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律治《古舟子咏》的文体解析
英国田园诗译作

英国田园诗译作
英国田园诗的译作可以根据不同的版本和翻译者的风格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英国田园诗的译作:
1.威廉·华兹华斯的《绿山雀》译作:
绿山雀,穿花衣,
展翅高飞过天际。
自由自在何处去,
远走高游乐无边。
2.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译作:
海面漂荡一孤舟,
主人高卧弄清讴。
风吹浪打天欲晓,
古舟摇曳返港汊。
3.乔治·戈登·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译作:
青春作伴好还乡,
漫步原野意气扬。
春风吹拂心如醉,
心旷神怡乐未央。
这些译作都是一些经典的英国田园诗歌,不同的译者通过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将这些诗歌呈现给读者。
1。
柯勒律治的文艺思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柯勒律治的文艺思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柯勒律治的文艺思想概述说到柯勒律治,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古舟子咏》那首诗,嗯,确实,这首诗可能是他最出名的作品之一。
但如果我们要说他的文艺思想,那可就不止这些了。
柯勒律治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深刻的文学理论家。
他的文艺思想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给后来的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他的“想象力”理论。
别看这个词儿有点抽象,但其实就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
想象力在他眼里,不只是一个神秘的词汇,而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是作家创作的灵魂所在。
能把平凡的生活升华成一篇动人的诗篇,谁不想拥有这样一股力量呢?柯勒律治对想象力的看法可以简单理解为,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初级想象力”,就像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朵花,脑袋里立马会想象出它的美丽和香气,这是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
而另一种“高级想象力”则更厉害了,它能让你把普通的东西转化成诗意的表达,赋予它更深的意义。
就像柯勒律治自己说的,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在诗意中蕴含着更深的哲理和情感。
这种思想,不仅仅是用在诗歌上,实际上它对所有艺术创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柯勒律治对“诗人”的理解也很有意思。
你要是了解他的文艺思想,肯定要知道他对诗人的定义绝不简单。
他认为,诗人不仅仅是一个用词华丽的人,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情感和思想,不是自己随便想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沉淀、感悟和生活经验逐渐积累的。
这一点,我们在他的许多诗歌中都能看到。
就拿《古舟子咏》来说,表面看是一篇描写航海和自然的诗,但细细读来,你会发现,它实际上在探讨生命的意义、道德的责任和人类的孤独感,这些可不是一两句简单的描述能概括的。
所以说,柯勒律治的诗歌,就像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二、柯勒律治的文艺思想的教学重点讲到教学重点,首先得强调的是柯勒律治的想象力理论。
大家可能会觉得,什么是想象力呀,反正脑袋里一想到什么,自己就能创造出来呗!其实不然。
柯勒律治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1900—1949)

SocialScienceVol.425,2020柯勒律治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1900—1949)周 青(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摘 要:20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和他的作品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进入中国。
中国的研究者们在40多年间从不同角度翻译介绍了柯勒律治及其相关作品。
关键词:柯勒律治;中国;译介;接受 中图分类号:I561 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8444(2020)05 0520 05 收稿日期:2020 02 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柯勒律治的文学经典性及在中国的接受研究”(2017SJB1592)。
作者简介:周青,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1772—1834)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重要诗人之一,兼文艺理论家、批评家。
柯勒律治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走进中国,中国的翻译家、研究者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翻译介绍和接受了柯勒律治的诗歌作品及文艺理论。
本文试图考察20世纪上半叶柯勒律治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情况。
一、柯勒律治及其作品的最初引进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追求国家民族的富强,在列强侵入、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开启了思想启蒙运动。
自此,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各类思想、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入中国。
在文学上,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到存在主义,等等,在20世纪的最初20年里,这些思潮几乎同时传入了中国。
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希望在外国文学的宝库中汲取拯救本国文学甚或国民精神的精髓。
当时中国文化界的状况与欧洲浪漫主义萌芽时期颇为相似,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翻译介绍就这样在国人的期待视野中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中国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译介始于20世纪初。
1900年3月1日《清议报》第37册刊登了梁启超的文章《慧观》,文中写道:“无名之野花,田夫刈之,牧童蹈之,而窝儿哲窝士于此中见造化之微妙焉。
《古舟子咏》中的罪与罚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古舟子咏》中的罪与罚陶冶 辽宁大学摘 要:《古舟子咏》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最著名的长诗之一,纵观之前的许多作品从生态视域,创伤原理,自然回归,哥特式风格等方面解读该著作,其中不乏对老水手的原罪的挖掘,但对于诗中其他水手的罪与罚却鲜有阐发,本文将结合柯氏的自然观与浪漫主义的历史语境,从罪与罚的角度深度阐述《古舟子咏》中体现出的柯氏对人类社会道德观的悲叹。
关键词:《古舟子咏》;罪与罚;浪漫主义;道德观作者简介:陶冶(1994.5-),女,汉族,籍贯是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大学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135-01柯勒律治的一生饱受磨难,作品不多,在评论界一直也饱受争议,在其发表文章后,当时的评论家甚至有人公开发表批评他的作品枯燥无味,毫无道德感。
然而柯勒律治却意味深长地回复,他的作品除了道德其他一无所有。
柯氏的作品充满了哥特式味道,其中不乏超自然意象与神秘主义,全诗弥漫着诡异魔幻的色彩,使其较为难懂长期遭受误解。
但也正是由于这些超现实魔幻色彩的存在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兴趣,持续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直到生态批评的兴起,著名的生态学家罗伯兹和杰弗德将柯氏的《古舟子咏》誉为“最伟大的生态寓言”,才正式确立柯氏在浪漫主义诗人界的地位。
一、老水手的罪与罚老水手在诗中是最主要的角色,在他们的航行途中,遭遇了风暴,正当危急时刻,天边突然来了一只信天翁,瞬间一切有了好转,仿佛他是上帝派来解救他们的使者,然而老水手却无故射杀了大家认为会带来好运的信天翁,而受到自然与上帝的惩罚,随着信天翁的死去,天气逐渐开始变得诡异,海面不再有一丝风,他们仿佛静止在画面上的风景,持续的烈日当头、干旱饥渴使他们嘴唇都干到难以开口说话,海面上全是水,周围是无穷无尽的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让他们解渴。
《古舟子咏》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

《古舟子咏》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作者:刘国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9期一、概述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迈的水手波折的航行经历。
在航行遇到困难,在人们绝望中,飞来了一只信天翁,“仿佛它也是一个基督徒”,带着上帝的祝福来拯救船员们,坚冰破碎,船又顺利前行了,但最后信天翁却被老水手杀掉了,杀掉信天翁的老水手在接下来的航行中不断受到报复,身心倍受煎熬,最后顿悟了,也得到了救赎。
这场不一样的航行经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的一面也有和谐统一的一面。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冲突1、老水手和信天翁之间的矛盾冲突老水手和信天翁的矛盾冲突体现在老水手射杀信天翁的那一刻。
在诗中船、老水手以及船员象征的是整个人类,信天翁象征的是自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早已从远古时代的膜拜自然到蔑视自然,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自然索取,藐视自然界中其他个体的生存权利,在人类的心中,自然界就是一座天然的宝库,是他们利己的工具,一旦失去利用价值,便可肆无忌惮的伤害。
在射杀信天翁时,老水手并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会和信天翁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所以在脱离困境,并且安全航行后,老水手认为他们已经安全了,已经不需要信天翁了,就拿起弓箭残忍的射杀了那只只知道“每天为了食物或玩耍”的信天翁。
可是信天翁死后,航行又遇到了困难“过了一天又一天,我们停滞在海上无法动弹,就像一幅画中的航船,停在一幅画中的海面”“水呵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解我焦渴”。
这是来自自然的报复也是一种惩罚,人类和自然本就是一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但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断的挑战自然的底线,迫害自然中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打破了自然界的生存规律和平衡,必定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2、老水手和自然的矛盾冲突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个因素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且相互制约的。
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被破坏改变,自然的整个生态平衡就被破坏,其他环节必定会受到影响。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
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
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
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
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美来对照社会的丑。
他们不仅歌咏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强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2.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
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
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
拜伦首创的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视野广阔,将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融于一炉。
这种新形式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此外,浪漫派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为日后的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开辟了道路。
关于伦敦的 有名诗句

关于伦敦的有名诗句摘要:一、前言二、伦敦著名诗句介绍1.威廉·华兹华斯《在伦敦》2.约翰·济慈《夜莺颂》3.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古舟子咏》4.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白朗宁夫人》三、总结正文:一、前言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寻找灵感,创作了许多关于伦敦的著名诗句。
本文将介绍几首脍炙人口的伦敦著名诗句。
二、伦敦著名诗句介绍1.威廉·华兹华斯《在伦敦》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风光著称。
他的《在伦敦》一诗描绘了当时伦敦市区的繁华景象,通过对比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喧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2.约翰·济慈《夜莺颂》约翰·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语言为特点。
《夜莺颂》是他创作的一首描绘伦敦夜莺的诗歌,通过对夜莺美妙歌声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古舟子咏》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诗歌以哲理性和想象力著称。
《古舟子咏》是他创作的一首描绘泰晤士河景象的诗歌,通过对泰晤士河历史的回顾,展现了伦敦古城的韵味。
4.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白朗宁夫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她的诗歌以情感真挚和优美的语言为特点。
《白朗宁夫人》是她创作的一首描绘伦敦街头的诗歌,通过对白朗宁夫人与诗人邂逅的描绘,展示了伦敦城市生活中的浪漫与美好。
三、总结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找灵感。
这些关于伦敦的著名诗句,不仅展现了伦敦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象,还表达了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古代水手的诗韵英文原文

古代水手的诗韵英文原文赏析1Ancient mariners' poetry has a unique charm that transcends time. Take, for example, the poem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by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is masterpiece vividly portrays the adventures and hardships of a sailor. The language used is rich and evocative.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sea, storms, and strange creatures create a vivid and immersive world. The imagery of the albatross is particularly powerful, symbolizing both good fortune and doom.This poem reflects the harsh realities and superstitions of the seafaring life in ancient times. Sailors had to face the unpredictable forces of nature and rely on their wits and courage to survive. The poetry of ancient mariners not only showcases their bravery but also provides a glimpse in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of the past.When we compare the ancient sailor poetry from different regions, we can se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ome cultures, sailors' poems focus on the beauty of the sea and the longing for home. In others, they emphasize the struggles against nature and the unknown. These differences reflect the diverse cul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different peoples. However, they all share a common thread of human resilience and the spirit of adventure.In conclusion, ancient mariners' poetry is a valuable literary treasure. It not only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and culture but also inspires us with its tales of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中文翻译:古代水手的诗歌有着超越时间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诗歌文学空间感的构建 ——以柯勒律治《古舟子咏》的文体解析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柯勒律治《古舟子咏》在叙述方式、语言节奏、词汇选择、情节构造等方式上的文体学解构,认为该诗时间的“现场性”和空间的“现场性”相融合,以“扭曲”与“变形”的方式,创造了该诗的空间感。借助空间意象的组合,构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静态与动态的空间意境;借助诗歌语言格式的变化,创造文字体验的空间效果。本诗认为浪漫派诗人通过意境的空间构建,并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力和语言符号变化,将文学空间感跨空间映射给读者,最终实现人的心智空间与主观空间共鸣的效果。 关键词:空间意境、垂直与水平、《古舟子咏》、文体解读、认知建构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iousness in Poetry ------A case study of stylistic analysis on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by Coleridg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t makes specific and strict analysis towards the narrative pattern, language choice, language rhythm, plot construction and the other ways in the poem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and it claims tha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scene, the poem creates spaciousness by the manner of distortion. The poem constructs static and dynamic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 with the help of association of various images; it creates spatial effect of language experience with the help of language layout of poetry. It holds that romantic poets apply the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to represent the spaciousness from poets themselves to the readers and as a result realize the resonance of mental space and subjective space between two domains. Key words: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vertical & horizontal,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stylistic analysis, cognitive construction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是英国十九世纪前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所创作的幻想浪漫诗歌中,作为唯一一首完整的长诗,《古舟子咏》(以下简称《古》)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生态寓言诗。《古》是英国中古时代以歌谣体形式创作的民间叙事诗,全诗以罪与罚、苦与难和救与恩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神秘、超自然的海洋故事:一位老水手拦住了一个去参加婚宴的喜客,向他讲述老水手曾经恐怖的一次航海经历。那天老水手和其他海员们驾船启程,在南极附近,一只信天翁忽然从冰雾缭绕中出现,栖息在船的桅杆上,并与船只作伴。老水手一时冲动,无缘无故射杀了这只信天翁。从此航船因为老水手的残忍暴行在海上经历了种种磨难,船员们因在赤道上的炎热和干渴一个接一个死去,老水手自己也经历着心灵上内疚和孤独的折磨。这种诅咒最终因为老水手的忏悔而解除,船员们再次复活,航船也得以平安返回家园。
一、叙述与描写的结合 时间性与空间性的融合 2
文学形式指文学存在的本体,是文学内容的外观形态和呈现方式,如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词汇选择、句法形式、篇章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等,是文学存在的依据和艺术表现的价值基础。作为常见的文学表现方式,叙述与描写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叙述是基于情节的叙述,以时间顺序展开;而描写则更多体现了一种空间性的强调和展开。 《古》是英国中古时代以歌谣体形式创作的民间叙事诗。全诗共七章,144小节,625句。故事结构完整、内容曲折,节奏明快,情节线索清晰:一位老水手拦住了一个去贺喜的婚客,老水手向他讲述了一次令人恐惧航海经历。听完故事的赶路人神色迷茫,却变得更具智慧。全诗用过去时态写成,与诗中30多个古英语词形,如stoppeth, thy, wherefore, thou, stopp’st, mayst, quoth, edtsoon, hath, spake, o’ertaking, aye, ken, midst, ne’er, look’st, work’em, e’en, Twas, bideth, wist, hither, betwixt, twain, o’er, oft, thee, gusht, anear, nought, all’gan, perforce, singeth, morn, eve, aught, morrow, biddeth, tis, forthwith等相融合,强调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这些词或者它们的拼法在十九世纪初已经基本过时,给现代读者一种阅读的距离感,加强了诗的传奇色彩与气氛。 叙述把往事作为对象(老水手向赶路人讲述他的一件往事),使读者在赏析时产生了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感。而在以时间顺序叙述的同时,场景画面的描写,各种意象的选择和诗人想象的无限延伸与突破,使得描写的对象在读者面前一一呈现。此时时间的“现场性”与空间的“现场性”相融合。因此,叙述与描写的结合是本诗表现形式的一大特色。 全诗以老水手的航海故事为主体,结合超自然和宗教神秘因素,渲染了哥特式传奇阴险恐怖的气氛,既描写了冰封雾裹之境(in the land of mist and snow),也描写了船员极度干渴时喉咙干裂、嘴唇焦黑的样子(with black lips baked);既有老水手在茫茫大海上的孤独与恐惧(Alone, alone, all, all alone. Alone on a wide wide sea! And never a saint took pity on. My soul in agony.),也有海面上鬼火磷光的景象(About, about, in reel and rout. The death-fires danced at night; The water, like a witch’s oils, Burnt green, and blue, and white.)。对自然和超自然景象的描写同时,刻意对诗中故事化的强调,增加了诗歌的文学审美情趣。自诗的开头起,婚客在诗中共出现七次。当读者正与老水手一起经历着大海上诡异和神秘时,总是因为“你让我感到害怕,老水手”(I fear thee, ancient mariner!)的声音而跃出茫茫大海;或是闯入婚礼的厅堂(Nodding their heads before her goes. The merry minstrelsy; What loud uproar bursts from that door!)。 叙述的时间性以故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内容,以故事世界的线性塑造为方式。叙事的不间断性是文学时间性表现的基本手段,但在此基础上,摆脱束缚,以描写为主体, 3
产生诸多不同空间画面在同一时间上的并置,切割诗歌叙事文学的时间主线,对其进行抗拒,因而扭曲了原有的时间形式。在对事件的抗拒和扭曲中诞生了文学的空间形式1。所谓扭曲,是对自然时间连续性的肢解和重组。而这种时间顺序的跳跃与交错,便产生了故事空间结构的拉伸与变形。插入的描写越多,越容易让读者忽视诗歌的叙事性,而每一次婚礼场景的出现,每一次赶路人的声音,又让读者瞬间大幅度跳跃到现实的情节中。这种巧妙的组合诞生了文学时间的直线性和空间深度的曲线性交融,体现诗的整体性。《古》与柯勒律治的另一首诗作《忽必烈汗》相比,更具情节性,而这种情节在《古》中正是依赖按时间发展叙述的事件与情节停顿时景致描写、情感抒发与感叹相结合,相配合。情节的中断和时间的停顿,正是读者大脑产生空间延伸的基础。历史叙述是线性的,如同树木主杆的生长;而景观描写犹如这棵树向外扩张的树叶枝条,膨胀了这棵树形象,捕获了更多的空间位置。
二、空间意境垂直和水平的构建 受重力的影响,整个物质世界可以分割成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受空间形象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影响,作为认知主体,人的心理结构也包含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在《古》中,众多意象组合是以垂直方向上静态模式呈现,如正午桅杆上的烈日(The bloody sun, at noon, right up above the mast did stand);宁静之夜,月亮高悬星空(Twas night, calm night, the moon high);九寻海底,魔鬼相随(Nine fathom deep he had followed us From the land of mist and snow.);下得地狱,上入天堂(An orphan’s curse would drag to hell A spirit from on high);信天翁在高空相伴,它在垂直方向上的独立,给人以敬畏和崇高感,与航船在海面上的水平位移显得尤为突出。 同时诗中还有诸多垂直方向上的动态变化,如南风骤停,帆蓬瘪落(down drooped the breeze, the sails dropped down);海面上太阳的升与落(The glorious sun uprist. The sun now rose upon the right…went down into the sea. Higher and higher every day, till over the mast at noon);船员们一个接一个躺倒在船板上(They dropped down one by one);倾盆大雨,直泻而下(the rain poured down from one black cloud);船员们的尸体先是微微动弹,而后又直起身来(They groaned, they stirred, they all uprose);船体如铅块一样沉入海底(The ship went down like lead);老水手向天起到的实现与心灵的垂直升华(I looked to heaven, and tried to pray);傍晚星月在空中徐徐上升(The moving moon went up the sky, And no where did abide; Softly she was going up, And a star or two be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