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主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古代历史学已经停滞不前,需要与西方现代史学相结合,借用西方学术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梁启超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其次,梁启超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史家倾向于重视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研究。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他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描述和记录。

此外,梁启超还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超越个别事件和时间的限制,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的大趋势和规律。

梁启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和全局,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他主张将历史研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一次重要反思和创新。

他提出的“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倡导学习西方历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他还提出了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此外,他还强调了对历史的宏观研究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新史学》是梁启超思想的一次重要体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梁启超《新史学》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的一本书籍,读完之后我深受感悟。

梁启超这位大儒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启示性的观点,使我在历史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通过读梁启超所著的《新史学》,我感受到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梁启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读史使人明智”这一观点,他认为历史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智慧,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想象力。

在历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同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来了解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等的变化,进而获得更为宽广的人类文明历程的认知。

因此,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思考。

此外,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对于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学科的研究,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追寻和对未来的思考。

历史研究中的种种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本身,它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东西,这是对人类历程,人类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历史的研究要有客观、公正、有价值的结果。

因此作为历史的研究者,我们需要保持开放态度,严谨为本,居于人类文明历程的视角,以时间与空间双重的跨越,通过尽量多的历史细节,推断、验证、裂变思想遗产,从而获得历史发展的真正意义。

总之,阅读梁启超的新史学,对我在历史学领域有了很深的启示,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我必须严谨将其权责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梁启超的《新史学》中,除了强调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外,还提出了历史学术研究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他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是客观的,真实的,并且必须富有价值。

历史学家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坚守事实真相,以便进行更准确的推测和分析。

政治批判与学术建设——梁启超和鲁宾逊《新史学》的比较研究

政治批判与学术建设——梁启超和鲁宾逊《新史学》的比较研究

作者: 黄敏兰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88-95页
主题词: 《新史学》;梁启超;鲁宾逊;比较研究;政治批判;历史学家;史界革命;近代史学;政治家;詹姆斯
摘要: <正> 1902年,中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发表了划时代的思想巨著《新史学》。

他高举起“史界革命”的大旗,批判旧史学,提倡新史学,宣告了中国近代史学的诞生。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

10年之后,另一部同名的史学名著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问世,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鲁宾逊。

在这部《新史学》中,也提出要以新史学来取代旧史学,从此在美国形成了一个“新史学”学派。

又一个10年过去,美国的这部《新史学》经留美归来的中。

百年之后当思我--浅谈梁启超、鲁滨逊的“新史学”思想

百年之后当思我--浅谈梁启超、鲁滨逊的“新史学”思想

百年之后当思我--浅谈梁启超、鲁滨逊的“新史学”思想
李璎珞
【期刊名称】《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16
【摘要】20世纪初,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有两位史学大家高举“史学革命”的大旗,主张新史学,批判旧史学。

他们对历史学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引领时代风潮的阐述,对之后百年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页数】2页(P61-61,72)
【作者】李璎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3
【相关文献】
1.鲁滨逊的“新史学”思想 [J], 颜浩;张嫦艳;
2.鲁滨逊“新史学”思想述评 [J], 王文锋
3.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J], 宋学勤
4.从《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看梁启超新史学思想 [J], 胡锋
5.鲁滨逊《新史学》的史学思想杂谈 [J], 李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启超史学比较方法的倡导与实践

梁启超史学比较方法的倡导与实践

梁启超史学比较方法的倡导与实践概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化人,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的历史学家之一。

他对于史学方面的贡献颇多,不仅提出了“史学比较” 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了这一方法,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学比较” 方法的倡导梁启超在《中国历史新编》中提出了“史学比较” 的观点,强调了比较研究在史学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任何一国的历史不能独立地被考察,必须要放在国际历史中来研究。

因此,他提倡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同时,要比较研究世界各国的历史,从而找到中国历史的特点和规律。

为了更好地倡导这一方法,梁启超并非只在理论上发表观点,还创办了《东西洋考古》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史学比较的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他阐述了史学比较的基本方法,并详细说明如何将史学比较应用于具体研究领域,以实现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

实践进展梁启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了史学比较的方法。

以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社会之转变》为例,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变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各种社会制度的优缺点。

梁启超同时也对世界上各国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他发现了不同制度之间相互吸收、融合的现象,从而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性。

此外,梁启超还在古代经济史、民族史等方面运用了史学比较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这一方法在梁启超的研究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也为后人的史学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

价值及影响梁启超的史学比较方法不仅是在理论层面上提出的,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有着显著的优点,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把握其特点和变迁规律。

梁启超史学比较方法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在其影响下,中国的史学研究方法不断翻新、发展,推动了中国史学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对于史学比较方法的提出和实践,对于中国学术界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史学研究,还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得到应用,甚至会影响到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因此具有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评价研究综述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评价研究综述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评价研究综述作者:孙婷婷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10期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代表性人物。

近年来,学界对于梁启超史学思想评价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并不断推陈出新。

综观各家,将涉及其新史学思想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归类,便于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者进行参考,也有助于梁启超史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评价梁启超曾撰写《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强烈抨击封建史学,提倡“史学革命”,构建新史学理论体系,推动了近代史学发展。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认识愈加客观、全面。

本文将回顾以往研究,并具体分析相关学术成果。

既要肯定新史学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反思其中相关史学思想的局限、弊端,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肯定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积极意义张昭军从文化史的角度剖析,认为梁启超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文明史,核心是专门史,并以文化为历史的决定性力量[1]。

后来,张昭军在其另一文中又指出,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与《新史学》,倡导“史学革命”,传播了文明史学的理念,在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运动中,梁启超和胡适等人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方法,解答了如何研究文化史的问题[2]。

周祥森、谢想云分析指出,《新史学》发表后,梁启超建构的现代生存论史学思想及其包括的民族生存论史学、国家生存论史学、国民生存论史学三个表现形式及环节,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当今中国历史学家仍然生活在梁启超“新史学”时代,实践着梁启超的国民生存论史学思想[3]。

黄敏兰认为,梁启超的《新史学》不仅批判旧史和旧政治、赋予史学强大的政治功能、规定史学对象为民族发展史、主张新史学为国民而作,而且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关于“新史“的宏观构想、开创“史学史”新学科、建立新史学理论、探讨方法论等[4]。

曹小文在其文中分析指出,20世纪前后,梁启超的新史学通过批判“西欧中心论”和“正統论”,革新、发展进化论史观,尝试建构突出中国史的意义和地位的世界历史体系,梁启超的世界历史观符合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5]。

梁启超史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史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史学思想研究述评高志勇【摘要】梁启超是我国新史学重要奠基者之一.近年学界通过剖析梁氏著作,与西方史学思想比较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在其史学思想渊源,发展期以及与近代西方史学思想关系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综观各家成果,可知梁氏史学思想有其进步性的同时,也存在政治目的性、唯心主义及“互缘”扩大化等缺陷.这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碰撞的反映.【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梁启超;史学思想;渊源;分期;特点;对比研究;缺陷【作者】高志勇【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61梁启超作为我国新史学的奠基者,其著作《中国史叙论》《新史学》成为新史学的奠基之作,对我国近代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国人的历史观。

梁启超因此被称为“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史界巨擘”。

自我国新史学兴起以后,史学家便对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

本文拟对近二十年关于梁启超史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具体的分析,回顾以往的研究,总结其特点,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渊源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变革的社会,伴随西方列强枪炮而来的是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和学说。

西方近代史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入我国的,梁启超作为新式人物接受西方近代史学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然梁启超毕竟是传统史学思想培养下的引领时代的人物,传统史学思想涵养在梁启超史学思想中有着很深的影响。

纵观学界对其史学思想渊源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蜕变于我国传统史学思想中的变异观并受西方进化论的影响,两者的结合形成了新历史观——历史进化论。

著名的史学家李侃持此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李孝迁认为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主要的内容是取“家谱”说以批判“君史”,倡导“民史”,而“家谱”说和“君史”“民史”概念的形成又与西方史学存在学缘关系。

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摘要:本文对20世纪中西方史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两种“新史学”范型的普遍共性、不同特点及优劣得失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和全面总结。

梁启超和鲁滨逊在史学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他们的史学思想却在时代的感召下产生了某种“共振效应”,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20世纪初,梁启超作为中国新史学思潮的旗手,针对封建史学的弊病发起“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学革命”,1902年梁氏名篇《新史学》发表。

梁启超的《新史学》,尖锐地批判封建史学,明确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家的任务。

中国史学开始脱离二千余年的传统,揭开了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序幕。

从比较史学的角度把它与1912年问世的美国现代新史学派的奠基者詹姆斯·鲁滨逊的《新史学》作对照,二者史学思想真是何其相似乃尔!在现代美国史坛,鲁滨逊的《新史学》发表后,其门生称此书在美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称此书为“新史学派”的宣言书。

二者在史学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他们的史学思想却在时代的感召下产生了某种“共振效应”,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就此试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在世界史学史上,首先提出“新史学”概念的是梁启超。

1902年,他发表了《新史学》,基本内容为大家所熟知。

《新史学》全书由6篇文章组成,即第一篇《中国之旧史》,他以整节的篇幅来激烈地批评中国的旧史。

他提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几近全盘否定。

他认为中国的旧史学维护专制统治,是愚弄人民的工具,是“霸者的奴隶”。

批判封建史学的“四弊二病”,即“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以上四者,实数千年史家学识之程度也。

缘此四蔽,复生二病。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合此六弊,其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