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确定过程或方式)

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1]

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中,人们把对当时教育质量的不满归结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

教学有效性相关的能力。1967年,能力本位教育被提出来以取代传统学科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的新方案。这种方案主张将对教师工作分折的结果具体化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标准。到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日渐成熟并开始运用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来,并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和世界其它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其中尤以北美盛行。

但当时人们对“能力”本质的理解非常狭隘,是行为主义的,即根据一系列具体的、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等同于“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这些行为往往与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其目的在于使能力能够明确地陈述出来。显然这里的“任务”即“能力”。当人们意识到: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已经明确规定的任何细小任务,他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成功者时,这种理念很快就被人冷落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理念又重新兴起,并且成为世纪之交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的主导理念,这与产业界强烈要求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相关。当时的企业界普遍反映:现行的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不直接相关的现象十分严重,只注重知识与理论的获得,而非实际的操作能力。认为,受训人员在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是职业能力的体现。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时至20世纪90年代,能力本位思潮盛行后期,又提出了“关键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内容

出发点

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由于各国或各学校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因而能力本位教育在不同地区或机构被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的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统开发计划”、“课程开发模式”或“教学模式”。

四方面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包括四个方面: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四方面均达到才构成了一种“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专项能力又构成了一项“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 。

五大要素

能力本位教育的五大要素:

1、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基础,并以之作为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的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的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

2、以能力为教学的基础。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

3、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项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而非常模参照评价。

4、教学上的灵活多样和管理上的严格科学。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差异的个别化教学(动态课程的规定

5、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能力本位教育的影响与评价

影响

由上可知,能力本位教育最大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目标很具体,针对性强。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强化行业用人部门和学校教育部门间的紧密合作。同时,由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把各项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再组成一系列教学模块或单元,使不同起点、不同要求的受教育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取舍,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对沟通职前和职后的培训,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都有好处。在教学组织管理上也自然突出了个别化的特点。

优势

与传统的职教教学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四方面的优势: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

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反馈及时,评价客观,为标准参照评价。不过能力本位职教思潮的优势特色中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使日后的职业迁移性和继续学业受到影响。

评价

能力本位思想孕育着一种崭新的教育评价尺度和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原则,它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职教价值观,它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在能力本位思潮影响下采用的一些方法的手段,如进行职业分析、按应备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发展产学合作的教育形式等也有效地缩小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距离。尽管能力本位职教思潮日益为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职教思潮所取代,但它的基本思想、它对能力的强调至今仍有市场。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对“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思考 [摘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方面。但在运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实践和理论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人文素养、重视职业道德。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评价职业道德反馈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观体现了芬奇、迈克和杰米逊等人的课程理念。“能力本位”课程观视课程为一组行为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有计划组织的学习活动、经验;课程开发的参与者首先是企业界人员,其次是课程专家、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程序一般采用比较客观、规范的DACUM法,即首先由企业界人员按严格的步骤、方法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产生一张将某一岗位工作条件加以分析并描述的DACUM表(其中的工作任务或行为被认为是能力);然后由课程专家、教师据此DACUM表编制课程。在这种课程观及其课程模式下,因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直接由DACUM表决定,所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按照行为化的目标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结果,易于在技能训练方面达到熟练。 “能力本位”或称“能力中心”课程对于我国职教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众多国内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推崇。但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是否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既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也要看它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职教课程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借鉴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指标来看“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能力本位”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了“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基本标准、“能力本位”课程主要特征、“能力本位”课程评价中反馈及修正三个重要问题。 一、“能力本位”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基本标准包括课程职责、课程结构及其开发、课程效能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职责是指课程目标是否能够符合企业、雇主及学生个体的需要,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及其所反映的课程观的一种评价。“能力本位”课程与企业和雇主的需要紧密相关,企业和雇主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确定上来。而学生个体在“能力本位”课程的学习中,既满足了企业用人的标准需要,又满足了自身就业的需要,完全达到了课程职责的要求。

能力本位与素质教育-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于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若干思考 上海市教科院WTO教育服务研究中心 朱兴德 1999年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素质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甘落后。但是在具体讨论中,如何理解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原来倡导的能力本位,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等,在不少同志当中产生了迷茫。本文拟就这方面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关于素质教育 (1)何谓素质? 素质教育中的关键词是“素质”,因此在讨论素质教育之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素质”?也就是说首先要搞清楚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究竟指什么,具体作怎样的解释。这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为关于“素质”目前存在着多种理解和定义,有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道德等各个学科各不相同的解释,正是这种不同解释造成了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困难。 素质本来是一个心理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外来词,其英语为diathesis,主要是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正是这种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构成了一个人能力形成的基础,使教育训练成为可能。后来素质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指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还

包括了后天形成的各种素养和习惯。即在一定时期,一个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与后天形成的种种倾向的总和。由于后天形成的倾向通常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性,因此而衍生出了种种专门化的素质概念,即××素质,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等,显然各种专门化素质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并不能相互替代。这时关于“素质”的讨论只有针对专门化时才有意义。比如当我们指责一名随地吐痰的西装革履的男士“素质太差”时,不是因为他是身体残疾或存在心理缺陷,也不是因为他是文盲,而是因为他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着某些不道义。这时对他实施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是文化学习,也不可能是身体锻炼。 由于人们对素质产生了种种专门化的理解,使原来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发展需要,为了讨论的便利,人们提出了“综合素质”的概念。所谓综合素质,实际上是指各种专门素质的总和,而且通常是指这种总和的整体性状而言的。目前关于素质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关于综合素质的讨论。 (2)什么是素质教育? 顾名思义,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关于素质的教育。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目前关于素质存在着多种解释,所以关于素质教育也存在着多种理解。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课堂正常教学之外的跳跳唱唱,甚至在有的学校闹出了“全校拉二胡开展素质教育”的笑话。不少政治工作者则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政治理论学习,就是道德教育;讲一个人的素质低就意味着他的政治觉悟有问题;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就是提高他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显然,在各自抱着不

核心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内容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受阻。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国际上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

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空间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概论 考试--81分2013-06-19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 1. ()不仅能提高人生价值品位,而且能提高社会的 和谐进步程度。 (A) 健康素质 (B) 学习素质 (C) 个人道德素质 (D) 思想品德素质 [分值: 2. ()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他对教学过程 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体现着他独特的创造性。 (A) 教师 (B) 教授 (C) 学生 (D) 专家 [分值: 3. 素质教育如果丧失了(),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 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素质教 育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

(A) 专一性 (B) 多样性 (C) 统一性 (D) 独特性 [分值:4.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这是推动国家和谐发 展的必然要求。 (A) 坚持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共有素质全面形成 (B) 使每位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 (C) 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D) 保证学生顺畅融入社会而不带来任何负效应 [分值:5. 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 ()。 (A) 根本法则 (B) 基本路径 (C) 重要经历 (D) 唯一方法

[分值: 6. 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一定的(),而 思想道德素质是确保实现这种追求目标的重要条 件。 (A) 法律规范 (B) 道德规范 (C) 社会规范 (D) 以上都正确 [分值: 7. ()是指创造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良好环境氛围, 促进学生的健康顺利成长,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保障综合育人。 (A) 课程教育 (B) 文化底蕴 (C) 环境教育 (D) 素质教育 [分值: 8. ()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 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

知识、能力、素质本位

知识·能力·人格·素质 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肇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尽管20多年来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构建了自已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有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来探讨和思考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一、知识本位的高职教育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开始起,就一直受到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长时间的主导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汇聚了几种教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族的重书本知识教学思想;20世纪初由一些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输入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政府支持引进推行的凯洛夫的思想。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十分强调教学的认识性质,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在教学中的基础或中心地位,并认为学生接触实践,增加直观经验和感性知识是为学习间接经验做准备的。总之,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学生的主体活动,尤其是缺少“做中学”的环节。因此其作用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学生任何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知识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还要通过亲身活动的磨练和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任何素质的发展。而且对于发展来说,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复杂。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能力本位

什么是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确定过程或方式) 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从而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股世界范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潮。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 60年代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后传到加拿大,80年代又逐渐推广到了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90年代初能力本位职教思潮又经加拿大的引介登陆中国。由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显著的优越性,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度曾成为世界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国际上颇为流行的职教改革思潮。[1] 能力本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60、70年代。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中,人们把对当时教育质量的不满归结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于是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能力。1967年,能力本位教育被提出来以取代传统学科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的新方案。这种方案主张将对教师工作分折的结果具体化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标准。到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进步。 第二,核心素养能够引领教师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5分钟要效率,不论是理论的探讨还是实践的尝试,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教学确实是极为重要的改革举措,但这显然不够。我们应该警惕只追求有效教学,却不问有效地教学什么的全局性盲目的现象。教学的有效性不一定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也不一定与内容的真理性相关联。一个人十分正确地掌握了低碳生活的知识,但他的日常生活可能完全是反低碳的。有效教学,既可以有效地让学生领悟人生而平等、生命至高无上、自由至高无上,也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熟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教师们总在追求和打造效率高的课堂,并获得了有效教学的美誉,但本质上我们并不追问自己辛辛苦苦的教学是为了什么。我们越来越被每个极小知识点里层出不穷的可能的考试信息绑架,我们获取它,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如此。这种教育下,孩子们被培养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本领:应考能力出奇地高。但核心素养呢?做人的本质呢?谁在乎。不是吗?疲惫的监考老师竟然在几十个学生———这都是她们为之付出心血甚至付出生命的学生———的眼皮之下、在学生们追求分数的沙沙的考试书写声中无助而绝望地倒下。分数,考试,成为刺穿教师,也刺穿教育的长矛,更令人忧虑甚至恐惧的是,它同时也刺穿了我们孩子们的幼嫩心灵,它打击了我们的未来。 我们痛心疾首地承认,我们以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名义向知识本位宣战,但是,知识本位赢了。因为我们除了知识,没有提出更具体清晰的任何目标。今天,我们将以核心素养向知识本位宣战。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师在厚重的书本和习题背后,在置生命于不顾的分数背后,看到了明确的让人成为人、以教育来成人的目标。目标在前,知识为我所有,知识助我成长,用教材教、高效率地教就有了清晰的方向。 当然,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虽然是一次历史机遇,但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比如尽管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为教师的教学、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与方向,但是,究竟哪些素养才是核心的?学科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共性贡献和个性贡献是否真的清晰明了?究竟如何依据核心素养确定、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教师课堂上如何处理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如何编写促进核心素养提升的教材?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障碍亟待跨越。 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绝不是从知识教学效率不高、知识获得不多到知识教学效率提高、知识日益增多的变化,而是课程改革的质的深化与升华。在我看来,知识本位的学生发展,那是从小蝌蚪到大蝌蚪的变化,核心素养本位的学生发展,才是从小蝌蚪到青蛙的变化。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福州350117)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这其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的整合的结果。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 11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 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 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 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榜上有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被很多人替换成“有了六大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六大素养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河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7

河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2. 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 3.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4. “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 A.《大学》 B.《学记》 C.《论语》 D.《孟子》 5.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7. 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 B.少年宫 C.教育考试制度 D.教材 8. “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9.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 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11. 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2.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13.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4. 以下不属于实物直观的是()。 A.观察教学电影 B.观察实物 C.演示实验 D.到实地参观访问 15. 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6. 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17. 观察法的不足是()。 A.难以制定严密的计划 B.观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证 C.作出精确地判断相当不易 D.所获得的材料不够真实 18. 皮亚杰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跳跃的 C.因人而异的 D.可人为改变的 19.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及能力》真题[中学]和答案解析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中学)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2.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性()。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凌节而施”“藏息相辅”等重要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别,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阶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它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和文化传统 6.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在中学数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 组织形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纵向式 D.横向式 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 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生本课程 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这体现了哪一类型课的结构?()。 A.单一课 B.综合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10.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就改,不久犯 错误的同学把钱悄悄归还了失主,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11.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 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

能力何以本位|能力本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对将“能力本位”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指导理念颇有微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反对意见是“能力本位”过于强调具体的操作技能培养,不重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提倡“知识本位”或“素质本位”。其实,这是对“能力本位”的误解,在“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关“能力”内涵的理解,已经经历了从“职业技能”到“知识、技能、态度”再到“综合职业能力”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在CBE模式形成之初,企业界和培训界都把职业技能视为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者们发现,支撑一个人职业技术背后的知识储备和从业心理等,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并进一步影响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这一发现反映到培训领域后,原先只注重技能开发的培训领域开始注重受训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同时Competency的内涵也从“职业技能”拓展到“知识、技能、态度”。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从业者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作任务,而是复合的多任务系统;从业者不仅要胜任今天的工作,还要能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为企业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开始根据这种新趋势来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培训方式,完成了对Competency概念的第二次拓展,即从“知识、技能、态度”拓展到“综合职业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看,所谓本位就是某一事物或现象中处于根本地位的东西,是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再适合现代高职英语教学,文章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高職英语教学改革的几个要点,即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订每个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根据真实岗位的实际场景设计教学;根据职业能力要求,重建评价机制,以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标签:职业能力本位;高职;英语教学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提出了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现在仍然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中,也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核心,根据毕业生的岗位,确定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再根据学生所需求的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职业能力本位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培养理论,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与中国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根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英语是一项必修的公共课程,高职英语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了基础。许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严重的误区,大部分学校仍然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讲解语法、词汇、句型;高职英语教育或像高中英语教育的延伸,或像普通高校英语的简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专注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职业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笔者认为,在职业能力本位理论的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专业服务,应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订每个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目前,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的体系构建是高职英语改革的重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不同的关键学习领域,比如旅游专业、财务专业、营销专业等各专业的学生应该以旅游英语、财务英语、营销英语为主要学习领域,相关英语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以专业英语为中心,为专业英语学习服务,根据不同学习领域,有侧重、有层次地开展教学,将英语学习与行业英语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2)根据岗位的实际场景设计教学。高职英语的教学不应该以传统的语法、词汇、句型等知识应用学习为主,应该将专业英语的学习融入真实的应用场景中,模拟职业现场、设置常见情景,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应该开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2019年江西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及答案

2019年江西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 ) A.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B.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 C.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 D.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2.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提出了着名的阶段教学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3.教育科学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生理学 4.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将存储形态文化转变为活跃形态文化是教育( ) A.传递文化的功能 B.活化文化的功能 C.交流文化的功能 D.更新文化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提出“两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其中“两基”是指( ) A.传授与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完成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善教育结构 D.基本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基本实施素质教育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9.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做中学”为基本教学方法的课程形式是(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技能课程 D.核心课程 10.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观点属于教育史上哪种理论流派?( ) A.实质教育派 B.形式教育派 C.传统教育派 D.现代教育派 11.针对当前出现的人口、能源、环境等危机,对学生进行的旨在树立一种积极的、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道德观念的教育被称为( ) A.生命教育 B.自然教育 C.环境教育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高职教育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实现高职教育的需求。文章以“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为例,对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进行了实证论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职业能力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要求突出职业技能的特点。要使教学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其次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确保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确保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以课程“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为实例,论述高职教育中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具体实施过程。 “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在课程体系中有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本课程的学习又将要为后续课程“导游基础”“旅游美学”“现场导游”等专业课程做准备。“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赏析、描述各种旅游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评估旅游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开发旅游资源的能力。要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就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 一、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第一,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主要有两个目标就业方向,即旅行社方向和景区方向。相应的职业岗位有:旅行社导游,旅行社经营人员(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线路开发等),旅行社管理人员(门面工作人员、部门经理、经理助理等),景点定点导游,景区经营人员(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景点推介、出入口业务),景区管理人员(部门经理、景区工作人员)等。这些职业岗位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形成是由众多的专业课程来完成的。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的一个基本职业能力是能带领旅游者对旅游资源进行鉴赏,这就要求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具备以下能力: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辨析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鉴赏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描述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特色。而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管理人员则不仅要具备鉴赏旅游资源的能力,还要具备基本的调查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及其在调查与评价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初步能力。“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专业角度识别各种旅游资源,进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简单设计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设“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从事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开发与管理等职业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第二,课程总体能力目标。根据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首先是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辨析各种旅游资源,并能描述它们的主要特色,为今后从事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等工作打下基础;其次是使学生能够简单设计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为学生将来从事线路开发、景点推介、景区管理与开发等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课程具体目标。为了实现课程的总体能力目标,我们对总体能力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