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2006年第3期

No .3 2006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 inan University (Phil 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总第122期Sum No .122

 [收稿日期] 2005-11-17

 [作者简介] 陈岳芬(1963—),女,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陈岳芬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汕头 515063)

[摘 要] 柳永词在北宋的广为传播,有赖于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和传播者群体的出现。由于柳词本身具有雅俗不同的特质,使得柳词的传播效果和反馈评价呈现出复杂性。

[关键词] 柳永;柳词;歌妓;雅俗;传播

[中图分类号] I 20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06)03-0128-05

在宋代词坛上,柳永堪称是个性鲜明、成就卓著的名家,柳词的传播达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这一切得益于北宋年间都市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和以歌妓为中介的传播者群体的出现。凭借歌妓的传播,“柳永以一己之‘俗词’与‘慢词’,得以与一批台阁词人的‘雅词’和‘令词’相抗衡,沿袭了数百年的唐宋词坛也因为柳永的出现而展示出一片新风

采”,[1]336

与此同时亦引发了“雅俗”这一范畴广泛而持久的论争。

一、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和传播者

群体的出现

在宋代词人中,柳永是最负盛名中的一位。龙榆生先生说:“在苏轼‘横放杰出’的词风没有取得广大读者拥护之前,整个的北宋词坛,几

乎全为柳永所笼罩。”[2]227

叶梦得《避暑录话》亦云:“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斜,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

柳词受众几乎包括了所有人群,其中特别受到世俗社会和教坊乐工的喜爱,流行方式是以词配乐并由教坊乐工往外传布,流传圈甚至

远至邻邦,传播效果惊人。从偏远的福建崇安来到东京求仕的青年学子柳永,虽出身于官宦世家,然无名无势,兼之行为放诞落拓不羁,之所以能在青年时期就以一己之词名震京城,除了柳词本身具有的特质外,更主要地是得益于北宋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和新的传播者群体的出现。

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结果是“坊市合一”这一重要表征的

出现。[3]

“坊”是城市的区域概念,《旧唐书?食货志》云:“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可见,坊是与村相对应的城区,“市”则是交易场所。宋以前,坊市分离,市的交易时间和交易范围颇受限制。北宋初年这种情况被彻底打破,城市居民的居住场所与交易场所合二为一,即“坊市合一”。其原因一是唐末五代战乱,战火摧毁城墙和市墙;二是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民众临街摆摊,商业活动开始出现“侵街”景象。从侵街渐至坊市合一,交易与娱乐同步发展。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马行街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坊市合一”实质上标志着近代城市雏形的出现,同时显示着娱乐环境的形成和传播环境的开放。

传播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

 第28卷 第3期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社会信息交往活动,它是人类社会一切文化的动力和起点。传播活动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作为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场所’和‘容器’,传播活动既在它里面‘表演’,也在它里面存放和发展,环境对传播起着维护和保证的作用。”[4]235随着坊市合一以及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北宋街市活跃着一批讲史、说书、歌词的街头艺人,形成了中国社会“文化传播以来层次最丰富、场面最热闹的传播环境。”[5]

其中与词的传播和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歌妓。宋代的歌妓,就其出身而言分为官妓、家妓和市妓3种。官妓服务的对象是宫廷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家妓蓄养于官宦之家为贵族家庭效劳,柳永于市井上所交往的应是市妓。北宋时期的汴京究竟有多少市妓?据孟元老的说法是“燕馆歌楼,举之万数”(《东京梦华录》卷五),百万人口中“鬻色户将及万计”(陶谷《清异记》卷上《蜂巢苍陌》)。歌妓于勾栏瓦舍中弹唱的是小词小曲,词从士大夫的樽前经由她们走向市井。谢桃坊先生认为:“小唱是由简单的坊市演唱流行的通俗歌词,宋词中的绝大多数作品便是供小唱艺人演唱用的”,[6]301无疑歌妓是宋词的传播者。传播者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职业角色专司传播,并以此获得物质上的利益和心理、精神上的满足。市井上的歌妓应是职业传播者。“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还决定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传播者如果容貌漂亮,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她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4]84京城百万人口中正聚集着一支近万人的职业传播队伍,她们年轻漂亮歌喉婉转,以传唱小词小曲为生。

来到京都的柳永踏进的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他“迅即为世俗文化娱乐所吸引,接受了市民思想,沉浸于歌舞娱乐,体验着青春生命的意义。”[7]1定居于汴京的柳永生活无着,不管是心意系之还是生活所累,他沉溺于底层,通过为歌妓填词换取生活之资,歌妓则希翼得到柳永的词章和赞美,宋人罗烨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中谈到二者的关系:

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歌妓与柳永、柳永与歌妓,成为传播链条上纽结在一起的一环。作为文学作品的作者,柳永本身就是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4]72他们一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一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共同规定和制约着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形式和传播的效果,规约了整个传播活动的走向和性质。

二、柳词的特质与传播的关系

为了适应歌妓的传唱身份,为了适应词所传唱的场合,为了适应词的消费群体———市民大众,柳永对词体进行三方面的变革:一是慢词的创作;二是内容的俗化;三是语言的俗化。

关于慢词的创作和柳永的创调之功,前人有诸多论述且褒扬的居多,但主要是从艺术特征着眼。龙榆生先生就曾经指出:“我总觉得词所以‘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它的主要关键,仍只在曲调的组成方面。”[2]199柳永创制慢词并非由小令重叠而成,而是选用了不同的曲调,即慢词和创调之功是联系在一起的。若从传播的角度看有一点须予以强调,即:慢词的铺陈,与小令和中调相比,更适于表达丰富的情感,更适于歌妓的表演和发挥,更能满足消费者的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因之更适合在市井娱乐场所广为传唱。应该看到,柳永创制慢词是基于现实的需要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而不仅仅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对文体的改造,也不仅仅是从艺术的角度对曲调和音律的探求。

柳词内容方面的变革,一是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在作家作品中的艺术反映;二是作者为了适应歌妓演唱的需要,有意识地转向市民阶层,以期缩短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最佳的传播效果。这主要集中于风俗节令词、都市风情词和歌妓词的创作。

风俗节令词、都市风情词以摹临民风民俗,表现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节日景观,反映仁宗朝的富足豪奢为主要内容。诸如咏元宵灯会

?

9

2

1

?

陈岳芬: 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2006年5月 

的《迎新春》(嶰管变青律):“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咏七夕佳节的《二郎神》(炎光谢):“须知此景,古今无价。……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咏清明郊野踏青的《木兰花慢》(木兰花慢):“倾城,尽寻胜去,……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这类词写尽都市的繁华和对太平盛世的热爱。柳永以市井语言描述富贵,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繁华富贵的迷恋、向往、渴望和倾羡的情绪,正是市井阶层所特有的。这种情感上的吻合,极易打动受众的心理,达致接受的最佳效果。柳词对当时都市繁荣景象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甚至连史官都自叹不如。据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记载:范蜀公(镇)叹曰:“仁庙四十二年太平,吾身为史宦二十年,不能赞述,而耆卿能尽形容之。”“能尽形容之”的艺术才能带来的是“市井之人悦之”的传播效果。

歌妓词即以描写歌妓的形象和心态的歌词。柳永与歌妓结成的奇特关系是历代文人所罕见的。柳永细腻地描写她们的生活、爱情、从良愿望甚至悼亡追思,一句话,替她们写心曲!《甘草子》(秋暮)“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的单相思;《昼夜乐》(洞房记得)“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的担忧;《迷仙引》(才过笄年)“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的从良愿望;等等。平等的态度和深切的关爱来自于对她们的深刻理解、抑或来自于互相帮衬的经济关系、抑或来自于被上流社会抛弃后的猩猩相惜?也许三者兼而有之。原因的追寻似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促使中国文学传播史上最奇特的景观的出现。由于词章描述的是歌妓的生活和心声,故而演唱起来声情并茂、丝丝入扣,它们首先打动传播者,并经由传播者———歌妓的精美演绎进而打动听众。通过歌妓,也正是歌妓,将作品、表演、传播、接受、消费连结成为一个传播圈层。歌妓传播属于人际传播范畴,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其“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9]84通过歌妓演唱,活化了柳词的内容,提升了作者在世俗社会的声誉,胡寅在《向子酒边词序》云:“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谓不可复加。”[10]49前述两类词是柳永为世情写真,为歌妓写心,羁旅行役词则是作者自己的心声。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介文人,不管柳永在世俗社会如何如鱼得水,他终究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完全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出仕。为此,柳永赴科考,题干谒词,进出豪门,奔波于京、杭、淮等地。柳氏以长调之体生动细致地描述沿途景致的美妙、旅途的寂寞、游子的相思、光阴的虚掷。代表作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倾杯乐》(皓月初圆)、《尾犯》(夜雨滴空阶)等。柳永大概没有想到,由于漫游,竟带动了词的传播。在科技尚欠发达的古代,信息的传递是与交通运输的速度同步的。正因为柳永来到汴京这个当时人才、信息最集中的京城,柳永的名声才有可能远播并直达上层统治者;亦正因为柳永漫游四方,柳词才能随各地歌妓的传唱而声名远扬。柳永死后,江南一带还流传着众歌妓春风祭柳七的故事,正是柳词在京都以外传播的明证。如果说,前述两类词深受世俗社会的欢迎,那么羁旅行役词则为柳永在士大夫阶层赢得无穷的声誉,不管当时还是后世多少文人学士对柳永的人格及其俗词提出质疑甚至嗤之以鼻,他们都无法忽视或否认羁旅行役词艺术上的成功,由此而形成柳词传播接受史上奇特的景观:毁誉交加、褒贬参半。

至于语言的俗化,包括市民口语入词、副词的频繁使用、代言的表达模式等,明显就是为了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的歌妓演唱和市民阶层的接受而有意为之。上层社会对此极尽贬斥之能事,终于酿成文学史上绵延千年的柳词雅俗之辩。可见,词章内容也即信息是传播的核心环节,对信息的传播、受众的接受、传播的效果等方面具有质的规定性。

三、柳词的传播与反馈

柳词的传播在不同的接受群体(即受众)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评价,差距之大、褒贬之迥异令后人惊讶、迷惑。下文将着重分析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的接受和反馈,从中探讨柳词

?

3

1

?

 第28卷 第3期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传播效果。

受众虽不是作为固定的群体而存在,但由于性别、年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别,受众会自发的形成不同的接受群体,诸如妇女与儿童、少年与老年、贵族与贫民等。北宋初五十多年的和平时期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至仁宗朝时社会富庶,享乐风气盛行,柳词可谓应运而生。随着世俗社会的广为流布,柳词直捣皇宫,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11]4“天下咏之,遂传禁中”,说明作为享乐的个体,皇帝与普通市民有相似的嗜好。晏殊、苏轼、秦观、李清照等上流阶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柳词的接受者。但是俗名远扬的同时却让他承受深重压抑和打击,以仁宗皇帝、晏殊丞相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对柳永其人其词大加鞭笞并进而影响了柳永的人生历程,这一切都因词章而起针对词章而来。青年柳永曾因科考失意而作《鹤冲天》,以激愤的心情表达他的不满、自傲以及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引致仁宗皇帝的恼怒并将柳永临轩黜落。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载:

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

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

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

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另据严有翼《艺苑雌黄》载:由是柳永不得志,“无复检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柳永一生对仕途的孜孜以求看,《鹤冲天》不过是年轻气盛的负气之言而已,“奉旨填词”也只是自嘲之语吧。心有不甘的柳永面谒晏殊,却被奚落而归。宋人张舜民《画墁录》云: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

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

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

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

坐’。”柳遂退。

“彩线慵拈伴伊坐”是《定风波》(自春来)中的词句,此词属代言体,描写少妇闺怨题材,甚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却与晏殊丞相所认定的传统妇德相悖,致使面谒的失败。

仁宗和晏殊何以对柳词既接受、喜好而又排斥、贬黜?这大概可从美国传播学者默顿(R.K.Mdrt on)提出的角色丛理论中得到解释。默顿认为:一个个体是一丛角色的聚合,通过不同的角色这个个体同其他各种不同的人联系起来。例如一位节目主持人,在工作单位是电视台员工、受众代言人;在家里是妻子、母亲、姐妹。以这一理论观照上述二例,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皇帝与丞相也同常人一样有娱乐的需要,这是他们接受柳词成为受众之一的基础和原因;但作为统治集团的领袖人物,支配他们的是正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落实到文学欣赏上,就是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柳词无疑与此深度相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他们难以容忍柳永这样的无行士子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而市民阶层的普通受众,少受诗教的制约,他们喜爱柳词的通俗易懂直达心扉,也即南宋王灼所说的:“不知书者尤好之”。这一质的区别,导致柳永既“盛名满天下”,又多次遭贬黜。

至于柳词在士大夫阶层的传播接受,情形亦相当复杂,实难一言以蔽之,苏轼、李清照的态度也许可以一斑窥全豹。生于仁宗景佑四年的苏轼约比柳永年小半百,因之苏轼有机会见证、感受柳词传播的盛况;而50年的时间距离,则足以提供理性思考和准确评判的可能。据宋人俞文豹《吹剑录》记载: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

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段话提供了几个信息:其一,柳永成名很早,苏轼40多岁被贬黄州后才开始作词,相距应有70多年,此时柳永早已亡故,但柳词在社会上依然相当流行,普通一介幕士即能准确地抓住柳词特色并与苏词进行比较;其二,苏轼的询问,明显带有与柳词一比高低的心理。以苏轼当时的政治地位和文坛领袖的声誉,远非柳永所能望其项背,为苏轼所倚重的应是柳永的

?

1

3

1

?

陈岳芬: 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2006年5月 

词名,并于无形中对苏轼造成一定的压力。其三,幕士抓住二者特色以及不分轩轾的评价让苏轼大为称心,因而“为之绝倒”。

《词苑丛谈》则记载了另一则故事:

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学柳七作词耶?”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

秦观由是“惭服”。东坡虽以豪放词称霸词坛,其词作却以婉约居多,且其中不乏艳词,那么苏轼何以不满意门人秦观学写柳词呢?这就关涉到词的雅俗问题了。同为艳词,却有高雅与低俗之分。柳词以市俗语言为歌妓代言写心,审美情趣向市民阶层趋同迎合;而以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艳词,追求的是格调的高雅,语言的婉约、风格的典重。他们的词作,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惟其说气象;摹写艳情,含蓄蕴籍,高雅超逸。这与柳词的偎红倚翠,摹写风月狎亵之事有天壤之别,前者深得文人的激赏,后者则为高人雅士所鄙夷。

作为一介文人,苏轼倾羡柳词的“一时动听,散播四方”的传播效果,并高度评价其雅词———羁旅行役之词;作为朝廷命官,苏轼自发自觉地贬损柳永的俗词———歌妓词,责斥门人秦观所为。同理,李清照作为杰出词人,高度评价柳词“大得声称于世”;而身为贵妇人,则无法不痛斥其“辞语尘下”。上述四人作为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意见领袖”,他们对柳永及其柳词的评价具有再扩散和再传播的功能,并对追随者和崇拜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从而奠定了后代对柳词评价的基调和走向。

可见,传播以其广泛性、深刻性影响和决定了柳词的走向和评价,离开传播与接受,显然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柳词评价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刘尊明.唐宋词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

[2]龙榆生.词学十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龙建国,廖美英.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

品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

[4]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曹志平.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文化价值[J].华中师

范大学学报,2001,(5).

[6]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7.

[7]谢桃坊.柳永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8]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7.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9.

[10]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一册[M].杭州:浙

江教育出版社,2004.

[11]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M].汕头:汕头大学出

版社,1993.

[责任编辑 吴奕锜]

?

2

3

1

?

英文摘要2006年5月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 isti cs of Co mpetiti ve

Stra teg i es about Guangdong

Newspaper I ndustry

L I N Ru2peng,MAO J i n2qi n

College of Jour nalis m and Co mm unication,J in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China

Abstract:I n the ne w peri od,Guangdong ne ws paper industry has gr o wn rapidly and beco me the leader of the ne ws paper industry all over the country.The study on the ex perience of Guangdong ne ws paper in2 dustry’s ref or mati on and devel opment has never st opped.The ref or mati on and innovati on of Guang2 dong ne ws paper industry sho ws that sustainable de2 vel opment strategy,quality brand strategy and peo2 ple2oriented strategy 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 mpetitive strategies about Guangdong ne ws2 paper industry,and they are the key t o success.

Key words:Guangdong ne ws paper industry;co m2 petitive strategies;characteristics

The Publi ca ti on and Crea ti on of Popul ar

Novels I n Hangzhou a t the End of M i n g

Dyna sty and the Early Q i n g Dyna sty

CHENG Guo2fu,HU Ha i2yi

College of L iber al A rts,J inan Univer 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The ne 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ati on and creati on of popular novels appear in Hangzhou at the End ofM 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 ing Dynas2 ty:The publicati on has a tendency t o decline in quantity,but creati on begins t o fl ourish.I n quality, the publicati on and creati on lay stress on fine works with delicate illustrati ons.

W riters deliberately pursue the regi onal fea2 tures,ex pl ore and innovate the art of the novel.Book2 shop o wners devel op a g ood relati onshi p with novel2 ists.

Key words:the end of M 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 ing Dynasty;Hangzhou;popular novel;publica2 ti on;creati on

The Spread and Accept ance of L i u2Yong

C i Poetry Dur i n g North Song Dyna sty

CHEN Yue2fen

Cheung Kong School of Jour nal and Co mm unication, Shantou Univer sity,Shantou515063China

Abstract:The far and wide s pread of L iu2Y ong Ci poetry attributes t o the for mati on of ne w envir on ment and the rise in gr oups of disse minat ors.Liu poetry can suit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Owing t o this,the s preading consequence and the conflicting feedback are a mbivalent and als o unique.The co m2 plexity in evaluating L iu2Y ong Ci poetry can be seen accordingly.

Key words:Liu2Y ong;Liu2Y ong Ci poetry;Gei2 sha;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s pread

The Ta lki n g about the“I nterest”

———One of Category Researches on

Anci ent L iterary Theory

ZHENG Q un2hui

Depart m ent of Chinese,Hanshan N or m al Univer sity, Chaozhou521020China

Abstract:“I nterest”is a very i m portant aesthetic concepti on and is used widely in ancient Chinese art theory.It contains ancient Chinese particular aesthet2 ic s pirit and cultural idea.A s an aesthetic concepti on “I nterest”firstly appeared in painting and calligra2 phy theory in the dynasty of L iu Chao.A s a literary and aesthetic concepti on it ca me int o existence in Yanyu’s in the Dynasty of Nans ong and beca me very popular in literary theory in the Dynasty of M ing and Q ing.“I nterest”has t w o meanings.One is artists’taste pur port,and the other is a certain s pecial taste palate in works of art.Both of the m are cl osely linked.I n literary works“I nterest”has three basic meanings: i m plicature,tastes and vividness.I n content“I nter2 est”can be divided int o:matter interest,senti m ent

?

8

9

1

?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 摘要:柳永是我国第一个专业词人,他改变了词以小令为主的体式,出现了慢与小令平分秋色的局面;他创用了一百多种词调,占了宋代所使用词调的近七分之一;他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对北宋词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词以俗著称,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现在我们就其俗这方面以词的内容题材特点、艺术表现以及形成俗的风格的原因来分析一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专业词人,有词作专集《乐章集》。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词刚产生时,词在文学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不入流的,素有诗贵词贱的说法。它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会场合供给伶工歌女唱歌的,到宋朝时词的地位开始有所提升。大量文人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人生,所以词风开始由俗变雅,词的内容也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而柳永却将其变“雅”为“俗”,着意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 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1)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的面貌和世俗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得意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姬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所以词中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或失恋被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比如他的《锦堂春》中的“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表现 了女主人公泼辣爽直的性格;词中也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比如他的《迷仙引》中的“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表现了妓女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汴京使他流连忘返;“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

同步练习习题:第4课柳永词两首

第4课柳永词两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珠玑.(jī)凝噎.(yē) 钓叟.(sǒu) 差.劲(chà) B.千骑.(jì) 暮霭.(ài) 叠(xiàn) 拙.劣(zhuō) C.重.湖(chónɡ) 罗绮.(qǐ) 参差.(cī) 喟.然(kuì) D.天堑.(qiàn) 羌.管(qiānɡ) 寒蜩.(tiáo) 囤.积(tún) 解析:B项,“霭”应读ǎi,“”应读yǎn。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B.异日图将 ..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C.有三秋 ..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 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解析:C项,三秋:秋季。 答案:C 3.对下列诗句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精练地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解析: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答案:C 4.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有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杨柳岸,晓风残月小桥流水人家(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尾犯 柳永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一片闲愁,想丹青①难貌。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恁孤眠却。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记得当初,翦香云②为约。甚时向、幽闺深处,按新词、流霞③共酌。再同欢笑,肯把金玉珠珍 博④。 【注】①丹青:绘画。②香云:女子鬓发。③流霞:仙酒。④博:换取。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写景开端,写“夜雨”透着寒凉、“空阶”透着冷落、“孤馆”透着寂寞,可见词人于寂寞孤馆“梦回”之际又见雨打“空阶”,最觉凄凉难耐。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意象后,仅用“情绪萧索”四字就使人物的孤寂与环境的凄冷融在一处,为全词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C.词人凄凉的情绪是由无可名状的“一片闲愁”引起的,词人想请丹青妙手将它描绘出来,无奈这“闲愁”太深重了,难以将其描绘出来。 D.词人正“情绪萧索”,谁知夜深人静之时,又目睹灯花凋落,这不能不叫词人深深感叹辜负良宵的无聊。 解析:C项,“词人想请丹青妙手将它描绘出来”错,“想丹青难貌”的意思是“想必难以用绘画描摹”。 答案:C

柳永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柳永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凄切(qiè)罗绮(qí)处之泰然(chù)适逢其会(huì)B.相看(xiāng)凝噎(yē)间不容发(fā)参差不齐(cēn)C.应届(yīng)暮霭(ǎi)良辰好景(chén)重湖叠巘(yǎn)D.与会(yǔ)千骑(jì)字字珠玑(jī)荷枪实弹(hè)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怒涛卷霜雪②会其怒,不敢献 B.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C.①执手相看泪眼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D.①便纵有千种风情②纵一苇之所如 3.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纵横的样子)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B.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不知原因)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轻易) C.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风情:风采神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便)D.扪参历井仰胁息(胁息:屏住呼吸) 4.下列加横线语词的解释全都错误 ....的一项() A.欲寄彩笺兼尺素:一尺长的素绢整顿衣裳起敛容:整理 B.噫吁嚱!危乎高哉:危险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表示接在后面的是原因C.此去经年:年复一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治安问题恶化D.填然鼓之:表示事物的代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情形 5.下面对词句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A.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这是柳永《望海潮》中的词句,它落笔开阔,写景壮美,声调激越,与“杨柳岸,晓风残月”风格迥异,显现出豪放之风。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南初歇-一这是柳永《雨霖铃》中的词句,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是深秋时节;“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作者

论柳永词的“俗”

论柳永词的“俗” 【摘要】柳永艳情词集中体现了化雅为俗的特点。他描写与歌妓的情场生活,并对歌妓作充满色相的世俗描写。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俗,即一反前人的含蓄蕴藉,风格直露而坦率,并以世俗的心理和趣味描写爱情生活,充满了平凡而甜蜜、琐细而愉快的市民情调。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语言材料的偏重俚俗。柳永词的俗正是对词的本色的保留和发扬,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柳永;艳情词;俗 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提到柳永词的“俗”,是离不开他的艳情词的。也就是说,柳永描写自己与歌妓艳情生活的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他直接而怡然自得地描写自己的情场生活。柳永虽是一位官场失利的不幸者,将近五十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但这也恰恰成全他成为一位情场的幸运儿,使他能在青壮年时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流连于“平康巷里”,“连日疏狂”(《凤归云》),甚至“往往经岁迁延”(《戚氏》)。柳永对此在词中也有过描写: 迁延,珊瑚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人含笑立尊前。(《玉蝴蝶》) 因而歌妓和柳永的关系是相当亲密融洽的。他们组成了一个以浪子柳永为中心,一大堆风尘歌妓为羽翼的才子佳人集团,柳永曾自豪地说“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 而柳永所作的《传花枝》也颇为自负风流: 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咇嗽,表里都峭。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沽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掩通著到。 可见,他与歌妓的关系十分亲密,他对自己的这种风月生活也颇为自得。这在词里表现得也相当大胆、直白,毫不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名缰利锁,虚度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

论柳永词在北宋的传播动力

收稿日期:2011-03-1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词在宋代的传播研究0(编号:07SJ D750017)。作者简介:黄旭(1962-),男,江苏泰兴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艺术传播研究。 第27卷第5期2011年5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 I U TEAC H ERS COLLEGE Vo.l 27 No .5 M ay .2011 论柳永词在北宋的传播动力 黄 旭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 柳永词在北宋社会广为流传,其传播动力得之于:其一,柳永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 应时代的需要,在创新中得到原动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其二,柳永敢于直面/雅0与/俗0的选择,并以主动的姿态选择/俗0,满足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从而使其词得以广泛流传;其三,柳永成功利用传播媒介扩大其影响力,促进了柳词在北宋的传播与消费。 关键词: 柳词;传播动力;北宋 中图分类号: I2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1)05-0027-05 传播者与接受者是传播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在以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宋代,词作者往往是主要的传播主体。作者控制着传播的方向与内容,用现代传播学的观点来说就是/把关人0。接受者是文学传播的末端。文学作品的传播,最终是要作用于读者受众,只有接受者接受后才能实现作品的价值;而接受者的价值取向对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兆鹏认为,文学的商品化趋势,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影响和作用:一是造就了一批以诗文创作为生计的/职业0作者,二是加速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流通与消费 [1] 。传播与接受这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是文学传播的重要动力。 柳永是宋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专业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善于运用传播手段并使自己获得成功的词人。唐圭璋先生曾对柳词的传播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 宋叶梦得5避暑录话6卷三云:/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0明郑麟趾5高丽史#乐志6中也有柳词。这是宋徽宗赐给高丽的宋乐,可见柳词也传到了高丽。柳词西北传到西夏,东北传到高丽,更为中原广大市民所喜爱。宋陈师道在5后山诗话6里说他的词/天下咏之0。吴曾在5能改斋漫录6卷十六 里,说他的词/传播四方0,也可证实柳词普遍流传的情况 [2](P928) 。 柳词在北宋社会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柳永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需要,在/变0中求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同时能够充分利用传播媒介为其服务。 一 作为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专业词人,柳永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可谓是功绩卓著。/柳永词从词调到作法,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0 [3](P193) 。宋胡 仔5苕溪渔隐丛话6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5词论6:/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5乐章集6,大得声称于世。0唐圭璋先生对柳永词有这样一段评价:/柳永以其很深的文学素养,习于唐乐、唐诗,又习于本朝的新乐、新词,经常流连坊曲里巷,与乐工、歌伎往来,创制大量慢词,开有宋一代风气。0 [2](P928) 这是从 文学的角度对柳词创作的肯定。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是顺应了当时承平时代的/享乐0主题的需要。 柳永的创作主要从宋真宗天禧至宋仁宗皇佑的三十五年间(1017-1057年)。这段时期,宋朝边界相对安定,没有战争之苦,社会较为安定。宋人孟元老5东京梦华录序6中这一段是经常被人引用的: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对宋词的影响 摘要 宋词在形成新脱圆倩、纤丽峭拔的语体风格的过程中,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濡染下,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柳永词宋词慢词 。 引言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 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百十多个词调里,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质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也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柳记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

柳永词两首练习

天佑中学高一语文练习(柳永词两首) 命题人:洪晓芳审题人:学科组长: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倏.忽(shū)旌旆.(fai)杳.然(yǎo)鱼龙潜.跃(qián) B.老妪.(yù)兰橑.(lǎo)坼.裂(cha)架梁之椽.(ch uán) C.荠.麦(qí)罗衾.(qīn)扁.舟(piān)宵衣旰.食(gàn) D.巨擘.(b?)扛.鼎(gāng)戏谑.(xua)叱咤.(chà)风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骨鲠在喉潺湲国殇越俎代庖 B.黍离之悲豆蔻账簿知人论事 C.渔阳皮鼓聒躁羁旅未雨绸缪 D.钟鼓馔玉阑珊耆旧残绝人寰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将作为重点予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呼之欲出 ....。 B.NBA全明星赛于2月16日拉开战幕,人们为了一睹奥尼尔、科比,、姚明等明星的风采,从四 面八方纷至沓来,想必当天的菲尼克斯会因这一赛事十室九空 ....。 C.退休干部王锡柱先生,通过几年晨钟暮鼓 ....地勤劳耕作,终于在古稀之年了却了商隐故里人的夙愿——由他主编的《李商隐诗选浅释》日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D.陈云林访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了解,虽有海峡阻隔,但两岸一衣带水 ....,同为炎黄子孙的骨肉亲情是任何力量也阻隔不断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B.“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这一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将引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 C.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膜材具有不浸水性,水从膜上滑过不留水痕,膜材上面的尘埃会因雨水的自然降落而被清洗掉。 D.经过细致地调查取证后,警方终于确定这起事件的幕后黑手是那个男人一手策划的。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居易说自己为诗“系于意不系于文。”他确乎不穷工于词,却有返璞归真之美。 B.孟浩然的诗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不媚世俗,多自然超妙之趣。 C.唐玄宗天宝元年的一天(公元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 到长安来。 D.年味淡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做些什么? 6.下列相关名著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副主教利用甘果瓦把爱斯梅拉达骗出了巴黎圣母院,带到格雷沃广场,指着绞刑架要爱斯梅拉达在死亡和爱他之间选择一个。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让他陷入疯狂之中,又哭又恳求又威胁,最后他绝望了,将爱斯梅拉达交给隐修女看管,叫来了军警。《巴黎圣母院》B.东吴大将吕蒙乘荆州空虚,用“白衣渡江”之计偷渡过江,突击烽火台,袭取荆州城。关羽得讯回救,被孙、曹两军夹击,败走麦城。麦城粮尽,关羽和关平乘夜突围,中伏被孙权伏兵所擒。孙权劝降不成,便杀了关羽,从此荆州归了东吴。《三国演义》 C.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薛蟠向柳湘莲调情遭柳一顿暴打,只被打得“好兄弟”“好哥哥”“好老爷”的乱叫,喝了泥水才给放过。原来这柳湘莲最痛恨这个不堪的薛蟠,只和宝玉交好。前文宝玉挨打,忠肃王爷要找的戏子琪官就是他。尤三姐耻情拔剑自刎,他后悔莫及,也拔剑自刎。 《红楼梦》 D.觉慧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家》 7. 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婉约派的一项是:( ) A. 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 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 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D. 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8. 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⑤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⑥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①②③ B.⑤⑥ C.④⑤ D.①④⑥ 9.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 一样深。 C.“云树绕堤沙”一句,写入云的高树环绕着钱塘江堤的沙路,写的是江边之景。词人要我们将 注意力转向从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 D.“怒涛卷霜雪”一句,写奔腾的江涛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是水上。“天堑无涯”一句,则补足 了钱塘江的雄伟、广阔和险要。 10.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给词人送行的情人的心理描写。她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淼的 江面,更不舍得让词人离去。 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两人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漂流在遥远浩淼的江面,更不舍得分离。

论柳永词的女性特质

论柳永词的女性特质 内容摘要:柳永以特有的方式将内心抽象的愁思依恋、细腻温婉、阴柔多姿的女性特质十分深刻的诉诸于笔端,显示了柳词的独特魅力。柳永渴望个性解放和性爱自由,于是他在青楼中找到理想的归宿;他通过自己的词让世人了解了歌妓等普通女性的生活及境遇。所以他的作品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语感上或是感情上都时刻展现出女性特质来;他把复杂细腻而又缠绵悱恻的女性情思抒展得扣人心弦;他以女性的口吻如歌如诉,吟唱着生活的酸楚、命运的不济。 关键词:柳永;词;女性特质 柳永生平简介与柳词的主要特点 柳永(987-1055?),字鳍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故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倦厌官场,眈溺于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人所未写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八九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 了解了柳永的身世以及他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笔者通过长期潜心的研究,逐渐发现柳永以特有的方式将内心抽象的愁思依恋、细腻温婉、阴柔多姿的女性特质十分深刻的诉诸于笔端,显示了柳词的独特魅力。关于这些,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以女性口吻抒写复杂细腻而又缠绵悱恻的女性情思,婉倾泣诉,如歌如怨。

柳永词两首

★★学习方法 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3.学习作者融情人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4.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5.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课前预习 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柳永及其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3、识记有关词的常识。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妙景色。 一、☆★检查预习 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柳永简介。 3、背景材料: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4、识记有关词的常识。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欣喜赞许之情,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论柳永词的情感世界

论柳永词的情感世界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表现手法上力求直观浅露,不求含蓄,不设比兴寄托,铺叙刻画,情感丰富,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评说柳永,自然会想到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怎一个多情才子,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又生活在“清明盛世”的宋仁宗时期,有着孤傲、洒脱性格,加之所处的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位词人大家独特的内心情感世界。 一、柳词的情感世界忧怨落寞。 以《雨霖铃》为例,先说上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好一种凄凉冷落的清秋景色,引出无限的愁绪:“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好一个难分难舍的情感描写。此情令人伤怀,让人悲伤得说不出话来,其情何伤?一种感伤之情便蕴藉在这清秋景色和离别场面之中,让人落寞伤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千里之阔,竟装不下无限惆怅,装不下那无边离愁。楚天虽阔,柳思绵长,空廓、寂寥、忧伤、落寞之意境便充盈胸间,让人欲语无言。其情之真,其愁之浓,其伤之痛可见一斑,这便是真正丰富的内心情感。柳词,表面上句句都是写景,细品之字字在抒情。《雨霖铃》光看词牌便有了忧怨落寞、缠绵悱恻的柔肠寸断,便有了柳词那一种惜别伤离的凄美的情怀,便有了这种直观浅露铺叙刻画内心情感世界的千古绝唱。 试看柳永的《定风波》词: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写一位下层妇女的闺怨。自从春天到来,她一见花红叶绿,就惹起一腔凄惨悲愁的情感,一颗芳心有如乱麻,干什么闲事都平平常常,没有意思。即算在“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的美好时光,仍然拥着被褥闷睡;皮肉消瘦了,发髻下垂了,她还是懒洋洋地,无

论柳永词之雅俗

关于柳永词之雅俗及成因浅析 汉语言文学08级3班200802101334 罗坤 摘要:关于柳词的雅俗定位问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多数文人总是持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而 本文作者则从比较理性的角度来看待柳词的雅与俗。即既有 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并对柳词之雅俗的成因也做了简 明的解释。 关键字:俗及成因,意俗,庸俗,通俗,情雅及成因,意雅及成因,语雅及成因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宋词是无法逾越的一章,而柳永在宋朝的词坛上更是无法忽视的。他是当时词坛上最为受人瞩目的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他的词曾造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但是他也是两宋词坛备受争议的词人之一。争论的焦点主要在其词的雅俗归类上。大部分人均持一种极端的态度,而我认为柳永的词既有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 一:俗及成因 历来论者对柳词之雅俗往往更倾向于吧柳词归于“浅近卑俗”一类。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说:“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虽然肯定了柳永在词的创新上的成就,以及其词音律的和谐,但还是将其整体风格定为卑俗一体。文学史上,关于柳永这样的评论还有很多。如南渡初王灼《碧鸡漫志》,陈师道《后山诗话》,黄昇《花庵词选》

等。这样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绝对。 我认为柳词的俗应该分为三部分——意俗,庸俗和通俗。毫无疑问,意俗和庸俗这两种会属于绝对意义的贬义,而通俗这个词则属于一个中性词,它可以是因为没有个性而大众化,也可以是因为其通俗易懂而受人欢迎。 1.意俗 就柳词而言,涉及到猥亵香艳的,对女性充满色相的,世俗化的“意俗”作品也是有的。如:《柳腰轻》中的“英英妙舞腰肢软”,《洞仙歌》中的“缱绻。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小镇西》“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凤栖梧》中的“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 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等等,类似于这样低俗,浮艳之作还有很多。当然这是柳词被历代文人定位为卑俗浅近的最主要依据,同时这也是后代文人应该摒弃的诟病。 2.庸俗 词体进入晚唐五代后,经文士的改造和加工而日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定了一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一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但随着词的发展,后世词人之作日趋庸俗,而柳词中的庸俗之作也是在这一文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如:《合欢带》中的“妍歌艳舞,莺惭口舌,柳妒纤腰”,《长相思》中的“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红窗听》中的“如削肌肤红玉

柳永词两首 知识积累

柳永词两首 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常识; 2.了解柳永的知识; 3.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词的知识 词的起源 词产生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牌和标题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高清:柳永词两首】 铺陈 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词的分类 按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题材狭窄、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作者简介 【高清:柳永词两首】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47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较大。】 他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作品介绍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类:

高中语文选修1《柳永词二首》练习+答案

《柳永词二首》练习(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石油作为重要的化学能源,在过去近160年里,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石油开采技术是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步伐萌芽和发展的,前赴后继,直到今天。石油开采技术的________,在保证了能源供应的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战略地位的体现。 陆上的石油天然存储量经过多年的________已近枯竭,而占据全球71%面积的海洋中,石油储量巨大,被开发的数量________。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风急浪高的海洋里面开采石油难度很大。虽然过去70多年里,在浅海区城开采石油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超过3000米深的95%的广阔海域,还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如今就是只有极少数国家控制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后来居上,研发成功了大国重器“蓝鲸1号”和“蓝鲸2号”等系列产品,________,让世界艳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新月异汲取风毛麟角一步登天 B.今非昔比汲取风毛麟角一鸣惊人 C.今非昔比攫取九牛一毛一步登天 D.日新月异攫取九牛一毛一鸣惊人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谁能获取更多的资源,谁就能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权,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 会 B.谁能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权,谁就能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 会 C.谁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谁就能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而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 权 D.谁能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权,谁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进而获取更多的资 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技术,如今就是只有极少数国家控制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 术。 B.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就是如今只有极少数国家控制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 C.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技术,就是如今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 术。 D.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如今就是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 1. D(第一处,日新月异:形容发展变化很快,新事物、新气象不断涌现,适于形容石油开采技术新而快的变化;今非昔比:现在不是从前所能相比的。形容变化很大。故选用“日新月异”;第二处,攫取:夺取,掠夺,适于表达对石油资源的开采。汲取:吸取,吸收。故选用“攫取”;第三处,九牛一毛:比喻众多数量中的一点点,与前文“巨大”的说法相对。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故选用“九牛一毛”;第四处,一鸣惊人:比喻平时表现平平,一做起来就取得突出的成绩,适于表达大国重器成功研发的骄人成绩。一步登天:比喻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爬上高位。故选用“一鸣惊人”。故选D。)

论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论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一、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形成的原因 1、当时社会环境及词坛发展原因 2、柳永本人的原因 二、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柳永在词的体式和内容上做出重大变革, 2、柳永词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3、柳永在词的写作内容上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 (1)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2)柳永词多描写平民女子心声 (3)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使柳永挥毫泼墨 三、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北宋市井意识对词的发展的影响 1、使新创造的词体更贴近市井百姓 2、使词这一文学形式由高阁走向市俗 柳永是词黄金时代的集大成者,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他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对于后世诗词文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千古文章末路文人,这个人就是柳永,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一个另类,一个在人格上和追求上的另类。就是这样一个另类人物,却引领了宋词的重大变化,在词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无论柳永在词上的贡献大小,名声大小,之所以喜欢柳永,只为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正如宋诗直到欧阳修等人登上诗坛才显示出独特的面目一样,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的变化。 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馀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后官至屯田员外郎,世故称“柳屯田”。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

(完整word版)《柳永词两首》专项练习试题

《柳永词两首》专项练习 常识简介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如“”、“”、“”、“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的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词的段落叫“”或“”)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和(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1、《望海潮》 ①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②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雨霖铃》 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

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 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 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华fán 帘幕mù参差cī叠巘清嘉xiàn B.罗绮qǐ钓叟sǒu 箫鼓xiāo 吟赏烟霞yín C.寒蝉chán 骤雨zhòu 暮霭ǎi 良辰美景chén D.凝噎yē经年jīng 甘霖lín 兰舟催发cuī 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日的钱塘江岸,一派繁荣景象,大厦拨地而起,长桥飞跨而过,只感觉钱塘江畔繁华中更多了一份宁静。 B.“夕阳萧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早已流传。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首次将其改变为丝竹合奏。 C.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里写道:“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见其对苏东坡的赞美和敬仰。 D.在傍晚的最后一线余晖从窗前消隐时,我正趴在桌边,透过窗台,庸懒地望着天际的尽头,俨然沉溺于一幅水墨山水。 3.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浅谈柳永词对苏轼的影响

浅谈柳永词对苏轼的影响 周华旭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300112 摘要:柳永和苏轼都是北宋词坛上的代表性作家,分别代表了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创作,因而人们常常把他们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来讨论。柳词委婉绮靡,是为“腻柳”;苏词豪迈奔放,是为“豪苏。” 关键词:北宋词坛主体意识成就影响 柳永在慢词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而且柳词当时影响极其广泛,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苏轼是不可能完全不受柳词影响的。如果将《乐章集》与《东坡乐府》进行一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东坡词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柳词的影响,都对柳词进行了借鉴和吸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主体意识 词的功能本来是抒情。而晚唐五代以来绝大多数词作都成了应歌之作,只为了歌唱的需要,而不注重自我感情的抒发。有些作品虽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时光或人生的一些感触和思考,但却是通过女子的口吻或从女子的角度来写的,词中主要感情往往是女子对男子的情怀和思念,抒情主人公常常是女子,偶尔会有意无意间委婉曲折地表露出作者的一些思想感情,但并不明显。从而使词境变得非常狭小和单调。 柳永一直怀有积极用世的志向,然而追求浪漫放诞生活的性格又使得他的仕途极其坎坷,屡遭黜落,久沉下僚。因而他的许多词(主要是羁旅行役词和抒怀词)都表现了他对功名的追求和仕途失意的慨叹,抒发了复杂的人生意味。 而且在主体意识方面,苏轼表现得更为强烈。他的词作中多次出现了第一人称“我”,例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君遇时来纾组绶,我应老去寻泉石”(《满江红》)等。这些“我”的大量使用,在其他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而在苏轼词中则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介入意识,同时也可以看出柳永的影响。 2..对词的题材的开拓 在将强烈的主体意识灌注到词中的同时,柳永实际上也对词的题材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拓展。以往词的题材仅仅是男欢女爱、离愁别绪,虽然也有涉及其他内容的作品,但数量很少,绝大多数仍然没有跳出恋情的窠臼。 苏轼对词的题材的开拓极大地扩展了词的境界,使词体表现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多彩,从而将柳永做出的开拓得到了继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发展。 3.高远、阔大的气象 柳永历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他的词作是“只合十七八岁少女,执红牙拍板”而唱的。因此将他的风格定义为“柔弱绮靡”。而实际上,作为北宋初期最杰出的词人,柳永的风格是多样的。在柔弱绮靡之外,他在相当一部分作品中还大力描写了广阔的天地和登高临远之景,营造了开阔的意境,使词作体现出一种高远、雄浑的气象,隐约具有了一些豪放之气。 苏轼的豪放词创作实际上也受到了柳词中这种高远气象的启迪和影响。他的一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从内容和写法上看,明显是借鉴了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而他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柳永的咏史词《双声子·晚天萧索》的影响。这是一首追思吴越历史的咏史怀古词。看到这首词,我们马上会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为两首词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都是面对着在历史上有巨大影响的重大战役的古战场,都是抒发世事成空、人生如梦的感慨,都是在想象历史人物功成名就(柳永的“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和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强虏灰飞烟灭”)的同时,不由地感叹自身的失意(柳永一直宦游四方,久沉下僚,而苏轼作这首词时则是因“乌台诗案”刚被贬谪到黄州不久)。而两人描绘的景象也惊人地相似,都是“江山如画”、“云涛烟浪”、“惊涛拍岸”的具有雄浑气势和高远气象的壮美之景。从两首词的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看出,苏轼在创作咏史词时确实对这首《双声子》的气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借鉴和吸收。只是由于柳永的婉约词太过突出,从而使这首可以说开豪放词风气之先的《双声子》湮没无闻了。 4.赋体笔法的运用 和之前许多词人相比,柳永词作的一大特色便是赋体笔法的大量运用。柳永是北宋第一个大量创制长调慢词的词人。为了适应长调篇幅较长、旋律和节奏曲折多变的特点,柳永把赋体笔法引入词中,使赋体善于铺陈、尽情描绘的特色在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而柳永的慢词中叙事抒情往往追求详尽,对景物和感情常常铺叙展衍,不求含蓄,增加了词作的叙事性和层次性,同时也使词作实现了叙事、写景与抒情的较好融合。例如他的代表作《雨霖铃》便是条理清晰地层层叙述离别的场面和离人的情感,将景色、感情、议论层次分明地铺叙开来,从而将依依惜别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将一种感伤的氛围完全笼罩住了全词。 柳永的这种赋体笔法受到了后世许多评论家的赞誉。清代刘熙载评曰:“善于叙事,有过前人。”近人夏敬观也在《手评〈乐章集〉》中云:“柳永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容,一笔到底,始终不懈。”而这种笔法也自然对后来的苏轼产生了影响。郑振铎便认为:“东坡词虽取境取意与柳七绝异,然在奔放铺叙一方面,当也是暗受耆卿势力的笼罩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例如苏轼的一首《沁园春》就明显借鉴了柳词的铺排景物的手法: 由于柳永的作品在当时非常流行,而作为一代文豪的苏轼直到四十岁左右才开始作词.因而,苏轼在进行词创作时是不可能完全避开柳永的影响的。语言的明白清晰、感情的直抒胸臆等方面,苏轼也都对柳永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有益的借鉴和吸收。甚至于他的开豪放词风,都可以说是对柳永词中一种豪气的承继与开拓。因此,当我们谈到柳永与苏轼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对立而观,也要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一种承继关系。 参考文献: 1.《柳永词新释辑评》,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编著,中国书店,2005年; 2.《苏轼词新释辑评》,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编著,中国书店,2007年; 3.《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5.《宋代文学史》,孙望常国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神州文学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