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

合集下载

异国秋思——庐隐-赏析

异国秋思——庐隐-赏析

【作品原文】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

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

书房里格外显得清寂,那窗外蔚蓝如碧海似的青天,淡金色的阳光,还有挟着桂花香的阵风,都含了极强烈的、挑拨人类心弦的力量。

我们不能继续那死板的读书工作了。

在那一天下午三点多钟,我和波到附近的吉祥寺去看秋景。

走出车站,绕过铁轨,就看见一座高耸的木牌坊,在横额上有几个汉字写着“井之头恩赐公园”。

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茏,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

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

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

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叠翠的峰峦上,如黑点的飞鸦,穿林翩翻,我一缕的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排,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它是那样不着迹地去了。

我们在这浓绿深翠的帷幔下漫步,前面有一条鹅卵石堆成的斜坡路,两旁种着整齐的冬青树,只有肩膀高,一阵阵的青草香,从微风里荡过来,我们慢慢地走着,陡觉神气清爽,一尘不染。

下了斜坡,面前立着一所小巧的东洋式茶馆,里面设了几张小矮几和坐褥,两旁列着柜台,红的蜜橘、青的苹果、五色的杂糖,错杂地罗列着。

“呀!好眼熟的地方!”我不禁失声地喊了出来。

于是潜藏在心底的印象,陡然一幕幕地重映出来,唉!我的心有些抖颤了,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我的双眼怔住,胸膈间充塞着悲凉,心弦凄紧地搏动着。

自然是回忆到那些曾被流年蹂躏过的往事。

“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我悄悄地独自叹息着。

但是我面前仍然有一幅逼真的图画再现出来……一群骄傲与幸福的少女们,她们孕育着玫瑰色的希望,当她们将由学校毕业的那一年,曾随了她们德高望重的教师,带着欢乐的心情,渡过日本海来访蓬莱的名胜。

在她们登岸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樱花乱飞的天气。

03(庐隐-人生路上的)

03(庐隐-人生路上的)

2
女高师“四公子”:
程俊英和庐隐、世瑛、定秀友善,四人志趣相投,学术相 讨,生活相共,衣服相同,时人称为“四公子”。
苏梅(字雪林)《戏赠本级诸同学》长歌一首,其中一则 涉及“四公子”: 子昂翩翩号才子,目光点漆容颜美,圆如明珠走玉盘,清 似芙蓉出秋水(陈定秀)。 亚洲侠少气更雄,巨刃直欲摩苍穹。夜雨春雷茁新笋,霜 天秋淮搏长风(黄庐隐,自号亚洲侠少)。
福州三才女(冰心、林徽因、庐隐)
5
► 1922高师毕业从教,1923与民主主义者郭孟
良结婚,婚事轰动一时。1925郭病逝,后又 经历好友石评梅、大哥早亡的打击。为谋生在 各地教书、做编辑,坚持写作。苦海中挣扎阶 段。 ► 1928与青年李唯建相恋,跳出苦海,她感到 自己“从重浊肮脏的躯骸中逃逸出来了,成了 一朵花、一只鸟、一阵清风、一颗亮星,前面 有一盏光明的灯,一杯幸福的美酒,还有许多 青葱的茂林满溢着我们生命的露滴。” 《云 鸥情书集》68封。1930东渡日本,并结婚。 1931回国居上海,创作开始发生转变, 1934.5.14因难产病逝。
第三讲 庐隐:人生路上 的怯者
1
► 一、庐隐生平简介
黄英(1899-1934) 封建官僚家庭,6岁丧父 随母居舅家,从小体弱多病。1912考入北京女 子师范学校的附小,后入中学。毕业后,在北 京、安徽、河南等地教书为生。1920考入北京 国立女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参加五四运动, 开始写作,笔名“庐隐”。 第一部发表的作品是《一个著作家》,以问 题小说步入文坛,后集中书写两性之爱的痛苦。 发表了著名的《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 《归雁》、《象牙戒指》、《胜利以后》、 《何处是归程》等作品。
18
► “纵使有爱情,也仅仅是爱情。‛ ► ‚在今日的世界,男人或女人在求爱的时

不识庐山真面目课件

不识庐山真面目课件
密。郭是 一位无政府主义者,时社会主义并没有清晰的认 识,他的古文根底好,在杂志上发表过很多论文, 也是一位作家、她曾同庐隐一起参加了文学研究 会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召开的成立会,庐隐 的入会号数为“13”,是该会最早的成员之一。 当时在女高师的文学教师中,有的崇尚古文,痛 恨白话文,在这样的教师的指导下,庐隐也能写 通顺的文言,作出不错的诗词。那时她曾写过一 首《云端一白鹤》的五言古诗:
大学时代:
庐隐怀着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告别了幼稚的 时代;社会的磨炼,使她改变了原来那种不知天 高地厚的脾气,在那些趾高气扬的大学生面前, 她自惭形秽,觉得处处不如人。 第一次作文, 老师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题目,她不懂,却也不 敢问人,怕被取笑,好钻进图书馆,读了注释, 才明白了一些,然后又用了一天的工夫才写出一 千多字的文章,后来怀着丑媳妇终要见婆婆的心 情,不安地交了卷。但没想到,这篇作文竟被选 入学校的《文艺观摩录》,老师批语是:“立意 用语别具心裁,非好学深思者不办。”从此情绪 高昂,那种事事不如人的思想为之一扫,那些高 傲的学生也便对她也另眼看待。
1916年,她十八岁,中学毕业了。但当时还 没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暂时不能 继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这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无可奈何地思考着,彷 徨着。但不久,在母亲和表哥们的活动下,竟被 北京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多园艺教员。她被吓 了一跳。那耍棍棒、操哑铃球杆,她还可以,而 家事园艺于她根本一窍不通,那时她连父族母党 的称呼都还弄不清呢,种花培草,如何布置庭院 更是不懂。这个学校的校长、训育主任都是俗物, 教学上她努力去做,并精心组织了一次颇令校长 满意、又为学校出风头的运动会。这个学校的学 生多半个子比她高,有的年龄比她大,三年级有 几个学生对她教课不满意,说她念错了字,园艺 讲不清。这种挑剔正中了她的心愿,使她有了借 口,于是春假过去,便悄然辞职,结束了她最初 的教学生活。

庐隐作品及简介

庐隐作品及简介

庐隐庐隐——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庐隐- 著作年表庐隐选集1920年《“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论)1921年《劳心者与劳力者》(《批评》,1月11日第6号,杂论)《海洋里底一出惨剧》(《时事新报》,1月25~26日,小说)《一个著作家》(《小说月报》,2月10日第2卷第2号,小说)《近世戏剧的新倾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3期,杂论) 《小说的小经验》(《时事新报·文学旬刊》,5月29日第3期,杂论)《一封信》(《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2卷第6号,小说)《一个病人》(《时事新报·文学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说)《红玫瑰》(《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小说)《创作的我见》(《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杂论)《月夜里的箫声》(《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说)《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杂论) 《两个小学生》(《小说月报》,8月10日第12卷第8号,小说)《“作什麼?”》(《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说)《砍柴的女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诗)《哀音》(《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说)《王阿大之死》(《时事新报·学灯》,9月4~6日,小说)《灵魂可以卖吗?》(《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第11号,小说)《祝晨报第三周(年)的纪念》(《晨报副刊》,12月1日,新诗)《思潮》(《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2卷第12号,小说)1922年《馀泪》(《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3卷第6号,小说)《一个女教员》(《时事新报·文学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说)《一个夜里的印象》(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邮差》(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傍晚的来客》(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一个快乐的村庄》(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碧涛之滨》(《学艺》,9月第4卷第3号,散文)《灵魂的伤痕》(《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悠悠的心》(《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诗)《东游得来的礼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华严泷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海边的谈话》(《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21日第50期,散文)《最后的光荣》(《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0月10日第52期,散文)《月下的回忆》(《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3卷第10号,散文)《月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1月10日第55期,散文)《或人的悲哀》(《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3卷第12号,小说)1923年《徬徨》(《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4卷第1号;又载《北京周报》(日文版),3月4、11日,小说)《离开东京的前一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3月21日第68期,散文)《浮桑印影》(《学艺》,4月第4卷第10号,散文)《最后的命运》(《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日,散文)《丽石的日记》(《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4卷第6号,小说)《月色与诗人》(《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1日,杂论)《中国小说史略》(连载于《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8月1日、8月11日、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又以《中国历代小说》为题,连载于《北京周报》(日文版),8月5日~10月19日,杂论)《流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0月1日、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21日、12月21日,小说)《秋别》(《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寂寞》(《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海滨故人》(《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4卷第10号、12月10日第14卷第12号,小说) 《淡雾》(《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2月1日,小说)《新的遮拦》(《星海》,12月10日,小说)《将我的苦恼埋葬》(《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2月11日,新诗)1924年《寄一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月11日,散文)《灰色的路程》(《东方杂志》,1月25日第21卷第2号,小说)《中国的妇女运动问题》(《民铎》,3月1日第5卷第1号,杂论)《沦落》(《小说月报》,4月10日第15卷第4号,小说)《旧稿》(《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5卷第5号,小说)《前尘》(《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5卷第6号,小说)《醉鬼》(《时事新报·文学周报》,6月30日第128期,小说)1925年《父亲》(《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6卷第1号,小说)《海滨消息——寄波微》(《京报副刊·妇女周刊》,3月,散文)《幽弦》(《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6卷第5号,小说)《胜利以后》(《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6卷第6号,小说)《呓语》(《京报副刊·妇女周刊》,9月2日,散文)《秦教授的失败》(《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6卷第10号,小说)《危机》(《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6卷第12号,小说)《海滨故人》(商务印书馆,7月初版,短篇集)《诗人李白》(《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杂论)《郭君梦良行状》(《时事新报·学灯》,12月7日,祭文)1926年《寄天涯一孤鸿》(《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7卷第10号,散文)《灵海潮汐致梅姐》(《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7卷第11号,散文)《寂寞》(《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7卷第12号,小说)1927年《蓝田的忏悔录》(《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8卷第1号,小说)《何处是归程》(《小说月报》,2月10日第18卷第2号,小说)《文学与革命》(《国闻周报》,5月22日第4卷第19期,杂论)《月夜孤舟》(《蔷薇周刊》,5月24日第2卷第26期,散文)《秋风秋雨愁煞人》(《蔷薇周刊》,6月14日第2卷第29期,小说)《憔悴梨花风雨后》(《蔷薇周刊》,6月21、28日第2卷第30、31期,小说) 《吊英雄》(《蔷薇周刊》,7月5日第2卷第32期,新诗)《愁情一缕付征鸿》(《蔷薇周刊》,7月26日第2卷第35期,散文)《妇女的平民教育》(《教育杂志》,第19卷第9号“平民教育专号”,杂论) 《归途》(《蔷薇周刊》,10月18日第3卷第46期,随笔)《英雄泪》(《蔷薇周刊》,12月5日第2卷第47期,新诗)《研究文学的方法》(《蔷薇周年纪念增刊》,杂论)《公事房》(《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小说)《牺牲》(《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剧本)1928年《曼丽》(北平古城书社,1月发行,短篇集)《寄波微》(《蔷薇周刊》,1月16日第3卷第53期,散文)《侦探》(《蔷薇周刊》,2月28日第3卷第58期,小说)《妇女的平民教育》[10](商务印书馆,4月,单行本)《弱者之呼声》(《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新诗) 《雪耻之正当途径》(《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杂论) 《祭献之辞》(《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祭文)《石评梅传略》(《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传记)《雨夜》(《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9卷第12号,小说)1929年《素心兰——夜的奇迹之一》(《鴞》,1月9日第4期,散文)《云萝姑娘》(《小说月报》,1月10日第20卷第1号,小说)《文学家的使命》(《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杂论)《夜的奇迹》(《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散文)《归雁》(《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8期,小说)《畸侣先生》(《真善美》,2月2日纪念一周年号外“女作家号”,小说)《星夜》(《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美丽的姑娘》(《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病中》(《河北民国日报副刊》,2月28日第65号,小说)《空虚——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1日第66号,新诗)《漠然——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5日第69号,新诗)《乞丐》(《华严月刊》,3月20日第1卷第3期,小说)《春的警钟》(《华严月刊》,4月20日第1卷第4期,散文)《树荫下》(《认识周报》,5月15日第1卷第16号,小说)《冲突》(《华严月刊》,5月20日第1卷第5期,剧本)《介之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不幸》(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穴中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秋声》(《华严月刊》,6月20日第1卷第6期,散文)《我生活在沙漠上》(《华严月刊》,7月20日第1卷第7期,散文)《青春的权威者》(《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亡命》(《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妇女生活的改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0月初版,平民读物)《来呵!我的爱人》(《蔷薇周刊》,9月10日第126期,新诗)《去年今日——悼石评梅》(《世界日报·评梅逝世周年纪念特刊》,10月6日,散文)1930年《人间天堂》(《益世报》,1月3~9日;又以《地上的乐园》为题,载《新月》,6、7月第3卷第5、6期,小说)《云鸥的通信》(《益世报》,2月14日~4月8日)《归雁》(神州国光出版社,3月,中篇小说)《东京小品·一、咖啡店,二、庙会,三、邻居,四、沐浴》(《妇女杂志》,12月第16卷第12号)1931年《灵海潮汐》(上海开明书店,1月初版,短篇集)《云鸥情书集》(庐隐、李唯建合著)(神州国光社,2月初版,书信集)《井之头公园》(《晨报副刊·学园》,2月25日第16号,散文)《几句实话》(《晨报副刊·学园》,3月26、27日第45、46号,散文)《苹果烂了》(《小说月报》,5月10日第22卷第5号,小说)《象牙戒指》(未完)(《小说月报》,6、7、8、9、11、12月10日第22卷第6、7、8、9、11、11号,小说)《东京小品·五、樱花树头》(《妇女杂志》,第17卷第5号,散文)《东京小品·六、那个怯弱的女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6号,散文)《东京小品·七、柳岛之一瞥》(《妇女杂志》,第17卷第7号,散文)《东京小品·八、烈士夫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8号,散文)1932年《搁浅的人们》(《读书杂志》,1月10日第2卷第1期,小说)《豆腐店的老板》(《读书杂志》,4月1日第2卷第4期,小说)《飘泊的女儿》(《申江日报·海潮》,9月18日第1号,小说)《云端一白鹤》(《申江日报》第4版,9月18日,古诗)《异国秋思》(《申江日报·海潮》,9月25日第2号,散文)《给我的小鸟儿们》(《华年周刊》,10月1日第1卷第25期,散文)《碧波》(《申江日报·海潮》,10月23日第4号,小说)《补袜子》(《申江日报·海潮》,10月26日第6号,小说)《野妓拉客》(《申江日报·海潮》,10月30日第7号,小说)《秋光中的西湖》(《申江日报·海潮》,11月13日第9号,散文)《给我的小鸟儿们(二)》(《申江日报·海潮》,11月20日第11号,散文)《给我的小鸟儿们(三)》(《申江日报·海潮》,12月11日第13号,散文)《跳舞场归来》(《申江日报·海潮》,12月25日第15号,小说)《小小的呐喊》(《女声》,12月第1卷第6号,小说)1933年《人生的梦的一幕》(《申江日报·海潮》,1月8日第17号,小说)《前途》(《前途》,1月10日创刊号,小说)《一个情妇的日记》(《申江日报·海潮》,1月15日、1月22日、2月5日、2月19日、2月26日第18、19、20、22、23号,小说)《好丈夫》(《女声》,1月15日第1卷第7期,小说)《一段春愁》(《时代画报》,2月1日第3卷第11期,小说)《女人的心》(《时代画报》,2月14日~5月5日,小说)《女人的心》(四社出版社,6月,中篇小说)《玫瑰的刺》(中华书局,3月,中、短篇集)《今后妇女的出路》(《女声》,3月16日第1卷第12期,杂论)《水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3月初版,平民读物)《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发刊词》(《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著作家的修养》(《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丁玲之死》(《时事新报·青光》,7月2日,杂论)《灾还不够》(《时事新报·青光》,7月7日,杂论)《屈伸自如》(《时事新报·青光》,7月14日,杂论)《监守自盗》(《时事新报·青光》,7月21日,杂论)《愧》(《时事新报·青光》,7月28日,杂论)《恋爱不是游戏》(《时事新报·青光》,8月4日,杂论)《花瓶时代》(《时事新报·青光》,8月11日,杂论)《我愿秋常驻人间》(《时事新报·青光》,8月18日,杂论)《男人和女人》(《时事新报·青光》,8月25日,杂论)《代三百万灾民请命》(《时事新报·青光》,9月1日,杂论)《水灾》(《女声》,9月1日第1卷第23期,小说)《中学时代生活的回忆》(《女声》,9月16日第1卷第24期,散文)1934年《我的创作经验》(《女青年月刊》,3月第13卷第3期,杂论)《窗外的春光》(《人间世》,4月5日第1期,散文)《读诗偶得》(《人间世》,5月2日第4期,散文)《象牙戒指》(商务印书馆,5月,长篇小说)庐隐- 生平简介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海滨故人

海滨故人

2、作者简介: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3、《海滨故人》中的主人公讲: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露沙:幼时家中轻待,爱在图书馆看人写文,面庞清瘦,体格刚强,“短小精悍”,脾气爽快,心思极深,活泼诙谐。

玲玉:富有情感,体格瘦弱,爱笑爱哭,喜爱人们的赞美和温存,认为世界的伟大和神秘只是爱的作用。

云青:理智,整天理讲义,记日记,性情圆和,拘谨,级友会和爱国运动,都只肯出点子或帮忙,从来不留名,“薛宝钗”莲裳:为人周到,学音乐,似乎总是不解人间烦恼宗莹:娇艳,爱艳妆,爱听夸耀之词,常说些过分的话。

“人生的乐趣,就是情”,“情迷”4、主要内容:《海滨故人》是庐隐的成名之作和代表作,同时也是她作为“苦恼的夜莺”歌唱的结晶。

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批“五四”知识青年从追求到幻灭的心灵历程、作品的主人公露莎和她的同窗好友玲玉、莲裳、云青、宗莹,这群在女高师范读书的青年本来“都是很有抱负的人,和那醉生梦死的人不同”。

她们天真活泼,假期住在海边,“对着白浪低吟,对着激越高歌”,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她们产生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强烈的愿望。

她们以“探索人生”为己任,但“人生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她们并不清楚。

她们抱着美妙的幻想走向生活,希望做一个“社会的人”,可是年青的心灵同旧的习俗观念又难以割断。

于是,当她们接触爱恋,踏入社会时,便“不幸接二连三都卷入愁海了”。

露莎为着思考“人生到底是作什么…”而犯了哲学病,不由得产生了究竟是知识误我,我误知识?”心理,“弄得精神衰颓”,陷入了苦闷的深渊。

庐隐

庐隐

• 泪,这样他们俩渐渐亲密起来。接着林鸿俊向她 这样他们俩渐渐亲密起来。 提出结婚,而她的母亲和哥哥觉得他太没深造, 提出结婚,而她的母亲和哥哥觉得他太没深造, 家又穷,因此拒绝了他。 家又穷,因此拒绝了他。当时庐隐正莫名其妙地 憎恶和恐惧结婚,并想过一生独身的生活。但母 憎恶和恐惧结婚,并想过一生独身的生活。 亲和哥哥的作为激起了她一腔义愤, 亲和哥哥的作为激起了她一腔义愤,她觉得自己 有必要挺身仗义反对母亲和哥哥, 有必要挺身仗义反对母亲和哥哥,于是给母亲写 了一封信: 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 了一封信:“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 都愿承受。 母亲深知庐隐倔强的性格, 都愿承受。”母亲深知庐隐倔强的性格,只好答 她签了字,接受母亲的条件: 应。她签了字,接受母亲的条件:大学毕业后才 能举行婚礼。 能举行婚礼。 • 1916年,她十八岁,中学毕业。但当时还没 年 她十八岁,中学毕业。 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 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暂时不能继 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 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无可奈何地思考着,彷徨着。 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无可奈何地思考着,彷徨着。

在1917—1918年间,应在安庆省立安徽女师附 1917—1918年间, 年间 小当校长、 小当校长、原北京慕贞学院同学舒畹荪女士的邀 她要远走高飞了。这时她心里跳跃着活力, 请,她要远走高飞了。这时她心里跳跃着活力, 摆脱家庭,独立生活的理想兴奋着她, 摆脱家庭,独立生活的理想兴奋着她,在她回忆 起安庆任教时的心情时写道: ……到火车站 到火车站, 起安庆任教时的心情时写道:“……到火车站, 我匆匆的买好车票,心雄万夫似的跳上车子, 我匆匆的买好车票,心雄万夫似的跳上车子,当 车轮蠕蠕而动,我和表哥告别时, 车轮蠕蠕而动,我和表哥告别时,在 我心头没有离愁,没有别绪, 我心头没有离愁,没有别绪,只有 情绪, 一股洒然的 情绪,充塞着我的灵 宫。我觉得这十余年如笼中鸟般 的生活,我实在厌倦了, 的生活,我实在厌倦了,时时我 希望着离家,去过漂流的生活。 希望着离家,去过漂流的生活。”

卢隐

卢隐

卢隐庐隐与福州(无) (1)文学评价 (1)生平简介 (4)庐隐作品 (12)庐隐与福州(无)庐隐是福州人文学评价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

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色调。

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作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

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把悲哀看作是伟大的圣者。

苏雪林说,庐隐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在《关于庐隐的回忆》一文中说:“在庐隐的作品中尤其是《象牙戒指》,我们可以看出她矛盾的性格。

……庐隐的苦闷,现代有几个人不曾感觉到?经验过?但别人讳莫如深,唯恐人知,庐隐却很坦白地自加暴露,又能从世俗非笑中毅然决然找寻她苦闷的出路。

这就是她的天真可爱和过人处。

”冰心与庐隐,文学史家们把她们视为“人生派”中的一派。

虽然她们都关心现实生活,都主张在作品里表现时代色彩,但一旦这种思想和主张变成了果实——作品,她们的差别就显出来了。

冰心在作品里,通过对无限生动的大自然和母爱的讴歌,表现出她对自由、光明人生的追求的理想。

庐隐的作品则不同,她的主人公都是无出路的,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他们负荷着冷酷、无情的现实,悲哀着走向人生的尽头、有人说“黄庐隐对社会里的任何人都不承认,她深深的感受着孤独。

谢冰心主张则不然,她认为在人与人之间,是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样,黄庐隐便必然的用着悲哀的视线眺望人间,而谢冰心,也不可避免的用了无限的热情来温暖人类。

她们俩,一个是对世界表现了完全的绝望,一个是感觉着被损害的伟大的爱可以如死灰之能复燃……”庐隐作品倾向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她的家庭、教育在她思想里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世界观,这是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所共有的。

二是她的生活环境是冷酷的,她几乎没有父母之爱,没有亲人之情,她在家奴般的生活里感情受到了摧毁;到了成年,其遭遇又十分不幸,亲人的相继死亡,这残酷的命运,使她悲痛欲绝。

说道庐隐

说道庐隐

说道庐隐,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她。

在五四女作家中,她没有冰心的知名度,甚至曾一度被人遗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庐隐的光芒也在慢慢绽放。

她的作品所体现的独特价值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研究和探讨。

这位与冰心同时代的作家,因为家庭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作品风格与冰心的风格相差甚远。

她的降生对家人来说不是幸运而是灾星。

孩提时代就遭到家人的厌恶,这让庐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五四”时期,她在学校读书,汲取了新文化。

这对庐隐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她大胆地追求婚姻和恋爱的自由,更加追求独立的人格。

茅盾认为:“庐隐是文化运动‘五四’的产儿。

与“五四”运动具有血统关系。

”1她作品中的新女性接受“五四”洗礼,追求的同时却又在迷失。

她们在婚姻、爱情、人生理想的追求之路上,表现出了“五四”时代特有的痛苦、挣扎、彷徨、迷失的特点。

庐隐把自己短暂的一生都放在了女性解放的事业上。

通过小说来揭示“五四”新女性的状态。

她以自己和朋友的人生体验为蓝本,书写了一个个找不到自我、痛苦、迷茫的女性形象。

她也一直在寻求女性如何彻底解放、获得独立的方法。

这时的庐隐是觉醒的,因为她始终关注新女性的命运。

一、庐隐小说女性形象的成因(一)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被大家广泛提及的词语。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最先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这时的女性群体也开始觉醒,她们走出家庭,走入新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因此,“妇女解放运动”也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庐隐较早的接受了启蒙思想,成长为了一位新式女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初,庐隐正就读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这场运动席卷了全中国,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唤醒了中国人的觉醒意识。

在这样一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时期,庐隐身上自然显示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庐隐在《今后妇女的出路》一文中曾说:“女子失掉了独立的人格,失掉了社会的地位,埋没了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Writing Women 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

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

信仰基督教。

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

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

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

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

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

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

36岁时因临盆难产子宫破裂,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在庐隐创作初期,以《海滨故人》为她奠定了文学地位,她又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曼丽》、《灵海潮汐》、《玫瑰的刺》;长篇小说《归雁》、《女人的心》、《象牙戒指》以及她和李唯建的通信集《云鸥情书集》;小品、杂文合集《东京小品》和一册《庐隐自传》。

《曼丽》集中虽有一些自叙传性的哀伤作品,但其余作品的题材和境界显然比《海滨故人》的后半部有所扩展。

《曼丽》的女主公曼丽,抱着"为国家的正义而牺牲一切"的志向加入某党盲目前冲。

如今,她忏悔了,她目睹了这个从事革命的政党内部的腐败,贪污成风,宗派林立,相互出卖,相互刺探,为的是将来"作官发财,高车驷马"。

两三个月的经历,恰如毒蛇在曼丽的心头盘咬,处处布满伤痕。

虽然她还想寻求一条光明的路,但心头的创伤已将她送入上海的医院。

小说借一个青年女性的心灵历程,批判了"革命为作官"的腐败风气,又以一场变质的革命为背景写了一个心病患者的追求与幻灭。

《象牙戒指》是庐隐后期创作的高峰,是作者对她的挚友石评梅与高君宇悱恻动人的爱情悲剧的珍贵纪念,其中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和意绪。

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浓郁诚挚的感情,哀婉缠绵的笔触,使它堪称为一时爱情小说的佳构。

女大学生张沁珠为一个有妇之夫骗取爱情后遗弃,心灵带上了滴血的创伤,认为人间只有"自私和浅陋","愁惨就是我的命运"。

革命者曹子卿向她献上一颗真挚的心,祈求她把灵台的方寸地作为他的归宿。

但她的心灵已失去常态,淡对这位革命者的一片真情,觉得"万不能承受你这颗不应给我而偏给我的心",致使曹子卿"如火花之光明"的生命,如"慧星之迅速"地消逝。

数年来的冰雪友谊,只博得遗恨千古。

她终于把心献给已死的曹,用他所遗赠的象牙戒指套住自己的余生。

小说成功地揭示了在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女性在旧习俗的摧残下"矛盾而生,矛盾而死"的复杂心理以及"苦闷和愁惨"的命运,从而鞭挞了浅薄的世情,歌颂了真挚的爱情,情调幽怨悲凄,写来字字皆泪。

此外,《灵海潮汐》、《致梅姐》、《愁情一缕寄征鸿》、《寄梅巢旧主人》、《寄燕北故人》等小说散文也寄托着庐隐对石评梅的衷情厚意。

而《玫瑰的刺》、《云鸥情书集》几乎就是庐隐与李唯建恋爱、婚姻生活的实录。

另外,在《归雁》和《云梦姑娘》中的纫青与云涵、剑尘,云梦与其情人的恋爱经历中也能分明看到庐隐自己的感情经历庐隐创作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一、在情理冲突的内蕴模式。

以庐隐小说人物命运描述为突破口,将其“情智冲突”的内蕴模式划分为两种类型:理战胜情,主要是指迫于传统道德的压力而放弃了对个人幸福追求的“五四”女性;情战胜理,主要是指不顾一切羁绊,热烈追求个性解放、冲出了封建传统突围的“五四”女性。

二、心里掘进的人物塑造模式。

庐隐最初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此后她的小说向内转,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勾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形成了独特的心理掘进的人物塑造模式。

意识流、幻觉、自我投射等手法是庐隐塑造人物形象时最常用的三种方式。

三、抒情浓郁的叙事模式。

庐隐是一个情绪型作家,从现代叙事学的角度看,其小说大致有以下两种抒情浓郁的叙述模式:独白型结构;复调结构。

其中的独白型结构,也被许多学者称之为镜像叙事。

四、风韵雅致的悲剧艺术。

从其创作的美学价值上来看,情绪的悲哀美、意境的凄清美及语言的婉约美,构建了庐隐小说风韵雅致的悲剧艺术。

五庐隐的悲剧意识的构成以及对庐隐“停滞”的辨析。

社会意识、哲学、宗教意识、个人体验等四个层面的原因,又构成了庐隐深沉的悲剧意识。

此外,针对茅盾在《庐隐论》中提出的“庐隐的停滞”的观点,本文指出,所谓的“停滞”是反思的阶段,是痛苦的挣扎,并不能被看作为精神发展的中断或落后的开始。

爱情在庐隐笔下是永恒的主题,主张“恋爱是人类生活的中心”的她给读者展示的不是温情脉脉而是悲气萧然。

在庐隐笔下,爱情不等于婚姻,婚姻变成了坟墓,家庭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束缚,步入家庭的女性反比婚前有着更多的忧虑。

《丽石的日记》中的雯薇:“结婚以前的岁月,是希望的,也是极有生趣的,好像买彩票,希望中彩的心理一样,而结婚后的岁月是中彩以后打算分配这财产用途的时候,只感到劳碌烦躁,但到阿玉——她的女儿——没出世之前,还不觉得……现在才觉得彩票中后的无趣了。

孩子譬如是一根柔韧的彩线,被她捆住了,虽是厌烦,也无法解脱。

”《胜利以后》借女主人公之口说:“当我们和家庭奋斗,一定要为爱情牺牲一切的时候,是何等气概?而今总算都得了胜利,而胜利以后依旧是哭得多乐得少,而且可希翼的更少了……从前以为只要得一个有爱情的伴侣,便可以废我们理想的生活。

现在尝试的结果,一切都不能避免事情的支配……”这种自由爱情获得后产生的沉重的失落感同样充斥在《前尘》中:“结婚、生子、做母亲。

……一切平淡的收束了,事业志趣都成了生命史上的陈迹……女人,……这原来是女人的天职。

但谁能死心塌地的相信女人是这么简单的动物呢?……婚姻生活对于他们的规范是‘善持家政,好和夫婿’,‘厨下调羹弄汤’”昔日满怀憧憬的乐趣,实在要比结婚实现的高得多。

”庐隐的作品《前尘》、《胜利以后》、《何处是归程》中知识女性从追求婚姻自由,渴望新式婚姻,到对婚姻的失望,完全粉碎了“五四”时期关于新式婚姻的神话,面对这个戒备森严的男权社会,她们无路可走,也无处告别。

对于她们来说,爱情是痛苦;结婚是痛苦,独身也是痛苦。

还是作者说的深刻:“结婚的结果是把他和她从天上摔到人间……结婚不好,不结婚也不好,歧路纷出,到底何处是归程啊?”她们不甘沉沦,又无法飞升,“我对我的生,是非常厌恶的!我对于世界也是非常轻视的,不过我既生了,就不能不设法不虚此生!”,知识女性在肯定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时就黑暗的社会坚信“在眼睛能看见的社会之外,一定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

”希望“光明绚烂的前途”是有的,哪怕在无尽的哀怨与悲叹中,在失望与绝望的深谷里仍回响着她们来自心底的呐喊。

让我们来看看庐隐笔下塑造的男性们。

《父亲》中的“我”爱上了自己的庶母,却慑于传统压力犹豫不决,只能坐视爱人抑郁而死。

《沦落》中的军人赵海能因救过少女松之,便威逼恐吓她并玩弄于自己的掌心。

《象牙戒指》中骗取了沁珠初恋的小人伍念秋,《蓝田的忏悔录》中的卑鄙青年何仁,他们都是借恋爱自由与个性解放之名行其肆意玩弄女性之实的伪君子。

可以说男性在爱情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十分光彩。

为了更加了解庐隐,我去图书馆好好淘了一回宝,终于选中了一本破破旧旧的《象牙戒指》,随着这本书,我又缓缓地走进了另一个感情故事……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物的原型就是高君宇和石评梅,情节便是石评梅(书中的沁珠)在遭受了爱情的欺骗之后把心闭得死死的,以至高君宇(书中的曹子卿)炽热的爱情之火也无法融化她内心的坚冰,直至最后高君宇(书中的曹子卿)咳血而死,石评梅(书中的沁珠)才终于明白自己失去了一生最好的爱人,那个生命中的所谓“对”的人。

追悔莫及的石评梅(书中的沁珠)终日以泪洗面,不久也追随高君宇(书中的曹子卿)而去,死后两人合葬在北京陶然亭公园。

《象牙戒指》这个故事并不复杂,甚至仅仅是五四时期众多爱情悲剧中的一个简略而生动的缩影,可是因了高君宇和石评梅,因了庐隐的生花妙笔,一切都变得那么充满了无限的张力和诱惑。

在阅读《象牙戒指》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要质问作者庐隐,为什么,为什么不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这么浪漫的开始,给人以无限遐想,可是,为什么单单最后仍是要以悲剧收尾,这不仅在折磨书中的任务,更是对我们这些被作品深深吸引住的读者是一种另类的煎熬啊!看完了这部作品,我亦不哭,也不笑,只是淡淡的忧愁,又是淡淡的喜悦,喜悦的是我终于耐得住折磨,看到了故事的结局,知道了整部作品开始、经过与结果,我善始善终了;忧愁的是最终的结局仍没有我想的那么美好,如此的爱情,终无结果,让我对爱情多了一份畏戒,多了份思考。

读完作品后,我又上网找了关于庐隐和《象牙戒指》这部作品的资料。

原来,这是她为挚友石评梅的爱情悲剧“留个永久的纪念”而作,小说以哀情绵绵的笔触诉说一个真实而凄婉的爱情悲剧,融入了自己悲凉身世的感慨,在揭示新女性的复杂心态和不幸命运中折射出作者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生命意义的体验。

它不仅成为当时爱情小说的佳作,也是庐隐致力于表现女性在精神矛盾中挣扎的代表作。

这些,远远比我想的复杂的多。

文学评价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

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色调。

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做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

她或把她作品里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把悲哀看作是伟大的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