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比较

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比较
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4136903.html,

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比较

作者:刘楠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7期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颜色词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差异。本文对英汉语言中的红色、白色、黑色、黄色、蓝色、绿色、粉色七种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差异进行了探讨,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词汇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颜色词的中西文化差异,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颜色词中国西方文化差异

1.引言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使得它在语言科学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颜色词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英汉语中的使用很普遍。语言与文化总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一书中谈到:语言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尽管汉英民族对自然界颜色的认识有共同的地方,但由于民族风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各种颜色词的使用及理解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英汉颜色词的比较分析,阐述了颜色词在英汉民族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2.颜色词的比较

2.1红色(red)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以红色为贵,源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由于太阳从东方升起,烈日炎炎,其色赤红。古人认为地上万物均因阳光的照射而生长繁衍,由此对红色的非常看重。中华民族有崇尚红色的心理。

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荣耀、胜利、好运,幸福、欢乐、顺利、成功、兴旺发达等义。在中国古代,达官贵人住“朱门”,穿“朱衣”,坐“朱轩”。过新年时要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发红包。传统的男婚女嫁,新娘穿红嫁衣、顶红盖头,新郎戴大红花,墙上贴大红“喜”字,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更让人对新人婚后的日子产生越过越红火的联想。生意兴隆是“走红运”,事业兴旺是“红火”。在汉语语汇里,“万紫千红”形容丰富多彩,“红红火火”表示日子富裕,办事顺利是“开门红”,投资获利时可以“分红”,得到的奖金叫“红包”。戏曲中用红色脸谱象征忠义、耿介的品性,如“红脸的关公”。红色又可以引申为受社会好评,受群众欢迎,受上级领导的重视或重用等深层含义。比如:大红人、走红、唱红、演红、红得发紫、红极一时等。此外,由成功、受欢迎、受重用等象征,红色还可以引申出羡慕、妒忌等含义,如:红眼、红眼病等。红色在中国还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象征革命、进步、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

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 一.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表现 (一).历史传统的差异 在英国人心目中白色是上帝、天使、幸福、纯洁的象征。“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这源自于英国国家的宗教故事magi和draids在基督复活时穿着白色的衣服。因此白色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地用在婚礼上。”[3]而白色在中国则是丧色。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红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心里中是一种喜庆色,它象征着吉祥、如意,使人联想到幸福与健康。过新年时贴上红对联、举行婚礼时新娘都要穿上红色喜服,墙上、门上、窗上都贴上红喜字,客人送的礼金或长辈给的红包,都要用红纸包着。结婚后生了孩子,有些地方还要向亲朋好友送红鸡蛋,以示喜庆。但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民族眼中,红色则意味着流血、恐怖和危险,甚至会使人联想到淫荡、低级趣味。如:现代西方城市有很多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英语的scarlet 有“鲜红的、淫荡的、罪名昭彰”之意。 由此可见,因历史传统的不同,英汉两民族对待颜色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中方尚红轻白,而英方则重白轻红。 (二).民族心理上的差异 “民族心理就像一条幽暗的地下长流,涌动在一个民族意识的岩层里,流贯在该民族的血脉中。”[4]中西方人们的心理因素及看待问题的方式,又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英汉民族中,不同的颜色词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种物质的客观表象。英语说“black tea”,汉语说“红茶”。为什么同样的一种茶被描述成了不同的颜色?英国人着眼于茶叶的颜色,称其为“黑”,而中国人却着眼于茶水的颜色,称其为“红”,这是由于两民族之间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我们都知道英语中black and white的意思是白纸黑字,深入分析这个词组的意义深远。白色代表着轻的颜色,而黑色是代表重的颜色。中国人喜欢将轻的放在前面,重的放在后面,成正三角模式。很稳当,踏实。而英国人则喜欢重的放在前面,轻的放在后面,成倒三角模式,站不稳脚跟。再如“yellow”黄色一词,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法定的尊色,象征着皇权、辉煌和崇高。宋王懋《野客丛书.禁用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2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3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4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 5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 6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7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 8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9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10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1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2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3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4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15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16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7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18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19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20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21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的幽默翻译 22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 23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24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25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26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2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28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9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30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31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32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33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34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https://www.360docs.net/doc/b714136903.html,wrence《儿子与情人》 35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36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37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38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39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40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41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42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中英颜色词汇的对比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2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的比较 3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5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 6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8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生态主义解析 9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 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3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14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5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16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17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8 19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20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21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22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23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4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25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26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27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28 丁尼生《鹰》与休斯《鹰之栖息》的对比分析 29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30 寻找真正的自我 31 浅析库尔特?冯尼古特《猫的摇篮》中的黑色幽默 3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33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34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35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36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 37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38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39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40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41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汉英语言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时间:2009-05-17 00:00 来源:.yingyulunwen. 点击:956次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 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 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 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信仰、 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 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 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从姓名与称呼用语、交际用语、色彩内涵、动物内涵、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内涵;语言差异 Abstract:Chinese and English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embodied in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lso reflected in the name and address terms from language, color, communication, digital content, animal, euphemism and connotation of words and the connotation. Keywords: cultural ;Chinese-English differences ;language application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广义上,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上,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见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1871)。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地理、历史、气候、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于两个民族的语言之中。 一、中英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 英语国家是基督教国家,人们的姓名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姓名的一般结构是教名(Christian name or first name) 在前,自取名(given name) 居中,姓(family name , last name or surname) 在最后,与我国的姓在前,名在后相反。在很多场合中,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父母为其命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取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在英语国家,不认识的人之间称呼通常使用Sir 或Madam ,关系不太密切或表示尊重时,使用Mr. , Mrs. ,Miss 或Ms. 加姓氏,如:Mr. Black, Mrs. White , Ms .Jones. ,但这些称呼只与姓氏一起使用,不与教名或自取名一起使用,不会说

颜色词“红”汉英对比翻译

颜色词“红”的汉英对比及翻译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词在英汉两语言中被广泛使用,其物理属性对各民族一样,但受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的影响,两民族对颜色词产生的联想、象征、申义大不相同。本文从颜色词“红”着手,探其文化根源,分析它在英汉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颜色词;红色;文化内涵;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color words are widely u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arouse same response to all nations,but their associative,symbolic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rendered by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quite different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cultural traditions,customs,religious faith,ways of thinking and national ideology.the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cultural sources and connotations reflected by “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and proposing relevant translation skills accordingly.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 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 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 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 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 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 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 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 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 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汉语113班61号覃钰霞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由于中英文化起源不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风俗习惯的区别以及俩民族的语言独特性,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必要弄清各民族文化语言的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并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程度的原因。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差异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为此,许多文化学者吸收他人之长,归纳整理,以飨世人。 首先在称谓方面中文汉语跟英语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中文上说王先生,李小姐,张老师,黄老板,吴警官或小陈,小李……而在说英语的共育家或地方他们一般说Mr.Smith,Mr.wang,Mr.zhang,Miss.li等。而且中文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然而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不可。 其次在职衔称谓上,中文跟英语的唤法也不一样。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如老师,厂长,工程师,博士等。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例如,李老师/博士等。而在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不能称其为“某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某先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fessor 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 +姓氏),例如,Dr.Brown/Professor Smith。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再者在问候差异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人们见而或相遇时有互致问候或打招呼的习惯,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礼仪行为。只是问候内容、言辞和方式不

中英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开题报告 模板 范文 史上最完整最规范最好

题目(英文)A Contrastive Study of Color Words’Cultural Connot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院系外国语2016级12班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师范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黄多多 学号1234567899 指导教师某某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制二Ο一四年五月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 题目中英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一、设计选题的依据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 人类生活的世界五彩斑斓,色彩缤纷。各种各样的颜色构成了我们这个精彩纷呈,五光十色的地球,给人类的生活添加了趣味,让人类能够享受到视觉的饕餮大餐。颜色是物体的自然属性,人们用它来描绘不同事物给人们的视觉的第一感受。颜色不仅可以用来描绘人们所看到的物体,也可以用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颜色不仅仅承载着一个国家从古至今的物质文化发展轨迹,更加沉淀着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独有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审美观念等文化精髓。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大步迈向了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交流无国界化的时代。随着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日趋开放,现代交通工具飞速发展这些“硬实力”大幅提升,随着现代新型信息交流媒介电脑,通讯媒介手机等在全球人民的普及这些“软实力”迅猛发展,各国人民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的接触和交流日趋频繁。不同地域的人们交流,即是不同文化从碰撞到融和的过程。在这种形势之下,对中西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研究便是很必要并且迫切的一件事情。 首先,透过对中西方颜色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我们能更加了解我们这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祖国的文化起源,发展。我们能更加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性,民族自豪感便会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让我们对自己的祖国更加地挚爱。 其次,拨开颜色词语的表象来看颜色词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加精确地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作品通过颜色词语所传达的意境。在文学作品中,颜色词语广泛运用于环境描写,来渲染和烘托作品主题。只有对颜色词语的文化内涵做到准确的拿捏,才能对文学作品有透彻的理解。 最后,关注颜色词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能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知己知彼,绝不冒犯”。在当今的”地球村”,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有了更多的交集。只有避免文化的冲突,才能让跨文化交际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浅谈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

浅谈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 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由于居住环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等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规范,这就是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即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而同样一个表达方法也会传递着截然不同的语言内涵。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中所传导的语言内涵,就会运用不得体,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甚至会引起误会,乃至反感。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 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 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 二、日常交谈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见面谈生活,英美人见面谈天气。英国人打招呼常用的方式是谈天气,譬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或“Good morn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等。在中国朋友之间寒暄语常用“到哪里去?”、“吃过了吗?”、“最近在忙些什么?”等,问者并不是真正在意对方的回答,只是表示一种关心罢了。若将这些话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busy with?”就不再是打招呼的寒暄语了,而变成了期待对方答复的问题。这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若作为招呼随便乱用,有时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因为英美人对这些话做出的反应是“Why do you ask? ”甚至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1、邀请 当别人邀请你吃饭时,中国人一般很客套,而英美人实在。我国人一般先是拒绝,这样以示你并不贪吃或者是想要占别人的便宜。请别人吃饭即使是满汉全席也还说是“吃个便饭” 、“粗茶淡饭“之类的。而英美人则不同,就是请人吃点心,也常说“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 Enjoy yourself.” 在英美国家有人邀请是件高兴的事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乐意接受,一般不会无故推辞,并且会表示感谢“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dinner party.” 2、送礼和受礼在不同的国度也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中国人很含蓄,而英美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归化;异化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就是说源语信息的再现应是翻译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其次考虑译语中选择最适当的对等语。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和用阿拉伯写的《福音》,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说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正因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最初的翻译者就把两者基本等同起来,比如,中国龙取蛇身,而dragon在西方其实就是大蛇serpent,这是其一;其二,两者均为虚幻神化之物。然而究其文化根源,正如本文开篇所述,两者在本质上实乃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这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时。我们就必须慎之又慎,在归化异化等翻译手法中寻求最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所谓归化,即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而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则是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甚至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转换方法。 一般说来,归化翻译法侧重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实质上是将原语文本纳入到目标语文化体系框架下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得译文容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收,然而,“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实际上这样就往往造成了对原语文化的损害,从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因为不同文化拥有的共核非常小,那么文化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体地位。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的经常使用“异化”。虽然异化翻译法可能会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导致暂时的不可理解或难于接受,但是从长久的

英汉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

英汉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 摘要: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同一种颜色的表达方式不同,其所蕴含的比喻和联想意义也不尽相同,这是我们在学习英汉文化差异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试从几个常见的颜色词汇来探析中西颜色词汇中的文化差异,力图能更好地促进英汉民族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颜色词汇文化差异 1 引言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样的食物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本质对各个民族都是一样的,但颜色所蕴含的丰富的联想意义因受到民俗、地理环境、宗教等的制约,其所引发的比喻和联想意义不尽相同。“颜色词虽然数量很有限,但却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时代风尚,记录了贵与贱,尊与卑,上与下的历史等级制度,代表了正邪,好坏,是非,善恶,阴阳,冷热,刚柔,婚丧,祸福,方位和季节之类的观念。”(熊文华,1997:357)本文试从几个常见颜色词探讨英汉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 2 Red与红色 在中国文化中,由于人们可以从红色联想到太阳和火红的颜色,而太阳和火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暧及幸福。所以人们喜欢用红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和热烈等”,并由此引申出兴旺,发达,顺利,成功,运气好,福利,成就等等含义,如:红利,红运,分红,红榜,红包,开门红,红日高照等。由红色的顺利,成功等象征意义又可引申为受社会好评,受群众爱戴,欢迎,受上级领导的重视或重用等含义,如:大红人,很红,红极一时,红得发紫等。由红色的成功,顺利,受欢迎,受重用等含义,又引申出羡慕,嫉妒等含义,如:眼红,红眼病等。由于红色可以联想到战为和鲜血的颜色,而革命斗争往往是流血斗争,所以近代常用红色象征革命斗争,如:红旗,红军,红心,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红领巾,红五星等。 在英美文化中,大多数西方人不喜欢红色,认为红色令人生厌。英语民族概念里的“red”是同流血,牺牲,殉难相关的,red会令人联想到可怕的,危险的东西,如:Red Army and Red Brigades均为恐怖组织,See the red light感觉危险迫近,Red alert紧急警报。Red被西方认为是发怒时的脸色,所以red表示“狂怒;激动”,如:red rag被喻为“令人愤怒的事”,See red气得发疯,大发雷霆,Wave a red flag 做惹别人生气的事。红色具有激发人们情欲的特点,即所谓的“刺激性色彩,色情色彩”,故红色又表示“性欲,暴力”,如:red-blooded adj. 性欲旺盛的,red-handed当场(被捕),正在犯案的,现行犯的。红色在西方还表示“腐败”,如:red tape官僚作风。 3 Blue与蓝色

最新-透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精品

透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 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一、引言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 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 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 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

汉英颜色词“红”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颜色词 红 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祝艳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领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英语言包含着大量的颜色词,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英两个民族对各种颜色词在视觉和心理 上所产生的联想象征意义、寓意也不尽相同。以 红色 为例,分析其在汉英语言中涵义的异同并探寻其文化根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 [doi]10.3969/j.issn.1008-6072.2010.05.038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72(2010)05!0140!03 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和文明发展的基础,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五光十色的色彩,就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色彩不仅具有明显的美感功能,同时还具有丰富的表情功能和信息功能,常有象征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领域。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不同民族常常会赋予某一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汉英语言包含着大量的颜色词,尽管汉英民族对自然本色的认识和感受是大体一致的,但由于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各种颜色对于两个民族在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蕴含寓意却不尽相同,使颜色词产生了褒贬不同的情感附加意义,由此构成各具民族特色的色彩文化内涵。[1]可以说,汉英颜色词涵义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此,本文将通过对颜色词 红 涵义的异同解析,揭示其内涵意义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 一、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的分类 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上可辨色彩达七百多万种。在词汇极为丰富的汉、英语言中,表达颜色的词语数量多寡不一,但分类大体相同。汉语和英语的颜色词基本上都分为三大类:即基本颜色词或称单色颜色词(basic co lor w o rds)、实物颜色词(co lor w ords w ith co lors of object s)和色差颜色词(color w ords in shades)。汉英民族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也基本相同,都采用七分法,即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国传统有阴阳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与其相对应的五种颜色为 青赤黄白黑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柏林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凯在对世界上一百多种语言中的颜色词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都涵盖在11个基本颜色词中,这11种基本颜色词是black、w hit e、red、yellow、green、blue、bro w n、purple、pink、orang e和g rey。[2]由此可见,在汉英语言中, 红(red) 都属于基本颜色词。 二、汉英语言中 红 的表达的相同之处 在汉语中,红色也称为赤色、朱色。据统计,汉语表示红色的词语有40多个,如:金红、绛红、橘红、水红、桃红、猩红、血红、大红、火红、墨红、嫣红、樱红、枣红、朱红、紫红、酱红、殷红、杜鹃红、玫瑰红等等,而英语中表示红色的词语却多达100来个,表示粉红的词也有30多个,仅以C开头表示红色的词就有17个之多:cardinal深红的、鲜红的,carmine胭脂红,carm ine lake胭脂红染料,carnation淡红色,carnelian玛瑙红,Chinese red朱红色、橘红色,chrom e red铬红,chr ome scar let铬红,cinnabar朱色,claret紫红色, cochineal胭脂虫红,Co ng o rubine刚果红,cop per r ed铜红,co quelicot虞美人红,creso l red甲酚红,crimson绯红,crim son m adder茜草红。 (一)汉英语言中 红(red) 的积极涵义 汉英语言中 红(red) 大多表示积极的意义。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中,红色是喜色,它象征着喜庆和欢乐、成功与顺利。我国数千年的传统习俗是过年时家家门上都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即使是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尽管家境贫穷、债台高筑,过年时仍要给女儿扯上二尺红头 2010年10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Oct.2010第30卷第5期Jo ur nal o f Y uny ang T eacher s Colleg e V ol.30No.5 * **[收稿日期]2010-08-20 [作者简介]祝艳艳(1982-),女,湖北安陆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助教,主要从事语言与文化研究。 YYSZXB140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