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古代监察制度早期形成于周朝的官员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古代监察制度的核心目标是监督官员的行为,确保他们忠诚于国家、依法行使权力、廉洁奉公。

通过监察制度,政府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提高政府的廉洁度和效率,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同时,监察制度也能够对官员的任职进行评估,激励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组织结构的完备和多层次性。

古代监察制度设有监察机构和监察人员,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和协同作战的监察体系。

其二,运作方式的严密和高效。

古代监察制度依靠严密的法律规定和制度程序,确保监察工作的公正和有效。

监察人员通过巡视、检查和举报等方式,对官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及时揭示和处理违法失职问题。

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监察制度的存在有效地遏制了官员的贪污腐败和滥用职权行为,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和秩序稳定。

另一方面,古代监察制度对官员的廉政素质和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通过严格的监察制度,能够促使官员知敬畏、存戒惧,提高他们廉洁奉公的意识和行为规范。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和严密的运作方式,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官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同时,古代监察制度也对官员的廉政素质和行为进行塑造,推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古代制度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现代监察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些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内容结构,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形式,其显著特征是皇帝和中央监察机关定期或临时派遣官员巡视地方,以达到监察百官、察举非法、反腐肃贪和惩奸除恶等作用。

巡视制度是一种监督行政官员的监察形式,目的是震慑百官,在国家监督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形式,其显著特征是皇帝和中央监察机关定期或临时派遣官员巡视地方,以达到监察百官、察举非法、反腐肃贪和惩奸除恶等作用。

巡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萌芽于“三皇五帝”时代,确立于秦汉,完备于隋唐宋,成熟和强化于元明清时期,历代相沿。

在形式上,有皇帝亲自巡视,也有皇帝派遣官员代为巡视,后来逐渐发展为设立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派遣巡官到中央部门和地方巡视。

巡视既有明察,也有暗访。

明察是公开巡官身份,所到之处,“地动山摇”;暗访是不张声势地深入民间微服私访,谓之“行路御史”。

巡视制度是一种监督行政官员的监察形式,目的是震慑百官,在国家监督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萌芽时期在远古的尧、舜、禹时代,就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巡察,形成了后来巡视制度的雏形。

如尧命舜摄行天子之政,舜即开始巡视东南西北四方,确立了“五岁一巡狩”的制度。

《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巡视四方的情况:“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

”此后,夏、商、周三代均循此制,但巡狩的时间各不相同。

西周时设立监察御史,但只是天子左右负责拟文记事、保管典籍的官吏。

当时设有称为“方伯”的官吏,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至春秋战国时期,巡视仍以国君为主,国君有“巡县之制”,国君、相国、郡守都可以巡视地方。

监察御史也开始行使监察职能。

齐相管仲认为,监察御史对于君主统治具有主动性,“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

从总体上看,“巡行”的最初作用是为了维护部族间的秩序,方便天子了解诸侯治理政务的情况。

虽然也有整顿吏制、纠察不法行为以及选拔人才的作用,但没有形成制度,偶然性很大。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主要包括御史台和盐铁使两个部门。

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员的廉政以及朝廷的政治风气;盐铁使主要负责监督生产、贸易和征收盐铁税收等方面。

这两个部门的监察机构主要由官员组成,通过巡察、舆论和举报等方式来发现和处理问题。

古代的监察制度相对独立,不同于其他机构的监察,使得它可以有效地监督朝廷官员的行为。

监察官员拥有一定的权威和特权,可以独立地调查和处理案件,确保了监察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此外,古代监察制度还注重舆论监督和举报机制,使得广大民众能够积极参与到监察工作中来。

古代监察制度的现代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古代监察制度注重权力平衡和分立,为现代的监察机构提供了借鉴经验。

古代监察制度相对独立,可以制衡其他权力机构,确保官员的廉洁和公正。

现代监察机构也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不受其他机构的干扰,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

其次,古代监察制度注重群众监督和参与,为现代社会建立有效的监察机制提供了借鉴。

古代的监察官员可以从舆论和举报中获取线索,并进行调查处理。

现代监察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举报渠道和舆论监督机制,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监察工作中来。

另外,古代监察制度注重官员的廉洁和政治素质,为现代社会强化廉政建设提供了借鉴。

古代的监察官员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养,注重政治素质和廉洁意识的培养。

现代社会也应该注重官员的选拔和培养,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官员的廉洁意识和政治道德水平。

最后,古代监察制度注重制度和程序的完善,为现代社会建立健全的监察机制提供了借鉴。

古代监察制度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程序和程序,确保监察工作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现代社会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程序,确保监察机构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在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代监察制度注重权力平衡与分立、群众监督与参与、官员廉政与政治素质以及制度与程序的完善,这些经验对于现代社会建立健全的监察机制和推动廉政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汉代巡视制度及其历史启示

汉代巡视制度及其历史启示
21 00年 第2卷 7
l 0月 第 5期






Oc. 2 1 t 0O
V0. 7 N . 1 o5 2
J OURN ANMI UNI AL OF S NG VERSTY I
汉 代 巡视 制度 及 其历 史 启 示
田 振 洪
( 福建师范大学 法学院, 福建 福州 300 ) 507
者上 级对下 级巡 视监 督 的监 察方 式 。它发 轫 于先
Ab t a t Th s e t n p l y h sln it r h a B删 sr c : e i p ci o i a gh so y i C i . n o c o n n
Dy a t a r a d v lp n . t i l n cu e h mp r ri s e tdh ms l mi itr a t ee e o n i s e td c nr l n yh dg e t e eo me t I man yi l d st ee e o n p c e i e f n s t t mp r rs t p ce , e t s , eh h e n a mo i r g a e ce s e td t e l we n o a n t r g b d s e t d t e g a s r o s wh c o me g tis e t n n t i g n i si p ce h o ra d lc lmo i i o y i p ce l s o t, ih f r d a t h p c o on n o n n h i n i s se . p a sa mp r n l n e t l o e n n o to l gt el c l o e y tm I ly ni o t t o ei  ̄ r v r me t nr l t a r ag c n i h o a g v mme t wh c n , ih ̄v mb yp o e t b o u s a d o l r t c s lt m n a i t ee n l ia ino s t p we h e t d z t T o f te o LTa igh s r sami o , h s a e c mp e e sv l n a k n i o ya t r rti p p r r o rh n iey s mmr e t ee p re c s n e s n o u id h x e n e dls o s f z i a t e i s e t n p l y i n Dy a t , ih h v n i o r n ee e c o te g h ig a d i r vn e c re tis e t n h p c i o i Ha n y wh c a e a n o c n s mp t tr fr n e f rsr t e n a n n n mp o i g t u r n p c o h n i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监察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备和先进的监察制度之一。

宋代的监察制度贯穿于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范畴和深刻的内涵,为今天的监察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代的监察制度前期出现于唐代及其之前,随着时代变迁及社会制度的变革,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特点的监察制度。

宋代的监察制度主要包括官吏巡视制度、审判监察制度、监察徽识制度等方面。

其中,官吏巡视制度是宋代监察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官吏巡视制度是一种常年、全面地巡视和监察官吏行为的制度。

从制度上规定一定时间,选派官员巡视全国各地的官员,包括省、府、县三级官员,对其行为进行监察,并及时报告。

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吏的任意行动,也确保了官员言行之规,因此值得现代社会的借鉴,对于监察官员的行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另外,宋代的审判监察制度也非常完备,主要包括律司的设立、冤狱的调查和案件的过程监察等。

律司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审判的监管和检查,以防止官吏贪污受贿等问题。

此外,宋代还有专门处理冤狱问题的机构,解决了大量的冤狱案件。

由于宋代审判监察制度的完备,使得司法公正得到了有效维护。

现代社会也应该借鉴这种审判监察制度的经验,在审案、调查冤狱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司法公正始终得到维护。

此外,宋代还发明了一种叫做“监察徽识制度”的制度,专门为监察官员行为监督设立。

该制度规定监察员必须佩戴御史府的徽识,才能进行巡视和监察,以防止自行行动等非法行为的发生。

这种制度使监察人员的作用更加明显,有效地防止了监察工作中某些不合规行为的发生,现代社会也可以借鉴这种制度,加强对监察员行为的监控和监管,确保他们依法依规进行监察工作。

因此,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经验对于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当前反腐斗争的形势下,需要通过改革不断提升监察制度,加强监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的相关规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消除官员的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以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对当今监察工作的启示-姬晓红.doc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对当今监察工作的启示-姬晓红.doc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对当今监察工作的启示/姬晓红-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

御史又称之为台官、宪官或察官,是皇帝的耳目,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

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

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六个阶段:(一)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

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

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

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

(二)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

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

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南朝建立了专门负责规谏的集---书省。

(四)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

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

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五)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

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至元朝,取消谏院,台谏合一。

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

浅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启示

浅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启示

浅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启示作者:马月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摘要: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了古代官员清正廉明和恪尽职守,对国家权力运行有重要的制衡作用。

本文通过浅析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与发展,以期对当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其借鉴。

关键词:监察制度;演进;启示一、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封建国家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制衡工具,它伴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完善不断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一)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监察制度的相关因素与活动。

夏商时期在法律上确定了兼职监官的相关职责,夏朝《政典》中有记载有关“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的规定;西周时期开始正式设置专职的监察官员,当时称作小宰、宰夫或御史,与此同时将监察官员派到各诸侯国,监督诸侯国君。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御史开始兼有监察的职能,即使沒有形成专门的监察机构,但随着御史职能的扩大,对中央与地方监察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使古代监察制度进入萌芽发展的阶段,同时为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直到秦朝时期开始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和自成系统的监察体制。

秦王朝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与军事机关及官吏的监督管理,开始设立独立的监察机关即御史台,设立御史大夫作为最高监察官,主要职责是纠察百官。

西汉时期汉承秦制,御史大夫为司空,对官员的监察基本上也由御史大夫负责。

到了东汉时期,中央的监察机关主要有御史台与司隶校尉,地方上将全国分为13个刺史部,即13个监察区,并设立刺史、督邮、廷掾等监察官,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

纵观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形成了自上而上、垂直领导的监察体制,加剧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对中央及其官员的监察主要实行多重监察体制,如设立多重的监察系统,有御史台、司隶校尉、尚书左丞、校事四级监察体系,其主要职能是纠察中央文武百官。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启示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启示


我国古 代行 政确, 职责更清晰 ; 建立了谏官组织, 完
善 了谏 官制度 , 初步形 成 了以御史 台为主 , 并立 的格 局。 台谏
按 照 中国古 代监 察 制度 产生 、 展和 演 变的基 本 脉络 , 发 大
致 可分 为以下 几个阶段 :
长。封建统治阶级在长期的统治过程 中,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
治 制度 , 中的行政 管理 体 制也 日趋完 善 。而作 为其 重要 组成 其 部 分 的行 政监 察 制度 在 几千 年 的历 史长 河 中也 得 到 了不 断 的 发展 与完 善 , 形成 了一 套较 为完 备 的官 吏监察 体 系 , 齐全 、 职能 机 构独 立 , 制完 善 , 会 的稳定 、 家的统 一和 经济 文 化 的 体 对社 国 发展 起 了积 极 的促进 作 用。 但监 察 制度 在 不 同朝 代 由于 受到 各种 因素 的 影响 和制 约 , 发展 、 变过 程 呈现 出 明显 的 阶段 其 演 性 特征 。
察机构和设置专职 的监察官员, 但在国家管理事务 中已有监察
因素 , 察 作 为~ 种 制度 已初 具 萌芽 , 中 国监察 制 度 的准 备 监 是
时期。
行 政监察 制度 的基 本模 型 , 此后 的行政 监察 制度产 生 了深远 对
的影响。
( ) 汉时 期的形成 阶段 二秦 秦灭 六 国 , 一 天下后 , 了以皇权 为 中心 、 级节 制 的 统 形成 层 官僚体 制为基础 的封 建专制主义 的中央 集权制度 , 同时创 建 了从 中央到地方 的专 门监 督百 官的监察 制度。从秦 汉朝 开始 , 了 建立
校尉和谏大夫为专职监察 官员 , 在地方上设立了十三州刺史, 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开展巡视工作是加强党内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积累了治国安邦的丰富经验,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巡视监察制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的巡视监察制度,学习借鉴先哲的吏治经验,对于做好新时期巡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封建帝王或中央监察机构经常性地派遣特定的监察官员巡察地方的巡视制度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行政监察制度史上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从性质上讲,它是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之上,其直接目的是为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是从这一制度实施的客观效果和实际运行过程来看,巡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惩恶除奸、匡扶正义、反腐肃纪和吏治清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为我党今天的巡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孕育于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于秦汉,逐渐完备于唐宋,强化于明清,历代相沿,经久不衰,自古就是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地位,强化提升其统治能力的有效监察手段之一,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巡察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尧、舜、禹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巡察方式是天子巡狩制,也就是天子亲自对所属地域范围内进行的巡察,以考察地方诸侯的政绩和公德。

尧命舜摄政后确立了“五载一巡狩”制度。

这一制度成为后世巡察制度的历史渊源。

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三代基本上都沿袭这一制度。

到了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又有了“巡行”、巡县制度,国君、相国、郡守都可以巡视地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十分重视对地方进行视察,先后五次“巡行”,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汉朝时,汉武帝创设了对地方监察的刺史制度,采用巡视的方法监察郡县,开始了中央政府的监察官员巡察地方的先例。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共十三名刺史。

刺史的工作方法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

刺史的职责被武帝钦定为《六条问事》。

刺史定期巡察所辖的郡国,称为“行部”,监察郡守、国相、诸王不法行为。

同时,汉代还有督邮察县制度,就是在郡级地方政府中增设督邮一职,采取巡部的方式,掌管县内官吏的监察。

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

各国的中央政府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巡察地方官吏,并赋予御史“风闻言事”的权力。

隋朝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唐朝,巡视制度发展到了成熟时期。

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增强,监察制度逐步完善,设立了“一台三院”。

即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专司监察之职,直接受皇帝控制,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

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对吏、户、礼、兵、刑、工形成分察制度。

唐朝巡视制度发展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宋朝时期,地方监察机构总称为监司。

皇帝可以通过监司出巡制来控制地方官吏。

宋代规定,监司要在一年(或二年)内巡遍所辖地区,规定出巡时的随从人员以及出巡时在地方上的逗留时间,“无公事不得住过三日”。

违反出巡制的监司官要受到处罚。

元朝时期,将全国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提刑按察使一人,后改为肃政廉访使,负责对所属地区路、府、州、县经常性的巡察任务。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

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

全国划十三个监察区,各设监察御史一人,合称十三道监察御史。

清朝沿袭明制,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清顺治时,监察御史被誉为“天子耳目之官、朝廷之心腹”。

稍有不同的是监察御史改为十五道,比较精简。

巡视制度对康乾盛世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巡察制度产生之初,其结构和作用有别于后来的行政监察,相对而言,巡察制度要简单的多。

从汉朝正式建立刺史巡察制度,直到清朝灭亡的两千多年间,历朝历代都十分看重巡察制度。

随着监察制度的不断发展,从形式、内容上也逐渐健全。

在剥削阶级专制统治下的巡察制度,尽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并且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弊端,但从总体上看,巡察制度的存在,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对于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调节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特点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出巡官员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汉代刺史的秩位只有六百石,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

他们代表皇帝行使监察权,能够“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第二、出巡时间有充分保证。

汉武帝时的刺史,每年8月下去巡察,年底结束,有4个月的工作时间。

唐代监察御史出巡时间可达半年之久。

明代巡按御史有大半年的时间在各自的巡视区工作。

从发展的趋势看,愈到后来,出巡的时间愈长。

同时,长期流动,不长驻一地。

无论是汉代,还是唐、明,巡视官员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不是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第三、拥有完善的巡视制度规定。

包括:巡视人员的选拔、任命、任期、巡视时间、职权,巡视机构的组织、归属等等。

如宋代规定,监司要在一年(或二年)内巡遍所辖地区,规定出巡时的随从人员以及出巡时在地方上的逗留时间,“无公事不得住过三日”。

违反出巡制的监司官要受到处罚。

这样的规定有利于保证巡视队伍本身的廉洁性,避免其受到腐蚀。

第四、订立完备的监察法规。

把巡视制度上升至法律法规的层面,有利于巡视工作的开展。

例如,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隋代的《刺史巡察六条》,两个六条成为自汉以来历代刺史和中央派到地方进行巡察的监察官员必须遵循的原则。

唐代《巡察六条》比汉六条、隋六条的范围还要广泛。

明代则进一步完善了出巡法规,先后制定有《出巡相见礼仪》、《奏请差点》、《巡历事例》和御史回道考察法规,划定了监察范围。

这些做法既是对出巡官员职责的明确也是对出巡官员的约束。

第五、注重对巡视官员权限的设置。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众、秩卑、权重、职广、位显”。

所谓“人众”,不仅是指监察官员在政府机构编制中占有相当比例,而且兼负监察职责的官员往往更多。

所谓“秩卑”,指监察官员品级较低。

明代的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同地方的芝麻县官,给事中则仅仅只有从七品;“权重”则是说监察部门的权限较大,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职广”则是说监察的职责、对象、范围十分广泛;而“位显”是指监察官员的地位显要。

“人众、秩卑、权重、职广、位显”的好处是保证监察官员能够无所顾忌,不畏权贵,独立行使监察、惩处大权。

第六、注重对巡视官员的考核和奖惩。

如西汉对官吏考核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纵向的,中央考核郡、国,郡、国考核县,县考核乡、里、亭,这是上下级的层层负责制的考核,称为“上计”制度;二是横向的,是中央各部门,地方的郡、国、县的长官对所属僚佐的部门负责制的考核。

而考核伴随的就是奖惩。

如明代考满法规定: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罢。

“考察”后的处置是: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但可以保留官员身份,“冠带闲住”;老、病者致仕;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或保留品级调闲散部门任职。

这样做有利于改善吏治、改善政治,对惩治贪污、惰政等腐败现象无疑了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启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的巡视监察制度,从中挖掘借鉴其有益的治吏安邦经验,对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我党的巡视监督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巡视监察是历代整肃吏治的重要举措。

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必须从严。

对官吏的管理,除了道德约束外,很重要的是加强制度监督。

我国历代对官吏的监督,主要一条是巡视监察,这是整肃吏治、施行廉政的重要途径。

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王朝都建立了专门负责对朝廷及地方官吏巡视监察的机构,如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等。

在监察机构的设官上,专司巡视监察的官员大多是高规格配备或赋予高于同级的职权。

在巡视监察制度建设上,历代均有所创制发展,经不断探索实践、调整充实而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分工细致、职责分明、程序严密的巡视监察体系。

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每年定期分赴中央各衙门及地方巡视,省察治状,布政宣德,考绩群吏,黜陡藏否,强化对官吏的监察。

由此可见,巡视监察作为一种行政体制,是维系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历代统治者对此莫不极为重视,并从机构设置、官员配备、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予以强化,形成对官吏的有效监督机制。

历史启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巡视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做好巡视工作。

第二、独立监察是行使巡视职权的重要原则。

历代监察机构行使巡视监察职权所采取的方式虽略有不同,但都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独立监察。

监察机构直接对皇帝或上级机关负责,独立开展巡视监察,不受任何机关和任何人员的牵制。

为了确保独立监察权得到落实,历代均赋予巡察官员相当实权,在程序上也采取不少措施。

如明朝规定,到地方巡视的监察官员由皇帝亲自圈点,回京后要接受都察院考核。

在监察机关内部,还特别规定下级官吏巡察奏事不受其直接上司的约束。

实行独立监察制度,使巡视监察职权得到极大强化。

元朝时有官员把巡视监察官员比喻为“卧虎”,“虽未噬人,人尤畏之”,足见其威慑作用。

历代独立监察的做法,对我们今天在开展巡视工作中,如何从制度安排、程序设计上更好履行职权提供了有益启示。

巡视监督是一种新的监督机制,被巡视方都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为政一方,位高权重,巡视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监察职能,采取有效的巡视方式和手段。

特别是对如何落实巡视组内部组长负责制、直接对派出的党委负责;如何独立开展巡视、维护巡视组的权威性等方面,许多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第三、察纠并举是确保巡视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察就是考察官员的施政实情,纠就是纠察官员的失范言行。

历代在开展巡视监察时,始终坚持察纠并举的方针,以确保巡察成效。

历代均制定了巡察条例,规定巡察的重点内容,明确巡察的职责范围。

巡视官员要按照巡察条例,全面考察群吏的治绩,对于勤政廉洁的官员,代表朝廷予以褒奖,并负责向上举荐;对于德行不彰者,给予申责训诫;对于严重违法者奏报有关部门弹劾,这些都对官员的升黜关系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