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一年级《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一年级《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一年级《猜数游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

1.在猜数游戏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得数是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加减法的算式,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游戏导入,合作交流,培养兴趣。

教学准备:粉笔,小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呢,我们来玩一玩凑数游戏,这个游戏呢是凑五游戏,也就是说老师说出一个数,你们要出另一个数可以和老师的数加起来等于5的。好开始!

师:我出2,生:我出3,

2、同桌互猜

看来同学们的反映可真快,已经掌握了5的加减法了!

二、新授6的加减法

(一)想一想,手中有多少个棋子?

1、老师再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好不好?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在玩这个游戏之前呢,老师要先跟大家讲一下游戏要求

好,现在听懂老师的要求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2、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棋子?生:4个,右手呢?生:2个。

对了,现在老师要把两只手的棋子合在一起,你们猜一猜,现在老师手里一共有多少颗棋子?生:6颗棋子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根据问题师生共同分享方法

3、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可以用数学算式来表示也就是

4+2=6 2+4=6(板书)

4、让学生自主互动以两人为小组合作猜数游戏

罗列学生互动的情况:0+6=6 1+5=6 2+4=6 3+3=6 4+2=6 5+1=6 6+0=6(板书)

(二)猜一猜,手中有多少个棋子?

1、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棋子

2、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棋子,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

老师的左手有3个棋子,那你们能不能猜出老师的右手有几颗棋子呢?为什么?

生:老师的右手有3颗棋子,因为一共有6个棋子,老师左手有3个,右手一定有3个。

3、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6-3=3(板书)

4、接下来,我们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在学习单上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6-3=3。画完之后再与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2)学生上台展示。

5、让学生自主互动以两人为小组合作猜数游戏

6、从刚才我们的学习中,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几的加减法吗?

生:6的加减法。(板书)

(三)分一分,填一填

1、师:那我们做完了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表格,6可以分成什么和什么呢?

2+4=6也就是说6可以分成2和4,3+3=6也就是说可以把6分成3和3。那6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圆片来摆一摆6还可以怎么分?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格并请学生代表汇报。

3、玩凑6游戏。

(四)说一说

1、那我们学习了6的加减法了,它还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2、2+4=6这个算是可以表示生活中什么问题呢?谁能将这幅图的图意说一说?(34页苹果)

3、这幅图又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呢?(34页小猫)

三、练习巩固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6的加减法的计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看谁能够闯关成功!

(一)练一练第1题(巩固新知)

看一看,谁看明白了?

1、说清图意。

2、学生根据图独立完成。

3、反馈。

(二)口算(开火车)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数游戏学得了什么知识呢?

五、布置作业

书本p35练一练2、3、5、6

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

6的加法

0+6=6 1+5=6 2+4=6 3+3=6 4+2=6 5+1=6 6+0=6

6的减法

6-0=6 6-1=5 6-2=4 6-3=3 6-4=2 6-5=1 6-6=0

6的组成

0、6; 1、5; 2、4; 3、3; 4、2; 5、1; 6、0

《统计》教学设计一(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本节课也是自一年级以来第三次出现统计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本着数学生活化,数学活动化,数学问题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分段统计和复式统计表两个知识点,我进行了(统计》一课的教学设计,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这节课,我除去了用现编的数据给同学们统计的方法,抓住前不久学校进行了体检的信息,让同学们在课前了解好自己的体重,采用在课堂上统计自己体重的方法,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在课前进行了实际调查,发现如果按书上的分段统计法,在二年级学生中,15千克以下的人几乎没有,这就失了统计的意义,所以我把这栏改为“21千克以下”,另外,我还设计现场进行统计,让同学们感封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2.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在课中,我设计了现场调查,从设计统计表,到统计每段的学生人数,从数人数到进行记录,再从单式统计表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多种活动中,让同学们参与了知识形式的全过程,因为只有让学习经历知识,

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教师还可根据同学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讨论并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表头的理解这一步骤,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整节课,我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从这样设计统计表,你认为怎么样?你有什么建议呢严怎样能使表格变短,而又统计到全班每个同学的体重呢?”再到“你想怎样又快又准确的统计全班的体重呢?”,从“每年都制一张这样的统计表麻烦吗?”到“可不可以把这两张表组合一下,制成一张新的表呢广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让学生按照想出来的办法去统计,这样办法是学生自己想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他们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发展了思维。 本节课中,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括实际出发,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注意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相结合,用问题带动思维,让学生人人参与,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力求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数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会分段的统计方式,会看复式统计表。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分钟》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分钟》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爱护时间。 2、认识本课“钟零”等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灼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劳和脸红的无语,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 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三、学生分析 只知一分钟很短,却不知有时一分钟也会感觉很长。从他们的切身感受入手,懂得“分秘必争”的道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在朗读中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应该是一件很松弛,也很感兴趣的事。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导入新课 1、做游戏:全体同这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坚持一分钟。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很长) 2、小结: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但有时也觉得很长,就象刚才,我们坚持一分钟也是不简易的。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让学生切身体验一分钟的时间是不算短的。既可以增强课堂情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时间概念,便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解放读课文,认读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主识字。向大家介绍好的识字方法,共同讨论。

3、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开火车读。(识字中,我让学生课前制作好生字卡片,促进了预习。并将好的记忆方法介绍给大家。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同时体验胜利的喜悦。对生字记忆也会更深刻。)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提出问题。(解放发言) 2、分组讨论:元元只是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二十分钟呢? 学生活动: ①可以在书上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②几名学生模仿着演一演。 3、集中汇报,边演边读。让几名学生到前面表演。(很形象)其他学生欣赏。师提问:在你看的过程当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师追问: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呢?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一读呢?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并配合着表演有感情地读一读。 4、元元最后“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他想些什么呢?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吗?(解放发言,领悟每一分,每一秒的严重)(我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的时候,穿插着表演来进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他们边读边演,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自然地促进了朗读水平的提高。)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回家后每人用一分钟做一件事情,明天全班交流,评出“与时间赛跑的人”。(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一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用具 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热闹路二小的校园,它有宽敞、美丽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你们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师:(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我最喜欢学校的这一处小花坛,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能不能在喜

一年级《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一年级《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一年级《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 1.在猜数游戏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得数是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加减法的算式,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游戏导入,合作交流,培养兴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棋子、磁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呢,我们来玩一玩凑数游戏,这个游戏呢是凑五游戏,也就是说老师说出一个数,你们要出另一个数可以和老师的数加起来等于5的。好开始! 师:我出2,生:我出3, 2、同桌互猜 看来同学们的反映可真快,已经掌握了5的加减法了! 二、新授6的加减法 (一)想一想,手中有多少个棋子?

1、老师再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好不好?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在玩这个游戏之前呢,老师要先跟大家讲一下游戏要求(幻灯片展示) 好,现在听懂老师的要求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2、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棋子?生:4个,右手呢?生:2个。 对了,现在老师要把两只手的棋子合在一起,你们猜一猜,现在老师手里一共有多少颗棋子?生:6颗棋子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可以用数学算式来表示也就是 4+2=6 2+4=6(板书) (二)猜一猜,手中有多少个棋子? 1、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棋子 2、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棋子,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 老师的左手有3个棋子,那你们能不能猜出老师的右手有几颗棋子呢?为什么? 生:老师的右手有3颗棋子,因为一共有6个棋子,老师左手有3个,右手一定有3个。 3、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6-3=3(板书) 4、接下来,我们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在学习单上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6-3=3。画完之后再与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2)学生上台展示。 5、从刚才我们的学习中,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几的加减法吗? 生:6的加减法。(板书)

(人教版)《统计》教学设计一

二年级下册《统计》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本节课也是自一年级以来第三次出现统计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案的始终。本着数学生活化,数学活动化,数学问题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分段统计和复式统计表两个知识点,我进行了(统计》一课的教案设计,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这节课,我除去了用现编的数据给同学们统计的方法,抓住前不久学校进行了体检的信息,让同学们在课前了解好自己的体重,采用在课堂上统计自己体重的方法,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在课前进行了实际调查,发现如果按书上的分段统计法,在二年级学生中,15千克以下的人几乎没有,这就失了统计的意义,所以我把这栏改为“21千克以下”,另外,我还设计现场进行统计,让同学们感封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2.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在课中,我设计了现场调查,从设计统计表,到统计每段的学生人数,从数人数到进行记录,再从单式统计表组合成复式统计 表,多种活动中,让同学们参与了知识形式的全过程,因为只有让学习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教师还可根据同学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讨论并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表头的理解这一步骤,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下册《统计》课时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统计》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的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并填写统计表与统计图。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电脑出示情景(书上的主题图): 1.老师和这些小朋友们在哪里?在干什么? 2.老师想知道各种颜色花的盆数,你能告诉我吗? 二、进行新课。 例1 1、出示条形统计图,指导涂色和填数。 2、教师巡视,检查涂色情况。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 的,是怎么涂色的。 3、你能从图上看出什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比较: 师:数小格的盆数和花坛中的盆数,哪个能更清楚的表示各种花的朵数?(感受统计的意义) 5、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数出花的盆数并用数小格的方式来表示叫做统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一些知识。 教学例2 1.教学“正”字的统计方法 (1)师:在这些颜色的花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呢?(请几个学生回答) 现在请你把你最喜欢的一种颜色涂在在你的这张小白纸上。(收纸条) 2)师:看着这么多收上来的纸条,你想知道什么? a:喜欢绿色的人有多少? b: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多?…… (3)师:那现在老师来报一下,请你在纸上记录下来。(教师唱票) 师:有人记录下来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画圈的方法。 -打钩的方法。 -画“正”字的方法。 你为什么用画正字的方法呢?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数一数这个正字一共有几笔?正字的一笔代表一个人,一个正字代表几个人?(4)再次记录,出示统计图与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再来一次,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记录。(师读生记) 你是用什么方法记的?喜欢各种颜色的人分别是多少? 1)学生说教师填写统计表 2)如果用涂小格的方式,你能表示吗?怎么涂? 3) 总结:把杂乱的数据整理成这样的图形叫做统计图。那把数据填在这样的表 中,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统计表) 师:看着统计图和统计表,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师:从这样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喜欢各种花的人数以

《猜数游戏》教学反思

《猜数游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精心的《猜数游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猜数游戏》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1~5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重点在于探究并掌握有关6的加减法的计算;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的问题。 回顾前期的学情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学生在幼儿园时对6的加减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再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一定会让大部分孩子提不起兴趣,有炒冷饭的无聊感觉。同时学生间的知识储备差距又会让一些孩子在课堂上有一种“我算的好慢、其他同学比我强”的挫败感。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我们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主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得对6的加减法的全面认识。让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角,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数学课中的游戏,可以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满足儿童的天性,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 教学伊始我就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先进行语言交流,一句“今天我和同学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整节课的设计可以说是游戏串,从师生合作的“手指游戏”到学生操作完成的“摆智慧果”以及本课重头戏的“猜数游戏”,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将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上来。可以说孩子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就是充分地“玩”。 当然这个“玩”并不是随意的、简单的,它背后却是另有深意。如:在玩猜数游戏的过程里,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棋子,然后两手一捂,打开一只手,露出棋子,让学生猜另一只手有几颗棋子,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逐步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猜出数量只是完成了一个目标,我还要求孩子们用适当的算式来表示这个猜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巩固了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谓一石三鸟。这种潜移默化的数学知识的习得比重复的训练与单纯的讲授效率更高,学生也能够在一个更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课本第9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 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三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1)分小组讨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 (3)逐个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请学生们按要求,把结果填在表里。 3.组织学生们进行分析。 (1)提问;上面的两次统计一样吗?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一次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一次是按动物种类来统计的。) (2)组织交流:你从第一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参加跳高的有5只,参加长跑的有8只,参加跳高的比参加长跑的少3只;参加长跑的比参加跳高的多3只。) 你从第二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其中有5只狗、2只兔、6只猴,猴的只数最多,兔的只数最少……) 课件出示裁判长小老鼠:提问:裁判长小老鼠想了解场上的比赛情况,它应选哪

一张统计表了解情况?然后出示厨师小肥猪,提问:它应选哪一张统计表了解情况? 4.小结: 同样是一场动物运动会,我们按照项目、参加动物的种类来分,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统计表,根据这两个统计表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二、具体实践,进一步体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谈话:老师买了一些茶杯(出示题目图),如果为了携带方便,把带把的和不带把的分别装袋,应该按什么标准分类?如果为了便于计算所用的钱,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 (2)学生各自整理、填表,教师巡指导 (3)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两个表中的合计数应该怎样?如果不同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图形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你想知道的结果,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呢? (2)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先把统计表的横栏补充完整,再根据横栏进行统计。 (3)集体订正,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全课小结 附:设计思考:本节统计课是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基于此,在设计本课教案时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 内容较为通俗。本篇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钟、零”等9个字,会写“叹、迟”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轻声、停顿给朗读带来的美感。 3、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画面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识字与朗读。 2、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架了!是这样的,我做了一道数学题,可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说我做得不对,于是我们就吵起来了。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帮我看一下,究竟是我对,还是你们的汪老师对。(板书:1 = 20)我的这道数学题对不对呀? 师:啊?为什么不对?谁能说说。 师:大家都认为朱老师的这道算式是错的,不过我相信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会有很多小朋友认同朱老师的说法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读课题,师板书,重点讲解“钟”字的写法。 2、生初读课文。 3、好了,现在,认为1等于20的小朋友请举手。那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20指的是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构成:1分钟=20分钟。) 4、师在“一分钟”上面板书“多睡”,引导学生在“20分钟”上写“迟到”,重点讲解“迟”字的写法。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认识方程《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猜数游戏》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2?73页。 教材分析: “猜数游戏”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等式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主要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 +B=C”这样的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笑笑和淘气猜数游戏,利用等量关系列岀方程,重点是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口头检验,形成检验的意识和习惯。本节课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方程的的作用,并产生学习方程解法的愿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打下了重要基础。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会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了等式的性质并能理解简单的方程。本节课通过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重点是让学生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学生列方程和解方程会有一定的困难,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这个情境,让学生会解方程,并会简单的应用。 2、在玩“猜数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解方程的思路,并掌握方法。

3、通过游戏,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数导入,激情引趣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板书“猜数游戏”) 师:你们在心里想好一个数,把它记录在本上。(生记录数)(师请一名学生合作游戏) 师:你想的数是17? 生:不对! 师:你想的数是21? 生:不对! 师:是39吗? 生:还是不对! 师:要是这样猜下去,一节课我也不一定能猜出来啊!看来我得拿出我的秘密武器了!把你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算一算等于多少。生:70. 师:你想的数显25,对吗? 生:对了。 师:怎么样?我的秘密武器厉害吧!谁还愿意和我来做猜数游戏?(指名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 二、教学准备 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课件、盒子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选择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本课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会到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然后通过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和记录数据的过程,再让学生探索如何进行统计。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 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1、师:(无序摆放)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摆法,你觉得怎么样?生:不好。太乱了,看不出谁多谁少。 2、师:(无序摆放有标数字)那这一种呢? 生:这种标上了数字,我能知道什么最多。 师:对呀,你觉得这种可以吗?生:可以。 师:那你觉得它比刚才那种好在哪里?

部编人教版新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一分钟》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新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一 分钟》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新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一分钟》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16-2017学年第 二学期谭春艳 1 课题 16 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钟、元等13个生字;会写钟、元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元元沮丧、后悔的语气。 3.区分形近字已、己;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 眼看、后悔等词语的意思。 4.借助要是&bd&bd就&bd&bd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初步学习管理时间。 德育目标让学生学习管理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区分形近字已、己;借助要是&bd&bd就&bd&bd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

教学难点借助要是&bd&bd就&bd&bd句式,根据课 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教学方法朗读法表演法讨论 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设疑导思(出示大大的钟表):你们知道一分钟是多长时间吗?(秒针走一圈是60秒,60秒就是一分钟。) 2.活动体验:做一个一分钟的小游戏。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能坚持超过 一分钟,切身体会一分钟的长短。 3.自由交流: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 4.小结:一分钟可以说很短,因为它在60个滴答 之后就过去了;一分钟也可以说很长,因为在一分钟内 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珍惜这一分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 到的收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一分钟的课文, 学了课文之后,你会对一分钟有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统计教学设计教案

统计教学设计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统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二、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图、小动物答题卡、条形统计图。 三、数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原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经历“花的颜色有几种”,“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笔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每种小动物有几只”,“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我的生日”,“我最喜欢吃的水果”等实践活动;学生则根据之前学的比一比、分一分以及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入新知的探究。经过近1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组织、引领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操作活动。故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一般方法,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2.过程方法: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感悟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引导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合作能力和对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性。 3.情感态度: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 对“统计”一课的教学而言,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由此我试图让学生置身真实又充满童趣的情境,亲身经历和体 验统计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统计观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自主建 构新知。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统计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既然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期在这一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为此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中的随机性,从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创设小组(同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富有个性的方法与同伴交流,以达到完善个体认知结构,促进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5.6 猜数游戏》教案

猜数游戏。(教材第72、73页)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重难点:能够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点,你还记得吗? 学生1:等式的性质。 学生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师:等式有哪些性质?谁能完整地说说? 学生1:等式有2条性质。 学生2: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3: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温习前面的知识,为下面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1.教师:今天我们在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来一起做“猜数游戏”,你们认为如何? 学生:好。 教师:请你在心里想一个数,想好了吗? 学生:想好了。 教师: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告诉我和同学等于什么,可以吗? 学生:等于80。 教师:我能猜到你想的数是30。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的,以小组形式讨论。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部分享。 2.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小组活动:学生有的是用整式知识解决,有的是用方程知识解决,有的……完毕,汇报小组结果)

教师:你们知道原因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1:最后一步是加上20得到80,所以80-20=60,接着60÷2=30。 学生2:(80-20)÷2=30。 教师:可以尝试着列方程解决,在列方程之前,请先说说等量关系。 学生:同学想的数×2+20=80。 教师:我们可以把“同学想的数”看作x,请列方程解答。 学生:2x+20=80。 教师:单纯地观察方程,列的方程完全正确。可是如何解决问题,你觉得这么写完整吗?谁能补充完整? 学生:解:设这个数是x。2x+20=80。 教师:真不错!如果题目中没有告诉我们未知数,列方程之前一定记得设未知数。请解这个方程。 学生:2x+20=80 2x+20-20=80-20 2x=60 x=30 教师:现在这道题目做完了吗? 学生:还要检验,2×30+20=80,对了。 教师:解方程不要忘记检验。谁能说一说完整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时,首先要解设未知数,然后列方程并解方程,最后记得检验。 教师:与同伴继续做猜数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3,再减去20,等于多少?请同伴说出结果,猜同伴心里想的数。记得先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小组之间彼此说,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学生小组之间彼此谈论,集体订正,再次剖析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猜数游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讨论条件,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教师:通过刚才的“猜数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1.列方程解决问题先找等量关系。 2.列方程前一定记得先设未知数,最后记得检验。 猜数游戏 解:设这个数是x。 2x+20=80 2x=60 x=30 2×30+20=80 1.本节课是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确实很难,书上练习不够,也没有文字题的过渡,学生对于找等量关系感觉很抽象,根本无从下手。 2.这节课下来我感到很困惑,明显感到教材在编写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增强对统计意义的理解,提升学生填写统计表的水平。 复习重点:会填写统计表,会分析统计图。 复习难点:会绘制不同类型统计图。 复习过程: 一、铺垫导入: 1、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2、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二、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一): 1、自学课本P110---111页,并观察例题中的图表,指出各统计图的名称。 2、从每个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还能够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4、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自学提示(二): 1、出示例题。 身高/m 1.40 1.43 1.46 1.49 1.52 1.55 1.58 人数 1 3 5 10 12 6 3 体重/kg 30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 2 4 5 12 10 4 3 ①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a. 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b. 计算平均数。 ②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③你认为用什么数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自学提示(一)结果。 (1)如2:从扇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 从折线统计图看出,同学对自己的综合表现满意人数的情况变化趋势。(2)自学提示(二)结果。 四、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4题。

《一分钟》优秀教案

《一分钟》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一分钟》是小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科学利用时间。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学习活动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学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

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朗读、理解、感悟“一分钟”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图: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你看出了什么?教师启发谈话:画面上那个低着头的小朋友,遇到什么事情,你想知道吗?好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看图感知,形成初步的感受,创设了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中来)。 3、游戏:请小朋友们来做一个游戏,睁开眼睛往前看,不眨眼比一比看谁坚持的时间长。一分中后让学生谈感受。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自由谈)我们今天学习一分中以后,对一分钟的体验一定会更深刻。(游戏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增强了趣味性,学生对“一分钟”有了一定的体会后必然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优质教案【新版】

统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准备: 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我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生讨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二、教学准备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盒子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策略选择统计是数学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会到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然后通过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和记

录数据的过程,再让学生探索如何进行统计。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宜多合作,而看图表回答问题选择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老师要给表现好的小组投票打勾,看最后哪个小组得的勾最多,成为今天的冠军,有信心得冠军吗?瞧,现在第*小组最有精神,先给他们投一票!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师:瞧,老师这里有四种水果,你最喜欢吃哪一种呢?生:我喜欢……师:看来每个人喜欢吃的还都不一样。食堂叔叔就为这事犯愁了。原来他要给小朋友准备中饭的水果,为了发的方便,他只能统一买一种,到底我们班哪种水果喜欢的小朋友最多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啊?〖备选〗若学生提出: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师:怎么举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分钟》教案

一分钟 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中的一篇课文。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多睡一分钟,只不过是放松了一下自己,结果耽误了半节课。读完《一分钟》,要让学生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一分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零、闹”9个生字。会写“钟、叹、哈、闹”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真正理解一分钟的重要性,懂得要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请看这个等式,它成立吗?1=20吗?(出示幻灯片,学生回答)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一就等于二十,甚至还有可能更多,学了今天的课文你就会明白了,课文的题目是一分钟(板书)。钟是本科要会认也要会写的字,请注意金字旁的竖提从第二横起笔,不要出头。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吧。请打开书本翻到33页,写两个“钟”字。注意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 相信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这篇课文,等会老师就要检查大家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请你自己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完后再和同桌小朋友认认这些生字。 小朋友们,看看这些生字你都会读了吗?请三位小老师带领大家去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幻灯片出示带拼音的生字:钟、零、闹、哈、欠、迟、叹、决、悔)这里有三个字比较难记,它们是闹、决、悔,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几个字和它们交朋友。(加一加:门+市=闹;换偏旁:决、快、块;悔、海、梅)下面老师想考考你,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我们的小火车要出发啦! 现在这些生字藏到了词语里,你还能认出来吗?我们分组来比一比,第一组读第一行,二三两组读第二行,第四组读第三行。(幻灯片出示词语)闹钟分钟丁零零 哈欠迟到叹气 决定后悔背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