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比较文学变异的规律

探究比较文学变异的规律
探究比较文学变异的规律

探究比较文学变异的规律

1928年10月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宣读了两篇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日后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的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年《一间自己的房间》在英国出版,并迅速引发了英语世界的讨论。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风起云涌,伍尔夫的这部作品更是被许多女权主义者奉为圭臬,伍尔夫被视作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在很大程度上即得益于《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的诸多观念。在中国,《一间自己的房间》业已成为普通读者了解伍尔夫非小说类作品和女性主义观点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与伍尔夫的“生命三部曲”(《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同样广为人知的作品。在中国的学术界,《一间自己的房间》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然而这部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远非一帆风顺,其中的误读和变异现象,恰恰反映了一部文学作品在跨文明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异现象。本文以伍尔夫的这部饱受争议的作品为棱镜,折射出文学作品在变异学视角下的种种变异和创造性叛逆现象。

与伍尔夫的其他作品在中国得到介绍的时间相比,《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部。根据杨莉馨的考证,徐志摩是中国评介伍尔夫的第一人。1928年10月,伍尔夫夫妇赴剑桥发表关于妇女与小说关系的演讲;1928年12月,徐志摩便在苏州女子中学做了一场《关于女子》的演讲。在这场针对女性的讲演中,徐志摩两次提到了伍尔夫。在探讨女性的创作条件和环境时,徐志摩引用了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观点:“我看到一篇文章,英国一位名小说家作的,她说妇女想从事着述至少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她得有她自己的一间屋子,这让她随时有关上或锁上的自由;二是她得有五百一年(那合华银有六千元)的进益。她说的是外国情形,当和我们的相差得远,但原则还不一样是相通的?”

为了鼓励中国的女学生们在除旧破新的时代能够自立自强,徐志摩再次引用了《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所举出的英国历史上女性创作者温澈西夫人、纽卡所夫人的例子,安慰女学生说,即使是在英国,女性进行写作也面临着各种歧视,女性的创作环境无论中外同样艰辛。徐志摩认为,缺乏私人空间和财务自由,是所有女性面临的难题,然而女性在这样不利的社会条件下,依然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他热情地断言:“将来的女子自会有莎士比亚、培根、

亚里士多德、卢梭,正如她们在帝王中有过依莉莎白、武则天,在诗人中有过白朗宁、罗刹蒂,在小说家中有过奥斯丁与白龙德姊妹。我们虽则不敢预言女性竟可以有完全超越男性的一天,但我们很可以放心地相信此后女性对文化的贡献比现在总可以超过无量倍数,到男子要远担心到他的权威有摇动的危险的一天。”

从伍尔夫在剑桥发表演讲,到徐志摩在苏州女子中学的讲演中援引伍尔夫的观点,仅仅相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界对英国文坛的动态是十分敏感的。徐志摩敏锐地意识到伍尔夫这部作品中与女性有关的内容,并非常巧妙地拿来为中国刚刚有机会步入正规学校教育的女性学生所用(1907年女子学校被正式纳入学制中), 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然而徐志摩对《一间自己的房间》的阐释,却是经过了文化变异所留下的符合中国女性接受状况的误读。在提及女性的创作条件和环境时,徐志摩提到了伍尔夫着名的论断:女性从事创作需要自己的房间和独立的经济保障。然而改善女性的创作条件并不是徐志摩进行这次演讲的目的,于是他把话锋一转,开始告诫女学生们,女性的地位无论古今中西都低于男性,英国的状况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伍尔夫提到温澈西夫人和纽卡所夫人是出于对女性艰难写作环境的愤慨,而徐志摩引用温澈西夫人的感慨:“趁早,女人,谁敢卖弄谁活该遭殃,才学那是你们的分!一个女人拿起笔就像是在做贼,谁受得了男人们的讥笑”, 则并不是出于对女性弱势地位的不平,而是想要用温夫人的话向苏州女子中学的女学生们说明女性创作空间狭窄的事实。徐志摩列举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以及清代妇女文学取得的成果,意欲向女学生们树立的是面对逆境仍旧顽强不屈的女性形象,希望当时的女学生们能够直面残酷的现实,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写作,成为像莎士比亚一样能够写出不朽着作的女作家。这样的女作家是与伍尔夫所描述的莎士比亚的妹妹截然不同的形象,这就是变异。

在徐志摩想象中能够比肩莎士比亚的女作家应该天资聪颖、吃苦耐劳,在夹缝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不会像伍尔夫虚构出的莎士比亚的妹妹那样,空有满腹才学却过早夭折。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描述从事创作的女性地位的悲惨,目的是想引起社会对女性不公正地位的重视,希望为女性争取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和经济地位,来保障女性创作的自由。而徐志摩借用伍尔夫

的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给中国女学生的却是女性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普遍性和全球性,他并不是要号召女学生们为争取自己的创作自由而奋斗,而是让她们向历史上那些在困难中踽踽独行的女性作家学习如何在狭窄的空间中生存。同样是在女子学院的演说,伍尔夫想告诉台下女性听众的是:我们一直在不公正的环境和条件下从事写作,现在我们有必要改变这一切,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和利于写作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而徐志摩想要告诉中国女学生的是:古今中外的女性在从事写作时都会面临各种困境,所以你们需要的不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而是顽强拼搏的毅力,请你们继续在艰苦的环境中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就!这种文学阐述的变异,已经非常明显了。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第一次被引介到中国时,这篇文章的旨趣就因当时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而发生了改变。徐志摩将伍尔夫在这部作品中所描述的女性的困境作为事实介绍给了中国的年轻女性,却巧妙地过滤掉了伍尔夫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代之以更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并鼓励当时受教育的女性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早在“五四”时期,中国的女作家们就对救亡图存怀抱着极大的热情,丁玲就明确地表示自己卖文但不卖“女”字,杨莉馨将其称为“五四以来男女作家共赴国难的传统”, 并认为这是“中国女作家能够与伍尔夫思想产生共鸣的深刻基础”. 事实上,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到《三枚旧金币》,这些被国内称为女权主义的作品均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彼时战争的阴影同样笼罩在英国的上空,然而伍尔夫的这些作品并未表达过男女合作共赴国难的愿望。《一间自己的房间》表达的是女性作家对自己所处的男权社会的不满,《三枚旧金币》则明确表达了伍尔夫对于男性战争的不配合的态度。1941年E·M·福斯特在剑桥大学的讲座上谈到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时,这样说道:“在她的全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女权主义的影子,女权主义始终占据着她的心灵。她相信社会是由男人造成的,男人的主要职业是流血、挣钱和发号施令,还有就是穿制服,而所有这些都不能令人起敬。……她觉得发自这些人口中的喃喃自语,是在表达某种从未同女人商量过的内容,不管怎么样,这种内容是她不喜欢的。在理论上,有时也在实际行动中,她谢绝同男人配合。

她拒绝参加任何委员会和在任何呼吁书上签名,因为女人不能宽恕这个由男人造成的悲惨的烂摊子。”而在当时的中国,女性知识分子们更希望抹去性别的差异,对自己被尊称为“先生”这件事情是相当满意的,这也是变异。

伍尔夫的确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提到过女性积累生活经验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但她所希望的生活经验是交友、旅行、沉思而非与男性并肩作战,抵御外敌。正因如此,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在诞生之初就遭到了英国国内一些批评家的激烈反对。阿诺德·贝内特先生认为这部作品让人摸不着头脑,伍尔夫想要为女性创作者争取的500英镑收入和一间上了锁的房间,并不是从事写作所必需的条件。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自己为例,证明受到外界干扰和贫困本身并不会阻挡一个人成为作家,“伟大的歌剧演唱家们,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却仍然是伟大的歌剧演唱家”. 女性作家没有成为伟大的作家绝不是外在条件惹的祸。同为女性,Q·D·利维斯夫人则在《全国的毛毛虫团结起来》一文中指出,《一间自己的房间》实在令人讨厌,伍尔夫所代表的只是她所在的那个高雅之士的群体,绝不能代表广大的受过教育的女性。(8)而这些在英国国内被攻讦的观念,徐志摩却并未察觉。此后,他也不再提及伍尔夫的这部作品,而是将关注点转向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主动模仿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技巧。

为何徐志摩没有发现这部在英国国内激起愤慨的作品有种种脱离实际的弊端呢?为何徐志摩不再向国内推介《一间自己的房间》,而是转向了伍尔夫更具纯粹艺术气息的意识流小说呢?原因固然复杂,但其中有一点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徐志摩正是贝内特和利维斯所提到的文学上的高雅之士的中国版本。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林徽因的家作为“太太的客厅”汇聚了一批由徐志摩、金岳霖等人组成的“以纯粹的文艺、学术探究与对话为特色的‘公共空间’”. 1935年11月5日,伍尔夫的侄子朱利安·贝尔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叔华告诉我,在北平也有个中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就我所了解,确实和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很相似。”与徐志摩生活在同一个圈子中、受过教育的女儿们,有能力接受对当时女性来说最好的教育,对她们来讲拥有独立空间和财务自由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徐志摩才可以自信地说伍尔夫提出的女性创作条件对中国女性来说只是量的区别,却无质的差异。贝内特和利维斯站在阶级的立场上对

《一间自己的房间》的驳斥,当然无法引起徐志摩同样的愤慨,因为虽然身处东方,徐志摩和伍尔夫同属精英阶层。只是,变异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这个东方版布鲁姆斯伯里的成员,徐志摩和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成员福斯特一样,对伍尔夫的女性主义作品中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并不感冒,在预言女性在未来是否会赶超男性时,徐志摩下意识地使用了“竟”, 说明他从内心深处并不相信女性可能有超越男性的一天,在对女性的美好祝愿中也隐隐透露出他对女性能否担此重任的本能的不信任。同时,徐志摩也特意强调,女性对文化的贡献逐渐增加,将会动摇男性的权威,引起男性的担心,对男性造成威胁,而这种观念正是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着力批判的。徐志摩1928年在伦敦期间阅读了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对伍尔夫产生了好感,他托布鲁姆斯伯里的成员罗杰·弗莱帮助自己拜访伍尔夫夫妇,虽未能成行,但伍尔夫“美艳明敏”的形象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徐志摩向苏州女子中学的学生们介绍伍尔夫,更多是出于对伍尔夫本人和她精致的意识流小说的喜爱,而并非对她女性主义思想的赞同。徐志摩想要女学生们了解的并不是如何反抗男权社会,而是如何珍惜刚刚争取来的读书机会。

徐志摩从《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读出了伍尔夫的反叛和对传统男权社会的背离,于是在对这部作品蜻蜓点水的评介之后,迅速逃离了伍尔夫与政治有关的作品,转而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阅读、模仿伍尔夫的小说类作品。在译本产生之前,能够直接接触伍尔夫原作的中国知识分子们除了像徐志摩这样有家学渊源的高雅之士,还有一类则是通过官费出国、想要振兴中华的留学生。而这一部分学生则把救亡图存和报效祖国树立为目标,对伍尔夫这种中上层社会女性的作品兴趣不大。伍尔夫强调女性创作中的种种不平等,对这些留学生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空谈,所以,《一间自己的房间》在1928年被引介到中国之后的近20年中,始终寂寂无闻。1947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王还翻译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这部最能代表伍尔夫女权思想的作品终于拥有了完整的译介本。该译本在1989年由北京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再版,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女性文化研究热潮的推动,获得了新的关注。然而,在面世之初的40多年内,该译本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瞿世镜2000年增补版《论小说与小说家》的后记中,解答了沉寂背后的原因。

《一间自己的房间》与不能被侮辱的女性

1982年,当瞿世镜选编伍尔夫的文论《论小说与小说家》时,《一间自己的房间》并不在他选择的范围内。谈及原因时,他说:“我觉得新中国成立之后,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政府封闭了所有的妓院,帮助那些受迫害的阶级姊妹们治好了性病,学会了劳动技能,组织了幸福家庭。我们无比自豪地宣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又变成了人!女性进大学,当干部,人们都习以为常。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性别歧视似乎不复存在。”作为新时期国内伍尔夫研究与译介的重要学者,瞿世镜的看法代表了当时学界对待伍尔夫女权主义的态度:男女平等在中国已经实现,中国并不存在女权主义的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打算在2000年伍尔夫的散文增补版中补译新的内容时,瞿世镜选择了《一间自己的房间》。改变他想法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中不容忽视的一些次要的支流:“拐卖妇女、逼良为娼、包养二奶的新闻,时时见诸报端,令人触目惊心。”他以2000年9月的一篇调查报告为例,指出部分女性在当代中国依然遭受性侵害。瞿世镜愤怒地说:“女性者,母性也。我们岂能容忍这种侮辱我们母亲性别的丑恶现象长期存在下去!”他选中《一间自己的房间》来进行翻译,目的很明确:这是一篇女权主义的宣言,而当下的中国并没有实现男女平等,所以我们需要女性的声音。

但在选择这部作品进行翻译时,瞿世镜面临着自身男性身份的拷问,于是他假借他人之口提问:“读者或许会发生疑问:你是男子汉,为何选中这篇女权宣言?”言下之意即男性翻译家不应该去翻译女权主义的作品,这种做法是有违男性身份和形象的。在为自己的翻译进行辩护时,他反问读者:“哪一位男子汉不是母亲十月怀胎所生?哪一位男子汉不是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接着,他用一页的篇幅来详述自己知书达理的母亲是如何为他延请名师,如何为他的学业和工作提供无私的帮助,在他罹患癌症后又是如何悉心照料,却不幸在自己儿子的第一部专着脱稿之时驾鹤西归。这饱含深情的叙述读之令人动容。瞿世镜悲叹:“她唯一的人生乐趣,就是从儿子微小的工作业绩中分享一点成功的喜悦。为什么连这么一点点欢乐都要加以剥夺?”在回顾了母亲无私奉献的一生后,他明确指出:“我翻译伍尔夫的这篇论文,正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纪念千千万万为丈夫和子女贡献了一生而默默无闻的妇女们。”于是,女

性被成功地置换成母亲的形象,而女性之所以应该得到平等地对待,正是因为她们作为母亲是十分伟大的,是可以奉献牺牲自己来成就丈夫和孩子的,所以作为母亲的女性理应获得尊重。

而瞿世镜这番关于伟大女性的赞扬,不仅与他所翻译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的主张并无联系,甚至与伍尔夫本人以及她的女性主义观点背道而驰。这种变异是令人深思的。在《女人的职业》一文中,伍尔夫谈道:“当我开始写作时,发现如果要想写书评,就必须和一个幽灵展开一场斗争。幽灵是个女人,当我对她有了进一步了解后,便给她起了个名字---‘房中的天使’……她相当惹人喜爱,有无穷的魅力,一点儿也不自私,在家庭生活这门难度极高的学科中出类拔萃。每天,她都在牺牲自己。如果餐桌上有一只鸡,她拿的是脚,如果屋里有穿堂风,她准坐在那儿挡着。”伍尔夫的母亲裘丽亚就是一个极富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始终牺牲自己来满足他人的需要。伍尔夫所定义的“房中天使”, 便是如她母亲一般恭顺而无私的女性形象。瞿世镜的母亲或许没有获得私密的空间和足够的财政自由,或许她自愿放弃了这些,作为一位受过教育的女性,她的前半生致力于襄助自己的丈夫管理一所私人医院,后半生则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儿子的培养上。这与伍尔夫笔下“房中天使”的形象十分相似,她们是家庭和睦的中坚力量,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而她们所失去的,正是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想要为女性争取的能够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想到个人的天才,去埋没它就等于死亡---才能虽小,对拥有者却弥足珍贵---它正在渐渐毁灭,随之而去的是我的自我,我的灵魂---这一切就像是一种锈菌,它吞噬了春天的花蕾,从中心把树木腐蚀掉。”

伍尔夫在她的这部作品中坦言:“我的动机,请允许我承认,有一部分是自私的。像大多数未受充分教育的英国妇女一样,我喜欢读书,……我愿意请你们去写各种各样书籍,不论题目大小都不要犹豫。不论用什么方法,我希望你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可以去旅行,去闲散,去深思这个世界的过去或未来,去看书梦想,去徘徊于街头巷尾,并且让思想的钓线深深地沉入生命的河流。”伍尔夫要求女性去挣钱并拥有自己的房间,引导女性去过一种生机勃勃的生活。她强调,“保持自我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得多”.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

间》的最后一章中向女性转告约翰·蓝登·戴维斯先生的一番警告说:“等到完全不想要小孩子的时候,女人也就完全不需要了。”伍尔夫要自己的读者将这番话牢记于心,鼓励年轻的妇女着手自己的人生事业,向这位男性证明女性除了周旋于客厅和生儿育女外,还能读书写作,与真实世界而不仅仅是家庭的方寸之地建立联系。

伍尔夫希望女性所拥有的平等和自由,是书写和精神的自由;而瞿世镜所呼吁的男女平等,则是停留在女性不再被男性凌辱,不再成为各种性侵犯和暴力案件受害者的层面,并且通过唤起男性对自己母亲的尊重来达到尊重女性的目的,这并不是伍尔夫的女权思想所考虑的问题所在。在《论小说与小说家》的后记部分,瞿世镜客观地总结了《一间自己的房间》六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并赞叹伍尔夫的文论活泼风趣、雄辩有力,读之酣畅淋漓,心生舒畅。在瞿世镜对伍尔夫作品的介绍中,提及了妇女在高等学府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男作家对女性能力的质疑、女性的诗才被埋没、女作家需寻求女性句法、妇女应强化与男性之间的区别以及雌雄同体的创作观,这体现了瞿世镜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女性被不公正的对待与女性写作应遵循的原则。而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开宗明义地点明的主旨“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她必须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对此瞿世镜却并未提及。伍氏这篇文论中所强调的女性写作需要具备的物质基础、男性的虚荣和自我膨胀等更具有伍尔夫个人特色的女权思想,悄悄地被过滤掉了。也许译文本身能够让读者自己体悟到伍尔夫关于杀死“房中天使”的种种相关论述,但这并非瞿世镜想要引导读者获得的体悟。站在传统的男性视角上,瞿世镜虽未像伍尔夫笔下的戴维斯先生那样认为女性不想要孩子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却也从另一个方面迎合了他的观点,因为他毕竟也认为女性即母性,正是因为女性属于母亲的性别,我们才不能容忍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侮辱。

瞿世镜是20世纪80年代最早开始进行伍尔夫作品译介与研究的着名学者之一,为伍尔夫研究在新时期的发展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他所翻译的伍尔夫的散文和小说,以及他主持编译的国外伍尔夫研究,至今仍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然而他对待伍尔夫女权主义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的态度,却是十分值得玩味的。瞿世镜一面对伍尔夫的文笔大加赞赏,引导读者关注伍尔夫这部

作品中一些表面的例证和伍尔夫的女性写作观,但却过滤掉了伍尔夫该文中十分重要的对女性争取自由和独立的写作空间的呼吁。对中国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来说,打算写小说并不是她们的当务之急,拥有足够的钱和一间自己的房间当然也并不是那么迫切的事情。伍尔夫的这种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呼唤,或许并不是瞿世镜认为的在中国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因为对独立自我的追寻,必然会削弱女性在家庭中所投入的时间,妨碍女性作为母亲为自己的孩子奉献一切,而母性却是他所认为的女性最伟大的品质。这就是文化原因造成的变异。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的最后一章中,伍尔夫自己点出了她在第一章中提出的两个物质条件的象征意义:“把每年五百英镑收入代表深思熟虑的能力,把门上的锁象征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瞿世镜希望中国女性获得的,还停留在一种可见的、身体上的平等,深思熟虑和独立思考并不是社会新闻版面的女性能够轻易获得的。瞿世镜所观察到的女性问题和伍尔夫致力于改变的女性问题,针对的是截然不同的女性群体。作为伍尔夫研究专家,瞿世镜不可能没有发现这种差异,为了使这篇被增补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了让读者们不致对男性翻译家翻译女权色彩的作品感到反感,他在自己的解说中首先过滤掉了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对女性物质和精神自由的呼唤,接着以母性为突破口,打出自己亲身经历的情感牌,使读者易于接受一个男性为女性鸣不平。瞿世镜笔下的母亲和伍尔夫所谈及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母亲相似,是家庭的轴心、道德的楷模、温情的源泉;她们是“房中天使”, 是伍尔夫在创作时挥之不去的阴影,是她要抄起墨水瓶砸过去的对象。而这种美好的天使形象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尊崇的女性形象。即使在今日,中国的女性已经获得了伍尔夫所提及的职业女性的身份,在各个行业崭露头角,然而呼吁女性回归家庭依然是不变的主流。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伍尔夫的这种杀死“房中天使”的思维方式无疑是自私自利和非常令人不悦的。

结语

1928年徐志摩在苏州女子中学的讲演中评介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刚刚有机会正式走进校园的女学生们内心激荡着救亡图存的理想,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这部女权主义作品中的某些部分成为激励中国年轻女性奋起的例证。徐志摩从伍尔夫的文论中截取了在历史上

国外女性写作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她们如何克服重重阻力而名垂青史的励志故事,使中国的年轻女学生们相信自己有无穷的潜力,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与男性并肩作战,共赴国难。而伍尔夫举出这些例子的本意则因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被过滤掉了。可以说,当《一间自己的房间》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时,它并没有被当作女权主义的文本,而是被片面地解读成一个英国作家在大洋彼岸书写的鼓励女性在夹缝中发愤图强的小册子。

1947年,《一间自己的房间》诞生了第一个译本,然而这个译本却没有在当时的中国激起波澜。当中国读者有机会阅读伍尔夫的文本时,没有人能够忽视其中对男性虚荣的剖析和对女性精神自由的呼唤。而彼时的中国,女性拥有自己的房间和财产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梦。国共两党正处在激战之时,鹿死谁手尚无定论,国家的命运和走向尚且在战争中飘摇,个体的命运和权利无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更遑论在男尊女卑思想浸淫下的女性命运。当时能够有机会读到这个译本的受过教育的女性,都在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稳定的政局,女性又怎能获得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呢?而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升。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的刊物发表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毛泽东看到此文后亲自指示,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之后,毛主席又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随着这一口号响彻大江南北的是一种逐渐形成的观念:在中国,不存在国外所谓的女权问题,中国的女性是和男性完全平等的。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现代主义小说家的排斥中,《一间自己的房间》继续沉寂着。

改革开放后,中国已持续近30年的平均分配体制被打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作为伍尔夫权威研究专家的瞿世镜,就在这股致富浪潮中看到了社会上一些侮辱女性、损害女性形象的现象。在这种现实语境下,瞿世镜重新转向了伍尔夫的女权主义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他在翻译和介绍这部作品时坦承:“我翻译伍尔夫的这篇论文,正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纪念千千万万为丈夫和子女贡献了一生而默默无闻的妇女们。”很显然,他的译介打上了自己个人经历的烙印。《一间自己的房间》既然是对母亲的献礼,在介绍的过程中,瞿氏就巧妙地回避了那些违背女性恭

顺无私的品德的部分,而代之以伍尔夫对女性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列举,以此表达对中国社会那些侮辱女性行为的愤慨。同时,他引导读者关注伍尔夫在谈女性写作时所提到的论点:寻求表达女性气质的女性句法,伟大的艺术家要证明内心真实确实存在以及雌雄同体的创作观。而伍尔夫用一半的篇幅来探讨女性拥有独立空间和财产的问题,他却几乎没有提及。从瞿世镜为自己翻译的辩护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男性为女性鸣不平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所以他才要以母性的名义为自己正名。站在男性立场上,他依然认为,女性牺牲自己为家庭付出是美好的品德,这样的女性才是值得被歌颂的,而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种种企图杀死“房中天使”的论述并不为他接受,于是他便以“酣畅淋漓,才气横溢”加以笼统概括。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文化传统、时代语境和民族心理对一部作品进行过滤和加以变异的痕迹。

事实上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从1928年进入中国到2000年重译的过程中,它的遇冷和近年来的回温,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现实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变异在这部文本的传播过程中始终发生着影响。在徐志摩和瞿世镜看来,《一间自己的房间》主旨是在追求男女平等;在徐志摩的时代是男女共赴国难的平等,在瞿世镜这里则是男女人格上的平等。及至今日,当越来越多的女性研究者开始重新阐释这部女权作品的内涵与外延时,又生发出更多新的不同解读,这个文本对女性在经济和思想上地位的强调,在当下的中国获得了关注。在这些新的解读背后,同样隐藏着文化过滤、误读和变异的因素。

文学变异是在跨异质文明的语境下不可避免的后果,在这些有选择的接受和拒绝的背后隐藏着的,既有异质文明不同的内核,亦有两性认知上的差异,我们需要从这些表面的变异现象背后发现文学变异的深层原因,认识到这种由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和历史与现实语境所造成的对文本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在跨文明的文学传播中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避免抱持一己之见、固守思维定式的缺憾。在哈罗德·布鲁姆看来,所有的阅读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误读”的批评;对文本的阐释者来说,意识到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的机制,才能更富有洞见地理解异质性的文本,更好地实践跨文

明的文学文本的交流。虽然徐、瞿两人对《一间自己的房间》的解读是站在中国传统的男性视角上看待女性的问题,难免存在偏颇之处,但他们两人都在当时的语境下激励了女性争取自强自立的信心。时至今日,伍尔夫那间属于英国受教育者的女儿们的房间,对当下的中国女性也并不适合,如何在对这个文本的新解读中自觉地运用文学变异去实现文化创新,自觉地选择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意义”, 吸收伍尔夫作品文学变异带给我们的启示,并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理论话语,理应是新时期研究者们关注的题中的应有之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参考答案】1.C 2.A 3.D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

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早于6时日出)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 (晚于6时日出)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 昼长 2日落时间=12+ 昼长 2 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 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doc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2020年4月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变异,学科,研究,文学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简介:[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内容: [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个研究领域的确立,是从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现状、文学发展的历史实践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的。首先,所谓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失范是指比较文学自身的研究领域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而且有

些理论阐述还存在很多纷乱之处。其中存在于影响研究中的实证性与审美性的纷争中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失范现象。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最初之所以提出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一方面回应了当时克罗齐等人对比较文学的非难,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一个科学性基础,所以他们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是一种实证性的国际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但是,后来美国学者却质疑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单纯强调科学实证而放逐审美价值的学科定位,认为他们的影响研究是僵硬的外部研究和文学史研究,提出要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因为文学性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说,比较文学应该把美学价值批评重新引进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之中。但是,一旦文学性介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实践之中,就使得我们面前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困扰。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影响研究以实证性探寻为研究定位,当然如果仅仅对于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来说,这种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种文学的比较研究来说,它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想要求证的是人类的美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的接受和借鉴规律,实证能证明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但不能证明艺术创造与接受上的审美意义。也就是说,要从文学艺术的外部研究来揭示其文学内部的规律性,这当然是非常困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安徽明光中学周兵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一)纬度变化 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 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南半球各地反之。 4.全球各地,春秋分昼夜平分。北半球各地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半年内,昼长夜短;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半年内,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反之。 二、昼夜长短的判断技巧 1.利用太阳直射点来判断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 2.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来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或昼长=2|12-日出时间|。理论上来讲,某地的日落时间(地方时)与日出时间(地方时)之差即为该地昼长。某地的正午时间(地方时12点)为白昼的中间时刻,上午(晨至正午)与下午(正午至昏)的时间相等,均为昼长的一半,则可在只知某地日出时间(晨)或日落时间(昏)的情况下,便可求得该地昼长和夜长。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 括其评价、介绍等)。(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 送者的评价。(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 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 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 感是怎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国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剧本改编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2.0

流传学doxologie渊源学crenology形象学imag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比较文学变异学:the variation studie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类型学typology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接受学acception 1,比较文学发展的3个理论阶段:欧美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包括哪些方面: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 2,“东海西海,南学北学”由谁提出:钱钟书《谈艺录》 3,媒介学3大特点: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 4,变异学重要特质:追求同源中的变异性 5,母题研究对象:人物母题(典型形象)意象母题(自然环境)情境母题(社会环境)6,比较文学的发端:19世纪的欧洲 7,当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平行类研究方法、变异研究方法1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作者:波斯奈特 12,文学跨文明比较文学方法:“美人之美”法“求同存异”法“双向阐发”法 1,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梵.第根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代表人物:季羡林 2,流传学:流传学也叫声誉学,最早法国学者。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得事实,主要探讨它在国外所产生的接受、声誉、变动方面的史实关系及其意义。 3,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某些七点不明确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研究目的:以具体历史材料探索一种文学现象的国外来源,追本溯源的还原两者之间发生历史事实的真实状态。 4,媒介学:媒介学,属于比较文学范畴,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研究建立在文学交流媒介史实大量存在的基础上,现有文学流传中种种没解作用的发生,才有媒介学研究的产生。 5,比较文学变异学:变异学是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6,文学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文学得他国化。7,主题学: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做平行研究。 8,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实际上是否定平行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定于实证性的国际文学关系是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制为微血管细。美国学派在批判法国学派的基础上拓展了比较文学领域,开始倡导平行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此之后,比较文学的名与实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学者倡导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的对话与比较,提出了实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可比性观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安

第三节 地球运动(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南北移动, 引起昼弧、夜弧的长短变化,从而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弧与夜弧、昼长与夜长 1、晨昏线可以把纬线分为 和 两部分, 代表昼长, 代表夜长。 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 小时;昼弧 夜弧,则昼夜等长;昼弧<夜弧,则昼 夜 昼弧<夜弧,则昼 夜 若某纬线全部位于昼半球,则该纬线出现 现象,若某纬线全部位于夜半球,则该纬线所在地出现 现象。 2、昼长、夜长、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的计算。 ⑴、若某地6:00日出,18:00日落,则该地的昼长为 小时,夜长为 小时。 ⑵、若某地5:30日出,则该地 日落,则该地的昼长为 小时,夜长为 小时, 该地昼 夜 。若某地7:00日出,则该地 日落,则该地的昼长为 小时,夜长为 小时,该地昼 夜 。 ⑶、若某地昼长为10小时,夜长为 小时,昼 夜 ,日出时间为 ,日落时间为 。 ⑷、若某地上午长为5小时,则该地的白天长为 小时,黑夜长为 小时, 日出时间为 ,日落时间为 ,该地昼 夜 。 ⑸、若某地昼弧所跨的弧度为240°,求该地的昼长为 小时,夜长为 小时。 二、光照图的画法。 1、地球上有五条特殊的纬线,分别是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赤道最 ,并且与地轴垂直;南北回归线应该用虚线来表示,纬度大小为 ,南北极圈也用虚线来表示,纬度为 N 和 S 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与南北极圈的纬度 。 2、在图1中直射点为 点,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为∠ ,晨昏线AB 与直射光线 ,A 点所在纬线全部都在昼半球出现 现象,B 点所在的纬线全部都在夜半球,出现 现象。 ∠X 与∠Y ,∠y 与∠y ′ ,∠X 与∠2 。∠X 的大小决定了直射点的纬度, ∠Y 的大小决定了极昼极夜范围的最低纬度,∠2的大小决定了极昼极夜的范围。 3、在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a.在春分日的光照图中, 太阳直射点在 各纬线上昼弧等于夜弧,全球昼夜 ,均为 小时,全球各地日出时间为 点,日落为 点,极昼极夜的范围为 ,即南北极点。 b.在夏至日的光照图中, 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太阳直射 点的纬度为 ,北半球昼 弧 夜弧,昼长 12小时, 夜长 12小时,昼 夜 ; 南半球昼弧 夜弧, 昼长 12小时,夜长 12小时, 昼 夜 ,极昼的范围为 ;极夜的范围为 。 c.在秋分日的光照图中, 太阳直射点在 ,各纬线上昼弧等于夜弧,全球昼夜 ,均为 小时,全球各地日出时间为 点,日落为 点,极昼极夜的范围为 ,即南北极点。 d.在冬至日的光照图中, 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太阳直射 点的纬度为 ,北半球昼 弧 夜弧,昼长 12小时, 夜长 12小时,昼 夜 ; 南半球昼弧 夜弧, 昼长 12小时,夜长 12小时, 昼 夜 ,极昼的范围为 ;极夜的范围为 。 4、随直射点的移动北半球昼夜长短及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 春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极昼极夜的范围为极点。 北半球昼变 ,夜变 ,昼 夜 ,极昼的范围从 向 扩大。 南半球昼变 ,夜变 ,昼 夜 ,极夜的范围从 向 扩大。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极昼极夜的范围为极圈以内(66°34′-90°)。 北半球昼变 ,夜变 ,昼 夜 ,极昼的范围从 向 缩小。 南半球昼变 ,夜变 ,昼 夜 ,极夜的范围从 向 缩小。 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极昼极夜的范围为极点。 北半球昼变 ,夜变 ,昼 夜 ,极昼的范围从 向 扩大。 南半球昼变 ,夜变 ,昼 夜 ,极夜的范围从 向 扩大。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极昼极夜的范围为极圈以内(66°34′-90°)。 北半球昼变 ,夜变 ,昼 夜 ,极昼的范围从 向 缩小。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叶隽考博书目导师笔记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叶隽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101 外国文学系 (4)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文学 (2)01德语文学 叶隽 ①1006二外(英语)、1007二 外(日语)、1008二外(俄语)、 1010二外(法语)选一 ②2012德国文学史和文学理论 ③3005专业德语(德-汉互译) 二、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讲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法国学派的定义 二、美国学派的定义 三、中国学者的定义 第二讲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二、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三、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第三讲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二、比较文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 第二讲流传学 一、流传学 (一)流传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流传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三)流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 第二讲渊源学与媒介学 一、渊源学 (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渊源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二、媒介学 (一)媒介学的定义、特征与历史发展(二)媒介的四种类型 (三)文学媒介展开的三种方式 (四)媒介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三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一、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一)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的翻译(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二、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三、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一)中外文学和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二)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三)文化意象的跨民族传递 四、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一)文学的跨国传播及其身份认同 (二)翻译文学概念及其国籍归属 (三)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 第四讲变异学 (一)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基本原理(二)跨国变异研究 (三)跨语际变异研究 (四)跨文化变异研究 (五)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教案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知识归纳】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昼夜长度各为12小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为0小时。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24小时。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冬至与夏至,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春分与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夏半年(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 1.昼长=昼弧所跨经度/15° 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昼长=(12:00—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00)×2 4.昼长=24—夜长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1.利用昼夜长短判断南北半球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南半球。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南半球,昼短夜长为北半球。 2.利用昼夜长短判断纬度的高低 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所处的纬度越高;差值越小,纬度越低。 3.利用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地方时=12—昼长/2,日落地方时=12+昼长/2。 4.利用昼夜长短判断某地的季节 昼长夜短为当地的夏半年,昼短夜长为当地的冬半年。 【典例精析】 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据此回答1—2题。 1.该城市的经度为() A.123.5°E B.112.5°E C.127.5°E D.135°E 2.该城市应位于北京的() A.西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东北方向 【解析】当地的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8时30分—4时30分=14小时,故日出时间=12—昼长/2=5时。所以当地地方时为5时时,对应北京时间为4时30分,要早30分钟,即该城市经度应在北京时间所用经度120°E向东7.5°,即127.5°E。 该城市位于我国,而我国经度超过125°E的领土绝大部分位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应位于天津的东北方向。 【答案】1.C 2.D 下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下图,回答3—4题。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新)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 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 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 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 1、国别文学 2、民族文学 3、总体文学 4、世界文学 5、比较视域 6、对话平台 7、汉学 8、主题学 9、意象 10、接受11、海外华文文学12、译介学 三、问答题 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 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 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 7、什么是比较文学? 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 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 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12、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3、文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4、在古代中国“诗学”有哪两重含义? 四、论述题 1、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变异学研究 一、理论核心 异质性与变异性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大收获,也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比性基础及理论核心是文学的差异性存在样态,及异质性和变异性。 二、研究范围 1.跨国变异研究——形象学 2.跨语际变异研究——译介学 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学接受研究 4.文化变异研究——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 5.跨文明研究——文明对话与话语变异 三、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1.定义 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 出现理论改变,从而产生新质,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样态;这种 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过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为 他国(接受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五四诗歌采用西方诗歌形式和规则 寒山诗在美国的盛行 2.特点 (1)文学的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经一国传播到另一国,并且传播国与接受国的文明是不同质的

(2)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与本土文学、文化相结合 (3)在传播和结合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原则和言说方式必然被改造,并创生新质,新质的创生是以接受国的话语原则为 主的 3.现实性&可能性 (1)必须有不同质文明的差异性存在 (2)必须有开放的环境作为传播的客观条件 (3)在传播过程中必须经碰撞与结合而产生新质 四、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一)文化过滤 1.定义 文学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内涵:(1)文化过滤产生的基础在于接受者特定的文化构成性(2)文化过滤是接受过程中主体性与选择性的体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文化过滤还体现为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2.作用机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高考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高考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 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 【参考答案】1.C 2.A 3.D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早于6时日出)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 (晚于6时日出)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 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 起点(作家、著作、思想)——放送者 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接受者 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 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 “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 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 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价值关系——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 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 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 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传统文学研究:作家——作品 比较文学: 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文学不仅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 6.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填空】【选择】【简答】 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例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 民族文学——按民族区分的文学。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设计 主讲人:黄兴永 [课题] 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及规律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302班学生 [课标与教材分析]本小节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三节,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与前一部分内容——地球自转及意义并列,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必须理解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感到十分抽象。 [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由于学生生活在地球上,又不能从宏观角度及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所以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设计思想]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中的第三节—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主要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及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理高中教学阶段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难点在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同学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很好的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资源想结合,综合展现地球运动。通过展现,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去认知地球空间运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由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有3个地方需要提出来:1.要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演示、自主观察、归纳,相互交流。进而引发学生质疑,分析其成因。因此要适当地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3.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并努力挖掘学生们上课时的隐形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晨昏线的概念及理解其特点; 2.用动画演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从 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理解地球的空间运动。 过程与方法 1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