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乳杆菌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嗜酸乳杆菌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嗜酸乳杆菌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嗜酸乳杆菌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益生菌,是对动物有益的活的或死的微生物,由一种或多种益生菌经培养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制剂称为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具有促进动物机体发育、增强免疫力、提高肌肉品质、改善养殖场内外空气质量及环境等作用,同时具有在动物体内安全无毒无残留的优势,对于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批准用于养殖动物生产的益生菌达几十种,有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但部分益生菌对抗生素有天然耐药性,影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目前报道资料提示,嗜酸乳杆菌是一种安全的益生菌[6-7]。嗜酸乳杆菌,1900年从婴儿粪便中分离出来,当时被命名为嗜酸芽孢杆菌。经重新鉴定、分类后,现属于乳杆菌属,革兰阳性杆菌。国外专家称它是“公认安全的食品微生物”[6]。国内研究证明: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敏感[7]。其在鸡体内大量存在,能利用各种碳源生长、耐胆汁、耐酸,PH=3的环境下,能存活5个小时;代谢乳糖、产生抗菌物质、生物合成乳酸[8]。嗜酸乳杆菌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和治疗作用。

1 嗜酸乳杆菌的营养作用

益生菌是一种通过改善、补充肠道菌群平衡而对动物施加有利影响的活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嗜酸乳杆菌,通过在动物胃肠道生物的竞争排斥作用,帮助动物建立有益的宿主胃肠道微生物区系,促进动物生长、预防动物疾病,既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还有益于生产安全的畜禽产品。刘月等[9]的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液能提高灵芝菌糠发酵饲料的蛋白质含量、降低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Forte等[10]的研究显示:嗜酸乳杆菌对母鸡的新陈代谢和健康有益,既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也使养鸡场的氨味增加,使用嗜酸乳杆菌能促进禽类的健康养殖。课题组研究发现,含嗜酸乳杆菌的日粮能显著提高人工感染大肠埃希菌动物模型(鸡)的成活率为10%-20%。

2 嗜酸乳杆菌的免疫作用

嗜酸乳杆菌的免疫作用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限制体内病原体的定植、调节代谢等,而使宿主获得健康[11-12]。嗜酸乳杆菌的诱导免疫反应比枯草杆菌好[10]。殷金玲等[13]制成的免疫康可以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方面改善小鼠的机体免疫力。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La-14能调节阴道系统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14]。嗜酸乳杆菌在临床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失调引起的疾病,可明显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时间、频率、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改善过敏性哮喘的治疗效果[15-16]。Caco-2细胞系来源于人的直肠癌,其结构和生化作用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存在于小肠上皮中的多种主动转运系统:代谢酶如谷氨酰胺转肽酶、氨基酸、二肽及维生素B12等在Caco-2细胞中都有相同的存在。嗜酸乳杆菌在体外能与人的Caco-2结肠腺癌细胞结合,但对动物体内转运系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国内外专家也研究了嗜酸乳杆菌的治疗作用。张艾[17]研究证实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急性肠胃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Brzozowski等的研究表明[18],嗜酸乳杆菌Ind-1和嗜酸乳杆菌Lakcid对炭疽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抗菌作用。

3 嗜酸乳杆菌的作用机制

嗜酸乳杆菌对致病菌的作用机制[19]包括与致病菌竞争黏附位点和产生抗菌物质等。致病菌竞争黏附位点包括S-层蛋白与致病菌的竞争性粘附作用、胞外多糖与致病菌的竞争性粘附作用、脂磷壁酸与致病菌的竞争性粘附作用、防御物质抑制致病菌的粘附作用。如

L.acidphilusM92菌株表面含有S-层蛋白,可以介导对L.acidphilus与E.coli3014和

S.typhimurium的协同凝聚作用。嗜酸乳杆菌单独或联合使用均能改善健康鸡和感染艾滋病病毒鸡胸肌的理化性质[20],嗜酸乳杆菌对病毒的作用机制不止一种,但多与细胞有关。

(1)改变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中诱导的基因表达谱发挥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一组分布广泛的、由骨髓来源的、具有迁移能力的免疫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在抗肿瘤、抗感染、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疾

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udrunWeiss等[21]研究证明,嗜酸乳杆菌通过作用于DCs发挥抗病毒作用。

(2)嗜酸乳杆菌能通过增加细胞外毒性发挥作用,如La205能直接激活NK细胞、L.AcidophilusATCC4356S-层蛋白抑制H9N2病毒在DCs中的感染,刺激IFN-1信号通路,抑制炎症过程[22]。

益生菌种类及功能

发酵床中常用菌种,目前可以查找到得菌种配方如下: 1、枯草芽孢杆菌菌种50—70%、酿酒酵母菌菌种30—50%。 2。由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光合细菌与丝状真菌按比例组合制成发酵剂3、取枯草芽孢杆菌粉末2—4份,植物乳杆菌粉末3-5份,产朊假丝酵母粉末3—5份,白地霉粉末2—4份,米曲霉菌粉末3—5份,充分混匀 4、乳酸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 5。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纤维素分解菌 发酵床中益生菌得主要作用: 禽类得消化道较短,粪便中约有70%左右得有机物没有被分解,水度大,有机养分高,易变质发臭。益生菌可以将粪便分解成为菌体蛋白,禽类甚至可以采食这些菌体蛋白补充营养,还能提高免疫力、同时,禽类在使用这些菌体蛋白或粪便中未分解得饲料得过程中,垫料中得大量益生菌随之进入禽类得消化道中,这些有益菌中得一些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类能够分解饲料中得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接入菌剂能加快堆肥得升温速度,提高最高温度,加速堆肥中C得下降,促进粪便中生物毒性物质得分解,且可能有利于粪便堆肥中养分得保存与矿化。 ,还发酵床中得益生菌可降低垫料环境得PH值,对粪便降解过程中产生得NH 3 可加速粪便中得碳氮代谢 由于禽只得粪便得到及时分解,加上垫料得吸附作用, 。 禽舍内无粪便污染,也没有氨味得刺激,禽只呼吸道疾病发病率自然而然得降低;消化道环境得改善则直接减少了禽只消化道疾病发病率。 各种益生菌可以明显得增加垫料得酶活性,包括:过氧化氢酶、脲酶、纤维素酶、蛋白酶。 益生菌如乳酸菌会产生生物抗菌素如乳酸链球菌素、过氧化氢、嗜酸菌素等,再加上发酵床高温环境会使有害菌大量死亡或者全部死亡。 益生菌种类: 益生菌种类很多,目前主要有4大类细菌、⑴严格厌氧得双歧杆菌属:该属现有32个种,其中能在肠道内顶置并能用于制备保健食品得双歧杆菌主要有两歧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与长双歧杆菌5种;⑵耐氧得乳杆菌属:已报道得有56种,常用于肠道微生态制剂得约有10种,有嗜乳酸杆菌、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种等;⑶兼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摘要:甘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现代药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上的应用表明了确实的疗效。本文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甘草酸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lensis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我国著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原料,国内、国际需求量都很大,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止血祛痰润肺的功效,广泛地被用丁保肝、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方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丁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甘草酸_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体内外抗肿瘤药理模型的研究中,GA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作用,通过致细胞变异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作用。利用细胞胞质溶胶混悬培养液以及完整的结肠细胞培养物两种模型体系研究后发现,GA通过抑制人体结肠肿瘤细胞中N-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DNA-2氨基芴的内敛可产生抗该肿瘤株增值的药理作用,显著降低乙酰转移酶类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清除系统的Km和Vmax的有效值[1],在亚细胞毒性浓度时,显著性抑制芳香胺N-乙基酰转移酶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瘤株(colo205)的活性,且这一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同时,DNA-2-氨基芴内敛结构也受到了有效的抑制。该研究首次阐明GA通过抑制乙酰转移酶活性和DNA加合物生成来抑制肿瘤的恶化,为临床上GA的应用提供厂新的思路。另外,GA可通过刺激黑色素瘤细胞B16所含的黑色素生成,加速肿瘤细胞的“老化”。GA可剂量依赖性增加酪氨酸酶的表达信使RNA(mRNA)在细胞间质中的水平,进而提高蛋白质、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研究过程中还发现,GA能增加络氨酸酶依赖性蛋白质-2(tyrosinasc-rclatcd protcin-2,TRP-2)的mRNA的表达,对TRP-1却无显著影响,说明GA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因此在无毒性浓度内等量使用GA对正常黑色素生成无影响,以上结论表明GA通过转录激活机制进而诱导刺激黑素产生,发挥抗黑色素瘤的作用[2]。 GA的抗肿瘤药理作用是多样的,CHUNG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得出的构效关系结论为进一步以GA前体结构开发新药物提供丁思路:①GA能减灭细胞癌变刺激物(如乙醇、丙酮、醋氨酚、CCl4等)活化:酶学测定,通过抑制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lA,)活性减少前致癌物的活化,GA具有化学性防癌的作用,可对抗四氯化碳、半乳糖胺及丙烯基甲酸盐等化学物质所致肝细胞癌变性损伤。α构型既抑制“增毒”的细胞素P450同工酶活性,减

针刺镇痛机理的现代医学研究

针刺镇痛机理的现代医学研究 针灸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治疗技术,是通过针刺人体表面的一些特殊位点,即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迄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治疗范围非常广泛。针灸已在160 多个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家和地区中应用,世界卫生组(WHO)也推荐针灸可用于43 种疾病的治疗。在针灸的众多治疗作用中,针刺相关穴位所产生的镇痛作用最为人们所关注,也是西方现代医学开始研究针灸作用机制的最主要领域,本文就近年来针刺镇痛的现代医学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针刺镇痛研究概况 30 多年前,针灸在西方的应用仅限于亚洲裔人群目前,而随着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针灸 技术的独特性引起了西方主流医学界的高度兴趣,也就此打开了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大门。1992 年,美国国会成立了替代医学委员会。1997 年,根据一些设计严谨并设有合适对照组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发表了一项声明,确认了针灸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治疗中有显著疗效。1998 年,针灸成为最受美国医生欢迎的替代医学疗法。1999 年NIH 成立了国家替代医学中心。 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与针灸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在SCI 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1973-1997 年,平均 于每年148 篇,其中98 篇为论著,而从1998 年到2009 年,这一数字增加到700 篇,其中450 篇为论著。 在1991 年到2009 年总共发表的3975 篇针灸相关的研究论文中,有41%(1647 篇)是与疼痛和镇痛相关 1。因此,从在某种程度来说,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过程中也是东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的一个过程。 2.针刺镇痛的东、西方医学理论基础 相对于治疗来说,中医针灸的哲学基础更强调预防。中医认为自然界共生着两种相互对抗而又相互补 充的力量,即为阴和阳,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能够调节体内关键性能量,也就是“气”的流动。当人处于 健康状态时,阴和阳是平衡的,“气”的流动是平顺的、规则的;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对“气”产生干扰,导 致疾病的产生。中医还认为,“气”是在体内的网络状管道中运行的,起到连接内部器官与皮肤表面的作用,这些管道就是所谓的“经络”,人体上361 个穴位就分布在这些经络上。基于这一理论,中医认为疼痛的产 生是由于经络的阻塞,当通过针刺穴位使“气”运行通畅时,疼痛则自然缓解2。 但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尚没有发现有“经络”这种物质存在,也就是说没有解剖学基础。然而,在 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确实能够有效的治疗一些疾病,因此,经络可能不是一种物质,而更可能是一个功能性的集合体,是神经、循环、内分泌、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的集成表现。40 多年来,众多中外学者应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了大量针刺镇痛的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证据,初步构建了针刺镇痛机制的理论框架,即针刺是通过兴奋传入神经,调节疼痛在脊髓的信号传导以及在大脑的感知,进而产生镇痛效果。许多动物、人体以及影像学研究都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开展研究的3。 3.针刺镇痛的特点 目前的研究多认为,针刺的镇痛作用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精神心理成分和生理作用,而针刺镇痛 的生理作用有赖于穴位的选择、是否产生得气感、针刺后的刺激模式、强度、持续时间、遗传个体差异性等。 3.1 穴位的选择 针对不同疾病引起的疼痛,穴位的选择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镇痛的效果。现代的针灸研究者通常会 1

吸附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与探讨

吸附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与探讨 王丁明 (河北理工大学市政工程系) 摘要:本文全面叙述与探讨了吸附剂的作用机理和物理性质,并对几种常见 的吸附剂给予了介绍。 关键词:吸附剂作用机理活性炭 1前言 任何一对原子(或分子)间均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如果一对原子有一方是固体表面原子,另一方是气体分子,那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将气体束缚于固体表面或使被束缚分子与气体体相内的分子成某种动态平衡。这种气体分子在固体表 面上发生的滞留现象称为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换言之,气体在固体上的 的吸附作用是发生在两相界面上的行为,使气相中的某种组分在此界面上浓集。吸附作用使固体表面能降低,因而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 在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吸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将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能有效地吸附吸附质的物质称为吸附剂。吸附质可以是气体、蒸气和液体,吸附剂大多为多孔性大比表面积的固体。 本文将全面叙述与探讨吸附剂的作用机理和物理性质,并对几种常见的吸附剂予以介绍。 2吸附剂的作用机理 吸附是一种建立在分子扩散基础上的物质表面现象。以固体表面和吸附分子 间作用力的性质区分,吸附作用大致可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2.1物理吸附 有关物理吸附的许多实验结果表明,物理吸附具有吸附热较小、吸附速度快、吸附无选择性、吸附可以是多层的等特点。因此人们认为引起物理吸附的力是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和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范德华力来源于原子与分子间的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三种作用。 极性分子可视作偶极子,其极性用偶极矩卩=qd来衡量,即正或负电荷电量(q)与电荷中心间距d的乘积。卩=0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卩越大,分子极性越大。测定分子偶极矩是确定分子结构的一种实验方法。德拜因创立此方法而荣获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因分子的固有偶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按一定取向排列,使体系处于更稳定状态。这种极性分子之间靠永久偶极与永久偶极作用称为取向力,其实质是静电力。

探索经络——针刺的作用机制

探索经络——针刺的作用机制 摘要:针刺的特异临床疗效主要是刺激快痛神经活动脑啡肽类抑制神经,使慢痛神经制约环路的功能正常发挥,恢复病变组织,改善组织功能。 关键词:探索经络;针刺机制;脑啡肽;GABA;感觉神经增长;伤害性信息 针刺向来以特异的临床疗效为世人称道,针刺有两大作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本篇侧重于协调阴阳作用的分析。 1 经络神经及针刺案例 经络系统包括两种感觉神经,即痛觉神经,一种为感受牵拉机械刺激的、有髓鞘的、属Aδ纤维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快,为快痛神经;一种为感受酸度等化学刺激的、无髓鞘的、属C纤维的神经(不包括温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慢,为慢痛神经。这两种神经的周围突皆为非特化的游离神经末梢,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同时释放递质(主要为神经肽)。两种神经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中,是分出中枢突和周围突的假单极神经元。慢痛神经递质主要为SP,H+、缓激肽、五羟色胺、腺苷、组胺、辣椒素等都是其刺激物。下面为针刺治疗内热的典型病例:王某,女,32岁,就诊于2003年10月18日,主诉:胸闷2天。患者2天前因情绪波动而感胸闷不畅,胸部如有重物压迫,乳房胀痛,攻窜作痛,心慌疲惫,太息嗳气,左胸乳房上方有2分硬币大小结节,今在结节上方又出现一5cm长条索状包块,均触之软,推之可移动。除外器质性心脏病,为气滞性胸闷患者。治疗方法:针刺膻中穴予宽胸理气,消散结块;用直径0.25mm、长25mm毫针斜刺膻中穴,针刺深度到胸骨,行提插手法,使针感传至左胸心前区,患者即诉胸中豁然开朗,留针30min。出针后患者诉胸闷不畅等症状消失,查左胸乳房上方结节和条索状包块也消失,随访1周无异常,为临床治愈[1]。 2 针刺作用机制的探索 针刺的临床疗效主要是兴奋快痛神经和慢痛神经所致。兴奋慢痛神经可以产生热、酸的感觉,热感是神经末梢释放递质SP通过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扩张微血管,同时增强代谢的结果;酸感与代谢产物增加及神经敏感化感觉阈降低有关。兴奋快痛神经可以产生胀、重感觉,也与组织水肿和感觉阈降低有关。 有研究显示在正常大鼠的脊髓薄片上对脊髓背根Aδ传入神经纤维进行低频(1Hz)条件电刺激,在初级传入纤维与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传递能诱发明显的长时程抑制(LTD)。不需要GABAA 受体或甘氨酸受体的激活(Sandkuhler等,1997),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可以阻止这种LTD 的诱导。这表明兴奋快痛神经会通过阿片肽能神经元对慢痛神经作用产生抑制影响。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微生物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益生菌素的定义: 益生菌素是能够用来促进生物体微生态平衡的有益微生物或其发酵产物。(也称促生素、生菌剂、微生物制剂、活菌制剂等) 一. 益生菌对病原菌的拮抗效应 1. 通过改变肠道环境抑制有害菌生长很多有益菌,通过产生有机酸来提高肠道酸度。 于乳酸菌较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更耐受酸性条件,可以在较低pH值下生存,而致病菌则受到抑制。同时还有益生菌具有很强的耗氧能力,可使肠道内形成相对的氧化环境,从而抑制了具有好氧特性的病原菌的生长。 2. 通过产生某种抗菌物质抑制有害菌生长有益菌除产生有机酸外,还可产生醇、过氧 化氢、丁二酮等,还可合成溶菌酶以及其它抗菌物质,如乳酸菌素、乳链菌素、嗜酸菌素等。这些产物对肠道病原菌都具有抑制作用。 3. 在肠道内与有害菌竞争营养素肠道内虽然富含营养素,很难对微生物菌系产生影响 。但如果某种营养素能够成为限制因素时,营养素的竞争机制就会充分发挥作用。 4. 通过占据肠道位置阻止病原菌附着沙门氏菌粘附于肠膜或滞留在盲肠内,是病原微 生物存在于寄主消化道,产生临床症状的前提条件。试验表明,当给猪饲喂乳酸菌时,其肠道内乳酸杆菌的数量多于腹泻猪或未饲喂含乳酸菌饲料的猪,而大肠杆菌的数量则减少,可避免仔猪的红痢、白痢、黄痢疾发生。同样,给雏鸡喂养服用,可健康鸡的肠道微生物,可抵制饲料中污染的有害菌的影响,各种疾病显著低于未饲喂益生菌的鸡,并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微生物菌系。这是因为体内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存在竞争附着小肠上皮位点的作用,即竞争性排斥作用。如果这些位点被较多的良性菌株占据,病原微生物会被排斥。 二. 营养素的提供 益生菌素可为动物机体提供多种对其生长发育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尤其是B 族维生素)、氨基酸、核酸、多种酶类,以及其它促生长物质。幼畜禽消化道的各种消化酶类通常是比较缺乏的,益生菌为其所提供的各种消化酶可起到帮助消化、促进生长的作用;这些酶可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分解为糖和氨基酸等可利用的成分,促进能量的供应;益生菌所提供的纤维素酶等还可帮助饲料中纤维素等不易消化的成分分解,以利于消化和吸收;酶还可降低食糜的粘稠度,有利于动物对能量和蛋的吸收;益生菌素中的细菌聚磷酸盐还参与糖向细胞内的转运,执行己糖激酶的功能。 益生菌素除可直接为机体提供多种营养素以外,还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机体对养分的利用率。例:产酸菌对肠道环境的酸化作用等。因为机体对养分的消化过程依赖于此过程中的PH值和理想的温度。各种消化酶都有其发挥活性的最适PH值和温度。淀粉酶的最适PH值为6.5,糖化酶的最适PH值为4.4。因此某些益生菌素对肠道的酸化作用有助于动物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另外,有机酸还可加强肠的蠕动和分泌,从而促进饲料的消化,提高钙和镁等重要元素的吸收。 三. 剌激机体的免疫功能 对初生的(乳)猪、鸡来说,都存在着自身免疫力下降,主动免疫逐渐建立的时期,益生菌素类的产品可刺激动物主动免疫系统的较早建立,增加其防病抗病能力。因为动物体内正常的微生物菌系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重要的刺激作用,含有活性微生物的益生菌素的使用可刺激动物肠道管免疫系统细胞,提高局部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另外,作为发酵饲料的含益生菌素,其剂量的持续刺激可使动物机体的一般

针刺手法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综 述 针刺手法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3 陈 雷,郭 义,席 强,李桂兰,郭永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摘 要:总结了近10年国内外有关针刺手法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做简要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关于针刺手法的作用及其机理应加强规律性、系统性研究,既要宏观把握,又要重视微观研究。 关键词:针刺;手法;机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09)07-0055-03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537030;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0772838;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30672716;国家科技部“97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 2005C B523308。 作者简介:陈 雷(1981-),男,2007级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针灸标准化。 针刺手法是指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过程,是促进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条件,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针刺补泻法是根据《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施治原则而确立的相对应的针刺手法。将有助于振奋人体正气,使减弱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手法,称为补法;将能够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转向平和的手法,称为泻法。现将近十年来有关针刺手法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1 针刺手法影响机体各系统作用机理的研究111 对血液循环系统影响的机理研究 杨华元等[1]用不同刺激量参数的捻转手法刺激自 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比较其降压效应及对心肌血管紧张素(Ang )Ⅱ含量的影响。提示不同刺激量参数的捻转手法可能不是通过心肌Ang Ⅱ的途径发生作用,针刺治疗疾病可影响疾病多靶点和过程的多个环节。而Ang Ⅱ只是治疗高血压复杂机制的一个指标或环节,针刺对SHR 降压作用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高昕妍等[2]用手针刺激(约2次/s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耳甲区耳穴,认为耳穴的降压作用与迷走神经的激活密切相关,针刺耳甲区通过改变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即激活交感神经电活动而抑制副交感神经的电活动,以降低大鼠血压,此降压效应与迷走神经功能与结构的完整密切相关。112 对免疫调节影响的机理研究 刘智斌等[3]以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的足三里穴,发现补法针刺足三里穴可显著提高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P BMC )的ST AT 5mRNA 基础转录水平和ST AT 5与特定DNA 的结合能力。提示补法针刺的免疫调节作用有细胞因子及JAK /ST AT 信号转导途径的参与,但影响ST AT 5mRNA 转录水平及DNA 结合的原因并不明了。董善京等[4] 对内毒素致热模型大鼠施以提插、捻转、透天凉、提运手法。提示四种手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造模大鼠血清溶菌环直径。溶菌酶(LSZ )是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种重要体液因素,是广泛存在于正常体液和各种分泌液及嗜中性粒细胞内的一种小分子碱性蛋白质,血清中的LSZ 来源主要是由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所致,LSZ 能水解细胞壁中的粘肽分子,使细菌溶解,其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疾病的向愈,从而起到良性调整作用。 113 对泌尿系统影响的机理研究 傅云其[5]用长毫针深斜刺关元穴,治疗尿潴留症。分析了深斜刺关元穴治疗尿潴留的机理:支配膀胱的神经有盆神经、阴部神经、腹下神经3种,腹下神经对排尿无明显作用,而膀胱为肌性中空性器官,所以膀胱 的平滑肌(即逼尿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缓慢性,节律性的活动,紧张性的收缩等特点。因此,给予膀胱壁较强、较短的针刺刺激后,使逼尿肌的肌细胞发生了即时性的膜电位变化,促使平滑肌收缩及内膜黏膜皱襞的形成,从而促使了排尿。若在上述基础上再给以较持久的刺激(或电针刺激),则会使平滑肌产生较大的短缩性,并使平滑肌产生频率较大的慢波节律,这样就不利于膀胱平滑肌紧张性的收缩和内膜黏膜皱襞的形成,从而不利于膀胱排尿。陈跃来[6]对膀胱经俞穴、募穴与合穴施以不同针刺手法(电针、捻转手法),对尿道综合征患者的膀胱容量影响进行评价。认为其机理除 ? 55?针灸临床杂志2009年第25卷第07期

益生菌种类及功能

发酵床中常用菌种,目前可以查找到得菌种配方如下: 1.枯草芽孢杆菌菌种50-70%、酿酒酵母菌菌种30-50%。 2.由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光合细菌和丝状真菌按比例组合制成发酵剂 3.取枯草芽孢杆菌粉末2-4份,植物乳杆菌粉末3-5份,产朊假丝酵母粉末3-5份,白地霉粉末2-4份,米曲霉菌粉末3-5份,充分混匀 4.乳酸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 5.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纤维素分解菌 发酵床中益生菌的主要作用: 禽类的消化道较短,粪便中约有70%左右的有机物没有被分解,水度大,有机养分高,易变质发臭。益生菌可以将粪便分解成为菌体蛋白,禽类甚至可以采食这些菌体蛋白补充营养,还能提高免疫力。同时,禽类在使用这些菌体蛋白或粪便中未分解的饲料的过程中,垫料中的大量益生菌随之进入禽类的消化道中,这些有益菌中的一些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类能够分解饲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接入菌剂能加快堆肥的升温速度,提高最高温度,加速堆肥中C的下降,促进粪便中生物毒性物质的分解,且可能有利于粪便堆肥中养分的保存与矿化。 发酵床中的益生菌可降低垫料环境的PH值,对粪便降解过程中产生的NH 3,还可加速粪便中的碳氮代谢 。由于禽只的粪便得到及时分解,加上垫料的吸附作用,禽舍内无粪便污染,也没有氨味的刺激,禽只呼吸道疾病发病率自然而然的降低;消化道环境的改善则直接减少了禽只消化道疾病发病率。 各种益生菌可以明显的增加垫料的酶活性,包括:过氧化氢酶、脲酶、纤维素酶、蛋白酶。 益生菌如乳酸菌会产生生物抗菌素如乳酸链球菌素、过氧化氢、嗜酸菌素等,再加上发酵床高温环境会使有害菌大量死亡或者全部死亡。

深水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讲解

深水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过去几十年里深海沉积理论在沉积学领域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论文发表数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充分显示了国际上在深海沉积作用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尽管我国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不尽如意。其中,三个方面受到了特别关注:一是与“鲍玛序列”有关的重力流沉积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沉积学界展开了大讨论(参见《AAPG Bulletin》)1997,81卷;1997年AAPG年会:Shanmugam及其同时系列论著);二是深海牵引流相关的沉积作用;三是深海层序地层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深海沉积作用理论的概念和模式还存在较大分歧,甚至在关键术语和概念模式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人们对深海沉积油气预测与勘探方向的把握。本文主要对近几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深海沉积理论中对深水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1 陆坡倾向的重力作用机制和相应沉积作用 1.1 深水重力作用认识进展 沉积物重力流中的颗粒流和液化流由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实例少和应用价值不高故不受关注,碎屑流和浊流及其沉积物则是争论的主题。1997年AAPG年会上,Cliffton召集组织了题为“深水碎屑沉积作用与储层关系:我们能预测什么?”(Processes of deepwater clastic sedimentation and their reservoir implica-tions:whatcanwe predict ?)的讨论会,试图为解决这些争议找出一些关联答案。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正是相关领域的著名沉积学家如Bouma、Damuth、Lowe、Parker、Shanmugam等,但双方未能就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那么,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正是我们熟知的“鲍玛序列”!此次会议之后,Shanmugam在其系列文章中阐述了“鲍玛序列”并不都是浊流成因的思想,矛头直指“鲍玛序列是浊流形成的浊积岩所具有的特征层序”经典论断,而该论断和相关的“浊积扇”模式广泛流行于沉积学界,并在各个时期沉积学论著中大都能看到这种主流观点盛行的体现。 Shanmugam (2002)在对“鲍玛序列”经典剖面——法国海事阿尔卑斯

酸奶中的主要益生菌及作用

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是肠内最有益的菌群,双歧杆菌数量的减少和消失是“不健康”状态的标志,双歧杆菌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人体肠道内细菌群随着人的年龄增加变化显著。婴儿出生后3~4天肠道内即出现双歧杆菌能够为婴幼儿的肠道健康提供独特的保护作用,有效地减少婴幼儿肠道感染的发病率。,婴幼儿双歧杆菌数量占约肠内细菌总量的25%;随着年龄的增大,双歧杆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65岁以上的老人,双歧杆菌数量则减少到仅占7.9%,而产气荚梭菌、大肠杆菌等腐败细菌大量增加;到了老年肠道内充满腐败细菌,双歧杆菌几乎消失。腐败细菌在肠道中分解食物成分,产生氨气、胺类、硫化氨、粪臭素、吲哚、酚类以及亚硝胺等有毒物质,人体长期吸收这些毒素,会加速衰老,诱发癌症,引起动脉硬化、肝脏障碍等疾病。 主要作用 1.维护肠道正常细菌菌群平衡,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防止便秘,腹泻和胃肠障碍等。 双歧杆菌主要用于功能性便秘这一症状。引起功能性便秘一般来说与肠道菌失调密切相关,多半互为因果。成其是肠道外籍菌(或过路菌)等腐败菌增加,其产生相应有毒代谢产物如胺、酚、吲哚类等物质。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使腐败菌数量大大减少,而其有毒代谢产物吸收减少,从而使便秘症状得以缓解。尤其补充双歧杆菌等原籍菌,其产生乙酸和乳酸PH值为2.8~3.1,使肠道呈酸性,其结果能控制由有害菌引起的异常发酵,并且刺激肠蠕动,从而减少水分的过度吸收而缓解便秘症状,还可以复活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调整内分泌——免疫功能恢复,恢复肠道蠕动功能从而缓解便秘等症状。 2.肿瘤防治 黄曲霉素是经常污染食品的真菌类毒素,其可诱发肝癌。实验结果证实双歧杆菌体内结合黄曲霉素能力。此外双歧杆菌可以与亚硝酸胺或亚硝基胍等诱导剂发生结合,掩盖诱变剂的活性基因,或使诱变剂活性基因降解,致其推动活性。实验证明双歧杆菌与烟熏肉或油炸食品诱变原具有高吸附性,从而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这些致癌物质损害。双歧杆菌可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抑制肠道许多腐败菌生长,从而减少一些致癌物质产生,从而大大降低了消化道癌症的发生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报告双歧杆菌具有激活机体巨噬细胞或LAK细胞的吞噬活性,并产生一定量的细胸因子如TNF—a INF—V等可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内血管形成,破坏肿瘤组织微血管,最终导致出血、坏死。双歧杆菌等生理性细菌可通过肿瘤细胞

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

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 关亚军,马忠权 (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总结和分析前人从人体的重心,脊柱,人体的腰椎、骨盆和髋关 节联合的周围与重心位置的关系,整体肌群与局部肌群的关系四个角度对核心力量的定义进行研究。在此 基础上,以人体的核心部位与非核心部位之间的关系为视角,提出了核心力量的新见解。最后,总结和分析 了前人的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生物力学四个领域对核心力量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核心力量;定义;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1-0106-03 On the Definition and Mechanism of Core Strength GUAN Y a-jun, MA Zhong-qua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has studied the definition of core strength which is carried out by predecessors from the body’s gravity center, the spin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lumbar spine and the pelvis and the hip joint position and the gravity cen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verall muscle groups and local muscle group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erspective, it proposes new definition of core strength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s of core body and the parts of non-core body. Finally, it has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core strength carried out by predecessors from anatomy, physiology, neurology and bio-mechanism. Key words:core strength; definition; mechanism 核心力量的概念最早源于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性的提出源于脊柱稳定性。1985年Panjabi首次提出脊柱稳定性的概念,他认为脊柱稳定性包括被动脊椎骨、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三个系统;1992年,在脊柱稳定性的启发下,核心稳定性随之被其提出。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人竞技运动训练,其认为核心稳定性有产生力量、传递力量和控制力量三方面功能。核心稳定性是核心力量的结果,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形式。[1] 1核心力量的定义探究 1.1以人体的重心为角度,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Ian Hasegawa以腹部、臀部、腰骶部、胸部和背部上的肌肉称为核心肌肉[2];Travis Brown则以位于腹部和脊柱附近的大肌肉为核心肌肉,其中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竖脊肌等是最主要的核心肌肉[3];Paul J·Goodman以联合体上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胸腰筋膜、腰方肌、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竖脊肌等29块肌肉称为核心肌肉[4]。 纵观以上学者,核心肌群的范围是从胸的中部到大腿中部,包括正面、两侧、后面能够调控人体重心达到维持躯干平衡稳定的肌肉的统称。 1.2以脊柱为角度,阐述了核心肌群的范围MARJORIE,JOHN D WILLSON, JEFFREY M WILLARDSON, KIM MSAMSON[5-8]等学者将核心肌群确定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认为

miRNA地作用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9年第39卷第1期: 109 113 .scichina. life.scichina. 109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MicroRNA作用机制研究的新进展爽默芳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31 联系人E-mail: mfliusibs.ac. 收稿日期: 2008-09-04 接受日期: 2008-11-2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 2005CB7246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30770474资助项目摘要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蛋白质的新型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对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起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于miRNA 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热点研究人员陆续提出了一些假说模型诸如翻译起始抑制、翻译起始后抑制、mRNA降解、P小体Processing Body SGStress Granules颗粒扣押靶mRNA等来阐述miRNA 如何抑制其靶基因的表达. 此外最近还有文献报道了一些全新 的miRNA作用方式如去抑制和miRNA 激活作用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miRNA作用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作用模型. 关键词miRNA 负调控去抑制正调控P小体SG颗粒准确的基因表达调控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至关重要基因表达调控异常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的数 十年间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转录因子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方面. 研究发现它们通过激活或抑制基

因转录控制基因的表达在基因组信息转化为分子效应和生物效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在动、植物及病毒等生物中发现了一系列小分子非编码RNA small noncoding RNA 包括miRNAmicroRNA si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piRNApiwi-interacting RNA和esiRNA endogenous siRNA等它们分别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及表观遗传水平等方面控制基因的表达组成了RNA 调控网络调控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一系列生理进程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并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 这些小分子RNA的发现揭示了真核生物一种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 miRNA是小分子非编码RNA家族的重要成员. miRNA与siRNA共用生成途径和作用途径中多种蛋白质因子. 但二者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如siRNA主要是由外源提供的小分子RNA 通过引发靶mRNA的切割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而miRNA是基因组编码的源性小分子RNA 通常在翻译水平负调控靶mRNA的表达. miRNA基因由RNA聚合酶Ⅱ或/和Ⅲ转录23. 动物miRNA加工成熟一般需要两个RNase Ⅲ家族酶——Drosha 和Dicer参与. 最近发现AgoAr- gonaute蛋白在miRNA加工成熟中也发挥作用4. miRNA调控是通过RNA诱导基因沉默复合物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完成的复合物的核心成员是Ago 家族蛋白还有一些功能未知、非RISC 核酸酶活性必需的蛋白成分如FXRP RNA 解旋酶等也存

近5年针刺改善学习记忆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研究概况-曹江鹏

122 第19卷 第5期 2017 年 5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9 No. 5 May,2017 近年来针刺疗法治疗AD、VD 和脑缺血的临床 应用广泛,具有健脑益智、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的疗效。同时基础研究亦表明,针刺通过调节神经因子、改善局部血流量等作用,延缓脑功能衰退,减轻神经受损,促进学习记忆功能恢复。 为了更好的发挥针刺健脑益智,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促进临床应用,丰富针灸理论,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关于针刺对AD、VD 以及脑缺血的临床运用和作用机制研究的概况,并总结分析了针刺对改善学习记忆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利于深入开展针刺改善学习记忆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 1 中医的认识 阿尔兹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属于中医“呆症、痴呆”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生与先天遗传、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肾精亏损和气血不足,标实主要表现为痰瘀阻窍。“虚”涉及肾、脾、心、肝诸脏。但肾虚为其根本,髓海失充,脑失所养,故见其记忆力减退,智能障碍。其“实”是在五脏渐虚的基 础之上,产生痰浊、瘀血等实滞,痹阻脑络,神失所 养,而见头痛、眩晕、健忘痴呆。脑缺血属于中医“中风”“眩晕”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生常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头脑外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有关。基本病机虚证是气血虚衰,清窍失养;实证多与风、火、痰、瘀扰乱清窍有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故表现为记忆减退、失眠健忘等。 中医治疗三种疾病的原则是益精填髓、醒脑开窍。《华洋脏象约纂》指出:“夫居之首之内,贯腰脊之中,统领官骸,联络关节,为魂魄之穴宅,生命之枢机,脑髓是也”。《灵枢海论第三十三》也指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祖国医学认为,脑为髓海、精明之府,脑与十二经脉相连,具有宜封藏、喜静恶躁等生理特点,有总统诸神,主十二官、五官七窍,司运动等功能,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髓由肾中精气化生。 2 临床研究概况 临床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对阿尔兹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和脑缺血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近5年针刺改善学习记忆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曹江鹏1,张利达1,蔡兴慧1,殷红曦1,宋小鸽2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8) 摘 要: 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了关于针刺改善学习记忆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为了促进临床应用,丰富针灸理论,概述了近5年来关于针刺对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以及脑缺血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的概况,总结分析了针刺对改善学习记忆的应用前景及作用机制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旨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针刺改善学习记忆的临床应用与机制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针刺;学习记忆;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05- 0122- 03 收稿日期:2016-10-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503658);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4038,2015043)作者简介:曹江鹏(1994-),男,安徽安庆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针刺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通讯作者:蔡兴慧(1981-),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针刺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Research Progress on Acupuncture to Improve Learning and Memory in the Past 5 Years CAO Jiangpeng 1,ZHANG Lida 1,CAI Xinhui 1,YIN Hongxi 1,SONG Xiaoge 2 (1.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Anhui,China;2.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Anhui,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had reportd about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to improve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mechanism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theory,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cent 5 years about acupuncture for Alzheimer's disease(AD)and vascular dementia(VD)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erebral ischemia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f mechanism of action,acupuncture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of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mechanism of the defects in the research,aimed at further intensify the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to improve learning and memory,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Keywords:acupuncture;learning and memory;review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05.033

针刺降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范翠红

172 第22卷 第12期 2020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2 No. 12 Dec .,2020 针刺降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范翠红1,张仪美2,贾红玲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248) 作者简介:范翠红(1993-),女,山东冠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通讯作者:贾红玲(1969-),女,江苏丰县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 E-mail:jiahongling2008@https://www.360docs.net/doc/b815612425.html,。 摘要:针刺降压效果目前在临床已得到广泛认可。通过检索近10年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文献,旨在探讨 针刺降压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经整理归纳发现,针刺参与降压过程主要涉及调控中枢及交感神经兴奋性、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分泌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抑制血管重构、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抑制氧化应激、调节免疫紊乱、调节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改善微循环等8个方面,并提出现阶段针刺降压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发展方向,从而加深对针刺降压的认识,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关键词:针刺;高血压病;作用机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0) 12- 0172- 05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echanism of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by Acupuncture FAN Cuihong 1,ZHANG Yimei 2,JIA Hongling 2 (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Shandong,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01,Shandong,China)Abstract: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in clinic. This study review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recent ten years and aim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in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It is found that acupuncture is involved in the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from eight aspects,such as controlling of central and sympathetic excitability,regulating the secretion level of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improv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inhibiting vascular remodeling,improving insulin resistance,resisting to oxidative stress,regulating disordered immunity,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related gene and proteins;improving microcirculation. And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shortcoming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antihypertensive,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acupuncture to reduce blood pressur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new ideas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acupuncture;hypertension;mechanism;review 高血压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重大 公共卫生问题,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据统计,全球高血压病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血压异常人数超过10亿,其中95%为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长期高血压患者常伴随有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诱发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等疾病[1] 。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全球患者病死原因首位[2],并且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涉及遗传、年龄、不良生活方式等,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到分子水平、代谢组学等层次,故临床上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也渐渐着手于从多靶点展开,以期找到最佳降压方案。 中医学将高血压病归属于“眩晕”“头痛”等疾病的范畴,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虚,乃阴阳失调、本虚标实之证。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病理状态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中医体质及经络表现,其主要发病体质为痰湿质、阳虚质及阴虚质[3],故针对偏颇体质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预防及治 疗往往会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针刺技术为传统中医学重要的非药物疗法,可以疏通气血、调节阴阳及脏腑功能,近年来关于其应用于高血压病治疗的报道越来越丰富,相关机制研究也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故本文检索近10年来针刺降压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望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调控中枢及交感神经兴奋性 神经系统是目前发现对血压水平影响最为迅速的机制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影响血压,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神经及神经递质控制血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针刺干预神经系统调节血压主要与调控中枢及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关,针刺可以从多个作用靶点参与此过程,从而取得降压疗效。 研究表明,心血管中枢遍布脊髓和大脑皮层,其中头端延髓腹外侧(rVLM)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最后通路[4] ,亦是干预血压水平的关键区域。rVLM 通过接受并整合外周感受器及各核团的传入信息并传至交感节前神经元,从而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维持正常血压水平。据报道,rVLM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0.12.0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