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让生活走进课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效拓展,古诗词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

472020.09(中)[摘 要] 古诗词言简义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古诗词的浸润,理解诗意,体味意境,丰厚积累,作为教师有必要进行有效拓展。
我认为拓展要适时、适度、适量,即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数量,都必须要适宜,这样才能让有效拓展与古诗学习相融无痕,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关键词] 古诗词 有效拓展 古诗词的言语凝练含蓄,意蕴深远优美,构成了小学语文课程里最为主要的部分。
正因为它言语简练但内涵深刻,如果就文讲文,沿用传统守旧的模式,停留在读写层面,只有解词背诵,那意境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词大餐就变成一堆索然无味的剩饭剩菜。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古诗词的浸润,能走近作者,理解诗意、体味意境、丰厚积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课堂上要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拓展,让有效拓展与古诗学习相融无痕,比翼双飞,让学生在古诗文的自然熏陶下逐步提升素养。
一、拓展的时机要适宜。
(一)拓展在导入时,引人入胜古诗文的导入环节,忌平淡无趣,毕竟古诗词与学生有距离感,学生阅历又有限,因此导入要自然拓展,或展示图片,或介绍诗人,或讲述故事,或朗诵美文,引人入胜,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在执教李白的《赠汪伦》一课时,课始我让学生讲一讲他们心中的李白和汪伦,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知道他是唐朝鼎鼎有名的大诗人,而对汪伦的了解却不多。
这时教师将问题抛出来:他们素昧平生,地位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效拓展,古诗词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福建省福清市高山侨园小学 何小兵殊,两人是如何成为挚友的呢?学生兴趣盎然,做出诸多猜测。
这时拓展袁枚的《随园诗话》恰到好处,学生明白汪伦为了邀请到李白,信里开了善意的玩笑,运用“双关”修辞。
诗句用简单的白话说:“喜欢出去玩吗?这个地方有十里桃花。
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家。
”李白欣然来后,汪伦如实相告:“桃花只是十里外潭水的名字罢了,并不是满山遍布的桃花。
也没有那么多的酒店,而是开酒店的人姓万。
找准“链接点”,润物细无声

找准“链接点”,润物细无声发布时间:2022-03-17T06:47:39.746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3月作者:张红艳[导读]张红艳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 (江苏无锡) 214192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2)03-322-01《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小学德育课程的主要渠道,其主要目标就是适应学生的本性,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和激励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作为执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我们应该充分理解课程的意义,研究课程实施策略,摆脱枯燥的说教,着力于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增强课程的实效。
一、链接教材,让“道德”充分滋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离不开“教材”二字,教师不能脱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新的教科书中,搭配正文的是不同类型的栏目,包括“活动园”“交流园”“阅读角”“故事屋"“美文欣赏”“小贴士”“知识窗”“相关链接”等。
“阅读角”选择的阅读材料类型较多,有的是来自同龄人的作品,有的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寓言、童话,有的是带有哲理性的文章。
“故事屋”里的材料是故事性强的文章。
“美文欣赏”里的文章大多来自名家的经典作品。
广阔世界的同龄人经验,他们的遭遇和命运,都可以通过“阅读角”进入课堂。
人类思想文化的成就,那些通俗易懂的哲理则可以是对现场活动、社会学习活动、班级交流活动的指引或提升;人类情感体验的精华,则可以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互印证、共激、共鸣。
教材中的“小贴士”“知识窗”“相关链接”属于资料性栏目,它们共同的定位是学习活动的辅助。
比如教材中有不少调查类活动,与之相伴的“小贴士”就是调查方法的提示和安全注意事项的提醒。
“知识窗”则是知识性内容的给予。
“相关链接”是与学习活动相关事件、事实的呈现,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参考、范例和借鉴。
润物细无声: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润物细无声: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1.榜样示范教师是学生最为重要的榜样之一。
教师的言传身教、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有责任感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
2.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通过情感交流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注,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
3.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轻易评价和批评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操作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开展竞赛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5.培养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自信心状况,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或者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6.引导探索探索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或者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学科领域和实践经验。
7.培养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教师润物细无声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有幸与大家分享一个话题——教师润物细无声。
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承载着无数家庭和国家的希望。
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用我们的爱心、智慧和汗水,为孩子们的人生奠基。
而“润物细无声”,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
一、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润物细无声”,源于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像春雨一样,悄然无声地滋润万物,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教师润物细无声,即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引导、启迪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健康成长。
二、教师润物细无声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品德教师润物细无声,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润物细无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提高学习效果。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润物细无声,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教师润物细无声,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去关爱学生,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温暖,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三、如何做到教师润物细无声1. 爱心教育教师首先要具备爱心,关爱每一个学生。
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灵。
2. 耐心引导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有耐心,面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3. 细心观察教师要学会观察,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随风潜入“境”,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境”,润物细无声1. 引言1.1 概述随风潜入“境”,润物细无声。
这句古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我们要像风一样悄无声息地溜入“境”,用细微的方式滋润身边的一切。
这种含蓄却又包容的品质,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需学习和传承的。
“潜入‘境’”是指我们要深入认真悉心体味其中的细节和内涵。
这种深入不仅是对身边环境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反省和探索。
只有真正了解了“境”,我们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才能真正与之融为一体。
“润物细无声”则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以温润的方式去改变和影响周围的事物。
这种温和却又坚定的力量,可以在不引起轰动的情况下,悄悄地改变世界。
只有通过温和的方式,我们才能真正影响他人,也才能真正改变世界的美好。
随风潜入“境”,润物细无声,这是对待生活、对待他人以及对待自己最好的方式。
让我们努力学习这种品质,用它来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随风潜入“境”随风潜入“境”,是一种遗世独立的意境体验。
它是一种超脱尘世俗务的精神状态,让人在繁忙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丝平静与宁静。
随风潜入“境”不同于逃避现实,而是一种主动寻求内心净化和安宁的过程。
当人们将心灵释放,追随风声,潜入“境”时,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宁静和舒适,仿佛置身于极致的风景中。
在随风潜入“境”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放下浮躁和烦恼,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风声、树影、花香,都成为陪伴人们进入“境”的音符。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周围的美好,体验到宇宙万物之间微妙的联系与和谐。
随风潜入“境”不仅是一种个人体验,也是与自然、人文、精神相融合的过程,使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随风潜入“境”不仅是一种心灵修行,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通过随风潜入“境”,人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心灵的归宿与满足。
随风潜入“境”的过程虽然无声无息,却能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人们的内心世界,让生命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愿每个人都能懂得随风潜入“境”的美妙,感受到内心深处那份平和与美好。
【转载】润物细无声——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

【转载】润物细无声——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意境啊。
而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每一位学生需要老师的时候,我们都能够及时地出现在他们身边,恰当地帮助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都能平等地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那我们的师生关系不是更美好更和谐吗?“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它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于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有幸成为了3名学生的导师。
在陪伴他们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
下面我想借一个案例谈谈我在导师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小明(化名)是我班的一名男生。
他很聪明。
平时上课反应快,思维灵敏,是个很不错的学生。
但他的学习习惯很不好。
课堂上经常做小动作,上课纪律不好,效率不高。
作为他的导师,在暗自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着手帮助他。
有一次在课上,他在转笔。
我走到他跟前说,上课别转笔,要集中精力学习。
我很清楚的记得他当时很不耐烦地看了我一眼,带着一种不屑的口吻,扔下句“我没转笔。
”就把头扭到一边去了。
我没想到他会是这种反应,愣住了。
稍后我就一直悄悄盯着他,在他转笔的时候,当场抓住,又跟他说,“你看,现在你正在转笔,对不?”。
他的反应很出乎我的意料。
他稳稳当当地坐在椅子上,歪着头,把笔递给我,“那你没收吧,我不要了。
”。
冷冷的话语,不屑的语气,桀骜不驯的眼神,让我再次无语。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逆反心理非常强的学生。
这种学生其实潜意识里是非常渴望老师的关注,需要老师更加用心地去帮助他,关心他。
为了矫正他的逆反心理,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宽容教育需要一定的宽容。
宽容中的信任和等待,有时比惩罚还起作用。
学生有时候并不是存心做错事,而是出于无知、幼稚或不小心,这时作为老师就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
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样最终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主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释课程的目标,即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故事或实物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他们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感受。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收集学生的思考和分享,以便在后续课程中进行参考。
第二章:感知细微之处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感知能力。
让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身边的事物和环境。
引导学生关注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观察和描述练习。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来感受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和感受。
第三章:培养细微之处的欣赏能力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欣赏能力。
让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激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的细微之处,如花草、星空等。
引导学生关注人际关系中的温暖和善意,如微笑、帮助等。
3.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欣赏活动。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他人的善意行为中的感受和感激之情。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欣赏和感激表现。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感受,以便在后续课程中进行参考。
第四章:细微之处的表达和传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表达和传达能力。
让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语言、肢体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引导学生练习用文字、绘画或其他形式来传达自己对细微之处的感受和理解。
4.3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表达和传达练习。
提供材料和工具,如纸笔、颜料等,让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表达和传达能力。
幼儿园品德教育启蒙课程:润物细无声

幼儿园品德教育启蒙课程:润物细无声一、引言在幼儿园阶段,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幼儿园也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这个阶段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润物细无声,作为一种启蒙的品德教育课程,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品德教育启蒙课程中的“润物细无声”,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重要性与实践方法。
二、“润物细无声”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1. 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感“润物细无声”其实是一种充满美感的修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审美情感。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通过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大自然中微小的变化,欣赏简单的事物,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感。
而审美情感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善孩子们的品格和个性。
2. 培养孩子们的细心和耐心“细”是“润物细无声”中的关键词之一。
在品德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故事、游戏或手工活动来引导幼儿去观察、感受,培养孩子们的细心和耐心。
这种细心和耐心的培养,符合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需要的素质,潜移默化地提振了孩子们的品格。
3. 强化社会互动中的“细节意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微小的细节导致不愉快,而“细”正是培养孩子们对这些微小细节的关注与理解。
通过在接触社会之前的幼儿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细节意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注重言行举止,真正成为有品德的人。
三、“润物细无声”在幼儿园品德教育中的实践方法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教师在幼儿园课堂中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来引导孩子们,比如观察花草、说一句关心的话、对同学友好等等,从而潜移默化地渗透“润物细无声”的品德教育。
2. 通过绘本、游戏和手工制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绘本讲述故事、开展游戏互动和进行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幼儿去感受事物并培养他们的细心与耐心。
3. 通过师生互动来示范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来示范给孩子观察、感受和思考的方法,从而将“润物细无声”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物细无声(让生活走进课堂)
润物细无声(让生活走进课堂)东营市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张荣云麦收时节的一天下午,我正准备去上语文课,同事小李送给我几棵麦子。
我拿着麦穗,不由地想起了老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亲人,他们正在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想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
而这种情感,正是现在的孩子所体会不到的,一堂别具一格的课就这样诞生了。
于是,我把麦穗用报纸包好径直向教室走去。
到了教室,我故作神秘地对同学们说:“猜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顿时教室里像开了锅:有的猜是糖,有的猜是水果,有的猜是好看的书┅没有一个猜出是麦子。
我举起麦子说:“你们看这是什么?”“麦子――”,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到。
我把麦子拿到他们面前让他们仔细观察,说一说麦子的外形、结构、用途等。
说完后,我又把麦子一粒粒的分给学生品尝,虽然麦子少的可怜,可他们却吃的有滋有味,有的放在手里端详着舍不得把它吃掉,有的像是在思考什么,有的还在小声议论着┅┅看到这种情景,我问:“你们现在想说点什么?”记得当时同学们的发言积极性很高,有的想到了家乡劳作的亲人,有的想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有的想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有的知道了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我让学生课下写一篇习作,学生们这次的习作无论是题目,还是内容都比以往要新、要生动具体。
反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