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研究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报告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报告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报告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大学生频繁逃课,给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探讨逃课的原因和对策。
一、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逃课现象,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我们在某一所大学抽取了1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问卷中包括了关于逃课频率、原因、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1.逃课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60%的大学生曾经逃过课,其中有30%的学生逃课频率高于一次/周。
这一数据表明,大学生逃课现象普遍存在,且一些学生逃课频率较高。
2.逃课原因对于逃课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逃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缺乏兴趣:约有40%的学生表示逃课是因为对该门课程缺乏兴趣。
这可能与教学内容的不吸引人、教学方法的单一等因素有关。
(2)时间安排冲突:约有30%的学生表示逃课是因为与其他活动时间冲突。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们常常面临着各种活动和任务,时间安排的冲突使得一些学生不得不选择逃课。
(3)学习压力:约有20%的学生表示逃课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
现代大学生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和竞争压力,适当的放松和调整也是他们需要的。
3.逃课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逃课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知识缺失:逃课导致学生错过了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得他们在该门课程上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2)交流机会减少:逃课使得学生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机会减少,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和社交发展。
(3)成绩下滑:逃课频率高的学生往往在该门课程上的成绩较差,这对他们的学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针对大学生逃课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提高课堂吸引力: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本校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报告

本校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报告一、引言逃课是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大学教育的实施和学生自身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本校大学生逃课现象,本调查报告对该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为学校提供有效的对策措施。
二、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本调查以在线问卷形式发放给本校500名大学生,其中包括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以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2.深度访谈:选择了5名主动逃课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以了解他们逃课的原因和动机。
三、调查结果1.逃课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有60%的受访大学生承认曾经逃过一次或多次课程,其中有20%的学生表示经常逃课。
2.逃课原因多样: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无聊枯燥的教学内容:约40%的受访学生表示,部分课程的内容不具有吸引力,导致了他们对上课产生了抵触情绪,选择逃课。
b.重复内容的讲解:有30%的学生认为,一些课程中教授将内容过多地重复,与他们自己的学习进度不符,因此选择逃课来利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c.心理压力和焦虑:约20%的学生表示,他们逃课是因为面临着学习压力和其他个人压力,需要通过逃课来缓解。
d.其他原因:剩余10%的学生逃课原因包括与同学约会、没有对上课的重视等。
3.逃课行为对学生学业和发展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逃课行为会给大学生的学业和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包括:a.学习成绩下降:约一半的受访学生逃课后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被迫进行额外的学习弥补知识。
b.缺乏交流和合作机会:逃课使得学生错过了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的机会,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c.职业规划受影响:逃课导致学生错过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可能影响他们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和未来职业规划。
四、对策建议根据以上调查结果,针对本校大学生逃课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和授课方式的改进,使得课程内容更为丰富、生动,吸引学生的兴趣。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与对策调查报告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分析与对策调查报告【摘要】大学生逃课现象一直存在,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原因,发现缺乏动机和目标、没有正确认识逃课后果、反感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以及与同学交流产生消极情绪是主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调查提出了建立正面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增加课堂互动和参与度等对策措施。
通过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深入分析和对策措施的研究,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和学习效果。
希望相关部门和学校能够认真对待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原因,对策调查,缺乏动机,逃课后果,反感教学内容,学生交流,正面激励,课堂兴趣,沟通交流,课堂互动,结论分析,建议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逃课现象日益普遍,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和建设者,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深入研究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并提出对策调查是至关重要的。
逃课是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按时到达教室或离开教室,影响了教学秩序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逃课现象一直存在,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逃课现象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优秀学校,也面临着逃课现象严重的挑战。
了解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对于制定有效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调查相关对策措施,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好地管理和减少逃课现象的发生。
通过分析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机,从而針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报告

社会竞争压力过大
02
家庭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面临着来 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可 能导致逃课现象的出现。
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学生的逃课现象, 如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文化水平 不高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学生逃课的 风险。
03
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对于学生的逃课现象也有 一定的影响,如一些学生可能认为逃 课是“酷”的表现,或者因为其他人 的影响而选择逃课。
02
通过分析逃课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
支持。
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03
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02
调查方法和样本
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
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对课程的评价、逃课经历、逃课原因 等。
问卷发放
通过在线平台和纸质版两种方式进行发放,确保覆盖不同年 级、专业和地区的学生。
逃课现象的教育制度分析
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逃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 一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都可能导致 学生逃课现象的出现。
学分制度的问题
学分制度也可能存在问题,如一些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选 择容易的课程,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课程则选择逃课。
学校管理和监督不足
学校管理和监督也可能存在不足,如对于学生的逃课行为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一些学生有逃课的空间 。
性的建议。同时,也可以考虑从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解决逃课问题的有效措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调查范围和样本选取
调查范围
涵盖了全国多所高校的本科生,包括综 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类大学等 。
大学生逃课调查报告

大学生逃课调查报告大学生逃课调查报告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日益普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总结我们的调查结果,并探讨逃课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调查结果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择了1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曾经逃过课,其中近40%的人称逃课频率在每周一次以上。
这些数字显示了逃课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二、逃课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有近50%的人表示他们逃课是为了追求自由和放松。
大学生们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渴望有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以缓解压力。
其次,约30%的人逃课是因为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或者觉得无用。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表示逃课是为了追求社交活动和娱乐,他们认为这些活动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重要。
三、逃课的影响逃课现象对大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逃课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逃课的学生往往错过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和知识点,难以跟上课程进度。
其次,逃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频繁逃课的学生往往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对自己的未来也缺乏规划和目标。
此外,逃课还会对学校和社会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教育质量和社会发展。
四、解决逃课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 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觉性。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3.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和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克服逃课的诱惑。
4. 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逃课问题。
对独立学院隐性逃课的调查

对独立学院隐性逃课的调查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东西校区的大一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大学生中存在隐性逃课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知识的获取,也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
文中针对调研的结果,总结、分析了心理因素、教学方式、教学节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专业等方面的原因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独立学院;隐性逃课;调查研究一、调查的目的、内容及形式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向社会输入优秀的人才,为更好的管理学生,为帮助学生从大一时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对河北农业大学东西校区的大一学生进行了关于课堂听课情况的调查。
本调查采用按班级发放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主要涉及隐性逃课经历、隐性逃课方式、隐性逃课原因、对隐性逃课的态度等,共18项内容。
共发放问卷8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764份,有效率95.5%。
调查对象结构男生508人,女生492人;文管类350人,理工类450人。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还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有针对性选择了十余位有隐性逃课经历的学生进行,其中男生7人,女生3人。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约90.58%的学生有过隐性逃课经历,约68.59%的学生有过1/4课堂时间都在隐性逃课的经历,约8.11%的学生有过整堂课都在隐性逃课的经历。
隐性逃课方式各式各样,主要有学习其它科目、赶作业、玩手机、听音乐、睡觉、看报纸、杂志、小说、发呆、聊天等。
其中,学习其它科目或赶作业的人最多,共计可达53.93%;玩手机(打游戏、网聊、发短信)其次,约为40.97%;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约有39.79%,睡觉、发呆、想事情的约有28.27%;选择其他的约有8.77%。
从隐性逃课的课程种类看,必修课好于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好于公共课,专业必修课隐性逃课的人最少,公共选修课隐性逃课的同学最多。
从大学生对隐性逃课的态度调查中,回答可以理解的同学约有76.04%,表示不支持的同学约有12.04%的同学。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报告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报告引言:大学生逃课现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同学逃课的身影。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逃课的增多?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背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调查方法:为了了解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真实情况,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我们在大学校园中随机选择了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逃课频率、逃课原因等。
二、调查结果:1. 逃课频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逃过课。
其中,有近30%的学生逃课频率较高,每周逃课超过2次。
2. 逃课原因调查显示,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缺乏兴趣: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逃课是因为对该门课程缺乏兴趣。
他们觉得上课听不到有意思的内容,对课程内容产生了厌倦感,因此选择逃课。
(2) 学业压力:约40%的学生逃课是因为学业压力过大。
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无法承受更多的学习负担,因此选择逃课来缓解压力。
(3) 社交活动:有近30%的学生逃课是因为参加社交活动。
他们认为社交活动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重要,因此选择逃课来参加各种社团、组织或者与朋友聚会。
(4) 教学方法:少数学生表示逃课是因为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满意。
他们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选择逃课。
三、解决方案:针对大学生逃课现象,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学校应该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通过开设相关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的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减少逃课的可能性。
3. 加强师生沟通学校和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报告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报告研究背景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学科知识是学生获得证书和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上课听讲是大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
然而,现实中存在大量的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和未来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和影响,找出解决逃课问题的有效方法。
调查方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进行,问卷征求了全国20所大学的500名学生对逃课现象的看法和原因,访谈针对逃课现象比较严重的3所高校的30名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调查结果逃课现象普遍存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约85%)都有逃课的经历,而且逃课的频率相当高(约每周1-2次),其中7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期间曾做其他事情(如玩手机、睡觉等)而非认真听讲。
原因多种多样对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调查中出现了众多回答,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个人原因。
如感到课程内容无聊、不喜欢上课的教师、精神状态不好等。
2.学校或课程设置原因。
如课时过长、排课冲突、课程与就业没有关联等。
3.社会环境原因。
如周边环境不佳、同学很多都逃课等。
4.教师授课方式原因。
如教师授课枯燥、讲课太快或太慢、洋洋洒洒地讲一堆不相关的东西等。
逃课问题的影响虽然逃课看起来像是一种自由行为,但实际上会对学生及其未来产生不良影响:1.影响学业表现。
逃课会导致学生的成绩下降和知识水平的降低,同时也会使学生错过宝贵的听课机会和交流机会。
2.影响未来发展。
大学学习是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成功的基础,逃课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位获得。
3.影响自我认知。
逃课可能会导致学生感觉自己“没教养”、“没规矩”,影响自信心和自尊心,加重学习及生活压力,从而产生不良反应。
解决逃课问题的建议针对大学生逃课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建议:1.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认真听课的观念。
要重视上课时间,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如感觉上课无聊,可以主动跟老师交流、向高年级学长学姐请教等,从而刺激自己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河子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研究院系:师范学院教育系专业:教育学学号:***********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6月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ABSTRACT (2)KEY WORDS (2)一、绪论 (3)(一)研究背景 (3)(二)研究综述 (4)(三)研究意义 (7)(四)研究方法 (8)二、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8)(一)调查设计 (8)(二)调查实施 (9)(三)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结果分析 (10)三、大学生隐形逃课的原因及分析 (15)(一)调查结果 (15)(二)大学生隐形逃课的原因及分析 (16)四、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 (22)(一)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 (22)(二)提高大学生的听课动机 (25)(三)激发大学生的听课兴趣 (26)附录一: (29)附录二: (31)参考文献 (32)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研究摘要:大学生隐性逃课非常普遍,高校的工作重心是教学,教学的重点在课堂,课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隐性逃课不仅在现实中被忽视,研究领域也同样没有受到重视。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进行研究,旨在剖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减少大学生的隐性逃课。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隐形逃课的主要动因来自学生自身方面、教师方面、课程方面及学校管理方面,针对其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减少大学生的隐形逃课,进而提高其课堂教学质量,使该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输送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教师课程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Recessive Absence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recessive absence is very popular, improved.Teaching is the main fun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learning in classroom is a major par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However, recessive absence is neglected not only in the reality but also research area. Because of these questions, the study appl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find the reasons of college students’ recessive absence, and the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measures to decrease the college students’ recessive absence.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 reasons of college students’ skip class mainly come from students themselves, teachers, cours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 in view of its reas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college students' truancy, invisibl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university can better serve the community, conveying more talents.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recessive absence; teachers; curriculum一、绪论(一)研究背景1. 必要性(1)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
张建心教授在“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反思”中提出,本科生与专科生都存在高比例的隐性逃课现象。
毕业班本科生与专科生的隐性逃课率人别达到89.4%与84.4%,大学生平均逃课率达到了43.6%,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
因此,对于隐性逃课的研究是很必要的。
(2)隐性逃课不仅普遍,而且情况严重。
虽然各个高校都有一套考勤制度,但这只能对“显性逃课”产生一定的作用,对于“隐性逃课”则完全无效。
然而“隐性逃课”却比“显性逃课”更加普遍,也更具危险性,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客观了解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而提出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率的对策是值得大家共同关注的。
(3)大学生隐形逃课危害严重。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又以课堂为支柱,大学生的严重隐性逃课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从而降低教学质量,最终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不利于高校服务于社会,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这一重大任务的完成。
2. 可行性(1)在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CNKI等电子资源中,有部分关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通过系统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可获取部分相关数据和资料,这可促进本研究的顺利进行。
(2)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有着较为丰富的藏书,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另有着师范学院教育系优秀教师队伍的支持和帮助,这也将是本人完成研究的有力保障。
(3)本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本研究所在地——石河子大学为本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研究试验田,为完成此次研究奠定了基础。
3. 现实性(1) 2000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出台,高校规模得到迅速扩大,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
据最新数据统计表明,中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达到20%,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
就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时,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们却出现了“逃课”现象,而且越来越普遍。
其实大学生“逃课”,现今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它从出现到成为“热点”,再到成为一种现象,也不过只是五六年的时间,这不得不让大家去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2)隐性逃课在高校已经很普遍,并且它对学生本身、对教师、对社会都都一定的影响,然而直接关于隐性逃课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在CNKI 中输入隐性逃课后的结果显示,只有有1篇关于隐性逃课的硕士论文,有18篇关于隐性逃课的期刊论文。
在高校中显性逃课比隐性逃课更具危险性,更加普遍,然而它却没能引起广泛的重视,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
(二)研究综述1. 概念界定关于逃课,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是这样定义的:“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
臧玉元认为,逃课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教室,但思想却不在教师的讲课上,而是思考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而显性逃课则是指学生在未请假或者是请假未准的情况下故意逃课的行为。
周琦在《大学生隐形逃课的社会学分析》中指出,“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言的,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教师讲课,或只顾自学其它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
2. 关于大学生逃课的研究(1)大学生逃课现状的研究关于学生逃课的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调查研究,调查涉及性别、年级、逃课人数、课程类型等方面。
经过文献阅读、整理,得到结论如下:首先,从总体情况看,大学生逃课比较严重(田正学等,2004),隐性逃课现象严重(毛宗良,2006;李介等,2006);第二,就性别来说,男生逃课更严重(田正学等,2004;陈刚,2005;张建兴,2006);第三,从年级看,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性(张风俊,2003;田正学等,2004;毛宗良,2006;张建兴,2006;杨中伟等,2006);第四,在不同课程类型上,选修课高于必修课(张风俊,2003;田正学等,2004),公共课逃课多于专业课(李介等,2006;杨中伟等,2006:黄时华等,2007),文史类课学生逃课现象重于理工类课(毛宗良,2006);最后,在人学生对逃课现象的态度上,多数学生认为可以理解逃课行为(李介等,2006)。
(2)大学生逃课原因的研究对于大学生逃课原因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总体来说,大部分学者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身方面,教师方面,课程方面,学校管理方面。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学生缺乏专业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时间管理意识,自我约束力差等(刘恩元,2010)。
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欲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干(王成德等,2011)。
时间管理和自控能力较差,专业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吴淑娟,李凯 2006)。
第二,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联系实际(刘恩元,2010)。
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缺乏吸引力,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师生关系不融洽(吴淑娟,李凯2006)。
第三,课程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刘恩元,2010;吴淑娟,李凯 2006)。
第四,学校管理方面:学风建设欠缺,学生管理松散(刘恩元,2010)。
检查力度不够,考试方法不当,规章制度没有落实(王成德等,2011)。
高校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吴淑娟,李凯 2006)。
(3)大学生逃课对策的研究关于大学生逃课对策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但主要包括学生自身方面,教师方面,课程方面,学校管理方面等四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黄彬,2004)。
抓好入学教育,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马雅菊,2010)。
尽早进行专业了解及选择(胡珍珍,2011)。
强化大学生消费者身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庄玮等,2008)。
从大学生学习动机入手,明确学习目的(曹酷,2010)。
第二,教师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等(张建喜,2008)。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马雅菊,2010)。
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胡珍珍,2011)。
加强双向沟通,建立双方良性互动关系(庄玮等,2008)。
增加师生交流,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曹酷,2010)。
第三,课程方面: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专业课设置和课程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黄彬,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