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训诫

内家拳训诫
内家拳训诫

内家拳训诫

内家拳本意

内家拳之为者。本以柔胜刚之谓也。则虽赤手空拳。而无刚不摧。敌虽有大力。无不披靡。

精研斯术。不仅为备非常。应急变。更以强健身心。益寿延年。为人生切身学问。日久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也。

胜强敌之道

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既先胜一着。

于平时。便需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汇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胜强。比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唯司舵驾船者一人。以足可定全船之方向。

吾之精详技艺。犹司舵操纵船只。成竹在胸。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单寡胜众。以弱制强。乃存乎此。

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事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技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既或造诣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行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柳。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

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布满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而余手皆弛。手多亦或无用。我如神气布满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既能制人。皆赖神气布满之功。

流行勿断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曰阳,其静曰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既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升夺。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此未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升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处。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既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又须力焉。力之所出。乃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便是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弃其力,而练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出焉。

无我之心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

恒占胜。

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而不移。则真气充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枪炮而不撼。外物勿扰。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热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炼。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齐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艺。

有胆始有力

凡武术以胆为第一。无胆力既无克敌致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操胜算。自来成例较多。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

武术一道。心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持此自修。虽不籍器械。而敌以武器攻击。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之效也。

养我灵觉

凡眼耳之活动。根于心之发动。故观物应听而心动。此人之常也。吾人之遭遇危险。不能预知。故平时步行时。当注意前后左右。不可

疏忽。盖不幸受人阻击。不特受害负伤。而多年之练习。悉付诸逝水也。

且应敌之时。因眼之活动。而神勇自满。动作亦速。敌人图我之意时。先已了然于胸。察敌眼光之所注。与吾身相触之灵觉。敌方意向。我无不知。我得而从之制也。

威吓应用

发声则气能专一。力自舒远。而声必起自丹田。动作得势。是因气之相应。勇气自增。而敌气败馁矣。

然发声若不得体。任意喧哗。既损礼体。并伤我威。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不如保持宁静心气。

残敌之心

若无残敌之心。一不能敌众。二不能了事。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残敌心者。敌败后。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着须一心注释敌人。不令其有任何再生动作。如若有我为敌所败。际此瞬间。既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俾揉应敌之道。皆间不容发。防护周全。

多求练历

修习武技。当求练历

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未精而气馁。务于对练中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要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功夫。而后百战不殆。

对练时。若心存畏惧。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

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平常。已无及矣。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既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然而生。恐惧便消。籍此努力修炼。不厌不倦。练习既多。境界自高。

练武者之恶德

夫治学者。专心治学。神不外鹜。唯教诲之是尊。造诣必可致远。武艺亦学问一端。若自恃身体之强壮。膂力之方刚。或恃艺之初成。而夷视一切者,真术偶之狰狞。无复竿头之日进。盖武技要求。不再有一欣昂之躯。血气之勇。此皆未经琢磨之粗坯下料。无足敖视。乃浅器易盈尔。

注重对练

当求与多数人对练。广得经验。若拒与新人对练。最阻进步。勿挑选对手。好挑选者。必自是而轻人。若遇是辈。先观其破绽而败之。彼屡次败破。最后必示好意相与。可成拳友矣。对于较弱于己者。勿视为无益于己。而敷衍从事。此种根性至劣。故对后进。必当亲切叮咛。教导不倦。是亦乐事也。遇他人练。宜静观其得失。取其所长。矫其所短。善弈者不必自弈。阅其胜者败者机微。得矣。自与人教试。宜以礼待之。勿举动轻慢。若为人所负。切不可存报复之心。盖胜败常也。唯致力于学。乃可收之于桑隅。

料敌之法

夫敌有阴敌阳敌二种。其形状不易判别。升观以弱。或为劲敌。外观极盛而或为易与。内家拳法。常使一身镇静而变化无方。存心料

敌。虽不能烛照计数。亦可临时察言辨色得之。敌颜色赤。则性气向上。性气外发。心必急。已失胜利之机。敌颜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则身体枕颤。方法不能活用。故吾人较胜。宜不怯不急。

心壮魄强

心魄既吾人精神力之谓也。为人心之基。有强有弱。有精力者有气有势。见敌而起制胜之心。则势满也。此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胆。由胆生力。力以身体为基础。身体虚弱。虽有此心。亦属白运心魄。无效也。身体强壮。方能不为物动。基础方立。故练身亦是要事。有心。有体。既当习气。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气息闭止。便不持久。故求运气调息。而后心自静。魄自坚。强壮毅。

机智胜膂力

力有时而穷。巧有时不济。一智可胜千军。

以智就事。安渡窘境。岂独赖拳勇技击乎。

破势收势

内家决无先动手打人之理。如对方一出手。既是破势。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谓隙开进莫迟也。但须明虚实。不贪不求。方是高手。如敌不破势。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敌隙。非露己隙与人也。且当引诱。皆不可不知。收势须能一发既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旧力已失。新力未生。既强作妄焉。虽锐无用。我能蓄势常新。新力不断。此须于平日练拳时成。

取敌要妙

取敌之道。在乎敌身。不在乎我。敌弱于我。拿而制之。敌强于

我。径取其穴。敌合于我劲。提而放之。敌力道多变。我当制机之宜。大凡高来低取。尚嫌太疏。随来随往。因敌施为。方是识症设治之良医。法尚干净利落。道道地地。纯在人身上做功夫。我身上不可有丝毫之摆设。否则技艺总不高。

练气归根

技击之道。有形态之强非真强。此盖气散于外。未能归藏也。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乃是真强。盖已练气归根者。不见形态之壮。不见颜色之威。气不惊。心不惊。但见柔弱。

此得内家之正。断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盖不在其形。而在其气。此亦在己学之精深也。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而浅学也。古来精于此道者。以练气为根本。此内家真传正学也。

内家拳口诀

神凝意静。不僵不拙。自然合度。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长如江流。 神凝。精神集中之意。不论练拳或打手。如精神散漫。便会全失灵气。练拳难得宏验。打手肇失败之机。皆为病之在己。故我内家以精神为第一条件第一原则。深意。 意静。头脑冷静。不可心浮气急。若此。必致四肢失灵。反应失常。伏失败之朕兆。切切当心在意。置敌人于己意之完全监视中。才能置敌于己控制中。 沉稳。沉稳虽为轻快相对之词。如欲能轻快。但必从沉稳中下过功夫。否则不能至轻灵之境。所谓轻快乃谓临敌每觉游刃有余的轻灵。而不是燥急而言。这两者是显然有别的。 要求神凝意静。必当在沉稳中见得功夫。万不可浮燥。而这个缓字。不要当作慢得错过机会讲。乃是在缓中以求发现机会。自然可免缓不济急之弊。 松静。因有沉缓之教。则易导致凝滞不活之失。务求每一关节。每一肌肉。都能松透。以精神照顾原则。如汤泼雪。须毫无拙力之渣滓存在。能致此。方能关节灵活。反应灵敏。不呆不滞。关防的紧。间隙全无。不予敌人可乘之机。反能在敌身信手拈来妙招即得。若非松净之妙。则何能致此。 不僵。内家练法要求意静而沉稳。但不可故作僵尸跳舞之状。此弊也。以致不能达灵活松透之妙。举凡虚实不分。开合不明。向背不知。皆有此病。其间大病。端在身手有无灵气耳。 不拙。拙的病。因其用力。所以见拙了。要知内家拳跟一般拳术大相径庭。不懂内家才妄自用力。用力便是等于离弃内家了。内家拳所用之力。不是普通拙力。而是用经过琢磨教育的纯劲。若开始入门便师心自用。不肯抛下笨力。岂能够把内家拳学好。 自然。活动要领。务求适应身体之自然。以腰脊为发动全身的枢纽。凡是不根据自然原则之拳法。直如谴人背负牛轭。徒施折磨。徒增劳苦。内家拳虽是以全身运动与技击为目的的一种活动。然其开合进退。升降浮沉。都是力求谋合自然原则。求身心能力的再发展。 合度。谚语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练拳的效果问题。都受谚语支配的。练拳的效果问题。乃是遵守原则的准确性的问题。而交手的胜负。乃是接劲取招的精确程度。这两者必求合度。此也是拳术精奇的核心。余足难足与论。较手本是一件非常直接的竞争活动。生物论之法则。曰。最适者生存。文明社会不以战斗为生存手段。然缩小范围。胜败问题既合度问题。适者恒操胜算。因为搏斗运动中的技巧问题。实际上就等于从事者的身躯手足之位置。用劲的大小。取法的上下。等等的求适问题。平时练拳。须不断的校正自己。明显地为这个目的而预备。就在这个适字上下功夫。要问胜不胜。先问自己合不合。故应在合度的原则下求磨练。 相续勿断。后四句诀曰。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长如江流。可纳之于一连相续勿断四字。初习拳时。须一笔一划。一呼一吸。一招一式。厘然分明。不宜有丝毫不明之处。不得有丝毫不匀之处。然而习拳久久。一笔一划的妙处。均已讲究到了。已能百骸皆松。透体的玲珑。此际要求。内须内劲贯穿。外须首尾一贯。衔接完善。如环无端。一套拳乃是一个动作。以达化生莫测。运用灵妙之效。端在能轻灵柔顺。始能相续勿断。故平时下功夫。能作到相续勿断。乃能施之于人。一招不灵。既换他招。招招相续。滚滚而去。右实左已沓。左实右已沓。有上便有下。有下便有上。处处是引招。处处是实招。处处不见真力。

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

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 剑阁闻铃叙述:府内派太极拳是肖公卓所创。 富英在家中行二,人称富二爷,与陈微明时有过从,并向陈讲述其习拳经历。 这是民初时的事,当时富二爷就已经40余年不练拳了。因此肖功卓从富英处得府内派之说难以成立。肖功卓是1892年生人,完全有可能接触过李瑞东的传人如陈继先、李季英等。因此肖功卓结合其通背、八卦,完全有可能创编出他的太极拳。 肖功卓在世时,从未提过什么府内派。其三传时,才有府内派之说。况且李派传人武淑清长期在保定普及太极五行捶,因此客观上也为所谓的“府内派”太极拳的创编提供了参考。其实,浪涛东去先生谈的很有道理。当年肖功卓先生本身一代名家,其功夫远在缀拳40余年的富英先生之上。肖氏武艺之全面、精到,即使与李瑞东先生比也毫不逊色。因此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去杜撰什么府内派,就称以肖派太极拳也未尝不可。若强称什么府内派,专业学者一番考证下来,难免落个伪拳之讥。本来是挺好的东西,何苦要自找这番不待见呢, 雍阳人叙述:关于府内派的称谓,我也以为不太妥当。但是,他们的东西绝非李派所传,这是其一,因李派传人过去很保守的,比如象“太极十三丹”这样的内容,连入室弟子都未必一定能学到,何况外人乎,武淑清老师在门中属于李派第三代传人,笔者称她师姑。关系很好的。武老师根本就不会十三丹和上述内容,这一点笔者很清楚。其二是,上述内容也绝非肖公卓所创,因李派早就有上述内容。其三,肖公卓的功夫如何,与李瑞东先生没有可比性,硬要相比的话似有“关公战秦琼之嫌”。考证历史要真有考证才行,不能靠揣测估计,可以推理,但要遵循逻辑

初级长拳第三路

初级长拳第三路: 预备动作:(1)虚步亮掌(2)并步对拳 第一段: (1)弓步冲拳(2)弹腿冲拳(3)马步冲拳(4)弓步冲拳(5)弹腿冲拳(6)大跃步前穿(7)弓步击掌(8)马步架掌 第二段: (1)虚步栽拳(2)提膝穿掌(3)仆步穿掌(4)虚步挑掌(5)马步击掌(6)叉步双摆掌(7)弓步击掌(8)转身踢腿马步盘肘 第三段: (1)歇步抡砸拳(2)仆步亮掌(3)弓步劈掌(4)换跳步弓步冲拳(5)马步冲拳(6)弓步下冲拳(7)叉步亮掌侧踹腿(8)虚步挑掌 第四段: (1)弓步顶肘(2)转身左拍脚(3)右拍脚(4)腾空飞脚(5)歇步下冲拳(6)仆步抡劈拳(7)提膝挑掌(8)提膝劈掌(9)弓步冲拳 结束动作: (1)虚步亮掌(2)并步对拳(3)还原 二十四式太极拳 第一节:(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 第二节(6)左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 第三节(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 第四节(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背(21)转身搬拦锤(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 第一章 1、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唐朝建立了武举制 3、明清时期,是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其标志或特征是: (1)武术拳种流派的形成 (2)武术内功的形成 (3)武术套路的形成 (4)内家拳的出现 (5)对武德有明确要求 4、国民党政府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 5、1958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 6、《武术竞赛规则》是中国第一部以长拳、南拳和太极拳为主要内容并于1959年由国家体委正式批准公布施行。 7、自1990年底11届亚运会起,武术成为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自1997年第8届全运会开始,武术不仅是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而且是全运会的唯一非奥运会项目。 8、按照运动形式的分类方法,将武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三大类。 9、功法运动包括(1)内壮功(2)外壮功(3)轻功(4)柔功 10、套路运功: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和整套练习。其内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演练。 11、武术的特点: (一)动作具有攻防技击含义 (二)动作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

健身武术理论考试题库(有答案)

健身武术专项理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武术是以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A、格斗动作 B、技击动作 C、攻防动作 D、击打动作 2、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 A、军事训练 B、部落战争 C、生产劳动 D、狩猎 3、国民党政府于1927年6月在建立了“中央国术馆”。 A、南京 B、上海 C、广州 D、北京 4、武术的基本技击内容是: A、踢、打、摔、拿、击、刺 B、踢、打、穿、蹦、跳、跃 C、跌、扑、滚、翻、击、刺 D、弓、马、仆、虚、歇、丁 5、被誉为“开创武侠之先河”的是: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荀子 6、西周时期射箭者“先射一箭,后射三箭连发而中”的技术被称为: A、白失 B、剡注 C、参连 D、襄尺 页脚内容1

7、西周时期射箭者“使箭贯穿过活物,百步穿羊”的技术被称为: A、白失 B、剡注 C、参连 D、襄尺 8、西周时期射箭者“射箭透靶,见其镞白”的技术被称为: A、白失 B、剡注 C、参连 D、襄尺 9、在武林中被称为“外家拳”的是: A、武当拳 B、昆仑拳 C、峨眉拳 D、少林拳 10、古代“弓箭社”、“角抵社”等“社”的形成是什么时候? A、商周 B、秦汉 C、宋元 D、明清 11、武术特点中“内外合一”中的“内”是指: A、大脑、神经、气息的运行 B、精神、意识、气息的运行 C、思想、血液、气息的运行 D、神经、血液、气息的运行 12、在武林中被称为“内家拳”的是: A、武当拳 B、昆仑拳 C、峨眉拳 D、少林拳 13、1985年8月22日至26日,在中国西安举办了第届国际武术邀请赛。 页脚内容2

内家拳旧闻

内家拳旧闻——太极拳及内家拳名家旧事录(2 ) 内家拳旧闻七——国术大赛 旧事之一纯阳叙述: 胡凤山曾是形意门风云一时的人物。29年杭州国术大赛采取分组循环双败淘 汰制。在进入到前六名时惟胡凤山全胜,没有败绩。在前面的循环赛上,虽然每 个人出赛的次数相近,但内容不同。因胡凤山赛前就是夺标大热门之一,因此为 众矢之的,遇胡凤山者无不竭力相搏。整个比赛过程中没有因为客套自动退场者。 而朱国录、曹砚海、章殿青和王子庆等皆有两场左右的相互礼让、未战自退的场 次,当时比赛密度较大,胡凤山体力消耗大于他人也是实情。这可由当时的大会 汇编文件上看出,该汇编材料在李天骥先生处我曾亲眼见到。此外,胡凤山受到 朱国录和王子庆的算计也是事实,南京的徐铸仁先生曾多次谈起过此事,徐先生

曾参加此次大赛。至于说孙先生为徒弟在比赛中的表现找说词则为无稽之谈,据 徐铸仁讲:此次比赛孙先生的新老弟子在分组赛中出线者甚多,然而孙先生劝他 早一点的弟子们不要再打,把机会多留给新近入门的弟子,所以参加决赛的都是 孙先生带了不到两年的弟子。 顾坚叙述:胡凤山是李景林的女婿,是当时形意八卦门的硬手之一,遭同门 师兄弟的暗算而败北。 内家拳旧闻八——内劲的功效稀音叙述: 内劲自有其独到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的。否则,内劲这 个概念则无存在的必要。如何实证呢?62年孙存周先生去上海,亲朋故旧为老先 生接风,余师亦前往。斯时谈及内劲,众说不一,存周先生命众人抚其手臂或身 体其他部位,触者无不惊讶,谓之如电,有麻嗦之感穿流而过。余师疑之,亦求

一拭,余师按之稍重,未见存周先生有一丝动作,余师竟腾然跌出,心悸难挨。 余师事后曰:真如电击。故真内劲是一种功能态下的场效应,即能合于形,亦可 脱于形而独立存在,故完全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其真伪。七十年代初,汪永泉的 弟子孙德善先生问一投师者中午吃的是什么?答曰:炸酱面。孙德善的三个手指 在其心口处一转,投师者当即呕吐。孙德善看着地上吐出的东西说:你小子说话 还挺实在。我并不赞同孙德善先生对待投师者的这种做法,举这两个例子旨在说 明内劲是有独到的功能效果的,这种效果完全是可以显于外,而得以实证和检验。 而并非仅仅是一种囤于自身体内的感受经验。几十年了能得内劲者确是代不数人。 自称得内劲者多如牛毛,然绝大多数经不住实证的检验。故凡谈内劲多有两种倾 向,一为全盘否认。二为虚幻迷离。此二者皆未得中道。 内家拳旧闻九——孙存周小记童旭东叙述:孙存周先生(1893一1963年)是

孙少甫心意拳课程内容

一、心意拳是罕见的健康长寿拳,适合于男女老少各年龄段失去健康,人生便失去很多快乐。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拳架古朴、科学、高效、合理。拳功一体,核心在丹田和中节。全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其功效是通奇经八脉、生命力旺盛、身心处于最佳健康状态。习练心意拳的师傅哪怕是到了八、九十岁依旧身体康健、仍然能课徒自娱者比比皆是,生理和心理年龄远小于实际年龄。马梅虎与卢嵩高前辈皆七、八十岁时还如青壮年一般健康生子。经一定时间的习练,可改善大多数慢性疾病直至痊愈。长期习练基本能一劳永逸的获得一生的健康。可极大地提高当代人的生活与生命质量! 戴龙帮,1713-1802,89岁戴文熊,1769-1861,92岁戴良栋,1934-1915,81岁李洛能,1803-1888,85岁车毅斋,1833-1914,82岁布学宽,1882-1971,90岁宋铁麟,1885-1979,94岁买壮图,1779-1877,98岁丁兆祥,1835-1932,98岁尚学礼,1865-1939,75岁卢嵩高,1874-1961,87岁宋国宾,1885-1960,75岁马承智,1888-1974,89岁丁克重,1888-1974,86岁郭汉之,1881-1980,99岁吕瑞芳,1908-1999,91岁李尊 思 1918-2014,97岁于化龙1916-2011,95岁王多凤(女)1918-2012,94岁白云飞1913-2012,100岁王书文1919-2012,93岁凌汉兴在世之百岁老人王木林和李行功已逾九十岁仍教拳。。。 二心意古拳被称为内家拳之母,孕育出如形意拳,大成拳、意拳等诸多著名拳种,有内家拳鼻祖美誉。极具格斗魅力。 自古以来,先人们以并不占优势的体形体格和身体素质,以极高的智慧,千锤百炼,创造出了具有显著民族特质的东方格斗文化之瑰宝——心意六合拳。因其杀伤力太强,被历代宗师视为生存之本,它是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同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孙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禄堂 孙禄堂(1861―1932),名福全,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今属望都县)。生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其蒙武禹襄传人郝为真传授太极拳学。孙禄堂在总结比较各派拳术,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本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经改善可互补完备,构成所有拳术的技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三者的特点,形成了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 1918年,孙禄堂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禄堂先生的话讲,就是“一气之伸缩”。也就是说,因为孙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故此名之为太极拳。并于1918年前后,出版了《太极拳学》,使孙式太极拳有了统一详尽的理论体系。

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基弟子较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其父业,有力的推动了孙式太极拳的发展。 孙式太极拳自创立以来,颇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喜爱,现已列入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和套路,并且,新编了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向国内、外推广。 孙存周 孙存周(1893-1963),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的次子,号二可,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今属望都县)人。他自幼秉承家教,又敏而好学,深得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之精髓,文武兼修,尤以武术击技闻名于世。 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成立武当太极拳社,聘请孙存周为顾问。积极传播了孙式太极拳。 但很多人奇怪的是孙氏内家拳有如此的影响力,但为何普及面却不是很广?这里面个中原因主要是孙门与其他各家所遵从的传承原则不同。 孙门历来重德,孙禄堂先生武学人品,武林中人无不称道。孙存周先生更是恪守父亲的嘱咐:孙氏拳只传有道缘者,决不滥传。 例如:1927年北伐军进入上海,各派武术高手也随之纷纷涌入上海,上海的武术日趋繁荣。当时在上海的著名拳术家中许多都是孙存周的同门师兄弟,如陈微明、肖格清、靳云亭、章启东等,他们曾劝孙存周开立山门公开传授孙氏拳学。但是孙存周恪守父亲的嘱咐:孙氏拳只传有道缘者,决不滥传。虽然孙式太极拳的传人进入上海最早,但却最不普及,由此可见一斑。孙氏内家拳的严格的传播原则,使外表现象上看好象是普及不够广泛,但真正

内家拳真传功力训练方法(形意,太极)

内家拳真传功力训练方法(形意,太极) 我所习练的北派拳法为形意拳,太极拳。现在把这两派功夫的功力训练方法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真功夫是要练成这样的:滑如冰,粘如胶,软如棉,硬似铁。太极拳是这样的,形意拳的核心其实也是一样的。 太极拳技击讲“挨得上,打不上”,形意拳要硬打硬进无遮拦。太极如水,打他时如入水中无处着力。形意如山,打他时如遇大山无法撼动。 在近身搏斗时,丝毫不怕对方的打击力,且越是高手越是喜欢对方猛扑硬撞,以使对方自做自受,而为此就必须通过技击基本功,训练出不怕对手打击的身体素质。 以下对此基本功做一简略介绍:要把传统技击架作为基本功训练的主要课程,最好先找个明白理论和方法的师傅, 拳论指出:“入门引路须口授”。没有师傅带是不可能入门的。必须是明师!·不一定要名师! 先练桩功找对身形后,再练拳架发力等法。除练拳架之外,还须抽出几个式子刻苦练习发劲,一个动作,一个式子要练它上百遍、千遍、万遍,甚至十万遍、直至纯熟。但练习发劲仍然要遵守原则。腰裆劲下沉,掌、拳、腕、肘、肩、腰、胯、膝、脚,劲用在何处,浑身内力即集中于何处。一发之后,立即放松,切忌未到落点,就浑身鼓劲。有了一定的

基础后,拳架可以快练,同时为了全面了解技击运动规律。我个人认为可以习练涉猎其它门派拳法如:八极拳、翻子拳、通备拳、等。 还可参照练习外国搏击术如:拳击,摔跤,柔道,泰拳等。实战技击训练的基本功训练大致如下: 站桩、单操、抖杆子、拧棒子、抓荫芦、太极球、拉皮筋、抖麻辫、抛沙袋、负重步法等等。 尤其桩功、单操、步法(腰腿)、动作组合发劲练习是不可少的功力操练,是对拳功的深入锤炼和发展。桩功训练才能使定势尽快产生功力,腰腿强健,中线如轴立。练习桩步稳固,要配合呼吸行气,发展内劲和耐力,练拳前后应练习30分钟桩功。 除此以外,调架子时,尽可能地将势下压,使大腿处在水平位,拉长时间慢慢行架,并且自始至终让体重落在一条腿上,这样练出来的腿功极佳。腰腿功夫除在上述练法中获得以外,还要练习踢腿、下腰以提高柔韧性,重在追求腰腿功夫。年轻人还可进行如单腿跳、蛙跳、负重跳、旱地拔松(即深蹲跳提膝高抬)、单足独立深蹲起、悬垂举腿等等,来加强腰腿腹背韧性功力的训练。 单操是对拳架中各种动作,发劲的反复操练,也是对拳架的锻炼。 单操手也可作为实战散手练习,但要准确掌握技击意图。实

形意拳站桩秘法

形意拳站桩秘法 [转] 一个孙门内家拳实修者的练功心得(上)...大森林木 真诚希望各位会员有空就多练劈拳,咱们的国术真功全在里面,拳中真意言语无法尽传,您能多练多看,得了我的拳意,就得了真传。祖师尝云:“通者,拳与性合。每出一手,既合其拳之性,亦合自身之性,如此方可称通。”国术乃生生不已之道也,练好劈拳,即能生五行,养五脏。国术,在龙形。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余云:“拳也者,不可片时辍也,可辍非拳也。”国术真入道者,人练拳如鱼得水,人辍拳似鱼离水。 一个孙门内家拳实修者的练功心得2郭西金 是拳中规矩吗?拳是天地能养人,拳是美酒能醉人,拳是知音能解人,拳是仙佛能渡人。真诚希望各位会员有空就多练劈拳,咱们的国术真功全在里面,拳中真意言语无法尽传,您能多练多看,得了我的拳意,就得了真传。国术习练之初基,在专而不在博也,形意之五行拳,劈拳一通,诸拳皆通;祖师尝云:“通者,拳与性合。每出一手,既合其拳之性,亦合自身之性,如此方可称通。”国术乃生生不已之道也,练好劈拳,即能生五行,养五脏。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业随身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在近代中国武术史上,形意、八卦、太极是流传最广泛的三大内家拳术,并且也的确涌现了很多名家名师,他们对内家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文:大道至简的形意桩功――三体式:形意拳非常重视三体式桩功的训练,有"万法源自三体式"之说。因此初步练拳入要站三体式,站三体式内三合,不挺胸,不可鼓腹,不尚拙力,这拳中三。为什么要从站三体式入手? 论形意拳的三体式-----郭云深ymgsxyh 论形意拳的三体式-----郭云深。形意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的佼佼者,以其显著的功效而闻名于世,其属于中国功夫中的传统的内家拳体系,有很好的健身养生和技击的效果,下面就郭云深的文章"形意拳三体式"让大家了解下形意拳的特点:形意拳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即练精化气;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 壽關順老師對《身邊的武林》作者老師的答問天地虚怀

内家功法整理1

内家拳拉筋法 先在地上画一直线,①而后前后脚分开蹋入直线,要求是:前后脚分开至能前后拉开的极限,前脚掌在直线右侧与直线平行,后脚在直线左侧,脚跟与直线成90°左右的夹角;②整体下蹲后坐,身体保持重心平衡,双臂在体前成抱球状(此动作只是辅助,没有特别要求,关键是下肢),前膝前顶,后膝横开,并有向后拉之意,使胯与双膝在一条直线上;③做好上姿势后,通过腰胯之力全身极力向地面下坐降,在保证整体劲力不失的情况下,一直到无法下落为止,然后以后胯之力摧动身体向前移动,此时切不可把重心提起最后待胯部前移至不能继续前移时再把重心提到与双膝成一条直线,也就是还原至起式如此反复练习。(并可左右互换) 技术要求:动作时要呼吸自然,不要故意加深呼吸;动作时始终保持功架大型不变(关键之处);动作时要特别重质,不要因为次数而忽略了质的保证。上面系统的介绍了的柔韧性训练,下面讲讲柔韧性训练的要点和理论。 其一:练柔韧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而不要在早上跑步后猛练柔韧,因为早上人刚起床,各部位的关节还没有活动开来,既使是跑完步也不会对身体有很好的活动(针对练柔韧来说)。因为下午或晚上是一个人在白天活动了一天后身体不管是哪个部位都相对的活动开了,而且体温也升高,由于体温越高练柔韧会见效越快,还有一点是为什么早上跑完步不亦过度练柔韧,是因为跑完步后,一般对体力的削耗也比较大,而大量削耗了体力后练柔韧性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身体疲劳时,肌肉的运动机能会下降很多。 其二:练习柔韧时最好要掌握三种辅助方法,那就是静耗、精神意念、助力压腿。对于静耗和意念在前面都已讲过,这里说一下什么是助力压腿,助力压腿就是说一个人在久练无效(这种可能主要是因为习者方法不得当或怕苦所造成)的情况下用一个助手来辅助你练习,方法是:例如练横劈时,可让助手用力按住你的双膝助力向下压要比一个人练时效果好,但切要记住的是练习时千万不能乱开玩笑,以防伤身。 其三:练柔韧时一定要将压腿(劈叉)配合于踢腿练习效果方会更佳。拳谚云:”只压不溜不中用,只溜不压笨如牛”。可见压与踢的配合是非常之重要。其四:练柔韧前一定要充分活动全身,使身体发热后再压腿,在压的过程中要同时和静耗、精神意念相配合,只有这们才能更加更好的提高练习的效果。这个动作的训练对增高没有帮助,但是可以拉长韧带,使活动更加灵活柔韧,有助于发展弹跳潜力,有空练练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不要贪多,会挤压关节,影响生长速度谢谢可以,天天坚持压腿。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和层次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是怎样的?所谓内家拳就是以内练为主,内景气氛为内家拳桩功境界。 内家桩功训练的初始会有热、胀、麻感觉,这是通俗说的得气感。接着身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内景反应,一鸣三动九触都会出来,正确地处理这些内景气氛,往下就会有气循经络游走,通周天现象。有些武友说形意拳是不讲究经络周天的,它练的是混元气。在形意系的明劲训练阶段,打一段时间明劲,会有种整劲出现。整劲是怎样的?就是一打拳,会送着拳头出去。身体觉得轻飘飘的,不用加大呼吸下大的意识,有种力会牵动肢体运动,也就是不用很大力去打拳,打出的拳很有力。这时细心体察体内,会感觉到有股热力从丹田往肢体催动形体运动。这些气感是真气刚刚激发出来,游走于丹田肌肤之中,是肤表膜络之气,离浑元一体境界远矣。气走经络周天是练内家拳的必经境界,经络是人体新陈代谢最基本架构模型,它是

内家字门拳

内家字门拳 “字门拳”,属南拳的一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柔中寓刚,圆活连贯,后发制人,讲究八大手法和八大身法。 八大手法是:“残、推、援、夺、牵、捺、逼、吸”。残者疾也,推者吐也,援者救也,夺者擒也,牵者吸也,捺者按也,逼者阻也,吸者吞也。 八大身法是:“方、圆、扁、侧、吞、吐、浮、沉”,“方、圆、扁、侧”指巧妙进攻的方法,“吞、吐、浮、沉”指形象进攻的要点。其口诀:“吞气如鹤宿,吐手如蛇奔,浮纳如出神,沉重石斗杠。眼似猫儿身似虎,手似摇镰脚似弓。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脚下是两块板,全靠一双眼。” 字门拳是一种练拳与练气相结合的拳术,讲究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气,神。因此,尽管字门拳"文人弱士皆可练习",但要练好并且能够在散打中应用并不容易。俗话说: "练拳能得法,功效自不差","得法"即正确地掌握基本要领,对初学字门拳的人尤其重要.拳谱曰: "练功者,首练八素也。何谓八素焉,一曰:精神也,二曰:姿势也、三曰:方法也、四曰:身法也、五曰:手眼也、六曰:劲力也,七曰:呼吸也、八曰:节奏也,此皆八要素也"。初练字门拳的人,如能够按照这"八素"的要求做封,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八素"运动的要求分别叙述如下,供武林同道参考。

一、精神精神,是字门拳内练精,气、神的基本要崇。字门拳要达到练精,聚神和气遍周身的境界,练习时就必须精神贯注,神态严肃。精神集中,才能做到心静,心静才能有耐心和专心。如果练习时焦躁和心猿意马,就会举止失措,使动作、方向、姿势都出现错误,就难以把字门拳练好。但是,精神也不可过份紧张,应该做到"神舒"、 "体静",即在情绪上尽最做到放任自然;在动作上松项松腰,全身处处都放松,使各部位互相配合,毫无牵掣。如果精神过份紧张.则肢体就紧张:体不松,身手就难以做到轻灵自如{体不松,关节也松不了;关节不松.垒身就僵滞而不沉;身不松沉,步履又如何能稳?气又如何能贯丹田?因此。初练字门拳的人对"精神"的要求,还须格外讲究些,切不可一开始就把字门拳当作"硬拳"(江西各地如高安.丰城、清江等地就有把字门拳当作"硬门拳"又名岳家拳来练的现象)来打,否则,一旦习惯成了自然,要想纠正就得事倍功半了。 二、姿势拳谚云: "点头哈腰,武艺不高',可见姿势在拳术练习中的重要性。字门拳的练习,要求式正招圆,舒展大方,联贯协调.谱曰:。龙爪虎尾蟹弓背,风速阴,美人腰;丁不丁,八不八",具体说来,宇门拳在姿势上有如下要求:第一, "餐弓背"即含胸拔背."含胸'就是胸部收进;"拔背"就是背部弓出。谱曰: "前胸要圃,两肋力全","脊背要圆,其力催身"。第二、 "风避阴、美人腰"即弓

学习内家拳须知(孙存周)

學習內家拳須知--孫存周 今之學拳術者,每好高騖遠,輒以練氣凝神,勿須拘泥於形式,理論固高深矣。然不切合於初學。何?夫拳術,無論少林、武當,欲舍形式之外,實無致力之途。且拳術貴在順中用逆,導氣下沉,動中求靜,神不外散,則自然氣聚神凝。其形式純正者,呼吸即調;形態乖謬者,則呼吸亦如其形態而散亂矣。 余聞之先嚴(孫祿堂)云:「拳術練氣凝神須向姿勢平正中求之。形正則氣和,形偏則氣亦偏。」又云:「增其華者,減其骨;飾其外者,喪其中。」此言讓初學宜注重姿勢而不尚奇特,概可知也。 學習拳術,門派之見,實屬萬不可有。然選擇拳術,首戒標奇立異。設二三其志,尤易趨入岐途。但即經選擇之後,尤宜繼循正軌。所謂探驪,貴得其竅。(驪:古指黑龍。在驪龍的頷下取得寶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後常比喻文章或技

藝含義深刻,措辭扼要,得到要領。) 矢志前修,持之以恆,不特真詮可獲,且其成功可待也。 練習拳術,必須心靜。心靜則意專,意專則舉手進退,左右往來,前後進退,上下伸縮,無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尤須知拳術姿勢,變換在腿。內外一氣,含蓄在胸。兩肩鬆開,氣自下沉。力起於腳跟,主宰在腰腹。而運用則在兩肩。往來伸縮,如前面有物阻擋,前進後退,有不丟不頂之意。 初練時務要認定一種。勿貪多,勿嫌少。須知:拳雖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源,而用殊異,故學一式須時加練習。勿專求重,重則滯。勿專求輕,輕則浮。尤不可專求一部之氣、一部之力,務求全身平均發展。蓋拳術順者,自然有力。內外和者,自然氣聚神凝。得其中正者,身體自然沉重。神意靜逸者,身體自然輕靈。故切不可專術一事。久之,身體自然強健,自然可以卻病延年矣。今請與初學諸君約:嗣後學習,請照各則循序漸進。雖不能皆成名家,亦以可免誤入歧途矣。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强调练基本功练要练的准确、坚实、明白。孙存周把基本功浓缩为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懒扎衣。孙存周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还不能称师。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如今能至是者极少。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如家严也。” 孙存周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认为,传统武术若得真传是完全不需要添加拳击练习的。也无需十年、八年才出门。孙存周认为形意拳比拳击更精简实用。孙存周自己的实践是仅随父亲苦练三年,便闯荡江湖,未遇敌手。孙存周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对基本功的掌握,孙存周还认为,很多名家、老师所以练、用脱节,平时练的东西,对抗时大多用不上。尤其是一些名家,把拳路都快练成杂技了,看起来很有功夫,但是一打起来,就全没了。一是对基本功掌握的不准确。二是实战练习少,距离感差,不知拍。三是体力不足。四是意不知毒。五是志不能坚。这些都与拳术练习的方法有关。因此,从这时起孙存周已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拳术的教学教法问题。提出“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歧途。但既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 孙家拳的劲是各派拳术中最锐利的,渗透力极强,当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时,里面已经受伤。孙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鹰熊合演几乎是贴着地皮练,鹞子翻身的束身几乎是团成了一个球,但不能有低头、猫腰、撅屁股之嫌。八卦掌走转起来行如奔马,劲力也非常浑厚。若说孙式拳有明师,刘树林老师无疑是一位。刘树林是孙存周先生的弟子,因为现在练拳,孙式拳的要领依然无法做到,依然是事倍功半。练套路其实不是目的,练拳得有干货,所谓干货则是说得练真正的功夫,而不是花架子。刘树林老师推荐的入门功夫包括无极桩和马步云手,其次就是劈拳步和定步崩拳。主要是无极桩和马步云手,无极桩的目的是静心、活气血、训练头、颈、腰、跨、腿、脚等部位使其达到孙式拳的要求、进而达到心无所思、意无所动、浑浑噩噩、空空洞洞、一气浑然的境地。马步云手目的是训练整劲,使周身一体,要练到随手一拨一般人就能出去的地步,这种训练方法才是真正的练功夫,到了这一步就有了一定的功夫了,再开拳势必事半功倍,单纯太极拳套路练习,水分太大,难以出功夫。无极桩和马步云手练成了,方可进行劈拳步、定步崩拳和太极拳的训练。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如“九要”、“内开外合”以及“两肾相磨”都是来自孙禄堂先生对所习形意拳、八卦拳基本规矩的总结和提炼,关于“九要”的内容在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皆有说明。关于“内开外合”在《拳意述真》“述李奎元先生言”一节中有相关论述。“两肾相磨”这个词虽然未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出现,但是其意及其状态在《八卦拳学》中有详细论述。孙氏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八卦拳。孙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对于初习者更是要从功夫做起。练功夫是枯燥和艰苦的,对于初学者练功夫要过五关,这五关就是酸、热、涨、沉、空。初练三体式,大腿奇酸难忍,最终抖动不止,每次犹如上刑。但要坚持,站到后来,手臂与大腿都奇酸难忍,说明对路。练三体式,开始是大腿酸,后来是手臂与大腿一起酸,说明你的劲力开始均匀。转八卦,则正好相反,开始是两膀发酸,到后来两膀与腿一起酸,说明你练对了。太极拳开始

如何练就武林高手[武功秘籍]

(初级) 一、正道内功初级功法 下面介绍本校独特的内功修炼方法——正道内功初级功法: 第一步:①双腿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体侧。脚尖触墙,面墙而立。眼微闭,凝神静气逆呼吸十二息(即吸气时腹部内凹,呼气时外凸,一呼一吸为一息)准备练功。 ②双肩稍内扣,鼻子轻触墙,双膝微触墙。吸气时缓慢下蹲,徐徐吸气入下丹田(脐下),直至臀部触及脚后跟为止,整个过程为吸气。 ③起立时,缓慢呼气,徐徐站立起身。 注意:①自始至终,动作与呼吸必须协调一致,即气吸至尽时下蹲到底,起立站直时气呼完,意念守在下丹田处。②自始至终鼻、膝、脚尖不能离开墙壁,尤其是头部绝对不能向左右偏斜(即眼不能左右看),否则使脊柱偏斜,影响功效。③呼吸在胸部不憋闷的前提下,越慢越好。 本法虽然简单,但大多数人初练时蹲不下去,此时把脚站立比肩宽亦可,不会影响功效。能站下去之后,逐渐合拢双脚练习,直至双脚并立,脱去鞋袜之后亦能蹲下者,即初步功成。 刚习时如蹲下一两次,其吃力之感不亚如挑百斤重物行走数公里。勤修本功,自然达到气沉丹田之效,久练自然丹田充实气足,桩步沉稳灵活,更能在激烈的实战对抗中气定神闲,发力迅猛持久,全身可达无意识活性抗打。 本功的功法原理即通过任督二脉的修炼达到丹田气足圆活,尤其是对颈、胸、腰、骶、脊椎的伸拉、压缩,可牵扯到常常运动不到的肌肉、韧带、神经,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日久自然感应异常灵敏,而使肌肉、骨骼达到坚韧有弹性,在实战中不惧暴力击打。 现代医学证明:脊椎的错位或伤损,可引起众多疾病的发生。脊椎的修正复位可减轻各种神经痛、心绞痛、头痛眩晕症等。现在很多武术修炼者只知脊椎的修炼对发力相当重要,却忽略了一旦脊椎发生偏差(错位)可引起严重的内脏的疾病,首当其冲的是颅脑血管疾病、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此皆缘于不正确的成千上万次的脊椎扭转切削发力,而产生脊体错位压迫神经血管而引起的。许多惨痛的实例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当第一步功练至赤足并立亦能49次上下之后,第一步功成。此时进行实战搏击,身轻步稳,腿部力量即有抬腿伤人的威力。此时可转入第二步练习:要领基本同第一步功,唯一不同的是双手各持20—40斤重的哑铃上下练习,当亦能上下49次时,第二步功成。唯此负重练习之时劲非自然本能之“灵劲”,尤应进行下面第三步之练法:其余同第一步功,不同的是把双手背在腰背上,上下练功。亦能上下49时“灵劲”上身,此时周身通灵圆活,感应异于常人数倍,在毫无防范之下亦能承受常人之击打,不伤分毫。 此时进行中级内功的修炼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二、练多久可达文中之功效? 若专业训练一月左右即可赤脚起立49次左右;业余训练约需30—60天左右。此时的腿功功力及腰背、丹田之力绝不同于没练之前,平时不论练习套路还是进行实战搏击体能即可明显提高,任一拳一脚常人绝难抵挡。再逐练下一步即可。每天不少于五次练习。 三、练本功有何禁忌? 练本功无什么特别禁忌!随时随地皆可练习,有一墙即可;唯练完后1小时内勿冲冷水澡,切记! 四、本功对哪些疾病有改善作用? 本功对严重肥胖症、遗精、腰腿痛、胃肠病、各种内伤等有显著效果。在练功过程中有哪一处平时无痛感的部位,练功一段时间后突然有痛感的即为病所,此时更应坚持练下去,不痛之后病即痊愈。对增高亦有显著作用。 二、卧虎功法 本功最主要增加全身肌肉韧性及内脏的抗震及减震功能,从而使全身无点皆成弹性抗击,勤者修炼1-2

内家拳:一条鱼的功夫

内家拳:一条鱼的功夫 大凡武术者,都要修内外,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何谓内功,内功者气功也。从这方面讲,武术原本不分内外。说达摩为少林外家始祖,张三丰为武当内家之源,毫无道理。 其实分内家拳和外家拳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形体,看人体最重要的一个部位,也就是看臀部。打拳时臀部突出的就是外家拳,臀部往里收的就是内家拳。 太极拳原本是内家拳,但现在很多习练者都撅着臀部打,可见其内家拳基础功力的缺乏。 内家拳一般是指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形意拳公开面世得最早,所以要把它排在前头。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又被称为内家拳一条鱼的功夫,太极拳代表鱼头,鱼头的反应是最快的。形意拳代表鱼的腰腹中部,有极强的爆炸力。八卦掌代表鱼尾,象征着灵活。 习练内家拳者,都想早日练就内在功夫,然而人的内功敏感程度是大不相同的,一般可分为四种。 1、极敏感者,一点就通。 2、较敏感者,不用很努力就出功夫。 3、需精进者,要努力精进才能出功夫。 4、不敏感者,此生练死也不出功夫者。有的人三年站出内功,应属于较敏感者。有些人站三体式,一辈子也没站出东西来,或是不够精进,或是属于不敏感者,出功夫很慢。内家拳一定要练出内功,否则手舞足蹈,不外乎内家操。 体悟较好,悟性高者,初练太极时,亦觉脐下空瘪,不知丹田为何物。三年后始觉,所谓丹田者,能蓄气,能养气,能发气,实为人身气之总

机关,若气足则丹田充盈,按之如鼓然。艺高者呼吸,每以丹田为换气之所,所谓逆腹式呼吸,与普通人呼吸似有不同。 一代宗师陈发科少时身体较弱,习武练拳亦晚于诸堂兄弟,曾是诸堂兄弟中最弱的一个。后发奋苦练,夜深人静时独自用功。三年后,轻松地击败了身手矫健的堂兄,堂兄怀疑他保有祖上秘诀,秘诀其实没有,反而他的拳学自其堂兄。秘密倒有一个,勤学苦练,悟性极高且是内功敏感者。 在任何时候,内功敏感者都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属于需精进者和不敏感者。需精进者要方法对路,加上忍耐和精进也能取得大成绩,好成果。不敏感者很难练出功夫,不过长期习练内家拳,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仍不失为一项很好的运动方式。

内家拳旧闻

一、内家拳 1. 内劲的功效 稀音叙述: 内劲自有其独到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的。否则,内劲这个概念则无存在的必要。如何实证呢?62年孙存周先生去上海,亲朋故旧为老先生接风,余师亦前往。斯时谈及内劲,众说不一,存周先生命众人抚其手臂或身体其它部位,触者无不惊讶,谓之如电,有麻嗦之感穿流而过。余师疑之,亦求一拭,余师按之稍重,未见存周先生有一丝动作,余师竟腾然跌出,心悸难挨。余师事后曰:真如电击。故真内劲是一种功能态下的场效应,即能合于形,亦可脱于形而独立存在,故完全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其真伪。七十年代初,汪永泉的弟子孙德善先生问一投师者中午吃的是什么?答曰:炸酱面。孙德善的三个手指在其心口处一转,投师者当即呕吐。孙德善看着地上吐出的东西说:你小子说话还挺实在。我并不赞同孙德善先生对待投师者的这种做法,举这两个例子旨在说明内劲是有独到的功能效果的,这种效果完全是可以显于外,而得以实证和检验。而并非仅仅是一种囤于自身体内的感受经验。几十年了能得内劲者确是代不数人。自称得内劲者多如牛毛,然绝大多数经不住实证的检验。故凡谈内劲多有两种倾向,一为全盘否认。二为虚幻迷离。此二者皆未得中道。 2. 内家拳的一些掌故 米儿叙述: 我师童先生说话直,不知道的,以为童师喜欢起事端。所以童师的话,许多人都听不进去。关于吴鉴泉,童师说吴图南曾亲口讲吴鉴泉推不过他,所以他又去拜杨少侯。吴派出自杨派,但始终没有赶上杨派。张义尚称孙式太极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讲主动的快,松软程序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本人的体会与张义尚的认识完全不同。本人练孙式太极拳有年,说此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不假,但是此拳的特点之一就是松沉灵虚,在这方面比杨式太极拳有过

孙氏八卦掌歌诀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孙氏八卦掌歌诀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孙禄堂从程廷华学习八卦掌后,为了寻根求源,又入川向某公学习《易经》。并根据变易的原理而创编了六十四连环掌,是为变掌。这六十四连环掌的口诀完全按照《经卦》名来编排。余自小喜欢武术,犹嗜好八卦掌,对孙老前辈的武学更是崇拜有加。于孙氏八卦掌情有独衷,然机缘错过,未能有机会列于于孙门,甚是遗憾。然对于禄堂公五本著作每日在手孜孜以求,研读其奥,以求拳与道合,达中和之境。反复研读,一每有所得所悟,深觉如今所出的八卦等武学业著作无出其右也。更加说明当今武林人士,其研修之境界、治学之严谨,是时不如古,今不如昔矣。许多好东西、原汁原味、原传之法渐渐地失去。有的变了样,精华渐失,真是可悲可叹。每见于此,再读孙公武学之著,更觉得此五书之可贵,为武学追求者枕中之鸿宝也。称之为当今武学的《九阴真经》,当不为过矣。 观当今武林之能有较深造诣者有如凤毛麟角,寻道者多,得道者寡,老一辈渐渐地走了,一些精华陪伴而去,如果不在其在世之时,及时整理挖掘,中华绝学一代一代越来

越少了。如现在孙氏六十四变掌,先不说其用。当今的武林年青一辈有几个能演练自如呢。屈指可数啊!本人主修程氏八卦,对于一脉相传,同枝的孙氏武学,垂青犹甚,收集了大量的孙氏武学资料,对于六十四变掌却未见全貌,只知孙剑云前辈在世时曾录有一本碟,这在孙氏内家拳网站上有介绍。只在北京的少数弟子手中。可是据我所知,六十四变掌在国外包括日本、美国演练人不少。在国内呢,就是孙氏传人又有几个能运用自如。这还是孙门之内。在孙门之外,就难见其真了。本人酷爱八卦良久,根据范震远所介绍的《孙禄堂的八卦掌》的一文的基础之上,推出六十四掌,曾给孙氏传人李慎泽的学生河南螺河的好友谢红旺寄去,当时红旺也没有具体回答,如今前几天得知谢在河南郑州工作,想必在孙氏前辈身边,对于六十四变掌定有所悟。我想对我所推出的六十四掌河南的孙氏传人,会给完整的回答。上几日曾难北京的刘树春前辈打电话寻问此事,他言六十四变掌,不完全是根据卦理所推,里面要串连些单换掌。下面是本人所推的变掌,望通家指正为盼: 一、乾宫诀: 1、乾为天:左右都练狮形掌。

武当拳十八式

武当拳十八式 简介 武当拳发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在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上称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一大名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先秦道家思想为核心,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以养身、修身、防身为目的,以静功、动功相结合的一种“内功外拳”内外双修的技艺。它在古代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等影响下,形成了刚柔相济、内外合一、整体圆融、直观体悟、顺其自然、阴阳辨证、崇下尚退、后发先至、积功累德、化恶扬善的独特文化。以“清静为基,圆柔为形,养气为宗,阴阳为本,自然为韵,性命双修,整体圆融”为主要特点。它从强身、健体、袪病、延年、逐步发展到防身、应敌,最后上升到修心、养性、怡情、悟道,形成一套完整的“兼内外之功熔养生与技击于一炉”的理论的和技术体系。具有自娱、修性、保身的鲜明特色,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精神和文化精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武当武术发祥地的武当山,复经数百年流传发展,武当拳功经过人民群众长期的习练和探索;在流传、演变和延伸的过程中,不断涉取众家攻防实用精华,逐渐扩展了形式和内容,繁衍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拳种和门派,又各自形成不同的特色。其内容丰富,精深博大,微妙无穷,成为养生功法,养防兼备功法,以及拳械等多层次的系统体系。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就有武林高手。元末明初,高真道人张三丰穷其毕生精力,潜心精研武当武术,进一步阐化和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拳派之一。张三丰是武当武术的创始者、奠基者,也是集大成者、发扬光大者。 为了弘扬武当武术,再展武当武术雄风,根据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领导同志关于要编写一套便于推广的、简化的武当拳套路,以便在群众中普及的指示精神,在十堰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以胡仲军副市长为主任的编委会,由中国武术七段,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杨群力为主编,编辑了这套《武当拳十八式》。 整编的理论基础是依据武当拳的“三说四论”即“养生健身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后发制人战术论”、“拳法阴阳技击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善道德论”等传统文化思想(见《武当拳之研究》)。技术动作则依据《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逍遥掌》、《武当绵掌》、《武当太极》、《武当自然门》、《武当智捶》、《武当纯阳拳》、《赵堡太极》、《武当五形养生功》等门派套路,力图使《武当拳十八式》在理论上、技术表现上符合武当武术的技术性、健身性和艺术性。 其一,据阴阳是万物变化的契机与本质,由阴阳对应观念,在动静、刚柔、虚实、开合、起伏、显藏、进退等等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动作组合及其对应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技击原理和方法,从而体现出内家拳战术的要旨。 其二,讲究形神一致,内外俱修,十分强调心、意、气、身的统一,重视意念与动作的结合,“先以心使身”而后“身从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在客体上呈现为动静结合,在主体上反映形神合一,意、气、劲、形协调完整,求得人体心理意识上阴阳平衡,血气调和,使身体内部平衡和脏腑经络功能协调有序,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四时气候、地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