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唐中林共102页
2016-2025年中国养猪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6-2025年中国养猪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根据农业部《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未来10年我国猪肉消费仍然占肉类消费的60%;养猪业从过去10年年增长2.38%,未来10年将下降到1%-2%;饲料产量从过去10年年增长7.3%,未来10年将下降到1.5%。
养猪业的发展向产业互联网、适度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等方面发展。
一、养猪生产区域布局加快,重心向北方和粮食主产区转移养猪业总体进入低速发展阶段,环境刚性约束,生产区域布局从东部向北方和粮食主产区转移。
中国东西部地区土地辽阔、饲料资源丰富,是生猪养殖重点发展的区域。
重点是发挥成本优势,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养结合养殖基地;要做大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加销对接;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保障种源供给;针对区域内气候特点,探索生猪养殖的科学模式。
中国中部和西南部是生猪养殖的主产区,重点是持续稳步发展,成为稳定国内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
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生猪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在于环境压力较大、养殖发展空间受限,重点是稳定养殖规模,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强生猪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猪生产,部分满足本地区消费需求,确保区域内猪肉自给率稳定二、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未来养猪业的主体尽管规模化养殖是养猪业发展的方向,但中国人口众多,生猪消费量巨大。
建设大型养猪企业投资大,对环境的污染治理成本高,防疫难度大,对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难以全面推广。
真正要解决中国的猪肉供应问题,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猪场是较好的模式。
适度规模的家庭猪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经营单元,一般出栏500-3000头,整个收入以养猪为主。
其优势是经营灵活,有土地,生产成本低,污染治理和猪病防治较容易;同时,专业从事生猪的饲养,防疫、设备、种猪更新交由大中型的专业公司。
这种适度的规模经营将能够有效克服养猪业生产的瓶颈,提升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规模化养殖与效益并行。
我国畜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畜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孙宝平/甘肃省合作市卡加道乡畜牧兽医站 747000摘 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也是我国多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是,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对我国畜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分析了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畜牧业;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发展趋势畜牧业是我国农民的最大的经济来源,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畜牧业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动物源性食品,保证人民饮食结构合理化。
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农产业的基础和支柱。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取得傲人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然有许多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上升空间。
1 我国畜牧业存在的问题1.1 饲养管理不当 我国目前的物质基础尤为匮乏,造成养殖成本较少,这是导致畜牧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虽然我国的畜牧业历史悠久,但是始终未形成较完善的管理养殖体系。
国内多数农民缺乏养殖的专业知识,不懂得做好疾病防控,养殖经验也较少,这就导致畜牧产业的结构不能一体化,降低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国内很多散户的牲畜老龄化严重,养殖户没有意识去淘汰老龄化的牲畜,提高产出率[1],多数养殖户对防疫措施等也不够了解。
此外,国内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发展水平都较国外较低,所以,我国畜牧业的管理体制要尽早的完善,使畜牧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1.2 养殖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养殖结构明显失衡。
养殖户饲养畜禽种类少,过于单一。
养殖户会根据市场价格去选择饲养畜禽的种类,导致多数养殖户饲养同种畜禽,其他畜禽的养殖减少,就造成主流畜禽供过于求,而少数畜禽产品供不应求。
这样畜禽的市场价格又会有大幅度的波动,破坏市场的均衡化。
在畜禽品种改良方面进行的比较缓慢,多数散户和企业选择普通猪牛羊作为主流牲畜,这样饲料利用率低,导致其利益无法达到最大化[2]。
畜牧业的现状与趋势

畜牧业的现状与趋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畜牧业作为重要的农业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当前畜牧业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畜牧业的现状1.1 全球畜牧业产值持续增长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畜牧业产值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畜牧业产业链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为了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大规模养殖场的兴起,减少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关注和解决。
1.3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加深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程度逐渐加深。
传统的家庭农牧业模式正在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新型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养殖效率,增强了农民的综合收益。
二、畜牧业的发展趋势2.1 科技促进畜牧业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畜牧业也迎来了诸多创新机遇。
现代畜牧业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养殖环境监测、饲料营养调控、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广泛推广。
同时,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也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2 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畜牧业中得到广泛关注。
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动物福利、推广有机饲养等举措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畜牧业将逐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3 畜牧业进一步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贸易的自由化,畜牧业也逐渐迈向国际舞台。
国际间的畜牧业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加,进出口贸易量不断扩大。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和畜牧业技术合作等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国际化进程。
2.4 畜牧业融合创新应用广泛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畜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也愈发重要。
我国生猪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生猪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生猪产业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国家,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以下是我国生猪产业的现状和发展:
现状:
1.生猪养殖场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仍有大量小规模养殖户。
2.养殖业对粮食等天然资源的需求量巨大,对环境的影响和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3.产业链分工不够明晰,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独立,合作和资源共享度有限。
4.疫病和垂直整合问题严重,生猪免疫状况和防控能力亟待提升。
发展:
1.大力推进生猪养殖场规模化和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水平。
2.发展绿色循环生猪养殖模式,落实“猪粪变肥、肥料还田”的生态农业理念。
3.构建完善的生猪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上下游企业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整体利益。
4.加大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力度,健全生猪免疫制度和信息化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我国生猪养殖和肉品加工的品牌影响力,拓宽出口渠道。
我国养鹅业的现状与前景

我国养鹅业的现状与前景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我国养鹅业的现状与前景一、世界养鹅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据粮农组织(FAO)统计:亚洲是鹅分布最多的地区,1992年亚洲鹅的出栏数为1.92亿只,占世界总数的82%,2002年出栏数达到4.88亿只,占世界鹅总数的93.28%。
1992年以来,发展中国家鹅的出栏数一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2002年发达国家鹅的出栏数只有0.22亿只,而发展中国家为5.01亿只,是发达国家的22.77倍。
可见鹅主要集中分布于亚洲的发展中国家。
鹅分布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国家间的差异很大,中国、匈牙利和埃及三国2002年鹅出栏数为5.04亿只,占世界总数的96.36%。
近二十年来,世界养鹅业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养鹅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鹅肉产量占世界鹅肉总产量的比重:1961年只有41.84%、1980年为49.47%、1992年为66.57%、1996年为76.27%,到2002年上升到92.16%。
因此,中国鹅业生产状况对世界养鹅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与鸡肉相比,鹅肉的进口、出口数量较小,而且进口鹅肉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鹅肉的出口量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据FAO统计,1990年鹅肉出口量为2633吨,到2000年达到最高(48140吨),是1990年的18.28倍,而2001年鹅肉的出口量又有所下降(37562吨)。
鹅肉出口数量最多的是欧洲发达国家。
鹅肝进出口贸易量表现出较大的波动,其波动的幅度和范围与欧洲的进口量直接相关。
1999年前世界鹅肝出口一直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0年鹅肝出口量为3116吨,到1999年达到13201吨,是1990年的4.24倍,但1999年后,肥肝出口量大幅度下降,可能与1999年后荷兰出口量的大幅度下降有关,荷兰1999年肥肝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9878吨),2001年只有11吨。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一、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全国人大常委、农委副主任尹成杰在会上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
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
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尹成杰同时也指出,当前,中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面临着严峻形势,任务艰巨。
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
尹成杰强调,建设现代畜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
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
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浅谈畜牧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向及建议

浅谈畜牧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向及建议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畜产品需求量快速增长,我国畜牧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相对充足的供给。
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产值再创新高,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
为了促使传统的畜牧业迅速向智能化、标准化、工业化、区域化的现代养殖场转变,必须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融入畜牧产业全流程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互联网+畜牧”智慧养殖的良好生态。
关键词:畜牧业;互联网;智能化养殖畜牧业是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撑的基础产业,一直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赋能智慧农场发展,鼓励畜牧业、动物生产、屠宰、加工采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云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全产业链过程质量安全监测,发展智能牧场和智能养殖,建设和完善智能化、网络化的畜牧生产经营服务体系。
一、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分析肉羊养殖行业是整条肉羊产业链的主要环节。
首先,要妥善制定肉羊养殖行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
升级现有养殖场所和肉羊养殖基础设施,通过科学管理模式,促进新技术革新且及时有效应用,提高肉羊的质量。
根据《国务院畜禽养殖管理条例》和《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管理条例实施条例》,对现有养殖场进行检查修缮。
尽早给有条件的养殖场颁发畜禽品种生产许可证,建立良种登记制度,引进良种羊,丰富优良品种构成。
加强羊场管理,定期审核发放肉羊养殖生产经营许可证,确保肉羊质量。
二、畜牧业市场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餐饮行业的高速发展,对羊肉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与巨大的市场需求不相称的是肉羊供给的严重不足,由于我国羊肉产业基础差、生产周期长、养殖方式落后,传统生产模式和供给产出不能满足消费快速增长的需要,羊肉供应面临一定压力,缺口明显且日益严重。
三、传统养殖问题分析1.传统养殖与现代化发展的不匹配整体来说,我国现代农场还处于迭代完善阶段,规模大而不强,现代化的道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