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沈云松)
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分析

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分析本次病例涉及4名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两对半,即AB和CD属于夫妻关系,EF为同事关系。
其在临床医学检验方面的表现如下所述。
一、临床表现病例中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一致,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食欲不佳、黄疸、腹胀等。
这些表现从病情初期到中期都会出现,严重的病例会出现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这些表现是通过临床检查和患者的自我感觉获取的。
二、实验室检测1. 乙肝标志物检测通过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发现其HBV-DNA、HBsAg、HBeAg、HBcAb、HBeAb皆为阳性,符合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2. 乙肝系列抗体检测患者血清HBsAb、HBcIgM、HBcIgG、HBeAb包括血清HBsAb、HBcIgM、HBcIgG、HBeAb等指标均为阳性结果。
到达病情稳定期时,血清HBsAb可以持续高水平阳性。
3. 肝功能指标检测患者ALT、AST、γ-GT、ALB及总胆红素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4. 单核细胞维生素B12结合蛋白检测由于患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和腹痛等症状,且对维生素B12的吸收能力下降,因此对单核细胞维生素B12结合蛋白进行检测,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肝功能。
5. 内衣补体C4检测患者血清C4的水平普遍偏低,从而证实了乙肝患者在免疫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治疗方案由于乙肝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病情逐渐发展的疾病,加上并发症严重,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来说,早期发现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为常用的治疗方案:1. 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抗病毒药物治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由于不同的患者病情不同,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
2. 营养支持治疗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营养状况通常较差,需要采取相应的营养支持措施。
包括增加蛋白质和糖分的摄入量,同时注意卡路里的摄入。
3. 对症治疗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通常会出现不同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目的阐述血清标本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指导临床工作者对乙型肝炎的正确诊治。
方法结合自己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阐述检测血清标本的HBV标志物方法和临床参考值的意义。
结果血清标本的HBV 标志物的检测可以作为快速诊断乙肝的简便方法,为临床所应用。
结论正确认识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对临床医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临床意义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血液中可产生一种或多种抗原抗体系统。
检测病人血清中的这些病原标志物,对病毒性肝炎的分型、临床诊断、传染性的判定、发病机理的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阐述如下。
HBV至少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HBsAb)、e系统(HbeAg,HBeAb)和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HBcAb)。
目前HbcAg在一般化验室中尚难直接检测到,临床上常用的指标如下。
(1)HbsAg和HbsAb:HBsAg是HBV感染后第1个出现的血清指标,HbsAg阳性表明有HBV急性感染或持续感染。
持续6个月以上阳性为慢性感染。
HbsAg 在血液中以下列3种形式存在:①Dane颗粒(HBV完整病毒)外壳是HbcAg,内心为HbeAg;②小球形颗粒(HbsAg本身)是Dane颗粒装配后过剩外壳;③管状颗粒可裂解而成为数个小球形颗粒。
HbsAg是HBV感染后最早和最常见的指标,它一般多在感染后4~6周(转氨酶或黄疸升高前2~4周)出现,至恢复期消失(感染后5~7个月)。
如转为慢性肝炎或携带者,可持续数年或终生。
但是:①HbsAg阳性表示有过感染或正在感染,并不说明现在HBV是否复制;②HbsAg滴度与肝脏病变类型无关,也不指示预后好坏;③HbsAg滴度与病情变化无肯定一致的关系,也不应将HbcAg滴度升降作为判定病情好坏和药物疗效的指标。
HbsAg>100mg/L时,多同时伴有HBeAg(+)。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验方法运用与分析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验方法运用与分析发表时间:2016-06-02T15:14:36.9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3期作者:夏思红张红兵曾凡魁[导读] 本文介绍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
湖北省嘉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嘉鱼 437200摘要: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验发展方法迅速,本文介绍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血清学的检查项目及其在病毒性肝炎诊断,分型、分期中的意义[1]。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血清学;实验室检验病毒性肝炎目前已经确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引起肝炎,而其他的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可引起肝脏病变,但这类病毒所致的肝炎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不属于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实验室检验主要为病原学、血清病毒标志物、核酸的检验。
一、HAV病毒肝炎的实验室检验HAV-Ag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粪液中HAV-Ag,起病前二周即可检测到。
发病后一周阳性率约为50%,提示甲型肝炎急性期或无症状感染者。
抗-HAV IgM检测,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其特异性高,在发病早期即明显升高,高滴度可维持2~4周,并在短期降至较底水平,通常在3~6个月转为阴性,作为HAV近期感染的指标。
抗-HAV IgG是保护性抗体,病后1月可检出,3个月后达高峰,维持2~10年,抗-HAV IgG阳性是既往HAV感染及机体有免疫力的标志,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同时也作为诊断甲型病毒肝炎的依据。
二、HBV病毒标志物的实验室检验HBsAg与抗-HBs:HBV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升高前2~8周,血清中即可检出HBsAg。
HBsAg是急性HBV感染早出现的抗原,滴度高,作为诊断为乙型病毒肝炎的依据。
典型乙型病毒肝炎患者,潜伏期先出现HBsAg,后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
一般持续2~6个月转阴。
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以及HBsAg携带者血清中均可呈现阳性反应并持续半年以上。
临床分析中的肝炎病标志物检测与慢性肝病评估

临床分析中的肝炎病标志物检测与慢性肝病评估在临床实践中,肝炎病标志物检测与慢性肝病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能够利用各种方法来检测肝炎病标志物,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慢性肝病的评估。
本文将从肝炎病的定义、肝炎病标志物的分类以及慢性肝病的评估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肝炎病的定义肝炎病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肝细胞炎症反应的一类疾病。
肝炎病主要分为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两大类。
前者常见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后者包括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
不同类型的肝炎病在患病原因和病程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
二、肝炎病标志物的分类肝炎病标志物是指体内的一些指标或物质,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判断肝炎的发展情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等。
根据其性质和功能,肝炎病标志物可分为病毒标志物、肝脏功能标志物和炎症反应标志物三类。
1. 病毒标志物病毒标志物是指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物质,可以用来确定肝炎的病原体类型和感染情况。
常用的病毒标志物有HBsAg、HBeAg、Anti-HCV等。
这些标志物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判断病毒是否存在、病毒是否活跃以及是否存在慢性感染等情况。
2. 肝脏功能标志物肝脏功能标志物是指反映肝脏功能状态的物质,可用来评估肝炎病的严重程度和肝脏损伤的程度。
最常用的肝脏功能标志物包括AST、ALT、ALP等。
这些标志物的水平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炎症反应标志物炎症反应标志物是指在肝炎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产生的与炎症相关的物质。
常用的炎症反应标志物有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
这些标志物能够反映炎症的活跃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慢性肝病的评估方法针对慢性肝病的评估,临床医生通常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以提供全面准确的病情评估。
常见的慢性肝病评估方法包括肝活检、肝功能检测、影像学检查等。
1. 肝活检肝活检是目前最可靠的评估慢性肝病程度和活动性的方法之一。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本组 2 9例 的 治 疗 , 者 认 为 输 尿 管 镜 下 气 压 弹 道 作 碎 石 术 治 疗 输 尿 管 结 石 梗 阻 所 致 急 性 肾 后 性 肾 衰 竭 , 有 快 具 速 、 全 、 靠 、 伤小 、 发症少等优点 , 作为首选方法 。 安 可 创 并 可
89 65 。 .
要 过 于 追 求 碎 石 效 果 , 长 手 术 时 间 , 加 手 术 危 险 性 。 因 此 延 增
对 输 尿 管 上 段 结 石 较 大 , 阻 严 重 , 石 比较 困 难 或 者 估 计 费 梗 碎
论
3 讨
时 较 长 者 , 选 择 水 压 扩 张 输 尿 管 将 结 石 冲 回 肾 盂 , 双 J管 可 置 引 流 。 , 除 梗 阻 , 情 况 改 善 后 再 择 期 体 外 碎 石 。对 于 双 肾脏 解 待 侧 输 尿 管 结 石 患 者 , 据 肾 脏 对 抗 平 衡 原 则 , 一 侧 梗 阻 解 除 根 当
入 致 输 尿 管 堵 塞 。结 石 梗 阻 易 并 发 感 染 , 阻 解 除 后 应 常 规 ] 梗 留取 肾盂 内尿 液 送 细 菌培 养及 药 敏试 验 , 选 择 有 效 抗 生 素 提 为
供依据 。
望 恢 复 ; 阻 超 过 6周 , 梗 肾功 能 则 很 难 恢 复 。
・ 34 1 7 ・
检 验 医学 与 临床 2 1 0 2年 6月 第 9卷 第 1 期 I bMe i,u e2 1 , o. , . 1 dCl Jn 0 2 V 19 No ¨ a n
排石洁净 2 2例 , 净 率 7 . 6 , 排 5 8 3个 月 内 排 净 2 6例 , 净 率 排
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徐爱华;徐学俊【期刊名称】《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08(3)6【摘要】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探讨慢性肝炎重症化及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34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发生于急性肝炎的28例,发生于慢性肝炎有明确肝病史和无明确肝病史的分别为245例和76例;引起重型肝炎的病毒中以HBV单一或重叠感染率最高,占82.2%(287/349),6例(1.72%)未能确定病原,未发现单一HAV、HDV和HGV感染者,HBV重叠HEV感染者病死率为65.2%(15/23),HEV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为60%(18/30),均比单一HBV或单一HEV感染者高(P<0.01和P<0.05)。
结论重型肝炎仍以HBV感染为主,HBV和HEV重叠感染可以加重病情、病死率高。
【总页数】3页(P459-461)【关键词】重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临床特点;重叠感染【作者】徐爱华;徐学俊【作者单位】济宁市传染病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相关文献】1.戊型病毒性肝炎抗体检测与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对照分析及临床意义 [J], 程慧;栾建强2.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分析 [J], 向尹;郭勇3.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测应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 [J], 张文杰;毛维武;田淑菊;李朝霞;屈延;龚晏萱;杨建军;郭宏艳;金惠琴4.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探讨(附56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主要特点分 [J], 邹正升;陈菊梅5.100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分析 [J], 徐晓婧;杨大国;冉云;吴其恺;刘晓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毒性肝炎检测

四、丁型肝炎病毒检测
(一)丁型肝炎病毒抗原测定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VAg)出现较早,但仅持续 l~2周。HDVAg与HBsAg同时阳性,表示 丁型和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病人可迅速发展为慢性或急性重症肝炎。
(二)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1.抗-HDV IgG 阳性只能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测得,是诊断丁型肝炎的可靠指标,病愈 后仍可存在多年。
2.抗-HDV IgM 出现较早,一般持续2~20周,可用于丁型肝炎早期诊断。
(三)丁型肝炎病毒RNA测定
阳性可明确诊断为丁型肝炎。HDV与HBV重叠感染的病人易迅速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五、戊型肝炎病毒检测
1.抗-HEV IgM 95%的急性期病人呈阳性反应,8个月后全部消失。抗-HEV IgM的持续 时间较短,可作为急性感染的诊断指标。
(二)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1和前S1抗体测定
前S1抗原可识别肝细胞表面特异性的病毒受体,是非常重要的传染性指标。同时血清 前S1抗原的存在与病毒复制的关系密切。作为病毒复制指标较HBeAg敏感,可以反映 HBeAg阴性乙肝病人体内的病毒活动状况,避免由于HBeAg阴性造成的误诊和漏检,对 “二对半”检测起重要的补充作用。前S1抗原阴转越早、前S1抗体阳转越早,病人病程越 短、预后越好。
Thanks
(三)HAV-RNA测定
HAV-RNA阳性对诊断特别对早期诊断具有特异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一)乙肝六项检测
1.HBsAg 阳性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发病时达高峰;如果发病后3个月不转阴,则易 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携带者 HBsAg也呈阳性。
2.抗-HBs 是保护性抗体,可阻止HBV穿过细胞膜进入新的肝细胞。抗-HBs一般在发病后 3~6月才出现,可持续多年。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迟宝荣;孙艳;周丹;孔德霞【期刊名称】《吉林医学》【年(卷),期】2005(026)012【摘要】迄今病毒性肝炎已明确的病原体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
关于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和输血传播病毒(TTV)等新型肝炎病毒的致肝病性目前尚无定论。
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对病毒性肝炎的检测及诊断方法不断增多并日益完善。
现将几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特征及其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临床意义概括如下。
【总页数】3页(P1365-1367)【作者】迟宝荣;孙艳;周丹;孔德霞【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相关文献】1.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测应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 [J], 张文杰;毛维武;田淑菊;李朝霞;屈延;龚晏萱;杨建军;郭宏艳;金惠琴2.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J], 迟宝荣;孙艳;周丹;孔德霞3.超声血流动力学联合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肝损伤的临床意义 [J], 蒋火富;余文海;彭晓卫;李先文;严济泳;刘菲斯;胡萍;刘庆华4.216例老年人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J], 温小凤; 李雪梅; 曾文凤; 陈念5.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第二代抗-HCV、第三代抗-HCV及HCV-RNA等三种HCV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J], 徐建英;唐正运;李贵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如何判断“可疑”
“阳性”在理论上的概念是“存在”,然而在实践中, 因其受方法、灵敏度、精密度、种族、社会环境的 影响,所以具有相对性(5ng、2ng、0.5ng)
。
阈值附近理论上是个盲区,不易截然分为阴性和阳 性。国外厂家均要求对这部分可疑标本进行奇数次 复查,以次数多者为准(通常3次),但实际上是 难定的,只能判为可疑。美国联邦药品食品管理局 (FDA)规定阈值±0.05均判为可疑。我国临检中 心亦有阴、阳、可疑三种判断结果。我们目前的办 法是建议追踪观察。
6) 交叉反应物质 某些药物可导致非特异性吸附。 类地高辛、类AFP样物质等,是与靶抗原有交叉 反应的物质。在用多抗测定抗原时对测定结果 影响不大,但在用单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如 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用单克隆抗体相对 应的靶决定簇时,也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7) 标本中其它成分的影响 血清脂质过高、胆红 素、血红蛋白及血液粘度过大等,均对ELISA测 定结果有干扰作用。在报告单上注明标本的状 态是可取的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的 质量保证
沈云松
几个概念
� � � � � �
质量保证 室内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评价 准确度 偏差 精密度
室内质量控制
�
� �
一、测定前的质量控制:实验室的环 境、设施和设备 二、理想的测定试剂和方法 三、人员培训
统计学质量控制
�
�
一、室内质控样本的选择:基质效应, 浓度水平,稳定,无已知传染危险性, 靶值已定,容易获得,价格可以接受。 二、质控物浓度的选择:3SD>1也即2-4 倍cutoff值浓度作为室内质控管理体系, 另选择S/CO=1.5左右作为测定下限。
内源性物质
有人认为大约40%的人血清标本中含有非特异性干 扰物质,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结果。常见的干扰 物质有: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嗜靶抗 原自身抗体、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s)抗体、交 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1) 类风湿因子 人血清中IgM、IgG 型类风湿因子 (RF)可以与ELISA系统中的扑获抗体及酶标 记二抗的FC段直接结合,从而导致假阳性。解 决该情况的办法是:(1)用 F(ab)2 替代完 整的 IgG;(2)标本用联有热变性(63℃, 10min)IgG的固相吸附剂处理(将热变性IgG加 入到标本稀释液中同样有效);(3)检测抗原 时,可以用2-巯基乙醇等加入到标本稀释液中, 使RF降解。
4) 标本凝集不全 在没有促凝剂和抗凝剂存在的 情况下,正常血液采集后1/2~2h开始凝固, 18~24h完全凝固。临床检验工作中,有时为了 争取时间快速检测,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 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此时的血清中仍残留部 分纤维蛋白原,在ELISA测定过程中可以形成肉 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假阳性结果;这 类情况于次日复查时因血凝已完全,血清中不 在有纤维蛋白原存在,故复查结果变为阴性。 为避免上述干扰作用,解决的办法最好是血液 标本采集后必须使其充分凝固后再分离血清, 或标本采集时用带分离胶的采血管或于采血管 中加入适当的促凝剂。
综上所述,对临床检验ELISA测定中出现 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在考虑试剂因素和操 作因素之的外,更多应从标本因素方面进行分 析并应采取相应措施排除干扰作用,从而为临 床提供正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三、影响EIA重复性的因素
一、目视试剂盒的不准确性 阳性对照浓度太高(-、+之间反差 大)界于-、+之间飘忽不定致使忽-忽+ 若以临界值5ng/ml或2ng/ml做阳性 对照,目视分辨率不高,受主观影响大, 精密度不高,为Lab之大忌
3. 漏加酶标二抗、底物显色剂或作用时间不够, 作用温度不够等均可导致假阴性。 4. 试剂质量不佳,保存不当,超失效期了,运输 不当(温度、湿度、运期)蒸馏水质不纯。尤 为在不设阳、阴性对照的情况下,极易报出假 阴性。 5. 大批量样本的检测情况下,先加显色剂的孔呈 色较早,由于工作量大,观察结果时超过了时 间,或由于工作疏乎错过观察时间,这样对于 易褪色的反应造成假阴性,反之致假阳性。
ELISA测定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 � �
七、读取吸光度 八、结果判定 九、结果报告及解释
乙肝标志物临床常见模式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S + + — + — — — — —
抗 S — — — — — + + + —
e
+ — — — — — — — —
抗 e — + + — — + — — —
一、造成假阴性的原因
1.
2.
产试剂的厂家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尤 为在人工包被的情况下,生物活性材料 不同于普通试剂。发生“漏包”现象或包 被的抗原(抗体)活性不足或失活。 漏加样品或加样量不足,(尤为在阈值 左右的)。ELISA 法只用微量样品,少 加或多加 1μl样品就会导致处于临界值 的标本忽阴忽阳,因此加样技术是关键。
二、造成假阳性的原因:
1. 吸附作用:自身免疫病(SLE、类风湿)患者的血清中 某些特殊组分,例如:IgG抗体,属抗抗体,也会对包被 板轻微吸附,因聚苯乙烯板对蛋白质吸附是非特异的, 致一些阴性标本显色。以HCV抗体检测为例:包被基因 工程抗原和合成肽成分,基因工程抗原多为融合蛋白。 个别标本中的IgG对融合蛋白轻微吸附,经反应而呈色。 因此间接ELISA法通过提高阈值的方法来排除非特异性 反应。国内外丙肝试剂盒的阈值一般在0.20~0.45之间。 Abbott公司定在0.32。事实上显色值在0.15±时,目视到 可见颜色了。即:间接ELISA法,由于方法学本身的限 制(不如双特异性的双抗夹心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阴 性标本的显色情况。不能一显色就判为阳性,否则就叫 假阳性。
抗c + + + + + + + — —
出现率 %
说明 急肝,慢性活动期,有传染性 慢性携带者,弱传染性 恢复期,弱传染性 急肝或慢性HBsAg携带者 急性窗口期或既往感染过 康复期 既往感染过,仍有免疫力 康复期,主动、被动免疫后 未感染过HBV
30+ 10+1010+10510+ 5+10+-
常见造成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
4) 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 素等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有时能与靶抗原结 合形成复合物,在ELISA方法中均可干扰抗原抗 体测定结果。为避免以上情况出现,解决的办 法是:测定前需用理化方法将其解离后再测定。
5) 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s)抗体 临床开展的用 鼠源性CD3等单克隆抗体治疗,用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鼠源性抗体的影像诊断及靶向治疗等新技 术,均有可能使这些病人体内产生抗鼠抗体; 另外,被鼠等 齿类动物咬伤的病人体内也可以 产生抗鼠Ig(s)抗体。这些病人ELISA测定时 均可产生假阳性。解决的办法是:测定抗原 时,在标本中加入足量的正常鼠Ig(s),从而 克服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假阳性。
4、底物被污染(批或个别孔吸管头不洁净)或 底物受光照时间过久(加前5分钟现配,提前10分 钟从冰箱取出)是导致假阳性的常见原因。
5、实验操作时差的影响 定义:加入样品、试剂及混匀时间的差异称为操作时 差。 操作时差在每个试验中都存在,尤为手工操作更著, 对结果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Elisa常用项目,例如:乙肝两对半,多是成批检测。 从加第一个样本到最后一个样本,包括中间换吸管尖 的工作,需数十分钟;加试剂及混匀也同样存在着前 后的时间差异,致使抗原抗体反应和酶促反应时间上 的不一致,对竞争法模式的项目影响更大。若不注意 操作,时差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5) 标本管中添加物质的影响 抗凝剂(如肝素, EDTA)、酶抑制剂(如NaN3可抑制ELISA系统中辣根 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快速分离血清的分离胶等均对 ELISA测定有一定干扰作用。
2、处于临界值的样品,加样量多了
3 、冲洗不当,邻近的强阳性标本的扩散污染。 洗涤不充分,样品中其它成分残留或酶残留
三、操作环节
�
� � � � �
1.样品数时多时少,加样时间与流程用 时长短不一,为手工法之缺陷 2.加样后未混匀 3.不同批号间的试剂不要混用(批间差) 4.试剂瓶盖张冠李戴 5.冒名顶替 6.保温的温度与时间、洗涤方法、显色 条件不一致
�
�
�
7.边缘效应致四角周边孔较中央孔为深 (受光不同) 8.污染(吸头、板、样本、试剂、震荡 溅出) 9.阈值附近时阴时阳,重复奇数次,以 偶数结果为准
2) 标本受细菌污染 因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辣 根过氧化酶,因此,被细菌污染的标本同溶血 标本一样,亦可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而干扰测定 结果。
3) 标本保存不当 在冰箱中保存过久的标本,血 清中IgG可聚合成多聚体、AFP可形成二聚体, 在间接法ELISA测定中会导致本底过深、甚至造 成假阳性;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如一天以 上),有时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减弱,亦可出 现假阴性。为克服上述干扰,ELISA测定的血清 标本宜为新鲜采集;如不能立即测定,5天内测 定的血清标本可存放于4℃,1周后测定的血清 标本应低温冻存;冻存后融解的标本,蛋白质 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应充分混合后在测定, 但混匀时应轻柔,不要强烈振荡。
确立靶值、控制线
� �
一、OCV 二、Rபைடு நூலகம்V
失控分析
�
�
系统误差:22s ,41s ,10X 仪器、试剂 随机误差: 12s , 13s , R4s 操作中
EQA
操作客观 及时回报 符合要求 清楚明白
ELISA测定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 � � � � �
一、临床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二、试剂准备 三、加血清样本及反应试剂 四、温育 五、洗板 六、显色
2) 补体 ELISA系统中固相一抗和标记二抗过程 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其FC段的补体C1q分子 结合位点被暴露出来,使C1q可以将二者连接起 来,从而造成假阳性。解决的办法是:(1)用 EDTA稀释标本;(2)用53℃,10min加热血清 使C1q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