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
论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得失

论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得失摘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要求,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分税制在我国己经实行了将近20年,它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从国外引入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在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构建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毕竟我国的分税制是在旧体制上的基础上所推进的温和的、渐进式的改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特别是这几年分税制已经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甚至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情况,社会各界对分税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
因此,本文将在认识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再对分税制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
关键词:分税制,改革,法律Commenting on the tax-distribution system in 1994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est of building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reform goal, across the country to implement the tax-distribution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in1994. System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nearly 20 years in our country, it i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a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introduced from abroad in improving the central fiscal revenue, strengthen macro-control abilit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finance system,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transfer payments has played a huge role. But, after all, our country is on the old system of tax allocation on the basis of advance by the mild, incremental reform,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there are a lot of room for improvement.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governments there are already many don't adapt to, and even hi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the tax reform calls for greater and greater.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be in the know, on the basis of the tax reform, and then to analysi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tax-distribution.Key words:Tax-distribution System,Reform,Law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前言 (1)一、分税制的概念 (1)二、分税制的意义 (1)(一)实行分税制,能充分体现财政制衡原则 (2)1、便于进行转移支付 (2)2、便于监督财政支出 (2)(二)实行分税制,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2)(三)实行分税制,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 (3)三、我国分税制的成果 (3)四、我国分税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政支出划分不明确 (3)(二)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划分不匹配 (4)(三)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不规范 (4)五、完善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5)(一)逐步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5)1、渐进式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5)2、加大过渡期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过渡期转移的规模 (5)(二)规范预算外收入和体制外收入 (6)(三)完善税制改革 (6)1、调整增值税 (6)2、统一内外资所得税 (6)3、扩大消费税税基 (7)4、提高资源税税率、扩大征收范围 (7)小结 (7)参考文献 (7)前言2014年,中国迎来了分税制改革20周年。
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

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分税制改革被视为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境、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财政体制主要是集中管理模式,地方政府无法自主调控财政收入和支出。
这导致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依赖度高,财政松紧度难以掌控,也限制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于1994年开始试行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的核心是“税收和财政自主权下放”,即将中央政府原先征收的一部分税收权和地方政府原先收入的一部分税收权下放给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收取一部分税收,以满足各自财政支出的需要。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税收政策,同时也能更好地调控本地财政收支平衡。
分税制改革的实施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收入。
之前,地方政府收入主要依赖中央财政的拨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对自身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可以自主调控财政收入,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的灵活性,也增强了地方政府的动力和积极性。
分税制改革也为中央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支出空间。
之前,中央政府需要承担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
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可以将一部分税收收入留给自己,用于国家重要事务的支出,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独立性和可操作性。
分税制改革还促进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与合作。
由于地方政府现在可以自主制定税收政策,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中央财政的拨款,地方政府之间开始了更加激烈的税收竞争。
这种税收竞争使得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为吸引外资和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举措。
地方政府之间也会开展税收合作,通过联合征收税收等方式,提高税收收入。
分税制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差异,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差距较大。
1994年分税制改革意义

1994年分税制改革意义
1、我国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最大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中央财政陷入了严重危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中央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弱中央”的状态,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急剧下降。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开始了分税制改革。
所以说分税制改革最大的好处在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从而奠定了财力分配的基本格局。
中央税收占主导地位,国家容易集中财力,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稳定全局。
同时也确立地方政府在地方税收的自主权,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分税制改革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
税收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央和地方通过对不同的税收组合和不同的税率组合来引导工商业投资生产,调节经济,调整经济结构。
3、税收返还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中央政府对某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进行专项补贴照顾,轻重分明,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存在的问题:分税制改革的最大问题在于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不统一,中央政府太强势,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及以下)的税收收入不足,由此产生了很多衍生问题:地方政府没有那么多的财力,就在税收之外开辟财源,其中以费(税利债费为财政四大收入)最多,而且大多为预算外收入,不受监管,所以现在地方政府的行政性收费太多太杂,一片乱象,这也导致了中国的物流成本很高,推高了物价,助长了通胀;另外就是导致了土地财政,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就开始卖地,取得土地出让金收入,这是导致当前高房价的罪魁祸首。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一、背景原因1.1 原有税制的弊端九四年,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当时我国的分税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中央财政过于集中,地方财政缺乏自主权;财政收入分配不合理,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税收征收体系不完善,造成税收漏征和重复征税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的发展和改革,需要进行改革。
1.2 经济发展需求九四年,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新的财政体制来支持。
新的财政体制应当能够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自主权,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开展投资、改革和创新。
1.3 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九四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也需要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
新的分税制改革应当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成效2.1 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自主权九四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自主权得到大幅提升。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自主安排地方财政预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改革。
2.2 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改善等工作,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问题3.1 地方政府财政管控能力不足九四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预算自主权增强,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管控能力并未得到相应提升。
部分地方政府出现了过度支出、财政浪费等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
3.2 财政收支不平衡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但财政支出也相应增加,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出现不平衡的局面。
地方政府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财政预算,引导财政支出更加趋向于实体经济发展,避免对地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财政压力。
评价分税制改革

浅析1994年分税制改革学号:222011********* 姓名:彭颜秋“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制度是一种公共性规则,具有强制性与约束性,制度创新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规则和契约安排。
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其内容主要有:1、重整税收结构,取消一些不合理的税种(如产品税),代之以较符合市场化改革的税种,例如征收增值税和规范消费税。
2、重新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主要是使中央取得更大的财源。
3、为了保护个省市(特别是富有的省市)的既得利益,中央设计了一套税收返还制度。
分税制的益处: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意义,无论是相对于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财政管理体制,还是在更为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基础,提高财政收入占GDP、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两个比重而言,都是值得称道的。
十余年来的平稳运行和从容调控也证实了这一点。
(1)实行分税制,能够充分发挥利益分配原则的效率(2)实行分税制,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财税管理体制的要求(3)实行分税制,能够充分体现财政制衡原则(4)实行分税制,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实施分税制的弊端:作为当时条件下的一种渐进改革方案,随着实践的进展和矛盾的累积,体制不完善之处也不容忽视。
1、支出调控能力仍有较大差距: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虽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和“两个比重”的迅速提高,彻底扭转了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长期被动的局面,但财权的调整并不意味着事权关系也同时得到理顺,通过支出体现的调控能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一问题可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一是财政总支出占GDP的比例偏低;二是中央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偏低;三是预算外资金大量存在。
不少地方为平衡财政收支,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把某些财政职能转移到其他政府部门,力求避免财政体制对地方财力的制约。
这些被外移的财政职能和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威相结合,缺乏必要的财政监督,导致地方预算外资金规模急剧膨胀。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九四年分税制改革是指中国在1994年进行的一项重大税制改革,其背景原因、成效和问题如下:背景原因:1. 经济转型需求: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原有的税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
2. 分税制的不合理性:原有的税制模式是中央政府将税收划归中央预算,地方政府仅能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进行开支,这种分配方式不利于地方政府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发挥。
成效:1. 财政分权: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和税收权力实现了划分。
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财政和税收自主权,能够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进行财政调控和决策。
2. 政府权力下放: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相对于地方政府的权力下放,减少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3. 地方财政收入增加:由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税收自主权,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这有助于地方政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民生福祉。
问题:1. 收入分配不均: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也可能导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获得的财政收入更多,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较少,导致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2. 财政管理混乱: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财政和税收拨款权限,容易导致财政管理混乱,资金流转不畅,影响财政管理效率。
3. 效率低下: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但有些地方政府能力有限,财务管理能力不足,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对于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地方政府获得更多财政自主权,推进了经济转型和地方发展。
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比如收入分配不均和财政管理混乱等。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加强地方财政收入能力。
该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1. 政权下放和权力下放:分税制改革取消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收入的大部分调控权。
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决定税收政策,并不需要上交所有财政收入给中央政府。
这使得地方政府具备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可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2. 资源税划归地方:分税制改革将原本属于中央政府征收的资源税划归地方政府征收和使用。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决定资源税的税率,并将收入用于地方经济建设。
这使得资源丰富的地方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优势,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 增加税种:在分税制改革中,增加了一些新的税种,如契税和土地增值税。
这些税种的增加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多的税收来源,也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4.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摊比例:分税制改革重新规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摊比例。
中央政府将减少对地方的财政拨款,而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自主财政收入的努力。
这使得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财政自主和自立。
5. 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改革:分税制改革还改革了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原来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而新的转移支付机制更加注重市场规则和竞争机制,注重地方政府财政自负盈亏能力的提高。
这使得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财政收支平衡,有效地利用财政资源。
6. 对不同区域的差别待遇:分税制改革充分考虑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对不同地区给予不同的财政政策支持。
这使得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能够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平衡。
总的来说,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政权下放和权力下放,资源税划归地方,增加税种,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摊比例,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以及给予不同地区差别待遇。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了地方财政自主能力,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责和管理能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

九四年分税制改革的背景原因成效及问题九四年分税制改革是中国财政领域的一次重要改革,此次改革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比例不合理,导致地方财政状况不好,加上近几年国家财政赤字的加大,使得中央财政紧张,于是乎,国务院于1994年提出了实行中央和地方税收划分制度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税权进行重新规定,从而保障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
本次改革的主要成效有三个层面:首先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得到了合理分配。
在旧的税制下,地方政府的税收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差悬殊,导致地方财政状况不佳,政府的投资能力受到制约。
实施分税制改革后,将原来的税费原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中央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税收;地方税包括:城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等税收。
中央税和地方税的比例进行了规定,中央税得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增长,这使得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地方政府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向社会征收税收的权利有所增加,部分财源得到了保障,政府的投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其次是财政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实施分税制改革后,财政部门的职责体系得到了调整,税收征管流程结构得到了重新规范。
此外,公共财政制度、预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财政管理机构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同时,对利润上缴率等具有监管属性的制度进行了优化,财政收入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最后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行分税制后,地方财政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政府在投资和公共设施上的支出得到了逐步加强。
同时,税务制度的优化也使得税负得到了调整,减轻了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负担,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但是分税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改革后的实施中,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此次改革期间,对于税制的调整和整顿还有一些不适宜的地方,例如原本的行业税制未能得到很好的改革,使得一些企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同时,由于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很多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土地财政,致使一些地方出现了房价飞涨等问题,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