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柳永赏析

八声甘州柳永赏析

柳永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多描写失意文人的羁旅行役生活和城市风光,以及歌伎生活等内容。其词风俚俗、清新,善于铺叙形容,曲尽其妙。本篇八声甘州是柳永的名篇,描绘了江野暮秋萧瑟寥廓、浑莽苍凉的景色,书写了思乡怀人欲归不得的愁郁。

这首词的主题是思乡怀人,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词中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头,用清新的秋景取代了常规的离别悲伤,为整首词注入了一丝柔和的气息。接着,“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词的下片转而写自己的身份和遭遇,“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出了词人所处的荒凉环境,通过“无言”的表达,更加突出了词人心中的孤寂和苦闷。最后三句“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则通过自然环境的烘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漂泊生涯的无奈和不甘。

总的来说,柳永的《八声甘州》是一首情感深刻、意境优美的词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漂泊生涯的无奈和不甘。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极强,对后世的词人来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文/开心老哥——584196705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词牌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面对着黄昏时分急骤的暮雨洒满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洗得分外清凉。 潇潇,雨声急骤;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河寂寞冷落,残阳照在楼上。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 关河,山河,关山河流。 残阳,夕阳。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朵凋零,绿叶枯萎。 是处,到处。 红,指花。 翠,指叶。

苒苒物华休:景物逐渐凋残。 苒苒,渐渐。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停止,凋零。 临:面对。 渺邈:遥远。 归思难收:回家的念头萦绕在心头,难以收回。 思,心思。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感叹这些年的行踪,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乡,因而饱受相思之苦呢?踪迹,行踪,走过的地方。 淹留,久留他乡。 八声甘州佳人:美人。 顒(y髇g)望:一作凝望,抬头凝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意思是说,想象爱人从妆楼上远望天际,辨认我的归舟,却认错了多少回。 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爱人怎么会知道,此时的我也依靠着栏杆如此愁思不解。 争知,怎知。 阑干,同栏杆。 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伫立江边,面对着洒满江天的潇潇暮雨,那暮雨仿佛又一次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 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川河流也愈加萧条冷落,落日的余辉照耀在望江楼上。 满目凄凉,到处都是残花败叶,美好的景色都已渐渐消失了,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有楼下的江水,在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实在不忍心登上高处,眺望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念头萦绕在心头,难以收回。 感叹这些年来的行踪,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乡,饱受相思之苦呢?想起心爱的人,此时可能正在楼上抬头凝望,不知道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了吧。 可她怎么会知道,此时的我也正在依靠着栏杆眺望着家乡,也是一样在深深地忧愁!柳永(985-1053),字耆清,初名三变,后改为永,字景庄。 宋初崇安(今福建省崇安县)人。 柳永致力于慢词的创作,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他不顾士大夫们的轻视和排斥,使用生动的俚俗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 他的词句出于自然,备受大众的喜爱,因而有凡有净水饮处即能歌永词的声誉。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翻译赏析篇一:八声甘州 今晚无聊,翻看柳永的词时,因他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而特意查了下这个曲牌的来历,居然真的和张掖有关。 百度关于曲牌《八声甘州》的出处就是:《八声甘州》缩写《甘州》。就是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就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名义,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后用做词牌。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属于快词,双调九十七字,仄韵,以柳永词为正体。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淋江天》全词如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遇,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感叹年来踪迹,何事痛淹留? 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恨? 曾经很喜欢古诗词的我,正好今夜有点小小的郁闷和无聊,而这样的时刻最适合拼凑酸文,不如就来一次无病呻吟附庸下风雅好了。 我也步这个韵仿一首《八声甘州》为善抒情,吧友们不讨厌也别投掷砖头哈,婆婆我人虽旧了还是可以很容易激动几滴…… 凭窗七度雪雨风霜,哪曾化心愁! 看看东西南北,当街顾影,谁更心绪? 也羡红妆富贵,也慕神仙游, 怎奈红颜旧,又临清秋。 流年堪伤故事,莲子心中苦,谁可与求! 怨反问杨春林,缘何不理会? 待明天欢颜依旧,本楼主,轻步舞风流。

握别处,烟消云散,我且悠悠~ 许是流年不利?自12年春节过后至今,烦心事接二连三,让本欲抽身远遁的我总也 不曾清静,更莫谈远离是非。明明夜夜愁绪难消,还得天天笑脸示人,只觉得烦恼惆怅有 自个担当就好,没必要让身边的人也跟着不愉快。 若非生计,秋歌我何苦如此愧疚? 不过苦中作乐也已惯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也经历的多了,生离死别或别的本不该 承受的悲伤也承受过了,还有什么能让我不能面对的呢? 既然身在江湖,岂可不快意此生?悲也罢,晴也好,此去彼来,总存有破灭的时候。 上小了,还可以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只要我的眼睛还亮着,心还跳着,我便会笑着继续往前走…… 篇二:论文-雨霖铃品酒 柳永婉约伤感之作――《雨霖铃》 ――诗人柳永的概述与《雨霖铃》的赏析 在高中时就应经学过《雨霖铃》,作为男孩子本应喜欢豪迈雄浑的诗词,而为什么我 会选择这首呢?原因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是因为诗人柳永他通晓音律,熟识旧有调,身世传奇,福康安填词。第二点是 因为他的词的内容与其他诗人存有显著的区别,独树一帜。他的诗据我介绍可以分成三类:一就是写下都市生活的繁盛,二就是男女情爱的苦难,三就是羁旅行役的哀伤。其中虽鲜 有媚俗之作,但总体来说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青楼歌妓、繁华都市的情况。第三点是因为 诗人所作的诗词柳永词标志着北宋词发展的转折点,做为第一位对宋词展开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他对词的创造性贡献更主要就是彰显在词调和艺术方面。首先,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其次,多样了词的表现手法,最后他的词大多为快词居多并以 设色著称。 说起柳永这位诗人,回想起当时老师对诗人柳永的介绍比较简单,因为我选修了古诗 词鉴赏,我就就联系了一下之前的语文老师,叫她把之前的课件发了给我。课件课件里面 是这么介绍诗人柳永的。――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 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 而上了邓健老师的课--古诗词品酒对诗人柳永介绍的跟多了。柳永曾Sartilly《鹤冲天》,里面存有“才子词人,自就是白衣卿相”,以及“木叶把宴游,再加了浅斟低唱” 等词句。仁宗晓得后指出柳永过分无耻,不许投档,而招来他屡试不第(宋人吴曾<能改 斋漫录>卷十六云:"仁宗留心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沉郁虚薄之文)。一生穷困潦倒,仕途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冷秋伴乡愁 ——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上片写景色。一个“对(望)”字领属全片,作者面对的具体景物是“雨”“江天”“秋”“风”“关河”“照(太阳)”“楼”“红”“翠”“长江”。分析这些景物特点的描写可以感受作者的心境。“暮、清、霜、残”,暮视觉由明转暗、霜触感冰冷、清纯而无色视觉冷色,残则形态不全、破而不完整。秋意色彩暗淡、物象衰败、触感清冷、应当是残秋之景。其色气在作者刻意反复涂抹下得以强化。暮雨洗清秋,是冷上加冷就如三九天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霜风凄紧,凄是冷周身瑟瑟,紧是劲、风力强劲,更让人难以喘息,一场秋雨一场寒说得就是这个。关河冷落,冷落是寂寥没有生气,(残照当楼)楼穿残阳、(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草木衰黄,一片死寂。广袤的大地上动得只有江水,也是“无语”东流,冷落孤寂到了让人绝望。关河是彰示所述人事涉及地域的标志,羁旅行役的地标。作者伫立或凭栏远望良久,面对景象不断变化,画面有动有静有立体感。从暮雨阴沉到霜风卷云到残阳西坠是时间的变化(渐霜风凄紧);潇潇秋雨映衬于茫茫江天,呼啸秋风肆虐苒苒物华,是立体画面。时空开阔

辽远苍茫,意象丰富,洪细包孕,交相映衬,景致恢弘。思乡的人对时间久距离远衰破残败的景象(伤春悲秋)非常敏感,孤独寂寞寒冷(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同病, 境由心生,什么样的心境便摄入什么样的景色。分析其中相似点就不难理解情景如何交融。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下片紧承上阙,“登高临远”呼应开篇“对”字。“不忍”让我们想到“独自莫凭栏”的泣血告诫,那是思乡念亲的苦痛难以承受的诉说,“归思难收”那是作者难以抑制思念,本想登高远望聊作“归思”的慰藉,但常常转变成了断肠般的摧残越发“难收”,正因如此才“不忍登高”和“归思难收”的矛盾,痛苦之剧可见可感。这种痛苦一年多来无时无地不困扰着他,“何事苦淹留”甚而开始怀疑这种(羁旅)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痛苦地迷茫。作者眼前出现了幻觉,仿佛看到远在家中的亲人也正在思念自己,“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样的凭栏,凝望着远方“归舟”,期待盼望激动但是几次希望就是几次失望,天涯人经历着一样的苦痛,一误再误都不能罢休。身异地心同愁,非一人之苦乃众人之苦。 ——冷秋乡愁。

八声甘州柳永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柳永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柳永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原文: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 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字词解释: 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⑷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ao3):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⑽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⑾争(zěn):怎。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⑿恁(nèn):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翻译: 伫立江边面对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满目的凄凉到处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只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

《八声甘州·柳永》原文与赏析

《八声甘州·柳永》原文与赏析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写别情的词,也是很出色的。这首开始以“对”字领起,写雨后的江天,清澈如洗。词句极洗练,而又大气磅礴。“渐霜风”三句,再以“渐”字领起,直贯而下,写风紧残照之关河楼头,境界绮丽而悲壮,声响尤其动人,难怪苏轼叹为“唐人佳处,不过如此”。(赵令畤《侯鲭录》引)有一些宋词可与唐诗比美,而柳永更是代表作者。“是处”两句,跌到眼前近景,叹息万物凋残。“惟有”两句再荡开,写江流之无语东流,人也沉默隐忧。上片全系写景,惟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思。换头后即景抒情,大开大合,呼应、问答、对照,各种手法运用自如。“不忍”与“望故乡”两句,前呼后应。“叹年来”与“何事”句,自问自答。“想佳人”两句与“争知我”两句,两相对照。一层深入一层,一步紧接一步,在章法上是这样密接而又宕开,其中有些句子的领字,如“不忍”、“望”、“叹”、“想”、“误”、“争知”,均贴切异常。而其中“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从艺术构思上是以杜甫的《月夜》思家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手法,从对方写。而句子又沿用谢朓的《之宣城郡……》“天际识归舟”句,然加上了“误几回”,使意思完全相反,句子更为灵动。“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又想到自己,然后戛然而止。 梁启超说到这首词,曾云:“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这词的上下片前后情景,确实具相映交辉之美,于壮丽的景色中含有无限柔情。其首尾之呼应,尤在有形无形之中。如末尾之“倚阑干处”是把凭栏明写出来,而开头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所观之景,实也凭栏所见,唯不写出栏干字样而已。这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宋柳永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宋柳永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 【1】八声甘州:词牌名,原为唐边塞曲。简称“甘州”,又名“潇潇雨”“宴瑶池”。全词共八韵,所以叫“八声”。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脉络十分清晰。 【2】“对潇潇”二句: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3】霜风:指秋风。 【4】凄紧:一作“凄惨”,凄凉紧迫。 【5】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6】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7】是处:到处。 【8】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红,代指花。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9】苒(rǎn)苒: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10】物华:美好的`景物。 【11】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12】渺邈(miǎo):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13】归思(sì):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14】淹留:长期停留。 【15】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16】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17】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18】争(zhēng):怎。 【19】处:这里表示时间。“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20】恁(nèn):如此。 【21】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注释: [1]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2]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3]凄紧:一作“凄惨”。 [4]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5]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6]渺邈:遥远。 [7]淹留:久留。 [8]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9]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10]争:怎。⑾恁:如此,这般。 [11]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作品赏析: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八声甘州》古诗词鉴赏

《八声甘州》古诗词鉴赏 《八声甘州》古诗词鉴赏 八声甘州 柳永北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 ①潇潇:雨声急骤; ②关河:亲山河流; ③是处:到处; ④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 ⑤苒苒:渐渐地; ⑥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 ⑦淹留:久留; ⑧颙(yóng):抬头; ⑨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 ⑩恁:如此,这样。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郎。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

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赏析】: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一篇词作。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柳永《八声甘州》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注释 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作品原文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⑴。渐霜风凄紧⑵,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⑶。是处红衰翠减⑷,苒苒物华休⑸。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⑹,归思难收⑺。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⑻。想佳人⑼妆楼颙望,误几回⑽、天际识归舟。争知我⑾,倚栏杆处,正恁凝愁⑿! 作品注释 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⑷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ao3):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⑽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⑾争(zěn):怎。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⑿恁(nèn):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作品译文 伫立江边面对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满目的凄凉到处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只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 其实我实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乡遥远不可及之处,一颗归乡的心迫切难以自抑。叹息这几年来四处奔波流浪,究竟是什么苦苦到处滞留?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边画楼,眺望我的归舟误认一舟一舟?你可知道我正在倚高楼眺望,心中充满了思念家乡的忧愁苦闷? 创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极具音乐天赋,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

《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译文] 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本已气肃天清的万物,加此一番秋雨,更是清至极处。 八声甘州①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①八声甘州:一名《甘州》。 ②潇潇:雨势急骤。 ③“是处”句:到处花叶凋零。 ④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物华休:美好的景物消残。 ⑤渺邈(miǎo):同“渺渺”,远貌。 ⑥归思:归家心情。 ⑦颙望:凝望,呆望。颙(yóng):仰慕。 ⑦渺邈:遥远。 ⑧淹留:久留。 ⑨颙望:抬头远望。 ⑩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好多次看到远处有船驶过,便以为是爱人乘舟归来。 ⑾争:怎。 ⑿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凝愁,愁绪凝聚化解不开。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译文二】 看潇潇暮雨洒落江天,一番清洗,洗出一片清秋。渐觉凉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全变得肃杀冷落,如血的残阳正斜照高楼。到处是一片残花败叶,一切美好风物都渐渐萧条。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默默无声匆匆东流。 不忍心登上高楼远眺,怕望故乡遥远渺茫,归心更难以收。可叹几年浪迹萍踪漂泊不定,不知为何事在他乡苦苦滞留?想此时佳人定在妆楼凝望,不知她会有多少回误认归舟?她哪会知道我和她一样,身倚栏杆苦苦思念满怀忧愁。 【评点】 本篇为词人的名篇,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上片写所望之景色,词人以如椽之笔描绘江野暮秋萧瑟寥廓、浑莽苍凉的景色:以“潇潇”暮雨、“凄紧”的霜风、江流展现了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以“冷落”的关河、夕阳“残照”描绘了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景象,充满了萧瑟、肃杀的悲秋情调。“苒苒物华休”比喻青春时光的短暂,只剩下“无语东流”的长江水,暗示词人的惆怅和悲愁无处诉说。 下片写登高远眺的感想,抒写了思乡怀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不忍登高”说明词人所处的位置,“不忍”二字点出曲折,增加了一番情致。接下来几句层层说明了缘何“不忍”,一是“望故乡渺邈”,

《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北宋婉约词派代表词人,早年屡次科考不中,遂出入青楼,流连于俗世歌舞之所,其词多以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于描写羁旅生活,自称“白衣卿相”。而这首《八声甘州》是柳永的代表作,代表着其最高艺术成就,其中名句被苏东坡誉为“不减唐人高处”。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来年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头以一个“对”字总起,富于气势,似乎词人 的目光要穿透天际,登高临远,望极天涯,一个“对”字将词人不甘的心情表现出来,后面两个动词“洒”和“洗”都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洒”字好像雨瓢泼而下,更与“对”字对应,两个动词一个自下而上,一个自上而下,这种无形的碰撞让全词都带上了一种悲壮的情绪。而“洗”字更突出了雨的声音,更加气势磅礴。其余如“潇潇”、“暮”、“清秋”更显一种“凉”意,一句话,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正是此句被苏东坡评为“不减唐人高处”,开头“渐”与“紧”对应,以一种动态的感官呈现,给人一种愈演愈烈的紧迫感。紧接着一句“关河冷落”,让人不禁想起昔日的关河之景,而在这清冷的秋天,关河也退下戎装,入目一片荒凉,更突出了悲凉的感情。然后跟着用一个“残照当楼”,雨后的残阳斜斜地照在词人所站的阁楼上,与开篇“对”相应,以和“暮雨”相同的角度而来,作者“对暮雨”、“对残阳”。但不论暮雨还是残阳,都尽显悲凉之意,同时这句也领起了“关河”与“霜风”一同汇于词人一点,似乎全宇宙的悲气都扑面而来。一个“残照当楼”境界全出,当之无愧于东坡的“不减唐人高处”。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视角由仰视变为俯视,前面两句话的悲壮与喧闹在这里转为细致和安静。“是处”既表明空间,又暗含时间,此时此刻“红衰翠减”,无论原先景色多么美好,如今都是一片凋零之景,又暗暗与开篇的“清秋”相对应,这种联系贯穿全篇,将这个词作雕琢得浑然一体。后面“苒苒”又是缓慢发展的势头,与“渐”相应,“苒苒物华休”暗合宇宙之哲理,草木都有兴衰盛败,又联想到故乡的人们,最后一个“休”字体现了作者悲戚无奈的心境。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在这种清秋之际,万物凋零,只有长江水还在奔流不止,亘古不变。思绪由草木转到江水,改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的宇宙之哲理在此自然而出。尽管长江水奔流不息,本应是动与声的合成,但一个“无语”将这声都抹去,一种无语凝噎的深沉情感喷薄而出,上片的感情由此达到了高潮。 整个上片由悲壮转为细致,由仰视到俯视,由动景到静景,由有声至无声,一切顺理成章,浑然天成,无不体现着词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下片一开头用“不忍”两字,自然转为抒情。首先“不忍”承接上文,作者看到清秋一片悲凉凋零的景象,以及最后的长江水“无语东流”,都不由心生一种“不忍心”的感情。同时,“不忍”登高,只因登高后就不觉望向故乡,想到故乡渺邈,却难以踏上归舟,不觉悲从中来,再次交代了整篇词的感情基调,过渡自然。 “叹来年踪迹,何事苦淹留”,接下来作者回想前几年的事情,却似乎不知什么事情牵绊住归乡的脚步。似是轻声的询问自己,词人自然知道是因为科举不中而难以归家,但这句话如此说出,实则表明词人认为这些“俗事”是在浪费大好时光,但同时,文字里更有一种淡淡的懊悔,不归家表明词人依旧在等待,与“不忍”登高却依然在高处相应,将作者矛盾心情表

八声甘州作品翻译及赏析

八声甘州作品翻译及赏析 八声甘州作品翻译及赏析 《八声甘州》作品简介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八声甘州》原文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⑴。渐霜风凄紧⑵,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⑶。是处红衰翠减⑷,苒苒物华休⑸。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⑹,归思难收⑺。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⑻。想佳人⑼妆楼颙望,误几回⑽、天际识归舟。争知我⑾,倚栏杆处,正恁凝愁⑿! 《八声甘州》注释 ⑴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 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⑷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ao3):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⑽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⑾争(zěn):怎。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⑿恁(nèn):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八声甘州》原文翻译 伫立江边面对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满目的凄凉到处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只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 其实我实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乡遥远不可及之处,一颗归乡的心迫切难以自抑。叹息这几年来四处奔波流浪,究竟是苦苦到处滞留?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边画楼,眺望我的归舟误认一舟一舟?你可知道我正在倚高楼眺望,心中充满了思念家乡的忧愁苦闷? 创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极具音乐天赋,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开封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

柳永的《八声甘州》的翻译及赏析

柳永的《八声甘州》的翻译及赏析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柳永翻译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声甘州柳永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

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八声甘州》既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柳永的《八声甘州》的赏析。 《八声甘州》原文: 作者: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描写秋天的古柳永《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赏析: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原文及翻译,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原文及翻译,八声甘州·对潇潇 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原文 作者:柳永〔宋代〕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凄紧一作:凄惨)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阑一作: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创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有求仕用世之志。适逢北宋安定统一,首都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这首词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之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着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思念着我,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注释 潇潇:风雨之声。 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苒(rǎn)苒:渐渐。 渺邈:遥远。 淹留:久留。 颙(yóng)望:抬头远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争:怎。 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 导读:《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八声甘州①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①八声甘州:一名《甘州》。 ②潇潇:雨势急骤。 ③“是处”句:到处花叶凋零。 ④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物华休:美好的景物消残。 ⑤渺邈(miǎo):同“渺渺”,远貌。 ⑥归思:归家心情。 ⑦颙望:凝望,呆望。颙(yóng):仰慕。 ⑦渺邈:遥远。 ⑧淹留:久留。 ⑨颙望:抬头远望。 ⑩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好多次看到远处有船驶过,便以为是爱人乘舟归来。

⑾争:怎。 ⑿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凝愁,愁绪凝聚化解不开。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译文二】 看潇潇暮雨洒落江天,一番清洗,洗出一片清秋。渐觉凉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全变得肃杀冷落,如血的残阳正斜照高楼。到处是一片残花败叶,一切美好风物都渐渐萧条。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默默无声匆匆东流。 不忍心登上高楼远眺,怕望故乡遥远渺茫,归心更难以收。可叹几年浪迹萍踪漂泊不定,不知为何事在他乡苦苦滞留?想此时佳人定在妆楼凝望,不知她会有多少回误认归舟?她哪会知道我和她一样,身倚栏杆苦苦思念满怀忧愁。 【评点】 本篇为词人的名篇,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上片写所望之景色,词人以如椽之笔描绘江野暮秋萧瑟寥廓、浑莽苍凉的景色:以“潇潇”暮雨、“凄紧”的霜风、江流展现了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以“冷落”的关河、夕阳“残照”描绘了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景象,充满了萧瑟、肃杀的悲秋情调。“苒苒物华休”比喻青春时光的短暂,只剩下“无语东流”的长江水,暗示词人的惆怅和悲愁无处诉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