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诗学理论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阅读书目]《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月.综述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古希腊时期不仅在文学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文艺理论上有着卓越的建树,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理论观点。
生长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贺拉斯以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解。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他曾以床为例指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上帝心中床的理念;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这三种床当中只有上帝心中的床的理念是永远不变的,一切个别的床皆出自于它,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
木匠制造个别的床,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有限事物的限制,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想”。
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是根据木匠的床,但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一角度看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第三层”。
柏拉图认为理式的世界是最真实的,现实世界摹仿了理式世界,而艺术世界又是摹仿了现实世界,尽管文艺摹仿理式,但是文艺没有直接地摹仿理式,所以,文艺的摹仿只能是摹仿的摹仿,因此就是远离真实的摹仿。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则认为“史诗、悲剧和酒神颂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写已发生的事情,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于诗人用不用韵文。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比历史是更具有哲学意义,更加严肃。
卢梭和柏拉图艺术观的异同点

柏拉图和卢梭艺术观的异同点柏拉图是是西方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的诗人,更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的艺术观最为突出的有三个观点:模仿说、诗的道德标准、以及诗为迷狂说。
西方哲学在其古典哲学阶段,大抵可以一言以避之,“模仿理论”。
而给予模仿理论阐述的第一人便是柏拉图,他在《理想国》第十卷集中谈模仿理论,这一卷是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对话。
苏格拉底开宗明义说:“他的理想国不欢迎诗人,理由是诗人是模仿者,诗人之所以遭受歧视是因为他不说‘真话’”。
那什么是模仿呢?柏拉图借用了老师苏格拉底对三张床的譬喻来形象的阐释了他理念为上的哲学思想。
他对艺术一语的用法基本撒谎能够是中性的,艺术一语本义是技艺,所以木匠、画家和诗人一样都是艺术家,也都是工匠。
但是柏拉图将神也比作艺术家,那么创造和制作本身就显出神圣的意味来了。
首先,第一张神造的床只可能有一张床,这一张床是床的本质,床的理念,这是神的作品,是真理所在。
其次,第二张床是木匠造的床,虽然是模仿床的理念,同理念隔了一层,但它毕竟是真实,木匠也可以称之为床的制造者。
世界作为对理念的模仿,它是第一手的知识,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有相当不错的地位,故而模仿在紧随理念的这一层面上,无疑死被充分认可的;但是第三张床就不同了,画家是床的模仿者,诗人也是模仿者,就像所有的模仿者一样,他们和真理之间隔了两层。
这里有涉及到柏拉图诗如画的思想,柏拉图基本上是将画和诗一视同仁,看作是等而下之的实生活的模仿。
它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一种非功利性。
因此,对于强调以直接经验来接触现实生活的柏拉图来说,非功利性艺术之于实用技艺,认知功能不被看好是在情理之中。
在说明画家的模仿如何之得到皮相是,他认为画家画画就像从不同角度看床的外观,他们表征的并不是床的真实,画家对鞋匠和木匠的手艺一窍不通,却可以把他们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深晓其道,可实际上,只能骗过小孩子。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柏拉图对第二手知识的轻蔑难免有些牵强。
柏拉图诗学的理论意义

过, 他却不像柏拉图那样鄙视摹仿, 而是希望通过摹仿创造出“ 第二
自然” 。他要求艺术家要有选择、 提炼 、 概括的能力 , 从而使创作出来 的艺术形象既能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对象, 又能创造出与眼前事
物不同的新形象 。“ 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 , 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多加思考, 要运用组成每—类事物的类 型的那些优美的部分。用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 l f 目 M ̄ o, h ma o l i aA td L u  ̄ -t( o a c n eF 1o ) s y S d l i c 2 t n i Se i
20 年第 5 ( l 卷 09 期 第 1
总第 4 期) 7
Nn 5 2 0 ( L1 S m No 4 ) 0 9 V0 1 u . 7
关键词 : 图; 学; 柏拉 诗 摹仿 ; 灵感
中图分类号 :19 I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4 5 (O 9 O ~O 1 一O 10 - 4 8 2 O )5 2 1 3
柏拉图的诗学理论在很多方面奠定 了西方诗学的基础, 后世重 要的诗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都可以从柏拉图那里追本溯源 。 柏拉图提出的艺术摹仿说 , 认为摹仿诗只能摹仿感觉世界, 不 能直接反映理式世界, 以摹仿诗是“ 所 摹本的摹本”“ 、影子 的影子” 。 正是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引起 了亚里士多德 的深入思考。亚里士多 德也认同艺术是摹仿的界说, 认为“ 史诗和悲剧、 喜剧和酒神颂以及
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一 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只是有三点差
“ 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 自己转化成对象的颜色, 将 并如实摄进 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应该晓得 , 假设你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 再现 自然一 切形态 的多才多 艺的 能手, 也就不 是一位 高明的画 家,[可见, '。 。] 他把摹仿 自然看成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他 的 《 画论》 笔记》 和《 就是按照艺术摹仿 自然, 再现现实这一精神, 把人和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西方文论选读是一门重要的自考课程,涵盖了众多思想家和流派的理论观点。
以下将为您梳理这门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他也承认艺术能够激发人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则对柏拉图的观点进行了修正。
他强调艺术模仿的是“可能发生的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对悲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悲剧的“六要素”。
二、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文论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圣奥古斯丁认为艺术应该为宗教服务,宣扬上帝的伟大。
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认为艺术是上帝创造力的反映。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神学束缚。
薄伽丘的《十日谈》通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多样和自由。
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强调诗歌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认为诗歌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启示。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秩序和规则。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提出了“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性。
这一时期的文论注重对古代文学的模仿和借鉴,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典雅。
五、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想象和个性。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主张诗歌应该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拜伦、雪莱等诗人的作品充满了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六、现实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
巴尔扎克主张文学要成为社会的“书记员”,通过作品展现社会的全貌。
福楼拜注重对细节的精确描写,追求艺术的客观真实性。
七、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的特点。
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意识流文学则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意识流动。
古希腊文艺理论

永恒的理念是物质世界之外的彼岸世界, 理念不变不灭,超越时空。它才是真实 的、善的、美的,而否定了现实世界的 真实性,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感 觉经验既不能认识真理,则真理的认识 唯有靠理念直接领悟。理念几近神,是 世界的创造者,他的文艺思想是在此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理论带有鲜明的 政治倾向和实用性(为贵族政治教育服 务)。现存文艺理论著作《大希彼阿 斯》、《普罗塔哥拉》、《会饮篇》、 《理想国》。
D、做到可能性与可信性的统一。
(2)摹仿艺术的社会功用 在情感问题上同柏拉图发生冲突,柏 拉图偏向强调理性,亚认为情感是本 来就有的,它受理性的支配。人的怜 悯、恐惧之情就是受理智控制的。只 有在理智控制下的情感才是最理想的, 他的伦理道德观也是中庸,认为情感 对人有益的。
• 首先肯定诗歌的认识功能,认为艺术是普 通的知识,这个观点的出发点就是摹仿艺 术能够表现可然律和必然律。 • 肯定文艺具有陶冶人类精神的功能,认为 艺术的目的是善,艺术和善不能割裂,不 能独立于善之外,艺术能使人朝着善战的 方向发展,使人的美德日臻完美。 • 提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使人的情感达到 一种适度的程度(既有情又不放纵)。 • 肯定了艺术的审美功能。
古希腊文艺理论
1、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出身于雅典的贵族阶级,受过很好的贵族教 育,思想反动,理论上实践上都要复辟贵族 独裁政治,所处的时期是文艺高峰向哲学高 峰过渡的时代,又是民主制代替专治制时期, 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开山祖,是苏格拉 底的学生,但自成体系,其理论核心是“理 念”。认为理念是永恒的是第一性的,是万 物的原型,万物是它的摹本,即物质世界是 它的影子,是第二性的。
(3)灵感说 首先,柏拉图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 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 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迷狂一词在 古希腊时期比较流行,其根源是“神 力凭附”。 第三,灵感的获得的过程是灵魂对真善 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题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大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
他生于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御医。
亚里士多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岁至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跟老师柏拉图学习哲学。
二十年里,亚里士多德勤奋钻研,并努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灵”。
公元前345年,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逝世后离开学园,游历各地。
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前335年起,他在雅典郊区建立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并开始执教。
因为习惯于和学生在走廊或者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学派被后人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把他当时认识到的科学分为三类:一是理论性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是实践性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是制作或制造性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公元前323年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一样,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
“为了不让雅典人对哲学第二次犯罪”,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母亲的出生地,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次年因病逝世。
亚里士多德一生的著作数量很大,内容几乎涉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深受柏拉图影响,多为对话体,如《智者篇》、《米纳仁纳篇》、《会饮篇》等。
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这类文体贯彻到底,因为他心中不具备老师柏拉图对先师苏格拉底的那种深切感受,因此他更多的作品是以论文体体的形式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尽管都生活在神学氛围中,可是两人的思想有明显差异。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理式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他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说”: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上的异同一、中文摘要:古希腊两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为师生,但他们二人在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论阐述都源于古希腊的传统理论—“摹仿论”。
理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则是亚里士多德,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通过梳理摹仿说的起源,以及探究二者对摹仿论的异同,浅析摹仿论这一西方文论本质观。
二、关键词:摹仿; 理式 ;灵感一、摹仿说的起源古希腊的思想家和文论家历来重视对艺术美本质的讨论,“摹仿”一词一直是古希腊文论的重要词语。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提出“音乐是摹仿天体运动,数的和谐”,这是古希腊最早的“摹仿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认为艺术是和谐的,这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开篇的意义。
随后,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不仅要摹仿自然,而且要摹仿社会和效仿好人。
这是第一位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0) 也是一个摹仿论者,他主张摹仿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
“摹仿说”同样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他的理式摹仿论实际上是关于事物和世界的抽象概念,但是被绝对化、神秘化而作为先于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客体。
后来师从于他的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艺术摹仿现实的唯物摹仿论,成为摹仿论的集大成者。
至此,西方文艺摹仿学说得到极大的发展,后来的文艺摹仿思想大多伏源于此。
二、“理式”论是柏拉图艺术论的本质1、泛化的艺术概念柏拉图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眼中的“艺术”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广泛。
绘画、诗歌、音乐、雕刻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烹调之类也是“艺术”,这些凡是可以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