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论文模板

美术史论文模板
美术史论文模板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对比研究

摘要: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画坛都占有重要地位。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都以自然山水和风景为题材,但他们属于两种不同的绘画体裁,在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山水画家在自然中虚静养气、畅神达意,体现的是一种林泉高志,这正是山水画之东方精神;而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风景画是科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形式,追求形式的数学逻辑与和谐完美,表现逼真的自然空间。本文重点论述了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造就的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及空间表现方法,认为其根源是中西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所致。

关键词:山水画;风景画;中西美学思想比较

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身边环境的关怀。从遥远的古代开始,艺术家即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付诸于画笔,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样的山水画或风景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长期以来,中国人把山水画看作仅次于书法的一门高难度的视觉艺术,要是画人物或花卉,画家能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少,但创作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就能体现炽热的情感,浓郁的诗意,以及深厚的哲学观念。所以山水画成了中国早期特别丰富和广泛的艺术语言。苏试的“书画同一律”中的“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山水画。可见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当中的地位是其它艺术难以达到的境界。

要分折评价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个性和特殊规律,探讨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异同是必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中国绘画而不去顾及西方风景画的历史情况,更是不恰当的。对中西绘画作比较研究,实质上也是探索两者的“异同关系”。中国的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属于写意的艺术,而欧洲的风景画,作为欧洲绘画体系的一部分,本质上属于写实的类型。艺术的写实与写意并没有价值判断高低优劣之分。写实与写意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写实中不可能没有写意,而写意中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写实的因素。否则,写实则成了机械的模仿实物而无主观感情成分。写意也会变成脱离自然物象世界的纯粹抽象人的感官将无法把握。欧洲写实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这种艺术在具体描绘(也是有取舍的)对象的同时,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是一种恰当的艺术表现方式;中国的写意山水画,之所以没有被西方的抽象艺术所取代,正是因为这种艺术在抒发主观感情的同时,没有完全离开具体物象世界的描绘,在视觉上能引发人们的与具体描绘对象有关的联想,给人们以美的启迪与享受。

中国的山水画走向独立要早于西方的风景画千余年。这是可以肯定的。“独立的中国山水画出现在魏要南北朝之间(公元4世纪前后),而西方的风景画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这种局面由特定的东西方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在中国动荡战乱的魏晋时期,因孔孟之道的约束而不可能继续发展,在思想意识上,继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被冲破后,产生了玄学。在魏晋时间的玄学大振中,人们逐渐自觉主动地体会山情水境。

在魏晋之前,山水与人之情绪相融,不一定是出于以山水为美地对象,也不一定是为了满足美地要求。但到魏晋南北朝,则主要是以山水为美地对象,追求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迫寻者的美地要求。

雅好山水之游,重视山水与修养的关系,是魏晋时期之风气。不仅身居高位的简文帝出入华林园,主动地去亲近山水,而且大批的文人也将热情投放到高山名川中。要在山水中得到尽情地满足。所谓“纵情于山水之间”,对魏晋文人来说,不是夸张之语。

中国北魏时期的石刻作品《孝子棺石棺线刻》(图1)所刻绘孝子故事,刻画山水的形象已表现出很高的水平。画中主要以山水连缀故事,出现了山石树木与人物的比例基本谐调,有一定的空间效果,不再是“人大山小”呆板形式,反映了早期山水题材的面貌。在《佚名》作品《逃往埃及》(图2)年和后来意大利画家提香的作品《逃往埃及》(图3)两篇同名西方画作中,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到西方风景题材一开始也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出现的,风景只是人物活动的点缀和衬托。这和中国山水画的出现形式的命运基本相似。

图1 《孝子棺石棺线刻》图2《逃往埃及》佚名

图3《逃往埃及》

1494年西洋风景画最重要的先驱之一的德国画家丢勒的作品《意大利阿尔卑斯山风景》和尼德兰画家帕特尼尔画了一幅名为《渡过冥河》。在这两幅作品中,特别是前者,可以说自然风景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占据了整个画面,而且还特别注意表现光影的变化。为西方风景画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尊定了基础,也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西方最早的独立风景画。现存西方佛罗伦萨画派的画家贝诺佐>戈佐利的风景作品《东方博士的行列》,它和魏晋时期山水画的形式大同小异。也是群峰排列,比例不称,山中点缀很多复杂的禽兽之属;也有表示纵深方面的画境,和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图4)中的构思相似,只是年代相差甚远。戈佐利的这幅风景画空间感的效果不佳,可见这时西方风景画的也处在不成熟的阶段。所以,以表现自然的风景画到十六、七世纪方才出现在西方国家比中国二三世纪就出现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要落后十多个世纪,之后,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描绘自然风景的绘画终于从单纯作为人物画背景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而逐渐成为独立的画种。这和中西艺术意识基础的不同有关,这种不同制约着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自然风貌的不同。

图4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

在西方的历史文化中,人与大自然处于分离的二极状态,人与自然各成系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人同样,都是由一个无法直观的宇宙实体创造出来的,它们与大自然的真谛隔了一层(与中国文化不同,将在后面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站在同一层面上的并列关系,人、自然万物与宇宙本原的关系是一种不可调和的显现。人和宇宙本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始终是一个物我互相观照的“对象”。这

种物我间存在的关系往往会因种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且自然本身的形式变化或者人类意识的发展、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这种关系的变化。因此,在西方艺术史上,画家对自然宇宙情感上亲与疏,都随着文化中的自然意识和人与自然关系性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古希腊艺术向我们展示的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这种和谐、宽松关系的建构是以人对大自然的宽容为代价的,所以表现某种自然力的神,往往借助人的形体来表现,古希腊艺术的写实形体,极为恰当地表现出了人与自然走向融合的所谓静穆的伟大。“希腊人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之灵魂是处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尽管是惊涛骇浪,而海底的水还是寂静一样”。这种艺术所表现出的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相容关系是相对性的。之后的文艺复兴文化注意人与现实、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必须在新的意识层面上重新走向和谐。所以文艺复兴的艺术表现出力图向古希腊、罗马艺术回归自然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部分是因为它在追求取消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尘世与天国之间的距离时,感到同古代意识契合,它向人们展现出的是在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中重新找回曾经失落了的和谐。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山水画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极大兴趣,当时的风景画家从平凡情感与自然物质性和谐一致出发,创作出自然美的形象,同时也出现了可确定画家立足点的地域性风景画佳作。如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风景画和阿尔特多斐的风景油画作品。“在17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荷兰,风景画在以雷斯达尔,霍贝玛和维米尔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风景画家的画笔下得到了发扬光大。法国画家普桑和克劳德>洛兰也创作了以古代神话人物点景的“英雄风景画”。意大利的卡拉奇、西班牙的格列柯和委拉斯贵支等绘画大师都为风景画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的风景画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同等的“得遇”两者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的。之前西方一直是以宗教题材的人物为绘画主题的。

而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以人的精神作为宇宙精神的一个有机部分,因为在中国人的内在世界是可以同宇宙自然相构通的。这在老庄那里体现的最为清晰。他“道”法自然,祟尚自然,往往借自然来说明其中之真谛,在魏晋时期,大批文人画家将热情投放到大自然之中。从根本上说人的精神就是一种宇宙精神的观照,它来源于宇宙,最终也必将回归于宇宙,宇宙精神是永恒的,自然也是永恒的。所以,画家的生命精神是应该在与自然精神的交融中获得的。在这种意识基础上,中国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爱好是热列的,自然景物被视为与人的生命密切关联的物象从魏晋时间开始而得到永久性歌颂。中国山水画对画家情感的表现,很少通过对画家自身的描绘来实现,一般是在自然景物中得以寄托。这时的画家作画,总是把自己的声音融入到大自然的声音之中,画中见景不见人,而又处处透人意。中国的山水艺术,对自然的崇尚,我们不能把它看作仅仅是对某种题材的偏好,也不能仅仅从其它外部因素的作用方面去考察。因为这种考察足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绘画对自然景物的审美发掘要比西方绘画早得多、完备和兴盛时期也大大早于和长于西方等问题。其实这种艺术现象是中国艺术关于哲学、美学思考的结果。中国文化开始对宇宙体系进行探讨的时侯。艺术就因充当这种探讨的表现形式而出现了。这个探讨成果地位的确立,对文化心理的制约作用也就产生了。绘画作为一种意识活动的方式,必然要受到这种宇宙精神的观照。于是作为自然形象的中国山水画便成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强有力的组成部分,这

也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不同之处及山水画早于且盛于西方风景画的原因之一。

如上述,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由于各自表现人对客观自然的关系,主观上存在根本区别,所以中西绘画艺术在其绘画作品“客观方面内容”与“主观方面内容”的构成比重上,也就不相同了。西方风景画家大多是向外探索而偏重“描物”——描写外界事物呈现于人而被感觉到的客观形象。中国山水画家则偏于内向,故重“表现”自我之所感及所识,亦即情景交融,物我相渗,主客统一起来的对象与画家双方内在生命律动之“气韵”,这就是中西画家各自处理人和景物的关系的差异之处。

李志雄先生说:中国的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一种情趣,一种气氛,所要创造的是一种整体的意境。他们的外师造化不同于西方画家的摹仿自然。他所说的整体意境就是中国山水画不象西方风景画那样,截取生活中的某个片断、某个方面加以描绘,而是以自己的感情为主,通过心灵的观照,去摄取某些物象,来构成某种景成境,从而形成一个自足的艺术天地。如董源的《潇湘图》(图5)的清新秀润和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图6)沉着古朴,都以不拘囿于物象真实感的色彩,造成了使人获得独特感受的艺术境界。而西方画家却站在自然的外面研究和描写自然。他们携带写生美和油画箱对自然做一笔一画的摹仿,他们关心对象的数理形式——几何比例、色彩光线和物理时空等绘画技巧。中国的“外师造化”却是游心自然把自己化人宇宙万物之中,去体味道之浑涵汪茫、悠悠无限和提净自我的胸怀。心灵的澡雪与美的观照是同步的。张彦远说:

钟隐小居闲旷,结茅以养恬和之气,亦为画山川以自娱。

图5《潇湘图》

图6《江帆楼阁图》这种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决定了中国山水画家不是直接向自然攫取创作母题,而是在自然中虚静养气、诱发灵感、畅神达意、制造氛围、情趣来体现作者的精神品格,这便是中国山水画之精神。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风景画不是科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形式的基础,就是摹仿的方式和数学逻辑,因而,追求形式的和谐与完美,追求表现事物本身的特征,侧重在空间中展开,追求逼真的自然时空,面对反映现实生活就成了西方风景画的主要精神。

西方风景画家作画时,通常都是画家立定或坐定于一固定处所面对景物,以景物为对象,由“我”观物,重在写其眼前所见之物象。而中国山水画家作画,一贯乃以“画中人”身份作“画中游”,而在其“游赏”过程中,饱游饫看,“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语),所写并不限于画家一时一地的“眼之所见”,每皆超越固定时空,多属亦物亦我或亦我亦物的“心”之所想——或曰“应目会心”之领悟。所以中国山水画在于着重传达人与景物相默契之某种意趣,意境。从这里便知中、西绘画的根本区别,绝非仅仅在于各自艺术语言的差异或其造型手段的不同以及其他种种技法方面、工具材料方面,乃至画面表现样式诸方面各具特征而已。

在中国山水画刚一兴起,魏晋时期的王微就以“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道出了艺术的构思活动和精神活动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明确地反对自然主义的写生和创作方法,为中国山水画创作尊定了一个正确的基础。西方风景画家在比王微晚了一千年后还在争论要做大自然的儿子,还是孙子。虽然王微的说法还不能说是十分严密的科学。但比起西方十六世纪才正式有了以风景为主题的绘画却要高妙得多。洪毅然先生说:西方风景画太象自然,中国山水画艺术太象艺术。

这里的“太象艺术”,意思无非就是:包括绘画在内的中国一切艺术,就其

“艺术性”而论,与西方相比较,无疑实乃更高、更丰富一些。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曰:“画本乎立意而归于用笔”。如果“立意”是包括“达意、抒情、造境”兼而言之的话,那么显而易见,为实现其“立意”而道于“笔墨”,大大地重视“笔墨”技巧,也是不得而然的,且对“笔墨”之讲求,又不仅只为“描物”,更须于其完成“造型”之同时,除起“描物”作用外,兼要于其“笔墨”本身,能够具有相对独立的种种意趣之表现。在笔情墨趣中,具有更多一层审美因素,所以更加耐人寻味。

中国山水画由于具有以上这一大优点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它的艺术魅力,还同它的创作一贯“以诗为法”、“以书为骨”密切相关。“以诗为法”,就是用作诗的思维作画。凡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画家得之于“心”的“诗”之意境,所谓“诗情画意”,并不仅仅局限于来自视觉世界的感官印象往往是超越视觉范围的。虽属于“视觉艺术”,却可同时曲折地表现视觉以外的内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久已成为传统。简言之,也就是以画作诗。“以书为骨”就是要求画中笔墨,必须具有书法功底,书法意趣,即以书法笔墨作为画法之基础。书与画,本来“同源”,而且“同体”。在中国从古到今,凡善书者往往也善画,善画者亦爱善书。“书法”中仅次于“气韵生动”的“骨法用笔”一法,如果不是早就已与书法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要求,中国山水画艺术又怎么能有异于西方风景画之所谓“线条”或“笔触”呢?

中国的写意山水画,强调从作者的主观感情出发去审视自然,要求画家尊重自然,以形写神、以景写情。关于形与神,景与情的关系,中国历代画论有许多非常精辟的论述。是讲它们之间关系的辨证统一,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方面去否定另一个方面。所以中国的写意山水画,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做文章。黄宾虹说:

西人之艺术专尚写实,吾国之艺术则取象征。写实者以貌,象征者以神。此为东方山水艺术独特之精神。

他又说:画不徒贵有其形似,而尤贵神似;不求形似,而形自具。非谓形似之可废而空言精神,亦非置神似于不顾,而专工形貌。

在中国绘画理论中,有不少视形似的论述,如苏东坡有四句名诗: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以此诗,定知非待人。>>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里实际上是说中国山水画不必斤斤计较于“形似”,这和西方写实体系的艺术完全不同。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重视反映客观真实是有差异的。前者注重传达视觉之真实,而后者则力图寻求心灵之真实。

总之,中国山水画所着重追求的,不在于为描物而描物,而是要创造出画家与自然景物交相契合的一种审美经验之境界,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家要写其眼前所见的客观景物。

中国工艺美术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英文名称: 开课院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总学时:32学时撰写人王弥笑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美术系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以及相关设计作品和每个时代工艺美术(设计)风格形成的深厚、复杂的文化背景。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工艺美术(设计)风格、设计作品、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各时代的设计审美和设计观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使之建构基础的设计理论知识体系。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及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各时期经典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直观、详细地分析,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造型、纹饰等特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一)导论及原始时期的工艺美术(2学时) (二)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三)秦汉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五)隋唐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六)两宋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七)元明清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四、成绩考核 1、本课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史脉的掌握为主要考核内容,以课堂提问、解答、课间布置思考题为辅,结合学生表现、期末学期论文(或考试)给予综合评价; 2、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及考勤(30%),期末考试(7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尚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2、《中国美术史教程》,蒲松年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美术鉴赏》,张道一著,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2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6701120301 学分:2 总学时:32 课程开设院(系):美术系 适用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 前期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 二、教学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讲解,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当中。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欣赏力,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对设计理念的分析,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和思考研究的习惯,加强理论基础。并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拓宽设计思路。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借助多媒体设备以课堂面授为主,并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与课外参观。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期末采用命题论文或开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表现占总评成绩的40%。 六、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了解工艺美术基本含义与本质属性; 2、掌握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装饰特点。 教学内容: 1、石器工艺及其他工艺 2、陶器工艺 教学重点: 原始社会不同时期的彩陶工艺的器型和纹饰特征。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要求: 1、了解奴隶社会青铜器、陶器、染织、服装工艺。 2、掌握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教学内容: 1、青铜工艺 2、陶器工艺 3、染织服装和其他工艺 教学重点: 奴隶社会青铜器的造型、装饰纹样及象征意义。 第三章秦汉工艺美术 教学要求: 1、了解秦汉时期的金属、漆器、染织、服装、陶瓷及建筑装饰工艺; 2、掌握秦汉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教学内容: 1、金属工艺 2、漆器工艺 3、染织服装工艺 4、陶瓷工艺 5、建筑装饰工艺

盛唐风韵:中国美术史论文

盛唐风韵 ——从唐朝仕女画看盛唐气象 内容提要: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本文从张萱和周昉的唐朝仕女画说起,画中所描绘的女子体态丰腴、衣着开放,充分 体现出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以此为角度展现盛唐时期社会发展、社会风气自 信开放的图景。 关键词:唐朝仕女画;女性地位;盛唐气象;自信雍容 在中国的人物画历史中,唐朝的仕女画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体态丰满、衣着华丽鲜亮的贵妇人和手持纨扇的侍女,或沉静地坐着,或在园子里赏玩,或策马游春,或追逐嬉戏。与汉朝、两晋、明清所欣赏的弱不禁风、“秀骨清像”的仕女相比,丰满的唐朝的仕女大气、雍容,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发达与人们的自信。 张萱和周昉的仕女画 唐朝仕女画的代表画家是张萱和周昉。 张萱的代表作是《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是描绘天宝年间杨贵妃的妹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带随从出游的场面,画中八个骑马女性,以人物闲适欢愉的意态和华丽的服饰烘托“春”的感觉。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不施粉黛,与侍女们自由骑马在郊外漫步踏青,我们可以由此看出唐朝的封建礼教对女子束缚较少,女子可以抛头露面、骑马出行。《捣练图》则描绘妇女捣练、络线和缝制等劳动的情景。人物造型丰腴健康,神态生动,姿态各不相同,特别是通过动作细节,穿插三个小女孩,或帮忙,或玩耍,传达劳动过程中的生活情趣。人物整个画面色彩明艳华丽,疏密有致。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张萱

捣练图唐·张萱 簪花仕女图唐·周昉 周昉作品的特点,据当时人记载是“衣裳劲简”,“彩色柔丽”,所描绘的妇女形象是“以丰厚为体”,这些特点都可以在现存周昉的作品《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中见到。《簪花仕女图》取材宫廷妇女的生活,装饰华丽奢艳的嫔妃们在庭园中闲步,上身束抹胸,肥大曳地的团花大副长裙,肩披透体薄纱,盘起的发髻,簪上步摇钗,圆脸丰肌,气质华丽富贵,动作从容悠缓,神情悠闲矜持。 从两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朝的审美观: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评价美女的主导标准,且女性的衣着、活动都十分开放。 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人物画中的仕女我们可以看到唐朝女性的极大自由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富有效率的开明政策,带来了人民自我认同心理的加强,使得唐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唐代妇女以更为大胆的方式去追求美和表现美。 唐朝女性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社会对妇女的束缚相对较少,女性之美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唐代的贵妇大都“缣罗不着爱轻容”。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翻领窄袖长袍,腰系皮带,上挂各种金属饰件,内穿条纹窄腿长裤。 唐朝是妆饰极盛的时代,从保存至今的美术、雕塑作品以及诗文的描述中可见一斑,唐代仕女图、敦煌壁画中的妇女服饰鲜明、新奇、精巧,开放的社会在服饰上也是不论古今中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论唐代美术 简议唐代人物画的特色 姓名*** 年级班级******** 专业********* 长沙理工大学 ****年**月

摘要 在唐朝时期,绘画艺术已经到达了顶峰,特别是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在人物画的作家中,张萱、吴道子的画风很突出,他们推动了人物画的发展。 关键词:唐代美术艺术人物画张萱吴道子 ABSTRACT Tang dynasty,drawing art has reached art peak,especially the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inting is. In Zhangxuan figuration, painters, WuDaozi style was particularly Oustanding,and promote the delelopment of figuration climax. Key Words:Zhangxuan WuDaozi tang art drawuing art characteristics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1唐代美术发展史 (4) 2 唐代画风形成的原因 (4) 2.2文化方面的原因 (5) 2. 3 思想政策方面的原因 (5) 3 唐代画家的风格及绘画艺术特色 (6) 3.1 张萱 (6) 3.2 吴道子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9) 后记 (9)

唐代时期在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绘画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状态。 1唐代美术发展史 唐代的绘画,在隋朝的基础上全面的发展,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取得了主要的成就,为后世所敬仰。初唐时期的人物绘画继承了隋朝的细密画风,时代特征在取材上都能体现出来。风格上分为阎立本中原风格和尉迟乙僧边陲风格。山水画以李思训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是这一代的特点。花鸟画有设色和水墨两种之分,代表画家是薛稷和殷仲容。中唐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点,人物造型更加生动逼真,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花鸟绘画也在不断发展,其中牛马题材十分流行。晚唐时期的绘画,开始转向新的方向。以周肪人物画,更趋完满。以王墨山水画,开始变化,最后完成山水画的“改步变古”。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也获得很好的发展,在工细花鸟画成熟的同时,疏淡简洁的花鸟绘画也开始形成了。其中边鸾,藤昌佑,刁光胤等为此时的代表大家。其他著名画家还有李真和孙位等。 2 唐代画风形成的原因 2.1 经济方面的原因 经济上开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并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隋末唐初战乱仍然很频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

西方美术作品欣赏 论文

西方美术作品欣赏—— 你喜欢西方美术史上的哪个时期,举例并分析原因 经过一个学期的西方美术作品欣赏课程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西方美术史上的各个时期的著名画家及其作品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时期是19—20世纪的现实主义时期,因为现实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都非常写实,很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情况等。而现实主义时期的艺术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法国的雕塑家罗丹。 罗丹,他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恢复了西方雕塑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表现。然而,罗丹的一生却总是被人攻击和嘲讽的,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他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得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罗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思索中去,因此,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负重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内涵写照,他的作品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一种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他的著名作品有很多,如《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吻》、《思想者》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青铜时代》和《思想者》。 《青铜时代》,它是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出的一个裸露的青年男性的人体雕塑,这个男子的左手微微握拳,右手抓住自己的头发,右腿弯曲着,右脚微微抬起,好像正要迈步的样子;头部微向后仰,眼睛微闭着,看似是睡意朦胧的状态,但身体却十分舒展,好似是即将要从梦中醒来想要伸展全身的样子。 这个雕塑最初被罗丹命名为“被征服者”,后在把雕塑中的棍子取消后才被改名为《青铜时代》,这个名字也重新为雕塑赋予了新的含义,它象征着人类刚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启蒙时代,从刚刚摆脱了野蛮和蒙昧的状态,逐渐具有了清醒的意识,过渡到具有文明和智慧的时代。 这尊雕塑被塑造的十分真实,全身的轮廓结构十分均匀,体态非常的自然、生动,身体各处都被雕塑的十分细致,如他臂上的肌肉、四肢的各个关节等,好似就是有这样一个裸露的男子站在你的面前。体型完美匀称,躯体和四肢显得平滑而优美,虽是雕塑出来的人体但他的身体却看似十分柔软、富有弹性。这个男子似乎有着真实的呼吸和血脉的流动,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体内一切未被发掘的力量。裸露的身体表现了他具有普遍的人性的特点,也象征着人类只是刚刚从原始社会走出来的特点。 然而,罗丹的《青铜时代》也曾经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品,这是由于这个裸露的男子被塑造的太过真实,因此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用真实的人体浇铸而成的,罗丹为此也曾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直到罗丹当着众人的面没有参照任何模特便即兴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时,才打破了这一言论,获得了他应有的荣誉。 《思想者》,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杰作,它的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罗丹的另一著名雕塑。它本是《地狱之门》的一部分,应立在地狱之门雕塑的门楣之上。在他的下方,是地狱之门,那里有一群在罪恶、苦难、痛苦、绝望中挣扎的人,思想者俯身低着头,看着他们,仿佛被眼前的这一幕惨景所震动,继而陷入了苦痛的沉思中。 后来,《思想者》被独立出来,成为了罗丹个人艺术道路上一个里程碑似地雕塑。这个

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发展历程研究

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发展历程 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政 府在制订美术教学计划时开设了中外美术史课程,与之协调的师资培 养和教材建设也在发展中逐步完善。作者把美术史师资按年龄结构分 为四代人,每代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着语文教材编写的品质。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教学计划师资教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在1951年底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师范教育会议,提出“自办正规的师范教育,主要是 调整、整顿和发展战略各级师范学校”,奠定了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基 本格局。其后政府对师范教育进行了多次调整,“从1952年的院校大 点调整至今,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科的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一直在进行。佐韦这使得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科的变化纷繁,难以理清脉络”。[1] 一、美术史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尹少淳先生在《亚洲地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五十年》一文中指出:1953年至1954年教育部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用,把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计划内容科目的教学大纲全部制订素材出来,然而事 实上,美术科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始终未能制订。各师范院校美 术系科的教学长期授课处于不规范的状态,既无统一的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又无统一编制的教材。[2]“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高等师范美术系(科)终止招生。1970年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均 改为‘革命文艺系’,招收工农兵学员。专业课的创设是为了‘培养 陶铸宣传员’,美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批判而开设的、漫画、标语、美术字等,美术和美术教育成为宣传‘文化大革命’的工具”。[3]1980年3月,教育部首次印发《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美术专业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该《教学计划》“将美术课程分为共分公共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结课论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班级:视觉传达本科1302班 学号:20133116843 姓名:吴佳忆

引文: 公元十四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和人民大众在一起,展开了政治,文化上的反封建的斗争,欧洲历史上就出现了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 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具体包括了:伊大利之文艺复兴、法国之文艺复兴、北欧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结束等方面的内容。该书解释了“为何文艺复兴也被称为一场拯救欧洲危机的政治运动——为何文艺复兴的政治学是围绕着公民参政、建立符合民意的自由公民共和国的主线展开——为何在欧洲进入君是主制时代后马基雅维里等人反而会提出更高标准的公民共和国概念”等一系列历史问题。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伊拉斯谟的基督教君主的教育,从托马斯,莫尔的人民乌托邦到德国农民的人民共和国,都有力显示了人民和民意乃是推动近代民主珠政治发展的真正动力。 著作《艺术哲学》是法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授美术史时的课程教材。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的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尼德兰绘画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达·芬奇

西方美术史结课论文-毕加索

毕加索——我最欣赏的画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的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和成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 1904年的春天,毕加索迁居巴黎,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他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时期”的典型画法。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

美术学专业论文

美术学专业论文 摘要: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忽略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而一味的去追求绘画性或者是视觉美,那么就与普通美术教学没有了区别,久而久之,美术设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在教学中强化设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教学 一、设计意识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与普通美术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美术学院以追求艺术为目的,教学成果以美术作品体现出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赏心悦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职业院校美术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服务的。对于设计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但相同的一点是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为了生产产品。 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方法 (一)从美术基础训练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含色彩和素描两个项目。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如果只能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应建立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服务于设计的,美术基础训练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通过写生来实现学生的写实能力培养,对物象的自然状态进行表现。而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要在绘画层面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设计意识,这就比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更高、更难。也就是说,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但要具备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还要表现出设计意图。追求的不是与对象画的一模一样,而重点在于如何去画。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就素描而言,传统观念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实际上不管是线性素描、结构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设计理念的设计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达的只是训练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重点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动的去画还是主动的去画的问题。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训练中都应该增加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化设计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用型,因此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意识的培养,强化设计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设计性思维。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实践、主动的设计。也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设计专业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主要原因在于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固有模式,建立起与当前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学的开展,用创造性思维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随着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设计教学中,要将这些新的元素引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 一、判断题 1. 中国的彩陶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2. 商代玉器以器皿居多。 3. 北方地区使用带钩早于中原。 4. 丁缓是汉代著名工匠。 5. 木画是一种在木器上镶嵌图案的装饰方法。 6. 汝窑瓷器多带有精美的装饰。 7. 铁画即以铁为呈色剂的一种瓷器装饰方法。 8. 朱碧山是元代著名银匠。9. 窦师纶是初唐丝绸纹样设计家。 二、单项选择题 1.何朝宗是明代______ 窑的瓷塑名家。 A. 宜兴 B.德化 C.景德镇 D.龙泉 2.张成是元代__________ 工匠。 A.雕漆 B.金银 C.玉器 D.陶瓷 3.古人沿佩玉是由于看重玉被赋予的______ 的意义。 A. 经济 B.道德 C.宗教 D.爱情 4.青铜豆有_____________ 足。 A.高 B.矮 C.大 D. 小 5.拨镂是_________ 器的装饰方法。 A.象牙 B.金银 C.漆器 D. 陶瓷 6.唐三彩是器。A.彩绘瓷 B.彩绘陶C.铅釉瓷 D. 铅釉陶 7.宋代的景德镇窑以烧造瓷著称。 A.白 B.黑 C.青 D. 青白 8.黑陶的装饰常采用的手法。A.彩绘 B.镶嵌 C.镂空 D. 模压 三、多项选择题(有两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 紫砂陶() A.产于浙江宜兴 B.器物多施釉 C.常以造型取胜 D.产品以茶壶居多 2. 殷墟妇好墓() A.发现在河南郑州 B.时代属商晚期 C.出土了大批玉器 D.出土了司母戊鼎 3. 春秋战国青铜器() A.主要为王室铸造 B.已转向适用 C.装饰仍多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采用了许多新的装饰技法 4. 中国铜鼓()A.不仅见于汉代 B.流行于西南地区C.常带金银错装饰 D.云气纹是其主要装饰题材 5.秘色瓷() A.是贡瓷 B.常以贵金属装饰C.釉色粉青 D.造型多硕大雄浑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年级环114 姓名甘露 学号 110605092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指导教师张银川 2012年 6 月 20日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青铜器上

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外国工艺美术史论文

外国工艺美术史论文 ——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发展史,是人类追求和创造美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工艺美术也就开始产生了。它是人类不断发展,演变和进步历程的形象记录。人们在进行工艺美术创作的同时,不断的培育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和鉴赏能力。提高了对各种材料的把握能力和加工技术,把人类引上了物质精神文化的新境界。 通过本学期对外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不仅了解了不同地域的工艺美术,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人类文明,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从一个更新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历史。(图1两河流域) 不同地域之间既有差异,又有相似,总是有节奏的结合又变换着,共同为一个字创造着,那就是“美”。我们都知道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历史发展悠久又充满着神秘色彩,其中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两河流域丝毫不逊色,古代巴比伦就位于这里。下面就从不同方面对两河流域的工艺美术做详细分析。 两河流域,位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希腊语

称这块土地为“美索不达米亚”。这里古代居民成分复杂,因此造就了这里文明的多样性。 工艺美术不是孤立的,它同诸多因素相关联,环境、民族、宗教、时代等,对其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不同地域,不同环境造就了风格迥异的艺术。两河流域,借助于带有河流的自然环境发展起来的,它不像古埃及那样封闭而产生屹立在浩瀚沙漠中的金子塔,也不像古希腊有爱琴海而保持着与古代东方进步的文明接触而表现出强烈奔放,富于激情的风格特征。两河流域工艺美术,是古代西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所有曾在这里生息过的部族相继创造的结果,具有多重性格。其工艺品也呈现着不同特色。 一、陶工艺 陶工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任何艺术,它的出现告别了人类 直接依赖与大自然进行工艺美术创作。两河流域是 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工艺的地区之一,原始社会末 期,两河流域首先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金石并用时 代,开始了由氏族制解体向阶级社会和文明时代过 (图2陶塑人像)渡的历程。 早在欧贝德时期,出现的彩纹陶器以赭红色几何纹装饰为主,主要是人物、飞禽、走兽和植物图案,做成各式各样的罐和钵。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 艺术赏析课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性形式的优势,以情切入,以理导引,情理并重,才能引导学生以切实的内心体验参与艺术的感悟,以情感激发理性,促进艺术教育目标的达成。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参考范文篇1 试谈《镀金时代》中黑色幽默语言艺术的应用 《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扭曲的价值观以及人们对于财富的疯狂向往。其中,应用了大量的黑色幽默表达方式,让“镀金时代”这个词语成为美国社会的代名词。本文拟对《镀金时代》中黑色幽默语言的应用进行探析,以深入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手法。 一、《镀金时代》的创作背景 《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创作生涯中的首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为读者展现是美国经济膨胀时期人们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镀金时代》完成于1873年,当时南北战争结束,为经济的发展扫平障碍,大量移民聚集到美国,希望可以趁机发笔横财,而当时美国西部的矿产资源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者,整个美国经济实力开始膨

胀,一跃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美国南北战争彻底摧毁了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当时的工业生产效率,让美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吐温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手法创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镀金时代》。 二、《镀金时代》中蕴含着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语言 《镀金时代》中,作者应用大量蕴含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语言来讽刺与鞭笞当时美国社会的掠夺和投机行为,成功的刻画出西部投机者、政府官吏与东部企业家等人物形象,将当时社会的投机取巧、贫富差别、巧取豪夺刻画的入木三分。书中内容描写的是美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阶段,看起是“黄金时代”,实际上人性异化、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而演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小算盘。 在《镀金时代》中,郝金斯老爹为了给子女带来巨额财富,期望他们“生活得像王子,受到追求和崇拜,名字在大洋与大洋之间传播”,于是乎大肆买地,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有钱就拥有了一切。小说的主人翁塞勒斯上校一贫如洗,但是内心深处却有很多的发财计划,其中一个计划就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销售假的眼药水。一些贪婪的投机者,骗取他人钱财来给自己投资,露丝的父亲正是因为想一夜暴富而屡屡被骗子欺诈。露丝不禁向父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内容摘要: 印象画派(Impressionism)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过渡,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标志着新艺术的开始。印象派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印象派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的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现代绘画传统绘画 内容: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传统绘画里没有的。传统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

中国艺术史学者及其博士论文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 方闻(Fong Wen,1930年生) 谢柏柯(Jerome Silbergeld),斯坦佛大学博士,长期执教于华盛顿大学,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系主任。 清水义明(Yoshiaki Shimizu),执教于普林斯顿。 宗像清彦(Kiyohiko Munakata),方闻最早的博士之一,1965年的博士论文关于唐代初期的绘画,为伊利诺伊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退休教授。 韦驼(Roderick Whitfield),方闻最早的博士之一,1965年的博士论文研究《清明上河图》,1968-1984年任职于大英博物馆东方部,1984年之后为大维德基金会中国与东亚艺术主席、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1934年生),1967年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关注李公麟《孝经图》,耶鲁大学荣休教授。 Robert Rorex,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胡笳十八拍:蔡文姬传说》。 Mary Gardner Neill,1981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仙山:方从义的生平与绘画》。 周汝式(Chou Ju-shi),1984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研究石涛及其画语录,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绘画,近年来尤其关注18、19世纪绘画。现执教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韩庄(John Hay),1988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博士论文关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教授。 王妙莲(Marilyn Wong Glysteen),普林斯顿博士,博士论文关注鲜于枢的书法。 江文苇(David Ake Sensabaugh),博士论文关于元代画家赵原。曾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为耶鲁大学艺术馆亚洲美术部主任。 傅申(Fu Shen),博士论文关于黄庭坚《张大同帖》。曾任职于耶鲁大学、弗利尔美术馆,现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 姜斐德(Alfreda Murck),1995年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关于宋代《潇湘八景》题材绘画。1991年起任职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亚洲部,现为自由学者。 孟久丽(Julia Murray),1981年博士论文关于宋高宗与马和之《毛诗图卷》。现为威斯康辛大学教授。 毕嘉珍(Maggie Bickford),布朗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宋代花鸟画与墨竹画,最近的研究关注北宋徽宗朝的艺术。 李成美(Yi Sung-mi Han),博士论文为《吴镇<墨竹谱>:文人画家的墨竹画谱》。现任职于韩国文化学院。 何慕文(Maxwell Hearn),博士论文关注王翬《康熙南巡图》。现为大都会美术馆亚洲部研究员。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汉字书法早期发展 谢安 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2班 20120915010 内容摘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之一,却也是唯一能够经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透过这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光辉历程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中洞悉到其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强悍生命力的源泉,也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三大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中华文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大了它原有的兼容性,海纳百川,最终能够薪火相传至今。其中,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更是经过中华民族的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不仅为国人所骄傲,更为全人类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从书籍、网络、书法作品等方面去探讨汉字最初的起源、书法艺术的由来及人文价值、早期书法家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为更好的总结和发展汉字书法艺术、以及更规范的书写汉字而做出应有的贡献和价值。 序言 汉字作为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文明的一大瑰宝,无疑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而书法艺术作为汉字的传承方式和表达艺术,更是深得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书法的考古价值不单纯从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上去标判,而且还应用它的艺术价值去深入探讨。而着眼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我们不仅在艺术造诣上与前人相去甚

远,在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程度上,与前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快速普及,人们用笔书写汉字的机会被急速削减,这也造成了当代书法艺术发展迟缓的问题,尤其是当代的中小学生在文化启蒙阶段的汉字书写问题。各种“火星文”、错别字等层出不穷。在和平年代出现文化传承的问题,实属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耻辱。 一、汉字及书法艺术起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由是种种。但传说终究只是传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华文明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汉字考古的不断深入,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