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林业局新闻办公室主任

专访国家林业局新闻办公室主任
专访国家林业局新闻办公室主任

专访国家林业局新闻办公室主任

前不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召开的自主新闻发布工作交流会上,国家林业局的同志介绍在今年风沙肆虐的时刻,新闻发言人到现场召开发布会,做法很有魄力,吸引了在场中外记者们的关注。

座谈会后,本刊记者马上联系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记者刚刚把采访传真过去,曹清尧的短信已到:“采访提纲已经收到,会尽快安排采访时间。”顿时,让人感觉这个“发言人”对新闻的敏感度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在国家林业局的办公室里,记者就风沙现场的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进行自主新闻发布以来的感受和曹清尧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走在路上的发布会

每年4月,是华北地区沙尘暴最严重的季节。近几年来,周边个别国家一到这个季节就有不明真相的人发出中国沙尘暴威胁其生态,甚至影响其精密产品工厂生产的声音,激烈到要求中国政府做出赔偿。对此,中国外交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就此问题多次作出澄清,但仍有人固执己见。“百闻不如一见”,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与外交部新闻司沟通,主动提出请外国记者到河北省张家口市风沙源现场去举办一次现场新闻发布会。4月6日,是历年来北方地区必有沙

尘暴的一天。那一天来自美国彭博新闻社、英国路透社、日本共同社、日本广播协会、俄罗斯新闻社、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瑞典电视台、新加坡《海峡时报》等11个国家和地区、34家新闻机构的47名记者,跟踪而去。

还没到现场,在前往张家口的路上新闻发布就已经开始:“我是中国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有关中国防沙治沙的问题大家可以随时问我。”没有话筒、没有发言席,行进中的车厢里中外记者不停地提出各种问题。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的记者在大巴车上当时就发了两篇稿子,“今天应该是我在中国采访效率最高的一天,还没到目的地有些东西就可以发回去了”。

那么,新闻发布会为什么要到治沙现场召开呢?

曹清尧解释说:“中国在治理沙尘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有关部门向外国记者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但外国记者对中国政府治沙决心和取得的成就没有亲身感受。这不能怪他们,这是我们宣传不够。提供机会让外国记者到现场看看,让他们把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们的国人,告诉世界,这是最好的发布。”

当记者提问有关中国沙尘天气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时,曹清尧说:“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中国是一个土地沙化严重的国家。中国境内有许多沙源,但中国也受到境外沙尘的严重影响。沙尘天气是个全球性问题,受气候的影响较大,只要

条件具备,总是会发生的。一旦有强劲的气流,悬浮在高空的沙尘甚至会漂洋过海。人类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减少其发生次数,以减轻其危害。今年,中国境内共发生8次沙尘天气,其中3次为沙尘暴,据科学监测,这3次沙尘暴的沙源全部来自境外,因此中国也是沙尘天气的受害者。中国政府将积极与有关国家和组织开展沙尘暴防治的国际合作,加强监测、预警,争取减轻沙尘暴带来的危害。”

在张家口市的治沙现场,当韩国记者问“为什么中国的沙尘暴会传到韩国”时,曹清尧幽默地回答说:“沙尘暴是没有国界的,韩国不给我签证我就去不了你们的国家,但是沙尘不需要护照,也不需要你们签证,甚至不需要机票,会在国家之间自由来往。因此,治理沙尘暴是一项需要国际互动、大家共同参与的事业。”瑞典记者问:“中国政府能否保证明年奥运会没有沙尘暴?”曹清尧指着栽好的树苗告诉他:“土地沙化是中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今年3月26日至27日,中国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今天各位采访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于2000年6月开始试点,中央政府投资500多亿元人民币,改善北京周边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奥运”的庄严承诺。到2006年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各项治理任务万亩,工程区内的地表起沙得到

有效遏制,北京周边的生态环境改善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不到500天的时间,我们将继续加大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设力度,加快北京周边风沙源的绿化美化步伐。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正值厚密的草木覆盖大地,奥运会不会受到风沙的影响。”

无论是政策层面的还是实践层面的防沙治沙问题,曹清尧和当地的工作人员一一回答了记者们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曹清尧曾在防沙治沙办公室担任过两年副主任,对防沙治沙方面的工作比较了解。曹清尧在现场新闻发布的过程中对记者的提问没有任何回避,得到记者们的一致好评。由于得到许多背景资料,又在现场得到了解读,所以在防沙治沙的现场,记者们的采访效率都很高,他们一会儿采访农牧民,一会儿采访基层干部,还拍照、摄像,留下了许多现场鲜活的资料。在采访回京的路上,很多记者还在继续追问,很显然,这样的追问更能击中问题的要害。

从早到晚,整整十几个小时,中外媒体得到的“料”很足,国际舆论对此场新闻发布会的评价也很高,外交部还专门给国家林业局来信赞扬主动发布。

“真实说话、快捷沟通”

说起新闻发布工作,曹清尧颇有感触:“新闻发言人除了要快捷沟通之外,还要说真话实话。要把真实的情况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告诉媒体,要把政府的声音、真

实的情况传播出去。”他举例说:“最近中国林权制度的改革,是中国农村第二次伟大的改革。中国林地面积有43亿亩,是耕地面积的两倍多,林改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与社会和农民的及时沟通。”

“真实说话、快捷沟通”是要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要了解第一手情况。

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很重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宣传报道活动,指示要抓好“说明”工作。为了深入了解情况,从2007年5月份到7月份,曹清尧外出了14次,亲自带领140多人次的记者到4个省区去采访,回来后再协调各个部门发布新闻。由于政策发布和宣传到位,社会很快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予以了极大的支持。据福建、江西、辽宁、浙江四省随机民意调查,已实行林改的地区100%的农民拥护,没有林改的地区83%的农民很想尽快参加林改。政策发布和群众参与是一个互动、双赢的过程。现在,国家林业局各个司局也都把新闻发布会看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都会主动拿着文件到曹清尧所在的新闻办公室商谈,希望能通过新闻发布、通过媒体征求社会意见以推动工作。

正在访谈间,一位政策法规司的同志来到曹清尧的办公室,请他帮助把握一份制止托管造林的文件,曹清尧请他把整体的策划会同其他司局的相关工作情况给他一份。或许正是具备这种在整体上把握全局的素质,使新闻办公室得到了

其他司局的信任。

回忆起中国新闻发言人的建设进程,曹清尧感慨地说:“中国的新闻发布制度经历了内部文件传达、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新闻发布会再到部分国家部委进行自主新闻发布,这三个阶段我都是亲身经历者。过去中央开完会几天以后才公布消息,现在很多重要会议都是现场直播,真正及时告诉群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极力推动新闻发布制度的初期,也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过程,过去请哪个部委去开发布会都勇气不足。而现在新闻发布形成了立体的网络,我觉得这个体系有必要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指导下逐步健全完善起来,从法律法规上面还要明确制度和定位。”

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申明了“公开是原则,保密是特殊”的新闻发布原则,在曹清尧看来,《条例》不仅使新闻发布工作有了依据,也对新闻发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制作了一组有关新闻发言人的访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出席那一期,主持人让他给目前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打分,他打了60分,认为是勉强及格。这说明建立完善的新闻发布制度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曹清尧对记者说:“首先,要接受新闻发布制度,这是透明政府、民生政府的体现。其次,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把新闻发布作为推进政府工作、为社会服务

的手段。新闻发布是一种技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

新闻发言人这个职业刚刚兴起,看起来是一份很风光的工作,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机会比较多。其实,作为政府声音的传播者,新闻发言人的压力也更大。在2006年国家林业局准备自主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新闻办公室的同志在开会时就讨论,新闻发布制度做不做?做,别的司局可能会认为新闻办公室要把别人的工作说了,引起不满。有一个处长用略带玩笑的口气说,那就牺牲你一个,把国家林业局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起来,习惯了制度,工作也就有推动。在最初的半年里,国家林业局新闻发布工作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局党组态度十分坚决,贾治邦局长批示:“要利用好新闻发布这个平台,更好地向社会、向世界说明我国的林业。”现在,新闻发布制度在国家林业局已经被接受了,各司局也希望把新闻发布会作为推动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对于新闻发言人而言,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该如何处理?曹清尧认为:“新闻发布从一个角度来讲其实没有所谓的负面情况。什么叫负面?很多事情都是客观发生的,比如说森林火灾,及时面对媒体发布真实的情况就不存在负面的新闻。发生森林火灾是防火工作中的一个疏漏,但是通过新闻发布会,告诉社会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了多少森林武警、公安、林业扑火队去灭火,这不就把负面的东西引为正面了吗?”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姜恩柱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也曾说,对于发言人而言,记者的提问没有刁钻和不刁钻的,只有好回答和不好回答的。“新闻没有负面的,都是客观发生的”,这种坦然和真诚,正是新闻发言人所要具备的。

作为新闻发言人,曹清尧总在设身处地为记者着想,“与记者沟通,首先要互相尊重,发言人和记者的工作都是为了事业”。“新闻发言人要和记者平等互动,才能很好地沟通。为记者提供发稿所需要的信息要有原则,但讲话不能空。”“新闻发布厅不仅是发言人工作的地方,也是记者工作的地方。”想象发布厅里的“长枪短炮”,想象那些寻找端口、写出稿件的发稿人,心中由衷地升起对他们的感激和敬意。

“敏感、热点话题直面相对”

林业是一个公益事业,不是一个围墙式的工厂,或者其他的行业,它需要全社会都来参与。通过新闻发布会和相关的宣传活动,提高国民的生态意识,把政府组织动员转化为老百姓自觉的行动,参加到国土绿化中去,生产更多的生态产品,这样中国的国土绿化才能够有真正的动力。

从最初一些国家发出的“中国人口威胁论”到现在的“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林业情况也是国家林业局的责任。18亿亩耕地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曹清尧说他相信中国43亿亩的林地也能够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

全国人大审议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对于新闻发言人而言更具意义,特别是在发生突发事件和敏感事件时,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把中国政府的声音传播出去,很可能会给中国的外交和政治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1987年发生在黑龙江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震惊了世界,20年后的2007年4月30日,大兴安岭再次发生火灾,直到5月6日扑灭。这个时候国家林业局说不说?有些同志认为“20年”非常敏感,因为可能会有别有用心的人说20年了你们还搞“纪念”。曹清尧当时向国家林业局领导汇报,认为应该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火灾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什么原因就是什么原因,既然是因为有人带火到那里去钓鱼而引发火灾的,就应真实地向社会发布。”

发言人要真实地说,快速地说。这本身对新闻传播和舆论宣传都有益,遵循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作为发言人表态半天,记者还是接不到有用的东西,就实现不了新闻发布的效果,新闻发布会也要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性。2007年1月至9月,国家林业局就自主举办了15场新闻发布会。每场新闻发布会,记者都说国家林业局的新闻发布会真有内容,多到了我们消化不了的程度。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7月的喜庆还在回荡。在这期间,中央政府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一对大熊猫,更是博得了全港同胞的喜爱。

国家林业局管理着全国的野生动物,所以挑选赠港的大熊猫也由国家林业局负责。作为新闻办公室主任和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参加了选赠的整个过程。

曹清尧似乎与大熊猫有着特别的情缘。2005年6月1日,曹清尧就曾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的情况。

2007年1月6日,在国家林业局公布赠港大熊猫挑选结果的新闻发布会上,来了很多家香港媒体,其中电视台就10家,虽然条件有限,但还是进行了现场直播。当时一名香港记者提问,“中央政府此次赠送给香港的大熊猫如果生了崽归谁?”这是个事前并没有准备的问题。按规定,赠送的大熊猫如果生育,下一代满3岁必须返还,无论在哪个地方生的大熊猫幼子都是中国的,那么,在香港生了熊猫崽后归谁?“当然是香港,是中国的香港。大熊猫是中国的熊猫,那肯定也是香港的。”曹清尧的回答,令在场的香港记者禁不住地鼓掌。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中国的林业是世界生态的一部分。刚刚由国家林业局和商务部联合编制完成的《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针对本国企业境外从事森林培育活动的管理和技术规范性文件,文件刚刚印发,曹清尧就组织向国内外发布消息,国际反响热烈,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世界自然基金会不久前授予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自然保护技术领导奖”,正如世界

自然基金会总干事詹姆士·李普在颁奖辞中所说:“这是世界自然基金会首次颁发这一奖项,中国国家林业局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为营造一个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

人物专访新闻范文

保持劲头追梦不止 ——访自治区优秀毕业生xx 作者;xx 寒意早已褪去,暑意渐渐袭来。河畔微风中拂动的青柳,耳畔传来的淡淡的离别的笙箫。 这就是2013年的夏天,也是属于陈力根的毕业季。 2009级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陈力根同学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毕业生”,他看到校园里到处都是毕业生在学校拍照留念的身影,不禁忆起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四年时光,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怀揣设计之梦前行 刚上高中不久,陈力根就选择了学习美术,坚定艺术高考是他的唯一出路。他觉得自己来到这里是个偶然,当时他已参加了几所学校的考试,只是抱着陪朋友再考一次的心态参加了民大的校考,可戏剧性的是他考上了他的朋友却没考上。 在入学不久的班干部竞选时,那位学长给他发来“别让我失望”的短信让他信心倍增,他勇敢地走上讲台,并顺利成为2班的班长。 怀揣感恩之心前行 他曾经是个青涩的少年,也有过紧张与迷茫,但在他的乐观情绪感染下,成长中的挫折也算不上什么难事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大一时第一次给全班开班会,少许的紧张不安,到后来的处事不惊,这一路上他怀揣着对亲人、朋友和同学的感恩之心前行。 “点点的回忆,给我的是温暖,我们的笑,我们的累,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团结……”陈力根在回忆大一时光如是说到。陈力根的班级是2班,“我们”指的便是2班全体同学,一个团结的班级是学生时代最让人有幸福感和自豪感的事情。2班在入学军训时的苦和汗水最终凝结成军训合影留念上的欢呼与欢笑,是大学的开始,是2班家庭的开始,是梦的开始;与可爱的教官离别时留下的不舍的泪水,因为感恩,所以就此拥抱;还有班级的聚餐,全体男生在一起的喝

浅谈报纸人物专访的采写

内容摘要:人物专访是指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题访问的一种纪实性报道,是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体裁。现在很多报纸都设有人物专访专栏,目的就是增强报纸的魅力,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同时更能凸显人物专访在报纸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掌握了人物专访的采访技巧和了解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那么它对广大读者来说不但越来越受到青睐,而且也对我们媒体记者素质的提高更是一种挑战。本文通过四个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为怎样成功采写人物专访文本作为参考。 关键词:人物专访采访对象访前准备访问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业余时间里看报纸也成为人们的习惯。各家报纸怎样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呢?怎样才能抓住人们的新闻欲来作为自己最大的卖点呢?于是,人物专访这种纪实性报道体裁成为各家报社老总们重点安排采写的体裁之一。 纵览关于人物专访定义、分类的各种说法,尽管各家概括不同,但也有其一致之处:选准人物专访对象,进行专题采访;人物专访的真实性原则不容忽视;人物专访要有现场感,等等。除此之外,我认为人物专访是记者带有明确的目的,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题采访写就的稿子,不能和本报专访划等号。但人物专访与通迅却有共同之处,即与消息相比可以较为详细和生动地报道新闻人物,惟独不同的是人物专访却有自己的特点——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采写成功的人物专访呢?本文从采访对象的选择、专访前的准备、专访的访问技巧和采写人物专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物专访的采访对象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新闻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人物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 选择人物专访的对象要从是否有新闻价值着手,所采访的人物应是最近对社会、对群众有影响有关系的人,如历史变动时期涌现出的风云人物,某一新闻事件中有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外国或外地来访的政治家、艺术家和其他知名人士,获得荣誉称号的先进人物,一举成名的新秀等。 如何选准人物专访的对象,直接关系到一篇人物专访的成败,人物专访的对象选准了,写成的报道才具有吸引力,才能有更多的读者群。但是,人物专访不是随便地采访一个人,而是需要经过精心的选择。怎样选择人物专访的对象,可以说是一门学问。一般来说,选择人物专访对象大致有以下几种人物:

人物专访:如何叫人过目难忘

人物专访: 如何叫人过目难忘 人物专访特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专访报道。所谓新闻人物,系近期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的人物,或重大新闻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这种报道形式以作者与被采访人物的谈话为主,有机地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以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目的。 选准访问对象至关重要 人物专访的传播效果,首先取决于所选人物的新闻价值。换言之,专访对象的选择,对采写成败具决定性意义。 《人民日报》自 2008年7月18日起,隆重推出“昔日的陈述今日的现实”栏目,一连数天刊登对8位申奥功臣的专访。开栏的编者按写道: 在北京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7年前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做最后申奥陈述的8位陈述人——李岚清、刘淇、袁伟民、楼大鹏、王伟、邓亚萍、杨澜、何振梁。他们在异常激烈的申办竞争中,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北京终于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7年前的陈述,7年后的现实。重温申奥成功的场景,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介绍当时的陈述如何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本报今起推出…… 上述访谈对象无疑均为顶尖级的,加之访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颇能引人眼球。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周胜林总结说,人物专访的访问对象主要有重要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非新闻人物却具有新闻因素的知情人,与问题有关的专家、学者、领导、权威人士等。 收集资讯草拟采访提纲 在专访之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人物访谈高手杨澜的回答是:

“准备,不厌其烦地充分准备。我觉得进行采访,最紧要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能做的所有准备,迅速跨过年龄、地位、资历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感。” 笔者认为,好的采访提纲系充分准备的结晶。采访提纲必须得到充足的资讯支持,对被采访者的资讯收集、了解与整合在人物报道中十分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报道质量。一个经验之谈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其中包括背景材料与知识资料,如果对方是知名学者,须了解他(她)最近的研究重点、活动情况和其感兴趣及最反感的问题。 越是重大的人物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书面提纲越应该细致。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应该向意大利当代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学习,她每次采访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每次访问都像“学生准备大考”,有时要阅读好几公斤材料。在向别人提出无数问题之前,先向自己提出所有问题。 在人物采访中如何提问 记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认为,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提高质量的问题。所谓高质量问题,即关键性的或者说尖锐、敏感的问题,同时它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他人的地方。 詹国枢强调,记者水平的高低就看你能不能摸准读者的胃口,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找到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去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提问的方式,一个基本的路径当为先开放式,后闭合式,内中渗入尖锐的问题。杨澜专访金庸,所提的问题就很棒,问出了这位传奇人物的过往今昔。 阅罢专访,读者获悉: 著名作家金庸尊重现实,不改《鹿鼎记》结局;杨澜通过设问与追问,证实金庸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因为写了一篇文章取笑训导主任而被勒令退学,显露叛逆锋芒;金庸投身政治,历经两次风波;现追求平淡,希望侠义永存。 采访时重观察记录话语

人物专访稿采写技巧及范文

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 ——以校团委百名优秀校友采写为例1、人物通讯的定义 人物通讯是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的通讯类型。它着重报道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事迹。 要求:把人物放在突出的地位,从人物的一个侧面或某些片断入手,比较详细地描述人物的事迹,揭示人物的思想,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 2、内容选取 a、抓住人物身上“亮点”:最闪光的性格;最能体现时代气息的特征。以此写出人物的个性和特色,但不要千篇一律,把校友都写成一个模型。 b、选择最能再现人物思想风貌的事实。 # 写人物通讯要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格的力量,要通过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再现人物的思想风貌。事实要为展现人物思想风貌服务,而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上,忽略对人物思想、信念等方面的挖掘,不能停留在好人好事记录的表层现象上。 c、选择最能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

通讯不是依靠抽象空洞的说教和赞美,而是通过富有人情味的人物的言语和行动来征服读者的。有时你费劲心思堆积了一些形容词诸如“孜孜不倦、发奋图强、勇于创新”等来赞美人物,不如人物一句质朴的语言或一个细小的动作更传神。 d、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明作者的倾向,表现作者明显的感情色彩,但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人物专访是一种新闻通讯,而不是文学作品,所以它必须遵循“真实”的原则。即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而不要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替代事实的描述。 3、采写过程 (1)前期准备 a、采访前先广泛搜集采访对象的资料(书面材料,网络资源,走访校友的老师、同学、亲朋、同事等),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个性特点、习惯爱好、专业特长等基本情况。有可能的话和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深入了解采访对象,把人物写活。 b、拟订采访提纲。 ¥ C、配备纸、笔、相机、录音笔或MP3等采访工具。 (2)进行采访

2020年人物专访的新闻标题的范文人物专访的新闻稿写

人物专访的新闻标题的范文人物专访的新闻稿写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记者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 第一,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这样,交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例如,有一篇题为《漳州飞来的小鸟——记八次叩响获奖大门的胡晓梦》的专访,作者在采访之前,仔细了解了胡晓梦同学是如何攀登文学殿堂的(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八次叩响获奖大门),并且认真阅读了胡晓梦的作品,于是,作者满怀澡情地写道: “果然不负众望。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

揭露;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小小发明家”。《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三个年级上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 “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

人物专访具体工作流程(样本)

人物专访具体工作流程 第一次会议:分工合作,对人物背景作调查和了解。 第二次会议:安排专访前后的具体工作,综合各干部及干事所要提出的问题,整理成稿。提出在专访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次:专访过程中,一人负责主要提问,其余人员负责记录。其中一项环节为记录人员提问。 第四次会议:总结汇总笔记,交流心得感受。提出在专访文章写作中的要求。 第五次会议:讨论修改专访文章。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文章中不好的地方。 第六次会议:最后定稿。 第七次:拿给被专访人看稿,是否符合其要求。 第八次:人物专访总结大会。每位参与人员各写一份总结报告。 人物专访的基础写作模式 一、题目:打造题目:借名发挥、借时代热点发挥等 二、开头:1、开门见山 2、引出先谈名字、兴趣、特点、业绩、环境等后 见其人 3、欲扬先抑 三、构思:1、并列式:工作、学习、生活……并列写,或是其中一 类中的成分并列写

2、记叙式:按事情发展过程写,注意过度自然、精炼 3、问答式:设计问题,注意记录时帮受访者组织语言 4、递进式:从低到高以个人成就或事业发展过程为主线 四、结局:1、呼应:与文章形成首尾呼应或中心呼应 2、展望未来:适用于记叙、递进式 3、没有结局:适用于问答式 五、文笔:目的是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1、优美:柔化人物、使画面唯美 2、幽默:有意义地打造语言,改造文句形式,以观点为 卖点,使文章幽默风趣增加可读性 3、对比:多用对比的语句,突出中心和人物特点 专访稿件的写作流程 第一步、整理出专访笔记,要求忠实于被访者的原话 第二步、构建文章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应可同时应用于问题的设计第三步、把所有内容补充进已构建的文章框架 第四步、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内容 第五步、通过文学语言对文章进行润色加工 第六步、交由负责人审核或集体讨论后定稿

新闻采访策划书——人物专访

新闻采访策划书——人物专访 一、1.节目名称:访谈录。 2.采访目的:通过采访周老师这个万千老师的缩影而了解大多数老师的思想,从而赞扬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3.采访对象:音乐老师周丹 4.采访对象简介:主教钢琴选修、主修、视唱练耳。教学成绩优异,是大家公认的好老师。 5.采访时间及地点:2013/1/5音乐学院教师办公室。 6.采访的主题:了解老师的教学生涯,解密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 7.采访方式:采用预约座谈方式采访。 8.采访步骤:通过一个问题打开局面然后由外到里逐层深入,悟出老师的思想精髓。 9.提问提纲:A为什么选择教体育,当初为何选择体育这个专业? B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做出这么多成绩,背后有哪些心酸的故事? C在钢琴比赛“长江杯”中获最佳指导老师,您当时有啥感想? D半决赛气氛异常激烈,您是怎样指导学生直至最终进入决赛? E您取得这么多的成绩,同学们又这么喜欢您,现在学校评“我最喜爱的老师”,您的票数遥遥领先,您是不是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您如此成功?

F许多人认识您是因为您的音乐特好,其实您还是个集邮爱好者,为啥爱上集邮,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代、带课? G在这几年教集邮课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H您在上课的过程中从不请假,自己有病,老父亲住院您都没请假。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风雨无阻,带病上课? 二、采访前期工作: 1、利用通信手段提前一星期进行预约。征得同意后将采访提纲发于其本人。同时将时间、地点、采访时长告知对方并达成共识。 2、采访前准备必须证件、器材等相关物品。如照相机、采访本、录音笔等。 3、收集被采访者个人资料。 三采访后期: 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访谈的问答记录。 四、可行性分析: A. 采访需提前几天预约,否则被采访者由于公务,采访可行性不高。 B. 对于问题提法得当,有技巧,有取舍。本次采访成功率将不低。 五、注意事项及备注: 1. 对提问问题为基本问题,若准备前已经可靠得知,可略过。可即兴追问问题。

英雄赞歌——人物专访新闻评析

对《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的评论 一、原文: 英雄赞歌 --记独臂英雄丁晓兵 冯春梅朱玉张东波 2005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武警部队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和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时,与丁晓兵亲切握手,并勉励他说,你是党和人民的功臣,希望你保持荣誉,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出征--为了祖国 1984年,边陲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 战况惨烈。一个手雷砸在丁晓兵身上。 他想也没有想,抓起手雷就扔了出去。一团火光,他失去了知觉。 几秒钟后,丁晓兵睁开眼。突然他发现,右手使不上力气,侧头一看才发现,右胳膊已经被炸断了动脉,鲜红的血液,一股股地往外喷! 战友给丁晓兵简单包扎了伤口后撤,只连着一点点皮的右臂一次次挂在树枝灌木上。他又一次拔出了匕首,把右臂与身体之间仅仅连着的一点皮割断,割下来的右臂,被他插在自己的腰带上! 整整在山里跑了近4个小时,一看到迎面跑来的接应人员,丁晓兵一头栽倒在地上! 呼吸没有,脉搏没有,血压没有,心跳没有……有人开始为"烈士"丁晓兵换衣服。 战友们把着担架,不许将"牺牲"的丁晓兵抬到烈士陵园:"他没有死,刚才还和我们一起跑回来……" 野战医疗队恰好路过此地,一位老医生切开了丁晓兵小腿上的静脉,强行压进去了2600毫升血浆。 两天三夜后,丁晓兵睁开眼睛,看到了医院的白色天花板。然后,他发现了右大臂上包着一大团还在渗血的纱布…… "我的手呢?" "你们把我的手弄到哪儿去了?" "带我去找我的手!"大夫护士怎么忍心说出口呢?一个为国立了大功的功臣,要终生面对没有右臂的生活!

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质奖章,整100枚,是那一年为嘉奖边疆儿女的突出贡献而设立的。受奖名单已经确定,颁奖仪式即将举行。为褒奖丁晓兵的壮烈表现,上级为他颁发了第101枚金质奖章…… 壮士断腕,动地惊天--这是为年轻的侦察兵特意增设的一枚奖章! 进攻--直面困难 丁晓兵成为全国知名的独臂英雄。他向组织要求,一要学习,二要继续留在部队工作!部队满足了丁晓兵的要求,他被送往军校学习。 在军校的第一次考试,丁晓兵没做完试卷。 丁晓兵向老师申请延长20分钟,一个惯于右手执笔的人,左手的写字速度怎么能与他人相比? 出乎意料,老师认为,学员丁晓兵能上学,就必须用左手按时答完答卷! 为了赶上别人写字的速度,倔强的他天天到图书馆抄书,一个月抄断了9根钢笔!之后,他独臂绘丹青,在书画界多次获奖;一手好书法,足以让绝大多数右手写字的人惭愧。 两年后,优秀学员丁晓兵做出了更让人瞠目的选择:下基层带兵去! 一次紧急集合,让刚到连队的他很没面子。 打背包是当兵的基本功,可是负伤以后,一只手怎么能干别人两只手做的事? 他用一只手好不容易把背包捆了个大概,跨出房门,傻了!全连官兵百十口子在等他一个人! 丁晓兵在全连面前扔下一句硬话:"今天我让大家丢脸了,一个月后,我一定再把这个脸给大家争回来!" 嘴脚并用,丁晓兵开始练着单手打背包。背包带硬,用牙叼着拉的力度一大,就像刀子一样,拉破了嘴角,拽裂了牙齿。 背包带上沾满了血迹。10多天后,丁晓兵单手打背包速度在全连数得着。 投手榴弹,全连只有丁晓兵一人不及格。丁晓兵天天跑到操场上,用教练弹砸。 时间到。丁晓兵一出手:58米! 系鞋带、越障碍、整内务、洗衣服,切菜、做饭、包饺子、蒸包子,一切都是单手操练;射击,包括立、跪、卧3种姿势,涵盖自动步枪、冲锋枪、手枪、轻机枪、火箭筒等多种武器;甚至,极高难度的单杠单臂引体向上、单臂大回环,丁晓兵都能高质量完成,8门军事训练课目,7门优秀,1门良好! 无法计量他到底吃过多少苦,这是一个把所有困难嚼碎了统统吞到肚子里、消化成为动力的人!是一个扔在地上丁当作响、站起来虎虎生风的男人!是一个永远呈进攻姿势的军人! 所有的高标准严要求,都是英雄下达给自己的死命令!丁晓兵说,一个军人,战时要忘死,平时要忘我!

人物新闻采访稿

人物新闻采访稿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人物新闻采访稿范文 这是一篇《丁聪不老》作者:胡德桂专业的人物采访稿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

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这个‘丁’字笔划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p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如何写人物访谈记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

浅谈新闻采访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浅谈新闻采访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摘要]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资料和访问新闻人物,知情人物的活动;新闻写作,则要求准确、鲜明、及时地将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表达出来。采访是现代新闻传播的首要环节,是新闻传播活动成败的关键,要写出好新闻,首先要采到好的材料——抓到好的题材,挖掘好的事实,反映出好的主题思想。这个“好”,就是要体现出更高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否则,将一一落空。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采访后的写作,只能实现新闻事实所固有的价值,而不能“拔苗助长”地“提高”新闻事实所不具备的任何“价值”。从这一点看,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关键词]:新闻采访写作 在整个新闻生产的工序中,新闻工作者从发现新闻线索到最后传播出去,需要经过许多环节,而新闻采访处于新闻工作的最前沿,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以写作和传播新闻为目的,其成果则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新闻作品。 1、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1.1新闻采访的定义及其特点 新闻采访究其本质来说,具有明显的调查研究的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的观点,新闻采访的主题是记者,客体(对象)是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采访从性质而言,就是记者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对客观存在的事实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访问、观察、调查、对比、分析的一种业务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由于新闻广泛的传播性,强烈地干预生活,因而新闻采访必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也只有新闻采访的实践性,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由事实到新闻,新闻采访是第一个环节。 1.2新闻写作的定义及其特点

人物专访

哈尔滨日报最后一个记者发表于:2008-9-24 10:21:51 人物专访特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专访报道。所谓新闻人物,系近期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的人物,或重大新闻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这种报道形式以作者与被采访人物的谈话为主,有机地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以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目的。 选准访问对象至关重要 人物专访的传播效果,首先取决于所选人物的新闻价值。换言之,专访对象的选择,对采写成败具决定性意义。 《人民日报》自2008年7月18日起,隆重推出“昔日的陈述今日的现实”栏目,一连数天刊登对8位申奥功臣的专访。开栏的编者按写道:在北京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7年前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做最后申奥陈述的8位陈述人——李岚清、刘淇、袁伟民、楼大鹏、王伟、邓亚萍、杨澜、何振梁。他们在异常激烈的申办竞争中,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北京终于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7年前的陈述,7年后的现实。重温申奥成功的场景,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介绍当时的陈述如何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本报今起推出…… 上述访谈对象无疑均为顶尖级的,加之访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颇能引人眼球。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周胜林总结说,人物专访的访问对象主要有重要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非新闻人物却具有新闻因素的知情人,与问题有关的专家、学者、领导、权威人士等。 收集资讯草拟采访提纲 在专访之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人物访谈高手杨澜的回答是:“准备,不厌其烦地充分准备。我觉得进行采访,最紧要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能做的所有准备,迅速跨过年龄、地位、资历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感。” 笔者认为,好的采访提纲系充分准备的结晶。采访提纲必须得到充足的资讯支持,对被采访者的资讯收集、了解与整合在人物报道中十分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报道质量。一个经验之谈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其中包括背景材料与知识资料,如果对方是知名学者,须了解他(她)最近的研究重点、活动情况和其感兴趣及最反感的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朱强说,在新闻记者的资讯搜索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不妨直接向被访问者索取;或者是咨询,请对方开个书单。据称,不少学者乐意提供这种帮助。 越是重大的人物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书面提纲越应该细致。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应该向意大利当代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学习,她每次采访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每次访问都像“学生准备大考”,有时要阅读好几公斤材料。在向别人提出无数问题之前,先向自己提出所有问题。 在人物采访中如何提问

人物专访提问的注意事项

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 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

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 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

浅谈人物访谈的新闻写作技巧

浅谈人物访谈的新闻写作技巧 一、访前准备 (一)理清采访对象的事件脉络。对于人物采访,包括:热点人物的访谈、社会名人的访谈。而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主要指对那些热点与焦点类人物实施的专访,比如,有一篇人物访谈《我是农民的儿子》是针对普通人说的;而后者,是针对社会每一个阶层、每一个领域的知名人士说的,典型的有:《魏文亮的艺术人生》《冀东名将忆往昔戎马倥偬大武宏》等,而对于名人,人物自身就是新闻。 当采访对象确定之后,新闻记者应对被采访者有所了解,包括:生平的概况、重大贡献、突出事迹、伟大成就等,有一个全面的脉络。 (二)赋予每个人物以新的形象。了解被采访者的情况之后,对采访对象的情况进行筛选,从中取出“亮点”。而一名新闻工作者,其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文化底蕴,而这些方面往往从亮点、视角、定位而折射出。所以,人物专访的前提,即契入点。 (三)获取材料,深入挖掘。在主题、契入点确定之后,需要以这一主题来搜索材料。而这些材料,需要结合采访对象来定,包括:身份、职业,比如,为了查阅图书,需要整合有关部门的一些材料,另外,需要从侧面去咨询有关人员,最后报道有关的新闻信息等。另外,通过互联网来取得新闻访谈的材料。例如,为了做《走进江嫣的工笔世界》《磅礴大气铸丹青》《魏文亮的艺术人生》等访谈,在进行人物专访时,需要把握每个人物的艺术、成就、创作、历程等方面的资料,还要把握他们从事每一个艺本文,比如,画论、艺评类。同时,对艺术名词,及有关的艺术评论也要了解。 二、采访过程 (一)注意聆听与时时观察。对于一个新闻记者,采访时需要边聆听边观察,而在听取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及时进行信息处理、进而顺利完成采访。此外,在采访的过程中,那些新的新闻亮点需要及时把握。 为了顺利完成采访,要懂得如何进行观察采访。而所说的观察采访,即借助眼睛来进行观察,而获取大量的材料。对于记者,为了达到好的观察效果,需要借助自己的政治洞察力而获取新闻信息。比如,有一篇文章是《真情回报社会》,采访对象,选了居委会的一位负责人,采访过程中,忽然门外出现了一位中年妇女,于是我把采访对象转移到这位妇女身上。经了解得知,她作为一位贫困再就业硕士毕业论文论文写作辅导Q/微信:1760405151者被安置了。通过调整采访方向,带动了这位被采访者,她激情地讲起自己的經历。从这次采访中可知,正是这个意外,呆板的访谈变得真实而生动,所以,采访不仅表现在嘴上,还表现在视觉上,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 (二)谈话的学问。在访谈的过程中,新闻记者的问话也需要把握技巧性,即话不要过多,也不能过浅,要深入浅出。对于一个新闻记者,其谈话反映自己的水平,同时,还要不断调整自己在访谈过程中的节奏。比如,在具体访谈中,有的被访者,会因心情激动而语速加快,使得采访节奏加快,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变慢。反之,采访节奏过慢时,新闻记者要通过各种语言来加快进程。 (三)记录规则。为了做好记录,需要对所有被采访者,给予全程录音。而在撰写时,从中择取、提炼并升华其素材。基于此种方法,从中可以得到许多“细节”。而在人物访谈中,对现场笔录、听取时会有遗漏的地方,甚至会把重要的细节丢掉。所以,对于完整的采访录音,需要在撰写时进行整理,从中发现细节。 三、撰写文稿 (一)说不完的细节。人物专稿的撰写要想做好,需要结合新闻写作的原则来实施,另外,需要创造出高度的文学品质、原创性。而人物专稿,为了写得更有文学品质,尤其从细

新闻人物专访范文

新闻人物专访范文 记者:刘军报道通讯员:徐娥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魄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与加入,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资讯沟通与媒介传播至关重要,而海外华文媒体则是其中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重要传播力量,积极传递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精神,践行媒体责任,在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刘继明,一位海外华文媒体工作者,一位始终活跃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普通新闻工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用卫星电视节目和新媒体资讯传递中国文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分享中国发展新机遇。正值不惑之年的他,始终坚持勤奋、创新、爱国,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 ___的信念一直推动着他在传媒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开拓创新。

刘继明荣获“xx时代新闻人物”奖(前排从左至右: ___国际合作协调局副局长兼新闻部部长韦燕,刘继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李北海) 2018年3月16日,时值中国“两会”期间,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APEC主会场)举行的xx“《中外新闻》时代新闻人物”颁奖典礼上,多位外国驻华大使荣获此奖项,其中,一位中国新闻工作者与他们同台领奖,荣获殊荣。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李北海、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凡、 ___国际合作协调局副局长兼新闻部部长韦燕为他颁奖。 “刘继明是新传媒的开拓者,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强烈传播意识、敏锐创新意识,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传媒、旅游、商贸等多领域合作以及开展中外文化友好交流活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参与卫星电视节目制作与直播传输,构建国际中文电视频道、网络新媒体,与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机构通力协作,xx年创建国际新闻中心。”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在颁奖辞中说道。 在世界华人新闻媒体及媒介传播的行业里,刘继明是著名的媒体人、影视制作人、记者、晚会导演、作曲家、高级音响师、高级录音师为一体的博学成功人士。多年来创作、制作了大量的电影、电

新闻人物采访稿范文:要是能重来,不选祝英台

提起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相信中国人都会哼起一段熟悉的旋律。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其实,“梁祝”之父何占豪还为南京谱写过《梁祝》“姊妹篇”,那就是《莫愁女》。 1996年,由何占豪谱曲,南京艺术学院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沈琤改编并担任独奏的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在何占豪的指挥下成功首演。20年过去了,《莫愁女》在世界多个国家进行过演出。奇怪的是,这个取材于南京的故事一直未在它的故乡合演过。11月26日,它回到了南京,在文化艺术中心进行了首次合作公演,84岁高龄的何占豪亲自指挥、沈琤教授担任独奏,南京爱乐乐团协奏,这场合作演出反响热烈,掌声经久不息。演出之余,何占豪和沈琤接受了XX报社记者的独家专访。 84岁“梁祝”之父何占豪在宁接受XX报社独家专访: 要是能重来,不选祝英台 原音何占豪:一曲《梁祝》让我遗憾一生 谈《梁祝》 “要是没它,我别的作品就显露出来了” XX报社:《梁祝》对您这一生有什么影响? 何占豪:《梁祝》除了让我有了一点小名气以外,它让我遗憾一生。它把我其他的作品都掩盖了。不光是《莫愁女》,还有很多别的作品,其实都不错,可惜被《梁祝》遮掩了光芒。有一次我问一个香港记者:“我谱写的《临安遗恨》

你听过吗?”他说没听过,我就说:“《临安遗恨》是每一所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必弹的作品,有的学生边弹边哭。要是没有《梁祝》,我的《临安遗恨》就出来了!”我又问:“《相见时难别亦难》你知道吗?”他就说:“我知啊!我知啊!”我问:“你怎么知道?”他就说:“因为是徐小凤唱的呀!”我就告诉他:“这是我写的。”他说:“哇!是你写的啊?真的唔知啊!” 谈《莫愁女》 “可惜很多南京人都不知道这个典故” XX报社:《梁祝》之后,为什么选取《莫愁女》这个发生在南京的题材? 何占豪:我一直想写南京的题材,有四句词我记得很清楚——“古来金陵多胜地,美景佳话共传流,伤心最是湖畔柳,犹对莲花唱莫愁”,提到南京,莫愁是个典型。她代表一种纯洁而忧郁的美。“夺睛容易夺情难”,《莫愁女》反映了旧社会的残酷,也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可惜很多南京人都不知道莫愁女的这个典故。 XX报社:莫愁女这个故事本身没有梁祝流传得广泛,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曲子的理解。 何占豪:是的。其实从故事情节来讲,《梁祝》是不如《莫愁女》的。《梁祝》很简单,就是两个年轻人相爱了,然后家里阻拦,最后两个人化蝶。《莫愁女》是莫愁全家人被杀掉,她自己一个小孩子逃出来,隐姓埋名。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产生了爱情,还要压制自己。这真的是一个很凄美的爱情故事。 XX报社:莫愁女和祝英台,这两个经典人物都有自己典型性格,假使可以挑一位娶回家,您会娶谁?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浅谈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一、我国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人的视角不断拓宽,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需要媒体提出质疑、传达心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电视人物访谈是指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就预先设定的问题在演播室进行讨论,借助电视媒体将二人的讨论现场向大众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话题或舆论导向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是中国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开启之标志。经过近年来此类电视节目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200多个类似的新闻访谈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对话》、《小崔说事》,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等,形成了各地电视收视的新景象。由于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发展较晚,在推陈出新的同时此类节目也出现诸多问题,如节目缺乏个性、话题缺乏深度,现场缺乏互动、采访者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节目更具有可观性一直是学术界在讨论的话题,本文就电视新闻人采访中的访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进行探讨,望能给相关从业者以启示。 二、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做好情感互动的意义 (一)消除受访者心理障碍的力量来源于情感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因素造成了受访者的复杂性,而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受访者自身出现了心理障碍,此时便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障碍,而这种力量的来源最终要归于情感,只有情感的力量才能促进双方心灵上的沟通,促使对方心理上的转化,进而引发受访者交谈的愿望及兴趣。 (二)交谈的原动力来源于情感 电视新闻人物采访通俗点说就是人与人的人际交流,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在向受访者传递某种信号,对于那些表现积极的受访者,这些信号会起到正面促进作用,采访过程往往会顺利一些,如果这些信号中有否定或质疑的声音往往会遇到受访者的抵制或不配合。受访者面对采访者时,只有当对方感觉到好感时才会有表达的愿望。所以,只有让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情感接近并得以有效沟通,才会使受访者产生“自己人效应”,这样对方就会愿意交谈,愿意说出心里话,只有记者以真实的情感和真诚的态度才有可能使得交谈得以顺利进行,通过情感上的沟通从而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三)最佳的访谈效果源于融洽的情感互动 采访的效果好不好往往取决于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合作的程度,而情感方面的因素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由于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引领者,是节目的灵魂,如何让受访者快速消除对主持人在心理上的陌生感是关键环节。主持人要客观的分析受访者的心理,及时的与受访者达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只有采访的主客体之间在某一思想、某一问题、某一情感上达成共识,让受访者不再把记者当做外人、生人看待,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和情感互动,才有可能完成一次成功的人物采访,进而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人物采访通讯稿

人物采访通讯稿 【篇一:通讯稿_新闻稿和采访稿】 通讯稿该怎么写呢?新闻稿与采访稿,他们的区别在哪?接下来就 针对新闻稿和采访稿做一个大致的讲解。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 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 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 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 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 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 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 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 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 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新闻 稿发布、新闻营销、软文推广、企业新闻宣传等,可直接联系美基 营销,百度搜美基营销,找到官方网站后有在线工作人员为您提供 咨询。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 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 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 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 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 对象的信任。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 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 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 善的结果。 新闻稿发布、新闻营销、软文推广、企业新闻宣传等,可直接联系 美基营销,百度搜美基营销,找到官方网站后有在线工作人员为您 提供咨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