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解读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辨析

作者: 严四光
出版物刊名: 美国研究
页码: 115-135页
主题词: 自身利益;门户开放;英国人;行动准则;英国议会;最惠国待遇;机会均等;美国政府;治外法权;不平等条约
摘要: <正> 翻开20世纪中美关系史,经常可以看到“门户开放”的字样。
从1899年到1949年的50年间,美国对华政策始终标榜“门户开放”,以示它和其他帝国主义不同,借以炫耀它对中国的好意。
时至今日,中国学术界对“门户开放”的认识还存在着争议。
当然,美国主张中国“门户开放”是出于美国的自身利益,并非爱护中国,对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而争议的核心
是“门户开放”是否在客观上起了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作用?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美国对华政策和剖析中美关系的历史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 所谓“门户开放”,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两次向各国提出的照会所阐述的行动准则的俗称。
所以说是俗称,是因为美国说的“门户开放一并非专指对华政策,而。
open door policy英文解释

开放门政策(Open Door Policy)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即允许其他国家在其领土内设立贸易使馆和贸易站。
这一政策最初由美国总统麦金莱在19世纪末提出,其目的是维护美国在我国的利益和确保对华贸易的平等开放。
以下我们将深入探讨开放门政策的详细内容和历史背景。
一、开放门政策的历史背景1. 管理我国的通商事务美国在19世纪末对我国的贸易兴趣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却处于各大国的侵略和割据之下。
为了确保对华贸易的自由和平等,美国政府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外交政策。
2. 麦金莱的提议1899年,美国总统麦金莱提出了开放门政策。
他希望通过这一政策来推动对我国的公平贸易,维护美国在我国的利益,并确保其他国家不能在我国建立专有势力。
3. 国际影响麦金莱的开放门政策立刻引起了其他大国的关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国都对此表示了一定的支持和兴趣。
然而,他们实际上并不认可美国对我国的一切权益。
二、开放门政策的内容和特点1. 允许其他国家在我国设立贸易使馆和贸易站开放门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允许其他国家在我国的领土内设立贸易使馆和贸易站。
这一政策为进入我国市场的各国提供了平等的贸易机会,从而促进了对华贸易的自由和公平。
2. 确保对华贸易的平等开放开放门政策同时也建立了一种国际秩序,即确保其他国家不能在我国建立专有势力,从而维护了对华贸易的平等开放。
3. 维护自身在我国的利益开放门政策不仅是一种国际贸易政策,更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外交政策。
通过这一政策,美国试图确保自身在我国的利益不受到其他大国的侵犯。
三、开放门政策的影响1. 我国政府的回应我国政府对开放门政策采取了一定的支持态度,认为这一政策符合我国的利益,可以促进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发展。
2. 对我国的影响开放门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推动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3.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开放门政策开创了一种国际贸易秩序,为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更加公平和稳定的环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1名词解释:门户开放政策

名词解释: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侵略中国的一种政策。
目的在于改变美国在列强分割中国“势力范围” 的角逐中被排挤的局面, 达到所谓“利益均沾”,把中国变成列强共有的半殖民地, 进而凭借经济实力独霸中国, 1899年9月6日,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Milton Hay)于分别致送英、法、德、日、意、俄六国的照会中首次提出。
主要内容是: 美国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美国要求在一切“势力范围”内取得通商自由, 享受低税率和一切特权利益。
要求列强承认当时的中国政府, 共同享受在中国的一切权益。
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赞成或不反对。
1900年7月, 海约翰再次照会六国政府, 宣布美国的政策是要“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 维持一切以条约和国际法所保证的友好国家的权利。
”主张把“门户开放政策”应用到“中国一切地方去” 。
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九国公约》中,又重申了这一政策。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华的独占地位已经形成时,才放弃“门户开放”政策。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内容及实质、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三方面综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中国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些以前已下“定论”的研究课题亦被学者重新拾起。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风潮的鼓励下,近30年来,中外世界史学术界开始了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再一次审视、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系统整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认知。
相比起建国初期中国学术界一致地认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帝国主义阴险、虚伪的侵略本质不同,近30年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有了更多元化的认知。
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大多数的中外学者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认同美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起源国家,承认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的照会表明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然而,部分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蒋相泽、吴机鹏就在《简明中美关系史》一书中把“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追溯到1843年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来华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时国务卿韦伯斯特下达的训令[1](P28)。
而美国学者塞缪尔·比米斯则在其著作《美国外交史:第3分册》中界定“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时间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同中国建立条约关系至19世纪终结之间[2](P3)。
马士·宓亨利同意塞缪尔·比米斯的观点,在其著作《远东国际关系史》中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可溯源至十九世纪的上半叶[3](P419)。
还有学者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英国起源说。
牛大勇在《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一文中专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观点,认为由于英国倡导“门户开放”政策和参与瓜分活动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破产,不得不转而通过对美国施加影响促使其出面争取各主要侵华国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该文章还进一步探讨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经济原则,提出最惠国条款写进中英《虎门条约》是“门户开放”政策缘起的标志的看法[4]。
评美国的_门户开放_政策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 anzhou U niv.(Social Sciences) 1997,25(4):126~132 V o l.25N o.4 1997P126-132Ξ 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吴双全(兰州大学法律系讲师,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 本文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主线,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分4个时期,从国际关系角度论述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发展及最终被彻底粉碎的全过程,揭示了这一政策对华侵略扩张的实质。
笔者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逐步排挤他国在华势力、扩大自己在华权益、最终独占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
关键词 门户开放 侵略扩张 独占中国中图法分类号 D83 87(712)“门户开放”政策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近代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独立战争之后直到19世纪80年代,由于力量所限,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追随英国等列强,作为其侵华帮凶,以便在侵略分赃中“分取杯羹。
”19世纪90年代,美国成为实力雄厚的地区性大国之后,以单方面声明的方式提出了其“极有远见”的“门户开放”政策,这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开始走上自主独立的道路。
从1899年到蒋介石惨败大陆,美国对“门户开放”政策尽管时冷时热,但始终没有放弃。
因为它一直对美国利益有利,符合美国的战略需要。
对于这一政策,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各种看法和评论。
笔者以为,要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政策,必须结合相关的国家、人物、事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和情况,同时要把它放进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而不是就一时一事论是非,这样才比较容易得出相对科学一些的结论。
本文拟将“门户开放”政策置于历史进程中,从纵横两方面作以探讨和评析。
一在美国外交史上,对外扩张是一条主线。
19世纪末,美国的“西进运动”已经结束,大陆扩张接近尾声,而此时美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业生产超过英国而居世界首位。
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在1899年首先提出来的。
美国提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门户开放政策其实质是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通过保留中国形式上的主权完整来要求各国开放势力范围,以实现“利益均沾”和投资贸易机会均等。
美国想保护中国的市场对其开放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在中国商业利益。
从而将中国纳入一个国际共管体系。
而这一共管体系的构建意味着一方面让中国成为列强共同的半殖民地,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中国沦为各国或一国的殖民地。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的新阶段。
对中国而言,这是对中国的一次赤裸裸的瓜分更加快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
门户开放是侵略者采取的侵华政策, 是国家在无法掌控主权的情况下, 中国单方面实行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合法租界等政策; 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外交、法制、治安维护等政治层面的主权, 同时也丧失了经济自主权;。
可以说门户开放政策虽然是为了美国垄断资本能够进入中国,实现列强在华“利益均沾”,但是客观上改变了列强瓜分中国为势力范围或殖民地的无组织局面,减少了列强在华的武力角逐和战略误判。
门户开放政策在客观上起到了制约欧洲列强,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国给予各国一律平等的待遇, 对保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被公认为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而一切的不平等条约也同时被废除。
然而随着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崛起,对外开放直到1978年邓小平领导的中国要调整其政策鼓励外来贸易以及投资才被接受。
门户开放政策已经成为一个在加强国家之间贸易与经济合作的重要政策。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详解(5-8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一、名词解释1.“门户开放”政策答:“门户开放”政策是指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两次向各国政府提交的针对中国“门户开放”照会。
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俄、德、法、日、意六国的美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个原则。
该照会是以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美国要求的是在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中国境内享有与列强相同贸易地位。
各国均先后给予美国不同程度的答复。
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再一次向各国提交照会,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在不再追随英国对华政策的同时,该政策体现了美国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
该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是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打破它们在华势力相对均衡的局面。
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取了巨大利益,并声称该政策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
但实际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通告这次外交活动的对象中国,也没有向中国作出解释。
这种做法是对中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侵犯。
2.“大棒政策”答:“大棒政策”是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的政策。
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
“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
“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3.“金元外交”答:“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
第三章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四、“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
学术界对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性质及作用的看法,分歧颇大。 • 美国学界有人称之为美国历史上的“伟大基石之一”;有人则认为它是“过 时”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扩张不利;也有人认为它是“反殖民主义和经济帝 国主义的混合物”。美国学界多数人认为该政策对中国有利。 中国学界分歧也大。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派以王熙为代表。他在“略论中美 关系史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门户 开放”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美国谋求保障和扩大其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政策。 由于这个政策包含着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利益的相对抗的一面, 它在客观上对抑止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也起过一定的作用。另一派 以丁名楠、张振鹍为代表。他们在“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推进,还是向后 倒退?——评‘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79年 第二期)一文中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完全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政策,抑止 或延缓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帝国主义不敢瓜分中 国,首先是害怕中国人民的反抗,不是什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次是因 为担心分赃不均而发生火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 景
最后,我们看看美国在华利益情况。 • 19世纪8、90年代,美国在华经济利益增长非常迅速。1895-1899 年间,美国对华工业制造品的出口从320万美元增加到1310万美元。 绝大部分运销华北和东北。美国除了对华出口商品外,在甲午战后还 开始向中国输出剩余资本。1895年12月,美国资本家成立美华合兴 公司(American China Development Company),在1898年获得了 粤汉铁路的借款权与修筑权。1898年1月,成立了“美国在华利益委 员会”(Committee on American Interests in China)。6月改组为 “美国亚洲协会”(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该协会组建后, 即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促美国政府采取更加积极的对华政策,以使 他们在华利益得到更大的发展。经济学家Brooks Adams及海军战略 家马汉都主张美国应该积极参与中国事务,特别是参与列强在华经济 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①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
②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
③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
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2)目的:
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要把中国的“门户”向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开放:其目的是害怕中国由其他几个国家控制,使美国丧失在中国的利益。
②通过“门户开放”,美国可以插足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从而分享其他国家的侵略权益,达到“利益均沾”。
③企图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渐占领中国市场。
因此,力求缓和各国争夺的矛盾,在竞争中逐渐排斥其他国家,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3)结果:
①由于西方列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独占中国的地位,而且英国实力下降。
同时,“门户开放”政策并不损害其他列强的利益,这就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②美国利用“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大。
③“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