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的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 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 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 这个问题。
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种理论主 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 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 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 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 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 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 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 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 个认知问题。
总体来说:
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面讨论隐喻的成因, 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 要代表有Cohen,Gluck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 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 样系统破坏语义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 另外,以Sreale 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 出发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 甚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语 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 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项 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的重要 文献。
例如:争论是战争
隐喻 产生
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空间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 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 的隐喻。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 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句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 经验的连接。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同时发生的两 种不同的经验,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长.
隐喻的概念整合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重解释。2 0世纪 9 年代以来 , 0 著名认知语 言学家福 柯 尼 耶 ( a cn i ) F uo ne 和特 纳 ( r M.T re ) 究 出 版 了 un r 研
[ 收稿 日期 ]2 1 0 1—1 5 1—1 [ 作者简 介]王顺玲 (9 7一) 女 , 17 , 山东 淄博人 , 济南 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
着认 知语 言 学 方 向发 展 , 刻 体 现 了 隐 喻 在 人 类 认 深 知 和社会 活 动 中不 可 低 估 的作 用 。2 0世 纪 3 0年 代 开始 , 隐 喻 的研 究 呈 现 多 元 化 趋 势 , 始 从 哲 学 、 对 开 逻辑 学 、 会 学 、 号 学 、 象 学 、 理 学 、 用 学 等 社 符 现 心 语
域 。因此 , 概念 整合 理 论 被广 泛 应 用 于 隐喻 研 究 中 , 是 隐喻研究 强 有 力 的 工作 机 制 , 别 是 对 即 时 隐 喻 特 过程 (n1 eme p oi poes g 中的 意义 建 构 与 o .n t h r rcsi ) i a c n 推理 机制 有较 强 的解 释 力 。根 据 隐 喻 的认 知 合成 模 式, 实现 隐喻 意 义 的合 成 过 程 具 体 通 过 3种 相 互 关
论将 隐喻放 在 语 言 内部 层 次 上 进 行 研 究 的局 限 , 向
二 、 念 整 合理 论 及 对 隐喻 的 阐释 概
1 概 念整 合理 论 。 . 18 9 0年 , ere L k f & M r ono G og ao ak Jh sn出 版 了
《 我们 赖 以生 存 的隐 喻 》 (Meahr W i y) t os eLv B 一 p e 书 , 志 着 认 知角 度 的 隐喻研 究 全 面 开始 , 生 了认 标 催 知语 言学 的诞 生 , 得 语 言 学从 注 重 描 写 过 渡 到 注 使
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概念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广泛应用于英语写作中。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概念隐喻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写作词汇,提升写作表达能力,激发写作想象力,使写作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概念隐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一、引言二、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功能1. 丰富写作词汇概念隐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写作词汇。
一个写作题目是描述春天的美丽,学生可以通过运用概念隐喻,将春天比作一个美丽的画,画中有绚丽的色彩、繁花似锦等等,这样不仅丰富了词汇,还能够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2. 提升写作表达能力概念隐喻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通过用另一个概念来隐喻目标概念,能够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具体,使读者更容易产生联想和共鸣。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 激发写作想象力概念隐喻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想象力有着显著的作用。
在平常的写作中,学生可能会觉得词穷,不知道如何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如果引导他们运用概念隐喻,可以让他们的写作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想象力。
4. 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概念隐喻能够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如果能够用另一个概念来隐喻,就会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被感染和打动。
1. 案例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概念隐喻在优秀作文中的应用。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概念隐喻的应用,激发他们对概念隐喻的兴趣。
2. 练习指导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概念隐喻进行写作练习。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写作题目,要求他们在写作中运用概念隐喻进行表达。
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概念隐喻。
3. 写作辅导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予他们一些写作辅导,提出一些关于概念隐喻的建议,让他们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概念隐喻。
宋词隐喻研究报告

宋词隐喻研究报告
标题:宋词隐喻研究报告
摘要: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运用隐喻手法的词句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感受,因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探讨宋词中隐喻的运用,分析其表达方式、意义及其对读者的影响。
一、引言
介绍隐喻的概念和历史,概括宋词隐喻运用的特点。
二、宋词隐喻的表达方式
1. 形象隐喻: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绘,隐含其他意义。
2. 比拟隐喻:采用比拟手法,将两种事物进行暗喻。
3. 反转隐喻:通过颠覆常规,表达出意想不到的含义。
4. 求异隐喻:通过特殊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去寻找不同之处。
三、宋词隐喻的意义解读
1. 表达情感:隐喻为宋词注入情感色彩,增加读者的共鸣。
2. 显示文化:隐喻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
内涵。
3. 塑造形象:隐喻形象丰富多样,为人物塑造增添深度。
四、宋词隐喻对读者的影响
1. 触动情感:隐喻激发了读者的感情共鸣,引起共情,增强
词作的艺术感受。
2. 扩展想象:隐喻激发读者的联想能力,开拓了读者的想象
空间,使词作更具个性与张力。
3. 提升鉴赏能力:理解隐喻需要读者运用思考和解读技巧,提高鉴赏词作的能力。
五、结论
总结隐喻在宋词中的重要性和独特作用,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参考文献:
列出相关文献及资料。
备注:该报告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内容也可根据具体研究方向进行拓展和细化。
新高考背景下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隐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04期总第652期教学和训练,让学生能够理解不同词汇的具体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其次,在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母语会对知识的迁移产生影响。
许多学生会将汉语中的一些用法和语法应用于英语学习,导致英语语序出现混乱,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自尊心。
因此,教师要积极采取优化措施,采用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三、英语词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策略(一)丰富阅读材料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环节,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英语阅读的质量。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不断积累隐喻表达,理解隐喻的含义,逐步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部分英语阅读材料中存在使用隐喻修辞手法的成语、谚语以及名言警句,这些语句生动形象、意义深刻,同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甚至还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大量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文中的隐喻表达,还能够让学生积累优秀的英语词汇和英语短句,能够让学生在后续写作或进行交际时,能够写出更加生动的英语句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能够积累并运用其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并增强后续语言表达的隐喻效果。
因此,教师要积极采取优化措施,为学生多准备英语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够了解先进的优秀的隐喻表达,引导学生明确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了解隐喻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含义,提高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和了解,增强学生后续词汇运用的丰富性和文学性,提高学生对隐喻表达的敏感度。
(二)理解词汇含义隐喻认知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隐喻认知具有多义性,学生学习隐喻表达方法,培养隐喻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其词汇辨析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隐喻用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相似性引导学生明确词汇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义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地研究与应用。
隐喻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也是人们思维和理解的基础。
在社会心理学中,隐喻研究往往涉及话语的解读和理解、群体和文化的交互影响、以及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等方面,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为主要内容,包括隐喻的概念与形式、隐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以及隐喻研究前景的展望。
二、隐喻的概念与形式1. 隐喻概念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或对象来代指另一种概念或对象的表达方式,通过类比或比喻的手段,将一种事物或现象简单地与另一种联系起来。
隐喻在语言交流中非常常见,可以理解为“万物皆喻”。
2. 隐喻形式隐喻的表达方式千变万化,可以是单词、词组、句子、篇章或图形等多种形式。
例如:在一个热烈的争论中,一方说:“你的观点没有一点逻辑”,这里“逻辑”就是一种隐喻,指代对方观点的不合理、不严密。
在另一个环境中,“牛逼(即厉害)”的说法也是一种隐喻,通过对动物的比喻来代指一个人的卓越表现或能力。
三、隐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1. 隐喻与话语解读隐喻是话语中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其解读与理解对于沟通和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在社会心理学中,许多研究关注于人们是如何通过隐喻理解和解读话语中的内涵和含义的。
例如:Sperber和Wilson(2002)提出“说话人的意图论”,并认为隐喻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信息和意图的一种重要方式。
2. 隐喻与群体与文化交互影响隐喻也经常被用来描绘或理解群体和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
例如:Sousa(2005)观察了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文化中的隐喻可以反映出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和认知风格。
3. 隐喻与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之中。
例如:语言中的隐喻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Rucker和Galinsky (2008)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处理隐喻时倾向于将信息结合,这种行为可能影响他们对品牌或产品的态度和行为。
隐喻能力研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隐喻能力研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摘要:隐喻能力作为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交互契合点,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焦点之一。
作者通过对近几十年隐喻能力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梳理,探析理论与实例中隐喻能力与词汇的理解和记忆的关系,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总结隐喻能力研究对词汇教学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隐喻能力大学生英语词汇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66-01一、引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认知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研究探讨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解析言语生成和理解的模式。
作为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交互契合点,隐喻能力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在2008年和2010年两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上成为了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几十年隐喻能力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梳理,探析理论与实例中隐喻能力与词汇的理解和记忆的关系,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总结隐喻能力研究对词汇教学方面的启示。
二、隐喻能力研究现状Lakoff & Johnson提出隐喻从根本上是概念性的,其“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外一种事情或经验……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
”(Lakoff & Johnson 1980:1)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隐喻能力一般是指理解和产出隐喻的能力(Danesi 1986),包括隐喻的辨认、理解、解释和产出。
狭义上的隐喻能力包括接受能力和产出能力,强调对隐喻的认知加工;广义上的隐喻能力包括狭义的隐喻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语用意识、隐喻功能等多个方面,主要侧重的是隐喻的社会互动功能。
(Littlemore & Low, 2006: 79)Danesi (1992)认为,隐喻能力是本族语者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是构成本族语者概念流利的基本要素之一,二语学习者只有掌握了目的语是如何在隐喻性推理的基础上反映概念或对概念进行编码的知识后,才能达到与本族语者一样的流利水平。
《隐喻学研究》和《认知隐喻学》对比研究

《隐喻学研究》和《认知隐喻学》对比研究作者:周国清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4期摘要束定芳先生发表在《外语学刊》09年第2期的《绰号的认知语言学分析》激发了笔者对隐喻学的兴趣,于是笔者认真研究了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和胡壮麟先生的《认知隐喻学》。
研究中深刻感受到了隐喻和认知的关系。
本文便是对比研究中对隐喻概念的总结,以及研究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隐喻认知间接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人自古讲究“以礼待人”、“打人不打脸”,凡事喜欢换个方式说。
因此隐喻对于中国并不陌生。
但与西方百家争鸣的研究态势相比,中国隐喻的繁荣似乎更多地体现在修辞上。
沈家煊在外教社认知语言学丛书的总序里说:“引进和介绍是必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介绍和阐释人家的理论不能代替我们自己对语言的研究,不然我们就永远跟在人家屁股后头,给人家的理论做注解。
1 如何界定隐喻认识一个事物首先必须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
对某一学科的定义意味着对该学科的全面把握。
定义是最基础,也是最需要时间的工作。
同一事物,由于认知方式的不同,定义角度也就不同,因而有了不同的定义陈述。
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1.1 两书对隐喻的定义《隐喻学研究》认为隐喻的识别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明确的隐喻信号,如英语中的to put it metaphorically、to use a metaphor、speaking metaphorically;汉语中的“打个比方”等;另一种是根据言语变异的性质。
此外,该书在第二章里罗列了隐喻的词典定义(个人猜想作者是想从词典入手,给隐喻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结果不尽如人意),不难看出,隐喻在词典里都被看做是一种辞格,还没有把隐喻的多学科研究收入在内。
对于隐喻研究是什么这个问题,《认知隐喻学》只举出四个理论供读者参考,从而回避了隐喻的定义问题。
这四个理论为:张力理论、冲突理论、变异理论、语义变则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中国 高等教 育研 究 中 , 多学 科研 究是 近年 来 的一 个热 点 。有 的视 其 为高 等 教 育 的研 究 领域 , 的视其 为高 等教 育研 究 的方法 论 , 有 因而 出现 了学科 性视 角与 方法 论视 角之 争 。前 者 又 因立 场 的不 同 , 区分 为 多学科 研究 高等 教育 和高 等教 育 的多学科 研 究 ; 者又 区分 为高 等教育 后
等教 育 , 既要看 山 中 , 又要 看 山外 , 就是要 用 系统 的观 点 、 体 的 观点 , 广 泛 的社 会 历 史背 也 整 在 景下看 待 高等教 育学 发展 的各种 问题 。
懋 元先 生在 2 0 0 2年关 于《 多学 科 观 点 的高 等 教育 研 究 》 文 中 , 一 引用 一首 古 诗 作 了 一个 形 象
的 比喻 : 横看 成岭侧 成 峰 ,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远 只缘 身 在 此 山 中 。提 出 “ 于 对 高 等教 育来 说 , 既要 横 看 , 到它 的逶 迤壮 观 , 看 又要侧 看 , 到它 的千仞 雄姿 ; 看 既要 人 山探宝 , 洞
作 为社会 的一个 子 系统 , 自有 其独 特性 和复 杂性 。作 为社会 的一 个轴 心机 构 , 等教 育今 天 也 高
日益 成为 推动社 会 发展 的动力 站 , 所承 担的 人才 培 养 、 识创 新 和社 会 服 务 的功 能 , 要 建 它 知 都
立在 内部 各 门学科发 展 的基础之 上 , 建立 在形成 合力 培养 专 门人 才 的过 程之 中。 因此 , 究 高 研
21 0 0年 1 1月
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No e b r2 O v m e 0l No 6 .
第 6期
J U N LO HEI N D C TO N TT T O R A FZ JA G E U A I N IS IU E
高等教 育多学科研究中的隐喻分析
具体 的研究 方 法和 高等教 育研 究 的方法 论 。理论 界众 多 的争 鸣 , 力 地 推 动 了高等 教 育研 究 有 的深 入 , 其 中出现 的许 多隐 喻 , 给我 们诸 多启 示 。 而 又
一、Biblioteka 山中与 山外 隐喻是 一种 比喻 , 用一 种事 物 暗喻另 一种 事物 , 它是 在 彼类事 物 的暗示 之 下感知 、 体验 、 想 象、 理解 、 论此类 事 物 的心理行 为 、 言行为 和文 化行 为 。针对 高等 教育研 究 的有关 问题 , 谈 语 潘
悉 其奥 秘 , 要走 出 山外 , 望它 的全 貌 。但 是 , 又 遥 不论 横 看 、 看 、 侧 山中 、 山外 , 只能 看 到其 中 都
的一 部分 。也 就是 说 , 不 同 的学 科观 点考 察高 等教 育 , 从 都有其 局 限性 。如果 以为某一 学科 的 观点 是唯 一 的 , 以偏 概全 , 会从 正确 的观 点 出发 , 出错 误 的结论 。 ¨ ‘ 就 引 ”” 这个 隐喻 , 其实 隐含 着二 层 意思 。一是 高等 教育 像座 I 。 山的地形 地貌 、 上 J 植被 气候 既与 周 围地 区 的地质构 造 相联 系 , 与周 围地 区构 成 了其 独 特 的生 态 环境 。高 等教 育 同 样也 不 可避 又
科 领域 的 高等教 育研 究者 的多 元化 ,导 致高 等教 育研 究 的领域 、 主题 及研 究类 型 的多元 化 ; 高
收 稿 日期 :0 0—1 21 0—1 5 课 曩 项 目 : 家 杜 科 基 金项 目( A 0 0 1 ) 国 B A 80 3
作 者 简 介 : 真 金 ( 94一) 男 , 江 永 康 人 , 江 外 国语 学 院发 展 规 划 处 处 长 , 授 , 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高 等 教 育 学 专 卢 16 , 浙 浙 教 浙 业 2 1 在 职博 士研 究 生 。 0 0级
8
浙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等教育 研究 的 主题 随 着社会 政治 经济 条件 的变化 总在 快速 翻新 , 日益 丰富 和复 杂 ; 度环境 的 制
不 同也 导致 高等教 育研 究 的主题 、 功能 、 控制 模式 等的 不 同 。高 耀 明等人 基 于 C K 中 国引 N I 文 数据库 ( 9 9—2 0 ) 国 高等 教 育 研 究 方 法 和 主题 的文 献 的 内 容分 析 , 分 证 明 了这 一 17 08 中 充 点 。 同时 , 座 山 自有其 独特 的生 态环境 , 整 如植 被 特点 、 候 条 件 与地 形 构造 等 。高等 教 育 气
免地 受其 所处 的时 代 条 件 、社 会 发 展 阶段 、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特 点 等 影 响 。乌 尔 里 希 ・ 希 勒 泰
( lc ec l ) 为 , 化和社 会科 学 为高 等教 育研 究提 供 了理 论 和 方法 基础 ;来 自各 个学 Ur hT i e 认 i hr 文
芦 金
( .浙 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 江 杭 州 3 0 2 ; 1 浙 10 8 2 .浙 江 外 国语 学 院 教 育学 院 , 江 杭 州 30 1 ) 浙 10 2
摘 要 : 高等 教 育 多学科研 究 中存在 的 大量 隐喻 , 映 了人 们在研 究高等教 育过 反 程 中所 形成 的各 种立 场和观 点 。通 过对 其 若 干 隐喻 的 分析 , 以更好 地 了解 高等 教 可 育 多学科研 究的 现状 以及 产 生分歧 的根 源 , 而推 动 高等教 育 学研 究的深入 和发展 。 从 关 键词 : 高等 教 育学 ; 学科 研 究 ; 多 隐喻 ; 学科 帝 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