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说课稿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本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

量和密度》中的第二小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本节主要讲述了物质世界中所

有物质都具有的一个属性----质量及其测量方法,同时讲述了天平这一质量测量仪器。质量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密度打下基础,所以这一内容是本节的一个基本知识,

也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见,所以,学习本节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

本节中的基本知识涉及到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质的属性,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以及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在这些知识点中,我主要选取了前面三个知识点作

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质量在生活中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子,通过老师的

引导分析,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质量的定义。有助于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

时也能加深学生们对质量的理解。

通过提问学生问题“你们有没有质量?”引出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一教学

内容,通过分析某位学生的质量在不同情形下的大小,总结出物质的质量与物体的

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无关。通过分析跟学生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学生

明白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让学生建立起物理的学习是与生活现象分不开

的这一观念。

质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这一知识点是本节的一大难点和重点知识,根据以往的

教学经验,学生往往表现出的是对于换算后数字到底是变大还是变小,在此我通过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来分析课本上的基本换算,将换算的两个单位分成大小,然后根据数值的大小总结口诀。自己动手总结出来的东西记忆更加的深刻,应用起来更加准确方便。然后用课本上的小资料锻炼学生单位换算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一些常见的物体质量的近似值大小。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浮与沉冀教版

《浮与沉》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浮与沉》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感受浮力;3.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还接触的实验探究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猜测和事实对比,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二)技能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先利用一个动画片,小动物们玩球的时候不小心,球掉进了洞里来吸引学生兴趣,揭示课题浮与沉,并且展示一些生活中沉与浮的图片。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活动1:先猜测百宝箱的物体是否沉与浮?然后让学生知道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活动2:小组讨论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与猜想对比纠正。 活动3:通过议一议知道:大而轻的物体容易浮起来;小而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引出科学概念: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活动4:用提石头小实验,来了解其实水对下沉的物体一样有浮力。 活动5: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再动手做一做。 活动6:师生共同展示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 (三)知识拓展 观看潜水艇为什么能潜到水底下的动画,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四)总结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 四、说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的实验环节,让学生对这些熟悉的物品进行大胆猜想,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又可以促进小组的相互学习,共同分享成就。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1》说课稿 精河县托里镇沙山子小学王丽娟 一、说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的过程,观察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形状,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能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几何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还可以帮助学学生直观理解数学;通过观察、形成表象,根据图形的性质得到描述性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第一课时的内容,68页例1,教学内容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1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1、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三、说学情。 班里的学生都是偏僻农村的孩子,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知水平相对比较差,再加上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大部分学生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的知识,在原有知识层级上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的认识比较模糊。 四、说教法、学法。 (一)学法 1、实践操作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观察法。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肇源县古龙镇第一中学王金辉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观察物体苏版

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观察物体苏版 课题内容:基于第一学段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教材简析: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学会观察和判断,体悟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事物,所得结果是不样的,注意引导学生判断不同结果与不同位置间对应关系,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共安排了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是从教室前后两面拍到的照片,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观察者的位置。第二道例题通过从前后左右四方位观察玩具猴,要求学生在实物与相应视图间建立联系。〝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在比,说,连中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直观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已掌握左、右、前、后的知识,并有了二维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锻炼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法设想: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

比较判断,推测判断从而总结出解决的方法。 教学过程 片断一:〔一〕从熟悉的情境出发,有层次地观察 课件出示:一只卡通胡萝卜的横切面 师: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 生:太阳、鸡蛋、饼干……落日 [鼓励孩子展开自由的想像,与此同时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保护,孩子们的回答有的竟极富创意。] 课件:胡萝卜的动态旋转的过程。生:胡萝卜!〔出乎意料〕。[此处安排学生熟悉的情境直入主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意会到〝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结果可能不一样。]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个胡萝卜现在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生1:因为看的地方不同。 生2:刚才看到的少,现在看到的多了。 师生共同小结:同样的物体因为观察到的位置〔或说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两个方位——三个方位的观察 1、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图片 生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并表达判断理由。 2、两方位——三个方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教学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教学设计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七课。本课内容是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学生亲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推测—实验—发现”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液体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沉和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生已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本因素,但对液体的性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学生这方面知识就很缺乏。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实验中有许多细节问题仍需要老师细心指导。 三、实验使用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教师参考用书和教学课件 四、实验器材 教师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盐水溶液,玻璃棒1根,药匙1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滴管1支,镊子1把,蒸发皿1个,调羹1把。

学生分组实验:每组1个马铃薯、烧杯1个,食盐、白糖或味精若干,玻璃棒1根,药匙1个。 五、实验改进要点 学生对加热、蒸发的实验做的较少在使用仪器等方面的能力较弱,所以我采取演示的方法来教学滴液加热实验。 六、实验原理 给烧杯中的清水添加溶解一定量的物质(盐、白糖或味精),当液体达到一定浓度可改变物体的沉浮。 七、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定一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承载的液体有关,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指导学生通过加热滴液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滴液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2)

观察物体 说教材 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因此,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说学生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的基础上学习,而且学生平时也在不经意间观察物体,因此学生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易学,学生也较有兴趣。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 2、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观察法。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汽车,为什么同一辆汽车看到的样子会不一样。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 石横镇中心小学王金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80页信息窗2的《观察物体》。 【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空间与图形”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是能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一组照片或画面,正确辨认从上面、右面和正面等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的形状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想象、推理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上面、右面和正面等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的形状可能不同。 教学难点:能根据提供的一组照片或画面,正确辨认从上面、右面和正面等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多个正方体。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我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活动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说学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与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上我采用让学生观察图片、感知观察角度、判断观察范围和搭一搭等学习方法。 【说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古诗激趣,提问会背《题西林壁》这首诗吗?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诗中告诉学生:同一个物体或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它,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所以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事物。

《浮与沉》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x学校的***。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九课《浮与沉》。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同学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热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能力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与策略 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等演示设备 学生准备:水槽、水、曲别针、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绵、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故事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洞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铁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五年级观察物体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体会提高观察物体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观察物体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测、试验、分析、概括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全面观察物体的观念,体会从单一角度观察物体所得的结果是不全面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渗透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做事原则,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孤立。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观察、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类似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5、德育渗透: 通过观察物体,体会到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的看待问题、事物和人物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避免学生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进而形成不健全的思维方式。 二、说教法: 1、教法的选择: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物体的沉浮条件(说课稿)

物体的浮沉条件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选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面向的对象是初二学生。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八章第六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从教材的地位来看,它是浮力知识的升华与拓展。北师大版教材在本节课的编排上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课本中列举了一系列例子,这些例子覆盖面广,使用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充分地体现了物理知识的价值。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其所好,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相关知识。他们对生活中物体的浮沉现象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沉,轻的物体就会上浮。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潜概念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的认知困难。 综合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

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浮沉; (2)了解潜水艇、潜水艇、浮筒的浮沉等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师生互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潜水艇、浮筒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的沉浮条件; 难点:轮船,潜水艇等的沉浮原因的分析。 三、教学策略 教法: 我采用了是实验法、讲授法、谈话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验是本节课的知识载体,根据学生已有的概念设计一些演示实验来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在探讨物体的沉浮条件的过程中又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

五年级[1].观察物体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 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第三课时。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个简单立体形体组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正确辨认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 教材内容: 观察物体是五年级上册“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本次观察物体是属于第二学段学习,只要求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就可以了,不过高要求以免让学生失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信心。所以在本册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 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培养观察、辨析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感受物体,从而对物体形状有更全面的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注重知识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图形的美,学会欣赏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孤立。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

初中物理实验物体的沉浮条件说课稿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旺苍县双汇镇双河中学的八年级物理教师熊婷婷,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实验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⑵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 下沉。⑶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验探究活动中,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强化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感悟浮力应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实验内容设计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验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再通过观察老师演示的两个小实验(水中的乒乓球和盐水中的鸡蛋)引出物体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三.实验方法设计 1、创设情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为主进行教学 虽然本节内容教材上没有设定学生小组实验,但这节内容却是这学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便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体浮沉条件”。 2、采取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看一看 说教材 本节课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搭的立体图形时,能正确辨认它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的探究活动。 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所得到的形状,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给出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的平面图形,想象出题的模样,然后动手摆出来,目的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说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并且能够把所观察到的结果画出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示范、探究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养成勤于动手和动脑的习惯。 说教法、学法: 教法:示范、演示、引导法 学法:讨论、探究、合作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借助古诗《题西林壁》导入,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 2、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及正方体的有几个免得知识,从而过渡到观看正方体时,最多只能看见三个面(正面、上面、左面) 二、探究新知 1、先搭建立体图形,让学生从正面观看并说出看到的平面图形,然后搭建难度大点图形,让学生思考讨论。(抛出问题,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并进行自探究。) 2、学生自己搭建,并组内汇报结果,引入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物体,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说明正面是观察者所对的一面,左面是在观测者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一面,上面是观测者从上面看到的物体的一面。 3、课件出示教材53页例2,让学生模仿,自己搭建图形并感悟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4、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例3的立体图形,通过观察将所看到的图

说课稿 物体的浮与沉

各位评委老师: 您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物体的浮与沉》,这节课是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的第五节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力与运动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压强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实验操作能力。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介绍浮筒法打捞中山舰沉船和我国的核潜艇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地位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深入理解物体的“漂浮”,“悬浮”和“沉底”三种状态以及“上浮”和“下沉”两种过程,理解决定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认识和定 量计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2)正确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是分析物体浮沉问题的关键。 (3)理解物体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条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从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区分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而这些都要求学生有较强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 一、课前谈话 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小朋友们:下午好!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自己的前后左右坐的都是谁呀?观察好的同学快速举起你的左手。 师:嗯,反应真快!上课! 二、故事导入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听............(播放《盲人摸象》) 师提问:唉!摸同一头大象,盲人们的判断为什么会大不相同呢? 师:是呀,他们摸得地方不一样,都只摸了大象的一小部分,所以对大象的认识才会各持己见。 师谈话:那如果是你,除了摸之外,还可以怎样观察啊? 师:嗯,用眼睛看,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擦亮自己的眼睛,与老师一起去《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三、教学例1 1、师谈话:来,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想象你的大脑是一台相机,那你的眼睛就是......(停顿)对!捕捉画面的镜头。 师:现在请将你们的镜头对准教室的前面,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黑板、讲台、还有课桌椅。大家看得都一样吗? 师:这位同学说他没看到课桌椅,为什么?(停顿)哦,原来他坐在第一排,看来同样是朝前看不同的位置看得也不一样。 师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转身把镜头对准教室的后面,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唉,这位同学也看到了黑板和课桌椅,那你们觉得和刚才朝前看到的黑板、课桌椅一样吗? 师:嗯,不一样,那你们看老师拍的这两张照片一样吗? 师:你能看出这第一张照片老师是站哪照的吗?照的是什么地方? 是的,老师是站在教室后面拍的教室前面,那这第二张呢? 2、练习 师:拍完了教室,我们到校园里看一看,还记得课前我们观察大门时,从里

往外看到的是什么?从外朝里呢? 师:唉,老师这有两张大门口的照片,你知道老师是站在哪照的吗? 师:嗯,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通过给教室和校园拍照,你有何体会? 师:是的,观察物体,如果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会有所不同。(板书:“位置不同,样子不同”) 四、教学例2 过渡语:把如果我们从不同位置来观察这只可爱的玩具猴,会怎么样呢? 师:现在请各小组拿出你们的玩具猴按课前布置各就各位,来!有请雷霆组的四位同学给大家做个示范。1号站在小猴前面,2号站这里,3号、4号。下面的小组准备好了吗? 师:来打开你们的相机镜头,对准小猴,视线与小猴平视,“咔嚓”你记住小猴的样子了吗? 师提问:1号同学,你拍到了小猴什么?嗯你拍到了小猴可爱的眼睛和鼻子,来把你拍的照片带回“家” 师:3号你拍到了什么?把你的照片带回家。 师:2号和4号同学你们也说说各自拍到了什么? 设疑:唉,两人都拍到了小猴的半边脸和小屁股那可怎么区分呀?你能像个办法吗?在小组里小声的商量商量。 师:有结果了吗?哪个小组来说说? 师:嗯说的真好,那2好同学你说说你刚才看到小猴的半边脸是朝向你的哪边?屁股呢?那现在你能找到你拍的照片了吗?4号你呢? 师提问:刚才我们在各自的位置上给小候拍了一张照片,那如果再拍的话你有什么建议吗? 师:嗯换换位置,来1号到2号.......... 师:那这一轮下来,你的相机里应该储存了几张小猴的照片? 师:唉,老师这也有4张,你能根据画面帮老师找找这4张照片都是谁照的吗? 上来练一练 师小结:通过给小猴拍照,你有何体会呢?(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样子也

浮与沉评课稿范文

浮与沉评课稿范文 说课稿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规范》中:面向全体同学,立足同学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以下内容是为您精心的浮与沉评课稿,欢迎参考! 9月28日,我有幸随市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外出听课,这次听的是湖州市级的优质课评比。由于时间有限,只听了6位教师的课,但仍有不少收获。下面就其中一位教师的课谈谈自身的感受。 本节课是浙江省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是初中科学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和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的特点。丁育敏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同学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丁育敏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同学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同学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同学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掌握一些利用浮沉条件的重要应用。 二、说课稿的评价

说课稿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规范》中:面向全体同学,立足同学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同学被动接受的保守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丁育敏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最平常的生活情景:两个外表一样的乒乓球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形?同学会想当然的认为都漂在水上,然而,结果却大出意料,原来有一个乒乓球事先灌了砂子。随后教师作出了一个谬论“下沉是因为重”。但一个质量更大的网球却能浮在水上,证明了它的不正确。“物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同学展开讨论。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同学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同学学习欲望,让“要求同学学”变成了“同学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说课稿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同学始终处于积极的考虑和探究 活动中。有同学的独立考虑,如:“下沉是因为物体重、上浮是因为物体轻吗?”、“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

2014一数《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同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看到的不同的形状正确确定正面、侧面、背面的观察位置。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二、说学法、教法 (一)说学生 1.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平时也在不经意间观察物体,因此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易学,学生也较有兴趣。 2.小学二年级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比较单纯,只是直观地看表面。 (二)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时,我让每

《观察物体》说课稿_3

---------------------------------------------------------------最新资料推荐------------------------------------------------------ 《观察物体》说课稿 《观察物体》说课稿一、说教材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图形。 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1 / 7

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认识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轴。 本课难点是: 认识对称现象及找对称轴。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玩具小狗,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 接着设计一个画小狗的情景,让学生动手画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画出的小狗的形状不同。 然后通过设计分礼物的生活情景,又激起学生探索对称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 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对称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发现法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组图片,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人民出版社的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浮与沉》。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实验内容: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2.实验教学目标: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实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能力目标:1、能对由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的沉浮进行预测。 2、能利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能根据沉浮的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地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二、说实验方法与策略 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水、苹果、木板、树叶、塑料尺、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塑料瓶、铅笔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开始,我使用故事导入新课:“三年级有几个同学在大树下打乒乓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洞口又小又窄,手根本够不着,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洞口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我接着问:“如果是我们玩的弹珠掉进洞里,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设计意图: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给学生出示一张小纸片,问:把小纸片放入水槽中,它会沉,还是会浮呢以此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猜测、师演示实验,开始时我们看到纸是浮在水面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浮。板书:浮。接着师动手轻轻地碰一下小纸片,小纸片沉下去了。师解释:小纸片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就说它在水中“沉”,板书:沉因为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由于吸水性强,全部浸润后会沉入水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