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0年后的每年十大科技进展
第六部分量子物理基础习题

第六部分 量子物理基础 习题:1.从普朗克公式推导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提示:15143π=-⎰∞dx e xx)解:λλπλλλd e hc d T M T M T k hc⎰⎰∞-∞-==52000112),()(令x Tk hc =λ,则dx kTxhc d 2-=λ,所以442545034234025252015212)(11)(2112)(TTch kdxexTc h k dxkTxhc e hckTx hc d e hc T M xxT k hcσπππλλπλ=⋅⋅=-=--=-=⎰⎰⎰∞∞∞-证毕。
2.实验测得太阳辐射波谱中峰值波长nm m 490=λ,试估算太阳的表面温度。
解:由维恩位移定律b T m =λ得到K bT m3931091.51049010897.2⨯⨯⨯==--=λ3.波长为450nm 的单色光射到纯钠的表面上(钠的逸出功A =2.29eV ),求: (1)这种光的光子能量和动量; (2)光电子逸出钠表面时的动能。
解:(1) 2.76eV J 1042.4104501031063.6199834==--⨯⨯⨯⨯⨯===-λhchv Es m /kg 1047.1104501063.6hp 27934⋅⨯⨯⨯---===λ(2)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得光电子的初动能为eV A hv E k 47.029.276.2=-=-=4.铝的逸出功是4.2eV ,现用波长nm 200=λ的紫外光照射铝表面。
试求: (1)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动能; (2)截止电压; (3)铝的红限频率。
解:(1)由光电效应方程得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J 102.3106.12.4102001031063.619199834----=⨯⨯⨯-⨯⨯⨯⨯=-=-=A hcA hv E k λ(2)截止电压V 0.2106.1102.319190=--⨯⨯==eE V k(3)红限频率Hz 1001.11063.6106.12.41534190⨯=⨯⨯⨯==--hA v5.在一次康普顿散射中,传递给电子的最大能量为MeV E 045.0=∆,试求入射光子的波长。
科技全球化的进展研究

科技全球化的进展研究潘金虎;余珊萍【期刊名称】《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年(卷),期】2001(23)6【摘要】本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贸易的全球化发展、产业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发展和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全球化发展三个方面 ,论述了科技全球化发展的进程 ;【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科技全球化;全球化发展;信息技术;技术贸易【作者】潘金虎;余珊萍【作者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2【相关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评选出2000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院举行奖学金奖教金颁发仪式/中国科学院召开2001年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体制创新的重大突破/《院士科普书系》第二辑出版/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通过鉴定/周光召考察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发布2001年"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获赠法律服务卡/中国科技大学纳米研究获重要进展/我国人类遗传病基因克隆研究获重大进展/杨福家院士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织"科技下乡西部行"活动 [J],2.穆东升副省长高度评价"柴达木盆地退化农田草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示范"项目/"江河源区退化草地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进展顺利/"藏汉西文计算机操作平台"和<班智达汉藏英电子词典>研制成功/"青海道地药材秦艽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青海省科技孵化器大厦开工建设/青海省科研机构改制后外聘人员增长快/省、院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青海省专利信息网点应用系统建成/循化县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园区建设 [J],3.2002年我国重点科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从战略高度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推进原始性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突出进展 [J],4.全球化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读《全球化论丛》 [J], 杨龙芳5.全球化视野下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评《创新全球化与科技园区发展》[J], 葛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0以来国内国外十大科技新闻

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探月工程二期揭幕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研究。
10月9日,在顺利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后,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100公里环月工作轨道,按计划开展了各项科学试验与在轨测试,之后降低轨道对月面虹湾地区进行了成像。
虹湾地区位于月球北纬43度左右、西经31度左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长约100公里,是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
10月28日,分辨率达1.3米的月面虹湾影像图的传回,标志着嫦娥二号任务所确定的工程目标全部实现。
2、“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
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取得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
“天河一号”采用了自主研制的高速互连芯片,使得CPU之间的通信速度大幅提升。
中央处理器也首次部分采用自主研制的“飞腾--1000”芯片。
操作系列软件也是自主研制的“麒麟操作系统”。
3、深海载人潜水器海试首次突破3700米水深纪录经过约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6年努力,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5月31日至7月18日,在我国南海进行了3000米级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
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设计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

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张存浩,山东无棣人,1928出生于天津。
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1947年获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98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20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研究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60年代,作为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研究的领导者之一,研究固液型火箭发动机,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速理论;70年代,从事化学激光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80年代以来,在分子反应动力学和化学激光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和突破性的工作。
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1月入党。
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第二、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等职务。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一、成长经历1928年2月23日,张存浩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籍山东无棣,早年留学美国。
母亲龙文瑗系云南哈尼族人。
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姑母张锦于23岁时获得美伊利诺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有机化学领域较早的女博士,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张存浩在2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
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很快席卷华北,张存浩这时正在天津读小学,母亲龙文瑗不愿自己的儿子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毅然将只有九岁的张存浩交给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父母带到后方抚养。
从1937年起,傅鹰和张锦夫妇将张存浩带在自己身边,极尽教育启蒙之责,直至他成年。
少年的张存浩更是自幼好学,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养成严谨、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风,以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风格。
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11篇)

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11篇)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篇1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
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篇2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简介200字精彩4篇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简介200字精彩4篇作为一名学生要学习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袁隆平的人物事迹简介200字精彩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袁隆平爷爷的事迹作文300字篇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病于2023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听到这个消息,我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过了一会儿,才慢慢明白过来,袁隆平爷爷去世了,那个一生致力于培育杂交水稻,不断突破水稻高产的新世纪的伟人,在我心目中让人民填饱肚子不挨饿,如同像古时候禹一样的人物,造福百姓,为世界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却被天堂的使者接走了,祝他一路走好啊。
今天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依然面临很多挑战,但是却很少再担心饥饿问题。
吃不饱肚子,这个几千年来对于这个国家无法摆脱的困扰,已经很少被提及,袁隆平爷爷功不可没。
我相信,在这片土地上,他的名字会一直被传扬。
我相信,在今天,很多中国人在端起饭碗的时候,口中都会念起这个名字,眼中都会带着泪光,一日三餐,永远怀念。
我公司党委积极响组织开展了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活动。
我认真参加了学习活动,并进行了学习总结。
袁隆平杰出的科技才华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典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第一、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
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
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脱硫环保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乐于服务,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国家环保事业的建设中。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2000-2013科学技术奖名单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情况简介2000年度获奖人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黄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2005年度获奖人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度获奖人闵恩泽(1924.02~) 男,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吴征镒(1916.06~) 男,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度获奖人王忠诚(1925.12~2012.09) 男,神经外科专家,生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徐光宪(1920.11~) 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000年后的每年十大科技进展(2012尚未评出)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
从接触到最后锁紧,它们用了8分钟。
对接机构完成锁紧后,天宫一号姿态启控,建立起组合体飞行模式,开始组合体运行,进行一系列相关科学试验。
11月14日20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
这次对接进一步考核检验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的功能与性能,获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
11月17日1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继美俄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完整的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5000米。
7月26日上午,“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
共有来自13家单位的9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海试任务。
海试期间,共完成5次下潜作业,共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5057、5188、5184和51 80米。
潜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
本次海试是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重点任务,由科技部委托、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大洋协会具体实施,旨在检验和考核“蛟龙”号在5000米级深度的安全性能和作业能力,为开展更大深度海试和未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这次海试成功,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3.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
百亩试验田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18块试验田共107.9亩。
9月18日,这片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正式进行收割、验收。
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石庆华、农业部科教司推广处徐志宇等国内杂交稻专家一行现场组织指导对袁隆平院士研制的“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进行收割验收作业,测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百亩片亩产达到926.6公斤。
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袁隆平带领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新课题。
此前,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在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4.首座超导变电站建成。
4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承担研制的中国首座超导变电站在甘肃白银市正式投入电网运行。
这也是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完整超导变电站系统的运行。
这座变电站的运行电压等级为10.5千伏,集成了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和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等多种新型超导电力装置,可大幅改善电网安全性和供电质量,有效降低系统损耗,减少占地面积,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获得了近70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这座超导变电站采用的四项超导技术中,超导储能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并网运行的第一套高温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四台并网运行的高温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二台并网运行的高温超导变压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晶合金变压器;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是研制时世界上并网示范的最长的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
5.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研究团队经3年多研究,发现一种在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激酶GRK5,在神经发育和可塑性中有关键作用。
这一发现揭示了GRK5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以及调节神经元形态和可塑性的新机制,也给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孤独症和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发现刊登在美国《细胞生物学杂志》上,被选为研究亮点和封面论文,并被国际医学和生物论文评价系统“Facultyof 1000”选为“必读”论文,《科学》杂志子刊《科学—信号传导》撰文予以重点介绍。
很多影响认知的疾病,比如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脆性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等都伴有神经元形态发育的异常。
这一研究发现GR K5具有促进神经元形态发育的新功能,证明GRK5是一个促进神经网络形成、调节脑学习记忆等功能的重要蛋白质,为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精神障碍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靶点。
6.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问世。
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科研团队研制成功工业级的1.2米×1.2米、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装备,这是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的此类装备,超过德国和美国的同类产品。
这一装备与工艺的开发表明,我国在先进制造领域取得新突破,使我国在快速制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快速制造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扩大人类的创意空间,加速工业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步伐。
已有200多家国内外用户购买和使用这项技术及装备,为我国关键行业核心产品的快速自主开发提供了有力手段。
我国一些铸造企业应用该技术后,将复杂铸件的交货期由传统的3个月左右缩短到10天左右,我国发动机制造商将大型六缸柴油发动机的缸盖砂芯研制周期由传统方法的5个月左右缩短至一周左右。
该技术被欧洲空客公司等单位选中,用于辅助航空航天大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的快速制造。
7.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
美国《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其通过深度测序技术进行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microRNA组学分析,发现了micro RNA-199表达高低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证明microRNA-199能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而显著抑制肝癌生长,从而为肝癌的预防判断与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
该工作面向我国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和医学界目前普遍重视的转化医学研究,是集基础研究、生物技术与临床标本和病人资料分析等多家单位和学科交叉合作的成果。
有关专家认为,该工作揭示的正常与疾病肝脏micr oRNA组数据为后期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肝脏生理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8.首座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具体实施,我国第一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中国实验快堆7月21日10时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占领核能技术制高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核能系统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该堆采用先进的池式结构,核热功率65兆瓦,实验发电功率20兆瓦,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功率、具备发电功能的实验快堆,其主要系统设置和参数选择与大型快堆电站相同。
以快堆为牵引的先进核燃料循环系统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能够大幅度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可将天然铀资源的利用率从目前在核电站中广泛应用的压水堆的约1%提高到60%以上;二是可以嬗变压水堆产生的长寿命放射性废物,实现放射性废物的最小化。
快堆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建造的“海洋石油981”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5月23日在上海命名交付。
这座钻井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装备,是中国实施南海深水海洋石油开发战略的重点配套项目。
该钻井平台投资额60亿元人民币,将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总长约114米,宽90米,高137.8米,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大,高度相当于43层高楼。
平台配置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DP3动力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
可谓海洋工程中的“航空母舰”。
“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成功设计建造,填补了中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对于增强中国深水作业能力,实现国家能源战略规划,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0.深部探测专项开启地学新时代。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集中了国内118个机构、10 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为下一步地壳探测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该专项计划实现覆盖大陆的大地电磁探测阵列网,目前中国大陆电磁标准网已完成全国4°×4°(经度×纬度)控制格架,华北实验区1°×1°观测网格。
同时,初步建立起适应中国大陆地质地貌条件的深部精细结构探测技术体系,并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套81个指标(含78种元素)的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系统。
此外,针对地壳活动性规律研究的应力测量技术也得到完善,有助于了解现今地震、地质灾害等发生的成因。
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和生产的1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于12月20日在成都竣工出厂。
这标志着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了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
——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探月工程二期揭幕。
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研究。
10月9日,在顺利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后,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100公里环月工作轨道,按计划开展了各项科学试验与在轨测试,之后降低轨道对月面虹湾地区进行了成像。
虹湾地区位于月球北纬43度左右、西经31度左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长约100公里,是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
10月28日,分辨率达1.3米的月面虹湾影像图的传回,标志着嫦娥二号任务所确定的工程目标全部实现。
——“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
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取得了中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
“天河一号”操作系列软件也是自主研制的“麒麟操作系统”。
——深海载人潜水器海试首次突破3700米水深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