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命周期文献综述

职业生命周期文献综述
职业生命周期文献综述

2.2.1职业生涯发展的渊源

职业、发展这两个单词在1960年以前很少被连在一起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这两个单词才合并在一起用来描述职业的发展或职业心理学。在此之前,使用较多的词汇是职业规划或职业顾问

(vocationalguidance/vocationalcoun seling)。

职业规划首次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它的产生与经济从农业向工业革命的转换直接相关.由于城市的都市化和职业的多样性,人们开始逐渐关注职业教育和工作信息,此时就需要一些正式的渠道来提供这些信息,于是职业规划就首先在一些学校和社区服务中心出现。在美国,职业规划出现的一个重要里程是1942年Brewer所标识的四种主要影响力:人力区分、技术增长、职业教育的扩张和民主的传播。但是,由于早期的职业规划主要是作为方法工具来帮助人们满足职业结构的需要,而没有建立起在科学的基础和理论之上的职业规划和顾问。因此.可以说此时出现的均是职业发展的实践,而不是职业发展理论。

为了弥补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缺陷,欧洲和美国的一些专家开始着手构建职业规划的知识基础,如法国Alefred Binet的智力测试;德国Spranger的个性与工作关系的研究以及德国Munsterberg的职业选择和工作绩效关系等等;在这其中,Parsons在1909年提出的“三步范式”是对当时职业规划理论最杰出的贡献,这个理论至少在20世纪的前50年里一直都对职业规划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他三步范式的设计为:第一步,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如个人智力、能力、兴趣、资源、局限以及其他的一些特质;第二步,对需求和成功的状况有一定了解,如优势、劣势、竞争、机遇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前景预测等;第三步,在上述两组事实的关联之中做出正确的推理。尽管后来又出现了一批关于职业发展的理论,但是Parsons的范式理论一直都是职业发展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的转折点。而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发生在1951年。1950年,国家职业规划协会(NationalVocationalG uidanceA ssociation)主席Hoppock发现传统的职业规划观点己经过时,在此基础之上,1951年Super对从1937年以来一直使用的职业规划的定义进行了重新修正。这个定义随后被国家职业规划协会采纳。此时,职业规划是一个帮助个人的jt一即帮助个人发展和接受一个将个人和工作角色融为一体的形象,并帮助个人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形象,最后将其转换到实践中去,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满意。Super的理论着重于从生命周期角度来考虑职业的发展,他描述了变化的职业任务并对不同生命阶段给予关注。总之,他认为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相互作用的,通过生活角色和工作角色的共同作用来决定个人的职业发展模式。

2.2.2 职业发展的相关概念

1) 职业生涯(career)

目前,无论从常识上亦或学术上尚无对职业生涯的权威定义。

法国对职业生涯一般定义为“表现为连续性的分阶段、分等级的职业经历”。

美国的罗宾斯(S.P .R obbins)博士对职业生涯的定义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承担的相继历程”。

罗斯韦尔(WilliamJ .R othwell)和米尔克维奇(Milkovich)等人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人的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的有机整体”。

美国组织心理学教授施恩(EdgarH .Schein,1987)将职业生涯分为内生涯和外生涯。外职业生涯指一种职业的通路,意味着企业努力为员工确认一条有所依遁、可感知的、可行的发展道路,包括职业的各个阶段:招聘、培训、提拔、解雇、奖罚、退休等;内职业生涯更多地注重所取得成功或满足的主观感情,注重使员工工作同他们个人的事业发展、获得尊重、社会承认与个人休闲等取得平衡。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是相互作用的,内生涯是企业员工个人的主观心理和个体行为,内生涯的追求要考虑企业的需要;同时,外生涯作为企业的需求与行为,也离不开内生涯,因为在企业进化过程中,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的价值创造,从根本上取决于员工个人职业能力及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10)约翰·M ·伊凡瑟维奇(John M.I vancevich)等认为职业生涯是与工作相关经历(工作职位、工作职责、决策、相关工作事件的主观解释等)的模式和整个个人工作生涯的活动。(11)

中国学者、南开大学博士程社明的观点,将职业生涯定义为: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务职称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招。(12)

2) 职业生涯发展(careerd evelopment)

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和定义,各国管理学者也不尽相同。

美国罗斯韦尔(WilliamJ .Rothwell,1992)等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指确保个人职业规划与组织职业管理的目标一致性来实现个人与组织需要的最佳结合,又指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实施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取决于组织和个人的需要”。

美国米纳(John.B .M iner,1 995)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过程”。

米尔克维奇(GeorgeT .Milkovich,1985)等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组织提供给员工的一系列正式的、结构化的活动,以期达到提高员工的认知、知识和能力等从而影响员工职业生涯的方向和进程曰。

布鲁克(ElmerH .Burack,1988)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通过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来达到个人与组织的未来需求的过程。(15)

谢尔曼(Arthur Sherman,1996)等认为组织内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战略过程,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的职业潜能,而且也是提高组织成功概率的一种

方法。(16)

台湾中山大学黄英忠教授,(17)(1997)将Career Development译为前程发展,其定义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经历各种不同的经验,并予不断地发展之过程。在此过程中,员工个人的前程在员工与组织互惠互利的前提下,须与组织目标相互结合,员工制定前程目标,而组织予以适当的协助与辅导,并使其能够实现。2.2.3职业生命周期理论

在学术上,职业生命周期理论,即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概念起始于本世纪60年代。在近40年中,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含义有了很大的转变,各国学者的观点至今尚难统一,但其内容和应用方法却有了较大发展,并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下面列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来介绍,以作为本文对职业的生命周期研究的理论依据。

1) Miller & Form (1951)”的生命跨度(Life-span)模型,以人适应社会发展为线索,把职业发展分成以下五个阶段:工作准备阶段(儿童在家中、在学校里为进入社会工作而进行知识学习和积累)、早期阶段(年轻人通过兼职而获得最初的工作)、尝试阶段(开始第一个全日制工作)、稳定工作阶段和退休阶段。(18)

2) Dalton &Thompson(1986)通过将一个员工的专业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来定义职业生命周期。他认为在员工的职业里,有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里的个人期望完成的过程、他们参与的关系类型、以及心理的调整都是不同的。(19)

第一阶段:初学者、新手。它的特点是个人很少完全靠自己工作;他们的任务只是一个大项目中的一部分个人做的更多的是日程性的工作。心理上的感觉是下级。(Apprentice)

第二阶段:贡献者。个人证明了他们自身的实力和能力。他们变得更加独立和专注某个领域。典型的活动是工作更具独立性,有一定的信用度,开始为结果承担责任。(Colleague)

第三阶段:指异者。个人更多的时候作为一个别人的指导者出现。此时,个人发展了更广阔的技能,并开始参与到其他人的发展之中。此时,个人经常会是年轻的专业人士们的非正式导师,是思想的产生源,并被指派为管理者。(Mentor) 第四阶段:支持者。个人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方向。个人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影响组织的方向,组织人员的发展,从而在组织中扮演关键的一角。此时个人拥有很大的权力,通常也处在管理阶层的高端。另外,此时个人在与外界组织的关键活动的参与中扮演重要角色。(Sponsor)

3) 职业发展专家施恩教授(Schein,1978)将员工在一个企业中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职业早期、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机、职业后期和衰退期。

职业早期(17-30岁),新的正式成员学会如何处事、接受附属状态,学会如何与_L司和自己的同事相处,寻求良师和保护人。

职业中期(25岁以上,正式成员、任职者、终生成员,主管、经理等),员工选定一项专业,成为一名多面手和/或进入管理部门,保持专业竞争能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成为一名能手,承担较高的责任。员工有可能会停在这个阶段。

职业中期危机(35-45),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及其职业锚对个人前途的影响,就接受现状或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非领导者的职业后期(40—退休,骨干成员,有贡献的个人或管理部门的许多人停留在这个阶段。

处于领导角色的职业后期内(可能在年轻时候获得,总经理、官员、高级

企业家、资深幕僚等)。

衰退和离职(40一退休),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和中心地位的下降,学会受和发展新的角色。(20)

4) 舒伯对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21)

舒伯职业发展论的理论基础是综合许多流派而建立起来的。舒伯根据布尔赫勒(Buehler, 1933)的生命周期和列文基斯特(Lavighurst, 1953)的发展阶段论,发展出一个诊释职业发展的发展概念模式。舒伯认为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阶段配合,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

试探阶段(25岁以前)。这是一个自我考察、角色扮演、探索职业方向的阶段。在此阶段的后期即为“实验期”,此时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领域,发现了自己职业起点,并试图使之成为终身的工作。“实验期”内可能会有工作变换,因为每个人都在寻求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相适应。

创立阶段(25-45岁)。根据舒伯的看法,一个人“一旦发现合适的领域就会努力去获得这个地位”,在这一阶段,基木上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并寻求在这一职业领域有所建树,以建立自己的地位。

维持阶段(45-65岁)。人到此阶段通常己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成就,自己需做的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持和巩固自己己有的地位。但是,在此时期也可能做出新的职业选择,重新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的人进入“事业高原”阶段,知识和能力已出现停滞,开始步入衰退阶段。

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人的身心各方面素质衰退,职业生涯也处于衰退状态。此时的人准备离开工作岗位,开始退休后的晚年生活。

舒伯将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其阶段划分详见图2.1所示。

5) 中国学者对职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研究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孔子己开始关注职业发展。

台湾最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黄英忠22教授在1997年2月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用一章的篇幅(第十章前程发展CareerD evelopment)论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职业生涯发展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可以说黄教授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的开创者。

近几年,大陆学者撰写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著作和教科书,也开始出现了关于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章节。中国学者胡君辰、郑绍镰23主编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及吴国存24编著的《企业职业管理与雇员发展》两书中,都对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的一些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郑绍廉教授等(1998)将员工的职业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职业探索性阶段(25岁,Trial Stage)、立业与发展阶段(25-44岁,Establishment&Advancement)、职业中期阶段(45-60岁,Mid-career Stage)和职业后期阶段(60一岁,Late-career Stage)。

南开大学程社明博士在1999年出版的《你的职业—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一书中,介绍了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及方法,特别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18]Miller.D.C. & Form W.H.(1951),Industrial Sociology. New York: Wiley

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XXXX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 查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XXXX学院 专业:xxxxxxxx 学生姓名:Docer 学号: 123456789 指导老师:Docer

XXXX大学教务处制 2017年3月1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潜能、走向成功。它是大学生迈入社会,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自2001年开始,我国便有学者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关于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文献,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领域、理论、实践研究及指导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问题;有效途径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 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盲目就业现象明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解决学生生涯困境的关键。各学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投入,以课程、讲座和活动等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凸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O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由指导转向了辅导,强调被指导者自身

媒介素养文献综述范文(1)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综艺节目对比研究 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模板.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 :性别: 学校: 学院:专业: :手机: 电子: 撰写时间:年月日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 目录 一、自我认知 (1) 1.多渠道评估 (1) 2.橱窗分析法: (1) 3.自我认知小结 (2) 二、职业认知 (2) 1.外部环境分析 (2) 2.目标职业分析 (2) 3.SWOT分析 (3) 4.职业认知小结 (3) 三、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 1.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 (3) 2.制定行动计划 (3) 3.动态反馈调整 (4) 4.备选职业规划方案 (4)

一、自我认知 1.多渠道评估 2.橱窗分析法: 橱窗1:“公开我” (不得少于50字) 橱窗2:“隐藏我” (不得少于50字) 橱窗3:“潜在我” (不得少于50字) 橱窗4:“背脊我” (不得少于50字)

3.自我认知小结:(不得少于100字)二、职业认知 1.外部环境分析 ①家庭环境分析(不得少于50字) ②学校环境分析(不得少于50字) ③社会环境分析(不得少于50字) ④目标地域分析(不得少于50字) 2.目标职业分析 ①目标职业名称 ②岗位说明(不得少于100字) ③工作容(不得少于100字) ④任职资格(不得少于100字) ⑤工作条件(不得少于100字) ⑥就业和发展前景(不得少于100字)

3.SWOT分析 我的优势(strength)及其使用(不得少于100字) 我的弱势(weakness)及其弥补(不得少于100字) 我的机会(opportunity)及其利用(不得少于100字) 我面临的威胁(threat)及其排除(不得少于100字) 4.职业认知小结(不得少于150字) 三、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 ①近期职业目标(不得少于100字) ②中期职业目标(不得少于100字) ③长期职业目标(不得少于50字) ④职业发展路径(不得少于50字) 2.制定行动计划 ①短期计划(不得少于100字) ②中期计划(不得少于50字)

文献综述范文 (2)

xxx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标题) xx(作者) 摘要:XXXX (摘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概括你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一般1,2句话即可。第二部分写:“国内学者对xx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本文从xxx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之类的总结性套话,最好能稍作总结。 其中第一部分,如果你不会写又或者懒得写,个人建议可以拷贝他人相关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做适当修改和调整即可。毕竟你研究的主题和你网上下载的相关论文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借鉴网上论文的摘要。但是请注意别一字不动的全拷贝,适当整合,修改。别让我发现你一个字都没改动过! 第二部分,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写。若能简短总结下你接下来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综述,那是最好了;如果不能,我也不勉强了,写两句套话也行。 以下给出个摘要的例子,仅供参考。其中绿色代表我所说的第一部分;黄色代表第二部分。 例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例二: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大

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2003-2007 五年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自杀态度、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量表、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例三: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xxx (找几个关键词;3,4个差不多了。彼此之间用分号“;”隔开。) 前言(或称为导言) (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争论焦点,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分两部分写。 第一部分是介绍研究的主题,目的,以及相关概念,定义等。这部分我建议你们完全拷贝黏贴别人的论文的前言部分。比如你想写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文献综述,那么就在网上论文数据库中输入电力系统改革这几个关键字样后,会弹出许多的与此主题相关的论文。随便找其中的一篇,它的前言部分都会介绍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相关情况。这部分你们选择一

职业生涯规划作业(内附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培养 驾性格之舟寻成功之岛 ——霍兰德类型理论概述学院: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霍兰德类型理论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职业兴趣和人的人格间有着很深的关联性。精准地把握这种关联,把兴趣融入职业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在工作中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这种兴趣与职业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向上,更加愉快。因而霍兰德类型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具体的分析当中,霍兰德教授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兴趣爱好测验。1912年,桑代克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标志着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27年,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1939年,库德在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 1953年出现了职业偏好量表。1969年在该表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自我指导探索,1970年又根据自我指导探索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后来霍兰德对这些理论加以整理,他把职业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霍兰德类型理论。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局限性 虽然霍兰德类型理论很好地融合了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但是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实际应用中,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六种类型职业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区别与联系,但是霍兰德类型理论中的正六边形模型中,相邻的职业群存在距离相等这一缺陷。于是在1991年,Gati对这一局限性进行了改进。他在正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层次模型。此后,人和物、数据和观念这两个维度也被加入到了霍兰德类型理论,这一改进使得霍兰德类型理论更加全面完善,丰富多彩,才产生了根据霍兰德类型理论绘制的工作世界地图。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霍兰德类型理论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我们也在课上大致确定了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有相应的合适的职业。以下是这六种类型人格的分析: 1、社会型:(S) 社会型的共同特征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

教师素质文献综述

教师素质研究文献综述 海南师范大学作者:邵锐 前言 新世纪到来,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怎样的素质面对教育的改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不少国家在大力进行教改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作为突破口,或视为决定性环节。“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他们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不大力提高,就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要求,教改也将是不可能的。未来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教师素质的研究,有关教育的未来发展,对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许多关于教师素质研究的文献关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 一、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从政治方向方面提出的要求,解决立场、理想、信仰等问题;后者主要是从精神、行为方面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二、文化科学素质,包括一般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即是要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具性学科(如外语)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这是教师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有的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职业能力素质,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侧重于心理教育,进行思想引导。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有效的管理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四、承担社会责任的素质。教师应关注人类命运,承担社会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不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及活泼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是现今社会赋予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这种胸襟,这种责任感,是教师思想素质的根本。 五、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师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在教师的职业病中,患病率排在前两位的为咽喉炎、脊椎病。其中患咽喉炎的人数占教师人群的40%,患脊椎病的也高达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还有增加的趋势,“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群体的健康观念与现状,能否胜任其肩负的历史重任,无疑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只有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用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心理素质,教师要坚韧、刚强、自信、自强,爱心,耐心。时代变化了,教师的职责也变化了,无疑地,给教师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教师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活力,并且担负着新世纪建设任务的独生子女,自然,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以平和的心态进行教学。 六、了解和掌握新科技的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对科技的适应能力,要求教师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世纪是信息社会,教师与信息、培养人才息息相关。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及电子技术的广泛使用,就使传统的教与学的内容不能适应今天—明天的需要。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整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探求综合贯通新知识(或现代知识)学习新科学技术,适应

5年护理_职业生涯规划书

5年护理职业生涯规划书 有计划的人生会更加条理,紧凑而充实,这样一个职业规划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起步,开始为自己、为人生做一番奋斗。也许以后的道路不平坦,也许有很多新的困难,但我坚信,我可以!我能够做得更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5年护理职业生涯规划书,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一、前言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有一番成就的人,必然都是善于利用时间,把握自我的人。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踏上了护理职业的道路。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护士,如何将今后的工作做好、将我有限的职业生命尽量延长,是我现在必须认真思考的事情。 二、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刚刚毕业的护理本科生,可这并不意味着我有着多大的优越性或拥有过人的技术能力,其实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谁能够出类拔萃还要看今后的努力。我不怕吃苦,动手能力强,喜欢临床工作。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上,我总是争强好胜,不服输、不甘落于人后,这也是

我前进的动力之一。最大的缺陷是有时候做事拖沓,不够果断干脆。 三、内外环境分析 万事开头难,医院护理部相信我们给于我们很高的评价并为我们今后工作设定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和平台。我相信,在护士长和前辈们的带领下,我能够很快地进入护理角色,更好的发挥特长,更出色地完善职业生涯。 四、五年职业规划目标与行动计划 1、XX年2月~XX年2月适应期:不论是在本科室上班还是在轮转中都要踏实工作,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虚心请教,适应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各班次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及核心制度等。 2、20XX年3月~ XX年2月熟练独立期:完成护士规范化培训,能够独立、熟练、正确完成自己班次的工作,可以单独上班及承担相关责任。科室、医院组织的三基理论、操作考试及专科护理考试都必须过关;在护士长帮助和指导下,没半年完成一次教学小讲座,一年度完成一篇论文,一篇英文综述。 3、XX年至XX年进取创新期: (1)XX年3月~ XX年2月在保证临床工作出色完成、无缺陷、无差错,各项考试合格的前提下,经护士长的指导,完成论文和英文综述,参与并组织科室的教学讲座、

文献综述的定稿,优秀的范例

关于我国经济依附式增长的几点思考 ――文献综述 学生:,09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商学院经济系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如下: (1)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 1、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亚当·斯密的结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的绝对差异,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2、比较优势(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够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由个人推及国家,李嘉图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照“两优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模板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和理论回顾 企业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的经营超过一个行业的范围,并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分散经营单一产业的风险,从而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富余的资源而采取的向现有业务领域之外延伸的扩张战略,它是指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经营战略。俗话说的“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也一度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从以上这三方面可以把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理解为是企业战略结构中产品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它是与企业区域发展战略相对应的,企业成功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企业在权衡企业能力、企业风险以及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寻求企业能力与市场市场机会的优化组合。 2.2文献综述 唐丽颖、赵举民(2013)认为:由于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 ,企业经营既面临发展的机遇 ,又遇到风险的威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风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 ,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 ,使市场需求的波动性更加剧烈 ,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多元化是指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发展,可以防范在经营领域单一情况下出现市场问题时可能导致的企业彻底失败的风险,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保证经营的适应性、安全性、稳定性。 [1] 刘东升、吴维库(2007)认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部分企业开始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各自细分市场开拓自己的天地,然而另一些企业则在原有分工细化的基础上开始实行多元化战略,但强调在本行业做专做深。我国企业的多元化情结相对于外国企业似乎更加热衷,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企业 [1]唐丽颖.赵举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2)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表现出总量性失业问题,而且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和城乡间的地域结构矛盾 1、全国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出现“东南飞”现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绝对不足(赖德胜,2001);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京、津、沪、渝直辖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在内地省会城市工作的人数占到了总毕业生人数的 77%,而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 8.6%。大学毕业生们所青睐的就业地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陈岩松,2004);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有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邵雅箐,201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 58.5%的学生到东部 11 个省市参加工作,20.2%的学生则前往中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为 21.2%(孙祥,2011);1996---2000年的西部大学毕业生流向趋势可以看出:西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西部大学生留在西部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而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年多于一年(张燕天,2006)。 2、区域范围内,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省会、中心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城市 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毕业后择业时首选地区的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将在北京就业,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去西部就业(马钟范郑喜,2008);从目前来看,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仅偏少,而且还存在较大规模的流失现象(崔翠利,2010)。 3、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发生变化,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 大学生西部就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东部和中部的大学生毕业后前往西部就业,另一部分是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或回到西部就业(张燕天,2006);在《对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中,通过对该学院的2008届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毕业生观念进一步转变,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到

推荐-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精品

题目: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引言 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归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国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最早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它认为比较优势即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其后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能使一国或地区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相反,一定程度的不利条件往往成为刺激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出口竞争力的来源和概念 (一)出口竞争力来源 目前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竞争力也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其中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的,本文通过研究国际竞争力来分析出口竞争力。[1] 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在国际贸易形式中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其中比较优势学说是一个经典理论.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来法学院的观点是,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公认的和比较权威的观点。[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不能说已经很完整,很精确,但是也为我们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理解, 1、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 2、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国家(或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3] 3、出口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只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因为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发展。[4] 4、出口竞争力也不仅仅是由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能力所确定的。[5] (二)出口竞争力概念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率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6]出口竞争力所要研究的主演问题就是一国商品或劳务如何发挥优势在国外市场立足并占领国外市场。[7]综上所诉,本文认为,所谓出口竞争力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或企业在各种环境中从事经济或政治等等能力。 三、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回顾 1、来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8]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各国应该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某个产业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创新机制和高生产效率。 从著名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波特[9]教授所著中可以看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大致可以四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下降时期。 [10] 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则提出国家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大因素形成,他们可以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中由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构成,而且特别强调了政府行为对四大因素的影响,提出政府应完善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建立相关制度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成竞争优势理论基础。引入国内后曾在我国掀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讨论热潮。发展成为延续至今的现代竞争理论。其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出口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所决定。传统的比较优势强调各国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的状况,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更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比较优势的实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前言 通过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建设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建设的主要经验,即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工作建设的“核心”、多样化的课程共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需要多主体参与以及制度建设是课程变革的必要保障。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对当代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特征和价值取向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英国是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国家,提出这一理念旨在帮助个体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英国继续教育联盟(Further Education Unit, FEU)将核心素养界定为经验和素养,其中包括:个人和职业发展;工业、社会和环境研究;交往;社会研究;计算;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操作技能;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地关注和提及,并受到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跨国研巧项目,构建了一个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参照框架,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该项目最终于2003年出版了研究报告《核也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提出了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一一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21 世纪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和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等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核心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研究核心素养的起点应是厘清个人的成功发展与社会的良好运作之间的契合点,OECD 结合文化和人口等因素,通过协商、整合,将核心素养归纳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欧盟将核心素养发展为“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并认为:终身核心素养是能以实现自我发展、融入社会和胜任工作为目的,具备多种技能、知识和态度的的必备素养。 任永辉(2014)在《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对策探析》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生存和做人,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王健龙(2014)在《加强核心素养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发展竞争力》中认为核心素养则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辛涛,姜宇,王烨辉(2016)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一文中指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归根究底是为了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型,从过去重视教学中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转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生成;从过去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1)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实现个人的发展为目的的;(2)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3)核心素养将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富强三方面结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总之,核心素养是个人全面发展、社会稳健进步的保证,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 二、英语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文献综述 摘要: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尚属起步。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单位对人力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结束期和职业生涯开始期,大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定位自己,发展自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功地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一交替时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之路,不仅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而且对今后的职业成功及对社会的贡献都有很大帮助,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人尽快成才,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时进行职业选择和今后的职业生涯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正文: 仵林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首先,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了大量信息和第一手资料,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从学校和学生层面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大学生成功就业与是否进行职业规划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前人的理论与个人的思考,提出了大学生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辅助,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保障作用。从学生个体规划和学校条件保障两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学校层面应当提供的辅助条件,并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四阶段”理论。本文中的职业规划概述讲得很好,我主要参考运用这点。 硕迎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山西省本科院校为例》一文中通过调查山西省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个人职业规划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现状,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和模式。借鉴于此,我对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09级毕业生进行调查。 吴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一文中采取统计学中的单变量统计量分析方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给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提出了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对策。借鉴于此,主要运用统计学中的分析方法,对本次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丁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一文中谈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理论体系日趋成熟、操作体系日趋完善的新型领域,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到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从而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研究课题。借鉴与此,主要继续探讨这一课题。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作为交易标的的一种贸易行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界定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以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四种形式进行的各国间的服务交易。该定义已成为有一定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定义为各国接受。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服务部门清单,可以将服务贸易分为12类:商业性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国内外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本文将对金融服务贸易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GATS与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 根据GATS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国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它包括两个部分:所有保险和保险相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其中其他金融服务指证券和金融信息服务。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为由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收入,或者接受付出的支持,包括得到的和付出的直接投资收益(未分配收益和利息);从其他金融投资得到的和付出的收益(得到的和付出的利息和红利);得到的、付出的手续费和佣金。 可见,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强调了金融服务贸易交易的提供方,而忽略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消费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以此换取其他贸易领域的发展,而且金融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本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国外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研究 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 列为恩(1996)认为,各种金融服务可以实现五种基本功能:方便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易于风险管理;加速资源流动;获取信息,评估企业和配置资本;提供公司法人治理。同时,更多的相关文献表示,金融中介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管理成本(戴蒙德1984;威廉森1987)也可以对规模经济产生积极的效应。 莫施里安(Moshirian 1994)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和制造业类似,一些基本要素赋予了

文献综述(江西财经大学)

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会计人员的诚信品质 学院会计学院 学生姓名杜丰林学号 0060828 专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届别 2010届 指导教师张伟峰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二○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

文献综述 前言 本毕业论文题目是《浅析会计人员的诚信品质》,在21世纪初,会计诚信成为了流行词,但却是同会计诚信缺失联系在一起。会计诚信缺失是会计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原因在于会计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生存之本,会计行业缺失了诚信,也就失去最基本的发展条件。近年来会计面临“诚信危机”,表现为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假账盛行,非诚信行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暴露出会计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社会公众深感会计“信用危机”。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经济主体和社会各界的声誉,增加了交易成本,加大了企业生存的隐形危机,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影响社会正常的秩序,显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诚信问题已经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既是严格的法制经济,又是严格的信用经济,它的确立和发展内在地需要讲究诚信的道德力量。作为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能体会到自律的必要性、重要性而产生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的要求,自觉按照市场经济道德规范,这是整个市场经济规范的基础和灵魂。我国在各种各样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的情况下,会计领域各种丑恶现象却与日俱增,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计从业人员存在严重的不守诚信的道德问题。当前正值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对“经济寒流”的严峻态势,重塑会计诚信,已经成为会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会计人员诚信品质为对象,以探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部分对策。正文 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我国的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是第一阶段的起步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的发展时期;2l世纪初期开始进入了第三阶段的完善时期。因此我国的会计诚信研究处于完善阶段,在一些具体的策略和制度制定研究上经验不足,还不能够制定出一整套真正有效的诚信体系。我国会计造假事件屡禁不止,相继出现银广夏、麦科特、中航油等造假事件,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人员的诚信品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开始审视作为会计信息制造者的会计人员是否具有优秀的诚信品质,以及如何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毕业论文及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毕业论文及文献综述范文 格式 一、引言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社会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2000年至200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也一直徘徊在70%左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但是社会整体上的人才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缺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我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中根本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目前,大学生如何在教育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与自身情况的需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从而充分、顺利地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财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不足,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的途径。 二、职业生涯规划国外研究状态 (一)国外职业生涯管理学说的演进 1.美国的研究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 教授。他在1978年出版的《职业动力论》(Career Dynamics,中译名为《职业的有效管理》)一书中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该书由于首次提出了“职业锚”概念而成为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经典著作。他在这一概念中指出,职业锚清晰地反映出当事人进入成年期的潜在需求和动机,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反映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