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基因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与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康
毅 ( 95一)男, 15 主任 技 师 , 究方 向: 研 心血 管药理
学 , 讯 作 者 , — i:agi@ yho cm. n 通 Ema k nyt a o.o c l j
[ O aa r U h a Szk ,t 1Eeai feulee 2 ]N kmuaT, si maC,uu i e a. 1vt no rn l l y S o s vs
得性心律失常原 因是 患者可能 存在心肌通 道遗 传缺 陷。所 以家族性长 Q T综 合征 和获 得性疾病 使用 奎尼 丁均 易发 生
室性心动过速 。
死于单基 因病如 Buaa rgd 综合征或长 Q T间期综合 征 的 年轻个体在平时没有 症状 的,D S C是他们 的第 一 、 是最 后 也 的症状 。所以对患者进行基 因筛查 十分必要。大多 数 3 5 岁 以上发生心源性猝 死的个体 都伴有结 构性心脏病 及 心脏 症状 。但是 , 问题 在于哪些 人易 于发 生心 源性猝 死。例如 , 心力衰竭患者有 5 % 由于心律失 常而死 于心源性猝 死。唯 0
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 室 , 津 天
中国 图 书 分 类 号 : -5 R 34 2 R3 4 5 R 5 17 2 6 R0 ; 9 .5; 9 . ; 4 .0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1 9 8 2 0 )2— 14— 3 A 10 —17 (0 9 0 0 4 0
学 , — i y — ogin@ 16 cm; Ema :i ynqa g 2 .o l n
一
有效 的治疗方法是 使用心 内除颤器 。临床面 临的难题 就
是确定 哪部分患者是 易感 的。一 种希望 是检测 那些是 患者 易感心源性猝死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 确认造成心律失常 的分 子损伤 机制 , 才能促新药 靶点设 计和新 治疗方 案 的产 生 , 药 物遗传 学和药物基 因组学 是最有希望解决这一问题的。
心律失常的基因突变与治疗策略

心律失常的基因突变与治疗策略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变化,可以包括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心跳。
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基因突变。
随着对基因和遗传学的研究深入,人们对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基因突变与心律失常1.1 心律失常相关基因的突变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心律失常与特定基因的突变有关。
例如,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遗传性心电异常,其特点是QT间期延长,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室颤和猝死。
钠通道基因SCN5A的突变是造成LQTS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此外,肌源性猝死(CPVT)也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CPVT患者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容易出现室颤发作。
该病主要由两个基因RYR2和CASQ2 的突变引起。
1.2 基因突变对离子通道功能造成的影响心脏正常收缩需要通过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来维持。
而基因突变会改变离子通道的功能,从而影响心脏细胞的兴奋性和复极过程。
例如,在LQTS中,SCN5A基因突变会导致钠电流异常,进而引起了延长的心肌动作电位和QT间期。
二、治疗策略2.1 药物治疗对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策略。
例如,在LQTS中使用β-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并避免室颤发生。
而在CPVT中,则可以使用钙拮抗剂来抑制心肌细胞的异常漫游自律活性。
然而,药物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心律失常和基因突变。
有些情况下,药物可能不够有效或有严重的副作用。
2.2 基因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技术iPS细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技术,可以将成人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具备干细胞特性的多能干细胞。
这种技术为治疗基因突变相关的心律失常提供了新的希望。
通过将患者的皮肤细胞或血液细胞转化为iPS细胞,研究人员可以模拟和研究患者的心脏组织,并寻找处理基因突变的新药靶点。
此外,iPS细胞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存在缺陷的基因序列,从而纠正突变引起的异常信号传导。
2.3 基于基因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一些具体的心律失常与特定基因突变之间的关联被逐渐揭示。
心律失常诊断治疗的进展

心律失常治疗的新兴疗法和研究方向
1
射频消融技术
射频消融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治疗心
基因治疗
2
律失常提供了更精确和安全的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研发出针
对特定基因突变的心律失常治疗方
法。
3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方 案制定方面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
新型药物的研发为心律失常的治疗
提供了更多选择。
3
个体化治疗
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使得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更加个体化。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应用
导管消融术
通过心导管介入治疗,可以 准确定位并消融引起心律失 常的异常传导径路。
起搏器植入术
心律失常严重时,可通过植 入起搏器来恢复正常的心脏 节律和心率。
ICD植入术
心律失常诊断治疗的进展
在这个演讲中,我们将探讨心律失常的最新进展和治疗方法。从定义和分类 开始,了解心律失常的症状和危害。接着,我们将介绍目前的诊断方法和治 疗原则。最后,我们将讨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兴疗法和研究方向。
心律失常的定义和分类
1 定义
2 分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节律或速率上的 异常变化,可以是快速或缓慢的心跳。
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室速、房颤、 房扑和病窦综合征。
心律失常的症状和危害
1 症状
2 危害
心律失常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气短、 头晕和晕厥。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心肌 梗死、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现有心律失常诊断的方法和局限性
1 方法
2 局限性
现有的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Holter监 测和心脏超声等。
HCN4基因心脏起搏机制与心律失常关系研究进展

Re e r h a v nc fc r i c pa e a n e h n s nd s a c d a e o a d a c m ki g m c a im a r l to h p wih c r a r hy h i f h n ee e a i ns i t a di c a r t m a o c 4 gn
动等获得性心律失常患者 HC 基 因的表达上调 , N4 可以使 I增 大, f 导致 心律失 常发生 。
关 键词 : C 4 H N 基因;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机制
HC 基 因属 于超 级化 激活环核 苷酸 门控 阳离子 通道基 N4
通过 的部分 , 称为孔道区(o erg n 或 P区 , p r ei ) o 有大多数 K+ 选择性通道所特有的 G G标 志序列 。不过 除 GY Y G标 志之外
建成功克隆 出 HC 4基 因。2 0 N 0 3年 , e et 3又 通过原 位 S i r 等[ f ]
高度 同源性 , 即在 C末端存在一 个 10个氨基酸 的 C D , 2 NB 它 的作用是调节通道对 c MP反应【 。将 C D切 除后可模 拟 A 7 ] NB c MP效应 , HC A 即 N门控的电压依 赖性被移 向更正 的电压水 平, 其幅度类 似 于 c P 饱 和浓度 时 的最大效 应 。HC 4基 AM N 因的转录产物可在大脑 、 心脏 和睾丸 中表达 。
1 HC 基 因及 其蛋 白的结构 特点 N4
1 1 HC . N4基 因 的定 位 与 结构
HC 基 因位于人染色体 1q 3q 4 全长 5 6 b , 有 8 N4 5 2一2 , 05p含 个外显子 , 分子 量为 19 1 D  ̄ 2. k a 。HC N4基 因 c NA 的全长 D 为 6 8 , 1 序列标 签位点( T ) .Kb 有 个 S S 。HC 基 因 3 末端 的 N4 ’ 未翻译区长度 为 2 6 , 有特征 性 的限制 区域和碱基 序列 。 .Kb 具 5 末端的转录序列 中有 相当高 的 G ’ C含量 ( 7 , 7 ) 其周 围有一 个明显的 Gp C岛, 这反映 出 HC N4蛋 白 N端 可大量 出现脯氨 酸和甘氨酸 的氨基酸 残基 。Note 杂 交和 P R分 析表 明, r m h C
心律失常临床研究

心律失常临床研究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针对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行探讨,分析其意义、方法和发展趋势。
一、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意义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心律失常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通过临床研究可以全面了解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特点,为病因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此外,临床研究还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优化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开发新的诊断工具和药物,进一步提高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
二、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方法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可以包括多种方法,如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
1. 观察性研究观察型研究主要通过对病例进行观察,了解其心律失常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情况等。
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对照分析心律失常患者和非患者的相关因素,以解析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
横断面研究可以评估特定时间点上不同群体的心律失常情况。
回顾性研究则通过回顾患者的病史和医疗记录,总结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2. 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室实验或动物实验,探究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因素。
该方法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解析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过程,为新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3. 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指对一组人群进行长期观察,以了解其心律失常发生的规律和相关因素。
队列研究主要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回顾性队列研究。
前瞻性队列研究是指从现在开始对被研究群体进行长期随访,记录其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回顾性队列研究则是通过回顾人群的历史资料,分析其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三、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1. 个体化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个体化治疗。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展2023-11-02•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研目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的展望与挑战录01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最主要死因之一,而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尽管目前存在一些西药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副作用和依赖性。
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且副作用较小,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和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通过对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制剂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
同时,研究还发现,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多样,包括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善心肌缺血、减轻氧化应激等。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问题与展望展望未来,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最后,中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给药方案。
其次,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尽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其作用机制。
02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总结词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有效成分种类繁多,通过分离和鉴定技术可以明确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后续的药理和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详细描述中药的有效成分通常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有机酸等多种物质,这些成分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
分离与鉴定技术包括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等,可以精确地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总结词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是阐明其抗心律失常机制的关键环节,通过药理学实验可以揭示其作用靶点、效果及副作用等。
高血压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高血压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近年来,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心律失常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和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1. 高血压的定义和特征高血压,也被称为原发性或者 essential hypertension,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患者常常伴随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左心室肥厚和心脏重构,这些改变可能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2. 心律失常的分类和病理生理机制心律失常指心脏激动的传导或节律异常,可分为房颤、室颤、心动过速等不同类型。
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多样,包括离子通道异常、自主神经失衡、心脏肌纤维结构改变等,其中一些机制也与高血压有关。
3. 高血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心律失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房颤、室颤和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而心律失常又可以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4. 双向关系的机制解析高血压和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相互促进的,并通过多种机制发生。
一方面,高血压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增加了心律失常的风险;另一方面,心律失常通过心脏电生理和激素释放的改变,进一步加重了高血压的程度。
5. 预防与治疗策略为了减少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发生,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非常重要。
这包括药物治疗、心血管康复运动、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等。
此外,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减少咖啡因等,也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心律失常有积极的影响。
6. 新的研究进展和展望当前,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一些研究集中在探索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和新的药物治疗途径。
此外,心律失常的个体化治疗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预测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的以右心室室壁被脂肪或(和)纤维组织进行性浸润为特征的心肌疾病[1],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临床上表现为快速的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进行性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以及猝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而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是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运动性猝死[2]。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肌病学协会(WHO/ISFC)将其正式命名为ARVC,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并列为原发性心肌病。
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在心肌病分类上进一步将其归属为遗传性原发性心肌病[3]。
本文将结合近些年相关的文献对ARVC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基层医生对ARVC的认识。
1 流行病学特点根据临床研究和参加体育运动前的筛查资料,估计ARVC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1000~1/5000[4-6]。
ARVC好发于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是运动猝死的常见病因,占年轻猝死的20%,大多数病例死亡时的年龄小于40岁,有些发生于儿童。
ARVC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超过50%的患者有家族史,由于疾病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年龄相关的外显率,使家族性ARVC的诊断比例降低,导致许多家族性疾病误认为散发。
也有少数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Naxos 病[7]。
由此来看,对于临床确诊病例,对其家族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筛查很重要。
目前在我国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仅有少许病例的临床分析。
2 病理学特点ARVC的病理学特点是进行性的心室心肌局灶性或大片被脂肪组织或/和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正常心肌被分隔成岛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纤维脂肪组织间,主要累及右心室,导致右心室壁变薄、右心室扩张,也可有双心室病变[8]。
病变好发于三尖瓣下方、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的”发育不良三角”[9],心内膜下心肌和室间隔很少受累。
另有研究表明,ARVC不仅局限于右室,尸检发现ARVC 中的76%累及左心室[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⑧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六次学术双年会论文集心律失常基因研究进展浦介麟阜外d血管病医院。
律失常诊治中o(北京100037)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在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心律失常致病基因不断被发现,基因多态性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为研究心律失常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能。
心律失常的基因治疗正逐渐成为心律失常基础研究的新亮点。
一、心律失常基因机制研究进展自1995年首次发现长QT综合征(LQTs)猝死与钠通道基因SCN5A突变相关后,心律失常的基因机制研究受到国际上极大的关注,吸引了众多科研精英。
迄今为止,至少明确有八个基因的突变可引起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而导致心律失常,包括钾通道基因KCNQl、KCNEI、HERG、KCNE2和KCNJ2;钠通道基因SCN5A;钙释放通道基因RYR2,锚蛋白B基因(AnkyrinB)和起搏电流通道基因HCN4。
心律失常类型涉及到长O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室颤、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家族性儿茶酚胺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婴儿猝死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不良和最近我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家族性房颤也与KCNQl突变有关,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不良和最近我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家族性房颤也与KCNQl突变有关。
这些基因突变不仅可引起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Xhannelpathy),而且还可能加剧某些离子通道继发性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心肌梗死等)的心电生理紊乱,甚至猝死。
1.钾通道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与钾通道基因突变有关的长QT综合征通过功能丧失或负显性机制减弱Ikr或Iks电流。
表现为显性遗传。
编码Iks的(KCNQI或KCNEl)等位基因功能均丧失者伴发耳聋(JervellandLange.Nielsen综合征)。
LQTs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的相关性弱,同一家族中不同基因携带者表型问的变异性也很大。
提示有修饰基因的存在。
除JervellandLange—Nielsen综合征伴发耳聋外,LQT7型只是Andersen7s综合征病理表现的一种。
近来认识到,编码内整流钾通道蛋白Kir2.i的KCNJ2基因突变使Ikl负显性抑制,与Andersen’s综合征发病有关。
家系和散发病例的基因突变位点散布在KCNJ2编码区域内,其中有两个突变体在功能上呈负显性效应,这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相吻合。
2.钠通道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这类不常见的心脏通道病与SCN5A基因连锁,显性遗传,除了LQT3型外,还表现为特发性室颤(IVF)、Brugada综合征、窦缓或房室传导阻滞。
钠通道突变体在IVF、Brugada综合征、窦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功能下调,而在LQT3表现为功能上调。
最近发现婴儿猝死综合征也与SCN5A基因突变有关。
尽管我t/_】x十钠通道缺陷引起的综合征有所认识,但同钾通道病一样,基因型与I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仍待探讨。
3.RYR2通道及有关蛋白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RYR2基因是一种Ryanodine受体,与1.4.5三磷酯酰肌醇受体一样,是一种钙离子诱导的ca2+释放通道,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FKBPl2S是RYR2的调节亚基,可以稳定RYR2通道的功能并协调相邻RYR2通道的功能。
另外,Calsequestrin2基因表达的CASQ2蛋白位于肌浆网内的大量钙离子释放。
近来发现,RYR2基因或CASQ2基因突变均可引起家族性儿茶酚胺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catecholaminergicpolymorp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RYR2基因突变还导致右室发育不良2型(arrhythmogenic—r,疗一⑧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六次学术双年会i仑文集rightventrieularcardiomyopathytype2,ARVD2)o4.锚蛋白基因AnkvrinB突变所致心律失常长QT综合征4型的基因发生机制终于揭晓。
锚蛋白AnkyrinB基因E1425G突变导致钠泵(SOdiumpump)、钠/钙交换(Na+Ca2’exchanger)、l,4,5三磷酸肌醇受体(inositoll,4,5-triphosphatereceptors)细胞内分布失调,定位破坏,表达降低。
从功能上引起细胞内该平衡失调,致使心肌细胞期前收缩,成为心律失常的又一新的触发机制。
5.心脏起搏电流异常HCN基因(HCN2和HCN4)编码人心脏起搏电流(1f)通道,是一种超极化内向电流,它引起心脏窦房结自动除极。
最近发现HCN4丽不是HCN2基因异常导致特发性窦房结功能不良。
其发生机制是这种异常使If通道失去对交感神经的反应。
二、基因多态性与心律失常物种进化至今,千姿百态,即为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eleotidepolymorphism,SNP)只是在DNA的序列中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最低频率不低于1%。
人类基因组中平均密度为1/1000bp,总数可达300万个SNPs。
可以单碱基转换、颠换、插入及缺失为其表现。
SNPs通常只轻度改变蛋白的功能,不足以致病。
但SNPs可影响到突变基因的致病性;某些药物只在特定个体中致心律失常也与SNP有关。
1.与心律失常有关基因的多态性日本报导了19个直接与L。
Ts有关的心脏离子通道基因SNPs,其中7个位于KCNQI,6个位于HERG,4个位于SCN5A.2个位于KCNEl。
2003年AHA大会美国MayoClinic的Ackerman博士等报导SCN5A基因22个SNPs。
某些SNPs影响SCN5A的功能。
Aekerman最近还发表了49个心脏钾通道SNPs在白人、黑人、亚洲人和美洲西班牙语人的分布,共发现KCNQI(16个)、KCNEl(5个)、KCNH2(25个)、KCNE2(3个)。
其中K897T—HER(;和G38S.minK为四种系人群共存。
Roden研究组发现编码lkur通道的Kvl5基因(KCNA5)1595C>TSNP导致耐药性。
Connexin基因多态性G,44A/A17G位于调控区和转录起始部,占人群的7%,纯合子者与心房静止有关。
此外,至今还报导了与心律失常有关的非离子通道基因SNPs,如ACE基因SNPs与心源性猝死(SCD)有关,ACE基因第16个内含子287个bp插入(I)或缺失(DJ组成了Ⅱ,ID和DD三种等位基因组合。
ACE—DD型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HCM)高发SCD,ACE—DD型的心肌梗死者QT离散度增加,SCD发生率亦升高。
另外,血管紧张素Ⅲ型受体(ATI)基因多态性ATI.A1166C冠心病患者高发室性心律失常。
2离子通道基因SNPs改变药物的选择性由于SNP的存在,改变了心脏以外药物以心脏离子通道的选择性,抑制钾电流,延缓复极,引起L。
Ts。
磺胺类抗菌药8ulfamethoxazole(sMz)在少数个体中引起LQT与KCNE2基因(编码Ikr通道的13亚基)SNP(T8A)有关。
KCNE2T8A本身并不改变lkr电流但对SMX高度敏感,KCNE2T8A个体(16%)服药后易引起OT间期延长,导致尖端扭转性速(TdP)。
3.SNP影响突变基因的致病性Makielski和Ackerman实验室的协作研究表明SNP改变了突变基因的致病性。
最近发现的婴儿猝死综合症相关突变SCN5aMl766L明显抑制了1Na而致病,当其与H558RSNP(频率10%)共同表达时,M1766L/H558R通道电流与野生SCN5A接近,表明H558R消除了M1766L的致病性。
另一方面,Balser实验室体外研究发现H558R部份消除rM121突变的功能异常+纠正了T512I引起的激活、失活曲线负向漂移但不能完全纠正其缓慢失活的动力学,T512I/H558R仍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
很明显,SNP在心律失常的发征机制中可起重要的作用。
三、心律失常的基因治疗正如治疗冠心病和心肌病一样,基因介入治疗心律失常近年来国外进行了尝试,绝大多数只中离体试验,及个g【l在话体心脏进行。
病毒和非病毒基因转运系统可供选择,后者包括物理和化学方法如基因枪和脂质体一"9一⑧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六次学术双年会i仑文集(tiposomes)等。
直接以干细胞移植也在研究,基电生理学效果尚未确定。
心律失常基因介入治疗的目标可以通过三方面实现:(1)直接针对单个致病基因,如上述致病离子通道蛋白,通过转入的治疗基因来控制目标基因表达的质和量以纠正原有的功能缺陷。
如有人通过过度表达Kv4.3或HERG基因以增强细胞Ito和Ikr电流密度,或者通过转入B亚基KCNE3基因使Iks增强而成功在离体心肌细胞使QT间期缩短,可望治疗LQTs;通道转入修饰过的Kir2.1基因(编码Ikl),如Ikr2.1AAA,使其发挥负显性效应,抑制原心肌lkr而加速心肌细胞4相除极,起搏频率加快酷似起搏细胞;通道病毒介导转入HCN2基因(编码If)成功在左束支附近建立了起搏点。
(2)对于多基因所致心律失常可以通过修饰致病基质,消除心律失常发生的先决条件来达到治疗目的。
如在房室交蜀区转入抑制性G.蛋白(G。
.:)使房室传导能力减弱来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
(3)通过基因针对性药物来纠正原有因转运缺陷(trafficking-defect)所致的细胞膜通道蛋白缺乏。
例如某些HERG突变体如hERGT65P,hERGN470D,hERGG601S表达的蛋白因不能被转运到高尔基体以及细胞膜,使细胞缺乏Ikr。
通过某些药物如lkr阻滞剂E-4031(methanesulfonanilide)、抗组织胺药astemizole和terfe—nadine或者胃肠激动剂eisapride等可使转运缺陷得到纠正,谓之“化学拯救”。
此外,降低温度或某些与突变体无关的阻滞剂如Ca“.ATP酶(SERCA)抑制剂thapsigargin也能起到拯救的目的。
(4)直接通过移植干细胞以纠正心律失常致病基质尚未见报导,本中心以移植培养增殖和诱导分化的白体骨髓间叶于细胞使犬病窦综合征模型心率提高、房室传导阻滞改善。
揭示自体骨髓间叶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修复心律失常心脏更有效的途径。
基因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已初露曙光,但尚存许多问题:转入基因的不均匀,表达量难控制,载体的毒性效应,基因导入非目的器官,宿住激发免疫反应,等等。
然而,这些问题必将得到解决,基因治疗必将用于临床而造福人类。
一7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