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复苏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护理干预对腹腔镜手术麻醉复苏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腹腔镜手术麻醉复苏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护理干预对腹腔镜手术麻醉复苏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所收治的共计60例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这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乱序均分为3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以及30例接受优质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复苏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采用了优质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明显更低于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采用了优质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于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而言,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利于患者尽早从麻醉效果中复述,降低了其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临床上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麻醉复苏;优质护理;并发症;满意度患者在进行全麻手术后,麻醉药物残留加上疼痛、创伤等其他因素往往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较多并发症[1]。
所以,大部分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在术后都会被送入麻醉复苏室进行观察和护理以尽可能地将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控制。
本次的研究报告选取了我院所收治的共计60例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作为样本对象,探究分析了护理干预对腹腔镜手术麻醉复苏的影响,现作出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所收治的共计60例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这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乱序均分为3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以及30例接受优质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
在30名的对照组患者中有19例女性患者以及11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25--60岁,平均年龄为(41.09±1.02);在30名的观察组患者中有15例女性患者以及15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24--65岁,平均年龄为(40.28±3.25)。
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第1篇:儿科急诊心肺复苏术的预后护理干预心肺复苏术作为急诊科常用临床抢救技术之一,主要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临床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术及时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致死致残率;正确且及时的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成功的第一要务。
儿科急诊患者因其机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心跳呼吸骤停导致的缺氧缺氧对患儿造成的损伤明显高于成人,预后较差。
本文主要研究了儿科急诊患者的发病特点、起病情况以及患儿的预后等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儿科急诊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心跳呼吸骤停患JL100例,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为8.4岁;患JL中心跳骤停38例,呼吸骤停62例。
1.2治疗方法JL科急诊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依据《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指南》进行。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
2结果2.1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情况分析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场所分析:家中81例,占总人数81.000,公共场所17例,占总人数17.0%,医院或急救车辆中2例,占总人数2.0%;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有目击者83例,占总人数83.0%。
2.2患者发病原因分析患者发病原因分析:呼吸系统疾病48例,占总人数48X)0。
;意外事故导致30例,占总人数3(10%;心血管系统疾病19例,占总人数19.0°各种休克导致3例,占总人数3.0%。
2.3心跳骤停及呼吸骤停患者疾病转归比较本组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分别为30例,8例,2例,总存活率为73.70。
;呼吸骤停患儿中心肺复苏成功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分别为36例,26例,5例,总存活率为73.70。
;心脏骤停患者总存活率明显高于呼吸骤停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着CP<0.05);见表1。
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论文

麻醉恢复室的护理管理模式【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
方法:我院从2011年-2012年对1485例麻醉后病人实施麻醉后监护。
结果:及时发现72例麻醉术后并发症,并及时进行处理,最后安全转出麻醉恢复室。
结论:通过麻醉恢复室的护理管理模式的建立,大大提高手术病人围麻醉期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危险的发生,,同时缩短连台手术等候时间,增加手术床位周转率。
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24-01近年来,由于医院的快速发展,手术量也快速增长,为了加快手术床位的周转率,同时为了保障手术麻醉后患者的安全性,我院于2011年建立了麻醉恢复室。
借鉴上级医院先进经验,建立了一套适合本科的护理管理模式。
对全麻及椎管内麻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进行麻醉后监护。
2011年7月-2012年7月全年共收治1485例手术麻醉后病人,发现并及时处理了72例麻醉后并发症:苏醒延长18例,低氧血症23例,肺通气不足7例,低血压24例。
使患者恢复期安全得到保障,平稳转出恢复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报告如下:1麻醉恢复室的设置:麻醉恢复室的设置靠近手术间,与手术床位之比为1﹕1.5-2【1】,恢复室每张床备有电源插座多个,中心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多功能治疗车。
,室内备有急救物品及常用物品:如除颤仪、麻醉喉镜、各种型号气管导管、人工呼吸球囊、吸氧面罩、口咽及鼻咽通气道、动静脉穿刺包、输液泵等。
备有各种急救复苏药品【2】:各种拮抗药和呼吸兴奋药、镇静镇痛药和肌肉松弛剂药、血管收缩药和血管舒张药、强心药、糖皮质激素、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脱水药、抗组织胺药和解痉药,以及各种常用的静脉液体等。
恢复室护士要每天对急救物品和急救药品进行清点,及时补充。
2 人员配置及管理:恢复室床位与护理人员比例为:2-3﹕1,危急病人增加到1:1【1】,我院恢复室设置麻醉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各一名。
手术室麻醉护理论文(全文)

手术室麻醉护理论文麻醉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手术顺利实施与进展的必要前提。
做好患者围麻醉期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必要保障,笔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及护理配合42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病例42例,男12例,女30例,年龄24~56岁,平均40岁。
2麻醉前护理(1)麻醉前探望患者时,根据其病情,掌握其主要病情的心理特征,与患者交谈时态度热情、诚恳,向患者介绍自己是手术、麻醉时的护士,通俗易懂地介绍所使用的麻醉方式以及需要患者如何配合,麻醉时的感觉以及麻醉所产生的效果,使患者对麻醉有初步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2)手术时护士应根据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适当的调节,使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所输液体经过加温处理,尤其儿童、老年人尽量常规下体温监测。
(3)麻醉前用药:常用鲁米那、阿托品、度冷丁、氯丙嗪等药物,麻醉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情况。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排空膀胱,除去身上的装饰物,摘除活动义齿,帮助患者更换手术衣裤。
给予术前用药后,将患者接入手术室或用推车接患者进入手术室。
(5)手术开始,手术室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摆好体位,以利于各种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
3术中护理(1)入手术室后,护士尽量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在患者情绪趋向稳定的情况下麻醉。
在硬膜外麻醉、局部麻醉等情况下,患者意识并未完全丧失,此时要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幸免喧哗,以免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不良刺激。
(2)输液途径一般采纳桡静脉、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等部位套管针留置。
对较大的手术可采纳颈内静脉穿刺。
建立静脉通道和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是麻醉及手术中给药、补液、输血及患者出现危症时极为重要的一项抢救措施。
除皮下组织内小肿块切除术用局麻外,一般手术都需要首先建立1条或多条静脉通道,以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地进行。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都有干扰。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的应用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患者术后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隐患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500例手术患者为对象,依据红蓝球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麻醉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情况。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麻醉患者术后恢复期间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总结麻醉患者术后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护理隐患;意外伤害;干预措施全麻手术患者受到相关药物影响,手术患者术后几小时内身体各项功能并未完全恢复,这期间需要在做好观察。
同时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管理工作,并在患者恢复、术后并发症发生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当前全麻手术患者数量在增加,更需要重视麻醉护理安全。
通过分析麻醉后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给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500例手术患者为对象,依据红蓝球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全麻手术患者250例。
500例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都来自我院内各科室,直接排除未成年人、意识障碍、精神问题等患者。
2组患者各项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1.2.1 分析存在的护理隐患,主要包括:(1)导管护理隐患。
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身上携带各类导管,如果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容易诱发患者呼吸困哪、气管插管阻塞等隐患;(2)意外伤害隐患。
部分患者自身营养状况不理想,术后无法自如行动,室内停留过程中,容易出现压疮症状,引发患者苏醒后出现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容易造成坠床症状;(3)交叉感染隐患。
内患者流动性强,病情变换较快,造成忽视工作量较大,未能全面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容易诱发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麻醉苏醒护理干预改善全麻手术患者的效果研究

麻醉苏醒护理干预改善全麻手术患者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在全麻手术患者护理工作开展期间应用麻醉苏醒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在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入院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麻醉苏醒护理干预,记录并比对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护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全麻手术患者护理工作开展期间,麻醉苏醒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护理满意度的优化具有积极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麻手术;麻醉苏醒护理干预;不良事件率;护理满意度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大批新型药物与治疗模式在临床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作为重要的临床手术形式之一,全麻手术在开展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麻醉药物有效实现对于患者的全麻处理,从而为手术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1]。
然而,相关研究显示,在术后恢复阶段,基于传统护理模式下,医护人员所给予的护理服务内容与相关工作的开展途径往往相对较为单一,继而不利于患者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优化。
基于此,大批医护工作者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对于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护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从而合理促进了麻醉苏醒护理干预工作的充分开展与落实[2]。
本文针对这一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入手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对照组男30例,女14例;年龄26~78岁,平均(60.51±1.84)岁;研究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26~79岁,平均(60.67±1.77)岁;相关内容已经上报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审批。
麻醉科护理管理论文

麻醉科护理管理论文麻醉科护理管理是一门关于麻醉前、麻醉中和麻醉后的药物管理和病人监护的专业学科,该领域的发展及其对患者的安全和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麻醉科护士在病人的管理和监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麻醉复杂场合下,麻醉科护士的作用尤为显著。
因此,麻醉科护理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目前,国内外麻醉科护理管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麻醉药物管理、麻醉中的生命体征监测、麻醉中的疼痛管理、麻醉后的患者康复和科学的数据管理等。
其中,麻醉药物管理是麻醉科护理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了麻醉药物的选用、给药方式、剂量监测等一系列的问题。
目前,麻醉药物更倾向于选择少剂量麻醉药物或局部麻醉,减少麻醉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
在给药方式上,则逐渐从静脉注射向负压吸入麻醉仪转化,减少了麻醉过程盲区的出现。
麻醉中的生命体征监测也是麻醉科护理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它涉及到了患者的安全和麻醉质量的保证。
在生命体征监测方面,目前常用的脉搏血压监测仪、呼吸机、监测压力、氧饱和度等设备已经越来越普及,这些设备不仅可以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还可以用来评估麻醉质量。
麻醉中的疼痛管理也是麻醉科护理管理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它是麻醉后患者舒适性的重要保障。
疼痛管理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并且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这方面的解决方案包括静脉用药、神经阻滞和镇痛泵等。
合理的疼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后的患者康复也是麻醉科护理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患者麻醉过后,需要及时进行康复护理,恢复身体机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康复护理方面的研究已经日渐成熟,通过营养干预、运动恢复等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
科学的数据管理也是麻醉科护理管理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其目的是采用科学的方式对麻醉过程进行记录、存储和分析,以提高麻醉科护士的工作效率、监控患者的变化及时处理等问题。
麻醉状态下留置尿管复苏时尿道刺激症状护理干预的研究

近 年 来为 了减 轻 病人 置尿 管 时 的痛苦 ,多提 倡于 麻醉
夹 闭尿 管 5 钟 后 开 放 ,同 时 向患 者 解 释 尿 管 存 在 的必 要 性 及 诱导后 、病 人无意 识状态下 导尿 。但是越 来越 多的临床经验 分 患者可 能出现 的感 觉;对照 组复苏清醒 后不给 予任 何干预措 发现 ,虽然 此时导尿 可 降低病 人的应激 反应 ,病人痛 苦小 , 施 。 比较 两 组 患 者 的尿 道 刺 激 症 状 。
在麻醉后行 导尿术 为宜 ,但 宋蕾等 发现麻醉 状态 下留置尿 胀 ,且烦躁不安、心率增快、血压 升高。
管对全麻 苏醒期躁动 的影响程度较 大 ,资料 显示 ,留置尿管
后约9 .% 6 6 的男性 患者 出现 不同程 度的尿路刺激症状 。为减少 这种现象 ,我科室采 用麻醉后 留置尿管 ,患者苏醒 期予麻醉 药混合液表 面麻醉膀 胱黏膜 ,取 得满意效 果 。现将 方法及效
表2 清醒期两组 患者 尿道刺激反应程度 ( ) 例%
般资料 ,经统计 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 比性。
12方 法 .
两组 患者 均选 用B 公司 生产 的乳 胶涂 硅 双腔 单囊 导尿 D 管 ,管径l— 1 F 。实验组患者苏醒期即给予利 多卡因和丁 6 8r 卡 因各5 L m 混合液通过无菌操作从尿管注入膀胱并冲洗尿 管,
表 1 麻醉苏醒期 两组 患者 的躁 动评分 比较
11 . 一般 资料
选 择2 0 年7 0 7 月 ̄2 0 年7 0 8 月在我科入住 的2 至7 岁 男性 O 0 全麻 患者 l O ,术前 患者全 部神 志清醒 、配合 ,无精 神病 0例
史 ,无 肝 肾 功 能 异 常 ,随 机 分 为 实 验 组 5 f , 对 照 组 5 例 。2 o  ̄H j 0 组 患者 性 别 、年 龄 、 文 化 程 度 、 体 重 、 手 术 时 问 、 病 程 等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复苏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分析全麻腹腔镜手术中麻醉复苏的护理情况全麻手术后,由于麻醉药物的残留作用及手术创伤、失血、疼痛等各因素的影响,导致病人较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恶心、呕吐、躁动、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手术结束后有必要将患者送入麻醉复苏室(PACU)进行观察和护理,使患者在该过程中达到神志清醒、呼吸平稳、代谢正常,以减少麻醉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行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后麻醉苏醒期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评价患者麻醉复苏护理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择期行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126例,其中胆囊摘除术42例,肾囊肿去顶术27例,卵巢囊肿摘除术22例,子宫切除术35例,入选对象术前意识正常,无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史,麻醉评分均为I~n级。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63)和对照组(《=63),对照组男26例,女37例,年龄22~71岁,平均(±)岁,体重指数(BMI)~,平均(±);实验组男23例,女40例,年龄20~69岁,平均(±)岁,体重指数(BMI)?,平均(±)。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两组均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手术结束后将患者送入复苏室(PACU)进行麻醉复苏。
对照组常规麻醉复苏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护,清洁及排泄护理,调节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等。
实验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另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呼吸护理:由于苏醒期麻醉较浅以及导管的刺激,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将逐渐增多,呼吸变得困难,此时护理人员应将患者体位调至平卧位,并保持头部偏向一侧,使患者能够呼吸均匀、舒畅。
对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病人,为防止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可以给予吸痰处理;(2)体温护理:麻醉剂的使用对体温调节中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机体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同时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手术部位长时间的暴露及大量消毒剂的使用等都将加快机体散热,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温,因此在术后麻醉复苏期应对患者给予保温护理,具体可以通过提高室温,将室温温度控制在24℃?26℃左右,必要时增加盖被或加用加温毯,对于出现低温寒战的患者,可遵医嘱用药;(3)循环护理: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后应对其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观察,由于气管插管、吸痰刺激、寒战、疼痛,患者血压往往会出现升高,此时护理人员应积极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对症处理;(4)管道护理:腹腔镜手术结束后患者常带有各种管道,如吸氧管、腹腔引流管、胆道引流管、输液管等,护理人员应经常观察这些管道有无打结、扭曲、脱落,保证管道通畅,同时还应注意引流管中引流液的颜色及性质,如有异常应及时汇报相关医师进行妥善处理;(5)心理护理:由于手术麻醉剂的作用,患者在复苏过程中其意识尚未完全恢复,潜意识中对手术过程,术后疼痛仍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恐惧,此时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患者的神情、动作,以和蔼的态度告知患者手术情况,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同时采用鼓励的话语使患者从新树立信心,积极的进行后期康复和治疗。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麻醉复苏基本情况,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复苏室(PACU)滞留时间,同时对复苏过程中相关并发症进行统计。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均数间比较采用f检验,X2检验比较率的差异。
P<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麻醉复苏情况比较实验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以及PACU滞留时间均低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麻醉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麻醉复苏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实验组躁动2例、寒战3例、舌后坠1例、喉水肿0例,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躁动5例、寒战7例、舌后坠3例、喉水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
3讨论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因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中。
由于大多数腹腔镜手术是在全身麻醉条件下进行的,手术结束后机体中仍会有部分麻醉药物残留,导致患者意识模糊不清,部分脏器功能出现紊乱等多种并发症。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手术结束后在患者麻醉复苏期进行观察和护理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确保手术效果的基础,同时术后患者康复的良好保障,因此临床上对该阶段的护理十分重视。
本研究对行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和专业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复苏室(PACU)滞留时间分别为(±)min,(±)min,(±)min,(±)min,与对照组比较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同时实验组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所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因此,在全麻腹腔镜手术后给予患者专业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加快患者复苏期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许菁(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常州213000)第2篇:规范化护理管理在麻醉复苏室的应用随着新医改在医院的贯彻落实,护理与临床其他专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很多疾病可以通过手术达到理想的治疗疗效。
众所周知,麻醉是手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故麻醉中任何环节的护理对患者都十分重要。
麻醉复苏室又称麻醉后监测治疗室,主要是对麻醉后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并持续治疗,直到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一般手术后,因麻醉药和肌松药的作用,患者处于麻醉恢复期,极易发生相关并发症。
如果监护或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危及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水平。
相关研究证实,为了确保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安全,有必要对麻醉复苏室进行规范化护理管理。
1规范化护理管理的应用麻醉复苏室与麻醉复苏单元的建设麻醉复苏室的正常面积为55m2,设在手术室的半限制区,与手术室大门相距50m左右。
恢复室设有5个相对独立的麻醉复苏单元。
床与床的间隔为,门高度和宽度需达到要求,以方便病床出入。
同时还要配备多功能转运床,床两端能够升降,方便患者调整体位。
病床能顺利移动,以减少患者的搬动频率。
每个床单位都配备中心供氧、中心吸引、麻醉柜和麻醉监测设备各1套,复苏室中除了将除颤器、心脏起搏器等配备齐全外,抢救柜中还要把各种常规用药与静脉液体配备好,以便于使用。
建设专职麻醉复苏护理人员工作岗位目前,有医院米取的是护理人员1:1的比例,设5名麻醉复苏护理人员。
这5名麻醉复苏护理人员均为专职人员,从这5名护理人员中选取一名业务能力较强的主管护师担任组长,对其组员进行管理。
护理人员培训上岗后,一般只负责手术后患者在麻醉复苏室期间的复苏护理、镇痛护理,以及复苏室的曰常护理工作,无需承担手术室的其他日常工作。
另外,麻醉护理人员纳入手术室护理人员编制,接受手术科室护士长的行政管理和麻醉科主任的业务管理。
麻醉复苏室的开放和管理麻醉复苏室的开放时间一般为周一到周五,18点以后若有患者没有出室,则需护理人员加班。
麻醉复苏室每天安排一位麻醉医师,负责麻醉复苏室患者的日常指导,并交由专科组长进行排班并管理日常护理工作。
工作程序接收患者患者手术结束后,由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将患者送至麻醉复苏室,并向麻醉复苏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详细交待,包括患者的家庭病史,基本资料,手术前、中、后的生命体征与用药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特殊情况也要尽早说明。
病情的监测和记录一般病情的监测指标有心率、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状况等,如果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或病情不稳定,需根据病症及时处理。
当患者病情危急时,应立刻报告手术医师,并请相关人员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出科根据患者的肌力、呼吸、心率等各项指标客观的评分,评定患者麻醉复苏的程度,以此作为患者转出麻醉复苏室的依据[]。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提出出科申请,并交由麻醉医师核对后方可出科。
普通患者若达到要求则可转入普通病房。
同时还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控。
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长时间不稳定,并且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应将患者交由ICU继续救治。
患者出科前,需做好各种记录,由麻醉复苏室的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回病房,与病房护理人员完成交接。
2规范化护理管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麻醉复苏护理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培训内容(1)麻醉和复苏专业知识及理论:护理人员需掌握与麻醉专科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急救的复苏知识及相关技能,对各种麻醉监护仪器及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尽可能熟悉,并对心电图知识有一定了解5。
(2)出入麻醉复苏室的指征:进入麻醉复苏室的标准是患者为实施全麻术后没有苏醒或没完全苏醒;手术完成后呼吸循环等尚没有恢复的患者;神经功能没有恢复的患者;静脉麻醉辅助过深的患者。
离开麻醉复苏室的标准是拔除气管导管后,咳嗽等已经恢复,能够自主呼吸,保证呼吸通畅,可以自行转头,可以吐痰,呼吸平静且安稳;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无外科并发症;麻醉药物已经基本代谢,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3)监护仪器设备的使用:护理人员需掌握麻醉复苏室监测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如心电图机、呼吸机、监护仪、除颤器等设备;能够看懂并读出机器上所显示的各项数据,并明确其意义;熟悉麻醉辅助用具,了解使用方法;熟悉抢救设备,了解抢救药物的功效;了解麻醉药物药理作用的半衰期和不良反应。
培训形式和周期对刚入岗的护理人员要进行为期数月的岗前培训。
培训分为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
理论培训由专业的麻醉医师授课,讲课内容精心挑选,内容体现工作中的重难点,并且与实际相关。
可以激发学员的求知欲。
操作技能培训交由麻醉师负责。
培训要分阶段,分目标实施,从了解到掌握最后进行巩固。
培训结束后要对学员的理论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合格的可以上岗,考核较差的需再进行培训。
操作考核项目包括硬膜外镇痛管拔管、呼吸机使用、气管导管拔管等。
所有操作均有相应的评分细则,以使考核内容更具体。
麻醉复苏室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麻醉复苏室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护理人员得到了合理使用,护理人员的闲置时间减少了,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
减少了金字塔式的结构层次,改变为深层次的整体护理、合理排班,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有的医院实行弹性排班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结合自身医院的特点,将患者入室划分为高峰期和低峰期,通过合理安排人力,弹性排班,保证了高峰期至少有5名护理人员,并且每名护理人员可同时护---------------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理2名患者,保证了患者在麻醉复苏期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