有将它们划分到最早的文字中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只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符号,还并不完全具有完整的文字体系。

在汉字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汉字经历了许多变化,不管是从形体或者结构上看,汉字的发展在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可以堪称是巨大的。从形体上看,汉字主要经历的是从简到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主要体现在字体和字形两个方面,不管是从哪方面来看,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以简化为主,虽然也有少数的繁化现象,就比如在古汉语中“□”代表方,“○”代表圆,但是其影响却不能和简化相提并论的。而从结构上看,汉字的变化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形声字的比重上升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从汉字的变化来看,汉字经历了一个不断简化不断完整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节中我对记号字和半记号字的划分并不是特别清晰,虽然在书中也有不少例子,如:“头”就是记号字,“鸡”和“疟”便是半记号字,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懂。关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这两个变化,裘锡圭先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文字结构的变化在客观上常常造成字形繁化或者简化的后果;而文字形体的变化则造成破坏或改变文字结构的后果,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汉字的发展变化的确是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也正如裘锡圭先生在书中说的一样:从文字结构上来看是一种倒退,然而却是为了简化字形,提高文字使用效率所必须付出的后果。的确,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利有弊的,就正如哲学所说的一样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汉字的发展演变是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我想在矛盾背后也总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从汉字的变化发展看来,我觉得汉字除了以上的三变化外还经历了外形的变化,书写起来更显得得美观大方了,除此之外我觉得文字的演变逐渐达到了一种统一,让我们书写起来更显得方便,也减少了一些分歧。虽然汉字字形的不断简化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我们也应该正确处理好汉字简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就像本书中所说的一样,不能因为减少笔画而去破坏文字原有的结构,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文字毕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语言的重要载体。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10级汉语3班徐星星100322 本书著者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本书中,他对欧美语言学界所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原理和方法的问题都作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影响也遍及世界。 首先在绪论的第三章中,索绪尔向我们阐释了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同意使用什么符号,这符号的性质是无关轻重的。即一套和不同的观念相当的不同的符号。人们说话的机能只有借住集体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不管是天赋的或非天赋的。所以说,说语言使言语活动成为统一体,那绝不是什么空想。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语言共同成员中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人们平时说的那些话,是依赖于语法系统的说话行为。言语是语言的体现。语言学研究实际语言行为中所潜藏的形式系统,因此,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索绪尔认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偶然的区分开来了。照此看来,语言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确定构成“语言”的单位及其组合规则,而不是去描写言语活动。“语言”是一个符号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有意义和音响的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 索绪尔为了确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区分出“语言”和“言语”,他的“语言”和“言语”理论不仅对本世纪的语言研究的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文学和符号学研究。 在第一编中,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符号学的一部分,他强调语言具有一般符号系统的主要特征。语言与其他一切同类的的符号系统有以下几点共同点。一是目的相同,各种符号系统虽然采用的手段不同,复杂程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传递信息。二是它们的内涵相同,一切符号系统之所以能传递信息是因为它们与意义相联系。意义是符号的内涵,是符号在使用该系统的人在头脑中激发的概念。三是构成元素相同,无论使用

《数学史概论》读书报告

《数学史概论》读书报告 数学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早期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对数学有所研究。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以下对李文林著《数学史概论》作一个读后的总结。 一、《数学史概论》简介及其特点 《数学史概论(第2版)》以重大数学思想的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从远古到现代数学的历史。书中对古代希腊和东方数学有精炼的介绍和恰当的分析;同时充分论述了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数学的演进与变革,尤其是20世纪数学的概观,内容新颖。《数学史概论(第2版)》中西合炉,将中国数学放在世界数学的背景中述说,更具客观性与启发性。《数学史概论(第2版)》脉络分明,重点突出,并注意引用生动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 本书共分十五章,其中第一章“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介绍了人类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数与形的概念,从最早的手指计数到石头计数,再到结绳计数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书写计数以及相应的计数系统。在灿烂的“河谷文明”中,重点介绍了埃及数学和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第二章“古代希腊数学”,介绍了雅典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其中重点对数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阿波罗尼奥斯及其成就作了详尽的介绍。第三章“中世纪的中国数学”,从古代著作《世本》中提到的黄帝使“隶首作算数”,殷商甲骨文中使用的完整的十进制计数,到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介绍的著作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算经十书》,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和他在面积、体积公式推证的成就,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在推导几何图形体积公式时提出了“出入相补”及“祖氏原理”;第四章“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第五章“近代数学的兴起”,讲述了中世纪的欧洲,从代数学、三角学、透视学、射影几何等方面的发展向近代数学的过渡,以至解析几何的诞生;第六章“微积分的创立”,分别介绍了牛顿和莱布尼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微积分原理;第七章“分析时代”;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以代数、几何、分析这三大领域的变革为主要线索,介绍了19世纪数学的发展;第十一章至十三章是“20世纪数学概观”,分别介绍了纯粹数学的主要趋势、空前发展的应用数学、现代数学成果十例;第十四章“数学与社会”,第十五章“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同类书相比,有着最大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从上古的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世界,到中世纪的欧洲,以至20世纪的近代数学、当代数学,遍及世界各地对于数学的贡献地位与影响,都有中肯的评论。2、本书不仅对史实有详尽而忠实的介绍,而且兼有史评史论的作用,更有精辟的历史观。例如作者认为古希腊的数学是一种论证数学,而说中国的古代数学,在南北朝三国时期,也进入到论证数学,刘徽即为其杰出代表之一。至于中世纪欧洲数学的崛起,微积分的创立以及近代数学的诞生史,对于它们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根源,作者都有敏锐的评论。作者对整个数学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数学史观。3、本书不仅对数学家和他们的学术成就作了概括的介绍,而且对于一些重要成就,不惜花费篇幅,作了较详细的忠实于原始创造的说明。例如阿基米德对于球体积与抛物线弓形面积的计算,刘徽对于 的计算原理和方法,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发现过程,以至较近代如康托关于非可数集合的发现等等,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这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而且还能深入体会数学大师们原始创造的艰苦历程与来龙去脉。4、本书除了数学家们的传统故事外,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奇闻轶事。 二、对数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设计学概论大纲

设计学概论 课程名称:设计学概论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学时:40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设计学概论是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通过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进行的系统、科学、严格地讲授与练习,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掌握理论思维方法,并能善于用理论指导设计实践,自发的设计行为转化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 第一阶段 1、理论讲授:(1)设计概念;(2)设计类型与相关学科。 2、作品解析与欣赏。 3、作业:读书笔记《认识设计》2000字。 第二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2)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3)品牌 与创业形象创造案例。 2、作品解析与欣赏,互动对话。 3、作业:任选一幅设计作品进行解析《设计形态的知觉心理与创意》。 第三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2)现代设计方法与程序。 2、作品欣赏,学生点评。 3、作业:撰写论文《设计语言与创意》3000字以上。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 任课教师制定的教学教案一定要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应包含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态度与阅读设计理论书籍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五、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 评分方法: 1、通过学习和作业练习能完成教学要求。 2、对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有独特见解。 3、运用设计理论对设计进行准确批评、并能提出全新创意思维的。 评分主要内容: 1、能否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能否按课程教学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 3、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所体现。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新世纪出版社 七、教学大纲编写人、审定人 本教学大纲由环艺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审定,钟云燕执笔编写。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美国传播学者E.M.罗杰斯说:“任何涉入一条新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1 今天传播学理论对于我来说就像一条崭新的河流,而罗杰斯的《传播学史》则如一叶扁舟,带我领略河流上游的奥秘。 《传播学史》此著作也不似寻常地叙述历史般冗长而乏味。著作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史,给予了众多如我一般“传播学理论新学者”新奇而意味深长的旅途。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寒,传播学的形成也非凭借着几人的一日之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早就有了传播学的身影。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而正规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但它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欧洲的三大理论,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学派。 查尔斯??达尔文对传播研究的直接影响始于1873年出版的《人与动物的情感》。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的领域。他的进化论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表达的“变异”成为库利和帕克等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引路人。 与达尔文相同,对马克思传播研究的影响表现在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研究范式上。 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至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成功后才将《共产党宣言》推举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佛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2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处于社会的宏观层次,而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思想是个体性的,是在个体范围内,特别是在个体的儿童经历之中寻求对于行为的解释。3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间接地了拉斯韦尔的精神分析研究和霍夫兰的人格研究。 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引言第1页。 2【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有关语言文字学的专著 训诂书 ?黄侃认为:一切文词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25种书可以囊括一切,是治各门学问的根柢,这25种书为:经学十五书(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面讲的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它们解释字义的大原则虽然一致,方法却不尽相同。训诂专书是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做总括性的训解,因此它的训释趋于一般,不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一句子、篇章乃至整部书里的有个性的用法;而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所以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文章解释得比较深入细致。 一、训诂学专书

训诂专书指的是纂集训诂资料而形成的训诂著作,具有工具书性质 (1)字书 字书是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典。字书的主要内容是释义,所以也属于训诂著作。著名的字书主要有《说文解字》、《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 此书共十四篇,加序共十五篇,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提出了“六书说”。 ?《说文解字》的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都是统一的。如:“束,缚也。从口木。”前句是解释字义,后者是解释字形。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名四大家和五部书是:段 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2)韵书与类书 1.韵书的主要内容也是解释字义,只不过是按字音编排的,实际上是同音字典,古代重要的韵书有《切韵》、《广韵》、《集韵》等 1、《集韵》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下面是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管理学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 管理学读书笔记篇一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管理学,因为担任校纪检部部长想了解一点有关管理的学问,以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但对管理有些了解,但不系统。经过半年的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慢慢知道原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或最易实现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到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提出了经典论断,而有关企业管理更是情有独钟,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

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组织结构,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其次,如果说对于工作方式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则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霍桑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组织结构,越来越机构冗肿,这样会使其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奖励机制、竞争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

《普通语言学》读书心得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会心得 近一个月来,大家都在为这次读书会进行忙碌的准备。下午听完各位同学不同的观点,有受益匪浅的地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不确定的地方,甚至反驳的地方。 值得一提,也是值得思考的是,几乎所有同学对这本书的普遍反映就是——看不懂。有看了整本书三遍以上还是觉得很费解的同学,也有反反复复的看很多遍绪言却还是没懂,卡在绪言部分的同学。大家都非常用心的读了这本著作,却也被其中谈到的哲学、心理学、地理学、甚至物理学的东西的搞得头晕眼花,我也是如此。借用今天读书会上一位同学的话说,“哲学系的同学跟我说想看懂这本书就要先学懂哲学,于是,我就借了一本哲学书看,可是看不懂。心理学的同学跟我说,想要看懂这本书就要先学心理学,我又借了一本心理学的书,还是看不懂。无奈,我又去借了一本微心理学的书,看是看懂了,可是发现跟语言学没什么关系”。这足以说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涉猎学科之广泛,蕴藏知识之深奥。再借用另外一名同学在读书会上讲到的一个小笑话为例,她说她曾在朋友圈发表一条状态,她的某位学经济的同学是这样评论的,“索绪尔说:‘你的结构有问题’。乔姆斯基说:‘亲爱的,别听他的,结构这玩意儿就是一坨屎。’”。可见,这本书不仅仅是学语言的人需要读的著作,也吸引着其他很多学科的人了解它,认识它,潜心研究。 先以我个人的观点为例谈谈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的感触。与其他同学一样,《普通语言学教程》之于我也是非常难理解的一部著作,其中涉猎的学科之广,有些是我从未接触和涉及过的领域,以现阶段的学识基础,读起来真的是非常有难度。那么,就我现阶段知识结构来说说关于书中第三章“地理差异的原因”——基本原因:时间的浅显认识吧。索绪尔提出语言有地理差异的原因的基本原因是时间。相信很多同学看到这里都会有疑问,我也是如此,一谈到语言的地理差异,第一反应认为基本原因就是空间差异,因为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受到当地人、事、环境、习俗等等的影响,语言才会出现差异。抱着这种疑问并且不服气的心态看了这章内容,不得不说,我被索绪尔的理论说服了,也被自己曾经历过的实践说服了。由于大学时读英语专业,自己有着很深切学习另一门语言的感受,加之对英美文化背景的了解,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赞同索绪尔提出的——言地理差异的基本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汉语言文学邝云梅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语、书面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产生的。口语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只记录词语,没有记录这些成分。书面语有可能比口语积累的语汇丰富,语法结构也更精密,表达方式也更多样化。 3.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世界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即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民族却又使用不同的语言。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 1.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 2.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3.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4.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5.组合关系是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叫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它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整体中。 6.聚合关系是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他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不尽相同。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语言符号的特征:任意性、强制性与可变性。人们最初创制单个的语言符号时,用什么样的形式——语音与什么样的内容——语义相结合,并没有什么必然性,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或随意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其语言符号的声音、意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节语言学 1.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设计概论学习心得

《设计的魅力》 ———读设计学概论有感 设计学类144 储筠尧 设计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相互交叉,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具有整体的科学表现特征的新兴艺术类学科。艺术的形式美感,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技术的工艺特征完美地构成了艺术设计的全部内涵。它是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 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可以从设计的艺术性,科学性及技术性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设计的艺术性包括对设计物像的造型形态特征,色彩装饰特征及材料肌理特征等方面的理解与表现。 设计的艺术性是基于对设计物象的基本认识和在设计创造活动中对物的形态特征,色彩装饰盒材料肌理等的理解,依据功能性,舒适性,装饰性,审美性,等需要加以主观的,合理的,符合形式美感法则的创造性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通过部分创造和改变物的性质。通过造物的方法,形成物品为人所用,获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的目的是适应生活的具体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积极方向,构成历史性的文化积累,从而证明人类高度文明的具体所在。 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设计的的创意性特征体现出设计作品的文化特征与积淀,具

有思想的导向性及象征性,设计的奇妙思想包括对视觉与知觉甚至触觉的冲击,隐喻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创意直接体现设计的生命力。 设计的图形特征 在设计中有文字图形,图案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无论那种形式都是设计表现的重要手段,对设计的成败至关重要。以图形为主的设计具有极强的装饰感和视觉感的冲击力。 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设计的产品型特征往往突出产品的使用功能性与舒适性,重点表现在产品的造型形态上。强调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实用与舒适经常作为标准规范。 设计的科学特征 设计的科学性特征严格地界定了产品的规范技术指标,并突出表现在新技术新科技的成果应用上。先进的技术含量代表着时代的发展与时尚,体现综合的科技与经济实力。 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设计的工艺性特征是产品的制造加工的完美展示,是设计的功能性,舒适性及艺术性的具体体现。无论产品的外观造型及内部构造,其精准的工艺技术都将是优质产品的重要保证。 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设计的市场性特征是商品创造社会的唯一经济指示,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价值。好的设计通常能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课本,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一自己的理解及一些资料的辅助,就能大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是第5章_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用,功能,以及传播理论所涉及的一些特殊功能性.比如: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 这个章节也是我认为的,对我的传播学学习以及新闻专业知识学 习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之一.新闻传播的学习以及专业新闻报道.采访 的学习,首先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让我们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春播信息对社会 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才能要求我们抱着严谨的 态度来学习新闻学以及传播学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今后在传播信息,创作新闻作品时,考虑到的更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作用,以次 来严格要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成为合格的新闻人才. 我认为最难学习及理解的章节多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占主要内容的章节,比如.第12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以及个章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它们大多涉及传播学研究的一些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派别的理论成果,语言比较专业拗口,读起来比较生涩难懂.

我认为应该重点讲解的内容有第5章-传播学的社会功能,第7章-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9章受传者研究及第10章-传播效果的研究.这些章节的知识内容较为难懂,而且与我们所学的新闻专业有很大联系,对我们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写作新闻,采访技能等有只管重要的作用,只有弄清信息传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弄清信息传播的效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弄清信息受众学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个好的为我们的信息传播,新闻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我们在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几实践中,更家得心应手.既然如此,当然,这些章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完全可以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的,为我们的学习及工作提供充分的"知识武装". 2. 传播学作为一门多科学的边缘学科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它的诞生是有条件的,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各类科学不断延伸并相互联系,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就为传播学的产生作好了铺垫,同时,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的各个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成为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传播学在美国问世了.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广义上讲它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而从狭义上讲它又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另一派是和美国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研究的

西亚斯学分中推荐书目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来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b13173619.html,/website/ClassMasterPage/ClassBulletin_Show.aspx?ClassNo= F46644%3C465=46&Id=3405&TableName=GhewwEwwmwpejpFqhhapmj 时间:2012-04-20 读书和听讲座项均可累计(每5篇读书或讲座笔记均可计1个学分),考取驾照可计为3个学分等。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斯图尔特·克雷纳这本《管理百年》是因为这本书是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了1900-XX 这一百年中管理这门科学从萌芽到发展到现今的成熟阶段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了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有条理的历史性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每一个管理的历史性阶段作出的深刻的反思,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过去的被视为权威的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分析和观察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进行单薄的陈述。所以这本书折射出了作者对于管理的永不满足的态度和批判性的精神,就像作者在书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这一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一百年来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读完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便是最初的管理者们的纯粹的对效率的追求到中期的对于组织的重视再到后来的对人的探求,当然这种分法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对不同的管理内容的思考,只不过是在某一些时期中,某些探讨显得也尤为重要而已。而书中对于历史的回顾也主要是用具体的研究者或管理者和具体的案例来呈现的。 追求效率::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阶段,生产力已经被极大地提高,资本家管控的工人开始越来越多,管理的思想开始渐渐的萌芽,但是管理却并不被重视也没有基本的定义,直到亨利法约尔的出现,他开始意识到管理师一门科学,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他给出了关于管理的严格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重要的是他明确了管理者的职能所在,这开启了这个对管理探索的新的世纪。在法约尔之后的最杰出的管理者应该非泰勒莫属了,科学管理概念的提出让他一举成名,曾经有人评述说科学管理的精要就是对“对创造能细分体力劳动的流程的压倒性的重视”,的确,在科学管理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泰勒对于效率的强调,在他的思想中,工人必须要用严格的是时间管理来督促他们不磨洋工,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处最多的产品,这就是多即是好的信条。这当然极大的促发了生产力的提高甚至把人类的生产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科学管理中缺乏信任,基本的尊重还有沟通,工人只是生产的工具,在后来的出现的理论中可以被归为“X”型人,没有规定,督促就不能完成最大量的任务,这在当时的年代这些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科学管理只是给了资本家,工厂主等人更好的剥削工人的知识基础,虽然造成的结果与泰勒的初衷相悖而行。泰勒的一个忠实而又成功的跟随者便是福特了,福特汽车的创始人,生产线的发明设计者,最优秀的公司的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心得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心得 篇一: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在十一长假期间,我结合课上教学笔记和申小龙等编著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对《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一些内容做了比较肤浅的了解,虽难窥全貌,却也对某些内容有一些感想。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关于自己在语言学上思想最为系统的阐述。包含了其对语言符号、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语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等的理解,开创了结构主义,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由于对语言学了解尚浅,只是谈一下读后对言语与语言关系以及语言符号系统的理解。 对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在尚未学习语言学课程之前,如果问我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会这样认为,语言包含言语,它是在大的范围下人们话语的总和,而 言语则是小范围的、偏个体的。而通过阅读《教程》,我们可以一言以蔽之,语言和言语最主要的区分在于社会性。在《教程》绪论的第三章,“在任何人的脑子里,语言都是不完备的,它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完全存在”。还是在第三章,“语言... 它既是语言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取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即语言是在社会条件下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是在整个社会集体中起作用的,即“自然的秩序”。而相对于语言,言语则具有一种个人性,即“个人永远是它的主人”。一方面你必须遵守社会语言习惯,另一方面你说话则是有个人自由的,不过是在语言规则下的自由。举个例子,在汉语中,你可以说“我喝茶”,也可以说“我吃茶”,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你的说话是自由的。但你不能说“我茶喝”,这就违反了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别人就很难理解了。当然,这只是从汉语角度举的例子,不排除其他语言中有这样的表达。“只有借助于集体所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索绪尔在此表述的工具毫无疑问就是语言,比如说你有“我、

罗丹艺术论--嘱词读书笔记

读《罗丹艺术论—嘱词》笔记 --141627031 王亚琴环艺 最初知道罗丹这号人物是在第一年考研复习的时候,阅读《设计学概论》这本书,书中仅仅提到罗丹是法国19-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以及他的作品《思想者》《加莱义民》,再无其他。没想到的是我那一年名落孙山,不得不准备第二年的考研复习,在这期间主要用的教材是《美术史论考研辅导》,在这本书里,我更加详细的了解了罗丹以及他的雕塑们,包括《地狱之门》《丑之美》等等,都有了更加详尽一步的了解。第三次探索到罗丹,是在林逸鹏教授的课上,记得第一堂课林老师就把罗丹的作品《加莱义民》与我们中国的烈士纪念碑的一般造型进行比较,罗丹大师是以粗糙的纹理以及精确的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同时输入大量情感,以表达出强烈的心理影响力。而当代中国雕塑,动作死板肢体僵硬表情一致,几乎是没有情绪没有感情的。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林教授的引导下,我开始阅读《罗丹艺术论》这本著作,本书是罗丹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的总结,也是罗丹本人在几十年如一日探索雕塑奥秘的路途中的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读完这本书,对我对艺术的理解有了更加进一步的理解,也对罗丹那专注于艺术、专注于雕塑的精神感到震撼和敬佩。现在我在这里来谈一谈我在认真阅读完全书后,对嘱词部分的感悟: 首句“罗丹一生,热爱艺术,垂暮之年,犹以忠诚恳切之言作此嘱词,为一般青年艺术家作一详明之指导。”此作是罗丹暮年之作,以深情恳切之语气,给我们青年艺者们以前辈在探索艺术这条道路上的经验之指导,在我们深受感动的同时,也给我们深切的启发。首先是要虔诚地瞻仰在我们艺术这条道路上的前辈们“瞻仰激赏是一杯慷慨的祭酒,是处于高贵的心灵的奉献。”说的是,富有激情的瞻仰前辈伟人的作品是真诚的情感,是瞻仰其高贵的灵魂,并非流于表面。他在告诉我们要从前辈们身上学习经验的同时,不忘提醒我们“要跳出因袭的樊笼”所以他下一句便是“可是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这便是传统自己教你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罗丹大师在这里教会了我们正确对待传统,要从传统中学习其精髓,但又不能被传统中的权威所束缚。既要学习,又要发展。“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罗丹一生钟爱艺术,追求自然。在此他又提醒各位青年艺者,效忠于自然,用发现美的眼睛来探索自然。“触到它内在的真。”真就是美,遇见了“真”就一定会找到“美”。“真”是鉴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接着又从雕塑的专业角度来详解雕塑家们如何更加明晰的表现自己“牢记罢:只有体积,没有线条。你描绘时,绝对不要注意轮廓,而要着眼于凹凸面。是凹凸面支配着轮廓的。”这里是在告诫艺者们,不要执着于外形轮廓,不要执着于体积,而是要更加把重心放在凹凸面上,着重表达的是物体的凹凸,只要凹凸面表达准确,体积自然出来,轮廓不需要刻意勾勒也能完美的表达物体,表达艺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当然,要做到这些事不容易的,要“不断的磨练。把你整个的融化在工作里。”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要专注自己的工作,就像罗丹专注于他的雕塑们一样。嘱词部分最让我有启发的就是“要有耐性啊!不要向往什么灵感,它是不存在的。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如诚实的工人一般,努力你的工作罢。”罗丹在这里是将艺术的德性与工人的德性等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的发展,什么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世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的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理解这些性质和特点是我们把我大众传播的本质出发点。 那么什么是大众传播呢?简单的理解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不过这种简单的理解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大众传播的实质,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的对象,就必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定义是“大众传播是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像和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这个定义将大众传播的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出它的全部特征,结合传播学的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的界定是: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的特点可以从以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 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第四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现代),论述了五四运动之后到解放前中国现代科学的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形成的过程,以《马氏文通》为标志着重议论了中国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严谨,观点新颖。正如他在“前言”中说的,“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这本著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而对于这部《中国语言学史》所建立的体系而言,究竟它所论述的对象是属于什么研究范畴呢?关于这一点,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的“前言”中提到,“语文学和语言学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文学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读?简单管理?有感 读书周期间,公司开展了征文活动,看到通知后想想自己在这毕业后的半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岗位上度过,也没有抽时间好好儿看看书,学习书中的知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估计自己离被社会淘汰也就不远了。因此,我根据自己的定位选择了?简单管理?这本书来细细品读,学习其中的精髓。 翻开书的序言部分我了解了简单管理比较全面的定义,我觉得简单管理的定义应该总结概括为:准确找到并且把握事物的规律,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运用简单的技巧发掘员工最大的潜能,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与我们分享了众多成功企业家的管理方法。书中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管理者都是通过员工来完成任务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优秀的员工就无法高效的完成任务。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带出优秀的员工呢?结合书中的内容我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好榜样。 第二:采取师徒制,即当新员工入厂时为其指定一名优秀有经验的员工作为其师父,规定师父须将自己所掌握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全部教授于徒弟,不能有所保留。必要时也需在生活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因为只有那些能够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员工才会适合那些更高要求的岗位。 第四:管理者在犯错后须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更容易赢得员工的尊重,否则会令员工有所失望。 第五:采用施压和奖励结合的方式以及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来提高员工的执行力,毕竟执行力不是通过一时的开会指导教育就可以提升很大的,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第六:管理者须与员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既要表现出亲和力,也要给人敬畏,便于对员工进行管理。 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六点的话,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优秀的员工,企业就能稳步向前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一当十固然重要,以十当一也同样重要,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我们需要个人优秀的同时还需要其能团结合作,形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我觉得团队应该是团结的队伍,而要想团结,管理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首先如果团队做出成果后,管理者把功劳全都归于自己,团队做错事情时管理者却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员工,那么这样的团队还能上下一心么?估计早就散了吧。因此在这方面,我们的管理者须做到成果与团队分享,而团队做错时管理者须主动承担至少大部分的责任,只有这样的管理者才值得员工为其效力。不过团结对于团队来说只是基本条件,要想能够拥有一个高效的团队,我们还需要团队中人员能力的互补,这就需要管理者熟知每个员工的优势,整合资源,打

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社会语言学导论》(英彼得.特拉吉尔) 读书笔记 姓名:王瑞 学号:0909224096 院系:文学院对外汉语

《社会语言学导论》读书笔记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和别人建立关系并维持关系的手段,而且语言在传递关于说话人的信息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和地理背景的人使用的语言各异,说话方式也不同,这就形成方言,方言有地里方言和地理方言两种。社会影响语言,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语言。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就形成了社会语言学。英国的彼得.特拉吉尔编著的《社会语言学导论》这本书从七个方面介绍并解释了社会中各种语言现象。 开头,作者解释了有关方言和语言的概念。首先,他认为方言或语言没有明确的界线,使用两种语言或方言的国家或地区能互相听懂,之所以要将它分成两种语言或方言,是有地理、政治、文化因素形成的。作者指出,“方言一词指的是一个语言的不同类词之间的差别、语法差别和发音差别,“方言”一词能适用于所有变体,并不仅仅只非标准变体。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汉语在不同的地方,词类、语法、语音上有不同的变化,可见,普通话有很多地方方言。普通话可以看做一种标准汉语,可以说是在书刊上使用、学校里讲授、外族人学习的一种汉语变体。下面,介绍一下书中语言现象的七个方面: 一、语言与社会阶级 在研究语言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地理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社会阶级。在这里,社会阶级是指具有相似经济文化背景的人群,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使用的同一语言的变体不同,这里我就用书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农村中的广大农民一般是没有受很高教育的人,使用的语言是纯正地道的地方方言,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粗话、脏话。而受过教育的村官说的话一般是方言和普通话的混合体,用词也比较文雅,更不会有粗话或脏话。城市中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官员、白领阶层使用的一般是普通话。由此可知,在于某人交流时可以通过他的语言来判断他所属于的社会阶层。 上下级或上下辈使用的语言也有不同。比如上级对下级或上辈对下辈可以直呼其名,反之不可以。 总之,受教育程度、上下级、辈分等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 二、语言与种族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