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与外延、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将从主要研究方向和前沿问题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一、主要研究方向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基础方向。
这一维度主要关注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理论基础,探讨其科学性和历史地位,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具体实践和创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这一方向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问题的研究。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国际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日益重要。
这一方向主要关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索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话语权。
二、前沿问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读和引领科技革命,是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与其他理论体系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全球化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前沿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支持,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展开探讨,首先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
接着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并指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阐述,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问题、理论、历史、发展、挑战、未来方向、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转化和发展过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探索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热点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化道路将成为本文分析的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等多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
探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部分的分析将有助于理清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脉络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基本精神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具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三)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对历史脉动作出敏锐的反映。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亲历着两场深刻的转变:一是国内的社会转型,即从封闭停滞到改革开放,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世界的格局转变,即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以对话代替对抗,在政治多极化转变过程中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紧扣“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国情认知的新特点,要求理论研究必须立足“民族性”,唯其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本民族在世界历史格局中的定位。
将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需要一种深透的世界历史眼光。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勾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蓝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既避免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挫折,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她作为社会转型期理论的自觉要求与积极成果,代表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华民族最大的理论收获。
一、世纪之交的理论视点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理论成为国内理论研究的视点中心,党的十五大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为母题的研究工作更臻热烈,表现为主题更广泛,内容更深刻,成果更丰富。
究其原因,概要述之,主要基于下列三个条件。
(-)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开创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党的十五大的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之作出了历史的科学的评价。
十五大之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实践过程中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回响。
以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评价为起点和指针,邓小平理论研究在各个领域普遍展开,诸多研究、探索、阐发邓小平理论的作品纷纷面世,这其中既有郑必坚、龚育之、石仲泉等老一辈理论家的理论贡献,也有众多中青年学者的理论成果。
思想新高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

思想新高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
这一探索成为了中国理论创新的源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思想的新高地,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既是一次实践总结,也是一次理论拓展。
首先,思想的新高地体现在实践总结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次次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实践是立足点也是出发点,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的正确性。
实践总结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逐渐走向中国化,即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创新。
其次,思想的新高地体现在理论拓展上。
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人视为基本指导思想。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利用世界一流的理论成果和中国近代以来理论创新的实践,不断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这一理论拓展既与当今时代的现实需求相契合,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
第三,思想的新高地体现在实践成果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突破,更是一项可以落地生根的实践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前进的。
例如,中国共产党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实践成果的取得,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的新高地的巩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成功运用。
思想的新高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沿探索,是中国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这一成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有力的支撑。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指导下,中国将继续迈向更加繁荣和富强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对当代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和流派进行研究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世界性现象,因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和发展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和思想材料。
借助各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的较为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已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将大大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所谓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是指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西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后逐渐拓展到70年代的分析学、生态学和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通常理解。
产生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归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所谓国外马克思主义则应该是国外出于各种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各种思想流派的总称。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已经并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苏东剧变后,世界历史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正站在世界的战略全局,进一步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1.研究重心转移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领域开始由西欧大陆向英美转移。
早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植根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下坡路之前的西欧大陆,目的在于探索一条不同于俄国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既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又批评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但是随后相关研究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同时,英美却不断涌现新的颇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逐渐取代西欧大陆成为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心领域。
2.研究领域扩大,注重与实践结合现当代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们与所在国的共产党联系较远,且大都是各个学科的知名学者,他们的研究不再受到过多的政治限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哲学,而是扩展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众多领域。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从两个角度界定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以及后人对它的发展。
我们现行党章上规定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上说的。
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二)21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1、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
3、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理论界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最活跃、形成的成功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
以20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和较为深入地研究。
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世纪之交,理论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
当前伴随着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继续升温。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3.科学条件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所未有的发展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 定了科学基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自然科学已由 搜集材料发展为整理材料阶段,自然科学有了许多新发现,一些新的学科如地质 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都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生态文明思想影响最大的 自然科学成果,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中心论述了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并提出了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的观点。 4.文化条件 西方传统生态文化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都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 成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西方传统生态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分立”,表现为 两种对立的生态观,其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它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其 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其二是自然中心主义,它否认人 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认为人即自然物,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和本质,一切生物 都具有天赋的生存权利。 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特点是主张“天人合一”。其中儒家的哲学思想本质上看 是一种生态哲学,因为他的基本问题是探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包括和谐、 仁爱和人贵生态观。然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创立了以自然为本位的生态 哲学。包括:“道生万物”的生态观、“人道无为”的生态观、“道法自然”的 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马原
刘红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
一、历史背景
1、社会条件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工 业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力被 征服,机器得到广泛采用,大批荒地被开垦,化肥农药在农业中大量使用, 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社会财富急剧膨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 展,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总之,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另 一方面,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 2.阶级条件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公开 对立的社会集团。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私利,凭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 对无产阶级进行了残酷的剥削,使广大无产阶级的生活日益贫困化。同时, 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无限度地掠夺自然资源,大肆地排放 污染物,造成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化,无产阶级在西欧先后 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