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_嘉定府中学堂_与巴蜀文化名人的关系杂考
郭沫若、钱钟书、吴晗如在现在,绝对考不上大学

我国的教育制度已经到了非大幅度改革不可的时候了,高层应该赶快下决心了!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的一系列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朱清时校长认为,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一切只看成绩是非常浮躁的一种表现,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是无法培养大师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扼杀。
他举了一代大师郭沫若的例子,他说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两张郭老读中学时的两张成绩报告单。
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5月28日所发,郭老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
成绩单上的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英语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
另一张成绩单为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所发。
郭老当时18岁,读完了该校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
成绩是:试验80分,品行73分,作文90分,习字69分,英文88分,英语98分,地理75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植物80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
“从两张成绩单上的成绩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朱清时校长说,“第一张成绩单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仅35分。
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如几何、代数、生理等比较优秀。
不过,郭老后来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考古学家,令那些信奉‘从小看到老’者大跌眼镜。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 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
像郭老这颗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
”朱清时感叹今天没有培养大师的环境,同时又举出了两个例子。
“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仅得0分,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
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他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
了解这些大师的事例可以邦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我国教育界未培养出大师。
”朱清时说道,当前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还表现在评估和检查太多。
名人童年励志故事

名人童年励志故事名人童年励志故事(篇1)爱因斯坦(1879—1955),出生于德国,父母为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
他创立了相对论,是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体系,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然而,他在童年时期,却是很不起眼。
除了老师发现他拥有数学天才之外,他是一个迟钝、害羞、落后的小孩,老师认为他是个累赘,父母也认为他是一个低能儿。
他仅有的数学才能,也常被人否定。
有一次,爱因斯坦到一个车站去买车票,当他发觉售票员找他的钱不够时,他便向售票员提出抗议,售票员仔细数了一遍之后,一点也未弄错,于是对爱因斯坦说:你就是常把数字弄不清楚。
据说,爱因斯坦到3岁时还不会说话,人家都叫他小笨蛋,只有母亲相信他是有才能的。
他10岁时才进入慕尼黑的一家小学读书。
读书时成绩也是坏透了,他在任何一个学校里都没有读好。
后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讲课时,便主张学生们要自由发展、不必拘泥于课本。
他说:一个人在大学毕业前后,站在天平上秤秤看,是不是一个真正有学识和思想的人非戴方顶帽不可?名人童年励志故事(篇2)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两张郭沫若的成绩报告单。
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5月28日所发。
郭沫若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
成绩单上的成绩是: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55,植物78,英语98,生理98,历史87,图画35,地理92,体操85。
另一张成绩单为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所发。
郭沫若当时18岁,读完了该校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
成绩是:试验80,品行73,作文90,习字69,英文88,英语98,地理75,代数92,几何97,植物80,图画67,体操60。
从两张成绩单上的成绩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
第一张成绩单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仅35分。
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如几何、代数等反而卓尔不群。
不过,郭沫若后来终究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却匪夷所思地成了一代文豪,令那些信奉“从小看到老”者大跌眼镜。
民国抗日宣传文

民国抗日宣传文1892年11月16日,郭开贞出生于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其先祖郭福安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后来郭开贞这一支族人从福建迁到了四川居住。
在郭开贞出生之前,家里已经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当时的医疗条件比较差,所以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在他出生前就夭折了,因为他是老八,郭沫若的母亲就常唤其“八儿”。
郭开贞这个名字的寓意是,“开”是在家族中辈分的排行,“贞”是他的名。
郭沫若这个名字,是郭开贞在1919年第一次发表新诗时起的笔名,来源于他家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起这个名字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
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是一个商人,其母亲杜邀贞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因为郭沫若的外祖父杜琢璋在贵州黄平当官时,碰到当地的少数民族苗族造反,只有其母亲杜邀贞逃了出来。
郭沫若的父亲和祖父对于子孙的教育都很重视,专门请了一位先生到家中教育孩子。
这位先生名叫沈焕章,是一位传统的儒家子弟,是他使郭沫若开的蒙。
当时社会的风气,读书是为了考科举做官,于是在他的教导下郭沫若学了一些基础的儒家开蒙类的书籍。
随着时局的变化,清朝废除了科举,开始举办新学。
从这起,郭沫若就开始学习各种新式教科书,这些新式教科书含有一些西式思想。
这些书对于年幼的郭沫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06年,郭沫若入读于乐山县高等小学堂,在学校中受到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压迫,不惧学校的处分,带领同学们进行反抗。
到了1907年,郭沫若进入嘉定府中学堂读书,在这里碰到了著名经学家廖季平的徒弟黄经华。
黄经华当时在这里任教,他很赏识郭开贞这位学生,借了许多西方文学类的书给他看,培养了郭开贞对于文学方面的兴趣。
1910年2月,郭沫若前往成都,在王畏岩先生推荐下进入了成都高等学堂就读。
在省会成都,郭沫若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对革命充满了向往。
1911为了响应国会请愿运动,郭沫若带领学生罢课,要求时任四川赵尔巽(xùn)总督代表他们给清政府上奏,要求召开国会。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广安市西溪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广安市西溪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嘉定二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参考答案:C宋代的社会政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负责军事的最高中央机构是枢密院,答案选C,A负责地方财赋, B负责中央行政事务, D项出现在清代。
2. 公元前1044年武王伐纣,纣王兵败自焚,殷贵族微子启“面缚衔璧”,向武王投降。
武王“投殷之后于宋”。
“宋”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参考答案:B【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微子启的封国是“宋”,位于现在的河南开封,所以应是图中的②AC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学生需要把握时空观念,“宋”位于今天的河南开封。
3. 1957年工农业总产彼伙到1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葬,比1952年增长67.8%;其中,农业总产位537亿元,增长24.8%,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56.9%下降为43.3%;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128.6%,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43.1%上升到56.7%。
这种状况表明()A.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与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C.农村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D.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的局面初步改变参考答案: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农业生产在一五计划期间突飞猛进,但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的局面初步改变,D 正确;AB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所以选D。
4.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吴虞

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吴虞“五四”时期他在成都发出“吃人的礼教”的呐喊,他一生充满矛盾,他倡导反儒反孔却不是一个积极的革命派,他反对封建的节孝却又以节孝要求家人,他反对父亲纳妾自己又有三个小妾,他反对家长专制对女儿却又十分专制。
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吴虞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孔健将,却不是一个积极的革命派,不曾参加过任何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终身教书,只求明哲保身;他读书不专,一天要读许多种,诸子百家普遍涉猎,同时对西方的法学著作颇有兴趣,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又着重于佛经。
他称赞孟德斯鸠的民主思想,更称赞老庄的无为和佛教的出世,思想错综复杂。
只求与社会名流交游,而不管对方的思想如何。
生活中,吴虞又是一个言行不一的矛盾人物,他反对封建的节孝,却又以节孝来要求家人;喜作诗,参加过南社,也因作捧妓女的诗受到舆论谴责;他早年对父亲纳妾非常不满,最终导致父子关系势如水火,自己却有三个小妾,54岁时又纳了一个十六岁的小妾;他反抗父亲的专制家长制度,对女儿却又十分专制……他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一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吴虞享年七十七岁,七十七年中,除了1905年到1910年求学日本、1921年到1925年教学北京外,大部分时间在成都教书,读书,办报,像每一个成都人一样,时常到茶馆闲坐。
吴虞是成都尊经书院培养出来的大学者,一生的学术都深受蜀学影响,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系列反封建的文章,也都是在成都写成的。
成都和吴虞,已经水乳交融了。
求学尊经书院1891年,20岁的吴虞进入成都尊经书院,受教于当时著名经学家吴之英。
尊经书院是成都近代文化史上的雕塑和丰碑,它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除了本文介绍的吴虞外,还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新学巨子宋育仁,离经叛道的经学大师廖平,保路运动领袖蒲殿俊、罗纶、张澜,辛亥革命的大将军彭家珍,同盟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吴玉章,清代四川惟一的状元骆成骧,著名学者和诗人吴之英、张森楷、谢无量、傅增湘、林思进等,文学、历史、经学、军事、政治无所不包,群星璀璨。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3年高二下册开学检测语文专题训练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上,伫立着12根描述巴蜀历史的文化柱,其中一根文化柱上刻有四个大字——文宗在蜀。
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孕育了无数的文学巨匠和宗师。
从汉代“文章冠天下”的四大家: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雄,到唐代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再到宋朝的千古第一文人苏轼,以及近代的作家郭沫若、巴金等,“巴蜀自古出文宗”的传承可谓是千古流芳。
巴蜀有句俗话,“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说的是李冰治水,为蜀地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物质保障,而文翁兴学,则为蜀中教育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两汉时期的巴蜀之地已形成独特文明和文化,然而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文化标准来看,早期的巴蜀因道险且阻,难免给人一种“蜀地僻陋,非齐鲁诸儒风声教化之所被”的感觉。
为了改变巴蜀地区文化落后的现状,西汉时期,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在成都创办了官学——“文翁石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
文翁不仅面向全郡招收子弟学习,为学生免除徭役赋税,还挑选郡县吏中“开敏有材者”亲自教授,并派遣学生前往长安学习。
官学的建立大大改变了蜀地的文化状况,一时间蜀中求学蔚然成风,巴蜀之地一度出现“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的盛况,更涌现出了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辞赋大家。
受其影响,官学这一办学模式被推广于天下郡国,大大推动了全国教育的发展。
蜀学之兴,由此开始。
自汉代以来,蜀学教育的兴盛就未曾中断。
即使是在唐宋之交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后蜀也拥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以继续发展教育。
宋代,由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持续繁荣,加上重视文教的时代风气,学校教育堪称发达。
绍兴七年(1137年),文翁礼殿改为大成殿,当时的皇帝高宗御书“大成之殿”四字匾额以赐府学。
两宋以文治国,文彦博、宋祁、范成大等名臣先后镇蜀兴办文教。
成都府学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石室之学,通养六十州之士”,成都府学不仅承担起培养整个四川地区人才的重任,也为全国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川省11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议论文阅读(含解析)

议论文阅读广安市“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D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赵昱信仰杂考

赵昱信仰杂考作者:李阳洋蔡鑫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1期摘要:隋代嘉州太守赵昱因治理水患,名扬川蜀。
在道教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民众将其视为神明,加之后代统治者屡屡赐封和地方官员的信奉,赵昱被尊推至“川主”、二郎神的神位。
但从文献证据来看,赵昱是隋代人的说法并不可靠,甚至赵昱本身是否为真实历史人物,亦难有定论。
赵昱与李冰次子排行老二且均被称作二郎神,这之间显然有着人为塑造的痕迹。
同时,赵昱形象的逐渐完善,以至于能被搬演到戏剧中并得以广泛传播,道教徒的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赵昱;二郎神;信仰;道教一、赵昱其人真伪考赵昱是否为真实的历史人物?目前有两种观点,一为干树德先生等所认为的并无赵昱其人;一为干鸣丰先生等认为的果有其人。
《龙城录》旧题唐柳宗元撰,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列为小说家类,但新旧《唐书》之《艺文志》均未著录,或云宋人伪托。
学术界对此书真伪有很多讨论,有认为的确是柳宗元所作,有的认为是宋代王铚伪作。
陶敏先生《柳宗元真伪新考》一文(1),论证了《龙城录》乃宋人伪作,大概时间为北宋中后期。
根据他的考证,《龙城录》肯定不是唐人作品,所以,这样一部伪书中记载的赵昱事迹,自然不能当成信史来看待了。
《龙城录》一直称赵昱所拜官职为嘉州太守,郑国耀先生在《关于赵昱是否为嘉州太守的考证》一文中,从地名历史沿革的角度,说明隋炀帝时期根本不可能有嘉州太守一职(2)。
结合陶敏先生考证出《龙城录》的作者“对史实与地理比较陌生”“对于唐代文献很不熟悉”的判断,这也能从侧面说明,《龙城录》的记载是不可考的,赵昱不可能真是隋代嘉州太守。
从道教信仰的角度来看,赵昱也不可能在唐代被封为神勇大将军并与李二郎一起庙食灌江口。
唐代帝王姓李,李耳被奉为先祖,在李冰传说非常盛行的情况下,突然冒出一个以前并不知名的李二郎,这里很明显能看出道教徒为了宣扬道教、借助李唐政权所作出的努力。
而为什么偏偏是李冰次子呢?我们猜测,这跟太宗排行老二有一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嘉定府中学堂”与巴蜀文化名人的关系杂考陈俐(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000)摘要:清末民初,在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中,两所“嘉定府中学堂”相继在成都和乐山开办。
这两所学校的创办,得力于一些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如吴天成、廖赞裳、王祚堂等。
还有一批巴蜀文化名人也与这两所学堂发生了重要关系,如吴虞、萧湘、吴芳吉、郭沫若、曹葆华等。
文章力求借助一些新发现的史料,还原这两所中学的创办过程以及相关的人事关系。
由此透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在剧烈的文化转型中的种种状况,让一批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浮出历史的水面。
关键词:清末民初;中学教育;嘉定府中学堂;巴蜀名人中图分类号:G639.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4)08-0088-05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wo “Jiadingfu School for Chinese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Ba Shu Cultural CelebritiesCHEN Li(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614000,China)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Min Dynasty ,influenced by the founding of modern schools ,two “Jiadingfu School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have been set up in Chengdu and Leshan.The foundingof these two schools ,thanks to some scholars who were devoted to the cause of Chinese education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such as Wu Tiancheng ,Liao zanshang ,and Wang Zuotang.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im -portant Ba Shu cultural figures who are related with these two schools ,such as Wu Yu ,Xiao Xiang ,Wu Fangji ,Guo Moruo ,Cao Baohua and so on.This paper seeks the help of some newly discovered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restore the process of founding these two schools and the related human relations ,and to have a clear idea of various conditions of intens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Min Dy -nasty ,so that a group of scholars dedicated to the cause of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ill be no -ticed by us.Key Words:The End of Qing Dynasty ;Education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Jiadingfu School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Ba Shu Celebrity废除科举之后,新式学堂如春笋一般破土而出,和全国一样,乐山也开办了第一所正式的新式中学堂:嘉定府官立中学堂。
说起这所学堂,还有一番史话,因为它涉及到历史上另一所“嘉定府中学堂”。
这两所中学的关收稿日期:2014-06-09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3YJA751005)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俐(1956—),女,四川乐山人。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第29卷第08期2014年08月Vol.29,No.08Aug .2014系,在乐山的教育史中(包括乐山一中校史)一直没有得到明晰的叙述,往往被人们混为一谈,由此也引起这两所中学与好些文化名人之间关系的混乱,因此,理清这两所中学创办的情况与诸多文化名人的关系,可以由此透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在剧烈的文化转型中的种种状况,让一批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浮出历史的水面。
一、“嘉定府公立中学堂”的创办1903年,岑春煊任四川制府,办起了四川高等学堂。
第二年“嘉定人士始有创中学于省城之议”,时任四川高等学堂北斋学监的威远县士绅吴天成(1858—1910)竭力鼓吹,并为之上下奔走,被筹备者公推为学堂监督(校长)。
1905年,吴天成不负众望,从威远到成都,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嘉定学堂的筹备工作。
学校选址于成都西玉龙(御)街。
他四处奔走,网罗人才,筹集资金,终见成效。
经四川学务处批准,新建学校名为“嘉定府公立中学堂”,1905年3月,这所学校便闪电似的速成并开学,学生来于当时嘉定府所辖七县一厅(乐山县、峨眉县、夹江县、洪雅县、犍为县、荣县、威远县、峨边厅),学堂从筹办到开学仅用20余天。
“一时,人士群啧啧曰:嘉定学堂,盖最速、最完、最热无过于此者。
”①但天成为此学堂倾家荡产:“因兴学维艰,且规模宏大,仅购校址就耗资近万金,以致购校具仪器之资几近用竭。
于是吴天成即日驰马赶回故里,卖去威远县内油草塘、傅家坡等处祖业,得银两万余两,全部用于创办学堂,而吴天成之家业毁矣!”[1]33四川提学使为吴天成办学有功的请奖奏折中也称:吴天成情殷乐育,乡望素孚,自光绪二十九年经前督臣岑春煊调省办学,分任高等堂管理教授等事,谋资得力,嗣于三十一年嘉定府属绅就省城创设公立中学堂,该绅被举为监督,并垫巨款助其成立。
现计自该堂开办以来至本年下学期已届满五年,学生先后毕业者中学班一百三十四名,及附设师范班一百六十名,自治研究班三百○三名,中学新班及附设法政实业各班尚接续办理。
该绅始终经理其事,不辞劳瘁,成绩最优,为省公立学堂最。
惟该堂捐设原筹项不尽可恃,中间屡经困难,该绅躬自借贷,以资接济。
贷款不足则变产以济之,合计历年筹垫之数不下二万六七千金。
[2]250该所学校的创办者中,还有从日本回国的蚕桑专家廖赞裳,名世勷,江苏嘉定县人,少而孤,却怀抱凌云之志,为振兴民族,16岁便到日本留学,先是在宏文学院,后来在西京蚕桑讲习所学习了5年。
即将毕业前夕,他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四川督府有心发展蚕桑业,以抑制日本蚕丝,以实业富中国。
赞裳先生大喜过望,以为四川气候温和,沃野千里,是发展蚕桑的绝佳之地,自己所学专业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心急火燎从日本赶回国内。
本来由日本道经上海离乡仅50里,但廖赞裳却顾不得归家,径直由沪溯江直抵成都。
谁知到蓉后大失所望,政府没有一点动静。
适时遇吴天成正四处物色外文教师及理科教师,经同事介绍,吴天成诚邀廖赞裳来嘉定公学任教,两人对办学方向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一拍即合,皆认为办学宜“以求实学为归,而造成当今应用之才为最要”。
廖先生一边就任日语、英语及化学课程的教学,一边念念不忘蚕桑业在四川的奠基及发展,因此积劳成疾,年仅22岁而病殁,逝世后箱中唯一留下的是创办全蜀蚕桑章程的草稿。
吴天成叹曰:“吾家破,君身死,两样凄凉一样心。
”在痛悼廖赞裳的诸多挽联中,出现了嘉定士绅王秉基②的大名,他以“嘉定学堂监学”名义挽曰“如此少年终于讲席,奈何天意厄到先生”。
挽联内容朴实,大概是痛心已极,无法再去雕琢辞章。
但对于办学之艰辛,王秉基先生深有体会。
因为他也是嘉定府公立中学堂的创办者之一。
王秉基,字祚堂,乐山市中区人,四川省高等学堂师范科的高材生。
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即与吴天成相约共同创办嘉定公学。
王秉基和吴天成一样,“惨淡经营,不辞劳瘁,尤趋重正学,不染俗尚。
嗣办乐山高等小学校、省城公立法校,擘画周详,一如嘉定公学。
毕业二百余人,彬彬多纯粹之士”。
[3]好友吴虞在为其所作传中描述他“口讲指画,循循善诱,莫不感化,尊为人师”。
[4]37这一评价在郭沫若的回忆录中也得到印证,他讲道所在的高等小学校在第二学期来了几位新教员,其中就有王祚堂先生:“他很温厚、很默、很朴素,而且很矮,我们叫他是地藏王菩萨。
他教我们甲班的历史、地理。
他却是陈先生(指当时高等小学的校长陈济民)的得意门生。
”[5]86这位嘉定士绅与郭沫若兄弟很有缘份,既是郭沫若在高小时的先生,他的弟弟王陵基也是郭沫若五哥在日本武备学堂留学时的同学。
正是在嘉定公立中学堂任教期间,王祚堂与另一位教员,后来的反孔英雄吴虞成为至交好友,他们不仅一块儿兴办学校,还在成都创设溥利公书局、《开智阅报》社。
回到家乡乐山,又同老师陈济民③开办浚智公书局、《通识阅报》社以开民智。
更可贵的是,他们看到教育对于振兴民族,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程。
他们为培养富国强兵、实业救国的人材,办省法政学堂,呼吁当局办起了成都东文学堂,专门培养留学日本的预备生。
不仅身体力行,大办学堂,为了速成培养高质量的师范人材,让更多的人更快地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和教育知识,还想办法多开渠道,输送师范生留学日本。
吴虞在传中还提及他和王祚堂、吴天成等人当时之建言献策:创议筹公费派遣人留学:大县三名,中县二名,小县一名,愿去者资格果符,与官订立合同,学成归国,于本县教授,半尽义务,公费扣满,始可自由。
复以所扣公费,循环派遣,如此十年,则人才辈出。
商之于君,君深以为然,即同言于吴爵五、胡雨岚二君,二君皆称善。
川中遂有派遣师范生三百余人东渡之举。
今日之漫衍搘捂于川中政学界者,犹以东文学堂、宏文师范之人才为多焉。
[4]36正是在共兴蜀学,并且促成其向现代方向转变的过程中,王祚堂与吴虞结下至交友情,始有1912年吴虞危难之时“薄游嘉定”的岁月。
对于他们在办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吴虞将此提高到传承蜀学的原动力的高度来认识,确是高见:窃以蜀中文献,明末以来澌灭殆尽,蔽于帖括,人不知学。
至学使张公孝达来川,建立尊经书院,蜀中人士始通古学,比于齐鲁。
然距满清入关已二百余年,其荒晦固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