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之美

汉赋之美
汉赋之美

浅析汉赋之美

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产生得颇早的一种文体,它创始于周代,到汉代特别发达。此后经历各朝作家的创新实践,在体制上不断有变化。所谓“诗词歌赋”,“赋”正式其中重要的一项。

汉代是赋体作品最为发达的时代。在东汉末年五言诗没有正式登上文坛之前,赋几乎是文人创作的唯一形式。两汉辞赋盛行的原因,与当时的封建统治的奖励提倡有很大的关系。汉初,继秦朝大动乱以后,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当时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在这一基础上,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建京都、修圆苑、盖宫殿、打猎、饮酒,过着种种醉生梦死的生活。同时,他们为了所谓“润色鸿业”,粉饰太平,还招致了一些御用文人在自己的身边,专门要他们来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来取得精神上的享受。汉赋的突出意义在于:它旗帜鲜明的体现了秦汉之际,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那种进取、拓展、认知、占有、征服、创造等主流文化精神,体现了那个时代感性、外向、宏阔、博大、豪迈、巨丽、雄奇等主流文化审美特征。

汉赋的美,首先体现在它的体制宏大上。汉赋结章构篇常以双方论辩为式,彼此驳难,广为陈述。其中一方压倒战胜另一方,在强烈的对比中获得崇高之美,使正面申述更上层楼,卓然鹤立,如《子虚赋》、《上林赋》、《西都赋》等。或伸主抑客,使主人之情感与委曲渲泄殆尽,从而更显纵横淋漓,汪洋浩瀚,讲究气势之美,如《解嘲》、《解难》、《答宾戏》等;或以来客宣颂,滔滔不绝,罗陈博采,以求汪洋恣肆,讲求言尽其词,如《七发》、《七激》、《非有先生论》;或分节设章,以归总题,如《九怀》、《七谏》、《九叹》等拟骚之作,仿其意而拓其体,务求尽意,反复述申。汉赋多引巨大之物,伟大之事,赫大之功,与之相匹,汉赋体制亦务求宏大。并且,追求鸿篇巨制似为汉人风尚,诸子百家囿于一人所见,汉人之兼综通融,本身就站得更高,视野更阔,如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董仲舒《春秋公羊》、《春秋繁露》、《淮南子》皆立意阔大,企图涵盖众长而发掘真理。《史记》、《汉书》皆体制庞大,内容广博。《老子?河上公章句》等更是将美学领域拓展到了天地人的整体思维系统模式之中。这些体制宏大的著作本身便显示出汉人对“大美”的自觉追求。

汉赋的美,其次体现在它的拓展空间的阔大。汉赋作者多以类叙述,以类的排列中所产生的质实繁密来拓展和占有空间,以获取博大宽阔之感。如《南都赋》以类为单位,罗列地势、山、木、川渎、水虫、陂泽、鸟、水、原野、香草、厨膳、酒以衬南都的“既丽且康”。这种赋法仿佛开列账单,铺陈中显示着富有与博大,其写法如下;“木则枞栝梭橹,梓械便枫。……草则有葳莎菅蔚,薇蕨荔茺。……其中则有奄鼍巨鳖,鳢鲤镇鲷,贿鲵偿妙……鸟则鹩鹅鸹鸨,鸹鹅鸿鹅。”这样,便将各小类堆砌为一大类,每一大类间用“于是乎”连接,从而在大类别的罗列中铺设和拓衍空间,以一点的无限扩展显示空间的广大,给人以强烈的质感。二是空间的质感,动态空间的建构以扩充内涵为法,即先设定一个空间,然后逐步填充之。这不同于静态积木堆砌式增大,而仿佛吹气球般的扩充。这种手法包括环视法和流观法。前者立足于一点,向四周环视,按方位来写,如《蜀都赋》、《子虚赋》等,以东、南、西、北四方位依次罗列,总体勾勒出空间结构,然后厚密细微、从容不迫地铺设内部物类。《子虚赋》中描写楚国的云梦泽:“其山则盘纡茀郁……其土则丹青赭垩……其石则赤玉玫瑰……其东则有蕙圃……其南则有平原广泽……其高燥则生……其埤湿则生藏莨蒹葭……其西则有涌泉清池……其北则有阴林……其上则有……其下则有白虎玄豹……”将所赋对象从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各个角度充分详尽的描写出来。小赋中的景物相对稀疏,也更人情化。流观法是化时间为空间,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展现景观。如《西都赋》写园囿:“乘鸾舆,备法驾,帅群臣,披飞廉,人苑门。遂绕酆都,历上兰。……于是天子乃登属玉之馆,历山川之体势,观三军之杀获。……飨赐毕,劳逸齐,大辂鸣鸾,容与徘徊。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前乘秦岭,后越九蠼,西薄河毕,西涉歧雍。宫馆所历,百余余区。”

移步换景地展现园囿之大,既符合我国园林建构的思维习惯,又类似汉画像石的构图方式,从而在时间的流逝中显出空间的阔大。再次,汉赋竭力展示时间的辽远。与空间的阔大相应,时间的辽远拓展了汉赋的时空感,使艺术想像的空间多维化。汉赋常在历史现实的时间背景下审视空间,如《南都赋》从王莽篡汉着笔,再写光武起兵、平天下、定都城;次写永平之际的增宫室、颁礼乐、靖四海、会百蛮;极力显示礼乐鼎铭,文治彬彬,从而彰显汉皇功业,以历史的眼光审视都城建制,以浓缩凝重的历史进程证明汉皇的圣明。《东京赋》亦如是,先写高祖立国,再写王莽逆篡,最后写光武建制,然后罗列天子一年礼制,从正月初一新殿落成开始,接着写郊祀、庙祀、亲耕、大射、羽猎、岁傩仪式,与《礼记》之《月令》、《吕氏春秋》之《十二纪》相仿佛,显示出礼教之从容。

汉赋的美,最后体现在它竭力展现精神世界的博大。汉代宽容的文化襟怀拓展了其艺术内涵,而在作者和读者对艺术本身的欣赏和美感的获得中,汉赋也展现了汉人精神世界的开阔。一方面,汉人将自身的情感的表述领域进行延伸;另一方面,随着精神世界的日益开阔,汉代知识分子的艺术思维也得以丰富和发展。

总之,汉赋所代表的西汉美学形式最重要的贡献就在干它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美的空间,开拓了审美的感性视野,为自然之美真正获得艺术上的独立性做了比较充分的历史准备,从而使其在唐代王维,孟浩然手中成熟起来,有了一个可靠的文化积淀。以儒学形式发出,调和道家阴阳,而杂糅百说的对天地万物和自然之美的反复赞颂构成了西汉美学思想的一种主流声音。就其价值来说,汉赋已是中国美学史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一环。

淮安简介

淮安市地处中国江苏省北部腹地,为江苏省省辖市,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洪泽、金湖、涟水、盱眙四县,面积 1.01万平方公里,截至2003年底人口519.92万。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拥有耕地40万公顷,丘陵山地3.7万公顷,地下蕴藏多种非金属矿藏,已探明岩盐、芒硝和凹土储量分别达26亿吨、1亿吨和0.65亿吨。 淮安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形成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五大支柱产业,生物工程与医药、节能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兴起。淮钢集团、淮阴卷烟厂、清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华能电厂、安邦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的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同行的前列,一品梅卷烟、淮钢牌特种电机、韩泰全钢子午胎、辉煌牌太阳能热水器等一批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淮安是鱼米之乡。近年来,蔬菜、家禽、水产、林果、生猪等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优势不断扩大,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淮安商厦林立,网点棋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是江淮平原的商品集散中心。目前,已建立了以市区淮海广场为商业中心,以新锦亚商城、清江商场等大型商贸企业和汇通市场,新世纪商贸城、苏北市场、清江市场等骨干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辐射力的市场网体系,区域性商贸都会初步形成。 淮安“三外”经济快速发展,外贸出口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韩泰轮胎、泰国正大、香港肇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公司,大财团在淮投资,淮安先后与法国韦尼雪市、白俄罗斯戈梅利市,美国亚柏林达市、韩国完州郡、意大利卢卡省、日本西山町和贺洋町等建立了友城关系。

位于市区中部的淮安经济开发区,面积22平方公里,是江苏省先进开发区,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机构齐全,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了美国、韩国、新西兰、埃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客商抢滩入区。 淮安已形成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内联外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国家级水陆交通枢纽。已建成通车的京沪(北京—上海)、同三(黑龙江—海南三亚)、淮连(淮安—连云港)、宁徐(南京—徐州)高速公路及在建的徐宿淮盐(徐州—宿迁—淮安—盐城)、淮宁(淮安—南京)高速在境内交汇,新(沂)长(兴)铁路新沂至淮安段已建成营运,发达便捷的交通,不仅使淮安融入上海经济圈,而且拉近了淮安与国内大都市以及毗邻空港、通商口岸的时空距离。 淮安素有五水交汇、九省通衢之称,京杭大运河、淮河、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及新开凿的淮河入海水道等内河航运,北通徐州、东接连云港、南连黄金水道长江、西达皖北腹地、港口年吞吐能力1300多万吨。正在筹建中的民航机场将为淮安交通增添新的魄力。 如今的淮安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70平方公里、人口73万,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初步确立,市区六条河流纵横贯穿,绿化工程点连片接,大气质量及河流水质分别达到国家二级和三级标准、是独具特色的“水中城、城中水、绿中城、城中绿”的自然生态城市。 淮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建成现代化的程控电话网、移运通讯网和数字数据网、对外通讯十分方便。建有装机容量40万千瓦和20万千瓦的发电厂两座,

诗歌的起源及分类

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物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计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户创作之源。 诗歌的特点 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文学) 2、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情感) 3、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意象) 4、语言具有音乐美。(意味) 古代诗歌的分类 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以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后人

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歌”“行”“引”“曲”“呤”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的一种变体。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对定(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推荐文档)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衣殿臣 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 赋,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颂之流亚”。同时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的认识。《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是作动词用。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

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诗歌知识小竞赛: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录诗歌()篇。 A、《楚辞》25 B、《诗经》305 (2)不同的文学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到达顶峰阶段。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被公认的三个黄金时期的文学样式分别是唐代的(),宋代的()和元代的()。 A、诗词曲 B、词诗曲 C、曲诗词 (3)其成就达到唐代诗歌创作高峰的两大著名诗人是()。你会背诵他们的哪些诗:()。 ?老师的话语像春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两句诗:(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趣说唐宋诗词之最 最厚的冰——瀚海阑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 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鸟名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文 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 古代人民的劳动号子和民 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屈原全面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文学成就 著作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

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

中华传统文化简介--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可归类于传统文学)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 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汉赋的绿色意境

汉赋的绿色意境 王子今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汉赋作品中有反映当时生态环境的内容,也从特殊角度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态观念的闪光点。汉赋中有关汉代生态史的诸多信息,以及其中体现的当时一定社会层次生态观念中的理性成分,都是值得汉史研究者和关口汉代历史文化的人们关注的。 汉赋,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的400余年间,曾经是文学的壮流,是体现出当时文化之时代精神的最显著的遗存。《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学成就?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中,有?屈原赋二十五篇?等?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陆贾赋三篇?等?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孙卿赋十篇?等?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客主赋》十八篇?等?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总共78家,占诗赋总数的73.58%。籍数合汁1004篇,占诗赋总数的76.18%。其中除个别先秦和?秦时?作品外,均为西汉作品。而据费振刚等辑《全汉赋》所收,东汉作者人数和作品篇数又都远远超过西汉。 汉人的赋作,对汉代文化宏大华美气象的形成,曾经有显著的影响。,汉赋的文化品质,历来褒贬议异。其实其中的文化信息,可以作多层面的分析。比如汉赋作者在作品中记叙的生态环境的形势,透露的自然主义的意识,就值得研究者注意。 有学者在分析汉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时,强调其色彩特色,有?色彩绚烂,气势雄奇,醉人心魄,迷人魂梦?,?绚丽而不失深沉?等评价,称赞其?鲜明而丰富的色彩夺人目精?。在对汉赋的典范进行讨论时,又有?形象生动?的?彩色的骚体句式?诸语。借用这样的形容,也可以说,汉赋中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为中周生态

史以及中国生态思想史或者生态观念史的遗存,涂染了一抹浓绿。 一、汉赋的?草区禽族?写绘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汉赋是怎样?体物?的呢?对于?体物?,《文心雕龙〃比兴》的表述形式是?图状山川,影写云物?。汉赋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有学者因此说,?汉赋有绘形绘声的山水描写,是山水文学的先声。?而?山水?之中,为?绘形绘声?的文学手法所记录的,以寓有生命力的草木禽兽最为引人注目。 枚乘《柳赋》写道:?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又如孔臧《杨柳赋》:?绿叶累迭,郁茂翳沈,蒙笼交错,应风悲吟。?繁钦《柳赋》:?顺肇阳以吐牙,因春风以扬敷。交绿叶而重葩,转纷错以扶疏、,郁青青以畅茂,纷冉冉以陆离。浸朝露之清波,曜华采之猗猗。??陈琳《柳赋》也说?绿条缥叶,杂沓纤丽?,?蔚昙昙其杳杳,象翠盖之葳蕤?’。杨修《节游赋》也写道:?行中林以彷徨,玩奇树之抽英。或素华而雪朗,或红彩而发赪绿叶幽蔕,紫柯朱茎。杨柳依依,钟龙蔚青。纷灼灼以舒葩,芳馥馥以播磐。?王粲《思友赋》也有?平原兮泱漭,绿草兮萝生?句。在汉赋作者笔下,以?绿?为基色的绚丽春光,饱含着旺盛的生机。其文,汉人赋作中对?绿?色的歌咏,并不仅仅表现出对生命力的爱重,作者对?绿?的赞美,往往还深含着一种对自然总体环境的亲和之心。牧乘《粱王菟园赋》所谓?枝叶荣茂?,刘胜《文木赋》所谓?丽木离披?,以及杜笃《首阳山赋》?青萝落寞而上覆?,崔骃《大将军临洛观赋》:?桃枝夭夭,杨柳猗猗?,王粲《槐树赋》:?形祎祎以畅条,色采采而鲜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

楚辞地名称和来源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地楚国人创作地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地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在张汤地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地.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地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地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地.“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地散文,它们地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地范畴.再从音乐地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地距离比“楚辞”更远些.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地.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地影响发展起来地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地赋等同起来.于是辞与赋地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地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地文体,不应混为一谈.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楚辞”地产生有其复杂地因素,决不是偶然地.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地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地特点.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地文化.这一南北合流地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地重要基 础.

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地民歌如《诗经》中地《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其他文献也保存了不少地楚国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见《说苑》中《至公》、《正谏》、《善说》三篇.)等都是楚国较早地民间文学,有地歌词每隔一句地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后来便成为《楚辞》地主要形式.更重要地还是楚国民间地巫歌.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之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地宗教气氛.《楚辞》中地《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地民间祭神地歌曲,祭坛上女巫装扮诸神,衣服鲜丽,佩饰庄严,配合音乐地节奏载歌载舞,很像戏剧场面.这就是那时巫风地具体表现.这种原始宗教地巫风对屈原地作品有直接影响.《离骚》地巫咸降神,《招魂》地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诗人自我形象地塑造和高贵品德地象征,如高冠长佩,荷衣蕙纕,乃至丰富地神话故事地运用等,都是最好地说明.所以《吕氏春秋?侈乐篇》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楚辞”就是这种带有巫音色彩地诗歌. 还有楚国地地方音乐对“楚辞”也有一定地影响.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见襄公十八年《左传》.钟仪事见成公九年《左传》).从此以后,楚歌、楚声和楚舞一直为楚人所喜爱,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少.这是很自然地.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地作者都已提及,“楚辞”虽非乐章,未必可歌(《九歌》经屈原改写后,是否用原来乐调歌唱,不能知道.).但它地许多诗篇中都有“乱”辞,有地还有“倡”和“少歌”,这些都是乐曲地组成部分.《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

汉赋和楚辞

论汉赋对楚辞的改造与超越 班固在《离骚序》中这样评论《离骚》:“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王逸的《楚辞章句序》则说:“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他们都看到了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汉赋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后来的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但是不少研究者常常把目光集中在汉代辞赋作者对楚辞艺术形式的接受上,而忽视了楚辞的精神对汉赋的侵淫和滋润。我们认为,汉代辞赋对楚辞的接受主要是精神上的,其对楚辞形式方面的接受也是为了表达精神服务的。而且这种接受又常常与创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汉赋对楚辞的接受,与楚辞在汉代的流传密切相关。汉起源于楚,刘邦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的楚地文化十分重视。《汉书·礼乐志》云:“高祖乐楚声。”他的《大风歌》在句式、节奏、文辞上都有明显的楚辞特色。汉初几个皇帝也爱楚辞,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讲解楚辞。统治者的爱好促成了楚辞在整个汉朝的流传。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论争也加速了楚辞的传播和对文人的影响。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人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和王逸。王逸认为《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经序》和《九歌序》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产生的愁思、愤懑之情予以突出的强调,正确指出了屈原创作的根本动因。王逸将《离骚》中的词语与《诗》《易》《尚书》《禹贡》等一一比附,认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乃天地间之至文,是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对《离骚》创作手法的总结,也是对其艺术风格的概括,更是对其在后世影响的肯定。班固《离骚序》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强调的是屈原眷恋君主怀不能己的纳忠之心。《楚辞章句》的问世在东汉《楚辞》接受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极大地推动了楚辞尤其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精神在汉代的传播,使屈原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情结,深深地置根于汉代文人的潜意识之中。 汉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首先是精神上的。司马迁则更加肯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的合理性,显示了他与屈原具有同样的以儒家为主而又不为儒家思想所禁锢的反抗、批判精神。屈原发愤抒情,乃赋《离骚》,司马迁忍辱写《悲士不遇赋》以抒愤懑,在抒情问题上,司马迁确实做到了学《离骚》得其情。汉代文人对现实的焦虑和对出路的困惑是屈原哀怨情结得以传承的政治环境。这种凄惨哀怨的格调常常体现在以骚体赋为代表的各种辞赋创作之中。贾谊的《吊屈原赋》、严忌的《哀时命》、刘歆的《遂初赋》、刘向的《九叹》等都和屈原赋愤怨世俗、抽写哀怨、无所顾忌的精神一脉相承。 其次是艺术表现上的接受,而且这种艺术上的接受也是为了表现精神服务的。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指出:“长卿《大人赋》出于《远游》,《长门赋》出于《山鬼》。”当然,这种继承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部作品,汉赋的许多作品在艺术形式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楚辞的影响。我们知道,屈原《招魂》中的铺排手法源于楚地诸族为招魂引魂而历数四方之险、多陈家庭(祖地)之乐的古老的招魂形式。楚地诸族民间招魂重叠的特点,转化为屈原《招魂》“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地之美”的铺陈结构,再转化为汉赋”铺彩摛文,体物写志“的结构形式。如《七发》即是如此。尤其是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继续发展了枚乘《七发》那种以客主问答形式叙事写物的结构方式,展示汉大赋的夸饰、“巨丽”和“丽靡”之美,形成以华辞丽藻悦目赏心的语言艺术。 汉代辞赋还直接承受“《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也就是说,屈原的政治失意、人生的哀怨、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导读: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认为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重

要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扬雄 扬雄(前53—公元18),汉赋代表作家,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适值王莽篡汉,被迫投阁,曾自杀未遂,后抑郁而死。 扬雄少时口吃,不善言谈,默而好深湛之思。其家贫而好学,博览群书,不慕富贵。扬雄早年酷爱辞赋,尤其仰慕同乡作家司马相如,曾模仿其作品著有《甘泉赋》、《羽猎赋》等。40多岁时,扬雄被推荐为汉成帝的文学侍从,期间写了一系描写天子祭祀、田猎的赋作。扬雄的辞赋在当时颇负盛名,但其后来却认为这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不再写赋,而埋头于撰写时人并不懂的学术著作,以求传之后世。扬雄仿《易经》写《太玄经》,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仿《论语》写《法言》,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另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因扬雄的重要影响,《三字经》将其与老子、庄子、苟子、文中子(王通)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学霸自己整理 汉赋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汉赋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文学样式。 1、汉初以骚体赋为主,代表作家贾谊,他也是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其中《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无论在精神还是体制形式方面,都对屈赋有所继承。 2、贾谊之后骚体赋继有人作,即使在汉大赋如日中天的武宣之世,骚体赋也从未间断,代表作品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和《九思》《九怀》《九叹》等九体作品及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等。 3、文景时代,各路诸侯聚揽宾客,大兴养士之风。这些宾客除特定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外,更多的讲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代表有梁园文学群体,其中枚乘是杰出代表,代表作品《七发》,“《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强调精神健康重要性,劝诫膏粱子弟,也是劝诫世人。《七发》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簒全篇;笔墨夸张,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比喻和叠字,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4、汉武帝时起,文学活动的中心由地方转向中央,后历宣、成各世也都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赋坛代表是司马相如和杨雄。①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乌有赋》是其代表作,这两篇赋虽然创作时间相去十年,但内容相连,一贯而下,结体严谨,可作一篇来看,充满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

义的作品,后世赋家争相效仿而又无法企及。②杨雄的四篇代表作即“扬雄四赋”又史称“四大赋”:《河东赋》《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四赋模仿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的痕迹十分明显,但又有有别于司马相如的而显示出开创精神,而独具魅力,其中《甘泉赋》艺术成就最高。杨雄后期的作品《解嘲》《逐贫赋》最有名,辞赋理论,也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5、西汉赋坛,较为著名的赋家还有武帝时的东方朔和枚皋,宣帝时的王褒以及与杨雄大略同时的刘向父子。①东方朔,《答客难》抒发怀才不遇之感。赋中对汉代文士不得志的状况揭示的非常深刻。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另东方朔还有《非有先生论》也是发愤述志的作品。②枚皋,西汉赋坛创作最多的作家,但罕有流传。③王褒,宣帝朝成绩最突出的赋家。代表作品是《洞箫赋》。对枚乘的《七发》有关乐器的描写有所继承,它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在他之后出现的汉代乐器赋基本都是以悲为美,并且也是用生命一体化观念灌注于作品。“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洞箫赋》有生成开创之功。 6、西汉晚期至于东汉早期,作家创作意识发生转变,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方面出现新的迹象和发展,鲜明标志之一便是京都赋的崛起。开始于杨雄的《蜀都赋》,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杜笃《论都赋》,其后有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左思《三都赋》。成就最突出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①《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章。肯定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再从音乐的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的距离比?楚辞?更远些。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的。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的赋等同起来。于是辞与赋的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应混为一谈。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因素,决不是偶然的。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的文化。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其他文献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国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见《说苑》中《至公》、《正谏》、《善说》三篇。)等都是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后来便成为《楚辞》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还是楚国民间的巫歌。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之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祭坛上女巫装扮诸神,衣服鲜丽,佩饰庄严,配合音乐的节奏载歌载舞,很像戏剧场面。这就是那时巫风的具体表现。这种原始宗教的巫风对屈原的作品有直接影响。《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贵品德的象征,如高冠长佩,荷衣蕙纕,乃至丰富的神话故事的运用等,都是最好的说明。所以《吕氏春秋?侈乐篇》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楚辞?就是这种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 还有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也有一定的影响。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见襄公十八年《左传》。钟仪事见成公九年《左传》)。从此以后,楚歌、楚声和楚舞一直为楚人所喜爱,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少。这是很自然的。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的作者都已提及,?楚辞?虽非乐章,未必可歌(《九歌》经屈原改写后,是否用原来乐调歌唱,不能知道。)。但它的许多诗篇中都有?乱?辞,有的还有?倡?和?少歌?,这些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楚辞》中保存这

秦代文学简介

第一章秦代文学简介 公元前辈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帝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公元前辈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秦朝的灭亡 秦虽然国运不长,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同后来的隋朝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和车轨等,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采取严酷的文化政策,如焚书坑儒等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对后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是整个秦代文学不发达,有“秦世无文”之说。秦代文学概况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共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余万字,兼取众家之思想,内容驳杂。许多故事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曾“布咸阳之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吕不韦传》。着显示出学术与文章的分离。 2,李斯的《谏逐客书》。鲁迅说“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 斯是秦代文学的唯一代表作家。这篇文章历数秦穆公以来秦国 因客卿的帮助而成霸业事实,要用人惟材,不能限于一地。所 以,他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 庶,故能名其德。”

3.秦代刻石文。多出自李斯之手,在内容上多歌功颂德,在形式 上多四言韵文,是我国最早的碑石文。 4.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永远是文学中最有生命的力量.《汉书》 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说法。如:“声男慎勿举,生哺又脯。 不见长城下, 尸骸相支拄”。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第二章汉赋 第一节概论 一、赋的起源 在“诗经六义”中有风,雅,颂和赋,比,兴的说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本意就是铺陈直叙。 到了战国后期,赋便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第一次以“赋”为名的是荀子的《赋篇》。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二赋的特征 1.“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在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诗是用来个歌唱的,而赋不能入月歌唱,只能诵读。这时候,“赋”由一个动词演变成表示一种文体的名词。 2.“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大都篇幅较长。 3.“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艺概》。 三.赋的分类 1.骚体赋:产生于汉代初年,还没有脱离楚辞的痕迹。代表作有贾谊 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论汉赋的虚构性(一)

论汉赋的虚构性(一) 摘要]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在“体物写志”时有着明显的虚构性。汉赋的虚构性主要表现在以神话传说意象入赋、对客观事物的夸饰性描写、虚设主客问答来组织篇章等方面。先秦文化的影响、汉代神学思想和方术仙道风行的文化语境以及汉代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则是汉赋虚构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汉赋;虚构性;艺术世界 虚构是与实录相对的一种创作手法。“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在“体物写志”时有着明显的虚构性。汉赋的虚构性使创作主体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加自由地创造艺术世界,使作品焕发出扑朔迷离、美轮美奂的魅力。 一、汉赋虚构性的表现 如果把汉赋作品中的那些非现实、非历史、非理性或无法证验的成分都视为一种虚构的话,那么,汉赋的虚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神话传说意象入赋 不少汉赋都充满了神话传说的意象,这是汉赋虚构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如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桓谭的《仙赋》,刘歆的《甘泉宫赋》,扬雄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傅毅的《洛都赋》,班彪的《北征赋》,班固的《两都赋》《终南山赋》,张衡的《二京赋》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塑造了一个具有帝王之度、能凌驾众仙遨游天外的“大人”形象。“大人”虽拥有天下,但仍感到人世间的迫隘,于是“朅轻举而远游”。他乘云驾龙,驱使各路神仙,人帝宫,过阴山。见西王母,吸沆瀣,餐朝霞,咀琼华,最后进入无闻无见无友的虚无道境。文中所用的神话传说意象有“应龙”、“赤螭”、“青虬”、“五帝”、“大壹”、“陵阳”、“玄冥”、“黔雷”、“长离”、“矞皇”、“伯侨”、“羡门”、“岐伯”、“祝融”、“句芒”、“灵娲”、“冯夷”、“屏翳”、“风伯”、“雨师”、“西王母”、“丰隆”、“雷室”、“鬼谷”、“昆仑”、“五河”、“炎火”、“帝宫”、“阆风”、“阴山”、“不周”、“玄阙”、“寒门”等,其数量之多,令人叹服。大量的神话传说意象的运用,使游仙过程显得更加浪漫瑰丽。 桓谭在创作《仙赋》时亦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对神仙的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夫王乔赤松,呼则出故,翕则纳新。天矫经引,积气关元。精神周洽,鬲塞流通。乘凌虚无,洞达幽明。诸物皆见,玉女在旁。仙道既成,神灵攸迎。乃骖驾青龙……”在这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的意象,如“王乔”、“赤松”、“玉女”、“青龙”、“鸾凤”、“麒麟”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神仙世界,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大人赋》《仙赋》这类作品主要是描述纯属想象的虚幻世界。另外,我们发现,赋作家即使在面对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时也喜欢融入神话传说的意象。如不少汉赋经常将皇家的宫殿建筑写得充满仙界的气息。刘歆的《甘泉宫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篇作品中有这样一些描写:“回天门而凤举,蹑黄帝之明庭。冠高山而为居,乘昆仑而为宫。按轩辕之旧处,居北辰之闳中。背共工之幽都,向炎帝之祝融。”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天门”、“明庭”、“昆仑”、“黄帝”、“共工”、“祝融”等神话传说的意象,使甘泉宫俨然成了人间仙境,令人无限神往。汉赋中诸如此类的描写是很多的。如班固的《西都赋》对皇家园林的描述:“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张衡的《西京赋》用“清渊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等句子描写建章宫,亦充满了神话传说意象。 (二)对客观事物的夸饰性描写 对客观事物的夸饰性描写也是汉赋虚构性的重要表现。所谓夸饰性描写,是指作者通过夸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